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精)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中曾国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经历了鸦片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是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人,倡导和推进了近代中国武器装备的变革,对绿营兵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改造旧式水师的编制体制,倡导建立新式轮船水师,派遣幼童赴美国留学,开启了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变革的先河。
他对近代中国军事变革和军事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他对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洋务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下面我就通过曾国藩来解读一下洋务运动。
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的原因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接受这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则又有其自身的原因。
首先,他不仅是个学者,还是个政治家。
他学习一切学问的目的,都是为了用以解决统治阶段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所以,他借以建功立业的学问主要并不是理学,而是经世致用之学。
经世致用之学又称经世济用之学,简称经济之学,但并非今天的经济学。
它在孔学属于政事之科,潜心治学的学者亦往往把它视为做官术。
今天看来它应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但却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曾国藩曾把它归纳为十四大项,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一个以政治学为主的社会综合学科。
自鸦片战争以来,如何看待和处理西方列强入侵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各阶级、集团及政治派别所面临的头等重要的政治问题,也就不能不成为经世致用之学的首要内容。
曾国藩既以封建社会“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自居,就不能不严肃考虑、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对策,振作精神,大干一场。
不过,曾国藩所处的政治环境与魏源略有不同,国内矛盾尖锐、突出起来,故“师夷之长技”首先用以“制民”,而将“制夷”之事推之于遥远的将来。
只要洋人不打算推翻清政府,就决不同洋人开仗,妥协再妥协,忍让再忍让,直到军事技术装备与经济发达程度超过洋人,再报昔日一箭之仇。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第十初级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第十初级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现任英国国王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已经登基逾60余年,在此期间她可以A.召集解散议会B.制定国家法律C.代表国家出访D.领导内阁政府参考答案:C2. 1961年,我国的钢产量指标从1960年的2000万吨降到1000万吨,1962年再降到600万吨。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经济困难B.巩固大跃进成果C.加强环境保护D.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参考答案:A3. 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有()A .江南制造总局B .轮船招商局C .继昌隆缫丝厂D .安庆内军械所参考答案:C4.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
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参考答案:C 5. “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继承等内容。
”材料中的“它”指古代罗马人的A.习惯法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可知“它”是在罗马公民法和其他外来法的基础上建立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它”指的是罗马的万民法,故选C项;习惯法和公民法都是罗马人的法律,与“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的说法不符,故排除A、B项,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与“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的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6.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市坊融为一体②活字印刷首创③儒家信仰重建④世俗文学兴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社会状况知识点。
曾国潘反面评价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
天津教案发生之时,曾国藩已患重病,李扬帆认为“曾国藩实际上死于处理天津教案导致的精神打击。
在如履薄冰的对外关系处理中,他的忠、信、笃、敬四字秘诀,未能挽救自己的名声乃至生命。
”••曾国藩也是心狠手辣之军事家,他在家书中即自称“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
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
