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浪潮观后感篇一:《浪潮》观后感浪潮观后感字典中的浪潮的基本含义指是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波涛。
而影片中的浪潮则是描述了因一位中学老师提出的“假想独裁政治”而涌起一场如浪潮般疯狂的游戏。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赖德·文格尔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独裁政治、独裁政治是否会重现而发起了一场为期一周的教学实验。
期间他提出了三个口号,分别是“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
不仅如此,赖德·文格尔更是要求学生们对他绝对服从、严格纪律、统一服装、统一名称手势等等。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十分顺从,没多久这个名为“浪潮”的团体迅速发展壮大并开始渐渐地不受控制。
当赖德·文格尔从学生的盲目崇拜中醒过来时,事情已经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了——一名狂热的学生因无法接受现实,在持枪射伤同学后吞枪自尽。
影片到此结束了,然而悲剧性的结局却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文格尔先生的引导和学生们的努力下,“浪潮”变成了一个团结一致的集体,类似“法西斯”的集体,每一个“浪潮”成员都狂热的追捧着这个集体,他们为了这个集体不惜牺牲个人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自由,一切以“浪潮”为中心。
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浪潮”取得了其成员们的绝对忠诚,那么它给予了成员们什么?影片中,一个“浪潮”积极分子的话作出了这样的回答:“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
”即,平等、归宿和自我实现。
“浪潮”成员的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不得不承认,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浪潮”满足了成员们的一些需求,使他们生活变得更美好。
电影《浪潮》的观后感,对当代中国大学的启示

《浪潮》对中国当代教育应当有的的启示1117030221 王翔力二—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
浪潮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现代背景的法西斯独裁主义的案例,但是仍然能够引起我们中国人深深的思考,结尾与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着那最后开枪自杀的学生,我突然想起了当代中国大学生。
细细想来,这两者的处境是何其相似啊!片中的这个学生,之前可以说是被家庭和社会(包括学校)给抛弃了,他的生活索然无味,他的生活毫无目的,他就像是一只没有目标的航船随时可能会倾覆,就算没有浪潮这个活动,他照样是个空虚的人,是这个社会中的“危险因素”。
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呢?就我看到的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和片中这个年轻人相似的。
他们毫无理想,毫无目的,整日昏昏沉沉,不知道自己是要干什么的,整天除了打游戏还是打游戏。
而学校和社会对这种情况也是不闻不问(确实是做的很不够)。
这样是很危险的呀,大学生就是中国的未来,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中国将变成什么样子?集体意味着归属感,在这样的机构里,人们为了集体的利益奋发向上,集体的每一个人团结友爱,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所谓1+1>>2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集体。
如果这个集体产生了腐化,那么他就不能发挥出原有的战斗力。
电影中的浪潮显然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
让我们回顾一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那时候的德国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的肆虐,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整个国家陷入了巨额赔款之中,政府濒临崩溃。
街上随处可见缺胳膊少腿的正在乞讨的退役官兵,他们佩戴的铁十字勋章象征过往的荣誉。
德国总参谋部甚至连一只腿脚完整的凳子都没有。
失业率居高不下,连基本的温饱的都很难保证。
人民对于国家的未来毫无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来一个领导人,那么一切就会改变,人民就会重新看到希望,什么会使人民重新燃起希望?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自然是狭隘爱国主义。
如果这个领导人是邪恶的,那么一切完了,第三帝国就是个典型。
《浪潮》观后感

《浪潮》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对教育、对社会有了很多思考。
它没有那种说教的腔调,而是通过一个实际发生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同时也看到了它的潜在危险。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历史老师在上社会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独裁统治,开展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权的小游戏,叫“浪潮”。
刚开始,学生们对这个游戏充满了兴趣,他们积极参与,体验着权力带来的快感。
但是随着游戏的深入,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学生们开始变得极端,甚至出现了暴力倾向。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它的复杂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电影中的老师初衷是好的,他想让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历史,但是他忽视了教育的引导作用,让游戏变得失控。
电影中的学生们,他们的变化也让我深思。
一开始,他们对这个游戏充满了好奇和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盲目崇拜,甚至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
这种变化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危险,如果我们不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被权力和群体思维所左右。
电影中有很多场景都特别震撼。
比如学生们穿着统一的衣服,举着旗子,高喊口号的时候;比如他们在课堂上互相指责,甚至动手的时候;还有最后老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试图制止游戏的时候……每一个场景都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危险。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也在想,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做?是不是也能像电影中的老师那样,用心去设计课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但是我又会不会像他那样,忽视了教育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误入歧途?总的来说,《浪潮》这部电影,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教育、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纪录片。
