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腹针通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1、耳鸣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2、失眠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
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
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
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
留针30分钟。
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
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薄氏镇痛处方: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
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肚皮针的注射操作方法
肚皮针的注射操作方法肚皮针主要是用于皮下注射药物或者液体,它具有简单、快捷、安全等特点。
下面是肚皮针注射的操作方法:一、准备操作区域:1.选择注射部位:一般可以选择腹部的皮下脂肪丰富的区域,如腹股沟、肚脐周围,尽量避免肌肉、静脉或神经丛较多的区域。
2.清洁操作部位:用温水和肥皂或专用的皮肤消毒剂进行清洁,从注射部位中央向外清洁,待干燥。
二、准备肚皮针和药物:1.选择合适的肚皮针:根据注射药物的性质、药液的粘度、患者肥胖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肚皮针。
常见的肚皮针有短针(4-6mm)、中针(6-8mm)和长针(8-12mm)。
短针适用于较矮小的患者或者注射浅表区域,长针适用于较肥胖的患者。
2.准备注射药物:将需要注射的药物准备好,按照医嘱或者说明书的要求,正确计量。
三、操作步骤:1.取出肚皮针并拆封:在进行注射前,将肚皮针从包装中取出,不用触摸针头,以免污染。
2.抓取皮肤:用非注射手拇指和食指捏起一块皮肤,形成皱褶,以便插入针头。
3.扎针:将肚皮针与皮肤成30-90的角度插入皮下组织中,迅速穿透皮肤,并将针头全部插入皮下脂肪组织中。
4.注射药物:将针头插入皮下后,松开捏起的皮肤,保持注射手稳定,将药液缓慢注入皮下组织中。
四、结束操作:1.拔针:缓慢将针头从皮下拔出。
2.按压注射部位:拔针后,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帮助减少药物渗出。
操作注意事项:1.操作前注意洗手:操作前需要彻底洗手,以减少感染风险。
2.注射前进行药液混匀:将药物瓶轻轻摇晃或轻轻旋转,使药物均匀。
3.插入时避免碰触针头:插入肚皮针时应尽量避免碰触针头,以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4.不要重复使用针头:肚皮针是一次性使用的,使用后应该立即弃置于医疗垃圾中,避免交叉感染。
5.遵守药物注射规范:按照医嘱或者说明书的要求,正确计量药物,并严格遵循药物注射的时间和方法。
总结:肚皮针注射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注射方法,具备简单、快捷和安全等特点。
在进行肚皮针注射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肚皮针,准备好药物,并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注射。
掌握腹针疗法处方规律!
掌握腹针疗法处方规律!
掌握腹针疗法处方规律是腹针疗法中非常重要的,要掌握好,临床运用腹针必须严格掌握腹针腹部穴位的定位,必须掌握针刺的深浅,还必须掌握穴位处方的组成规律。
首先,必须掌握腹针“引气归元”“天地针”“腹四关”“调脾气”“风湿点”等穴位组合的组成和运用。
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临床运用的基本元素之一,奠定了腹针取穴处方的基础;其次,必须掌握10个“协定”处方的组成和运用。
腹针已经出台了10个规范化“协定”处方,分别针对腹针疗效较好的“优势病种”。
初学者必须严格掌握这些规范化的处方,遵照处方完成相应疾病的治疗;最后,必须掌握薄氏腹针穴位组方的一般规律。
在按部就班的学习之后,必须深入钻研腹针穴位配伍的内在规律,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扩大腹针的治疗范围。
腹针取穴组方,遵循“君”“臣”“佐”的原则:“君穴”,是一个穴位处方当中,最为重要的穴位、主穴;“臣穴”,是一个穴位处方当中,次级重要的穴位;“佐穴”,是一个穴位处方当中,起到辅助性作用的穴位。
除了穴位的组成,还要特别注意穴位针刺的深度,因为不同深度的针刺针对着不同的疾病。
所以,腹针穴位处方还包括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每个穴位的针刺深度。
一般而言,君穴针刺相对较深、佐穴针刺相对较浅。
腹针疗法 (2)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在腹部针刺来调理身体,帮助治疗各种疾病。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腹针疗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其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原理腹针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腹部有许多与内脏器官相对应的穴位,称为腹部经络穴位。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操作步骤腹针疗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使腹部暴露。
2.医生根据病情确定需要针刺的穴位。
3.医生用消毒棉球擦拭所选穴位,保持清洁。
4.医生用针管将针头刺入患者的腹部穴位中,刺入的深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医生旋转针头,进行刺激,刺激的时间和频率也根据病情而定。
6.刺激结束后,医生将针头轻轻拔出,用消毒棉球按住刺口处几分钟,以防止出血。