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当时金陵士大夫有隐语:“昨夜诸侯今庶人,江宁民家尽死人!”(昨夜诸侯今庶人,指“曾”为“国藩”)。
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形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攻打南京时,屠杀平民无数。
•“汉奸”和“刽子手”是范文澜对曾国藩的基本评价,他这一认识出自谭嗣同和孙中山等抗清志士,结合曾国藩的一生,范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范老称曾国藩为“汉奸”的理由。
范文澜说:“曾国藩是被清廷付与大权的第一人,因为他以血腥的手腕暂时扑灭了汉族人民的大反抗,暂时丞救了清朝的大危机。
”“曾国藩从此不但与清皇帝更亲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且与外国侵略者也结合在一起,厉行所谓‘安内攘外’,终于将太平天国的革命火焰淹没在几千万人民的血泊之中。
补2-曾国藩檄讨太平天国
(补2-接136页之后)曾國藩檄討太平天國洪秀全、楊秀清崛起於金田,以基督會眾狂熱精神,揭竿而起,擄掠集眾,出廣西,圍長沙,下武漢,克金陵,建太平天國。
沿途毀廟宇,焚學宮、弗寺、道院、城隍、社壇,所向無敵,紛擾大江南北凡十五年。
究其原因,蓋由於滿清腐敗,八旗兵與綠營貪腐,不堪一擊,民怨沸騰所至。
曾國藩以在籍侍郎,在湘居喪守制,奉諭幫辦團練。
其學餋、道德文章、文學才華為一時之冠。
本人早已私心立誓,以做官發財為恥,以官囊積金銀遺子孫為可羞、可恨,平日便節儉律己,循禮教,不可踰越一寸一分,以身作責,領導時賢及湘軍全體將士,務求除惡,振衰起敝。
因此,雖貴為總督,每日吃一飯,以一葷為主,時人號為一品“宰相”,布袍鞋襪,均由夫人及媳婦為之,修身齊家,以正道克邪道,恢復民族正氣,力晚狂瀾,戡平大亂。
曾國藩本歷時歷代傳統文化精神,以“衛道”為職事,扶持“名教”,傳檄討伐太平天國,其檄文中曰:“自唐虞三代以來,歷世聖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
粵匪竊外夷之緒,崇天主之教······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哲,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及開關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痛哭於九泉,凡讀書識字者,又烏有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此檄文一傳,天下景從,四方杰智,不召自來,紛紛集於湘軍大?之下。
如是整軍經武,步步為營,水陸並進,沿大江南北,與洪楊組織苦戰十年,不特為百萬生靈報枉殺之仇,且為上下神祇被辱之憾。
終克服金陵,平定太平天國,遂成清室中興之臣。
曾國藩於肅清洪楊之亂後,四海歸心,而明哲保身,自律自約,奏請裁撤湘軍,輔助淮軍,培養國家實力,以勵後進。
其於名教文化上,立千年不朽之根基,在其著述文章詩書中可見一般。
《革命军》序(清)章炳麟
注释:
[41]立懦夫:使懦夫振作起来。[2]定民志:使民众意志坚定。[3]得无:只怕。[4]隳(huī):毁坏。[5]工:巧妙。[6]吕留良:字庄生,号晚村。明亡后拒不出仕,出家为僧。著有《晚村文集》,宣传反清思想。死后著作被毁。曾静:因受吕留良影响,写《知新录》宣传抗清。后被乾隆帝所杀。齐周华:乾隆时因作《为吕留良等独抒己见奏稿》,被处以极刑。[7]洪氏:太平天国洪秀全。曾、李:曾国藩、李鸿章。柔煦:柔和恭顺。这里指奴颜婢膝的态度。[8]左宗棠:历任总督、军机大臣等职。[9]韪(wěi):是。[10]罗:罗泽南,理学家。咸丰时组织武装,与太平军对抗,后被太平军击毙。彭:彭玉麟,曾追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邵:邵懿臣,理学家。曾国藩的亲信,后太平军处死。刘:刘蓉,古文家。曾国藩的亲信。曾随曾国藩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11]洛:洛学,北宋时程颢、程颐兄弟之学。闽:南宋朱熹之学。金溪:南宋陆九渊学派。余姚:明王守仁的学说。[12]衡阳之黄书: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著作《黄书》,具有反清思想。[13]孝弟:孝悌,儒家道德。[14]紾戾(zhěn lì):背离。[15]材者:有才能的人。宗国:本族政权,指太平天国政权。[16]跳踉搏跃:这里形容感情激动、文章奔放的样子。[17]嚚(yín)昧:愚昧。[18]化:感化、感动。[19]叫咷(táo):大喊大哭。[20]惭恚(huì):羞愧愤懑。[21]祇(qí)悔:彻底悔悟。[22]返:这里指觉悟回头。[23]籍:如果。[24]共和:指周公、召公共同行政的年代,始于公元前841年。共和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四月,即公元1903年5月。因当时部分革命者不承认清朝及其年号,故以共和纪年。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关于曾国藩在太平天国中和洋务运动中的功过是非是非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是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们关注的问题。
1、曾国藩的简要情况介绍1811-1872,号涤生,谥号文正。
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2、后人对他的评价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百年来,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梁启超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文言文翻译
曾国藩家书文言文翻译曾国藩家书文言文翻译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曾国藩家书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前言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 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 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中正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然诵参悟。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的。
