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篇一: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这个假期,我凭着“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这一书评,带着敬畏的心把《第三次浪潮》读了一遍。

读完后,深有感触,感觉好像穿越了时空飞去过去又来到未来。

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利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幅巨大的画卷,从诞生到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思维从未停止过对历史的思索。

如果简单地对人类社会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三个阶段。

这一理论是由阿尔温·托夫勒创立的,在《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作者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以“浪潮”二字来形容,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阶段,土地是经济、生活、文化、家庭结构及政治的根本,利用基本的生产工具来生活,第二浪潮是工业阶段,大量的机器、工人、厂房出现,并带来摄影机、多种的传播方式、交通工具的发展等,第三次浪潮为信息化阶段,跨国公司
的出现、diY运动的盛行、人们在家工作的现象出现等。

托夫勒着力于研究当代社会的变革方向,形成了著名的三次浪潮理论。

托夫勒认为,今天的变革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这是人类文明史的新阶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

他强烈主张,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里来一场革命,以适应第三次浪潮文明。

托夫勒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著作中探讨了大量变革时代的经济问题。

1980年托夫勒出版的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形成了自己的未来学思想体系。

“第三次浪潮”,“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和社会在适应这企变化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它强调人们如果不尽快适应这些转变,将同样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第三产供销浪潮”“对明天的社会”进行了认真的构思.确实,你不得不佩服托尔勒,虽然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一切根本就是未知数的、一切都是浮云,但现在,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那惊人的预言——他科学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用碎片式世界的观点展现给世人一个赤裸裸的世界。

就像英国吉登斯说的那样:“托夫勒将社会学通俗化了,让人们都来关注社会变迁。

他是一个站在一个世纪预言下一个世纪的天才式人物!”
这样一本巨作,确实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它所涉及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多到让你觉得有点空虚,甚至是害怕,他从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写到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再到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无不体现他对世界发展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他那独立自主以及全面的观
点,确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但是,面对这样一部巨著,我也只能做到仰望而已。

读书时我时不时冒出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却又是零零散散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有如此的语言呢?看完之后,疑惑也慢慢解开,而且你也会觉得事情确实有它的存在理由。

虽然对于专家来说,这并不是一本论证严密的书,但对于我们仍处于大学时期来说,他用那美妙的文字,向我们一步步展现出真实的未来。

1980年,也就是《第三个浪潮》新鲜出炉的时期,出乎意料的是,这部巨作在出版不久之后则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甚至持续热销二十年,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

这样一部鸿篇巨制之作!不读是不是有些可惜呢?托夫勒穿越时间和空间,阅读了海量般的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

毋庸置颖,这的确是一种振聋发聩的经典作品!而且对当今社会思潮也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然而,为何它有如此的魅力呢?它的魅力在于不同的人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未来碎片,这些碎片组成了未来的整体,而这种“碎片式世界”也正是托夫勒以及托夫勒夫人的主要观点之一。

作者在书的开头部分先简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

作者重点对第二次浪潮的国家就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工业革命是第二次浪潮的主要特征。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产力的巨大释放使人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都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由于在第二次浪潮中,工业革命带来的大量机械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因此社会表现出对于机械主义的崇拜。

这种机械主义逐渐扩展了社会学,经济学,
人文学甚至生物学领域。

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而社会也表现出对于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急切渴望,因此作为经济发展的附属产业例如通讯,交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同时对于第二次浪潮的主要能源化石燃料也进行了过度的开发和利用,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在第三次浪潮中,作者认为变革首先出现在能源形势上的变革。

第二次浪潮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源于生产方式对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

作者因此认为例如太阳能这样的清洁能源将会成为第三次浪潮的发展基础。

随着第三次浪潮社会经济的进一步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传输速度和量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互联网技术以其高速的传输速度和丰富的信息表现方式,成为了未来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

而计算机作为了一种智能的工具,区别与第二次浪潮的机械工具,具有更高的“智慧”,因而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第二次浪潮,生产能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上的差异。

也真是机械生产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使人们在第二次浪潮表现出了对于机械主义的崇拜。

而随着生产工具差异的缩小,在第三次浪潮,劳动者的脑力成为了生产的主要因素。

而随着劳动者地位的转换,也要求处于第三次浪潮的企业对于劳动者的运用更加的灵活,而绝非如第二次浪潮那般只是让劳动者重复进行简单的几个步骤的机械运动。

我们现在正亲身经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

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
路向。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

《商业周刊》上也曾出现过这样一句话:“托夫勒的视角如此犀利独特,无人可及,他的著作就是一个解读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永恒路标。

”现代科技冲击着我们,我们也在接受各种信息资源。

在这部走在时代前面的书中,不得不承认闪烁着冷静的判断和丰富的知识,不得不惊叹托夫勒确实是个言智的预言家。

当今中国,正处于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过渡阶段。

在中国存在大量以传统机械生产的小企业,他们依靠化石能源,破坏环境,出卖劳动者无创造力的劳动。

而同时,以通讯,金融,清洁能源为主的一批新兴企业正在中国发
展。

这些企业依靠本国劳动者的脑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参与国际经济间的竞争,领导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第三个浪潮》给了我很大感触,他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科学,经济的发展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作为现代的每个人,都有必要从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

只有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才能让我们在关键时刻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做出正确的选择。

