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知识分享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难点及应对措施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难点及应对措施嗨,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诊疗方案,难点以及应对措施。
这个问题可是困扰了不少同仁,不过别担心,跟着我,保证让你豁然开朗!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中医治疗这类骨折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但诊疗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难点,下面我就来一一分析。
一、诊断难点及应对措施1.难点: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表现多样,容易与手腕其他疾病混淆。
应对措施: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受伤经过,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必要时,进行中医四诊合参,如望、闻、问、切,以确定骨折类型和程度。
2.难点:部分患者就诊时,骨折已发生移位,影响诊断。
应对措施:对于疑似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及时进行手法复位,再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1.难点:骨折复位困难。
应对措施: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如拔伸、旋转、推挤等,结合患者体质和骨折类型,进行个性化复位。
复位过程中,注意力量适中,避免过度暴力,以免加重损伤。
2.难点:骨折愈合慢。
应对措施:中医治疗骨折注重内外兼治,内服中药以促进骨折愈合,外敷膏药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3.难点:并发症较多。
应对措施: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如神经损伤,可采取针灸、推拿等疗法;血管损伤,可给予活血化瘀药物;感染,可给予清热解毒药物。
三、康复难点及应对措施1.难点:康复周期长。
应对措施: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如手指屈伸、手腕旋转等,以恢复手腕功能。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难点:康复效果不佳。
应对措施:评估康复效果,针对问题调整治疗方案。
如手腕活动受限,可采取中医推拿、针灸等疗法;疼痛明显,可给予中药熏洗、热敷等治疗。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在诊疗过程中遇到其他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加油!1.注意事项:复位时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导致二次损伤。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这么处理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这么处理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所有骨折的6%~11%。
临床上多采用中医正骨方法治疗,很少采用手术固定处理。
不论骨折粉碎与否,在具体操作中,只要全面理解正骨要领,采用以下治疗步骤,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血肿内麻醉虽然在伤后1~2小时内复位较易成功,有些甚至可以不用局麻,即可复位或基本矫正。
但疼痛会造成患者恐惧,甚至影响复位效果,所以应当使用麻醉,最简单的方法是:常规消毒后,5%利多卡因注入骨折处的血肿内,约1~2分钟左右,将血肿内血性液抽出,既起到麻醉作用,又减轻局部肿胀。
X线检查结合触诊《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将理伤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后世又称为正骨八法。
强调整复时手法要轻、巧、稳、准,达到“法之所施,病人不知所苦”。
若想取得闭合复位的成功,单纯依赖X线透视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必须在复位前认真分析其创伤解剖和受伤机制。
在复位中熟练的运用手的感觉,如台阶感、上下端对比、骨端摩擦感、稳定感,把X线检查所见和手的触诊结合起来,在术者头脑中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运动的立体概念。
充分运用正骨八法,才能得心应手。
手法复位首先,麻醉后患者采用卧位或坐位,屈肘90度。
其次一助手沿前臂长轴方向牵拉患者手腕及拇指,另一助手握住肘部拔伸2~3分钟,使腕部尺偏,并使前臂旋前,然后使腕关节弯曲。
第三步术者在桡骨远折端上向掌侧及尺侧推压,可闻及咔嚓音。
第四步保护腕部在旋前及轻度掌屈尺偏位,即可达到解剖对位。
复位过程完成后,即进入外固定阶段。
外固定用小夹板固定小夹板是具有可塑性、韧性和弹性的自然材料,符合“动静结合”的原则。
能通过压垫的杠杆作用及肌肉收缩运动,矫正骨折的成角和侧向移位。
随时间调整布缚带松紧度,观察方便。
缺点是复诊次数较多。
小夹板固定步骤:首先复位后松松缠上3~4层绷带。
第二步放置胶布条固定压垫。
谈谈中医正骨之桡骨远端骨折
谈谈中医正骨之桡骨远端骨折发布时间:2023-06-28T11:51:32.49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2月2期作者:刘长江[导读]谈谈中医正骨之桡骨远端骨折刘长江(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四川眉山620500)中医正骨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主要用于治疗骨骼关节疾病。
在中医正骨治疗中,针对不同部位的骨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正骨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
1桡骨远端骨折的症状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尤其在老年人中更加普遍。
