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潮角色分析
电影浪潮角色分析
在这部电影中最为中心的几个人物:体育老师文格尔,富家子弟凯文,出身平穷学习勤奋的马尔科,什么都优秀的卡罗,生活中总是被欺负的蒂姆。
现在我针对这五个人的行为和行为背景一一进行分析,首先是对“浪潮”的提出者赖纳进行的分析。
赖纳·文格尔:文格尔先生是自考成为一个教师的,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很低下。
从片子开始处我们可以看出,他不能教自己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程(即使他拥有更好的经历)而是教了别人挑剩下来的独裁主义课程。
在家里面对一个拥有高学历的妻子,他心理上的压力必定也不少。
在建立“浪潮”以后,学生们将文格尔老师看做自己组织的元首,唯文格尔老师的话为宗旨,这大大平衡了生活中的文格尔先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他的满足感和自我认同感大大加强,这也是他在几个有思想的学生的抗议之后依旧不解散组织的重要原因。
蒂姆:从他烧毁自己的耐克衣服以及为同学们提供大麻、买枪事件来看,他的家庭应该是富足的。
但是由于学校中同学的排挤和父母的漠视,他得不到满足的首先就是归属感。
但是“浪潮”作为一个仿法西斯的组织,强调的便是组织性和集体感。
其他同学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让他找到了一个情感抒发点,让他的归属感大大加强。
这也是为什么在赖纳决定要结束浪潮时候,蒂姆害怕自己会变回原来的样子,而开枪杀人自己也饮弹自尽。
正是由于这两个关键人物的存在,“浪潮”才会更加牢固地生存,并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马尔科:一个没有家的学习很努力的人,他的努力没有换来他想要的东西。
在他自己的女朋友面前总是任劳任怨,他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比较自卑。
然而加入到“浪潮”后,在这个集体中有一个女孩给了他理解和关心。
这是一种不同于卡罗的爱,也正好是他所欠缺的。
在心理学上这叫“共鸣”,所以让他也深陷浪潮的快感之中。
凯文:一个富家子弟,他拥有别人所没有的物质生活。
但是他的生活缺少欢乐,他不缺少关心也不想赖纳一样有生活压力。
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浪潮”对他没有任何的吸引力。
但是自己的好朋友都去了,自己变得孤独的时候只好也加入进去。
关于《浪潮》的社会学解读
关于《浪潮》的社会学解读院系:政管学院班级:行政管理6班姓名:周*学号:***********关于《浪潮》的社会学解读摘要:德国电影《浪潮》讲述里文格尔先生在学校的活动周,成立了名叫“浪潮”的事例。
探讨独裁统治现今是否可能再现?为了验证这一问题,文格尔先生做出了一次大胆尝试。
他改变了平时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们变得更有纪律性。
“浪潮”组织应运而生,他们确定了服装,名称,标志,手势等。
活动刚开始,一切似乎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浪潮”确实影响学生做出了正确有利的改变,然而后来“浪潮”的发展却脱离了轨道,以致最后引发了一死一伤的校园惨剧,文格尔老师也被警方带走。
影片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学意义,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来看浪潮,分析影片中的人物,从中思考在当今中国、世界,是否还存在独裁统治。
关键词:浪潮社会学一、社会化角度解读浪潮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浪潮中的一群高中生正在进行早期社会化,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家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文格尔先生作为老师,起一定的思想教育启蒙作用,学生把他看作是榜样、领导,因而崇拜他。
而由于家庭的原因对浪潮的态度不一样,例如:蒂姆缺乏家庭的关爱,因而全心投入浪潮。
卡罗的家庭相反,把浪潮的强调纪律性教育视为是可怕的。
还有莫娜在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和其他学生有不同,她反对去个性化,提倡民主,因此她第一个推出文格尔先生的课,包括之后又帮助卡罗反对浪潮,这一切与她早期的完善的社会化是分不开的。
而作为浪潮的领导人文格尔老师正在进行成年社会化,主要是处理家庭问题,婚姻对他来说在这个时期很重要,他和妻子的关系很好,最后因为浪潮双方吵的很厉害,这也使他意识到浪潮使自己的变化。
电影《浪潮》人物心理解读
电影《浪潮》人物心理解读作者:陈程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01期[摘要] 影片《浪潮》改编自真实案例,相对于宏观地分析整个德国,影片《浪潮》更侧重于从个体上阐述法西斯主义盛行的原因:个人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引导;集体无意识下的服从心态;对自由的逃避心理的作祟。
[关键词] 《浪潮》法西斯主义二战德国法西斯主义兴起的社会条件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格局引起的反应;再者是民族主义情绪恶性发展的产物;第三点是法西斯是社会运行失调陷入危机的产物。
但是这三点是在整个社会的层次上所存在的先决条件,然而在个人的层面上呢?从影片《浪潮》中我们看到在现行社会中,许多人,甚至是受了多年教育的高中生,在一点点的引导下,还是有可能成为法西斯主义者的。
这说明,法西斯主义在那个年代受人追捧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
对于这样一个可以在一个时期里激起相当大一部分人热情的主义,我们更加应该了解它发展起来的契机以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错误。
法西斯主义本身的概念与集体主义十分相似,但是到底是什么引得它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在影片中,老师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证明独裁主义可以存在于当今的社会中,为什么最后学生们还是义无返顾的进入了那个集体并且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在迈向法西斯主义?一、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引导法西斯主义政府首先作为一个产生于经济低迷时期的政权,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下层人们的自我认同感。