它教会了我们要用“全面”以及“碎片”的观点来看待事情,而且托夫勒告诉了我们预言的方法就是——学会观察!当我们认为托夫勒的言论很神奇的时候,其实是从侧面说明我们自己的浅陋,如果我们能认真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事,那我们就不会惊讶为什么他能发出那样的评论,托
夫勒通过对现实中的各种事物的观察,推断出了未来将会发生的一些事,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的技能,有前瞻性、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将会发生的一些事,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形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会观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和观察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以适应瞬间万变的世界,提高我们的生存力,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我们就不能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那我们就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也就会处于劣势,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害处。

篇二:《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摘要
作者:任远
--《现(: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摘要
说明:以下的读书笔记是刘小枫在广州开办斯特劳斯读书班的产物。

这个班先后读过斯密特的《政治的神学》、开尔森的《法和国家的一般理论》、斯特劳斯的《如何研究中世纪哲学》、《雅典和耶路撒冷》、《政治的概念评注》及《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下面短的是我后来的整理的摘要,长的是最初的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摘要
1政治哲学是现代性的中心问题
2以统一性方式和“浪潮”的形式解读现代性:以回到传统来推进现代性
3政治哲学的基础是人性论,要害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理解。

现代性
转折源于摆脱神性的目的论框架和命运系于上帝的古代传统,在此基础上,重新诠释人的自然本性。

例如,人的自我保存权利,人的历史可塑性。

人从秩序中的一个角色到秩序的创立者。

以意志代替秩序。

从普遍意志到权力意志。

4善的内容与自然、人性的关系。

从实质善到形式的普遍性。

5哲学史:古典: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现代1: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斯宾诺沙
现代2:卢梭、洛克、康德、黑格尔、浪漫派、马克思
现代3: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韦伯、哈贝马斯
6中心问题是:善如何可能?实现基础是,对人的自然本性与善的关系的解释。

在古代,善由自然秩序保证;马基雅维从理想回到现实,霍布斯里用自然权利替代自然秩序后,人性假定为恶,善实际上不再成为追求的目标;卢梭批评了对德性的漠视(但继承了对自然状态离开神性的设定),用普遍意志重建善,用历史理性来达到善(卢梭意识到这种方式善依然是相对的,只有奠基在生存情绪上的善才是绝对的);尼采强调了人在历史中的自由,对生存情绪做出了悲观解释,又取消了善的问题,而以权力意志(人的等级差异)来取代普遍意志(人的平等性)。

补充:自由主义是近代以降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在20世纪,自由主义由于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挑战而得到巩固。

--作者:任远
--发布时间:20XX-3-2021:42:00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1现代性危机的表现:政治哲学可能性的丧失(我们不可能知道何为好坏对错)
一种看法是:只有科学知识才是有效知识,但科学知识仅局限于事实判断,不能赋予价值判断以效力,后者正是价值哲学的领域。

另一种看法是:评价原则是历史可变的,不存
在政治哲学所要求的解答对错问题的普遍有效方式。

关键在于,现代文化是理性主义的(相信理性的力量),而当理性的能力(赋予自己的最高目的以效力)遭到怀疑,现代性则陷入危机。

2现代性的特点:圣经信仰的世俗化(在人世间建立天堂)。

何谓世俗化(这意味着在圣经信仰萎缩后,对具有圣经起源的思想习惯予以保留。


现代性是对前现代政治哲学的拒绝。

前现代政治哲学具有某种统一性。

3现代性的第一次浪潮:马基雅维里
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首先明确质疑了传统政治哲学。

后者接着前者展开。

马基雅维里有两重说法。

其一,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臣民与朋友。

在这点上,其它人关注应然问题(理想主义),而马基雅维里关注实然问题(现实主义)。

其二,furtuna(命运女神)是个女性,可以运用力量加以控制和征服。

根据古典政治哲学,最佳政治秩序的实现依赖于不可控制的命运或机会。

古典政治哲学追寻的是最好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和对于德性的实践,德性就是人们应当如何生活。

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那里,最好政治秩序的实现是对德性实践最具指导性的秩序,其实现依赖于哲学与政治权力的和谐,而这一点只能靠机运。

靠机运的原因是,政治秩序的好坏还依赖于质料,即人民或人民的自然本性。

马基雅维里同意这一原因。

但马基雅维里认为,质料可以改造,杰出人物可以克服此困难,机运可被驾驭。

马基雅维里以前的学者所构想的共和国的基础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提供标准规定人的完善状态,这个标准独立于人的意志。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无法突破本性的界限。

善的生活就是按本性的界限生活,德性在本质上就是适度。

因而,古典政治哲学与古典快乐主义是一致的:快乐依赖于对我们欲望的限制。

古典哲学与圣经(雅典与耶路撒冷)也有这种一致性:在圣经里,正当性是遵从被神圣地建立起来的秩序;在古典思想里,正义乃是遵从自然秩序。

马基雅维里拒绝了上述神学-哲学传统。

马基雅维里认为传统观点有下述结果:伊壁鸠鲁主义(不认真看待政治事务的结果)或上帝之国(假想完善状态来理解政治事务)。

马基雅维里要求回到实际生活中,从而重新解释德性:不是国家为德性而存在,是德性为国家存在。

国家为因,德性为果。

所以,政治生活的恰当性不应受制于德性,囿于德性则无法建立和维护政治社会。

进而,最佳政治秩序的建立,并不依赖于机运,因为机运可被驾驭,质料可被改造。

由于政治问题的目标降低了(只要求与大多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