我相信,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看完《浪潮》这部电影,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挺深的。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群体心理和独裁统治的故事,虽然背景设定在德国,但它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现象却具有普遍性。
影片中,老师赖纳·文格尔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下独裁统治,开展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实验。
起初,这个实验只是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疯狂的独裁运动。
学生们开始盲目追随,甚至为了维护“浪潮”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某种信念或者团体而盲目追随,忽略了个人的思考和判断。
这种行为虽然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因为我们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成为了别人思想的奴隶。
电影中的文格尔老师原本只是想让学生们体验一下独裁统治的恐怖,但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想法或者行动,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另外,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浪潮”运动走向极端时,那些曾经盲目追随的学生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这说明,人性中还是有善良和理智的一面,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它们就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总的来说,《浪潮》这部电影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群体心理和独裁统治的危害性。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任何情况时都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同时,它也给了我信心和希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光明。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浪潮>观后感》前几天看了一部叫《浪潮》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老师在学校做的一个实验,他想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下法西斯独裁统治是怎么形成的。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个普通的课程活动,没当回事儿。
可随着事情的发展,一切都变得失控了。
老师给这个团体起了个名字叫“浪潮”,还设计了统一的标志和手势。
学生们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儿,跟着瞎起哄。
但慢慢地,他们开始变得特别认真,对这个“浪潮”团体充满了热情。
有个叫蒂姆的学生,之前总是被人欺负,在学校里也没啥朋友,觉得自己特别孤独。
“浪潮”出现后,他像是找到了归属,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他到处给“浪潮”做宣传,还整夜守在老师家外面,就为了保护老师。
他买了件白衬衫,天天穿着,那白衬衫在他心里就像是个宝贝,一点儿褶子都不能有。
有一次有人弄脏了他的衬衫,他差点跟人拼命。
蒂姆的变化让我特别惊讶,从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对“浪潮”极度狂热的人。
还有个叫马尔科的学生,他本来有个女朋友叫卡罗。
卡罗觉得这个“浪潮”活动太疯狂了,劝马尔科退出。
可马尔科不听,觉得卡罗不理解他。
两人因为这事儿吵了好多架,感情都出现了裂痕。
马尔科一开始只是想在“浪潮”里找点乐趣,找点存在感,可后来他发现自己越陷越深,已经没法回头了。
再说说那个老师吧,他本来只是想通过这个实验给学生们上上课,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他看着学生们越来越疯狂,心里也开始害怕了。
他想结束这个实验,可已经太晚了。
电影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们一群人在一个大礼堂里,穿着统一的白衬衫,做着统一的手势,喊着整齐的口号。
那场面,真的是又震撼又可怕。
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狂热和盲目,完全失去了自我。
我就在想,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些原本正常的孩子会变成这样?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说追星,有些人追着追着就失去理智了,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可以不顾一切。
还有一些网络上的群体,一旦形成了某种共识,就很难听进去不同的声音,甚至会攻击那些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人。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电影〈浪潮〉观后感》前几天看了一部叫《浪潮》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电影讲的是一个老师为了让学生们明白独裁统治是咋回事儿,就在班上搞了个模拟实验,叫“浪潮”。
一开始我还觉得这能搞出啥花样来,不就是个课堂活动嘛,可看着看着,我发现事情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先说这老师吧,他一开始也就是心血来潮,想给学生们来点不一样的教学体验。
可他没想到,自己这一弄,就像点燃了一个火药桶。
学生们那叫一个积极响应,又是统一服装,又是设计标志,还弄了个专属的打招呼手势。
就拿统一服装这件事儿来说,一开始大家都穿着白色衬衫,整整齐齐地出现在教室里,那场面,还真有点震撼。
我就在想,这衣服一统一,咋感觉大家的眼神都变了呢?以前那种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的劲儿好像一下子就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还有那个打招呼的手势,本来平平无奇的一个动作,经过大家一起做,就变得好像有了某种魔力。
走在校园里,只要看到有人做这个手势,就知道是“浪潮”的成员,那种心照不宣的感觉,让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其中有个叫蒂姆的学生,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这孩子平时在学校就是个小透明,没啥朋友,干啥都不自信。
可加入“浪潮”之后,整个人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他对“浪潮”那叫一个死心塌地,为了守护“浪潮”的标志,大晚上都不回家,就在那守着。
别人欺负“浪潮”的成员,他第一个冲上去,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
我看着他那样,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儿。
他把“浪潮”当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以为在这里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
