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虚词汇总

合集下载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常用文言虚词(25个)

常用文言虚词(25个)
物”、“……的情况”。 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
(《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 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
些来”。例: 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 而 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 欲至何所。(《宋定 伯捉鬼》)
常用文言虚词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 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 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 “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 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 (二十二)苟 • 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 苟富贵
勿相忘。(《陈涉世家》)/苟慕义强仁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 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 苟 无饥渴。(《君子于役》)
常用文言虚词
常用文言虚词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 ” (《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 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 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 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 旧的,原来的。例: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

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虚词

18 个常考的文言虚词E 而 S 所H 何、乎 W 为N 乃 Y 焉、也、以、因、于、与Q 其、且 Z 则、者、之R 若✮✮✮✮✮一、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过秦论》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开,万夫莫开。

《蜀道难》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表递进: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3、表承接(顺承):时间上的先后,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4、表转折: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师》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5、表假设:假如、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6、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笑着制止)默而识之。

《论语》7、表因果:因而、因此、所以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因此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

)8、表目的:来、为了、以便二、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三、副词:如、好像四、固定用法1、既而:不久2、而已:通常放在句末,“罢了”一、什么(地方、原因......)1、何以:凭(用)什么2、何为:做(为)什么二、怎么;怎样;为什么......1、何则:为什么?这是因为2、何如:怎么样3、奈何:为什么三、多么何其四、其他一、语气词1、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韩愈)翻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苏轼)翻译: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2、表揣测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韩愈)翻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3、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4、表停顿,不译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8个虚词及用法

18个虚词及用法

18个虚词及用法
以下是18个虚词及其用法:
1.之:代词,他(它、她、它)、接受者以外的第三方,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2.其:代词,他(它、她、它)、接受者以外的第三方,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3.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4.焉:兼词,于此、于此物、于人,表示前后两个成分的关系,可译为“于是”、“于此”。

5.乎: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6.哉: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7.耶: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8.耳: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9.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可译为“吗”、“啊”。

10.也: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1.乎哉:语气词连用,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吗”、“啊”。

12.已矣: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3.哉矣:语气词连用,表示感叹或赞美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4.焉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5.已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6.矣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7.矣哉: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8.夫:无实义的发语词。