“首先,法西斯运动的目标是取代资本主义;其次,它的成员是中下层民众,当这些民众无力维持现有地位时,就会从事反体制的活动。
”①在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两个角色——建立“浪潮”的文格尔先生和痴迷于这项活动的蒂姆,这两个角色从社会背景或是情感上都处于一定的不满足的状态。
文格尔先生是自考成为一个教师的,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很低下。
从片子开始处我们可以看出,他不能教自己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程(即使他拥有更好的经历)而是教了别人挑剩下来的独裁主义课程。
在家里面对一个拥有高学历的妻子,他心理上的压力必定也不少。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简介《浪潮》是一部由中国导演乌尔善执导的电影,于2021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北京上海峰峰翔实体摆渡公司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创业浪潮中奋斗的故事。
剧情概述故事发生在21世纪初的中国,互联网创业浪潮正在兴起。
主人公杨子是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加入了一家初创互联网公司“浪潮”。
在这家公司中,杨子结识了一群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年轻人,他们共同奋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然而,随着浪潮公司的发展,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公司的股权纷争、投资人的撤资以及竞争对手的崛起,给浪潮团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
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杨子和他的团队不断努力,勇敢地迎接挑战,并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
人物形象塑造《浪潮》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每个角色都鲜活有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子是一位聪明而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的勇气和智慧帮助他在逆境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除了主角杨子之外,其他的角色也非常出色。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成长轨迹,让人记忆深刻。
观众可以从电影中看到他们的奋斗、犯错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最终取得了成功。
主题与内涵《浪潮》所表达的主题和内涵令人深思。
首先,电影传达了年轻人创业的艰辛和困难。
在创业浪潮中,年轻人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压力和竞争,还要面对内部的纷争和挑战。
片中的主人公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困境,展现了年轻人的力量和韧性。
其次,电影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创业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可以独自成功。
每个人都需要相互合作,互相帮助。
《浪潮》中的团队紧密合作,相信彼此,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最后,电影探讨了成功的真正含义。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创业中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成功并不只是表面的金钱和名利。
成功更多地是一种内心的成长和满足感。
电影中的主人公们通过努力和付出,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电影《浪潮》中的“乌合之众”
电影《浪潮》中的“乌合之众”刘芷蕾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摘要:本文主要根据《乌合之众》和《狂热分子》关于群体运动的理论,分析电影《浪潮》中群体的形成以及群众狂热的成因,以此警惕关键词:《浪潮》;群体传播;乌合之众;狂热分子前言德国电影《浪潮》改编自美国真实事件,讲述了高中教师在五天的课堂时间里建立起了一个集权组织,通过不断向学生灌输纪律、团结和集体主义让纳粹精神重现。
学者熊培云概括为: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
[1]而导演干塞尔将其搬上银幕,正是为了警醒世人“乌合之众”——群体的力量不容小觑。
一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所定义的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
[2]在电影《浪潮》中,老师文格尔先生为了生动地给学生上好“独裁政治”这门课,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五天的时间进行一场实验,让学生切身体会什么是独裁统治。
就这样,一个特别的群体——“浪潮”产生了。
他们不但有着共同的目标取向,还有着强烈的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而勒庞将这种群体的精神灵魂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律”。
在结群中,由于人多势众,个人会产生一种幻觉,感到自己力大无穷,不可战胜,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