该骨折的发生原因包括跌倒、撞击等,一旦发生骨折,就会出现手部肿胀、疼痛、局部压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手指活动受限等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中医正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原理中医正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原理是通过手法操作,恢复骨骼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中医正骨理论认为,手法操作可以通过调节经络、神经、气血等多种因素,达到疏通经络、疏风解表、祛痰止咳、活血化瘀等效果。
3中医正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中医正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骨折复位通过手法操作,将骨折处的骨头复位,恢复正常位置。
骨折是指骨骼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常见于意外受伤、摔倒等情况。
而复位则是指将骨折处的骨头通过手法操作恢复到正常位置,这对于骨折的治疗非常重要。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一般发生在手腕部位。
在这种骨折中,桡骨的远端会发生骨折,导致手腕关节的功能受损。
如果不进行复位治疗,患者将会面临手腕关节功能障碍、疼痛等问题。
在进行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治疗时,医生通常会在患者局部进行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然后医生会通过手法操作,将骨折处的骨头复位,恢复正常位置。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仔细和精准的操作,因为如果复位不够准确,骨折可能会再次发生或者导致手腕关节畸形。
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保守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保守治疗在骨折中,桡骨远端骨折发生率较高,约占所有骨折的五分之一,一旦出现这一骨折后,应当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中医保守治疗也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这里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保守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主要是指桡骨远端2至3厘米处发生的骨折,以腕部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为主要特征,在对其进行治疗时,中医保守治疗治疗效果比较理想,作用比较明显。
在对其进行中医保守治疗时,主要涉及到这几个方面,即手法整复复位、固定方式、药物治疗、功能锻炼及康复等。
下面就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手法整复复位在进行保守治疗时,手法整复复位是其关键步骤,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让骨折部位还原,恢复原来位置,复位越早,其效果越良好,一般来说,骨折半个月之内都能够进行复位操作,若采用手法整复复位后,又出现了错位等情况时,还可继续对其进行复位操作。
在进行手法整复操作时,应留意其适应症以及禁忌症,注意其操作方法等。
(1)禁忌症。
运用保守治疗方法,难以对患处进行有效治疗,如桡骨缩短幅度高于5厘米,骨折块向背侧弯度大于20度,骨皮质粉碎过半,骨折块错位高于1厘米,骨质疏松比较严重等。
这些情况均不适合使用保守治疗。
(2)适应症。
骨折幅度较小、较为简单的桡骨远端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
(3)手法整复复位方法。
病人处于坐位体位,若病人年龄较大,则可以选择平卧体位,肘部自然弯曲,其弯曲角度以直角为宜,前臂处于竖立状态,治疗者用两只手牵引,一只手放在患处的上方,另一只手放在患肢下方,进行错对挤压,让腕关节尺偏,让远端向桡侧移位的患处复原,其后折顶后远端旋前,纠正远端向背侧移位及旋后移位,保持腕关节掌屈尺偏位。
2.固定方式对患处进行复位后,需要对其固定,以防止其再次出现移位等情况。
常见的固定方式主要有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等方式。
(1)夹板固定。
这种方法使用得比较多,病人经过手法整复复位后,可采用夹板固定的方法对其进行固定。
伸直型骨折患者掌屈尺偏腕关节、棉垫置于背侧固定;屈曲型骨折患者背伸腕关节,棉垫置于掌侧。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伸直型(2)屈曲型(3)背侧缘劈裂骨折(4)掌侧缘劈裂骨折(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3)局部肿胀严重者;(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乙肝五项指标(4)心电图(5)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流变学等。
(八)治疗方法1. 手法整复、外固定2. 药物治疗初期:瘀肿较甚,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中期:瘀肿减轻,治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方用新伤续断汤加味;住院期间,常规酌情服用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疼痛时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静脉点滴给药如血栓通、骨肽等。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治疗知识科普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治疗知识科普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远端(即手腕处)发生骨折的一种常见创伤。
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采用以下方法:
1. 中药熏洗: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大黄、桃仁等研磨成粉末,加热后放入热水中,待水温适宜后浸泡患肢,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2. 祛湿祛寒:骨折后常伴有湿寒阻滞,可使用适量的艾叶、艾草、姜黄等熏灸治疗,疏通经络,驱散寒湿。