以上是18个虚词及其用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版)常用虚词列表

(完整版)常用虚词列表

常用虚词例表序号名称词性语法意义及用法实在意义例句1 之代词第三人称它(他、她)、们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助词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调整音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到、往、去2 其代词第三人称它(他、她)、们指示代词这、那、其中的语气词反问难道、岂推测大概、也许祈使必须、一定3 而代词你、你的连词并列和、跟、与(可不译)承接然后、接着递进并且、而且转折但是、可是、却假设如果、假如修饰地、的(可不译)目的来因果所以结果以致动词像、如4 以介词表凭借或依靠用、把、拿、凭借、依据表原因因为表时间或地点起止……以上(下)连词同“而”同“而”的各种意义动词常与“为”连用认为5 于介词表动作涉及对象给、对于表动作处所、时间在表比较对象比6 则连词承接于是、就假设如果转折但是、却并列与、和语气副词强调语气就、简直动词表判断是7 或代词有的人有时连词假设如果副词推测语气也许8 乃连词承接于是、就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副词表时间才表强调语气竟、竟然、却、反而动词表判断是9 虽连词假设即使转折虽然与“然”连用即使这样,虽然这样10 因连词承接于是,就介词表凭借凭借、依靠表方式趁着、趁机表原因因为动词沿袭、继续11 盖语气副词推测、反问大概、难道、岂连词承接上文原来……助词发语词不译12 安副词表反问语气怎么代词表疑问那里13 何副词表反问为什么副词表强调多么代词表疑问什么、哪里14 故名词原因、原故本来、原来旧的、老的事、灾祸形容词特意、故意连词表因果所以15 且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表递进并且、而且、还表假设如果、那么副词时态将要时间暂时、暂且助词发语词同“夫”16 莫副词表否定不、不要、不能没有谁、没有什么名词同“暮”17 哉语气助词表感叹啊表疑问呢表反问吗18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了表感叹啊表祈使吧表疑问呢19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呢表推测吧表感叹啊表停顿不译介词同“于”同“于”的各种意义20 已副词表时间已经与“而”连用不久、一会儿表程度太、很动词停止连词表起止通“以”语气助词表肯定、感叹了、啊21 夫代词指示这、那助词发语词不译语气助词表感叹啊、了名词丈夫成年男子22 耳语气助词表陈述罢了表疑问吗表感叹啊23 然连词表转折但、却与“而”连用这样之后与“则”连用这样那么助词形容词、动词词尾……样子、……地名词词尾……一般、……那样代词指示代词这样、那样24 若代词第二人称你、你们指示这样连词假设假如、如果选择或者副词表情态好像、仿佛25 为介词 Wèi所有功能介词所有意义动词 Wéi任何动作动词所有意义语尾助词何……为呢26 所助词所字结构所……的事(人、情况)与“以”连用用来……原因表因果所以与“为”连用表被动“被”27 者代词人或事物的人、的事、的原因助词形容词词尾……样子句中表停顿或判断不译语气助词表陈述或疑问了、吗28 也语气助词表判断是表陈述了表停顿不译表疑问或反问吗、呢表感叹或祈使啊、吧29 尔语气助词用于句尾罢了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指示那、这样、如此助词时态着30 焉代词同“之”“之”作代词的所有意义表疑问那里助词语尾表陈述或停顿了形容词词尾……样子兼词“于之”相当“介词+代词”31 即动词具体动作靠近表判断是、就是连词表假设即使、假如副词立即、马上32 既副词表时间已经连词表并列既……又……表因果既然动词具体动作尽、完33 诸代词指示代词众、各人称代词他、她、它(们)兼词“之乎”“之于”[语法] 词语间常见逻辑关系1、并列关系:前后词义是同一时空发生的动作或一个事物几个方面。

18个虚词总结归纳

18个虚词总结归纳
表转折让步)
与(表并列) 若(表假设、表选择)
固定结构总结
固定结构也叫固定格式,或者凝固
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
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
俗成,经久不变。
固定结构(反复读,熟记例子)
【以】以为、以是、是以、有以、无以、何以 【而】而已、而已、而后、而况、既而、俄而 【为】何……为、何以……为、奚……为、奚以……为 【其】其……乎(与)、何其 【于】于是 、见……于 【所】为……所、所以、之所以、所谓、所在 有所 无所 【且】犹且、且夫、且如 【乃】无乃……乎(与)、乃尔 【则】然则 【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若……何、奈……何、 何以、无何、何乃 【也】……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也哉、也欤 【乎】不亦……乎、庸……乎、得无……乎(与) 【与】孰与、与……孰、孰若、与其……孰若 【若】若夫、若何
18个虚词总结归纳(词性)
其、且、乃、则、因、何(6个) 副词: 以、为、于、因、乎、与(6个) 介词:
以、而、其、且、则、与、若(7个) 连词: 而、之、其、乃、何、焉、若(7个) 代词:
之、为、其、所、何、也、焉、乎、者(9个) 助词:

名词: 所、因 动词: 以、之、为、因、与
18个虚词总结归纳 其他: (1)词尾:为、焉、乎、也、乎、者(6个)
(2)兼词:焉 (3)通假:以、而、何、与(4个)
连词:以、而、其、且、则、与、若(7个)
以(表并列、表承接、表递进、表目的、表因果、
表修饰)
而(表并列、表承接、表递进、表转折、表假设、
表因果、表目的、表修饰)
其(表选择、表假设) 且(表并列、表递进、表让步) 则(表并列、表承接、表条件、表假设、表选择、