于是,在“领袖”文格尔先生“团结铸造力量,纪律铸造力量”的口号下,全体成员整齐且有力地踏步,一种将“楼下无政府主义课踩在脚下”的快感油然而生。
他们在群体的一致中获得了特别的感受,这种空前的满足只有群体才能给予他们。
莫大的归属感和神秘感让所有的人开始对这个群体倾注感情。
他们心甘情愿地遵守着纪律,穿着相同的制服上课,给集体取名、设计标志和手势,一夜之间让“浪潮”席卷全城。
由于群体做什么事都不经过大脑,永远受当时的激情所支配。
为了集体,他们甚至可以以身涉险,为浪潮成员拔刀相助,不知不觉中形成了群体的规范。
电影浪潮社会心理学分析
Thanks 敬请指正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缺乏自我思考,容易 导致偏激行为
集体决策埋没个体思想,一旦 集体决策偏离,就会造成 坏的结果。影片中“浪潮” 在公众场所贴标志,扰乱 秩序,甚至蒂姆购买手枪
容易进入思维陷阱
拒绝外界的观点且只听从组织 内部领导者(赖德·文格尔) 的指挥
排他行为
一切与“浪潮”思想、行为不 相符的人都被组织成员排 斥
文化大革 命
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反对资本主义,防止资本 主义复辟,最后却演变为整个国家的一场浩劫
大跃进
法西斯主 义
大跃进初衷为发展生产力,缩小与发达国家 的差距,最后却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法西斯主义承诺带领人民走出经济大危机, 结果将世界人民推向火海
今后会发生及其原因
范围性社会影响: 希望被接受的需要, 渴望加入认同自我 价值的群体中。
社会团体去个体化, 使个人易迷失群体 中。群体中的个人 易随从大流,隐藏 个人观点
信息性社会影响:当 处于危急情况时,比 如社会动荡。
人们对团体归属的需求, 学生心理上需要一个能 给予自己安全感的团体。
过分高压和过度自由地 社会环境,使人易走向 极端。明清时期,社会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理 学走向极端,脱离社会
增强团体凝聚力,感动到了集体的力量
成员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渴望被团 体接纳,尤其是蒂姆的表现尤为突出。
有利影响主要 体现在团体前期, 是在特殊环境下 起到的影响
浪潮对其成员的影响
成员:对浪潮 的狂热崇拜者、
追随者
不利 影响
过于强调集体,导致 个性泯灭
牺牲自己个性化的外在表现, 统一服装、口号、手势...... 遵从集体的利益。
《浪潮》影评
《浪潮》影评电影是一种能够唤起观众深层情感的艺术形式,而《浪潮》这部电影则在观影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影片的剧情、演员的表演、视觉效果等多个方面对《浪潮》进行综合评述。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浪潮》的剧情。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年轻的科技创业者张桐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之而来的是从副总裁到发现自己项目被公司高层抛弃的转变。
整个故事以张桐试图寻求正义为线索展开,引发了一系列挑战与冲突。
这种扣人心弦的剧情设计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能够享受到紧张刺激的情节,又能够思考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演员们的表演也是《浪潮》成功之处之一。
电影中的主演们用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形象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尤其是男主角张译在饰演张桐一角时,他充分展示了一个科技创业者在面对挫折和痛苦时的复杂情感。
他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触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主角的心路历程。
除了出色的演员表演,本片还具备出色的视觉效果。
导演通过精细的摄影、剪辑和视觉特效,将电影中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
尤其是在展现科技公司内部繁忙的办公场景时,片中快节奏的剪辑和动态的镜头运用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了电影的真实度和观影体验。
此外,影片的主题和深意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浪潮》通过张桐的遭遇,探讨了当今社会中科技创新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冲突。
影片让我们思考技术进步对个人和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道德、公平等伦理问题。
这种深度的主题使得《浪潮》不仅仅是一部商业题材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之作。
总而言之,《浪潮》是一部具备精彩剧情、出色演员表演和视觉效果的电影。
它通过讲述一个科技创业者的故事,揭示了当今商业世界的残酷和不公。
观看这部电影,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娱乐,更能够思考社会现象和人性困境。
所以,我为《浪潮》这部电影给予了高度评价。
解读群体心理——关于电影《浪潮》
解读群体心理——关于电影《浪潮》摘要: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群体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更是不可避免。
从勒庞的《乌合之众》出发,解读德国纪实电影《浪潮》向我们展示的群体趋于同质化的步骤和特点及其心理内因,这有助于更好地关注群体的生长、生存状态,从中也应该反思到集体凝聚力超出必要的限制将会转变为集体的恐怖。
关键词:群体心理;浪潮;独裁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大师,他在《乌合之众》的导言中宣称,“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群体将是这个时代中一股“新的力量”,一股“至高无上的力量”或“唯一的无可匹敌的力量”[1]89。