3. 活血化瘀:可选用红花、川芎、当归、鸡血藤等中药煎剂口服,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4.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或灸法刺激特定的穴位,如合谷、阳陵泉、外关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5.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的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穴位、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帮助骨折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辅助治疗方法,不能替代传统的外科手术和功能锻炼。
在中医治疗的同时,患者应积极接受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遵循医生的处方药物治疗。
只有综合应用中医和现代医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医生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所有骨折的1/6。
本病主要发生在两种患者: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前者主要是由于运动或交通引起的高能量损伤,并常合并软骨、韧带损伤;后者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通常低能量损伤会导致骨折,骨折的严重程度不同,人工复位后失去复位的概率更大。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典型例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桡骨远端骨折在老年人中越来越常见。
什么是桡骨远端骨折呢?桡骨远端关节面3cm内骨折。
在松质骨与致密骨交界处,切面呈四边形。
骨皮质薄弱,机械结构薄弱。
骨折后易发生松质骨塌陷、皮质骨压碎和桡骨缩短。
更容易发生在中老年妇女和经常运动的人,以及跌倒后手接触地面的人。
桡骨远端骨折会导致手腕严重疼痛和肿胀,手和手腕不正常,手腕畸形。
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桡骨远端骨折在医学治疗后不会严重到留下后遗症。
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部骨折的6 ~11%。
在临床上,中医对骨的治疗比较多,很少进行手术固定处理。
不论骨折粉碎与否,只要理解骨头矫正的要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具体的处理,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石膏或外固定板闭合复位。
2. 腕带外固定用支架。
3.切开复位固定。
我院在长期临床经验中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案1 .正骨手法: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优势,中医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探索多种多样的手法正骨手法在内,骱手法理解方法,骨头伤科临床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骨折、脱位、筋伤的重要作用。
90%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以得到满意的复位。
2 .内治法:主要是通过内给药来治疗全身。
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择药物。
但重点应放在脏腑、经络、气血、筋骨上。
它通常分三个阶段进行。
在血肿形成的早期,主要因素是发作。
中期和营是主力;后期主要是补益气。
3.外治:外治是指对受损部位的处理,在骨外科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我院逐渐开发出适合骨折/肌肉损伤各阶段的治疗方法。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一、【中西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多见于青壮年和老年人,发于儿童者,多为桡骨下端骨骺分离,或干骺端骨折并骨骺分离。
二、【诊断】2.1 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ZY/T001.941、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手腕关节功能受限。
3、骨折远端向背侧或桡侧移位,呈“餐叉样”“刺刀状”畸形。
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
4、 X线拍片可确诊。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有摔倒手掌撑地病史或腕关节掌屈着地病史。
2、腕部肿胀,餐叉畸形3、 X线时桡骨远端骨折,骨折远端可向前内侧移位。
2.2 骨折分型与分期:1.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 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3~4周左右,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手法复位困难。
此时如需要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周以上。
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当稳定。
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副作 用较小,有利
于患者恢复
中医治疗注重 养生,有助于 患者恢复健康
费用较低
中医治疗费用相对较低,适合
01
普通家庭 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可以根据
02
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副作用较小,患者恢
03
复较快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有助
04
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注意事 项
复位手法
03
优点:创伤小,恢 复快,并发症少
04
注意事项:操作需 由专业中医师进行,
避免二次损伤
夹板固定
01
原理:利用夹板固定骨折部位, 保持骨折复位
03
注意事项:夹板固定时要注意松 紧适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02
方法:根据骨折部位和程度选 择合适的夹板
04
效果:夹板固定有助于骨折愈合, 减轻疼痛,防止二次损伤
骨远端骨折患者,可 有效固定骨折部位, 促进骨折愈合。