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受地主阶级利益的局限,官至一品大员,代表着封建统治势力。
但是,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必然有其深刻的自身原因。
单就这个意义,研究、了解曾国藩也是非常必要的。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 年,卒于1872 年。
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
初授翰林院检讨,一直到道光29 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
咸丰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职。
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
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
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一生经过了中国哀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实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不失终有所成。
然而他率军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割地等所作所为,却是罪名昭著。
特别是“天津教案”使曾国藩遭到沉重的精神打击,于1872 年3 月12 日,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 岁,正如古人所云:“千夫所指,无病自亡。
镇压太平天国的对策与结果是怎样的
镇压太平天国的对策与结果是怎样的太平天国爆发自清朝,最后短短十几年便覆灭。
这当中清政府的镇压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覆灭。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AA,一起来看看吧。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对策及其后果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对于清王朝的打击和影响,已有不少论著进行了研究,不过其着重点多在叙述当时发生的一些变化。
本文拟就清朝政府方面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在财政、军事和外交上采取了哪些对策和措施,以及这些对策和措施产生了哪些后果,作一点探讨,以此求得更深入地从长远的历史过程中考察太平天国的兴起和清朝政府逐步衰亡的关系。
镇压太平天国的措施一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广大贫苦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下,星星之火迅即成为燎原之势,先后横扫十八省,控制了长江南北要地,打倒天津附近,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
在这场生死的阶级大搏斗中,正如列宁所说:“剥削者必然要进行拼命的和长期的反抗来保持他们的特权。
”(列宁:《俄共(布)党纲草案》,《列宁选集》第3卷,页743。
)清朝统治阶级从一开始就采取各种对策和措施,力图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首先是从财政上着手支撑日益困难的军费。
这是因为一些重要的财源地区相继被太平军控制,“地丁多不足额,课税竞存虚名”,收入急剧减少。
同时军费不断增加,时仅三年支出已达三千万两。
到咸丰三年六月,部存正项待支银仅余二十二万多两。
(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24,页13。
)此后相继恶化,咸丰末年,“所存正项银祗有二万余两”,使清政府一筹莫展,“仰屋而叹,焦灼万分。
”(户部:《声明内府外库定制疏》,《增辑经世文统编》卷37,页8。
)为了保住他们的“天堂”,清政府千方百计的进行搜括。
一是于咸丰元年十月开办筹饷事例捐输,先是在两广“劝谕”,当太平军打到战略要地南京时,又火速下命,要臣民们体谅“朕不得已之苦衷”,毁家纾难,积极出钱报捐,并要求尽快在全国推广。
次年户部又设捐铜局于北京,准捐者在京捐献请奖。
捐输花样繁多,有饷捐、城工捐、米麦捐、报效捐、海防捐、赈捐、指捐等等。
浅谈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谋略
浅谈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谋略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以洪秀全、杨秀清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他的军事谋略在战争中发挥了特殊的功效,本文将从谋略分类以及利弊几方面对曾国藩的军事谋略进行简单论述。
曾国藩在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领导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在这个时期提出的种种军事谋略是其思想够构成之一,因此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评价其军事谋略有助于研究曾国藩其人,对于太平天国史也起补充作用。
因此本文拟分曾国藩军事谋略的阶段、分析其军事谋略利弊、总结根源三步,来简论其军事谋略。
一.筹建水师,争夺长江控制权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1.11),广西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等领导的金田起义,之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
清政府企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但由于财政拮据、军队腐朽,根本无力对付这场战争。
在太平军的打击下,清朝绿营兵的腐败无能昭然若揭。
由于这一原因,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各地会党活动时非常重视团练的作用。
