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浪潮观后感篇一:《浪潮》观后感浪潮观后感字典中的浪潮的基本含义指是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波涛。
而影片中的浪潮则是描述了因一位中学老师提出的“假想独裁政治”而涌起一场如浪潮般疯狂的游戏。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赖德·文格尔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独裁政治、独裁政治是否会重现而发起了一场为期一周的教学实验。
期间他提出了三个口号,分别是“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
不仅如此,赖德·文格尔更是要求学生们对他绝对服从、严格纪律、统一服装、统一名称手势等等。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十分顺从,没多久这个名为“浪潮”的团体迅速发展壮大并开始渐渐地不受控制。
当赖德·文格尔从学生的盲目崇拜中醒过来时,事情已经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了——一名狂热的学生因无法接受现实,在持枪射伤同学后吞枪自尽。
影片到此结束了,然而悲剧性的结局却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文格尔先生的引导和学生们的努力下,“浪潮”变成了一个团结一致的集体,类似“法西斯”的集体,每一个“浪潮”成员都狂热的追捧着这个集体,他们为了这个集体不惜牺牲个人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自由,一切以“浪潮”为中心。
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浪潮”取得了其成员们的绝对忠诚,那么它给予了成员们什么?影片中,一个“浪潮”积极分子的话作出了这样的回答:“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
”即,平等、归宿和自我实现。
“浪潮”成员的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不得不承认,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浪潮”满足了成员们的一些需求,使他们生活变得更美好。
《浪潮》观后感
《浪潮》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对教育、对社会有了很多思考。
它没有那种说教的腔调,而是通过一个实际发生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同时也看到了它的潜在危险。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历史老师在上社会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独裁统治,开展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权的小游戏,叫“浪潮”。
刚开始,学生们对这个游戏充满了兴趣,他们积极参与,体验着权力带来的快感。
但是随着游戏的深入,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学生们开始变得极端,甚至出现了暴力倾向。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它的复杂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电影中的老师初衷是好的,他想让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历史,但是他忽视了教育的引导作用,让游戏变得失控。
电影中的学生们,他们的变化也让我深思。
一开始,他们对这个游戏充满了好奇和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盲目崇拜,甚至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
这种变化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危险,如果我们不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被权力和群体思维所左右。
电影中有很多场景都特别震撼。
比如学生们穿着统一的衣服,举着旗子,高喊口号的时候;比如他们在课堂上互相指责,甚至动手的时候;还有最后老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试图制止游戏的时候……每一个场景都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危险。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也在想,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做?是不是也能像电影中的老师那样,用心去设计课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但是我又会不会像他那样,忽视了教育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误入歧途?总的来说,《浪潮》这部电影,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教育、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纪录片。
我相信,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浪潮观后感800字
浪潮观后感800字《浪潮观后感》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名为《浪潮》的电影,对于这部电影的情节和主题,我觉得非常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对立与融合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在面对科技进步时,所面临的困惑和选择。
电影以一个科技公司的内部纷争为背景展开,戏剧性地呈现了科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带来的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这个科技公司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分析,累积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并试图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人们的控制和引导。
这种控制力量让我不禁深思,科技的发展是否真的能够带来社会的真正进步?电影中,公司高层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无视了用户的隐私权和个人自由。
他们通过大规模的数据搜集和分析,精准地预测和干预用户的行为和消费习惯,从而实现了对用户的控制和操纵。
而这种控制力量的背后,是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双刃剑。
虽然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效率,但同时也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权和个人自由。
电影中一位年轻的程序员反抗了公司的控制,他站出来维护用户的隐私权和个人自由。
他以身试法,冲破了公司的种种限制和控制,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公司的高层和整个社会发出了一个警示:科技发展需要以人为本,不能为了商业利益和个人权力而牺牲用户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电影通过剧情的发展,给观众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科技的发展不可否认是我们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流方式。