可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越陷越深,失去了自我。
再说说这个班级的氛围吧,以前上课大家都死气沉沉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各干各的。
可“浪潮”一来,大家都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讨论问题也热火朝天的。
但这积极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盲目和狂热。
他们不再独立思考,老师说啥就是啥,只要是为了“浪潮”好,啥事儿都能干得出来。
电影里有个场景让我至今都忘不了。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引言《浪潮》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市场上蓬勃发展,并为国家带来巨大影响力的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触动。
本文将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主题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论述。
故事情节电影《浪潮》取材自中国知名的科技公司华快科技,该公司确实在短短几年内以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者。
影片通过详细展示公司的发展历程,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紧张与激烈竞争的商业世界。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华快科技的创始人张立志,一个充满梦想和决心的年轻人。
他带领团队从最初的小型创业公司发展成为全球引领潮流的科技巨头。
影片中展现了张立志和他的团队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故事情节中,公司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
团队成员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公司的发展。
影片通过展示团队内部的默契合作和互相信任,让观众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此外,影片中也展示了商业竞争的残酷和无情。
公司面临的挑战来自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还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张立志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主题电影《浪潮》的主题主要包括创新、团队协作和商业竞争。
创新是整个电影的核心。
华快科技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始终坚持创新,不断推陈出新。
影片中展示了公司研发团队的丰富想象力和对未来科技的敏锐洞察力。
他们富有激情地创造和改进产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团队协作是公司成功的关键。
在电影中,团队成员们相互信任、互相支持,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他们知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并取得胜利。
影片展示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共同追求目标的重要性。
商业竞争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
影片中展示了企业竞争激烈的现实。
华快科技必须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科技巨头竞争,争夺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先地位。
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和优秀的表现,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两部电影,《浪潮》和《街头日记》,感触颇深。
这两部电影都是关于社会现实的,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
《浪潮》讲述了一个青少年在网络上组织犯罪团伙的故事。
这
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网络时代的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力。
年轻人在网络上被引诱和利用,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让我意
识到了网络世界的危险性,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社
会环境。
而《街头日记》则是记录了一位摄影师在城市街头拍摄的纪实
影像。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城市中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让我
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通过这些纪实的镜头,我看到了
城市中的贫困、孤独、挣扎和温情。
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通过这两部电影,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微妙而又纷繁复杂,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
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和责任。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积极的贡献,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

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篇一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最近看了《浪潮》这部电影,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部电影嘛,至于这么大惊小怪?嘿,你还别说,这电影真的给我带来了超级多的思考,特别是和公共关系联系起来的时候。
电影里的“浪潮”运动,一开始只是个小小的课堂实验,可谁能想到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呢?这让我想到了公共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点——信息传播的力量。
就像“浪潮”这个概念,通过简单的口号、统一的服装和标志,迅速在学生中传播开来。
这也许就是公共关系中的“病毒式传播”吧,一旦点燃了导火索,那影响力简直超乎想象!我觉得吧,在公共关系中,把握好信息传播的节奏和方式,真的太关键了。
要是传播得太快太猛,可能就像“浪潮”一样失控;要是传播得太慢太弱,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啊!再看看电影里那些加入“浪潮”的学生,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积极?可能是为了寻找一种归属感,一种在群体中的认同。
这让我想到了公共关系中的“形象塑造”。
一个组织或者品牌,如果能给大众营造出一种积极、有吸引力的形象,让大家觉得加入其中能获得某种价值,那还愁没人关注吗?不过话说回来,“浪潮”最后失控的局面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公共关系中,不能只追求热度和关注度,还得考虑后果和影响。
