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第三次浪潮》读后感《第三次浪潮》是美国著名作家阿尔文·托夫勒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于1980年出版,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商业著作之一。
书中作者对信息时代的变革和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预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首先,书中作者提出了“第三次浪潮”的概念,指的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在第一次浪潮中,人类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而第二次浪潮则是指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的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全球化和电子化的时代。
而第三次浪潮则是指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其次,书中作者对信息时代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指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力,知识经济成为了主导经济发展的力量。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递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同时,信息时代也带来了个性化定制和小众化生产的趋势,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另外,书中作者还对信息时代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指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工作和学习,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被大大降低。
同时,信息时代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隐私保护等新的问题,人们需要更加关注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
最后,书中作者对信息时代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作者认为,信息时代将会带来更加深刻的变革,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变化。
同时,作者也呼吁人们要关注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问题,积极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总的来说,阅读《第三次浪潮》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新的变化。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在《第三次浪潮》中托夫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仅仅就未来探讨未来,而没有什么特别的批判目的。他站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上,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第三次浪潮进行对比。他所描述的未来社会,是一个以非群体化为特征,生产领域和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相互影响的社会。他认为,第二次浪潮的法则是标准化、专业化、集权化、同步化、好大狂等。工业文明对应的是传播领域的群体化,政治领域的集权化,经济领域的市场化,以及思想领域的直线型时空观、两性分离等。而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一,成为“产销者”,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能源领域向可再生的生物能源转变,传播领域出现了非群体化倾向,政治领域跨国公司将取代民族国家成为政治的基本单位,家庭将成为电子式的家庭„„此外,教育、社会观念、组织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三次浪潮首先打破了工业文明的“标准化”法则,这对工业社会显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第三次浪潮是关于未来的书, 但我觉的他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此,更在于对过去和现在的整理。 为了了解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那必然要确切的知道现在正在进行着什么, 以及理解为何如此。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这点上做的非常出色。 比如他对第二次浪潮,即工业化的概括: 标准化, 专门化, 同步化, 集中化, 极大化, 集权化。 已经可以用于培训现时的企业家来如何扩大他们的公司。
《新财富革命》中探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转变过程中财富在形式、创造、分配、流通、消耗与投资等过程的变化,他提出了社会中每一个人作为“产消合一者”(prosumer)的概念,他认为,现代财富体系的主体是以金钱经济与非金钱经济结合构成的。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篇一:读《第三次浪潮》有感读《第三次浪潮》有感这个假期,我凭着“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这一书评,带着敬畏的心把《第三次浪潮》读了一遍。
读完后,深有感触,感觉好像穿越了时空飞去过去又来到未来。
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利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幅巨大的画卷,从诞生到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思维从未停止过对历史的思索。
如果简单地对人类社会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三个阶段。
这一理论是由阿尔温·托夫勒创立的,在《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作者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以“浪潮”二字来形容,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阶段,土地是经济、生活、文化、家庭结构及政治的根本,利用基本的生产工具来生活,第二浪潮是工业阶段,大量的机器、工人、厂房出现,并带来摄影机、多种的传播方式、交通工具的发展等,第三次浪潮为信息化阶段,跨国公司的出现、diY运动的盛行、人们在家工作的现象出现等。
托夫勒着力于研究当代社会的变革方向,形成了著名的三次浪潮理论。
托夫勒认为,今天的变革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这是人类文明史的新阶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
他强烈主张,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里来一场革命,以适应第三次浪潮文明。
托夫勒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著作中探讨了大量变革时代的经济问题。
1980年托夫勒出版的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形成了自己的未来学思想体系。