02 夹板固定:适用于桡
骨远端骨折患者,可 有效固定骨折部位, 促进骨折愈合。
04 牵引固定:Βιβλιοθήκη 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 有效固定骨折部位, 促进骨折愈合。
药物选择
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根据 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注意药物的配伍和剂量,避免 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治疗
演讲人
目录
01. 中 医 治 疗 原 理 03. 中 医 治 疗 优 势
02. 中 医 治 疗 方 法 04. 中 医 治 疗 注 意 事 项
中医治疗原理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部分相
互联系、相互影 1
响
注重调整阴阳、 4
二、 桡骨远端骨折
二、桡骨远端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桡骨远端骨折属中医“骨折”等范畴,约占平时骨折1/10。
多发生老年妇女、儿童及青年。
骨折发生在桡骨远端2~3cm范围内,多为闭合骨折。
对于骨折畸形愈合致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或正中神经受压者、关节面劈裂骨折之骨折块较大、手法及外固定效果不佳者常需要手术治疗。
在桡骨远端骨折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Derind)辩证使用中医药,提高才手术治疗效果。
㈠基本措施:1、中医健康宣教。
2、开展养生防病,强身健体。
3、患肢制动休息。
4 、精神调护:患病后应加强摄生调养,尤其要保持心情舒畅,不必恐惧、焦虑和紧张。
5、劳逸结合,促使气血阴阳平和。
㈡三期辩证用药⑴早期:手术前及手术后早期内治法治法:拟行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或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成药:损伤丸、接骨1号外治法①小夹板或石膏临时外固定(手术前)②耳穴埋籽。
⑵中期:内治法治法:和营止痛、接骨续筋。
方药:和营止痛汤加减、或续骨活血汤加减中成药:损伤丸、接骨丸1号外治法①耳穴埋籽②舒筋红花酊外洗③腕关节功能锻炼⑶后期内治法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八珍汤加减、或归脾汤加减、中成药:接骨丸2号、强筋壮骨丸、外治法①舒筋红花酊外洗②耳穴埋籽疗法。
③腕关节功能锻炼⑷并发症的治疗:腕关节功能障碍、正中神经受压、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等。
内治法治法:温经通络、散寒化湿、。
方药:麻桂温经汤、或乌头汤加减中成药:接骨丸2号、强筋壮骨丸、外治法①舒筋红花酊外洗②耳穴埋籽疗法。
③艾灸④腕关节功能锻炼。
桡骨远端骨折,不妨试试中医保守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不妨试试中医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上肢骨折,骨折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10-14岁儿童和65岁以上女性发病率最高,患者腕部疼痛严重和活动受限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一般以复位、固定和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为主。
中医的保守治疗方法适用于部分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在临床中具有有着良好效果,本文从中医的手法复位治疗、中医药治疗、康复锻炼治疗等几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一、手法复位治疗部分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以及不适宜手术的患者可通过中医手法复位进行中医保守治疗,但中医保守治疗方法不适用于以下患者: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2mm的患者;关节面出现压缩塌陷、无法通过手法复位的患者;患者存在陈旧性骨折并存在畸形影响正常功能的患者;桡骨远端开放性骨折伴随神经损伤的患者;桡骨远端骨折伴有血管损伤的患者;手法复位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手法复位后稳定性差的患者。
除去不适宜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其他骨折的患者在进行保守治疗时,首先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手法复位治疗。
在进行骨折复位时,对骨折端先进行充分的分离处理,通过拔伸牵引等手段尽量解除缩短畸形的情况,保障患处骨端长度,再通过端、提、按、压等专业的复位手法对骨折处进行复位。
复位后根据患者情况使用小夹板、塑料弹力夹板等进行固定处理,固定时应保障骨折端的稳定,避免发生复位后再移位的现象。
如使用小夹板进行外部固定时,患者腕关节应处于伸直状态,并于肢体与夹板之间放置棉花、棉垫等进行辅助固定。
根据患者情况使用不同数目的夹板,如对于存在移位的骨折患者应使用4块夹板来保障腕部关节固定牢固。
固定完成后,在夹板外侧使用绷带缠绕保障夹板对骨折部位的稳定作用。
在使用夹板进行固定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紧、过松固定,并根据患者肿胀情况及时调整松紧度,避免过松影响固定效果,过紧则容易导致小溃疡、压疮等其他损伤出现。
复位的手法和固定的方法需要根据骨折情况而定,固定的时间一般为3-7周不等。
中医正骨之桡骨远端骨折
中医正骨之桡骨远端骨折在医学中,我们将发生于手臂前方肌近侧缘远端部位的骨折情况,称之为桡骨远端骨折。
这种骨折情况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生率,而且常见于上肢。
如果患者没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很容易引发桡骨畸形,从而使其上肢功能受到影响。
过去一段时间,临床中常通过西医手术的方式进行该疾病治疗。
但根据长时间的实践研究发现,中医正骨术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更加理想,患者复位效果更好。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桡骨远端骨折与中医正骨吧!什么是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是桡骨远端关节以上2-3cm处的骨折情况。