咸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53.1.8)清政府命令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
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53.1.21)接到寄谕后,投入对农民阶级的斗争。
他对自己的团练进行了改革,即将各县练勇改募成军,改革军制,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善于打仗的军队——湘军。
湘军分为水师、陆师两部,水师的地位和功用基本和陆师持平,这归功于曾国藩对湘军水师的重视。
1854年2月湘军水师初具规模。
从此,湘军水师成为船只来源于民船、商船并缺乏严格训练的太平军水师的克星。
湘军水师在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与陆师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其功不可没。
曾国藩的这一军事谋略在实践中得到了落实,并取得了很有效的成果。
湘军水师无论是在指挥、组织与官兵素质,还是在武器装备、训练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太平军水师,这是湘军战胜太平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以上制下,稳步推进这是曾国藩的第二个军事谋略。
从太平天国运动视角下看曾国藩思想
从太平天国运动视角下看曾国藩思想提要:曾国藩可以说是通过自己的奋斗从草根阶级步入翰林院,成为晚晴中兴的第一名臣,他的发迹是从指挥湘军,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
本文主要从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视角,研究曾国藩的军事、治国、用人及自身修养等各方面的思想。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治军思想一、太平军猖獗,曾国藩出山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曾国藩丧母,在家守制,但得知太平军势如破竹,挺近东南各地,武汉失守后,于1853年他毅然决定出山。
按照中国传统习俗,父母逝世,儿子在外做官,比须回籍守制一年或数年以尽孝心。
然而,曾国藩为什么还是应命出山,加入与农民起义军为敌的行列呢?曾国藩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这样说道:“今回籍未满四月,遽弃庭闱,出而莅事,不特臣心万分不忍,即臣父亦慈爱难离。
而以武昌警急,宵旰忧劳之时,又不敢不出而分任其责。
”从中可以看出的是曾国藩有“匡时救世”,担当应付职责的思想,认为即使暂时背上不孝之名也是值得的。
曾国藩的“救世”人生哲学驱使他能忍辱负重,毫无懈怠,为清廷死命卖力。
每当遇到危急时刻,他都咬牙坚持,直至最终把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平定下去。
他的这种坚忍不拔的一致,强硬不折的毅力,均来源于他那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救世”人生哲学。
曾国藩的这种“救世”人生哲学促使他本人由一个纯粹的书生转入政界、军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镇压太平军,独特治军方略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清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外夷趁虚而入之际,曾国藩根据客观实情,改弦更张,自树一帜。
建立起不同于清王朝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军事力量。
首先提出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
防止父子相承,以当兵为业。
军源主要是来自山乡朴实无华的农民,不仅不收营兵,而且不要集镇码头上油头滑脑的闲人,更不要曾在衙门当过差役的书役、胥吏之类的人。
其将领主要招聘绅士、文生充任,对政治、思想和身体条件都有固定的要求。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将之以忠义之气为主,而辅之以训练之勤,相激相劘,以庶几于所谓诸将一心,万众一气者”。
曾国藩生平
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1月21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
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分不开的。
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的革命风暴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反革命武装不堪一击,完全丧失了抗拒革命大军的能力。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1月,清廷命曾国藩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团练。
曾国藩顾不得守制三年的大礼,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他一生反对太平天国的事业。
他知道,如果按照历来办团练的老办法,是对付不了大规模有坚强组织的农民力量的,因此他建议重新建立一支在绿营以外的正规军-湘军。
湘军的主要特点:一是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团结军队内部的纽带。
湘军的官兵,大抵都是通过同乡、同族、亲友、师生等关系挑选募集。
各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二是湘军的将领,大多选自受过孔孟之道熏陶,在科举道路上失意,一心想借军功猎取功名富贵的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
这些人平日以程朱理学相标榜,把保卫封建统治秩序作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目标。
三是湘军以“卫道”为名,实际上却是一伙杀人放火的强盗。
在长沙团练的时候,曾国藩因杀人很多,就已经得到了“曾剃头”的绰号。
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