然而,进入了群体中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难道真如勒庞所言?电影《浪潮》也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德国某高中教师莱纳·文格尔,在主题为“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主讲他并不喜欢的“独裁统治”。
他大胆地进行一项实验:在班级重建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他要用事实告诉学生“独裁统治”在今天仍会形成。
学生们经历了诸多“独裁”训练:口头选举课堂上的“元首”(文格尔自己);被灌输反个人主义自由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班级设定新名称——“浪潮”;统一服装(白上衣与牛仔裤)并制作团体标识(波浪形图标)和见面礼节(波浪形手势)。
两日后,“浪潮”似乎疯狂了——学生们狂奔于城市各个角落张贴“浪潮”标志,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浪潮”。
随后,“浪潮”成员参加水球比赛,同仇敌忾,甚至赛中发生冲突……。
文格尔似乎意识到情况的不妙,“浪潮”必须从此解散。
然而,事情出乎文格尔的意料:狂热拥护者蒂姆拔出手枪,乞求文格尔不要解散“浪潮”,故事由此进入高潮,蒂姆枪伤了一位同学并在绝望中饮弹自尽,倒在血泊中。
警察赶到学校,在学生们沮丧、失落、迷茫的眼神中,将文格尔带走……一、心理意义上的群体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浪潮影评
浪潮《浪潮》改编自1967年4月发生于美国的真实故事,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库柏莱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纳粹集权的可怕,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模仿集权运动,而后学生越来越投入,越发不可收拾,最后琼斯给学生播放纳粹党暴行的图片,盲目的学生们才惊醒。
小小的实验最终引起的轩然大波其实也在证实集权主义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必然关系。
《浪潮》把保持了故事你绝大部分的真实性,把集权主义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进一步的放大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可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冲击,是一股思想浪潮。
《浪潮》以时间为主线,叙述了集权主义如何在一周之内一步步地吞噬着学生们的心灵,最终酿成恶果。
故事背景改在了德国,在一所德国的高中里,老师文格尔被派去讲一门十分乏味的“独裁政治”课程,而学生只是因为这门课比较轻松而选择这门课程,大家都无心听课,各自做自己的事。
所有人都认为独裁政治已经过去了,不会重新出现,历史不会重演。
然而学生的这些想法让文格尔想到了用语言与行为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独裁政治,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这个可怕的故事便开始了。
文格尔充当着学生们的“元首”,他要求学生必须端正地坐着,发言要举手......纪律便是他们的第一堂课。
而后他相继灌输了行动、团结等等独裁政治的特点给学生,本来懒散无纪律的一群高中在在文格尔的训练教育下,觉得在这个实验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不孤独的,他们有伙伴,他们不再是弱者,集体的荣誉感给他们带来了精神的满足与刺激。
以影片里的几个突出人物分析一下影片的思想吧。
在“浪潮”这个集体中,最疯狂的推崇者就是蒂姆。
蒂姆是“浪潮”疯狂的参与者,他为了喷制“浪潮”的标志,冒险爬上了他们当地最显著的大厦,完全听从文格尔的指令,全身心地管理“浪潮”的宣传网站......蒂姆如此地狂热,是因为他在“浪潮”中找到了归属感,他觉得只有在那里,他才是跟别人平等的,才不会被欺凌。
蒂姆其实是社会底层群体的象征,他的家庭并不幸福,从影片中讲述到的,他在与家人共进午餐的时候,父母对他的叙述内容并不感兴趣,也没有认真听的意愿,而这个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家庭交流中常见的问题。
解读群体心理——关于电影《浪潮》_1
解读群体心理——关于电影《浪潮》,“浪潮”的所有成员几乎都被这种类似于宗教狂热的情感弄疯了。
文格尔就说“从现在开始,‘浪潮’将席卷全国,谁阻止它,‘浪潮’就将它吞噬。
”也正是这个原因,最终的觉醒者马尔科被当作敌人要被浪潮清除、吞噬。
而另一个悲剧性人物——蒂姆也为此付出年轻生命。
1.群体2.3.普遍存在的传染现象勒庞说:“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
”[1]17当某一事件被卷入热烈的讨论后,很多人对事件激烈高昂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到另一些人,群体的姿势、言行都极具感染力,群体情绪会立即得到复制。
影片中,当文格尔以元首式的煽动演说,激情的感染力很快传开,同学们群情激昂,指责马尔科是受女朋友唆使的“叛徒”,觉醒的马科尔被当作“叛徒”揪到了台上,差点被打死……4.信仰的力量人类所能支配的一切力量中,信仰的力量最为惊人,“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蒂姆的例子恰恰能说明信仰的巨大力量。
群体统一的制服给蒂姆带来一种神奇的力量感。
当5.头水怪还要惊人”[6]62。
在无原则的集体主义下,当共性压倒个性,当人们放弃精神独立和自由思考时,隐藏在心底的“魔鬼”就会轻松地挣脱理性的抑制而吞噬人性,愚昧和血腥随之而来。
在《浪潮》中,“独裁是有魅力的,它的魅力之处在于秩序、纪律、稳定、统一等可以将无序整理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集体凝聚力。
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个人产生的归属感是可以让集体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7]由此,独裁的暴戾开始展现。
这也正如勒庞所强调的,当情绪和非理性因素处支配地位时,集体无意识力量将会异常强大,个人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不自觉地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犹如原野上生存奔跑的马群或牛群会立刻把这种暗示的观念转化为统一的集体行动中。