120个文言虚词

120个文言虚词

120个文言虚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安:1.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2.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3.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养生)5.既来之,则安之(使……安)6.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7.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草本的根或茎干)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性,天赋的善心)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兵:1.非兵不利(武器)2.而秦兵又至矣(军队)3.斯用兵之效也(战争)4.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士兵)5.约以联兵大举(兵力)6.非我也,兵也(兵器,刀)7.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征伐)病:1.其疾病而死(疾病,患上疾病)察:1.察邻国之政(考察)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推举)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俯察品类之盛(细看)朝(cháo):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4.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简直竟然)乘(chéng):1.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趁着)2.若夫乘天地之正(顺应)诚:1.诚不自意返吾衣冠(实在,的确)2.必竭诚以待下(诚心,诚意)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确实)4.仆诚以著此书(果真)除:1.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3.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台阶)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3.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4.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6.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离开)7.近自托于无能之辞(文辞)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借口)9.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谢)10.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死)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带着)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8.乃使其从者衣褐(随从)殆: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2.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3.殆例送死(接近于)4.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5.殆有神护者(大概)当:1.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2.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3.然五人当刑也(当……的时候)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担任)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应当)6.他日汝当用之(一定)7.以当南日(挡住,遮挡)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亏无为之大道哉(主张,思想,学说)5.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权,当政)7.死而湮没不足道者(称道)8.不得通其道(理想)9.莫不殷忧而道著(治国之道)10.余嘉其能行古道(从师之道)11.然此可为智者道(讲,说)得:1.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2.吾得兄事之(应该)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恩)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5.此言得之(对、合适)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7.北向,不能得日(照到)度: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2置之度外(推测,考虑)3挥霍无度(尺度)非: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4众闻则非之(指责)复:1.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又)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7.使负栋之柱(承担)8.且负下未易居(处境)9.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负载)盖: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2.能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3.盖夫秋之为状也(句首发语词,不译)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5.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已。

18个常用文言文虚词

18个常用文言文虚词

八、所
[suǒ] ǒ 名词。处所,地方。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 ⑴名词。处所,地方。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乐土乐土,爰得我~!引申为恰当的位置。 ~!引申为恰当的位置 必能使行阵和睦, 乐土乐土,爰得我~!引申为恰当的位置。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 优劣得~。 代词。附在动词前,构成“ 字结构,起指代作用。 ⑵代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相当于 的人、 地方” 财物无~ 妇女无~ “……的人、事、物、地方”。例:财物无~取,妇女无~幸| 的人 应有, 不有|此人一一为具言 此人一一为具言~ 凡~应有,无~不有 此人一一为具言~闻。 助词。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计者。 ⑶助词。可。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计者。 助词。 、 合用,表示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 ⑷助词。1、与“为”合用,表示被动。例:术怒攻布,为布~ 君无~辱大礼。 破。2、作语助,无义。例:君无~辱大礼。 、作语助,无义。 连词。假如。多用于誓辞。 公子曰: 不与舅氏同心者, ⑸连词。假如。多用于誓辞。例:公子曰:“~不与舅氏同心者, 有如白水! 有如白水!”。 量词。不定之词,表示约数。 从弟子女十人~。 ⑹量词。不定之词,表示约数。通“许”。例:从弟子女十人~。 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例离宫别馆,三十六~。 ⑺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例离宫别馆,三十六~。 名词。 ⑻名词。姓。
四、乃
[nǎi] ǎ 代词。 、相当于“ 今欲发(发兵) ,~肯从我乎 肯从我乎? 、 ⑴代词。1、相当于“你”。例:今欲发(发兵)之,~肯从我乎?2、 相当于“你的” 尔其无忘~父之志! 、相当于“ 相当于“你的”。尔其无忘~父之志!3、相当于“他(们)的”。例: 器械, 糗粮。 、相当于“如此” 子无~ 备~器械,持~糗粮。4、相当于“如此”。例:子无~称。 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于“ 就是” 当立者~公子扶苏。 ⑵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例:当立者~公子扶苏。 ⑶副词。尚且。例: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 副词。尚且。 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 何况建造房屋呢?)? 何况建造房屋呢?)? 副词。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彼能是 而我~ ,~不知有汉 彼能是, ⑷副词。竟,却。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彼能是,而我~不能 是。 副词。 天下胜者众矣,~有二十八骑。 ,~有二十八骑 ⑸副词。仅,只。例:天下胜者众矣,~有二十八骑。 副词。于是,这才。 陈涉~自立为王|断其喉 尽其肉,~ 断其喉, ,~去 ⑹副词。于是,这才。例:陈涉~自立为王 断其喉,尽其肉,~去。 副词。 或主强直, 不生? ⑺副词。宁,岂。例:或主强直,难~不生? 连词。 大夫不拜,~饮实爵。 ,~饮实爵 ⑻连词。而。例:大夫不拜,~饮实爵。 连词即若。 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女也。 ,~其姊亦烈女也 ⑼连词即若。例: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女也。 连词。如果。 :~所愿 则学孔子也。 所愿, ⑽连词。如果。例:~所愿,则学孔子也。 助词。作语助。 :~文 ⑾助词。作语助。例:~文~武。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例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例句: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