万一形象塑造出了偏差,那可就麻烦大啦!你说,公共关系这玩意儿是不是就像走钢丝,得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也还在琢磨呢!篇二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浪潮》这部电影,哇塞,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特别是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去看,那简直是别有一番天地!你想想,“浪潮”怎么就一下子席卷了整个学校呢?这就好比在公共关系中,一个话题怎么就能突然火爆全网一样。
我觉得吧,首先是那种强烈的认同感,大家穿着一样的白衬衫,做着一样的动作,喊着一样的口号,这种一致性让人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单的个体,而是强大集体的一部分。
这在公共关系中不就是打造品牌忠诚度的关键吗?让人们对某个品牌或者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愿意死心塌地地追随。
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

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篇一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浪潮》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部电影嘛,能有啥特别的?嘿,你还真别说,它可不简单!看完《浪潮》,我觉得公共关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简直太重要了。
电影里那个老师,他起初可能只是想做个小小的实验,可谁能想到事情会发展到那种失控的地步?这难道不是公共关系没处理好的锅?想想看,老师在一开始就没有明确设定好规则和边界,这就好比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开车,能不出事儿吗?也许有人会说,老师也没想到会这样啊。
但这恰恰说明,在群体活动中,公共关系的引导和规范是多么关键。
再看看那些学生,他们盲目地跟从“浪潮”,就像一群没头的苍蝇。
为啥会这样?我觉得吧,一方面是他们自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共关系的沟通不畅,没有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网络上的某些热门事件,一开始可能只是小范围的讨论,可一旦传播开来,由于公共关系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巨大的舆论浪潮。
你们说,公共关系是不是就像一把双刃剑?处理好了,能促进交流、增进理解;处理不好,那可就乱套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别等到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了才后悔莫及。
你说呢?篇二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浪潮》,这部片子可真够震撼的!公共关系在里面的表现,让我忍不住要好好说道说道。
一开始,“浪潮”这个小团体的形成,可能大家都觉得没啥大不了的。
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公共关系的萌芽阶段吗?老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互动,慢慢地让这个团体有了自己的规则和特点。
可是,随着事情的发展,问题就出来了。
公共关系变得扭曲、失控,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
大家都沉浸在那种集体的狂热中,谁也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
我就在想,要是一开始就能有良好的公共关系沟通和协调,是不是就不会发展到那种不可收拾的地步?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这只是电影,别太当真!”可我觉得,电影往往是现实的折射啊!在现实生活中,公共关系不也常常被忽视或者误解吗?企业为了追求利益,不顾公众的感受;政府的决策没有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简介《浪潮》是一部由中国导演乌尔善执导的电影,于2021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北京上海峰峰翔实体摆渡公司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创业浪潮中奋斗的故事。
剧情概述故事发生在21世纪初的中国,互联网创业浪潮正在兴起。
主人公杨子是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加入了一家初创互联网公司“浪潮”。
在这家公司中,杨子结识了一群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年轻人,他们共同奋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然而,随着浪潮公司的发展,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公司的股权纷争、投资人的撤资以及竞争对手的崛起,给浪潮团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
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杨子和他的团队不断努力,勇敢地迎接挑战,并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
人物形象塑造《浪潮》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每个角色都鲜活有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子是一位聪明而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的勇气和智慧帮助他在逆境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除了主角杨子之外,其他的角色也非常出色。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成长轨迹,让人记忆深刻。
观众可以从电影中看到他们的奋斗、犯错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最终取得了成功。
主题与内涵《浪潮》所表达的主题和内涵令人深思。
首先,电影传达了年轻人创业的艰辛和困难。
在创业浪潮中,年轻人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压力和竞争,还要面对内部的纷争和挑战。
片中的主人公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困境,展现了年轻人的力量和韧性。
其次,电影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创业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可以独自成功。
每个人都需要相互合作,互相帮助。
《浪潮》中的团队紧密合作,相信彼此,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最后,电影探讨了成功的真正含义。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创业中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成功并不只是表面的金钱和名利。
成功更多地是一种内心的成长和满足感。
电影中的主人公们通过努力和付出,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电影《浪潮》观后感三篇

电影《浪潮》观后感三篇谁能想象,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一群自由散漫的小青年转变成一个集权主义者和一群纳粹分子只需要五天时间?德国电影《浪潮》以一周“独裁政治”课为背景,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整个影片似乎都是围绕集权主义展开的,但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或许集权主义就是一切决策都是独裁者掌控的一种权力集中的形式吧。