但是,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科技的发展和其所带来的挑战?科技的发展是否真的可以同时保护用户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于这些问题,我想到了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兴起。
在数字化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了一种无形的财富,而这种财富极大地集中在少数大型科技公司手中。
数据的掌握让这些公司能够预测和干预用户的行为,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然而,用户却付出了个人隐私和自由的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看完《浪潮》这部电影,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挺深的。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群体心理和独裁统治的故事,虽然背景设定在德国,但它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现象却具有普遍性。
影片中,老师赖纳·文格尔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下独裁统治,开展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实验。
起初,这个实验只是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疯狂的独裁运动。
学生们开始盲目追随,甚至为了维护“浪潮”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某种信念或者团体而盲目追随,忽略了个人的思考和判断。
这种行为虽然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因为我们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成为了别人思想的奴隶。
电影中的文格尔老师原本只是想让学生们体验一下独裁统治的恐怖,但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想法或者行动,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另外,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浪潮”运动走向极端时,那些曾经盲目追随的学生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这说明,人性中还是有善良和理智的一面,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它们就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总的来说,《浪潮》这部电影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群体心理和独裁统治的危害性。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任何情况时都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同时,它也给了我信心和希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光明。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浪潮>观后感》前几天看了一部叫《浪潮》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老师在学校做的一个实验,他想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下法西斯独裁统治是怎么形成的。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个普通的课程活动,没当回事儿。
可随着事情的发展,一切都变得失控了。
老师给这个团体起了个名字叫“浪潮”,还设计了统一的标志和手势。
学生们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儿,跟着瞎起哄。
但慢慢地,他们开始变得特别认真,对这个“浪潮”团体充满了热情。
有个叫蒂姆的学生,之前总是被人欺负,在学校里也没啥朋友,觉得自己特别孤独。
“浪潮”出现后,他像是找到了归属,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他到处给“浪潮”做宣传,还整夜守在老师家外面,就为了保护老师。
他买了件白衬衫,天天穿着,那白衬衫在他心里就像是个宝贝,一点儿褶子都不能有。
有一次有人弄脏了他的衬衫,他差点跟人拼命。
蒂姆的变化让我特别惊讶,从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对“浪潮”极度狂热的人。
还有个叫马尔科的学生,他本来有个女朋友叫卡罗。
卡罗觉得这个“浪潮”活动太疯狂了,劝马尔科退出。
可马尔科不听,觉得卡罗不理解他。
两人因为这事儿吵了好多架,感情都出现了裂痕。
马尔科一开始只是想在“浪潮”里找点乐趣,找点存在感,可后来他发现自己越陷越深,已经没法回头了。
再说说那个老师吧,他本来只是想通过这个实验给学生们上上课,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他看着学生们越来越疯狂,心里也开始害怕了。
他想结束这个实验,可已经太晚了。
电影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们一群人在一个大礼堂里,穿着统一的白衬衫,做着统一的手势,喊着整齐的口号。
那场面,真的是又震撼又可怕。
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狂热和盲目,完全失去了自我。
我就在想,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些原本正常的孩子会变成这样?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说追星,有些人追着追着就失去理智了,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可以不顾一切。
还有一些网络上的群体,一旦形成了某种共识,就很难听进去不同的声音,甚至会攻击那些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人。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电影〈浪潮〉观后感》前几天看了一部叫《浪潮》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电影讲的是一个老师为了让学生们明白独裁统治是咋回事儿,就在班上搞了个模拟实验,叫“浪潮”。
一开始我还觉得这能搞出啥花样来,不就是个课堂活动嘛,可看着看着,我发现事情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先说这老师吧,他一开始也就是心血来潮,想给学生们来点不一样的教学体验。
可他没想到,自己这一弄,就像点燃了一个火药桶。
学生们那叫一个积极响应,又是统一服装,又是设计标志,还弄了个专属的打招呼手势。
就拿统一服装这件事儿来说,一开始大家都穿着白色衬衫,整整齐齐地出现在教室里,那场面,还真有点震撼。
我就在想,这衣服一统一,咋感觉大家的眼神都变了呢?以前那种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的劲儿好像一下子就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还有那个打招呼的手势,本来平平无奇的一个动作,经过大家一起做,就变得好像有了某种魔力。
走在校园里,只要看到有人做这个手势,就知道是“浪潮”的成员,那种心照不宣的感觉,让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其中有个叫蒂姆的学生,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这孩子平时在学校就是个小透明,没啥朋友,干啥都不自信。