集体凝聚力超出必要的限制无疑将会转变为集体恐怖。
浪潮电影解析
关于浪潮的一些网评汇总致命的启蒙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
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
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
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
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
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
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
最后,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集体狂热的崇拜和叫嚣。
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回冲锋队员。
德国电影《浪潮》就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的。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Dennis Gansel)上一部电影也是探讨极权主义,名为《希特勒的男孩》。
甘塞尔对纳粹现象的持续思考,令他有别于一般的导演,他的见解就像政治学者的一般精确,不为表象迷惑,而能直取核心。
电影里,有两处地方令人激赏。
通常说来,关于纳粹运动的陈腔滥调之一是,它是“种族主义”。
甘塞尔完全回避了这一角度,他去到了更深邃的地方,将其无情地定义为“平等主义”。
到底是什么令到人们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极权组织中去,甚至不惜牺牲个人自由?甘塞尔借助一个“浪潮”积极分子的话作了回答:极权组织提供了“平等”的幻象。
“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
” 甘塞尔还进一步指出,纳粹现象是左翼思潮下的产物。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在看完《浪潮》这部电影后,感触颇深。
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看完电影后的一些想法和明白的道理。
一、电影情节:故事发生在德国的一所中学里,在学校进行教授“国家体制”的活动主题周中赖纳老师因为自己最喜欢的“无政府”课被别的老师选了,只好选择教授“独裁政府”课。
面对一群内心空虚,缺乏自我,只想挣得学分的学生们,赖纳决定做出点事来,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独裁统治”,他在课上规定了严格的纪律。
例如在课上必须称呼他为“文格尔先生”、回答问题必须经过允许并站起来回答,回答问题简介明了,后来他们还有了统一的服装、问候的方式,并取名自己叫做“浪潮”。
就这样在这种气体氛围中,学生们异常团结,心中充满了集体荣誉感,也因此干出了很多疯狂的事,逐渐向着坏的方向发展,在政府大楼上喷涂标志,和黑帮打架,逼迫低年级的同学做“问候”的手势....,最终赖纳老师无法控制局势,发生了命案,最终老师被警察带走了,,留下了参与者绝望的眼神。
二、总体感知:这部影片反映了一群内心极度空虚、缺乏自我、没有真正实现自己价值、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学生在这场运动找到了自我,让他们感到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
但他们真的找到了自我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是在一种从众的意识下,抹杀自己的个性,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实则他们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在群体的庇护下逃避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他们也许就没真正想过自己内心深处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值得他们去做的。
然而为什么他们会由衷得感到快乐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他们投入了,他们认真了,当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做一件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时,并且当它有些收获时我们是会由衷高兴的。
三、从细节描写分析人物:①蒂姆:影片中塑造了一个家境良好但缺乏关爱且弱小但却极度想得到别人尊重的形象,从给校园黑帮组织送大麻,但却不收取费用,还说自己是他们的朋友。
射出“软脚虾”的渺小,但却十分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庇护,得到别人的尊重。
浪潮豆瓣观后感
浪潮豆瓣观后感《浪潮》电影观后感《浪潮》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康洪雷执导,王宝强、董璇、王迅等演员主演的电影,该电影于2021年上映。
影片根据一段创业历程而展开,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互联网浪潮下开创事业、奋斗的故事。
这部电影让观众深入体会到了创业者面临的压力、困惑、奋斗和成功的喜悦。
影片以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由几个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在互联网创业浪潮中追逐梦想的故事。
影片以浓厚的时代感开头,通过细致入微的奇思妙想、创意和激情,带领观众领略到了互联网创业的艰辛和辉煌。
电影中,创业者们为了追求梦想,不断研发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产品,为自己的创业之路赋予了中国特色与中国力量。
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一股清新的东风,吹散了观众们内心深处对企业家的刻板印象。
电影通过震撼人心的场面表达了人们对未来互联网波澜壮阔的预期,让人们对互联网创业充满了信心,感受到了自己参与其中所能获得的巨大机遇。