7.患者可以慢慢起身,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应用腹针疗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腹针疗法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示例:消化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对于胃肠道功能失调、消化不良、胃痛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腹部的相应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痛等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通过刺激腹部的穴位,可以舒缓支气管痉挛,促进痰液排出,减轻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泌尿系统疾病腹针疗法对于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小便不畅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刺激腹部穴位可以调节膀胱的功能,增加膀胱的容量,改善排尿问题。
妇科疾病腹针疗法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腹部穴位,可以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经痛,促进子宫肌瘤的吸收。
注意事项腹针疗法虽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腹针疗法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进行操作,患者不应擅自进行。
注射肚皮针操作规程
注射肚皮针操作规程注射肚皮针操作规程:一、前期准备1. 确保注射环境整洁、无尘、无杂物,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 准备所需工具和材料:消毒用具、注射器、注射针头、消毒布、止血钳、棉球、酒精棉球、生理盐水等。
3. 清洗双手并戴上手套,以确保操作的卫生。
二、患者准备1. 告知患者注射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取得患者的同意。
2. 让患者取合适的姿势,使肚皮放松并容易暴露。
三、操作步骤1. 患者肚皮的消毒:用酒精棉球从注射点向外圆圈形地擦拭,确保覆盖范围广。
2. 采用穿刺注射法:将注射器插入肚皮注射点的底部,以与肚皮平行的方式刺入皮下组织。
3. 抽取药液或注射药液:用一手固定注射器,用另一手缓慢抽取药液或注射药液。
4. 缓慢注射:将注射器注射点与注射针头与皮下组织平行,缓慢注射药液。
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不适感,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注射速度。
5. 抽针并用消毒棉球擦拭:将注射器抽出,在注射点上轻轻按压几秒钟,然后用消毒棉球轻轻擦拭注射点,以避免血液外溢和感染。
6. 废弃注射器和注射针头:将废弃的注射器和注射针头放入专用的废弃物容器中。
7. 提醒患者注射后的注意事项,并加以解释。
四、操作注意事项1. 操作前准备时,必须确保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都是状况良好、无污染和无损坏的。
2. 使用前对注射器、注射针头等工具进行消毒。
3. 确保患者的身体处于适当的位置,以便操作,同时保持舒适和放松。
4. 在操作时,要确保注射器和注射针头的稳定性和正确的角度。
5. 缓慢注射药液,避免瞬时过度注射或药液的外溢。
6. 注射过程中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配合,了解患者的感受并随时调整操作。
7. 操作完成后,必须将废弃物正确处置,并对注射现场进行清洁和消毒。
五、操作风险与预防措施1. 注射过程中可能出现感染风险,需保证操作环境和工具的消毒与无菌。
2. 如果患者有特殊疾病或者对注射药物有过敏反应的风险,请在操作前与患者详细了解相关信息。
腹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腹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技术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图1 腹部先天经络图一、针具及基本技术(一)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Ф0.22mm、Ф0.20mm、Ф0.18mm。
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二)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三)腹针的针刺方法1.针刺手法进针时应避开神经、血管,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1)进针:准确度量,确定穴位后,采用套管针,快速弹入皮下。
针刺深度:浅刺——皮下,中刺——脂肪层,深刺——肌层。
(2)行针:①缓慢捻转不提插1~2分钟。
②轻捻转慢提插1~2分钟。
(3)出针:留针30分钟后出针,出针时按照进针顺序缓慢捻转出针。
二、禁忌症1.凝血机能障碍的患者。
2.孕妇。
3.急腹症。
4.腹部肿瘤。
5.针刺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患者。
三、注意事项1.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腹针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饭后半小时后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排空大、小便。
3.天气寒冷时针刺完成后,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针灸康复科特色疗法之腹针疗法
针灸康复科特色疗法之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建立在神阙调控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
神阙系统是最早的调控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该系统的分布特点为:犹如一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对机体产生宏观调控的功能。