《马说》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

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例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

《出师表》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20个常用虚词

20个常用虚词

20个常用虚词常用虚词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起连接、补充、修饰等作用的词语,在写作中使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明了、丰富多彩。

下面介绍20个常用虚词。

一、并列连词:表示并列、补充、转折关系的连词,如“而且”、“或者”、“但是”等,作文中常用来表达思想的转折或者增强逻辑关系。

二、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如“非常”、“永远”、“尤其”等,可以增加文章的细节描述和语气的丰富度。

三、介词: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关系的词语,如“在”、“向”、“经过”等,适当运用可以调整文章的结构和语气。

四、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特定的人或物,如“他”、“她”、“它们”等,使用代词可以让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五、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和让步关系等,如“因为”、“所以”、“如果”、“尽管”等,可以明确表达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六、形式副词:用来表示某种程度、方式或态度等,如“大约”、“慢慢地”、“幸运地”等,可以大大丰富文章的描述和修饰。

七、感叹词:用来表达情感的词语,如“哇”、“真的吗”、“太好了”等,运用得当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感染力更强。

八、动词:用来描述事物的行为或者状态,如“走”、“跳”、“喜欢”等,在写作中运用恰当可以有效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九、数词:用来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语,如“一”、“两”、“第一”等,适当使用数词可以让文章的描述更加准确。

十、疑问词:用来引出疑问的词语,如“什么”、“哪里”、“怎么”等,运用得当可以激发文章的思考和互动。

十一、趋向副词:表示动作达到的方向或位置,如“里面”、“下去”、“向前”等,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地描述文章中的场景。

十二、比较连接词:用来表示比较的关系,如“跟”、“比”、“像”等,可以丰富文章的比喻和描写。

十三、情态动词:表示某件事的可能性、必要性或者义务等,如“应该”、“可能”等,使用情态动词可以模糊或者强调文章的态度和判断。

十四、感官动词:表示感官上的反应或者行为,如“看”、“听”、“尝”等,使用感官动词可以让文章更加形象具体。

常用虚词的用法

常用虚词的用法

常用虚词的用法
常用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词、引导词或辅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
1. 介词(Prepositions):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目的等关系。

例如:in(在)、on(在…上)、at(在…处)、with(与…一起)等。

2. 连词(Conjunctions):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单词。

例如:and(和)、but (但是)、or(或者)、because(因为)等。

3. 冠词(Articles):用于限定名词的范围。

英语中有三个冠词:a(不定冠词,用于辅音开头的单词)、an(不定冠词,用于元音开头的单词)和the(定冠词)。

4. 代词(Pronouns):用于替代名词。

例如:he(他)、she(她)、it(它)、they(他们)等。

5. 助动词(Auxiliary Verbs):用于构成各种时态、语态、情态等。

例如:be (是)、have(有)、do(做)等。

6. 情态动词(Modal Verbs):用于表示可能性、能力、意愿等。

例如:can(能)、may(可以)、must(必须)等。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虚词,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虚词。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帮助构建语法结构和传达信息。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其特点是使用较多的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词语,通常没有词义,起到连接句子和短语的作用。

下面是对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进行整理。

一、助词:1. 之:用于名词或代词前面,表示所属或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例如:先秦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之说。

2. 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例如:此言差乎其实。

3. 何: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如:何为道?4. 而:用于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转折、并列或承接关系。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而训之。