创业者们的故事在电影中被精心展现,他们每个人的激情与理想相互照映,勾勒出了奋斗者们的真实形象。
《浪潮》的剧情扣人心弦,情节紧凑,给观众们带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观影体验。
电影融入了悬疑、爱情、友情等多种元素,情节跌宕起伏,时而紧张激烈,时而温馨浪漫。
该片成功营造了一种扣人心弦的观影氛围,让观众对剧情发展保持了持续的关注。
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建构也十分出色。
王宝强饰演的创业者秋怀安在影片中是一个既有机智智慧又饱经苦难的人物。
王宝强通过出色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秋怀安这个角色,使之更加饱满和立体。
董璇饰演的女主角苏明玉则是一个坚强、智慧、独立的女性形象,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展现了互联网创业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惑。
正是这种压力和困惑,让创业者们认真思考,追寻真理,最终取得成功。
电影中的苦难、挫折与奋斗精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明白了成功的背后往往是无数个失败与坚持。
电影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让观众对创业者们产生了共鸣。
创业者们的坚持、努力和智慧,让观众看到了创业的不易,也让我深感到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更多起码与韧劲。
浪潮
两个人物,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浪潮“独裁是什么?”—“一种领导形式。
”这是电影《浪潮》中的开始。
文格尔老师是德国一普通高中的老师。
在他开展的独裁统治课中,同学们对其讲述的课程漫不经心,觉得独裁过时的完全勾不起他们的兴趣。
然而文格尔不置可否,他突然提出要进行一场为期一周的模拟独裁的实验,规定大家必须叫他文格尔先生,发言必须起立,必须穿白衬衣等等。
学生们对这个被命名为“浪潮”的组织十分积极并深陷其中,不久,这个组织就在学生们的狂热下迅速发展,甚至渐渐的不受控制,却又因为文格尔老师的深陷其中而没有及时制止,终于在老师幡然悔悟后并宣布解散“浪潮”的时候,最疯狂的蒂姆,因为无法接受现实,在持枪射伤同学之后又吞枪自尽了,文格尔也因此被捕入狱。
对于本片,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描述和讲解有关独裁,法西斯,浪潮的内部环境,为什么会使人如此沉迷,是的,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索的原因,这也是本片的亮点和重点。
但是,今天,在这里,我先谈一谈两个人物,从具体的方面来讨论其痴迷浪潮和不屑一顾的原因。
第一个人是浪潮的疯狂痴迷者—蒂姆。
蒂姆为什么会对浪潮有这区别于他人的疯狂呢?这我们大概可以从片中的零星片段中所了解。
电影的开头有一个镜头,是蒂姆依靠赠送毒品来获取微弱的认同。
而还有一个镜头是在第一节课后,蒂姆回家向父母激动的讲述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并表示他觉得这非常有趣,但蒂姆的父母却显得非常冷淡,几乎没有给他回应,这也表现出蒂姆在家中也一直是被忽视。
蒂姆家庭富裕却不幸福,渴望友情却用错了方法,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他没有朋友,被混混欺负勒索的时候也没有人帮他。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蒂姆会变成对浪潮如此痴迷的人,他可以在浪潮中找到朋友,在组织中被所有人视为兄弟。
在他被欺负时有人帮他,他疯狂的在政府的大楼上疯狂的涂鸦浪潮的标志,他可以在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我希望我们不会去笑话蒂姆,因为我们身上多多少少有着蒂姆的影子。
家庭不和,父母的漠视。
这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和焦虑。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浪潮》观后感一、剧情简介《浪潮》是一部反腐题材电影,讲述了一群年轻的反腐人士在反腐斗争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
该片通过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反腐斗争的艰辛与坚持。
二、人物角色介绍1、陈子欣:饰演者。
她是一位年轻而才华横溢的反腐律师,积极投身于揭露腐败和维护公正的斗争中。
她的坚韧和勇气为剧情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杨枫:饰演者。
他是陈子欣的同事,反腐斗士中的佼佼者。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果断决断帮助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3、赵达:饰演者。
他是反腐斗士中的“内鬼”,原本是贪污犯罪团伙的一员,但在一次行动中选择了站在正义一方。
他的转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三、剧情走向1、反腐律师团队的建立与成长陈子欣和杨枫带领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反腐斗争团队,他们从最初的困境开始,逐渐成长为一支顶尖的反腐力量。
他们通过调查和收集证据,揭露了一系列高官腐败案件。
2、挫败贪污犯罪团伙的阴谋贪污犯罪团伙为了阻止反腐斗士的行动,制定了一系列阴谋和计划。
但反腐斗士们凭借智慧和勇气,一次次挫败了他们的阴谋,将他们绳之以法。
3、反腐斗争的付出和成果反腐斗士们为了正义和公正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付出。
他们面对着各种压力和威胁,但他们坚守信念,坚决逐案追贪,最终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社会带来了清风正气。
四、影片的意义与启示1、深化反腐斗争的认识电影《浪潮》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反腐斗争的极大困难和复杂性。
它让人们对反腐斗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加深了人们对腐败现象的警觉。