领导者利用他的绝对权威鼓动他的支持者做与道德法律相悖的事,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进而变得狂热,践踏法律秩序,最终走向独裁。
刚开始,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自由和叛逆精神的,口头上也对纳粹深恶痛绝,但赖讷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让大家痴迷和盲从并制造歧视和仇恨,使学生们完全失去判断。
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在课堂上的第二天,赖讷给大家调了座位,并将调整座位的原因说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团体。
你们都有要好的朋友,这很重要。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结力量大,所以我让一名差的学生,坐在一名成绩好的学生边上。
”歧视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理由却是“团结”。
而且,当莫纳质疑这种做法是在将所有坏学生拎出来展览时,莱纳抓住她的一个用词,狡辩说:“我从来没有提到过坏学生,只提到过成绩差。
”并以她和她的同桌举例,将两个人的缺点明白地指出,借口却是很光鲜的。
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我们班作为一个集体,表现会更好,起码比楼下的无政府班好!”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假想敌,把大家带入一种兴奋的状态,至于这个假想敌对大家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从前面的踏步游戏中就可见一斑了。
另外他还认可了抄袭行为,有同学问他们是否可以抄袭时,赖讷老师回答是的,理由是这样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痕迹,似乎一切颠覆人类价值观的事,在加上“团结就是力量,集体高于一切”的说词后,就能得到大众的普遍拥护——你如果反对,就是不服从集体,就是自私。
浪潮电影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浪潮》电影观后感《浪潮》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通过对社会治理与伦理道德等议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未来世界。
影片以一个虚构的背景为基础,呈现了人类与科技的碰撞与融合,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思考与反思。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城市,人们的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科技系统。
在这个城市里,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都被科技所主导。
人们通过嵌入头饰和器官来接入科技系统,享受到了高效便捷的生活,但却逐渐丧失了自主性和人性的特质。
电影中,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警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他发现自己被监控与操控,他试图打破科技束缚,寻找真相并保护自己的亲人。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冒险和奋斗,揭示了科技可能对个体自由、隐私权和人际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深思。
首先,影片揭示了科技主导的社会对个体自由的压迫。
在高度智能化的城市中,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几乎被科技系统所监控与控制。
个体的自主性与选择权被剥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预设和操纵。
这种对自由的侵犯令人不安,人们的生活变得单一而枯燥,缺乏情感与人性的温暖。
电影激发了我对自由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过度依赖科技,或者应该寻找一种平衡,让科技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其次,影片对隐私权的威胁进行了揭示。
在这个高度智能化的城市中,每个人的个人信息都被很好地数字化和记录下来。
这种超级监控带来了方便和安全,但也使人们的隐私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
电影中的主人公陷入了隐私泄露的危机,他的每一个行动和秘密都被暴露出来。
这引发了我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的思考。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我们应该警惕科技可能带来的隐私侵犯,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影片还拷贝了科技主导的社会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这个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冷漠。
人们几乎完全依赖科技与人工智能,沉迷于虚拟世界,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
这引发了我对社交联系的思考,科技是否真的能够取代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与情感是否可以通过科技来获取?我反思了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应该珍惜真实的人际关系,不要让科技将我们与现实世界隔离开来。
浪潮电影观后感200

浪潮电影观后感200过去的一年里,浪潮电影在观众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作为一个影迷,我也迫不及待地跑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备受瞩目的作品。
整体而言,我对《浪潮电影》的观后感持有积极的评价。
首先,影片的制作技术可圈可点。
从特效到摄影,从音效到剪辑,每个环节都展现出了一流的水平。
特别是影片中描绘的虚拟世界,其细腻而真实的呈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
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构思和制作,再加上宏伟的场景设计,使得整个电影更富有观赏性和震撼力。
其次,影片中的演员表现出色。
主演们的演技娴熟而出色,将角色诠释得深入人心。
特别是男主角,他凭借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复杂内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的深思。
除了技术和演员,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也是其引起观众共鸣的关键之一。
影片以虚拟现实为背景,探讨了人类与科技、现实与虚拟的辩证关系。
剧情扣人心弦、紧凑有度,每一个情节都让人意犹未尽。
故事中的主线与支线相互交织,给观众带来了不少的惊喜和教训。
同时,影片也透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困境。
影片中所传递的主题令人深省。
它引发了人们对于科技和虚拟世界的思考,探讨了人类的进步与退步、自由与束缚之间的矛盾。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自己对科技的依赖和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产生了一些反思。
虽然虚拟现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和便利,但我们也不能忽略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和困境。