可加入“浪潮”之后,整个人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他对“浪潮”那叫一个死心塌地,为了守护“浪潮”的标志,大晚上都不回家,就在那守着。
别人欺负“浪潮”的成员,他第一个冲上去,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
我看着他那样,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儿。
他把“浪潮”当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以为在这里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
可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越陷越深,失去了自我。
再说说这个班级的氛围吧,以前上课大家都死气沉沉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各干各的。
可“浪潮”一来,大家都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讨论问题也热火朝天的。
但这积极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盲目和狂热。
他们不再独立思考,老师说啥就是啥,只要是为了“浪潮”好,啥事儿都能干得出来。
电影里有个场景让我至今都忘不了。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引言《浪潮》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市场上蓬勃发展,并为国家带来巨大影响力的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触动。
本文将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主题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论述。
故事情节电影《浪潮》取材自中国知名的科技公司华快科技,该公司确实在短短几年内以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者。
影片通过详细展示公司的发展历程,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紧张与激烈竞争的商业世界。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华快科技的创始人张立志,一个充满梦想和决心的年轻人。
他带领团队从最初的小型创业公司发展成为全球引领潮流的科技巨头。
影片中展现了张立志和他的团队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故事情节中,公司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
团队成员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公司的发展。
影片通过展示团队内部的默契合作和互相信任,让观众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此外,影片中也展示了商业竞争的残酷和无情。
公司面临的挑战来自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还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张立志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主题电影《浪潮》的主题主要包括创新、团队协作和商业竞争。
创新是整个电影的核心。
华快科技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始终坚持创新,不断推陈出新。
影片中展示了公司研发团队的丰富想象力和对未来科技的敏锐洞察力。
他们富有激情地创造和改进产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团队协作是公司成功的关键。
在电影中,团队成员们相互信任、互相支持,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他们知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并取得胜利。
影片展示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共同追求目标的重要性。
商业竞争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
影片中展示了企业竞争激烈的现实。
华快科技必须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科技巨头竞争,争夺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先地位。
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和优秀的表现,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浪潮电影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浪潮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这是一部由德国人自己拍摄的反法西斯题材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的课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们对此都嗤之以鼻。
接下来,这位老师和他们班上的学生们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
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引导学生们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装。
短短三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组织确立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
在同其他班级的一次群体斗殴中,历史老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把全班学生召集到礼堂中,宣布实验的结束和组织的解散。
然而为时已晚,一个名叫蒂姆的学生,因自己狂热的“信仰”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
影片的真正主角,正是这个名叫蒂姆的学生。
蒂姆平时性格懦弱,同学们喜欢叫他“软脚虾”,在校园里总是受人欺负。
而“浪潮”这个组织的出现,让他看到了自己翻身的希望,他希望加入这个集体,借助集体的力量使自己不再弱小。
于是,他开始变得不再懦弱,开始敢于反抗欺负他的小混混,甚至开始做出一些其他人都不敢做的疯狂举动。
他似乎在“浪潮”中找到了存在感,仿佛“浪潮”就是他人生唯一的转机。
他十分热切地维护着这个组织,维护着他的依靠,以至于“浪潮”被宣布结束时,他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饮弹自尽。
这样的结局令人感到震撼。
它同时,也影射了像蒂姆这样的一个人群的存在,以及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人性中恶的那一部分。
然而,更令人感到震撼的是,这部影片其实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_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进行了一场实验。
他利用五天的时间向班级里的学生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
这项实验在发生后,引起了混乱和严重的后果。