大多是情况是因外伤而引起的,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根据近年数据统计可知,急诊中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约占急诊骨折患者总数的17%。
其中,25%的患者为关节内骨折情况。
在众多桡骨远端骨折类型中,最为常见的是腕关节骨折,这种情况常常发生于骨质强度较为薄弱的桡骨远端骨质疏松与骨密质交界位置。
在摔倒的时候,患者用手背或是手掌撑地,因身体向下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在患者桡骨远端骨松质与骨密质交界处产生作用,而引发桡骨远端骨折。
从发病率上来看,老年人高于年轻人,女性高于男性。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大多存在骨质疏松情况,或者是易因外力、暴力作用而引发桡骨远端骨折。
一般来说,儿童桡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中多表现为骨骺分离,或者是桡骨远端不完全骨折。
但总的来说,该病症患者骨折端状态并不稳定,很难维持复位状态,因此极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是畸形愈合情况,腕关节活动功能损伤较大,严重影响患者日后工作生活质量,进而会使患者出现较大心理压力与经济负担。
中医正骨与桡骨远端骨折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正骨术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是传统医学中的璀璨明珠,对于我国中医外科骨折等相关治疗地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根据长期实践研究发现,将中医正骨术应用于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病症中,可以使患者骨折部位再次复位,预后效果理想。
而且,在静脉活络的中药促进下,患者的骨骼会得到一定生长,从而使患处加速愈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规范清远市中医院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9 年优化版本本诊疗方案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并结合我院骨伤科临床实际情况和临床路径管理优化结果制定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 3) X 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年)( 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 3)伸直型 X 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
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类与分期 1. 分型( 1)无移位型:1/ 14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引言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在远端部位发生骨折。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骨折是外伤带来的病症,中医通过整体调理和针灸、药物等方式来加速骨折的愈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本文将介绍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医辩证分型中医辩证分型是对疾病的不同表现和病因进行区分和归类的方法。
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辩证分型有以下几种:1. 气滞血瘀型特点是骨折部位肿胀疼痛,瘀斑明显,活动受限。
舌质暗紫,苔薄黄。
脉弦细。
2. 寒邪客风型特点是骨折部位寒痛,不适感加重于寒冷天气,舌质淡白,苔白腻。
脉浮紧。
3. 湿热痰瘀型特点是骨折部位疼痛较重,伴有灼热感,舌质暗红,苔黄厚腻。
脉滑数。
二、中医治疗方法1. 药物疗法(1) 内服药物针对不同的辩证分型,可选用以下方剂:•气滞血瘀型:桃红四物汤•寒邪客风型:理中汤•湿热痰瘀型:红花六合汤以上方剂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 外用药物对于局部有疼痛和肿胀的患者,可用中药煎汤热敷,如川芎、红花等。
2.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的症状。
常用的按摩方法有:•推拿按摩:轻柔地按摩骨折部位周围的肌肉和经络,配合适当的穴位按压,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调和。
•摩擦法:用手掌或按摩工具以适当的力度持续揉搓骨折部位,可以缓解肿胀和疼痛。
3.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促进骨折的愈合。
常用的穴位有:•手三里穴:位于前臂内侧,桡骨远端骨折主要涉及的穴位之一。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包括合谷、内关、阳溪等。
针灸疗程和疗效因个体差异而异,需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确定。
4. 中医推拿疗法中医推拿疗法可通过揉捏、推拿和按摩等手法,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调和,改善骨折部位的疼痛和不适感。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按揉法:用拇指、食指或掌心按压骨折部位周围的肌肉和经络,轻轻揉搓,以提高血液循环。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DE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须知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DE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须知发表时间:2019-09-05T16:54:50.27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5期作者:刘颖[导读] 中医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则能够结合患者的症状特征实施对症处理,通过中医正骨手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攀枝花市米易县中医医院 617200桡骨远端骨折为临床治疗中常见的骨科疾病类型,指的是手臂前方肌近侧位置远端骨折,伸直型患者类型较多,对其生活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多见于老年内群体,患者疾病发生的原因多为暴力因素、外伤因素等。