另外,电影中富有哲理的台词也是观众印象深刻的部分之一。
这些台词言简意赅,饱含着深邃的思考和洞察力。
它们引发了我对人类的奋斗、人性的弱点以及对未知的追求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最后,我认为《浪潮电影》是一部对当代社会和人性有着深刻洞察的作品。
它通过引人入胜的剧情和丰富多样的角色,对人们思考现实与虚拟、科技与人性的关联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部电影在技术、表演和故事层面都有着相当的好评,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影片。
总的来说,观看《浪潮电影》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浪潮》《街头日记》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浪潮》和《街头日记》,心情十分激动和
感慨。
这两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浪潮》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大学时期组成了一个团队,通过
网络平台公开批评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年轻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追求公正
的精神。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社会,让我深受启发。
而《街头日记》则是记录了一名摄影师在城市街头记录下的人
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追求。
这些平凡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
到了人性的美好和脆弱。
通过这两部电影,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美好。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改变现状,同时也要珍惜人与人之间
的情感和生活的美好。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同时也
能珍惜和平凡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浪潮》观后感一、剧情简介《浪潮》是一部反腐题材电影,讲述了一群年轻的反腐人士在反腐斗争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
该片通过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反腐斗争的艰辛与坚持。
二、人物角色介绍1、陈子欣:饰演者。
她是一位年轻而才华横溢的反腐律师,积极投身于揭露腐败和维护公正的斗争中。
她的坚韧和勇气为剧情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杨枫:饰演者。
他是陈子欣的同事,反腐斗士中的佼佼者。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果断决断帮助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3、赵达:饰演者。
他是反腐斗士中的“内鬼”,原本是贪污犯罪团伙的一员,但在一次行动中选择了站在正义一方。
他的转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三、剧情走向1、反腐律师团队的建立与成长陈子欣和杨枫带领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反腐斗争团队,他们从最初的困境开始,逐渐成长为一支顶尖的反腐力量。
他们通过调查和收集证据,揭露了一系列高官腐败案件。
2、挫败贪污犯罪团伙的阴谋贪污犯罪团伙为了阻止反腐斗士的行动,制定了一系列阴谋和计划。
但反腐斗士们凭借智慧和勇气,一次次挫败了他们的阴谋,将他们绳之以法。
3、反腐斗争的付出和成果反腐斗士们为了正义和公正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付出。
他们面对着各种压力和威胁,但他们坚守信念,坚决逐案追贪,最终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社会带来了清风正气。
四、影片的意义与启示1、深化反腐斗争的认识电影《浪潮》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反腐斗争的极大困难和复杂性。
它让人们对反腐斗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加深了人们对腐败现象的警觉。
2、弘扬社会正气和正义精神影片中的反腐斗士们展现了无私和坚持正义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正气。
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弘扬正义精神的启示和教育。
附件:《浪潮》观后感电影剧照和演员介绍法律名词及注释:1、反腐斗争:指社会中广大群众和执法机关开展的打击贪污腐败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的斗争。
2、贿赂:指以金钱、物品或者其他财务利益等方式,向他人行贿,以获得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利益。
浪潮电影观后感800字

浪潮电影观后感800字《浪潮》电影观后感电影是一种想象力的艺术,它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各种不同的故事和情节进行亲密接触。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着蓬勃发展的浪潮,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
其中,我最近观看的一部电影《浪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部与时代紧密关联的电影,《浪潮》以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一个华中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室,在教授舒新华的带领下,一群热爱技术的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索科技的未来。
这个实验室的目标是打造一台中国自己的计算机,解除对国外专利技术的依赖,并赶超世界科技的巅峰。
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创新、团队合作和奋斗而展开。
这些年轻的学生充满了对科技的热情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他们在团结合作的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正是这种团队合作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让他们实现了一个中国自主研发的计算机系统。
这台“浪潮”计算机不仅具备超强的运算能力,而且在人工智能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舒新华是一个卓越的计算机专家,他在实验室中充满激情地指导学生。
他鼓励学生勇敢地去创新,并不断鼓励大家超越自我。
与此同时,我也被这些学生们的热情和坚持所打动。
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他们都积极面对,从不退缩。
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克服了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些形象鲜明的人物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发了我对科技和创新的热情。
除了故事情节的吸引力外,《浪潮》还通过精美的画面和音效给观众带来了震撼。
片中的各种科技场景和实验室装备令人印象深刻,仿佛能感受到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