曾几何时,法西斯主义给全世界的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从心理学的角度写浪潮观后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写浪潮观后感篇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写浪潮观后感《浪潮》这部电影,可真把我给震住了!也许你会说,不就是个讲独裁实验的片子嘛,有啥了不起。
但对我来说,它可不仅仅是这样。
我觉得吧,电影里那些学生一开始参与“浪潮”,可能就是想找点刺激,找点不一样的感觉。
你想啊,平常的生活多无聊,上课、考试、回家,日复一日。
突然有这么个新鲜事儿,能不让人心动?这就像我们有时候,明明知道有些事儿不太对,但就是忍不住要去凑凑热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总是渴望归属,渴望被认同。
在“浪潮”里,大家有统一的服装、标志,好像一下子就有了一种特别的身份,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透明。
这多爽啊!可是,事情慢慢就变得不对劲了。
我就在想,这要是我在里面,我可能也会跟着起哄,跟着迷失。
为啥?因为那种集体的力量太强大了,强大到能让你忘掉自己的想法,只跟着大家走。
也许我会觉得,反正大家都这么做,我跟着也没错。
但是,这真的没错吗?电影里那个最后崩溃的学生,他是不是发现自己已经走得太远,已经变成了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人?这多可怕啊!你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会这样?为了融入某个群体,为了不被孤立,就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做一些自己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难道不是一种心理上的弱点吗?总之,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是五味杂陈。
不知道以后自己面对这样的情况,能不能保持清醒,能不能不被那股“浪潮”卷走。
篇二从心理学的角度写浪潮观后感《浪潮》,这片子可真够劲儿!一开始看的时候,我还觉得没啥,不就是一群学生瞎折腾嘛。
但越往后看,我越觉得心里发毛。
从心理学上讲,人都有从众心理。
在“浪潮”这个团体里,大家都穿着一样的白衬衫,做着一样的动作,喊着一样的口号,这种一致性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也许你会问,这有啥不好?但是,仔细想想,当这种从众心理过度发展,会变成啥?会变成盲目跟从,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就像电影里那些学生,他们可能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觉得新鲜。
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
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篇一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最近看了《浪潮》这部电影,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部电影嘛,至于这么大惊小怪?嘿,你还别说,这电影真的给我带来了超级多的思考,特别是和公共关系联系起来的时候。
电影里的“浪潮”运动,一开始只是个小小的课堂实验,可谁能想到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呢?这让我想到了公共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点——信息传播的力量。
就像“浪潮”这个概念,通过简单的口号、统一的服装和标志,迅速在学生中传播开来。
这也许就是公共关系中的“病毒式传播”吧,一旦点燃了导火索,那影响力简直超乎想象!我觉得吧,在公共关系中,把握好信息传播的节奏和方式,真的太关键了。
要是传播得太快太猛,可能就像“浪潮”一样失控;要是传播得太慢太弱,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啊!再看看电影里那些加入“浪潮”的学生,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积极?可能是为了寻找一种归属感,一种在群体中的认同。
这让我想到了公共关系中的“形象塑造”。
一个组织或者品牌,如果能给大众营造出一种积极、有吸引力的形象,让大家觉得加入其中能获得某种价值,那还愁没人关注吗?不过话说回来,“浪潮”最后失控的局面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公共关系中,不能只追求热度和关注度,还得考虑后果和影响。
万一形象塑造出了偏差,那可就麻烦大啦!你说,公共关系这玩意儿是不是就像走钢丝,得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也还在琢磨呢!篇二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浪潮》这部电影,哇塞,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特别是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去看,那简直是别有一番天地!你想想,“浪潮”怎么就一下子席卷了整个学校呢?这就好比在公共关系中,一个话题怎么就能突然火爆全网一样。
我觉得吧,首先是那种强烈的认同感,大家穿着一样的白衬衫,做着一样的动作,喊着一样的口号,这种一致性让人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单的个体,而是强大集体的一部分。
这在公共关系中不就是打造品牌忠诚度的关键吗?让人们对某个品牌或者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愿意死心塌地地追随。
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
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篇一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浪潮》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部电影嘛,能有啥特别的?嘿,你还真别说,它可不简单!看完《浪潮》,我觉得公共关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简直太重要了。
电影里那个老师,他起初可能只是想做个小小的实验,可谁能想到事情会发展到那种失控的地步?这难道不是公共关系没处理好的锅?想想看,老师在一开始就没有明确设定好规则和边界,这就好比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开车,能不出事儿吗?也许有人会说,老师也没想到会这样啊。
但这恰恰说明,在群体活动中,公共关系的引导和规范是多么关键。
再看看那些学生,他们盲目地跟从“浪潮”,就像一群没头的苍蝇。
为啥会这样?我觉得吧,一方面是他们自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共关系的沟通不畅,没有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网络上的某些热门事件,一开始可能只是小范围的讨论,可一旦传播开来,由于公共关系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巨大的舆论浪潮。
你们说,公共关系是不是就像一把双刃剑?处理好了,能促进交流、增进理解;处理不好,那可就乱套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别等到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了才后悔莫及。
你说呢?篇二浪潮观后感结合公共关系《浪潮》,这部片子可真够震撼的!公共关系在里面的表现,让我忍不住要好好说道说道。
一开始,“浪潮”这个小团体的形成,可能大家都觉得没啥大不了的。
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公共关系的萌芽阶段吗?老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互动,慢慢地让这个团体有了自己的规则和特点。