“第三次浪潮”,“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和社会在适应这企变化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它强调人们如果不尽快适应这些转变,将同样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第三产供销浪潮”“对明天的社会”进行了认真的构思.确实,你不得不佩服托尔勒,虽然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一切根本就是未知数的、一切都是浮云,但现在,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那惊人的预言——他科学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用碎片式世界的观点展现给世人一个赤裸裸的世界。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第三次浪潮》一书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启发性的书籍。
通过对信息革命和技术变革的深入分析,书中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变革模式和趋势,让我对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书中对信息革命的描述令人震撼。
作者指出,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浪潮,它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互联网的普及到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再到人工智能的兴起,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而这种变革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两次浪潮,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巨大的机遇。
其次,书中强调了个人素质的重要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个人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书中提到了“三生一即”(一技之专,二兵之准,三商之聚,四匠之精)的概念,即个人应该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敏锐的适应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另外,书中也强调了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
在信息时代,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创业则是创新的载体,是将创新转化为实际产出的方式。
书中列举了许多创新创业的案例,让我认识到创业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也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创业中的挑战和风险,让我明白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耐心、勇气和毅力。
最后,书中还探讨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前景。
作者认为,未来的社会将更加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智能机器将取代人们简单重复的工作,而人类将更多地从事创意和创新方面的工作。
此外,作者还指出了一些争议性的观点,比如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资源和环境的限制等。
这些观点都非常引人深思,让我明白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保持警觉和思考。
总的来说,《第三次浪潮》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它用深入分析和实例让我了解了信息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启发了我对未来的思考和认知。
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读《第三次浪潮》有感记的是读硕士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上海的机场书店里,我的导师看见了这本书并推荐给我。
当时只是囫囵吞枣地翻阅一下,并没有仔细体会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智慧,这次有机会,正好可以系统地阅读一下。
该书的作者托夫勒一位伟大的未来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完成这本书,他在书中对人类未来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预测。
托夫勒巧妙地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浪潮:第一次浪潮为从约1万年前开始的农业阶段,即对应的农耕文明;第二阶段为从17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阶段,所对应的是机械文明;第三阶段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
这正是当下的数字信息化时代。
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一些预测,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事实,还有一些正在发生着,托夫勒所拥有的才智远见,独特的视角,逻辑分析能力都让我无比佩服。
为什么托夫勒具有如此远见卓识,从他的书中不难看出他比较善于观察世界,留意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趋势,而仅仅这个还远远不够。
托夫勒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联系,并正确推断出事物发展的方向。
正如英国吉登斯说的那样:“托夫勒将社会学通俗化了,让人们都来关注社会变迁。
他是一个站在一个世纪预言下一个世纪的天才式人物!”这本书以前阅读的时候只是在意其对历史时期的断代,而且各个时期中只关注建筑设计的发展,比如农耕文明的手工业制造,工业时代的机械制造以及数字时代的数控制造。
而对其它则缺乏关注,导致知识面的狭隘。
书中托夫勒从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写到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再到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无不体现他对世界发展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他那独立自主以及全面的观点,确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第三下浪潮》一开始就提到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它带来了新的家庭形式,工作模式,爱情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经济和新的政治冲突,尤其是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意识。
它是了解现代的关键,是今后事态发展的核心。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第三次浪潮》这本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该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而目前人类则正处于第三阶段,也就是第三次浪潮之中。
人们常说历史的洪流滔滔不绝,人类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社会之中的人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存在着。
大到社会,小到个人,再不断向前发展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面对困难应该怎么做呢,这也许是一个令人长久思考的问题。
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本能,所以常常在面对不再稳定的个人或是社会状态的时候,就会想办法让他稳定下来,尽量回归最初的状态。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最减少风险的做法。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保守的方式并未能让问题得到好的解决。