一、特点及创新点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无痛而速效,比较容易被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
二、临床适应病种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绝经期综合征,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等。
2.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失眠,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月经失调,慢性胃肠炎等。
3。
虽病程不长,但与脏腑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球肘,高尔夫球肘等。
4.其他针灸适应症,经治疗后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证。
三、临床疗效善于调整脏腑功能,尤其适用于慢性、脏腑功能失调性疾病。
处方规范、取穴少、无痛、见效快、疗效稳定。
四、操作规范取穴要精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针刺有深浅(浅刺、中刺、深刺);手法宜轻缓、只捻转不提插。
右处特殊的如在肋间,不必拘泥上下左右,可以斜刺。
1.选择体位仰卧位,适宜于取腹部进针点。
2.选择穴位根据辨病辨证选取合适的穴位,消毒好穴位周围皮肤,其中包括进针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1)进针部位消毒在需要针刺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拭搽即可。
在拭搽时应由进针点的中心向四周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当进针点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2)医者手指消毒术前医者应先将双手刷洗干净,待干后再用75%棉球擦拭即可。
3.确定进针点进针点的选择关系到进针顺利与否,关系到疗效的好坏。
在选择进针点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原则:(1)小范围病痛进针点近,大范围多痛点的远(2)多数情况下,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取进针点(3)避开皮肤上的斑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等处,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4、頸椎病:中脘、關元、下脘、下脘上5分、雙商曲、下脘上與商曲連線的中點、雙氣旁、雙滑肉門。
5、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症:中脘、關元、氣海、老年或體虛加下脘。
6、手腕痛:中脘、決定作用曲(健側)、滑肉門、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上風濕上點(均患側)。
3、通經絡行氣血方(即腹四關):雙滑肉門、雙外陵。
4、清熱解毒方:中脘、下脘、雙上風濕點。
5、改善頭部供血:中脘、下脘、下脘上、雙商曲、加上脘穴上至雙商曲連線之中點。
6、調脾燥濕方:雙大橫。
病例處方介紹:
1、落枕:中脘、滑肉門(健側),商曲(患側)。石關
2、肩周炎:中脘、商曲(健側)、滑肉門(患側)。
10、痛經:氣海、關元、雙氣穴、雙下風濕點。加中脘、天樞、雙上風濕點。惡心嘔吐加中脘,頭痛在中脘周圍加針,腹痛加天樞,肝氣鬱結加雙上風濕點。
11、更年期綜合症: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關元下5分、雙商曲、雙氣穴、雙滑肉門、雙外陵、雙大橫。頭痛加中脘旁,情緒波動加右上風濕點,潮熱盜汗加雙氣旁,泌尿症加中極、雙大巨,體虛加關元下、雙氣穴下5分。
15、急性結膜炎:中脘、下脘下、雙上風濕點下(滑肉門旁開5分上3分、中脘上5分旁開3分。
16、腎衰:中脘、關元、下脘、氣海、、雙氣穴、雙氣旁、雙滑肉門、雙外陵。全身浮腫加水分、雙大橫雙水道;肝氣鬱結加右上風濕點。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腹针疗法简介
腹针疗法简介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疗法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腹针疗法的基本方法“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是腹针疗法的基本特点。
在临床的治疗中,只要找到与疾病对应的处方便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例如:治疗肩周炎的处方是: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只要把这些穴位准确的进行标定,在操作时根据处方中对穴位针刺深度的不同要求依序针之,中脘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浅刺,病人的症状便可以很快地缓解。
当病人的患病部位不在肩关节周围或者牵拉到内外侧疼痛时,如果在肩关节内侧,则在滑肉门的内侧取穴浅刺,而在肩关节外侧疼痛,则在滑肉门的外侧斜上方取穴浅刺,即按腹部的全息图去找与疾病相应的穴位。
又如治疗落枕的处方是:中脘、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把这些穴位准确的定位后,根据中脘深刺、滑肉门中刺、商曲浅刺的原则进行治疗便可很快见效,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肩部时再在商曲的外下方取穴浅刺,当病人的患病部位在颈部牵拉疼痛时,在商曲的内上方取穴浅刺即刻便能使症状缓解。
对任何疾病都有一个相应的处方,这是腹针疗法有别于其它传统针灸疗法的一个特点,只要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进一步的治疗处方便会相对容易地筛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初学者陷入针灸的治疗方法太多不知选用那种方法较好的盲目性,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