可是,随着事情的发展,问题就出来了。
公共关系变得扭曲、失控,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
大家都沉浸在那种集体的狂热中,谁也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
我就在想,要是一开始就能有良好的公共关系沟通和协调,是不是就不会发展到那种不可收拾的地步?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这只是电影,别太当真!”可我觉得,电影往往是现实的折射啊!在现实生活中,公共关系不也常常被忽视或者误解吗?企业为了追求利益,不顾公众的感受;政府的决策没有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简介《浪潮》是一部由中国导演乌尔善执导的电影,于2021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北京上海峰峰翔实体摆渡公司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创业浪潮中奋斗的故事。
剧情概述故事发生在21世纪初的中国,互联网创业浪潮正在兴起。
主人公杨子是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加入了一家初创互联网公司“浪潮”。
在这家公司中,杨子结识了一群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年轻人,他们共同奋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然而,随着浪潮公司的发展,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公司的股权纷争、投资人的撤资以及竞争对手的崛起,给浪潮团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
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杨子和他的团队不断努力,勇敢地迎接挑战,并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
人物形象塑造《浪潮》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每个角色都鲜活有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子是一位聪明而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的勇气和智慧帮助他在逆境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除了主角杨子之外,其他的角色也非常出色。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成长轨迹,让人记忆深刻。
观众可以从电影中看到他们的奋斗、犯错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最终取得了成功。
主题与内涵《浪潮》所表达的主题和内涵令人深思。
首先,电影传达了年轻人创业的艰辛和困难。
在创业浪潮中,年轻人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压力和竞争,还要面对内部的纷争和挑战。
片中的主人公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困境,展现了年轻人的力量和韧性。
其次,电影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创业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可以独自成功。
每个人都需要相互合作,互相帮助。
《浪潮》中的团队紧密合作,相信彼此,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最后,电影探讨了成功的真正含义。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创业中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成功并不只是表面的金钱和名利。
成功更多地是一种内心的成长和满足感。
电影中的主人公们通过努力和付出,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电影《浪潮》观后感三篇
电影《浪潮》观后感三篇谁能想象,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一群自由散漫的小青年转变成一个集权主义者和一群纳粹分子只需要五天时间?德国电影《浪潮》以一周“独裁政治”课为背景,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整个影片似乎都是围绕集权主义展开的,但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或许集权主义就是一切决策都是独裁者掌控的一种权力集中的形式吧。
领导者利用他的绝对权威鼓动他的支持者做与道德法律相悖的事,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进而变得狂热,践踏法律秩序,最终走向独裁。
刚开始,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自由和叛逆精神的,口头上也对纳粹深恶痛绝,但赖讷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让大家痴迷和盲从并制造歧视和仇恨,使学生们完全失去判断。
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在课堂上的第二天,赖讷给大家调了座位,并将调整座位的原因说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团体。
你们都有要好的朋友,这很重要。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结力量大,所以我让一名差的学生,坐在一名成绩好的学生边上。
”歧视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理由却是“团结”。
而且,当莫纳质疑这种做法是在将所有坏学生拎出来展览时,莱纳抓住她的一个用词,狡辩说:“我从来没有提到过坏学生,只提到过成绩差。
”并以她和她的同桌举例,将两个人的缺点明白地指出,借口却是很光鲜的。
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我们班作为一个集体,表现会更好,起码比楼下的无政府班好!”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假想敌,把大家带入一种兴奋的状态,至于这个假想敌对大家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从前面的踏步游戏中就可见一斑了。
另外他还认可了抄袭行为,有同学问他们是否可以抄袭时,赖讷老师回答是的,理由是这样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痕迹,似乎一切颠覆人类价值观的事,在加上“团结就是力量,集体高于一切”的说词后,就能得到大众的普遍拥护——你如果反对,就是不服从集体,就是自私。
浪潮电影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浪潮》电影观后感《浪潮》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通过对社会治理与伦理道德等议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未来世界。
影片以一个虚构的背景为基础,呈现了人类与科技的碰撞与融合,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思考与反思。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城市,人们的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科技系统。
在这个城市里,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都被科技所主导。
人们通过嵌入头饰和器官来接入科技系统,享受到了高效便捷的生活,但却逐渐丧失了自主性和人性的特质。