5. 乃: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因果关系,常与“是”搭配使用。

例如:非礼也乃人之常情也。

二、连词:1. 若:用于条件句中,起连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或“假如”。

例如:若有人问我,我当如何回答?2. 以:用于连词前,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或“以便”。

例如:以此为根据,可以得出结论。

3. 曰:用于连词前,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

例如: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副词:1. 矣: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或“呢”。

例如:已过目矣,不复责之。

2. 其:用于句中,表示指代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他的”。

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如何?3. 皆:用于句中,表示全体或没有例外,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或“全部”。

例如:明君能以忠言救沉溺之臣,仁者必皆称其为圣。

四、介词:1. 于:用于介词后,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等。

例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 乘:用于介词后,表示通过或利用某种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利用”或“通过”。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以:[介词]把;用;拿①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②輮以为轮(《劝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常用虚词汇总

常用虚词汇总

常用虚词汇总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二、动词:去、到、往①吾欲之.南海三、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四、介词:在悬挂之.四壁(《观巴黎油画集》)十八、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语言形式和现代汉语相差很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虚词的使用。

虚词在文言文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们在语法上虽然没有实词那么重要,但是在表达句子的语气、情感等方面却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

2. 乎:表示疑问或者不确定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3.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4. 者:表示身份或者职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或者“者”。

5. 而:表示转折或者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或者“和”。

6. 以:表示手段或者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7. 兮:表示感叹或者祈使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8.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9. 也:表示肯定或者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确”或者“也是”。

10. 然: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1.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是因为”。

12. 不仅: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只是”。

13. 虽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尽管”。

14. 亦:表示肯定或者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15. 已: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已经”。

16. 其:表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者“他的”。

17. 或:表示选择或者可能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或者”或者“可能”。

18. 往:表示方向或者动作的趋势,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向”。

以上是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们在语法、语气、情感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些虚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16个常用文言虚词

16个常用文言虚词

4 【乃】 1.设九宾于廷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设九宾于廷,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
"却,竟(然),反而"等. ),反而" 反而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 副词. 紧接,可译为" 这才, 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连词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翁归 促织》 通 《促织》 9.通"尔",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好像,如同. 10.军惊而坏都舍.《察今》10.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通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11.【而已】闻道有先后,术 【而已】闻道有先后, 11.放在句末,表限止 放在句末,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的语气助词, .《师说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罢了". 12.【而后】臣鞠躬尽瘁,死 【而后】臣鞠躬尽瘁, 而后已. 而后已. 12.才,方才. 才 方才. 13.【而况】今以钟磬置水中, 13.即"何况",用反 【而况】今以钟磬置水中, 13.即 何况" 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14.【既而】既而得其尸于井, 层的意思. 【既而】既而得其尸于井, 层的意思. 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 织》 14.不久 一会儿. 不久, 14.不久,一会儿. 你".

常用虚词梳理

常用虚词梳理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 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一、常用虚词梳理:其
1.人称代词,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 它)”“他(她、它)的”“他(它)们”“他( 它)们的”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百姓多闻其贤;不可知其 源;增其旧制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那里” : 其人视端容寂;复前行,欲穷其林;其喜洋洋 者也;以其境过清
一、常用虚词梳理:于
1.引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到”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达于诸侯 2.引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对于” “ 给”等 :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3.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皆以我美于徐公
3.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 : 然足下卜之鬼 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是的,对的:吴广以为然
一、常用虚词梳理:然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用于句尾 ,常与 “若”连用,构成 “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 子” : 杂然前陈;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怡然自乐; 颓然;烨 然; 豁然开朗; 欣然规往; 屋舍俨然; 满目萧然;翼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指示代词,译作“这样”“如此” : 然则(这样------那么)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人恒过,然后能改
5.表示被动,译作“被” : 士卒多为用者;其印为予群从所 得
一、常用虚词梳理:为
(二)wèi 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宜 多应者 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喝斥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三、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常用虚词分类及含义