2、弘扬社会正气和正义精神影片中的反腐斗士们展现了无私和坚持正义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正气。
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弘扬正义精神的启示和教育。
附件:《浪潮》观后感电影剧照和演员介绍法律名词及注释:1、反腐斗争:指社会中广大群众和执法机关开展的打击贪污腐败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的斗争。
2、贿赂:指以金钱、物品或者其他财务利益等方式,向他人行贿,以获得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利益。
电影《浪潮》人物心理解读
法西 斯 主 义者 的。 ( 即
主义 在 那个 年代 受 人追捧 必 定 有它 使他 拥 有 更好 的经 历 )而是 教 了别 存在 的理 由。对 于这 样 一个 可 以在 人 挑剩 下 来 的独 裁主 义课 程。 在 家 个 时 期里 激起 相 当大 一部 分 人热 里 面对 一 个拥 有 高学 历 的妻 子 ,他 情 的主 义 ,我 们 更加 应该 了解 它发 心理 上 的压 力必定 也 不 少。在 建 立 展 起来 的契 机 以避 免再 次 出现 这样 “ 浪潮 ”以后 ,学 生们 将 文格 尔 老 师看做 自己组织 的 元首 ,唯文 格 尔 的错 误 。 法 西斯 主 义 本身 的概 念 与 集体 老 师的话 为 宗 旨,这 大大 平衡 了生 主 义十 分相 似 ,但 是到 底是 什 么 引 活 中的文 格 尔先 生受 到 的不公 平 待 得 它从 量 变转化 为质 变? 在影 片中 , 遇。他 的 满足 感和 自我认 同感 大 大 老 师从 一 开始 就是 为 了证 明独 裁 主 加强 ,这 也是他 在 几 个有 思 想 的学 义可 以存 在于 当今 的社 会 中,为 什 生 的抗议 之 后依 旧不 解散 组 织 的重 么最后 学 生们 还是 义 无返 顾 的进 入 要 原 因 。 而 蒂 姆 呢?从 他 烧 毁 自己 的耐 了那个 集体 并 且 丝毫 没有 觉得 自己 克衣 服 以及 为 同学们 提供 大麻 、买 在迈 向法西斯主义? 枪 事件 来看 ,他 的 家庭 应该 是 富足 认 同感与归属感的引导 法 西 斯主 义 政府 首 先作 为一 个 的。但 是 由于 学校 中 同学 的排 挤和 产 生 于经 济 低迷 时 期 的政权 ,它在 父母 的漠视 ,他 得不 到 满足 的 首 先 浪 潮 ”作 为一 定程 度 上 满足 了 中下层 人们 的 自 就 是 归属 感。但 是 “ 我认 同感。 “ 首 先 ,法 西斯 运 动 的 个 仿法 西斯 的组织 ,强调 的便 是组 目标 是 取代 资 本 主义 ;其 次 ,它 的 织 性和 集体 感。 其他 同学对 他 的 关
《浪潮》的学生反叛
《浪潮》的学生反叛电影《浪潮》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以学生反叛为主题,通过对于权威、教育制度和社会现象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于教育与自由的思考。
本片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剧情,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冲击。
影片以一所名校的高中班级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学生对于传统教育制度的反叛。
这些学生在自由思考和个性发展方面受到了束缚,他们渴望追求真理和自由,却被教育机构的规定和教师的权威所限制。
他们不满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创造。
影片以一个班主任的到来为起点,他以严厉的态度和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待学生,试图将他们纳入规范化的教育体系。
然而,这些学生并不甘心被束缚,他们开始组织起来,秘密地开展一系列行动来表达对于教育制度的不满。
他们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组织集会和发表演讲等方式,试图唤醒更多的人对于教育问题的关注。
影片中的学生形象鲜活而真实,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背景,但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他们渴望自由和独立思考,但却被教育制度和社会压力所束缚。
他们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去争取权益,这种反叛精神令人敬佩。
影片中的教育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传统的教育制度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规范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学生们在这种制度下往往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探索和创造。
这种教育制度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也限制了社会的进步。
影片中的学生反叛行动引发了我对于教育与自由的思考。
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学生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向,而不是被教育制度所束缚。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影片中的学生反叛也反映了社会对于权威的质疑。
传统的教育制度中,教师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权威,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
这种权威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也限制了教育的进步。
学生反叛行动的开展,是对于这种权威的质疑和挑战。
从德国电影《浪潮》中感悟正确的教师观
影片中的主人公文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他即使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他的“独裁专制”课程一新颖的形式赢得学生的欢迎,听课的人数增加,更有学生愿意转入他的课程,这一点上,可以说他的课程是一门艺术。