电影中,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警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他发现自己被监控与操控,他试图打破科技束缚,寻找真相并保护自己的亲人。
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冒险和奋斗,揭示了科技可能对个体自由、隐私权和人际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深思。
首先,影片揭示了科技主导的社会对个体自由的压迫。
在高度智能化的城市中,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几乎被科技系统所监控与控制。
个体的自主性与选择权被剥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预设和操纵。
这种对自由的侵犯令人不安,人们的生活变得单一而枯燥,缺乏情感与人性的温暖。
电影激发了我对自由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过度依赖科技,或者应该寻找一种平衡,让科技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其次,影片对隐私权的威胁进行了揭示。
在这个高度智能化的城市中,每个人的个人信息都被很好地数字化和记录下来。
这种超级监控带来了方便和安全,但也使人们的隐私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
电影中的主人公陷入了隐私泄露的危机,他的每一个行动和秘密都被暴露出来。
这引发了我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的思考。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我们应该警惕科技可能带来的隐私侵犯,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影片还拷贝了科技主导的社会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这个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冷漠。
人们几乎完全依赖科技与人工智能,沉迷于虚拟世界,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
这引发了我对社交联系的思考,科技是否真的能够取代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与情感是否可以通过科技来获取?我反思了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应该珍惜真实的人际关系,不要让科技将我们与现实世界隔离开来。
浪潮观后感心理学
浪潮观后感心理学篇一浪潮观后感心理学最近看了一部名叫《浪潮》的电影,哎呀妈呀,给我整得心里老复杂了。
你说这一群学生,咋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实验,变得那么疯狂呢?也许这就是人的从众心理在作祟吧。
一开始大家可能觉得就是玩玩,可谁能想到后来就失控了呢?我觉得吧,这里面反映出的心理学问题可真不少。
就说那老师,他可能一开始也没想到会变成这样。
他就想搞个实验,让大家体验一下集体的力量。
可这力量一旦释放出来,就像脱缰的野马,拉都拉不住。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平时的生活,有时候跟着大家一起做一件事,可能都没仔细想过为啥要做,就是跟着走。
再看看那些学生,有的可能是觉得好玩,有的可能是在学校里没啥存在感,这下终于找到组织了。
像那个平时胆小的学生,在“浪潮”里居然变得大胆起来。
这是不是说明,人在一个群体里,会得到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呢?还有啊,当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其他人就群起而攻之。
这难道不是一种排外心理吗?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容不得别人说半个不字。
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想了好多,也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点容易被煽动的小火苗,只是平时没被点燃罢了。
那要是真遇到啥情况,我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失去理智呢?这可不好说,真让人心里发毛啊!篇二浪潮观后感心理学《浪潮》这部片子,看完我都懵了,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们说,咋就那么容易形成一个疯狂的集体呢?这背后的心理学,我琢磨了好久。
就像我们平时在朋友圈里,看到大家都在晒某种东西,自己可能就也想去弄一个,这不就是一种跟风嘛。
电影里的学生们也是这样,一开始可能觉得“浪潮”就是个新鲜玩意儿,可慢慢地就陷进去了。
也许是在这个集体里,找到了一种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
我就在想,要是我在那个班里,我会怎么样?可能一开始也会跟着起哄,觉得好玩。
但到后面,看到事情不对劲,我能及时抽身吗?我觉得这很难说,因为那种集体的氛围太有感染力了,会让人失去思考的能力。
还有那个带头的老师,他到底是咋想的?是真的想做个实验,还是自己内心也有某种控制欲在作祟?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的一些行为,也许并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可能背后隐藏着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动机。
浪潮电影观后感200
浪潮电影观后感200过去的一年里,浪潮电影在观众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作为一个影迷,我也迫不及待地跑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备受瞩目的作品。
整体而言,我对《浪潮电影》的观后感持有积极的评价。
首先,影片的制作技术可圈可点。
从特效到摄影,从音效到剪辑,每个环节都展现出了一流的水平。
特别是影片中描绘的虚拟世界,其细腻而真实的呈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
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构思和制作,再加上宏伟的场景设计,使得整个电影更富有观赏性和震撼力。
其次,影片中的演员表现出色。
主演们的演技娴熟而出色,将角色诠释得深入人心。
特别是男主角,他凭借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复杂内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的深思。
除了技术和演员,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也是其引起观众共鸣的关键之一。
影片以虚拟现实为背景,探讨了人类与科技、现实与虚拟的辩证关系。
剧情扣人心弦、紧凑有度,每一个情节都让人意犹未尽。
故事中的主线与支线相互交织,给观众带来了不少的惊喜和教训。
同时,影片也透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困境。
影片中所传递的主题令人深省。
它引发了人们对于科技和虚拟世界的思考,探讨了人类的进步与退步、自由与束缚之间的矛盾。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自己对科技的依赖和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产生了一些反思。
虽然虚拟现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和便利,但我们也不能忽略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和困境。
另外,电影中富有哲理的台词也是观众印象深刻的部分之一。