可能某一穴位的不同会治疗不同的疾病,也可能穴位相同而左右取穴的不同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上述肩周炎与落枕的处方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使对任何疾病的治疗取穴得到相对的统一,为针灸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为大家掌握针灸的规律与提高临床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说明了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着很深科学内涵的医学,是与现代医学同样可以在临床上得到重复验证的科学方法。
腹部针灸操作规范
腹部针灸操作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腹部针灸操作,并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腹部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腹部穴位上插入针灸针来调理身体健康。
正确的操作规范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风险和不良反应。
2. 操作前准备在进行腹部针灸操作前,操作人员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仔细阅读患者病历和针灸治疗要求。
- 准备必要的针灸器材,包括针灸针、酒精棉球、手套等。
- 确保操作环境整洁,并配备足够的照明设备。
3. 操作步骤腹部针灸的操作步骤应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 患者准备: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使腹部肌肉放松。
2. 穴位定位:根据疾病类型和治疗目的,确定需要刺激的穴位。
3. 操作准备:戴上手套,用酒精棉球擦拭针灸针,准备好针灸器材。
4. 插针操作:稳定手法,迅速准确地插入针灸针到穴位,注意避免损伤腹部组织。
5. 刺激处理:对已插入针灸针的穴位,轻轻旋转或按压刺激,根据需要调整刺激力度。
6. 观察和记录: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身体状况,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7. 针灸结束:操作完成后,温和地拔出针灸针,并引导患者做适当的休息和恢复。
4. 注意事项在进行腹部针灸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对于不同的病症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灸方法。
- 操作时要保持手部清洁,并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度疼痛或不适。
- 针灸器材应符合卫生标准,并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
- 患者应事先告知操作人员有关过敏史和疾病情况,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治疗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和感觉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总结腹部针灸操作的规范对于提高疗效、保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遵守操作规范,可以有效地进行腹部针灸治疗,并提供安全和有效的中医疗法服务。
以上为腹部针灸操作规范的简要介绍,供操作人员参考和遵循。
腹 针 疗 法
三星针法
(2)、三星法 : 三星法是以主穴为基础向 上下、左右或与神阙呈放射性排列,各距主 穴3-5分,分别各刺1针,形成并行排列的针 刺方法。 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 如坐骨神经痛等。针与针之间的距离由患病 部位的长短而定。
梅花刺法
(4)、 梅花刺: 梅花刺是以主穴为中心, 上下左右各距3-5分各刺一针,共5针使针体 形成梅花的图案的针刺方法。 这种针法适宜于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病人, 也可在三星法疗效不佳时采用,使治疗的强 度得到增加。
12、滑肉门
12、滑肉门(足阳明胃经穴) 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 肩关节炎等疾病。 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
13、天枢
13、天 枢(足阳明胃经穴)
脐正中旁开2寸处取穴 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 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 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 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腹针应用举例
3、 肩凝症 处方:中脘M、商曲S( )、滑肉门三角 滑肉门三角S 处方:中脘 、商曲 (健)、滑肉门三角 (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 角距离略长。 角距离略长。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 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腹针应用举例
4、急性胃肠炎 、 基本处方:引气归元针( )加天枢M( 基本处方:引气归元针(D)加天枢 (双)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M(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 (右); 便秘加天枢下M( 便秘加天枢下 (左); 腹泻加腹泻穴M(神阙穴下0.5寸任脉上 寸任脉上); 腹泻加腹泻穴 (神阙穴下 寸任脉上); 水泻加水道M( 水泻加水道 (双); 虚寒型加大横M( ),神阙温灸 神阙温灸。 虚寒型加大横 (双),神阙温灸。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针刺手法在腹针治疗前首先应检查肝、脾的大小及是否触痛。
