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盐水)体积和测小块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教学重点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并选择最佳实验方案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选择及误差分析。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天平、砝码、烧杯、量筒、细线、盐水、小石块。
教学过程[故事导入] 传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叙拉古国的国王希罗让工匠为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皇冠。
国王给了工匠一些黄灿灿的金子,工匠也很快为国王做好了。
金灿灿的皇冠戴在国王头上很合适,并且非常漂亮。
可是希罗国王总怀疑工匠少用了一些黄金,偷偷掺进了一些等重的白银。
于是,他让人称了皇冠的重量,不多不少,与给工匠的黄金质量不差毫厘,这就难了,怎样能既不损坏皇冠,又能辨别皇冠是否是纯金做的呢?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设计意图:以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了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问题引导]要测量一杯盐水的密度,需要测量盐水的哪些物理量?依据哪个公式进行计算?[问题引导]测量盐水的质量要用到天平,要测量盐水的体积用什么工具呢?[自学阅读]课本上“想想做做”提出的问题:(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ml还是cm3?(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4)图11.4-2中画出了使用量筒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归纳总结] 三观察:观察单位标度、量程、分度值。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
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
因此实验前应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量物质密度,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选用什么测量工具、器材?怎样利用所选的工具来进行测量?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但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收集整理等方面的能力训练还是不多。
在本节学习了用量筒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能力自主完成本实验。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3)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排水法测不规则小固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量筒的使用方法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五、教学准备托盘天平、量筒、水、小石块、盐水、烧杯、细线、胶头滴管、多媒体课件、一体机、笔记本电脑、摄像头六、教法与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仙山、秀水、汽车城是十堰市的三张名片,近年来绿松石受到热捧,已逐渐成为十堰的一张新名片。
前几天朋友让我帮忙买一个高品质的绿松石印章,接着展示收集的绿松石密度的资料,哪位学生能帮我想办法鉴别这块绿松石是不是高品质的绿松石,具体该怎么做?带着这个问题,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测量物质的密度》。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4.部分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问题缺乏认识,需要培养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不断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2.教学意图: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密度测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实验操作做好准备。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密度计算、实验操作等方面。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及时反馈,纠正错误。
2.教学方法:
-采用个别辅导、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密度计算和实验操作。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课堂练习效果。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概念、计算方法、实验操作等要点。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2.教学意图:
-帮助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1.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
-设想: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假设。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直观性。
-设想:使用幻灯片、视频和实物模型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密度的物理意义和实验操作步骤,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合作学习环境,促进生生互动和交流。
-通过总结,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3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②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③通过动脑动手,学习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②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③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②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①量筒的使用方法。
②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四、教学教具天平、量筒、盐水、铁块、塑料块、水、烧杯、细线、牙签、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
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二、进行新课1、量筒的使用(1)量筒和量杯是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单位:米3(m3)、分米3(dm3)、厘米3(cm3)、升(L)、毫升(mL)换算:1m3=103 dm3 =106 cm31L =1 dm3 1 mL =1 cm3(3)量筒上的标度最大测量值:常用100 mL,200 mL分度:1 mL,2 mL,5 mL(4)量筒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首先要认清量筒的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刻度上的每个小格代表的刻度数),在测量前应根据被测物的尺度和测量精度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量筒。
②量筒在使用时,应放在水平桌面上,使有刻度的一侧面对观察者。
(5)量筒的读数量筒内的液面大多数是凹液面(如水、煤油等形成的液面),也有的液面呈现凸表(如水银面),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垂直(如图1所示),视线偏上或偏下,读数均不准,如图2所示,甲图读数会偏小,乙图读数会偏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a.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教师挑选部分学生展示解题过程,进行讲解和评价。
c.学生互评、交流,共同提高。
d.教师总结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章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物质密度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兴趣,但可能对实验中涉及的具体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对密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密度知识体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3.操作步骤:
a.学生回顾本章所学内容,总结密度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b.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c.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
d.教师总结本章重点、难点,强调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特别是关于密度计算和应用的相关题目,以加深对密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正确的记录数据并得出结果,因此实验前需要学生讨论如何用密度公式测定物质的密度。
二、课标分析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三、学情分析对于实验的方法及过程,通过前面的大量实验,学生已经能够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测物质密度所需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已经有所了解,测量质量所用的托盘天平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要想正确的测出物质的密度,还需要学习量筒的使用。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2.学会测量小石块的密度3.学会测量液体的密度(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的方法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本节内容由“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测量液体的密度”三部分内容组成。
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并得出结果,所以首先明确本节课的重点。
如何由目的出发确定实验原理,由实验原理选取合适的仪器,设计实验表格,又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正确采集到数据填入表格得出实验结论,每一步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1)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5.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第六章第三节第1-5题,重点加强对密度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方法的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并列举出至少三个与密度相关的现象或应用,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3.设计一个小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家中的物品(如橡皮泥、水、盐等)测量其密度,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课堂上进行分享。
4.针对课堂上学到的密度知识,让学生尝试解答以下问题:如何通过密度鉴别一瓶矿泉水和一瓶纯净水?