1854年初,湘军组成陆军十三营,水师十营,共一万七千多人,同年正式出师与太平军作战。
曾国藩以自己的名义,发出了一道檄文,诬称太平天国为“粤匪”,说他出来镇压革命,不仅是为了保卫清王朝,而且是为了保卫整个的旧传统。
2017年士兵提干考试之类比推理题15
2017年士兵提干考试之类比推理题15关键词:士兵提干优秀士兵提干张为臻类比推理分析推理1、大厦∶水泥∶钢筋;()。
A.庄家∶土地∶泥土B.城市∶花园∶街道C.玻璃∶灯具∶灯泡D.猎枪∶猎人∶猎物【答案与解析】:B。
题干中“大厦与水泥、钢筋”是分解关系,构成大厦的成分中有水泥和钢筋。
选项B中“城市与花园、街道”是分解关系,所以选择B选项。
2、南辕北辙:声东击西;()。
A.短斤少两:指桑骂槐B.缺衣少食:东拼西凑C.穷途末路:指鹿为马D.朝发夕至:欺上瞒下【答案与解析】:D。
南辕北辙中,第一字和第三字的南北是一对并列的反义词,而辕辙也是并列关系,声东击西中,第二字和第四字的东西是一对并列的反义词,而声和击是并列关系。
3、酱油∶食盐;()。
A.动物∶熊猫B.双软马车∶手推车C.鸡精∶味精D.房间∶大厅【答案与解析】:C。
酱油与食盐均为调味品,且作用大致相同。
符合此规律的只有C 项。
4、曾国藩∶太平天国;()。
A.李鸿章∶甲午战争B.项羽∶楚汉之争C.曹操∶黄巾起义D.唐玄宗∶安史之乱【答案与解析】:C。
本题干中的两个词语指的是镇压者与相应的农民起义,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与这种关系最为类似的是C项,曹操镇压黄巾起义。
5、奇妙:深刻:体验;()。
A.一鸣:惊讶:惊人B.最终:崇高:理想C.深思:成熟:熟虑D.海底:海狮:海洋【答案与解析】:B。
用看词性即可得到答案。
题设中奇妙和深刻都是形容词,体验是名词。
选项中仅B符合这个规律。
且奇妙和深刻都可以用来形容体验,最终和崇高都可以用来形容理想。
A中惊讶为动词,且不能修饰惊人;C中成熟不能修饰熟虑;D中海狮为名词。
6、逗号:中止;()。
来源:张为臻博客。
A.拂晓:黎明B.节省:吝啬C.回车:换行D.好像:好比【答案与解析】:C。
逗号表示中止,回车表示换行。
7、考试:学生:成绩;()。
A.往来:网民:电子邮件B.汽车:司机:驾驶执照C.工作:职员:工资待遇D.饭菜:厨师:色鲜味美【答案与解析】:C。
传·序·书·箴四篇之谨言箴(精)
晚清重臣,洋务派首 领,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 生。后改名国藩,暗喻为 国藩篱之意,湖南湘乡白 洋坪(今属娄底市双峰县 荷叶镇)人。道光十八年 中进士,入翰林院,十年 曾国藩 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 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争议点
镇压太平天国运
动。 处理天津教案事 件。
《曾国藩家书》
家书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大到政治、经济、军事、 治学、修身,小到家庭生活、人际关系,无所不及。 他主张治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
恒;为官的法则:恪守忠、推崇仁、留心用人、 倡勤俭;把“存诚”、“勿贪”、“讲信”作为
结朋交友的处世之道;他把治家的关键放在“勤俭 孝友”上,十分注意对女眷的教育。
ɡǔ 耄(mào
学法指导
初读—读通—做到文从字顺
细读—读懂—理清作者思路
精读—读深—品味文章精华 悟读—读活—反思归纳提升
9
整体感知: 《谨言箴》以“言”为纲,论述 了“巧言”“闲言”“夸言”“传 言”“铭言”的危害,阐明了“谨言”的 主张。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巧言————扰身 第二部分:闲言————扰神 第三部分:夸言————扰涵 第四部分:传言————扰信 第五部分:铭言————扰生
链接:为什么曾国藩主张“谨言”?
曾国藩《经世要谈》中有言:“慎言语,养德 之大。” 意思是言谈谨慎,这是修养德性的关键。 又言“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疾祸之生,匪降 自天,皆自其口,故君子于口之出纳唯谨。” 意 思是饮食节制就不会生疾病,有选择地说话就没有 祸端。疾病、灾祸的产生,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 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口。所以,有修养的人对自己所 说的话、所吃的东西,都十分谨慎、小心。 “以言伤人者,利于刀斧。以术害人者,利于 虎狼。言不可不慎,术不可不慎也。” 意思是以 语言伤害别人的人,语言的锋利胜过刀斧。以权术 损害别人的人,权术的狼毒超过虎狼。言语不能不 谨慎,权术不得不小心。
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历史意义
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历史意义太平天国以神权为政体,以基督教义为精神指导,其实才是真正的历史倒退。
孔孟之道,本质上还是以人权为基础的,它比神权理论要进步几个世纪。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曾国藩指挥他的湘军攻克天京,历时14年、势力遍布18省、攻克城池600余座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曾国藩也作为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而载入史册。
曾国藩确乎是有史以来最有争议的人物,拥之者称之为“中兴名臣”,恨之者骂之“千古民贼”;众说纷纭的背后,则完全是浓厚阶级色彩在作怪。
对历史的研究,只有能淡化主体阶级的偏向性,我们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结论。
以前在学生时代学历史,曾国藩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出现的——太平天国运动被作为中国近代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农民运动而被肯定,被认为是历史的进步,那么,打败天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和他的湘军自然就是反动和倒退的了。
但仔细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冯友兰先生认为,曾国藩与天平天国的斗争,实质上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两种宗教的冲突,可谓道出了问题的本质。