在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则可能会对患者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西医临床治疗多采用复位的方法,但是往往其治疗效果并不够理想。
中医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则能够结合患者的症状特征实施对症处理,通过中医正骨手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什么是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位置在桡骨远端关节面2cm位置,是人体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
桡骨下端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融位置,是解剖结构相对较弱的位置。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发生的原因,主要包含外伤原因、暴力原因等,女性患者、青壮年患者及老年患者数量较多。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多伴有发桡腕关节、下尺桡关节等位置损伤的症状。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DE中医正骨手法治疗的价值桡骨处于前臂浅表位置,比较适合于实施中医手法复位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多合并存在神经血管损伤的症状,在复位后安全、稳定,夹板能够对患臂产生较好的固定效果,使患者患臂受力更加均匀,降低骨折移位的发生率,且能够预防患者发生压疮、缺血性肌痉挛的症状。
中医正骨手法指的是通过特定的手法正骨,为中医外科常用的外治方法。
中医正骨手法要求快速、稳定且准确,用力均匀,动作持续,避免过度用力或者暴力复位。
正骨复位尽量能够一次性达到治疗的满意效果。
在多次治疗的方式下,可能会对患者局部软组织产生损伤,使患者肿胀的症状更加显著,复位较为困难。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的常用方法有哪些?1.手摸心会使用手指触摸患者骨折局部位置,手法从轻慢慢变重,从浅及深,远端了解患者的骨折移位情况。
中医正骨之桡骨远端骨折
中医正骨之桡骨远端骨折一、桡骨远端骨折及分类桡骨远端骨折是指发生在桡骨远端2-3cm区域的骨折,这部分位于桡骨的最末端,连接着手腕关节,其特殊的位置和结构使其成为常见的骨折部位。
在骨折的形成过程中,暴力往往从手的一侧沿着桡骨传导至其远端,导致该区域的桡骨遭受到的压力远超过其他部位,进而出现骨折。
骨折后的病人常常伴随手部和腕部肿胀、压痛,手和腕部活动受限等症状。
桡骨远端骨折的分类根据其骨折模式,主要分为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和巴尔通骨折。
1.伸直型骨折伸直型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常见于跌倒时手掌着地,腕关节背伸和前臂旋前位的情况。
因为暴力首先冲击到手掌,然后通过桡骨传递至其远端,导致桡骨远端出现骨折,骨折部位一般向背侧和桡侧移位。
儿童和老年人是此类骨折的高发人群,儿童因其骨骺未闭,可能发生骨骺分离,而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轻微的外力便可导致骨折,且常常是粉碎性骨折,骨折断端由于嵌压而缩短。
2.屈曲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在桡骨远端骨折中相对较少见,其骨折机制与伸直型骨折正好相反。
当人体跌倒时,如果是手背着地,那么桡骨远端就可能会发生屈曲型骨折。
由于暴力冲击的方向改变,骨折断端向掌侧和尺侧移位,产生的病理性变化与伸直型骨折有所不同。
3.巴尔通骨折巴尔通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主要特点是桡骨远端关节面发生纵向斜裂骨折,且伴随腕关节的脱位。
其发病机制通常是跌倒时手掌着地或手背着地,暴力向上传递,通过近排腕骨的撞击导致桡骨关节面骨折。
在桡骨下段掌侧或桡骨下段背侧,形成一块带关节面软骨的骨折块。
骨折块常常向近侧移位,且腕关节出现脱位或半脱位。
二、正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用正骨治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其历史悠久,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病患,采取正骨治疗,主旨在于加速骨折位置的复位,并通过活络筋脉的方式,促进骨头的生长,从而加快骨折的愈合进程。
正骨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病患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桡骨远端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
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1.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周以上。
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
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一)适应证: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伴有关节面压缩塌陷无法通过手法复位者;手法整复失败或复位后稳定性极差,桡骨长度、桡倾角、掌倾角等持续丢失者;陈旧性骨折伴有严重畸形,影响功能者;桡骨下端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分析与方案改进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分析与方案改进骨折是指骨头中断、质地改变或者骨周软组织损伤的一种常见外伤,其中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情况。
桡骨远端骨折由于其病理特点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中医临床中,需要进行深入的路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来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肌力减退等。
中医理论认为,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与气血不通、湿邪内蕴、肝郁气滞等有关。