同时,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特效技术,让人物和场景更加真实,增强了观影体验。
配乐也相当出彩,能够很好地衬托电影情节的紧张感。
《浪潮》的成功还在于它所传达的正能量和价值观。
电影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认为只要坚持努力和自主创新,中国科技一定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电影浪潮观后感范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浪潮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浪潮观后感篇1《浪潮》,只用107 分钟就讲述了纳粹的形成,是的,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真实的故事来自美国,由德国人拍摄,可以想见德国的自省力,“不想再回到那段日子了”,这是大部分德国人心底的声音。
想了解群体意识,想了解独裁,《浪潮》是必修课,它会让你看到一个中学教师如何用短短五天的时间将散沙一般的学生迅速凝聚成疯狂的力量,也能看到从控制到失控的完整过程,就这样失控了,你甚至找不到究竟是哪里出了错,就像影片结尾处教师赖纳所说“这不是可以改正的”。
从上课的第一天起,从赖纳的称呼改为文格尔先生,从举手起立才能说话,从共同面对同一个假想敌,从白衬衫制服,从浪潮的名称、标志以及问候的手势,这一切的一切都越来越让这个群体,或者说这股势力向着高度的一致性和排他性演化,群体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后,就如同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区别,再也没有了脆弱和无力,每个人都在其中获得了力量,同时也湮灭了自己。
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几度想要落泪,但这些泪水中包含的情绪却截然不同,在影片前半段,赖纳指挥学生在教室里踏步,只为了引起共振让楼下的无政府课吃天花板的灰;还有蒂姆被混混欺侮,两名伙伴上前帮忙的时候,这些时候的“浪潮”,也就是“浪潮”的初期,是美好的,集体的向心力和互助令人感动。
但在影片后半段,当蒂姆引弹自尽,赖纳被警车带走的时候,那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又令人无比唏嘘。
影片结尾,赖纳要结束“浪潮”时,有个学生反对说“浪潮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确,尤其对于有缺失的人来说,“浪潮”几乎可以弥补所有的缺失。
在这个群体中,每个热衷投入的人都在“浪潮”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被认同、平等、力量等等。
当人们卷裹在“浪潮”中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全能”的错觉,以往脆弱无力的个体在群体的力量中凝结成了无所不能的存在。
浪潮观后感心理学

浪潮观后感心理学篇一浪潮观后感心理学最近看了一部名叫《浪潮》的电影,哎呀妈呀,给我整得心里老复杂了。
你说这一群学生,咋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实验,变得那么疯狂呢?也许这就是人的从众心理在作祟吧。
一开始大家可能觉得就是玩玩,可谁能想到后来就失控了呢?我觉得吧,这里面反映出的心理学问题可真不少。
就说那老师,他可能一开始也没想到会变成这样。
他就想搞个实验,让大家体验一下集体的力量。
可这力量一旦释放出来,就像脱缰的野马,拉都拉不住。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平时的生活,有时候跟着大家一起做一件事,可能都没仔细想过为啥要做,就是跟着走。
再看看那些学生,有的可能是觉得好玩,有的可能是在学校里没啥存在感,这下终于找到组织了。
像那个平时胆小的学生,在“浪潮”里居然变得大胆起来。
这是不是说明,人在一个群体里,会得到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呢?还有啊,当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其他人就群起而攻之。
这难道不是一种排外心理吗?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容不得别人说半个不字。
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想了好多,也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点容易被煽动的小火苗,只是平时没被点燃罢了。
那要是真遇到啥情况,我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失去理智呢?这可不好说,真让人心里发毛啊!篇二浪潮观后感心理学《浪潮》这部片子,看完我都懵了,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们说,咋就那么容易形成一个疯狂的集体呢?这背后的心理学,我琢磨了好久。
就像我们平时在朋友圈里,看到大家都在晒某种东西,自己可能就也想去弄一个,这不就是一种跟风嘛。
电影里的学生们也是这样,一开始可能觉得“浪潮”就是个新鲜玩意儿,可慢慢地就陷进去了。
也许是在这个集体里,找到了一种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
我就在想,要是我在那个班里,我会怎么样?可能一开始也会跟着起哄,觉得好玩。
但到后面,看到事情不对劲,我能及时抽身吗?我觉得这很难说,因为那种集体的氛围太有感染力了,会让人失去思考的能力。
还有那个带头的老师,他到底是咋想的?是真的想做个实验,还是自己内心也有某种控制欲在作祟?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的一些行为,也许并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可能背后隐藏着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潮》(Die Welle)
----影片观后感
导演:丹尼斯•甘赛尔(Dennis Gansel)
国家:德国
剧情介绍:德国一所高中,在主题是“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莱纳·文格尔想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独裁体制的产生。
本来只是一个教育性质的实验,却没料到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开始只是强调纪律、集体,渐渐的却转变成了一场名为“浪潮”的运动。
当五天的教学实验结束时,一切早已失去了控制……
石婷
2010级农硕学科教育(英语)
电影《浪潮》观后感
这部德国影片《浪潮》讲述了在一所高中里,政治老师莱纳·文格尔在学校的活动周要讲授“独裁统治”。
可是走进课堂时,他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一帮散漫,“结党营私”,浑浑噩噩的学生,他让学生谈谈“专制”的概念,学生们一致认为纳谇成为过去。
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文格尔老师大胆地进行了的一场教学实验,利用五天的时间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
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
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加入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成为一场名为“浪潮”的运动。
五天之后,当文格尔告诉这些学生这只是一次教学实验时,很多学生因为无法接受“浪潮”的结束,有个学生甚至疯狂的开枪打伤了另一名学生,之后又饮弹自尽,而文格尔老师也被警察带走。
影片悲剧的结局令人深思。
影片中一个学生写的关于“浪潮”的体会与感受中说道:“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无聊。
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