在这本书中,托夫勒以一种更新的说法,展现了他对未来社会发展敏锐的洞察力。
托夫勒认为,传统认为系统是静止的,一切都是再以一种平衡的状态存在。
所以为了维护平稳静止,所以在社会系统或任何其他系统遇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人们极力的去避免这些不平衡因素,但其实这些因素往往才是机遇,它的出现是在告诉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目前的一切了,通俗的来说就是抓住这次机会,实现新的发展。
就拿现在来举例,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着很多的困难,资源匮乏,空气污染,气候变暖等等。
按照传统的理念,这些问题导致原本的能源利用秩序产生动摇,怎么办呢,如果一味地去适应已经过去的环境状态,被环境所驱使,那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去寻找更新的替代能源,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治理污染等。
纵观当下,新能源已在人们的生活中较广泛的利用了起来,比如电动汽车,太阳能热水器,还有一些绿色生活方式,比如共享单车,共享电动汽车等。
那么还能不能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这些困难,是十足的困难呢?它也许带给这个社会一些不稳定的东西,但却真实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托夫勒在很多年前就预言到了二十年后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的广泛使用在家工作将成为可能,人们会摆脱朝九晚五的束缚,核心家庭瓦解,DIY运动兴起等,现在看来很多预言都成为了现实。
《第三次浪潮》优秀读后感作文
《第三次浪潮》优异读后有感作文《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 托夫勒 (Alwin 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月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日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
感觉很有启迪,于是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
假如借不到纸版的,电子版的很简单下载到。
对于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来写议论,自然高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由于它所波及的东西太多了,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 这是一部巨著,我只好仰望而已。
但在念书中我仍是时时时冒出一些想法,于是我想把这些零零落散的想法记录下来,或许并不是毫无心义吧。
此外,新增一个分类:读后感。
这将是该分类的第一篇。
在这里,我也特别希望朋友们,可以把你们所喜欢的书本以及理由,简要的介绍一下。
谢啦!好久从前看到一句格言: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需要发挥我们自己力量的时候。
当时看了后莫名的感人,记了下来。
前段时间遭受了心理窘境,有时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网站上,看到了这样的话:别担忧,难过和困难不过临时的,它们不过生命对我们好心的提示:该改良自己生命的质量了。
两种说法,异曲同工,都表达的是对待外界矛盾 ( 窘境、挑战 ) 的踊跃见解。
固然这种看法看起来也很有道理,有时也切合我们的心理体验。
但是,毫无疑问,它与传统的对于挑战、窘境的见解天壤之别:一般以为困难等不利条件应当尽量防止,不可以防止的时候就该减小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这样说来,传统的看法也是特别合理的,并且人们一般也是这样行事的,趋利避害也是人情世故。
那么,究竟哪一方拥有真谛呢?抑或各说了一部分?这个问题我有时会想一想,可是没有太合理的解答。
昨天,我看了《第》的第21 章,"思想领域的大改革 " ,才获得一个大概的答案。
传统的见解,以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许准静止的,均衡态是其稳固态、最正确态。
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固和存在,是一种威迫;它经过系统的响应,可以渐近的沉静下来最好;假如不可以,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固和存在,那我们则应当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悲观反应( 负反应 ) ,使得系统从头稳固下来。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第三次浪潮读后感篇一:读《第三次浪潮》有感读《第三次浪潮》有感这个假期,我凭着“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这一书评,带着敬畏的心把《第三次浪潮》读了一遍。
读完后,深有感触,感觉好像穿越了时空飞去过去又来到未来。
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利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幅巨大的画卷,从诞生到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思维从未停止过对历史的思索。
如果简单地对人类社会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三个阶段。
这一理论是由阿尔温·托夫勒创立的,在《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作者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以“浪潮”二字来形容,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阶段,土地是经济、生活、文化、家庭结构及政治的根本,利用基本的生产工具来生活,第二浪潮是工业阶段,大量的机器、工人、厂房出现,并带来摄影机、多种的传播方式、交通工具的发展等,第三次浪潮为信息化阶段,跨国公司的出现、diY运动的盛行、人们在家工作的现象出现等。
托夫勒着力于研究当代社会的变革方向,形成了著名的三次浪潮理论。
托夫勒认为,今天的变革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这是人类文明史的新阶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
他强烈主张,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里来一场革命,以适应第三次浪潮文明。
托夫勒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著作中探讨了大量变革时代的经济问题。
1980年托夫勒出版的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形成了自己的未来学思想体系。
“第三次浪潮”,“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和社会在适应这企变化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它强调人们如果不尽快适应这些转变,将同样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第三产供销浪潮”“对明天的社会”进行了认真的构思.确实,你不得不佩服托尔勒,虽然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一切根本就是未知数的、一切都是浮云,但现在,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那惊人的预言——他科学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用碎片式世界的观点展现给世人一个赤裸裸的世界。
第三次浪潮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