然后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触压、对每一个部位的肌紧张、压痛、痞块、积结都应进行仔细的甄别,了解上述症状的出现是否与治疗的疾病相关,然后进行治疗。
有时腹部的一些反应不仅能帮助明确诊断对针灸的处方进行调整.而且对一些被忽略的疾病也能提供相当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从而使疾病的诊治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腹针施术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脂肪的浮薄,病程的长短,病气的深浅,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短、进针的深浅及手法的补泻。
1、针具的选择为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时通常采用每一个病人使用统一长度的针具来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体型较高大或胖短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较厚,太短的针有时达不到施治的深度,一般选用6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而中度肥胖及普通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适中,一般采用5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削瘦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很薄,较易刺穿腹壁层.一般采用更短-些的如40毫米长度的针具治疗。
这样,不仅可施术时针具得心应手,而且可以在进针时减少病人的痛苫及使进针的深度得到很好的控制。
2、进针的深度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
由于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影响的外周系统亦有明显的不同,往往同样的一组穴位可以依据进针的深浅不同而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故腹针时将进针深区分为天、地、人三部。
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里的病。
针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针刺地部(即深刺)。
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3、针刺的手法腹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然后施术要轻、缓。
如针尖抵达予计的深度时,-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避开针体,以避免刺伤内脏。
三甲医院腹针技术操作规范
三甲医院腹针技术操作规范1. 腹针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专门的取穴原则和针刺方法,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防治全身疾病的一种针灸疗法。
2. 体位选择: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
3. 取穴以任脉为纵轴坐标,以胸剑联合中点(中庭穴)、肚脐中心(神阙穴)、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曲骨穴)为标志点进行取穴。
上腹部:肚脐中心(神阙穴)到胸剑联合中点(中庭穴)的连线分为8寸;下腹部:肚脐中心(神阙穴)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曲骨穴)连线分为5寸:肚脐中心(神阙穴)到腹侧外缘分为6寸。
患者仰卧后,在腹部各体表标志点和穴位点作垂直线向上延伸,然后在各垂直线上测水平线,排除因凹凸不平造成的视觉误差,在水平线上按比例寸进行等分测量。
4. 针具选择:采用符合标准的无菌针具,规格为直径:0.16mm~0.22mm,长度:30mm~50mm。
5. 消毒:用75%医用乙醇棉球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医用乙醇或碘伏擦拭。
6. 进针:腹针进针时应避开毛孔、血管,进针应快速,针尖抵达皮下即可。
如针尖刺入皮肤引起疼痛,应将针拔出,在邻近处重新选择进针部位。
进针时,根据处方的要求按顺序进行针刺。
7. 行针:一般采用三步法,即候气、行气、催气法。
进针后,停留3-5分钟谓之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至预定深度使症状得到缓解谓之行气;视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根据处方要求进行轻捻转、慢提插,调整针刺深度或方向谓之催气。
8. 留针:25~30分钟。
9. 出针: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
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否有残留的针具等。
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
10. 注意事项:(1)患者大汗后、饥饿时慎用本疗法。
(2)严重心脏疾病、内脏功能衰竭者慎用本疗法。
(3)操作部位应注意防止感染。
11. 适应症:(1)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症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腹针的原理:固定的穴位有 22 个,深浅不同疗效不同,所以一个穴位有多个疗效。
因此一定要细致, 可调理脏腑以及经络循行的气血功能。
因此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 中医的经络学说作指导。
周易八卦,每个卦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即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腹针的特点:注意:随病人的呼吸,针可能会有深浅和针尖方向的变化,要勤观察病人的变化,如病 人感觉不适,要及时观察和调整。