但随着情节的推入,学生们的行为逐渐背离了他所想象的那样,他们渐渐形成一个帮派,并排斥异类、破坏公务、打架斗殴…以至于最后有学生无法自拔而持枪自尽。
这个时候,文老师的授课艺术也随着那声枪响终结,他亲手建立的“罗马”却把他送进了深渊。
影片最终以文老师恐惧的眼神作为结局。
文老师这一悲剧形象让我对教师这一角色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首先从他身上,让我看到一个教师的魅力。
他原本应该上“无政府”课程,结果阴差阳错地上了不擅长的“独裁专制”这么课程,最初的上课并不顺利,但在短时间内他调整了上课方式,换座位,让学生自主发言,讨论、端正坐姿、起立回答等等,让学生对这一课程有了最初的兴趣,接着他继续激发学生们内在的兴趣,这里有一个最精彩的情节,就是全体学生起立集体跺脚,学生们十分享受这一行为,尤其是当文老师告诉他们楼下正式“无政府”班的教室时,学生们的跺脚兴致更是达到了几点,因为他们在跺脚的过程中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然而这一释放的前提就是老师的允许。
这以后,更多的学生加入了这个课堂,因为他们从这些行为中发现了乐趣。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情节,值得思考与学习。
这是一种将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成为主人,自主讨论思考,促使他们主动求知,而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调整的角色,他们要做的是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动力,并将他们引入正确的方向,促使他们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
就单从这一方面来说,文老师拥有和学生打成一片,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动学习热情的能力。
这一方面,他是成功的。
但是对于这一点,是值得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学习和培养的。
如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作为教师需要拥有的能力,而这又往往是我们所欠缺的。
然而,文老师的失败也值得我们反思。
德国教育电影《浪潮》中蒂姆的人物形象评析及现代启示
德国教育电影《浪潮》中蒂姆的人物形象评析及现代启示朱雯熙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学(下)》
【年(卷),期】2022()6
【摘要】《浪潮》(Die Welle)是一部由丹尼斯·甘塞尔指导的德国教育影片,于2008年在德国首映。
影片是根据1967年的真实故事“第三浪潮”改编而成。
电影展示了学生们在老师的教学实验中逐步体验并参与建立起一个小型极权组织的过程。
而男主人公蒂姆则是该过程中受到最大影响和伤害的人。
《浪潮》中蒂姆的人物形象评析将从教学实验前后蒂姆的性格变化入手,进而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以及极权组织的建立与最终导致其自杀的关系,进而指出蒂姆的经历带给我们的启示。
【总页数】3页(P144-146)
【作者】朱雯熙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中的人才观及现代启示
2.论蒂姆·伯顿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3.论蒂姆·伯顿电影中的哥特式人物形象
4.黑暗童话中的洁白灵魂——论蒂姆·波顿电影所蕴含的后现代性
5.德国教育电影《浪潮》中赖纳老师精神气质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部电影中最为中心的几个人物:体育老师文格尔,富家子弟凯文,出身平穷学习勤奋的马尔科,什么都优秀的卡罗,生活中总是被欺负的蒂姆。
现在我针对这五个人的行为和行为背景一一进行分析,首先是对“浪潮”的提出者赖纳进行的分析。
赖纳·文格尔:文格尔先生是自考成为一个教师的,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很低下。
从片子开始处我们可以看出,他不能教自己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程(即使他拥有更好的经历)而是教了别人挑剩下来的独裁主义课程。
在家里面对一个拥有高学历的妻子,他心理上的压力必定也不少。
在建立“浪潮”以后,学生们将文格尔老师看做自己组织的元首,唯文格尔老师的话为宗旨,这大大平衡了生活中的文格尔先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他的满足感和自我认同感大大加强,这也是他在几个有思想的学生的抗议之后依旧不解散组织的重要原因。
蒂姆:从他烧毁自己的耐克衣服以及为同学们提供大麻、买枪事件来看,他的家庭应该是富足的。
但是由于学校中同学的排挤和父母的漠视,他得不到满足的首先就是归属感。
但是“浪潮”作为一个仿法西斯的组织,强调的便是组织性和集体感。
其他同学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让他找到了一个情感抒发点,让他的归属感大大加强。
这也是为什么在赖纳决定要结束浪潮时候,蒂姆害怕自己会变回原来的样子,而开枪杀人自己也饮弹自尽。
正是由于这两个关键人物的存在,“浪潮”才会更加牢固地生存,并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马尔科:一个没有家的学习很努力的人,他的努力没有换来他想要的东西。
在他自己的女朋友面前总是任劳任怨,他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比较自卑。
然而加入到“浪潮”后,在这个集体中有一个女孩给了他理解和关心。
这是一种不同于卡罗的爱,也正好是他所欠缺的。
在心理学上这叫“共鸣”,所以让他也深陷浪潮的快感之中。
凯文:一个富家子弟,他拥有别人所没有的物质生活。
但是他的生活缺少欢乐,他不缺少关心也不想赖纳一样有生活压力。
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浪潮”对他没有任何的吸引力。
但是自己的好朋友都去了,自己变得孤独的时候只好也加入进去。
因为在“浪潮中”他才能得到朋友。
卡罗:是马尔科的女朋友,她是这五个人中唯一一个相对有健全人格的人。
在她的生活中充满了一切,她想要的东西。
然而浪潮却夺走了她的一切,这也就是她为什么后面一直反对浪潮的原因。
同时也是她为什么看出这个活动的可怕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