因此,在进行临床路径分析时,中医治疗思路以活血化瘀、健脾化湿、清肝理气为基础,对桡骨远端骨折进行综合治疗。
在中医临床路径中,首先要进行病因辨析和病机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可以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种类型。
外伤性骨折多为运动损伤、事故伤等导致,而非外伤性骨折主要与骨质疏松、营养不良等内因有关。
根据病因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措施。
其次,在临床路径中,需要进行经络辨证和病位辨证。
根据病程不同,骨折可分为新鲜性和陈旧性。
新鲜性骨折以外伤后病情明显,骨折处触诊疼痛明显为特点;陈旧性骨折则常有反复发作的疼痛和肿胀症状。
通过辨证分析,可选择相应的经络治疗方案。
针灸和推拿也是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改善气血循环,促进骨折愈合。
推拿则能通过推、拿手法刺激肌肉和韧带,促进桡骨远端骨折的康复。
通过中医手段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临床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方案改进的建议。
首先,应建立健全的桡骨远端骨折康复团队,包括中医、康复医生、物理治疗师等多学科的合作。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个专业的优势,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服务。
其次,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和治疗进程,做到早期干预和积极治疗。
最后,应加强对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率。
总之,桡骨远端骨折作为一种常见骨科临床情况,在中医临床中需要进行深入的路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
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
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诊断(一)诊断标准: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
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
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
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中医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中医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3~4周左右,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手法复位困难。
此时如需要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周以上。
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当稳定。
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传统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手法整复应根据骨折复位“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道理,要先使骨折断端充分分离,充分拔伸牵引,解除短缩畸形,恢复骨端长度。
再行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或侧方移位。
折顶时应根据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适度灵活运用。
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种能动的固定方式,以夹板为主要固定材料,加之棉花、棉垫、绷带等辅助材料组成局部外固定力学系统,通过绷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夹板对伤肢的杠杆力、棉压垫对骨折端的效应力来维持骨折复位效果。
固定体位要灵活掌握,以解剖复位、骨折端稳定、利于功能恢复为原则。
稳定性骨折复位后骨折端不易再移位,应采用腕关节伸直位固定,有利于功能恢复。
对于移位骨折,整复后维持牵引,用4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
整复前了解移位方向及决定采用的手法,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非麻醉、局麻或臂丛麻醉下徒手整复。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1)整复方法:①牵抖复位法:适用于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或骨折断端向掌成角,但骨折非累及关节,不是粉碎者。
患者坐位或卧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上臂,术者两手紧握手腕,双拇指放在骨折远端背侧,触摸准确继续牵引,待重迭基本矫正后,稍旋后猛力牵抖,同时掌屈尺偏,骨折得到复位。
②提按复位法:适用于老年患者,骨折累及关节,粉碎骨折病人。
患者平卧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拇指及其他四指,一助手握上臂对抗牵引,待嵌插骨折矫正后,术者先矫正旋转移位及侧方移位,然后双拇指挤按骨折远端背侧,其他手指置近端掌侧向上端提,骨折即可复位。
(如图1-4)(2)固定方法:用四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
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各放一平垫,然后用四块夹板固定,上端达前臂中、上1/3处,背侧板下达掌指关节处,宽度侧根据患肢形状塑形:在前臂处为1/3周径宽,在腕部则为自桡骨茎突至尺骨茎突,约为腕周径的1/2,在手掌背处为第一掌骨至第五掌骨,掌侧板下达远侧腕横纹,为前臂及腕部周径的1/3。
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6周。
(如图5)2、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屈曲型骨折牵引方法相似,复位方向相反。
固定时则在远端掌侧和近端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
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6周。