第三次浪潮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第三次浪潮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篇一:《第三次浪潮》读后感在《第三次浪潮》中,作者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
作者认为,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这个时期名曰“第三次浪潮文明”。
人类迄今已经历了两次浪潮文明:第一次是“农业革命”,即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历时几千年;第二次是“工业革命”,历时300年,它摧毁了古老的文明社会。
工业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0年达到顶峰。
在第二次浪潮时期,以使用不能再生产的化石燃料,作为能源基础;技术突飞猛进;出现大规模的销售系统;技术突飞猛进;出现大规模的销售系统。
家庭不再是共同劳动的经济单位。
小家庭、工厂式的学校加上大公司,三者形成第二次浪潮时期的社会结构。
第三次浪潮时期,以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遗传工程组成工业群;社会进步不再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而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衡量。
这个时代,鼓励个人人性发展,但不是创造某个理想的超人,而是培养一种新的社会性格。
在第三次浪潮条件下发展新的民主,摈弃谬误和吓人的观念。
“第三次浪潮文明”,是对未来社会设计的一种蓝图,其立足点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所阐述的内容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一些重要观点。
每一次新浪潮的出现,都是以旧的浪潮为基础。
在浪潮不断更变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文明也伴随而产生。
我们现在正经历着第二次浪潮文明向第三次浪潮文明转变的过程,结果会怎样,现在尚无定论。
但可以说的是,没有人可以创造历史,我们都是历史洪流中的泥沙,选择不同的方向产生不同的结局,可以说是努力的结果,也可以说是选择的结果。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的洪流也是不可阻挡,我们只有好好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才能不至于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笑傲明天。
篇二:《第三次浪潮》读后感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需要发挥我们自身力量的时候。
第三次浪潮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本人读完此书后先从三个层面简单述说一下本人所看到的它的大纲,另外本人将重点述说一下此书给本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地方。
第一方面,尽管自己看了这本书之后,了解了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的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第二方面,在这些阶段中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他是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方面来写。
就以过去来看,他可以从宏观即世界各个方面的角读去看那时的世界;以现在(他当时的现在)来看,他从自己大量的感受与少量的宏观(这里是相对与过去的世界)去看现在的世界;以未来来看,他是以自己的经验与一定的科学理念和逻辑思维去思考未来的世界。
第三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个人的心理等方面把过去、现在未来分解开来但又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与预测。
在此书中本人对第四部结论第二十五章新的心理环境对本人有较为深刻地启迪。
在开始的一大段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在此书的出版到现在,24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其中一些现象还是穿插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并且在他所述说的程度是如此的准确,这一点让人很是惊讶。
比如说西方的大肆宣扬的生活反常,玩世不恭的人;宗教主义的肆无忌惮地发展等等。
在“向寂寞孤独进击”这一段中,我有深刻地启发。
的确,集体生活,是治疗孤独感的好办法。
从我们的身边可以看到,一个缺乏集体归属感的人极其容易做出不正常的举动或者说不积极地人生态度。
在社会中那些孤儿以及老年人的一些极端的做法,在一定程度就是缺乏集体归属感。
因此,这本书给我们说的要加强集体活动在治疗孤单感在思想有个很大的启迪。
它不单单是说要这样做,同时我们很可以看到,这本书也教给我们应该如何让老人融入集体。
当然它还说了一些关于教育上的问题,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在“发展电讯交往”这段中,它主要说明了电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是在我看来,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更深刻地讨论,因为就现在来说,有许许多多的人尽管在电讯上解决了这种孤独感,然而它同时也给我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比如说有些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危害自己,更严重的可能要危害到别人。
《第三次浪潮》观后感
《第三次浪潮》观后感《第三次浪潮》观后感《第三次浪潮》观后感正文:《第三次浪潮》观后感《第三次浪潮》是20年前的一本预测未来的书,至今大多数的预测都已实现。
看完以后,发现书中的很多重要思想其实与Agile对软件行业带来的冲击的相似的,或者可以说,Agile其实也可以算是第三次浪潮中的一员。
书中说的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时代,那个时候人们自给自足,所有的产品都是个性化的。
工业革命带来了第二次浪潮,生产和消费开始分开,所有的产品生产线都向着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发展。
第三次浪潮的冲击是人性重新回归个性化,生产和消费再次合一。
历史是波浪式前进的!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可以说是第二次浪潮的产物。
和客户签约后,自己管自己干,最终客户签收。
这是很明显的产销分开。
项目管理需要规避风险,所以希望所有的软件都可以通过之前的设计模块化,各个模块标准化,甚至希望程序员也是标准化的,是任何一个别人都可以替代的螺丝钉。
第二次浪潮之所以会遇到第三次浪潮的强烈冲击,是因为人性在作祟。
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人最终是崇尚自由和个性的,标准化的东西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
Agile在软件行业的出现,其实象征了软件业中第三次浪潮对第二次浪潮的冲击。
客户和开发人员在一起,类似于半个DIY。
重视人和人的互动,表示人是无法标准化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等等。
但是,就跟革命一样,第二次浪潮是不可能直接屈服于第三次浪潮的。
第二次浪潮的守护者会誓死守护自己的利益。
正如我们在大公司推广Agile会碰到许多的困难,因为坚守本来阵地的人太多了,就像当初满清王朝的封建主义思想那般根深蒂固。
小公司为什么开展Agile更容易,因为之前的王朝并不是非常强大,革命也会相对容易。
不论如何,历史的洪流会一直向前,就像第二次浪潮会取代第一次浪潮那般,第三次浪潮终究会取代第二次浪潮成为社会的主导。
我也坚信,代表第三次浪潮的Agile,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软件业的主流。
不能顺应主流的人,会被浪潮无情地吞没。
2024年第三次浪潮读后感范本
2024年第三次浪潮读后感范本2024年的第三次浪潮,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这是一次全球性的大变革,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