常用虚词分类及含义

常用虚词分类及含义(一)代词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译为:我例:吾尝终日而思矣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译为:你例:某所,而母立于兹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译为:它(他)例:宫人奇之复数(们):属、辈、侪、类、徒译为:……类人例:若属皆且为所虏(二)指示代词2、近指代词:是、此、斯、兹、然、之译为:这,这个,这里,这样3、远指代词:彼、夫、其译为:那、那个、那里4、无定指代词:或、莫译为: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5、辅助性代词:所、者译为:……地方、……的事、……的人(三)疑问代词、疑问副词1、谁、孰译为:谁、哪一个例:吾孰与城北徐公美?2、何、胡、恶、奚、曷、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何不例:盍各言尔志?3、安、焉、译为:哪里、怎么例:沛公安在?(四)副词1、时间表过去:既、业、已、曾、尝、曩、昔、向译为:已经、曾经、从前、表现在:方、适、会译为:正、正好、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译为:将,将要例:彼且奚适也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顷之、须臾、无何、乍、猝译为:不久、一会儿、突然表持久:常、素译为:经常、时常、平素、一向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译为:不、没有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表禁止:毋、勿、莫、无译为:不要、别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3、范围副词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率译为:全、都、凡是、总共、共、大都、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译为:只、仅、只是、仅仅、只有例:技止此耳4、程度副词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略、颇译为: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例:吾至爱汝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译为:更加、尤其、更、越5、情态副词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译为:一起、暗中、坚决例:窥父不在,窃发盆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译为:暂时、匆忙、立刻、急迫、急促、慢慢地表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译为:多次、重复、任何一次6、语气副词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译为: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例:臣诚知不如城北徐公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在初中阶段,对古汉语中的20多个文言虚词要加以了解,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宁、去”这17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做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桓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动词:去、到、往①吾欲之.南海②辍耕之.垄上三、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四、介词:在如:悬挂之.四壁(《观巴黎油画集》)其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他”“他们”“他们的”“那个”“其他”(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陈涉起义》(2)必先苦其.心志,用手拂之,其所自落。

《活板》2、语气词,表示测度,劝勉,有时加强反问。

(1)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愚公移山》(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大概)《峡江寺飞泉亭记》2、副词:“难道”(1)其.(难道)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者一、代词1、一般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相当于“......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地方)。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者:指人)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者:指事。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语气助词1、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5、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此数者:这几点。

)6、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8、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4、表示递进。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5、表示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则1、连词,表示接、转折、推测(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不用则.以纸贴之《活版》2、副词,就是、便是。

(1)非死则.徏尔《捕蛇者说》3、法则,如:巍巍乎唯天为天,惟尧则.之《论语》乃1、作副词,“就”“才”“这个”“于是”2、表判断,“是”“本来是”“原本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作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且一、副词1、暂且,姑且。

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

③这个,你且.收着。

2、将,将要。

例:①年且.九十。

②久居,祸且.及汝。

③不出,火且.尽。

3、而且,并且。

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

②余悲之,且.曰。

4、尚且,还。

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二、连词1、连接两个动词、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

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

②河水清且.涟漪。

2、表顺承,相当于“并且”、“而且”例: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3、表递进,相当于“况且”、“何况”、“而且”。

例:①且.焉置土石?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4、表选择,相当于“还是”」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

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

②「且住..且住,你听我说!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⑵且夫天「且夫..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就像。

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且如..然1、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可”等(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那样”“如此”等(1)吴广以为然.《陈涉建议》(2)柔使之然.也《劝学》3、作形容词词尾(1)晔然.而骇者《捕蛇者说》(2)弛然.而卧《捕蛇者说》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

(《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于1、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相当于“在”“到”“从”“对”“对于”如:战于.长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组成介词结构,含有比较意义。

如:苛政猛于.虎。

3、表被动:(被、为、于、见)为一、动词:相当于“做”、“认为”、“造”、“变成”、“雕刻”、“作为”、“是”等。

如:冰,水为.之。

为.人五,为.窗八,若为.佣耕二、介词:相当于“给”、“因为”、“为了”、“对”、“跟”等。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不足为.外人道也三、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也一、语气助词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表示疑问语气。

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表示反诘语气。

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表示祈使语气。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表示反问。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2、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