2.提问:为什么石头和海绵在体积相近的情况下,重量差别这么大?为什么水可以装在杯子里,而乒乓球却不能?
3.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的密度是影响物体重量和体积的重要因素。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授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以及测量方法。
1.密度定义: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密度知识。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讨论主题: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密度与质量、体积有什么关系?
3.学生分享: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4.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错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密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实验操作中的精确度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以及从实验结果中抽象出密度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提高表达、倾听、协作等社交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5.情感态度培养: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2.掌握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实验方法,熟练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
3.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理解密度与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避免主观臆断。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的意识。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性质,如质量、体积等。
2.提问:物质还有哪些特性?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2.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密度计算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四、总结反思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观察生活中的密度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如质量、体积等概念,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也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测量物质密度的学习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尚不熟练。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1)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2)浮力是如何产生的?阿基米德原理是什么?
(3)如何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密度计算的综合性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问题。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密度知识,设计一道实验题目,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和实验结论等,以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2.完成课后练习题:根据密度公式,计算以下物质的密度。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3)强调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套实验工具和不同物质的样品。
2.学生根据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3.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
4.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误差。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密度计算的练习题,如:“已知某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其密度。”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物理概念和实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方法。
4.知识讲解:讲解密度的单位及换算,介绍常见物质的密度值,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小组讨论: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5.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增强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工具进行物质密度的测量,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3.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3.利用数据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2.掌握密度公式:推导密度公式,解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3.讲解密度单位:介绍密度的国际单位制,讲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举例说明: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密度值,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好习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重点加强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及单位换算的掌握。通过此类题目,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
例题:计算以下物体的密度,单位为kg/m³。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精确测量的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浮在水面上、油水分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密度概念。
2.基本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物体沉浮的原理”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学习心得。
3.教学过程:
(1)教师讲解密度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介绍密度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
(3)讲解密度的单位及其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4)教师通过动画、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探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物体沉浮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教学设计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使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实物展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个小组的任务是:
1.讨论并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讨为什么密度可以作为物质鉴别的一种方法。
7.作业布置:布置与密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物理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知识——密度的学习将更加顺利。然而,学生在处理实验数据和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引导他们从本质上认识密度,而非简单记忆公式。
2.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时的逻辑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4.学生对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公式的应用,学会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第6.3节后的练习题1、2、3,强化对密度定义、公式、单位及换算关系的掌握。
-结合课堂讲解,解释为什么密度可以作为物质鉴别的一种方法,并以书面形式进行简要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物体,如石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物体的密度吗?它与其他物体相比,密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体特性的关系。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并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密度的定义,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2.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熟练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
3.能够根据密度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2.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浮在水面的木头、沉入水底的石头,让学生初步感知密度的存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密度的定义,即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并给出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讲解密度与物质种类、温度、状态等因素的关系,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密度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如何准确测量物质密度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学习与探索。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思维定式,需要引导他们运用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关注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动手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同时,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测量方法。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密度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对密度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处理的合理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概念。
3.采用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液体、固体等。
2.准备相关实例和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
3.准备练习题和家庭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或图片引入密度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解为什么冰块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重点解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
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可能存在的误差。
5.拓展(10分钟)讲解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伪劣产品、设计船舶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7.作业布置:布置与密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章的学习,他们对质量和体积的概念有了深入理解,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密度的概念已有初步认识,但对于密度的计算和实验操作尚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密度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基础:在讲解密度计算方法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实验操作打下坚实基础。
3.实践操作:加强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密度测量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c.应用题,要求学生将密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a.设计一个简单的密度实验,要求实验操作步骤清晰,数据准确。
b.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记录和分析、结论等内容。
3.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a.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准确读取数据?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其变形,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实验演示:现场演示密度测量实验,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5.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验操作,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学设计:6.3测量物质的密度
3.实践作业:
(1)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如测量家庭成员的密度,了解人体密度与年龄、性别、胖瘦等因素的关系。
(2)鼓励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如参观科技馆,了解密度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4.探究作业:
(1)针对课堂总结中提出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如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状态的关系等。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运用问题驱动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密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及测量方法,通过示例演示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学习。
(3)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分组合作,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4.教学资源: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密度相关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密度概念。
(2)提供丰富的实验器材,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实验操作。
(3)编写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进行密度相关的拓展实验,如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探索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等。
(4)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他们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强调实验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合作态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2)终结性评价:检查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以及密度计算的正确性。
(3)个体差异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的》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杯水和一块石头,石头放入水中后水位上升。提问:“为什么石头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3.教师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请你们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测量一块铜块的密度。”
2.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和所需仪器。
3.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测量铜块的质量和体积。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得到了铜块的质量和体积,如何计算铜块的密度呢?”