这些台词言简意赅,饱含着深邃的思考和洞察力。
它们引发了我对人类的奋斗、人性的弱点以及对未知的追求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最后,我认为《浪潮电影》是一部对当代社会和人性有着深刻洞察的作品。
它通过引人入胜的剧情和丰富多样的角色,对人们思考现实与虚拟、科技与人性的关联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部电影在技术、表演和故事层面都有着相当的好评,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影片。
总的来说,观看《浪潮电影》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心理学影片《浪潮》观后感
心理学影片《浪潮》观后感《心理学影片〈浪潮〉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叫《浪潮》的心理学影片,感触颇多呀!这片子讲的是一位老师在学校搞了个“独裁实验”,想让学生们体验一下法西斯主义是咋兴起的。
刚开始,我还觉得这老师有点瞎折腾,可看着看着,我就被整个剧情给深深吸引了。
影片里的学生们一开始都没啥特别的,就是一群普通的高中生,有着各自的小烦恼和小梦想。
可当这个“浪潮”活动开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他们统一着装,有了专属的手势和口号,慢慢地,那种集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就出来了。
就说那个叫蒂姆的孩子吧,他在学校里一直是个小透明,没啥朋友,也没啥自信。
可加入“浪潮”后,他整个人都像找到了依靠似的。
他为了这个集体,简直是拼了命。
有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他们在喷涂“浪潮”的标志,蒂姆那股子认真劲儿,眼睛里都放着光。
他爬上爬下,一点都不怕累,也不怕危险,就想着把这事儿干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他平时在家里可能都没这么积极干过啥事儿,但在“浪潮”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还有那个女主角,她一开始也跟着凑热闹,觉得挺好玩儿的。
可后来她发现事情不对劲了,这个集体变得越来越狂热,失去了控制。
她想退出,可却遭到了同学们的排斥和指责。
她那种无奈和困惑,真的让人挺心疼的。
我就在想,如果我是她,我能有勇气在那种压力下坚持自己的想法吗?再看看那个老师,他一开始可能只是想做个简单的教学实验,可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他无法掌控的地步。
他看着学生们越来越疯狂,自己也有点慌了神。
他的初衷是好的,可结果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做事情,可能一开始觉得没啥大不了的,但随着事情的发展,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影片里的那些集体活动,比如大家一起做动作、喊口号,一开始看觉得挺搞笑的,可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一种洗脑吗?大家在那种氛围里,很容易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跟着大流走。
还有他们排斥异己的那些行为,只要有人不认同“浪潮”,就会被大家孤立。
浪潮电影观后感800字
浪潮电影观后感800字《浪潮》电影观后感电影是一种想象力的艺术,它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各种不同的故事和情节进行亲密接触。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着蓬勃发展的浪潮,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
其中,我最近观看的一部电影《浪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部与时代紧密关联的电影,《浪潮》以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一个华中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室,在教授舒新华的带领下,一群热爱技术的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索科技的未来。
这个实验室的目标是打造一台中国自己的计算机,解除对国外专利技术的依赖,并赶超世界科技的巅峰。
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创新、团队合作和奋斗而展开。
这些年轻的学生充满了对科技的热情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他们在团结合作的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正是这种团队合作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让他们实现了一个中国自主研发的计算机系统。
这台“浪潮”计算机不仅具备超强的运算能力,而且在人工智能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舒新华是一个卓越的计算机专家,他在实验室中充满激情地指导学生。
他鼓励学生勇敢地去创新,并不断鼓励大家超越自我。
与此同时,我也被这些学生们的热情和坚持所打动。
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他们都积极面对,从不退缩。
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克服了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些形象鲜明的人物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发了我对科技和创新的热情。
除了故事情节的吸引力外,《浪潮》还通过精美的画面和音效给观众带来了震撼。
片中的各种科技场景和实验室装备令人印象深刻,仿佛能感受到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
同时,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特效技术,让人物和场景更加真实,增强了观影体验。
配乐也相当出彩,能够很好地衬托电影情节的紧张感。
《浪潮》的成功还在于它所传达的正能量和价值观。
电影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认为只要坚持努力和自主创新,中国科技一定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电影浪潮观后感范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浪潮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浪潮观后感篇1《浪潮》,只用107 分钟就讲述了纳粹的形成,是的,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真实的故事来自美国,由德国人拍摄,可以想见德国的自省力,“不想再回到那段日子了”,这是大部分德国人心底的声音。
想了解群体意识,想了解独裁,《浪潮》是必修课,它会让你看到一个中学教师如何用短短五天的时间将散沙一般的学生迅速凝聚成疯狂的力量,也能看到从控制到失控的完整过程,就这样失控了,你甚至找不到究竟是哪里出了错,就像影片结尾处教师赖纳所说“这不是可以改正的”。
从上课的第一天起,从赖纳的称呼改为文格尔先生,从举手起立才能说话,从共同面对同一个假想敌,从白衬衫制服,从浪潮的名称、标志以及问候的手势,这一切的一切都越来越让这个群体,或者说这股势力向着高度的一致性和排他性演化,群体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后,就如同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区别,再也没有了脆弱和无力,每个人都在其中获得了力量,同时也湮灭了自己。