《第三次浪潮》这本书,对于这次浪潮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对于全球化趋势的分析十分精准。
在第三次浪潮中,全球化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通过互联网和全球贸易的蓬勃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不再只关注国家层面的竞争,而是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
这使得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协作的思维方式,去拥抱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书中的例子和论述,让我深切地意识到,要想在第三次浪潮中获得成功,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在全球舞台上,积极主动地适应和引领全球化发展。
其次,这本书提出的“创新是发展的关键”这一观点深入人心。
在第三次浪潮中,科技的快速发展给各个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超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书中提到的许多创新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创新对于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革,还包括组织、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创新。
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保持竞争优势。
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此外,《第三次浪潮》这本书还针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一系列的预测。
通过对现有的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的结论让人深思。
例如,书中提到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些预测虽然不能完全准确,但无疑提供了我们未来思考的一个框架。
通过了解这些趋势,我们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提前做好准备,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我们个人的启示。
在第三次浪潮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更高的才能和素质,去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第三次浪潮(大全五篇)
第三次浪潮(大全五篇)第一篇: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浪潮星火图文“第一次浪潮,即农业革命,经历了__________年才结束。
“,”B“,”几万年“,”几千年“,”几百年“ ”第二次浪潮,即工业文明,只有______年的寿命。
“,”B“,500,300,200”第三次浪潮很可能在______年内结束。
“,”A“,”几十年“,”几千年“,”几百年“”下列什么事件不会使悲观主义者感到今天的社会无法迈入未来?“,”C“,”伊朗爆发战争“,”石油价格直线上涨“,”新款手机上市“”下列什么事物不是在第一次浪潮时期出现的?“,”A“,”电脑“,”村庄“,”耕地“”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在时间上是否有交叉?“,”A“,”有“,”没有“,”不确定“”所谓的原始民族,生活在小部落里,下列那种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C“,”采食“,”渔猎“,”种地“ ”日本于__________年废除了封建制度。
“,”B“,1868,1876,1889”下列哪种不是第二次浪潮时期取得能源的方式?“,”C“,”煤“,”石油“,”车转动水“”第二次浪潮的科技需要大量的资本,但是投资者不原意把所有的金钱投入到有风险的行业,为鼓励他们投资,出现了___________观念。
“,”A“,”有限责任“,”无限责任“,”连带责任“”下列哪个不是第二次浪潮社会典型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C“,”核心家庭“,”大公司“,”教堂“”下列哪种不是古代的通讯方式?“,”C“,”呼叫杆“,”信差“,”邮局“”生产和_________分裂的现象成为所有工业社会和第二次浪潮社会的特征,并且影响到人的心理和对人格的假设,所有的行为都被视为一连串的交易。
“,”B“,”市场“,”消费“,”利润“”第二次浪潮原则中最为人熟悉的是_____________“,”A“,”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第二次浪潮所到之处,新的权力出现、传播、消失,掌握权力的人是___________“,”C“,”国王“,”将军“,”整合者“”_____一直是生活的中心,因此地理区划深植于我们的选举制度之中。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读《第三次浪潮》有感1970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名叫《未来的冲击》的书,此书一问世立即轰动美国社会,其内容成为人们茶余酒后议论的话题。
由于书中立论新颖,涉及各行各业,因而该书不胫而走,连续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发行量已超过700多万册,直至自前每年仍可销售15万册,书中的有关章节已成为美国大学许多学科的课程内容。
一本非小说的社会理论书籍居然能够畅销到如此程度,受到社会各界如此重视,在美国来说是少见的。
该书作者阿尔文·托夫勒从而一举成名,成为美国社会名流。
1980年托夫勒又出版了《第三次浪潮》一书,把《未来的冲击》上升为理论,这本书也立即成为畅销书。
在《第三次浪潮》中, 阿尔温·托夫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次浪潮时期——农业阶段,历时数千年;第二次浪潮时期——工业阶段,不过300多年之久;第三次浪潮时期——指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太阳能的利用、空间技术、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的出现为象征的信息化阶段。
有人也称为新技术革命阶段。
他搜集了众多学科的大量材料,把《未来的冲击》的内容上升为“三个浪潮”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其要点可综合如下: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新石器时代的游牧部落于大约1万年前开始懂得农业生产。
在游牧部落变为定居生活以后,在社会结构、家庭、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
这个农业革命就是第一次浪潮。
农业知识向周围传播的速度很慢,大约每年一公里,迄今世界上仍有个别地区尚未被这一浪潮波及而处于游牧狩猎状态。
300年前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浪潮。
这次浪潮传播速度很快,不久即席卷欧洲冲向世界。
第二次浪潮有五个基本特点:一,群体化。
这个词有大规模化,集体化,普遍化等多方面的含意,意味着生产、分配、教育、通讯等都走向群体化;二标准化。
这是说在产品、时间、政治信仰、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强调标准化,县至语言本身,由于电视的普及,各地方言和口音也逐渐趋向标准化统一、三,同步化。
第三次浪潮优秀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优秀读后感《第三次浪潮》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80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技术革命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读完《第三次浪潮》后,我深受启发,从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在《第三次浪潮》中,德鲁克认为,20世纪下半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被他称为“第三次浪潮”。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注重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不同,第三次浪潮的核心是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