冯友兰先生看来,曾国藩是一个道学家,他以宋明道学理论为指导,以封建政权为依托,以湘军为武装力量,对抗以基督教为教义、神权政治为依托、以太平军为武装力量的洪秀全,则完全属于两种宗教的冲突,也是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冲突。
当时正是西方列强的大肆入侵,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颠覆与渗透,大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洪秀全打着拜上帝教的旗号,大量吸收受压迫的民众入教,给他们输灌神权思想,奴役其肉体与灵魂。
时机成熟则揭竿而起,开始了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斗争。
自然,封建政权受到威胁的同时,传统文化与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纲常名教也受到颠覆的威胁。
曾国藩与他率领的湘军就是以捍卫传统礼教为精神支柱与理论指导的。
当人们以“封建卫道士”的帽子扣在曾国藩头顶而抨击其保守时,他们忽视了一点:太平天国以神权为政体,以基督教义为精神指导,其实才是真正的历史倒退。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
疆
场
竞镇
斗压
之
太 平
计天
国
运
动
曾逃律国的不藩兵用营,大立 湘力即军裁裁水减撤陆湘,两军所师,有仅凡靖水勇剩是港陆丁5在0一皆、作00战败营战人,,官中。湘战一溃军舰 损失三分之一,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也在炮械损失四分之 被裁之列。回家后自己感一。水师仅存湘 觉无脸见人,好几年中闭潭五营二千余人, 门谢客,深居不出。 陆师仅存湘潭与
疆
场兵
勇
竞湘
斗 之
军 创 立
计与
治
理
“兵”字 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是大清的正规军, 兵— 清末直太接平隶天属国皇时帝,,包曾括国八藩旗才军和改绿非营正军式。的乡勇
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
清 立从要代 即此军国解,事家散“力非。正勇量“式兵”。军为基队将本,有代临”时替,招不了募直“组接兵成效”,忠战,皇事成帝后。为—国“家勇的”主字兵
徒留(刘于浔)一个也无用。平军的血肉心肝。
湘军之父:罗泽南
咸丰六年(1856年)
后重整军曾实国,藩复领占着岳湘州军、坐武困昌江,西太,平进军退势失力据退。出湖南。
疆
场 竞
镇 压
斗 之
太 平 天
计
国 运
动
1858年11月15日, 湘军骨干李续宾被 围,湖广总督官文 既不发兵救援,又 不令其退兵。全军 覆没,李续宾和曾 国华同时毙命。事 后,曾国藩吓晕赶 回武昌收拾残局。
”
曾 国 藩 传
咸丰十年(1860年)
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
疆
场 竞
镇 压
斗 之
太 平 天
计
国 运
辩论赛-李鸿章
辩论赛:李鸿章正方一辩:各位同学、评委、主持人、对方辩友,你们好我想有点中国近代史常识的同学都应当对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有所了解。
综观其一生,我方认为用罪恶二字来评价绝不为过。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李鸿章一生的所谓非凡的经历,下面由我们的组员一一道来。
正方二辩 1. 镇压太平天国: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这难道不能体现其是历史的罪人吗?正方三辩 2. 放弃新疆:同治十年(187I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我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而昏愦腐败的清廷却采取退让办法,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竞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正方四辩 3. 中法战争中一再退让: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
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
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这难道不是其恶劣行径的集中反映吗?正方五辩4.中日甲午战争中避战自保: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这样,清军既不能主动迎敌,也不能择险据守,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
平壤战役发生后,清军很快退到鸭绿江北岸,战火燃烧到中国境内。
而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你们看看,李鸿章就是这幅嘴脸,他的行径是如此让人痛恨。
洋务时期湘军的裁撤(附修改意见)
洋务时期湘军的裁撤张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11级人文教育1班)摘要:军队对一个国家的统治有着无法忽视的影响,是各个朝代重要的组成部分。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战争对清朝统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更是曝露出来了严重的的战争后遗症,鸦片战争后出了军队方面的弊端,冗官,冗兵,清政府为外御强敌,内弥暴乱,征召勇营,营建湘军,淮军等一系列军队建制,其中湘军在清末战争中战功卓越,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平定回疆、中法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的主力。
曾作为主力的军队的湘军,在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大规模的裁撤,最后消弭在历史的洪流中,悲壮的挽歌在牛庄奏响,引人深思。
关键词:湘军;裁军;影响一、风雨飘摇的晚清政权引言: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队,为晚清政府平定了最为严重的内乱,湘军也最终消弭在战争之中,这不禁引人深思,风雨飘摇中的晚清政府,急需一支强大的军队来稳固自己的江山,为何湘军没能成为晚清政府所依赖的一支劲旅。
太平天国运动后,湘军开始大规模裁撤,由此湘军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牛庄战役,这支南征北战的军队彻底覆没。