2.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利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和质疑。
3.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的密度现象,如冰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等,引发学生对密度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设计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不同物质解的过程等。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密度问题,如为什么游泳时要穿救生衣,为什么冰淇淋会融化等。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doc
课题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 c :能够熟练使用天平和量筒;通过“测量盐水和小石块的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信息的记录方法,知道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
B:在C层目标基础上,能够通过熟练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A :在B层目标基础上,能够分析猜想的正确性,敢于提出不同观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方案优缺点,能够提出改进意见,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提出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重点:量筒的使用,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具准备教具:托盘天平、量筒、小石块、盐水、烧杯、细线、课件等。
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一、量筒的使用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1、测量盐水的密度2、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引课新课讲解一、分层复习1、密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密度的计算公式?3、一瓶水从北安拿到北京,密度变化吗?二、导入新课(1)地质勘探、科学考察需要对各种矿石进行密度的测量等,应该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密度的测量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⑵学习目标:三、新课教学(一)量筒的使用C层学生回答B层学生回答A层学生回答明确相应的的层次要求C、B、A各层学生共同合作,观察量筒,总结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本课学习做好知识储备放松心情,引起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对同类物现象进行归类1、量筒的单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分层巩固求异探新2、量筒的量程3、量筒的分度值4、量筒的读数(二)实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1、测量盐水的密度(1)杯和盐水的质量(2)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3)量筒中盐水的质量(4)量筒中盐水的体积(5)盐水的密度2、测量小石块的密度(1)小石块的质量(2)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3)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4)小石块的密度四、求异探新测量小石块密度时,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并由A层学生总结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形成组内共同的解决方法A、B、C层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对培养学生描述物理现象曲能力培养学生由无意识观察到有意识研究的物理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让不同学生都得到锻炼锻炼学生的思维,培亲学星合作交流意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小结作业先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再测量小石块的质量,该物质的密度是否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
(2)、称出盛满水的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3)、将石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部分水溢出),称出此时烧杯、石块、剩余水的总质量m2,
学生进行讨论
四、步骤:
1、盛有水的量筒中放一个木块,水面所对量筒的示数V1,
2、在木块上放一石块后木块仍漂浮,水面所对量筒的示 数V2
3、将石块从木块上拿下放入水中,水面所对量筒的示数为V3
。
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
堂
练
习
1、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教学重点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用具
天平200g 20个、量筒100ml 20个、水、木块、石块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情境引入:
教师出示一块石块,要测量这个石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合作探究:
怎样测石块的密度
一、两种测量工具-----基础法
器材:天平砝码、量筒、水、细线
如何测石块的密度写出你的实验步骤及密度表达式
二、等质量法
器材:天平(无砝码)、量筒、水、两个相同的烧杯
如何测石块的密度写出你的实验步骤及密度表达式
根据ρ=m/V得出若要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ρ。
一、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密度可得。
步骤: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为m
2、在量筒中装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
3、将石块用细线系好浸没在量筒水中记下体积V2
二、步骤:
(1)调节天平,将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将石块放入左盘,向右盘烧杯中倒水烧杯中,直至天平再次平衡为止;
(2)将右盘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测出体积为V
(3)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
一、两种测量工具-----基础法
二、等质量法
三、只有一种测量工具天平-----等体积法
四、只给一种测量工具量筒------一漂一沉法
教
学
反
思
实验方案的产生,使学生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尝试,此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模拟科学家研究的“探索研究”,教时适时地给予知道、点拨,使实验方案得到实施,使学生的探究获得成功。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模拟科学家们的认真的探究态度,宽松、愉悦、恬淡的课堂氛围,使探索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通过实验过程的交流,使学生收益匪浅。学生们都说,从实验中的发现,通过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学到了物理知识。来自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深刻的,比那种通过老师讲和做习题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受益更深,更可贵的是有利于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3、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课后练习另附
板
书
设பைடு நூலகம்
计
特殊方法测量物质密度
用以上器材你能想出几种测石块密度的方法
小组讨论研究测量方法
四、只给一种测量工具量筒------一漂一沉法
器材:量筒、水、木块(石块放在其上可漂浮)
如何利用以上器材测出石块密度
三、方法一: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1
(2)、在烧杯中装适量的水,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2,
(3)、把细线拴好的石块放入烧杯的水中(浸没但不要触底),天平重新平衡后,再记下读数m3
(4)将石块用细线系好放入量筒中记下体积V2
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三、只有一种测量工具天平-----等体积法
器材:天平(砝码)、水、细线、烧杯大小两个
2、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
A、(1)(2) B、(1)(2)(4) C、(1)(2)(4)(5) D、(1)(2)(3)(4)(5)
课 题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的密度
2、会用天平侧固体的密度
3、会用量筒侧固体的密度
过程
方法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
态度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