德鲁克指出,知识和信息是第三次浪潮时代的核心资源,它们不像土地和劳动力那样可以被占有,而是可以被共享和增值的,并且在共享和增值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这种“知识的知识”和“信息的信息”的特性,使得第三次浪潮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德鲁克还讨论了第三次浪潮对组织和管理的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他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过时,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
在第三次浪潮中,企业应该转变为以知识为核心的组织,重视创新和学习,打破层级和部门之间的壁垒,鼓励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性,建立灵活、开放和富有创造力的工作环境。
同时,德鲁克也强调了领导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领导者应该成为组织的知识创造者和价值创造者,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使组织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这本书对我个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首先,它让我重新认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
在过去,我们可能更加关注经济和物质资源,但是在第三次浪潮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
因此,我会更加注重学习和知识的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其次,这本书也教会了我如何适应变革和创新。
由于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敢于尝试新的事物,勇于创新和变革。
最后,我也意识到领导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
作为未来的管理者,我要培养自己的领导力,懂得激励和引导员工,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推动组织的发展。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科学最大的威力在于预见性,而此书非科学实验,但却蕴含着作者对未来明锐的预见能力,可以说,这是能和科学相媲美的不朽经典。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历史几千年的“农业革命”浪潮,这个时期,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从17世纪以后,也经历了“工业革命”,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是机器现代化建设成为了可能,同时也解放了大批劳动力;继这两次变革,人类文明正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站在托夫勒的视角下,未来的蓝图依稀可见,他以犀利独特的视角,解读了人类从从前到现在的改变。
尽管本书在叛国思想文化界颇有争议,但是,一部著作能够热销20年,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足以见得其威力。
要写成此书,不仅需要作者有渊博的学识,还更需要有过人的意识形态和科学预测的能力。
现代科技尽管每天都在冲击着我们,并且以海量的信息淹没着大众,但是,有了这部书,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丰富的知识,冷静的判断,与众不同的视角,托夫勒早在上个世纪就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而如今,我们的社会现实,也在不断验证其预言。
毋庸置疑,他的作品的确是一部振聋发聩的经典。
书中,作者对第三次浪潮的预测涉及了方方面面,从政治、科学、社会到微生物学,从宏观到微观,几乎无所不及。
但就我的专业领域来说,其中作者提到了第二次浪潮的六大相关原则: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和集权化。
从当下信息时代的发展来看,大众传播的标准化,也是由标准向个性转变的。
从媒介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考察,媒介的种类和数量在增加,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再到现在的新兴媒体,人们从过去直线型的被动接受客体,变成了主动选择的主体;同样,大众传播的内容也从过去单一走向多样再走向工个性化。
诸如此类,反映了第三次浪潮对标准化的冲击,也宣告了新的时代的来临。
.读完此书,有一个深刻的感受。
历史就像一部电影,而托夫勒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我们正在经历的,正是他笔下的场景。
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读《第三次浪潮》有感《第三次浪潮》是美国思想家、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1980年所著,距离今年有39年。
这本书的名字听到过很多次,而看这本书却是因为电子政务课堂上老师的推荐。
这是一本需要并且值得仔细反复研读的好书,仅囫囵吞枣翻过一遍的我已经被书中丰富的知识面和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所震撼。
托夫勒在书中巧妙地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浪潮:第一次浪潮为从约1万年前开始的农业阶段,即对应的农耕文明;第二阶段为从17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阶段,所对应的是机械文明;第三阶段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这正是当下的数字信息化时代。
他在39年前预见的未来是:社会将在电子计算机、全球通信系统,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级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向信息化,知识化,分散化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过去的组织以将老化,被旨在完成一定目的的“一时性组织”所代替,企业和家庭,工作和余暇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计算机的智慧正在以极高的速度到处扩散着,家用计算机的销售量将很快超过电视机,电子邮政系统将取代邮局,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在包括自己的起居室在内的任何地方完成……当时的人们将此视为“天方夜谭”,而现在的我们却正处于他所预测的、已成为“现在”的未来。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都造成颠覆性的影响。
托夫勒指出在技术领域和信息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将打碎第二次浪潮对人的桎梏,同时人们对过去生产生活状态的反思都对第三次浪潮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给人类更多的自由。
第三次浪潮的社会变革对个人和现有社会各组成结构都产生了大量冲击,对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分别形成的农业体制和工业体制发起挑战。
在革命性的变化过后,一个全新的社会将会建立。
我国正处于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交汇的巨变时期,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
当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结构就会出现,仔细思考税收体制改革的变迁史,其实正是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作为税务局的一员所能亲身感受到的大变革时期的小缩影。