本文将对湘军裁撤的原因、过程及结果加以概述。
1、不堪一击的正规军队军队是建立一个国家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是维护其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军队对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维护,同是一个国家的覆灭也和军队的建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是在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中建立起来的,所谓马上得天下,军事统治也是各个朝代维护政权的一大特色。
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入主中原,一统天下。
清朝建立后实行的军事建制,主要是在满洲八旗兵制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清朝建立之前,八旗的军事力量非常卓越。
统一女真,征服蒙古,朝鲜,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八旗军各旗子弟皆骁勇善战“有清以武功定天下。
太祖高皇帝崛起东方,初定旗兵制,八旗子弟人尽为兵,不啻举国皆兵焉”[1]。
曾国藩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曾国藩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丁朕义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曾国藩军事改革中图分类号:E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83一(2004)04—0044—02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对绿营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屡战屡败、腐败无能、不堪重用,近现代中国的军事、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历因此,其军事改革主要是效法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练兵史功过、是非得失,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仅就之道,意在革除八旗、绿营的积弊,以图造就一支能征善其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作简要述评。
战的军队,其具体做法如下:一、曾国藩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招募精兵改变绿营世兵制,招募士兵的标在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组建湘军之前,清朝军队准:“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者为上。
其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八旗,一种是绿营。
八旗由满族旗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
”主要是着人组成,是清王朝得以问鼎中原、建立全国政权的基本眼于农民吃苦耐劳的特点,便于约束、管理。
鉴于绿营兵武装力量,在清军人关之后,由于长期养尊处优,已逐渐将互不相习的弊病,曾国藩还规定,统兵者必须亲自招丧失了战斗力。
因此,自康熙起,清王朝实际是靠绿营维募士兵;如中途撤换将领,则将其原统带军队予以遣散,持其统治。
绿营是清朝统治者人关后沿袭明代兵制组织另行挑选或募员重编。
“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的武装,它由汉人组成。
在“三藩之乱”后逐渐取代八旗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
譬如木焉,统领成为清王朝主要的军事力量。
绿营实行世兵制,父子相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叶,皆一气所通。
”由谁招募就由承,世代以当兵为职业。
自康熙以后由于物价上涨以及谁统领,士兵只服从、听命于其直接统领者一人。
各级军官层层克扣,士兵薪饷根本无法维持一家老小的(二)提高待遇曾国藩为增加湘军的吸引力,同生计,士兵只好兼营他业以谋生。
“名在军籍,实为市时也是为了稳定队伍,大幅度提高了湘军官兵的生活待佣”。
曾国荃:终击败太平军成就曾国藩
[键入文字]曾国荃:终击败太平军成就曾国藩太平天国是近代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当然太平天国的结局是被镇压围剿,功劳是曾国藩的,他也破例被封侯。
其实在这份功劳的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功臣,这其中功劳最大者,就要属其第曾国荃莫属。
洪秀全发动的太平天国之役应当可以说说传统社会最后一次,也说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农民战争。
事实上,传统社会的农民战争多数属于流民起义,或因灾荒,或因瘟疫,产生大批流离失所的流民,这才是对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
洪杨从广西起事,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这并非是因为太平军多能打,而是因为清军实在太渣。
清朝享国日久,八旗和绿营逐渐腐化堕落,从百战雄师沦为废柴。
一个秀才都考不上都乡村塾师洪秀全居然打下了帝国最为富庶的江宁,在这里建立所谓的人间天国,过起了太平王的逍遥日子。
咸丰三年二月(1853 年3 月),洪秀全占领金陵,改名天京,作为天国首都。
为了安稳做好太平天王,太平天国在天京周边营建了严密的防卫系统。
清廷在天京周边修筑了江南、江北两个大营,与之对峙将近8 年时间,也未能将天京拿下。
太平军真正的对手并非清朝原先体制内的国防军,而是崛起于地方的团练武装,其中翘楚就是曾国藩以书生领山农的湘军。
从咸丰十一年(1861)开始,湘军与太平军的攻守格局发生变化,曾氏兄弟的湘军逐渐占据上风。
曾氏兄弟在结束江西战事之后,又经过艰难卓绝、旷日持久的围城苦战之后,拿下了长江关键安庆城。
安庆拿下之后,曾氏兄弟就开始谋划攻取金陵,建立所谓不世之功了!曾国荃称:金陵恃江南北各城为屏蔽,江南北各城恃金陵为应援。