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几度想要落泪,但这些泪水中包含的情绪却截然不同,在影片前半段,赖纳指挥学生在教室里踏步,只为了引起共振让楼下的无政府课吃天花板的灰;还有蒂姆被混混欺侮,两名伙伴上前帮忙的时候,这些时候的“浪潮”,也就是“浪潮”的初期,是美好的,集体的向心力和互助令人感动。
但在影片后半段,当蒂姆引弹自尽,赖纳被警车带走的时候,那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又令人无比唏嘘。
影片结尾,赖纳要结束“浪潮”时,有个学生反对说“浪潮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确,尤其对于有缺失的人来说,“浪潮”几乎可以弥补所有的缺失。
在这个群体中,每个热衷投入的人都在“浪潮”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被认同、平等、力量等等。
当人们卷裹在“浪潮”中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全能”的错觉,以往脆弱无力的个体在群体的力量中凝结成了无所不能的存在。
浪潮观后感论文2000
浪潮观后感论文2000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观看了题为《浪潮》的电影,并且我必须承认,这部电影深深地触动了我。
这篇论文旨在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并探讨我对其中一些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浪潮》这部电影由中国导演刘伟强执导,于2019年上映。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计算机学院教授的故事,他发现一群学生侵入他的电脑并获取了所有考试题目的情节。
他决定对这些学生进行严厉的惩罚,以惩戒他们的不道德行为。
然而,在这个故事的发展中,观众不仅仅看到了教授的无情打压,更看到了学生内心的挣扎和自我成长。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点是对教育体制的思考。
电影中的教授对学生的惩罚手段极其严厉,甚至有些过度。
在他看来,学生们的错误行为必须受到惩罚,以维护道德和伦理的权威。
然而,电影并没有简单地将教授描绘成一个残忍的恶魔,而是通过他的行为引发了观众对教育体制的深思。
教授的行为不仅仅是对学术道德的一种维护,更显露出教育体制中的严厉和不公平。
这个教授以自己的方式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成长。
这引发了我对现实生活中教育体制的思考,我们是否真正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其次,这部电影呈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电影中的学生被迫参与了侵入教授电脑的行为,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其后果的严重性。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特别是教授。
他们内心的矛盾和苦闷也渐渐展露出来。
这一情节让我想起了现实中的年轻人,特别是学生群体。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诱惑和挑战,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和道德困境。
电影中的学生被描绘得十分真实和可信,这让我更加关注和理解年轻人的内心世界。
此外,这部电影还提醒了我关于道德和伦理的问题。
教授的行为让我思考,当我们面临道德困境时应该如何选择。
是选择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还是为了某种利益而放弃道德底线?电影中的学生最终选择坦白自己的错误,接受惩罚和道德教育,这让我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潮观后感
字典中的浪潮的基本含义指是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波涛。
而影片中的浪潮则是描述了因一位中学老师提出的“假想独裁政治”而涌起一场如浪潮般疯狂的游戏。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赖德·文格尔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独裁政治、独裁政治是否会重现而发起了一场为期一周的教学实验。
期间他提出了三个口号,分别是“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
不仅如此,赖德·文格尔更是要求学生们对他绝对服从、严格纪律、统一服装、统一名称手势等等。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十分顺从,没多久这个名为“浪潮”的团体迅速发展壮大并开始渐渐地不受控制。
当赖德·文格尔从学生的盲目崇拜中醒过来时,事情已经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了——一名狂热的学生因无法接受现实,在持枪射伤同学后吞枪自尽。
影片到此结束了,然而悲剧性的结局却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在文格尔先生的引导和学生们的努力下,“浪潮”变成了一个团结一致的集体,类似“法西斯”的集体,每一个“浪潮”成员都狂热的追捧着这个集体,他们为了这个集体不惜牺牲个人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自由,一切以“浪潮”为中心。
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浪潮”取得了其成员们的绝对忠诚,那么它给予了成员们什么?
影片中,一个“浪潮”积极分子的话作出了这样的回答:“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
”
即,平等、归宿和自我实现。
“浪潮”成员的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不得不承认,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浪潮”满足了成员们的一些需求,使他们生活变得更美好。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凡事必须有个度。
列宁说过,只要再多走一小步,
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随着“浪潮”的发展壮大,成员们开始伤害他人而不自知,他们欺负低年级的学生,排斥恐吓非浪潮成员,甚至在体育馆中打架斗殴。
电影中的文格尔老师醒悟得太晚,“浪潮”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围。
“浪潮”,开始法西斯化。
文格尔矫正地太晚。
理想越是丰满的,现实越是骨感的,这其间的落差让人难过,让人失落,甚至让人愤怒。
这是悲剧的源头。
又或者,这仅仅是源头的一小部分。
文格尔老师是一个很敬业的老师,他会为学生备课到很晚,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看来很正常,但在国外很却独特且非常具有吸引力。
如影片中学生所述“坐直来上课让我十分精神”,但我个人认为文格尔老师在这场试验中因个人原因沉浸于学生的狂热崇拜中并过于注重实验本身和教学本身而轻视了教学的客体的重要性,即学生。
当卡罗拒绝穿白衬衫时,文格尔故意忽略他;当卡罗认为事情超出控制找文格尔谈话时,文格尔直接让她换课;当蒂姆因为疯狂追逐“浪潮”行为异常时,文格尔并没有给他太多的关注,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
我们常说的一个词是“教书育人”,但我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看到蒂姆虽然生活富足,但是因为缺少家庭温暖,变得孤独且懦弱胆小;马尔科成绩优异,拥有漂亮的女友,却没有归宿感;还有很多角色,他们自卑孤独、不被集体关心、不被他人注意。
对于他们,我们应当予以更多地关注,耐心教导他们。
浪潮,如果控制得当,可以发电,为民造福;如若任其发展甚至推波逐浪,谁知道是否会变成一场海啸,铸成一次灾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