读书分享:《第三次浪潮》阿尔文·托夫勒
读书分享:《第三次浪潮》阿尔⽂·托夫勒⼤家好,今天我与⼤家分享的是美国学者阿尔⽂·托夫勒的著作《第三次浪潮》。
这本书很多话特别精彩,所以下⾯的体会⾥摘录的多⼀些,结合⾃⼰的经历谈的⽐较少,因为我觉得这些话还是让托夫勒⾃⼰原汁原味说出来⽐较好。
《第三次浪潮》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本书中,阿尔⽂·托夫勒将⼈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即三次浪潮:第⼀次浪潮是农业社会,第⼆次浪潮是⼯业社会,第三次浪潮是信息社会。
这本书中较多分析了第⼆次浪潮对⼈类造成的负⾯影响,以及预⾔第三次浪潮将会如何改变⼈类社会,涉及第三次浪潮下家庭、学校、企业、市场、技术和民族国家多个⽅⾯的变化。
我印象⽐较深刻的是以下三点:1、关于教育托夫勒在书中说:“第⼆次浪潮下的⼤众教育根据⼯⼚模式,教授基本的读、写、算术、⼀点历史及其他科⽬。
这是‘表⾯的活动’,但是私底下还有⼀个不可见的‘隐秘活动’更为重要。
其中包括三个课程:⼀是守时,⼀是服从,⼀是单调⽽重复的⼯作。
第⼆次浪潮的学校把⼀代⼀代的年轻⼈制作成电机科技和装配线所需要的顺从、划⼀额⼯作⼈员。
”托夫勒⼀⽅⾯也肯定了这种教育⽅式,因为在⼯业化社会,需要流⽔线上单调⽽重复的⼯作,需要的是守时和服从的⼈,这样能够创造出较⼤的物质财富。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到信息社会以后,第⼆次浪潮下的标准化、专门化、集中化已经不再适合第三次浪潮。
读到这的时候,就让我想到了⾼中⽣活,每天早晨挤公交,按时上课,下课,做作业,没什么其他的活动。
然后这样三年下来,考上⼤学。
当然⼼⾥还是很感谢⽼师同学的帮助,也会⼀直记住那⼀段⽣活,但还是觉得要是⾼中能丰富多彩点就好了。
可能这也是⼤多数⾼中⽣的⽣活吧。
2、关于未来世界的⼈格托夫勒在书中说:“第⼆次浪潮时代,⼈们被淹没在⼤量⽣产的形象中。
少数集中⽣产的报纸、杂志、⼴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充斥着批评家所谓的‘统⼀意识’。
个⼈不断地受到刺激,拿⾃⼰去和少数⾓⾊相⽐较,以少数⼈占有的地位衡量他们⾃⼰的⽣活⽅式。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篇一: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相信看到这本书名的人都会想看一下,我也不例外,于是就看了看。
谁知竟然被深深吸引,渐致入迷。
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
托夫勒(Alwin、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需要发挥我们自身力量的时候。
当时看了后莫名的感动,记了下来。
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也很有道理,有时也符合我们的心理体验。
但是,毫无疑问,它与传统的关于挑战、困境的看法大相径庭:一般认为困难等不利条件应该尽量避免,不能避免的时候就该减小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这样说来,传统的观点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人们一般也是这样行事的,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到底哪一方拥有真理呢?抑或各说了一部分?这个问题我有时会想想,不过没有太合理的解答。
当我看了《第三次浪潮》的第21章,“思想领域的大变革”,才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
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
《第三次浪潮》点评
《第三次浪潮》点评
《第三次浪潮》是一本由阿尔文·托夫勒所著的书籍,主要探讨的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首先,该书提出了“第三次浪潮”的概念,即人类社会在经历
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托夫勒通过对这个阶段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为我们揭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使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该书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启示性。
托夫勒不仅深入探
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还通过对比历史上的两次浪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这种前瞻性和启示性使得该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该书还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
托夫勒在书中不仅涉及
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还深入探讨了科技、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综合性,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该书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部分读者可能认为该书
的某些观点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缺乏足够的客观性。
其次,该书的某些内容可能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太易于理解,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
综上所述,《第三次浪潮》是一本具有深刻洞见和前瞻性的著作,为我们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虽然该书存在一些缺点,但其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仍然不容忽视。
对于希望了解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读者来说,该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曾看过这么一句话:改变世界的有三种力量,暴力,金钱和知识。
这句话在很长时间内鼓励着我前行,然后就一直很想看这句话的作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这学期,我好好阅读了这本书,感想良多。
该书的作者托夫勒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完成这本书,他在书中对人类未来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预测。
托夫勒巧妙地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浪潮:第一次浪潮为从约1万年前开始的农业阶段,即对应的农耕文明;第二阶段为从17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阶段,所对应的是机械文明;第三阶段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
这正是当下的数字信息化时代。
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一些预测,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事实,还有一些正在发生着,托夫勒所拥有的才智远见,独特的视角,逻辑分析能力都让我无比佩服。
为什么托夫勒具有如此远见卓识?从他的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比较善于观察世界,留意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趋势,而仅仅这个还远远不够。
托夫勒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联系,并正确推断出事物发展的方向。
正如英国吉登斯说的那样:“托夫勒将社会学通俗化了,让人们都来关注社会变迁。
他是一个站在一个世纪预言下一个世纪的天才式人物!”