3、半脱位型桡骨远端骨折(1)整复方法:背侧半脱位:患者取坐位,前臂中立位,助手握住肘部,术者握住腕部拔伸牵引后,术者一手维持牵引,一手用掌部环握患者腕部近端,用拇指将远端骨折块及脱位部向掌侧推挤复位,牵引下徐徐将腕关节掌屈,使伸肌腱紧张,防止复位的骨折片移位。
掌侧半脱位:手法与背侧脱位型相反。
(2)固定方法:背侧半脱位:同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半脱位: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固定时间均4~6周左右。
4、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无需手法复位,只需将前臂进行夹板固定,患肢屈肘90°前臂旋后,掌心向上位固定。
夹板制作与固定同伸直型骨折,固定时间3~4周。
注意事项:1、整复前,术者与助手均要手摸伤处,阅读正侧位X线片,全面了解骨折移位、成角、粉碎骨块的位置、断端嵌插短缩及下尺桡关节有无分离等情况,做到手摸心会,法从手出,制定整复计划,做到手法整复时动作协调一致。
麻醉效果要好,有利于骨折整复和减轻病人痛苦,特别是前臂肌肉发达者更要如此。
图1 图2图3图4 图52、牵引的力量要柔和持久,用力由小到大,嵌插重叠纠正后再施以其他手法,否则易造成掌侧嵌插、复位不成功、骨片进一步碎裂致骨折端不稳定,在折顶时牵引力量要适当减小。
3、整复粉碎骨折时牵引力量要柔和,利用软组织铰链的原理使骨折碎片在间接拉力下逐渐回复原位。
再使用扣挤手法使骨折片间进一步复位,接触紧密。
复位后轻轻摇摆腕关节,可以使粉碎的关节面光滑平整。
顺骨舒筋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利于骨折端稳定和功能康复,体现筋骨并重的原则。
(二)手术治疗1、适应证: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伴有关节面压缩塌陷无法通过手法复位者;手法整复失败或复位后稳定性极差者;陈旧性骨折伴有严重畸形,影响功能者;桡骨下端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操作方法:臂丛麻醉,手术切口视骨折的类型,可采取掌侧或背侧入路及联合入路。
可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取1-2根直径为2-2.5mm克氏针从桡骨远端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或拇长伸肌腱与第2指伸肌腱之间经皮进针,进针时与桡骨长轴成约40°角,通过骨折线,进入近折端骨髓腔或骨皮质。
经C型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复位固定满意,折弯针尾,埋入皮下,敷料加压包扎。
采用有限切开、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术后采用夹板外固定。
严重的粉碎骨折也可采用手法整复结合外固定支架、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
(三)药物治疗1、外治:外敷膏剂、散剂、水剂等,也可采用熏、洗、灸等方法。
早期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制剂,如东方活血膏等;中、晚期宜用温经通络、化瘀止痛、续筋接骨之剂,如壮筋续骨等。
也可采用中药汤剂熏洗局部,以舒筋通络,如用活血二号洗方、海桐皮汤洗方等。
有严重张力性水泡和使用伤膏后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2、内服:根据骨折三期辨证施治。
(1)骨折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治疗。
可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红花5g、归尾10g、赤芍12g、泽兰10g、川芎8g、元胡10g、骨碎补10g、川续断10g、地鳖虫8g、车前草20g、大黄6g(后下)、甘草6g。
云南白药胶囊: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
用于骨折前期疼痛、肿胀,口服,一次1~2粒,一日4次(2至5岁按1/4剂量服用;6至12岁按1/2剂量服用)。
对于损伤较重者可先服保险子1粒,轻伤不必服。
(2)骨折中期:和营、活血、舒筋、续骨治疗。
可用和营止痛加减:当归12g、川芎9g、生地12g、香附6g、川断12g、花粉9g、牛膝9g、甘草5g、枳壳9g、木瓜6g、透骨草6g、桂枝6g、土元9g、地龙9g。
(3)骨折后期:调气血、强壮筋骨、补益肝肾治疗。
可选用壮筋续骨加减:骨碎补12 g、补骨脂12 g、当归12g、川芎9g、白芍9g、生地12g、党参12g、白术9g、川断12g、牛膝9g、甘草5g、木瓜6g、龙骨12g、牡蛎12g、茯苓20g。
3、静脉注射治疗老年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多伴有骨质疏松,故可根据情况选择应用:注射用复方骨肽:主要成分为健康猪四肢骨与全蝎提取物制成,具有调节骨代谢和生长作用,能促进骨愈合和骨新生;能参与骨钙的吸收和释放,促进骨痂和新生血管的形成,调节骨代谢平衡,从而发挥促进骨愈合的作用。
静脉滴注,一次60~150mg,一日1次,15~30日为一个疗程。
(四)康复治疗1、功能锻炼:(1)骨折早期治疗方法:在复位固定后当天或手术处理后次日,老人应该开始做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张收缩练习,防止肌腱粘连和肌萎缩。
患肢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包括肩部悬挂位摆动练习和肘关节主动屈伸练习。
2―3天后做手部关节主动运动,手指屈伸,并逐渐增加运动幅度及用力程度。
如果没有石膏固定,可做肘关节屈伸活动,角度由小到大,加大活动范围。
(2)骨折中期治疗方法:①继续坚持手指抓握锻炼及手指的灵活性锻炼。
②前臂旋转功能练习,内旋40度,外旋30度左右,逐渐加大,同时行肘关节伸屈活动。
(3)骨折后期治疗以关节松动术为主,每日1~2次。
①桡腕关节松动(a)牵拉与挤压,患者坐位,肢体放松,屈肘前臂旋前置于桌面,术者面对患者,一手固定其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腕关节的近排腕骨处,作纵向牵拉,挤压桡腕关节。
(b)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手握住近排腕骨部位,轻牵引,分别向掌背侧滑动近排腕骨。
(c)桡尺侧方向滑动,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一手固定桡骨远端另一手握住近排腕骨处,轻牵引下,分别向桡尺侧滑动桡腕关节。
(d)旋前,旋后位滑动,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一手握近排腕骨处,分别将腕关节做旋前、旋后运动。
②桡尺关节松动(a)患者前臂旋后位,术者双手握住患者尺骨远端,拇指在掌侧,其余4指在背侧,术者尺侧手固定,桡侧拇指将桡骨折端向背侧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