金陵为贼根本,拔其根本,即枝叶不披而萎。
曾国荃是个功名心极强的人,他一直把攻取金陵、拔其根本,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志业。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湘 军 创 立 与 治 理
建军秘诀是网罗有“忠义血性”的书生为将, 1853 年,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八旗、 每日加以“勤练精训”,灌输“忠信”、 招募朴拙诚实能吃苦的山民为兵,按将必亲 绿营已腐败不堪,地方团练又不可恃,遂仿明 “仁礼”思想,并引进西洋军事技术,终 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一支新的地方武 选、兵必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行编组, 使湘军成为超越八旗、绿营的劲旅,成为 装 ——湘军。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 。 以营为战术单位,每营 500 人。 打败太平军的主力军。
曾国藩指挥淮军、湘军与英、美、法侵略者合作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血洗南京
1864年五月,攻陷天京,湘军又一次大开杀戒, “沿街死尸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 斫戮以为戏”。三十二年后,谭嗣同去南京仍听当 地人说“(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 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 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兵
湘 军 创 立 与 治 理
勇
“兵”字兵 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是大清的正规军, 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才改非正式的乡勇 直接隶属皇帝,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 — 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 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主 清代国家非正式军队,临时招募组成,战事后 立即解散。 “兵为将有”,不直接效忠皇帝。 —“勇”字兵 要军事力量。
湘军之父:罗泽南
咸丰六年(1856年)
曾国藩领着湘军坐困江西,进退失据。 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1858年11月15日, 湘军骨干李续宾被 围,湖广总督官文 既不发兵救援,又 不令其退兵。全军 覆没,李续宾和曾 国华同时毙命。事 后,曾国藩吓晕赶 回武昌收拾残局。
“
”
曾 国 藩 传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咸丰四年(1854年)
曾国藩大力裁减湘军,凡是在作战中溃 靖港一战,湘军 逃的兵营立即裁撤,所有勇丁、营官一 水陆皆败,战舰 律不用,湘军水陆两师仅剩 5000人。 损失三分之一,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也在炮械损失四分之 被裁之列。回家后自己感一。水师仅存湘 觉无脸见人,好几年中闭潭五营二千余人, 门谢客,深居不出。 陆师仅存湘潭与 留防平江之勇二 千余人。
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1862年,曾国藩指挥李鸿章所部淮军,伙同英国、美国 侵略者组成的“常胜军”,联合进攻嘉定、青浦、太仓 等地。 1863年相继攻陷太仓、吴江,进犯苏州。年底, 苏州陷落。 1863年,曾国藩指挥左宗棠所部湘军与法国侵略者组成 的“常捷军”,联合攻下绍兴、富阳,进犯杭州。1884 年春,杭州陷落 。 (1862年~1863年)
1857年3月,父曾麟书去 世伤痛之余奏请开缺丁忧。 不等谕旨下来便离军而去, 与曾国华、曾国荃一起回 家奔丧。1858年,受胡林 翼举荐,重新出山,掌管 湘军。
「李续宾」 「曾国华」
咸丰八年(1858年)
二次出山,攻占九江,气势很盛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1861年9月5日,湘军曾国荃部攻破安庆,数万安庆军民 被屠杀。 “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髻龀以上皆死· · · · · · 妇 女万余俱为掠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 矣”。 咸丰十年(1860年)
兵贵精而不贵 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曾第一次跳水自尽。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石达开计诱湘军水师的轻便 快船120余只冲入鄱阳湖内, 然后断其出路。 深夜用小船火攻留大船,烧 毁湘军船只40余只,焚其战 船百余条。 曾国藩的坐船亦被围,乘小 船登陆得免一死,“文卷册 牍俱失”。
咸丰五年(1855年)
第二次跳水自尽,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镇 : 复占武昌后,曾彻底 毁灭天平天国的水军, 破了锣 (罗泽南) , 亲自下令对敢反抗的 倒了塔(塔齐布), 太平军和居民一律剜 杀了马(马继美), 目凌迟;罗宗南诱迫 飞了凤(周凤山), 怂恿士兵生吃被俘太 平军的血肉心肝。 徒留(刘于浔)一个也无用。
财政11101班
组长:厉中栋
组员:尹嘉梦
刘敬文 方佩佩 何祥昃 张辉
为 师 为 将 为 相 一 完 人
立 德 立 功 立 言 三 不 朽
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生 平 家 谱 之 详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同治三年(1864年)
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湘军战胜原因
天京事变提供可趁之机 天国后期的战略决策失误
——罗尔纲先生 湘军之所以如此重要,不在于与太平天国的对抗, 湘军陆军远非太平军对手,曾国藩自己也承认他 的陆军‘全不能战’,太平天国的败亡,实洪秀 全‘自惹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