这本书以前阅读的时候只是在意其对历史时期的断代,而且各个时期中只关注建筑设计的发展,比如农耕文明的手工业制造,工业时代的机械制造以及数字时代的数控制造。
而对其它则缺乏关注,导致知识面的狭隘。
书中托夫勒从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写到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再到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无不体现他对世界发展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他那独立自主以及全面的观点,确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第三次浪潮》一开始就提到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它带来了新的家庭形式、工作模式、爱情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经济和新的政治冲突,尤其是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意识。
它是了解现代的关键,是今后事态发展的核心。
人类正面临着向前大跃进的年代。
它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动乱和不断的创新和改造。
尽管我们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它,但我们正在从头开始建设一个卓越的新文明,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含义。
托夫勒首先着重论述第二次浪潮,对第二次浪潮的文明结构做了系统性的分析,并深刻剖析第二次浪潮打破并取代第一次浪潮文明的必然因素。
第二次浪潮社会的“技术领域”是由以石化燃料作为能源的基础,并实现了大规模集体生产,大规模销售系统构成的。
农业的技术领域被工业的技术领域所代替,非再生的能源直接投入大规模的生产。
书中总结归纳出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集权化是指导所有第二次浪潮国家的六条原则,他们和谐一致,相互强化,相互补充,这六条原则组成了带有第二次浪潮文明特色的标记。
并以此判断民主国家制度成为第二次浪潮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
当然,托夫勒在书中也相应地说明二次浪潮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与弊端。
非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当今社会技术不断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都造成颠覆性的影响。
托夫勒指出在技术领域和信息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人们对过去生产生活状态的反思都对第三次浪潮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次浪潮文明许多特征同第一次浪潮文明的特征一致,因此只需经过较少的破坏,痛苦和未来
的冲击而实现变革。
像在能源,农业,技术和通讯,经济领域个人思想和行为,都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一个全新的社会,将建立在过去和将来的融合,第一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的融合上面。
第三次浪潮是第一次浪潮的一个高起点的回归。
当然,《第三次浪潮》从很多方面对事物的发展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巨作在出版不久之后则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甚至持续热销二十年,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
托夫勒穿越时间和空间,阅读了海量般的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
毋庸置颖,这的确是一种振聋发聩的经典作品,而且对当今社会思潮也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
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
现代科技冲击着我们,我们也在接受各种信息资源。
在这部走在时代前面的书中,不得不承认闪烁着冷静的判断和丰富的知识,不得不惊叹托夫勒确实是个言智的预言家。
总的来说,《第三个浪潮》给了我很大感触,我们生活在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巨大冲突之中。
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这种超级斗争将会日益尖锐,这将对明天的政治和新文明的形式本身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场超级斗争的浪潮,每个人在这其中扮演一个破坏或创造的角色,但它教会了我们要用“全面”以及“碎片”的观点来看待事情。
总之,在此书中我受益颇深。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2201100108 惠晓莉会计1006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农业文明,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锄头为代表的低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土地和人的体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体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神秘主义,典型如东方的神秘主义。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业文明,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机器为代表的高价格高价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资金和化石燃料;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化石燃料;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大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机械主义,典型如西方的机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兴起的浪潮,暂时没有确切名称,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在目前为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目前限于我的接触范围,我还想不出其他的)的高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是人的脑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脑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目前处于萌芽状态,为小团体或个人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义,但总体上目前不明确。
每一次的浪潮都是建立在前一次浪潮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目前能了解到的是第二次浪潮基本上是建立在摧毁第一次浪潮的基础上的,第三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如何相处,目前尚无定论。
中国,乃至世界,都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发展及不同步,当部分国家部分地区部分城市部分人口已经开始第三次浪潮时,还存在部分国家部分地区部分城市部分人口处于第一次浪潮中。
中国部分农村现在处于第一次浪潮,仍然采用自有小田地的方式实现自给自足,部分农村已处于第二次浪潮初期,开始工业化建设。
我们不知道历史是如何产生的,无论是宿命论还是非宿命论。
没有人可以创造历史,我们都是历史洪流中的芦苇,选择不同的方向产生不同的结局,可以说是努力的结果,也可以说是选择的结果。
民族国家不是像斯宾格勒说的‘精神联合体’,不是什么‘心灵的公社’和‘社会的灵魂’。
民族国家也不是瑞南说的‘丰富遗产的纪念品’,也不是奥尔特卡所坚持的‘共享未来的形象’。
我们所说的现代民族国家是第二次浪潮的产物:一个组成单一的政治权力,奇迹般地凌驾于一个组成单一的经济智商并与之融合。
第二次浪潮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原则,就是标准化。
不仅劳动逐渐标准化,而且雇用办法也不断地标准化了。
标准化的测验,以鉴别和清除那些可能不适用的人,尤其是在文官系统。
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工资等级是标准化的,随之而来的是,额外福利,午餐时间,假期,申诉办法也都标准化了。
为了准备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教育家设计了标准化的课程,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学校升级原则,入学条件,学分计算也都标准化了。
人们迷恋着金钱,商品和财产,并不是什么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反映,而是工业化的后果。
这是所有以市场作用为中心的社会的反映。
在这种社会中,生产与消费分裂,人人都依赖市场,而不指望用本人的手艺制造自己生活的必需品。
工业化初期的英国厂矿主们发现,正如安德鲁.尤里在1835年写道:“要把来自农村和手工业的成年人,训练成熟练有用的工厂工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能使青年人预先就有英式工业制度的训练,那就可以大大减轻他们日后在工业中的几率问题。
结果,群体话教育,成为所有第二次浪潮社会又一个结构中心。
以工厂为“模特儿”的群体话教育,其教授的内容是:读书,写字,算术,还有一点历史和其他几门学科。
但这是“表面上的课程”,在它的后面还有看不见的或叫做“隐蔽的课程”。
这门“隐蔽的课程”包括三个内容:守时,服从,死记硬背的重复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