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说的很好,如果说一开始给这些年轻人灌输的“纪律铸就力量”等思想是独裁者借以操纵他人的手段,那么上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团体的巨大影响力。
在《浪潮》里让我十分吃惊的一点是,教师复制了很多纳粹控制党徒的手段,竟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正常的一部分,比如教室里重新排列桌椅的方式,比如学生们要穿校服,要喊口号,好学生和差学生被安排在一起坐,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反复被宣讲集体主义,集体荣誉感。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他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可是精神上却缺乏归属感、认同感,在学校在家里,家长老师更多的是关心他们的学习,很少有人去关心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想要什么以及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他们会觉得学习索然乏味,生活漫无目的。
可是一旦将他们组成一个团体,一个有着令人甘愿跟随的精神领袖、严明的纪律;有统一的制服、统一的手势、统一的徽章;有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的团体,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对待,团体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充满激情,眼中时刻闪现着激动的光芒,满腔热血地做着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极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一个小型的独裁体制就这样轻易地实现了。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个电影有点夸大其词,接受了十几年的良好教育,这些学生怎么会在短短五天里发动一场浪潮运动呢?而且引起这场小规模运动的只是一个中学老师。
如果这件事情扩大化,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学生更加热情高涨的加入其中?又如果这个老师是个国家领导人,那么是不是整个民族都会掀起一场类
似的“浪潮”。
《浪潮》用反证的方式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教育出了问题,不需要一百年,也许只需要五天,那么他的年轻人会在邪路上争先恐后,最终把民族和国家带向死胡同,甚至深渊,其后果真的是不敢想象。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不禁会想,这样的震撼教育恰当吗?为了明白极权的危害,就要遭受极权的一次危害。
那么,为了理解罪犯的心理,是不是就要去犯罪呢?老师在讲坛上是权威,拥有批改学生试卷、将学生赶出教室的权力,但他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并不是改变他们的人生历程。
在电影里,通过米格尔老师的妻子说出了自己的质疑,“你享受课堂上他们崇拜你的瞩目”、“学生把你看做榜样,而你利用这一点操纵他们,其实这背后都是你的私心在作怪”、“你这段时间变成了混蛋”。
一个浪潮女学生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弟弟胡闹生事,要求母亲干预他,用纪律束缚他,母亲拒绝了。
而米格尔老师,虽然他一直告诉自己,这是一场很快结束的实验而已,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自由的珍贵。
但他期待的好结果并没有出现,反而迎来了一场流血事件,背上了一条人命的债。
影片终曲,老师被警察带走了,所有人望着他,眼神里充满了鄙夷和愤怒。
他们被这个老师深深伤害了。
老师茫然无措地坐在警车里,脸上痛苦得失去了任何表情。
他是罪魁祸首,不管出于什么美好的目的,他毕竟这么去做了,而且他的行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他的教学并不是在反“独裁统治”,而是就是在进行“独裁统治”。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思“钱学森之问”,为什么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民族竟然在过去60年没有培养出一个顶尖的科学家?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的值得骄傲的许多人才都在国外成才?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用文格尔的方法培养我们的孩子,向他们灌输没有灵魂的集体主义,泯灭他们的天性和个性。
看一看时下的学生生活,机械和单调、平庸和乏味。
他们在题海里挣扎,在作业山上爬坡;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性受到压抑和忽视。
试想,现在的学生有多少时间与莎士比亚、林语堂、艾青展开心与心的对话;有多少时间与贝多芬、柴科夫斯基、朗朗展开情与情的交流;有多少时间与黑格尔、马克思、陶行知展开思想与思想的晤对;有多少时间沉醉于梵高、达·芬奇的色彩与线条之中,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
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了诗歌、音乐、绘画和哲学,他们没有了精神的放牧。
可以这样说,教育一旦丧失人生的幸福,就可能进一步损害人的理智和创造性,甚至可能会因为人性中情感的弱化而危及道德,从而人格的生成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当然我们从这部影片里也看到了一点,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如果没有悲剧发生,浪潮运动适可而止,学生也从中达到了学习目的,那么,不可否认,文格尔老师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他懂得利用学生的心理去教学,对学生宽恕关爱,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不怪乎学生会这么拥护喜欢他。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学实验中,作为实验指导者的教师最应
具备的素质是教育智慧。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智慧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大影响。
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传授知识,教育的更高目的在于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
教育的过程不仅要使蒙昧者得到启蒙、获得思想,还要自觉地成为一个智者和思想者,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
而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使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觉醒。
通过教育,人要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人以外的任何生物,更不是他人的什么工具。
人格残缺者不能做教师,生命处于迷蒙状态的人同样不能做教师。
所以,点燃学生的内心,在学生时代这个生命的节点上,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担当起唤醒、解放孩子的责任,播下理想的种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才是教育教学的大智慧。
教师如果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有良知、有智慧的前提下,专业成长与素质提升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也才能体验到职业的幸福和工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