腹针针刺时三个不同的深度:浅刺: 针尖在皮肤内或刚到皮下。
作用具体的病灶治疗。
如:口腔溃疡。
1. 2. 3. 全息理论每个局部代表一个整体,可定点定位调理。
1. 穴位少,易懂易记。
2. 针刺浅,较安全。
3. 见效快,具体的痛点和压痛点当时见效。
4. 适应面广,治疗面广。
技术的要求:1. 取穴一定要准, (毫厘之差)疗效不同。
定位一定要准。
2. 深浅要合适,深浅不同,针尖的方向不同对疗效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3. 留针的时间一定长,一般在 45 分钟以上。
越时间长,疗效越好。
(有腰间盘突出问题的时间不要太长。
只能 45分钟,否则会反弹回来。
)虚损的慢性病留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4. 腹针治疗强调间隔,让气血自我恢复。
可连续扎三至五三次之后,隔一天扎一次,或一周两次,保健性的治疗一周一次。
急性的炎症连续扎好即可。
慢性病要有间隔,补气血 不是三五天就能好的,所以要有间隔的调理一段时间。
腹针的针法:垂直进针。
1. 定位要精确。
2. 深浅度要合适。
3. 不需要捻转提插。
4.中刺: 针尖在脂肪层。
不触到腹肌,手法要轻,感到有东西挡住。
作用通经络。
深刺: 针刺任脉时针尖要触及到腹白线(筋膜) 。
针刺两侧腹肌时针尖要触及到腹肌。
而没 有酸麻胀痛的感觉。
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用深刺。
怎样取穴:此。
用针的标准:0.5 ,1.5 寸,2 寸的针。
身体的好坏看小腹,小腹摸得实在,是正气足,用部关元穴。
2. 针体的粗细标准:一般多用于 0.25 , 0.22 ,0.16 的粗细。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一、概述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
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二、操作方法
·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三、适应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
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
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四、注意事项
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
掌握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
掌握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
掌握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
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也影响着腹针的治疗方向,要认真掌握。
腹针腹部穴位分为天、人、地三部,分别对应“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
腹针穴位是一个立体结构,有着一定的空间层次。
腹针理论指出,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
针刺深浅掌握不当,也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比如,上风湿点浅刺,针对“神龟图”对应的肘关节的“筋骨”,可以治疗网球肘、肘部扭伤、肘部风湿痛等等;如若深刺该穴,即是针对肝脏的调节,可以治疗肝气不舒、横逆犯脾所致的纳差、便溏、腹胀腹痛,可以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眩晕、血压升高,可以治疗肝不藏血所致月经不调、崩漏等等。
虽然严格地定位了腹针的腹部穴位,但是,不同的针刺深浅,就针对了不同的疾病类型。
所以,要提高薄氏腹针的临床疗效,针刺的深浅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因素。
一般而言,天、人、地三部,深度均在脂肪层及在筋膜上,未达肌层,不入腹腔。
比如中脘穴,浅刺,针对头面疾患;中刺,针对胃脘疾患;深刺,则调节心脏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在天、人、地三个层次的每个层次中,还要再细分层次。
比如中脘天部浅刺层次当中又浅刺,针对的是前额头痛,天部浅刺层次当中深刺,针对的是后枕头痛。
临床应当详查,对于提高腹针的疗效,极有帮助。
糖尿病腹针疗法
糖尿病腹针疗法糖尿病腹针取穴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双)、外陵(双)、滑肉门(双)。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
长期糖类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高渗状态等。
本病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应积极防治。
本病与中医学'消渴'相类似。
糖尿病的中医病因在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
消渴的基本病机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又互为因果。
病变的脏腑在肺、胃、肾,而以肾为关键。
病情迁延日久,可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疮疖,痈疽等。
糖尿病腹针疗法一取穴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双)、外陵(双)、滑肉门(双)。
辨证加减:合并末梢周围神经病变者,加下风湿点(双)、下风湿下点(双);尿频者,加中极、大赫(双)、水道(双)。
操作规程:患者仰卧位,根据从上至下,从中至旁的原则,逐次在所选穴位上快速进针,均用0.35mm×40mm毫针直刺,进针时避开腹部的血管、毛孔,进针时宜轻、缓,采用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引气归元(中脘、下脘、关元、气海)、气穴均深刺;滑肉门、外陵均中刺;其余配穴均浅刺。
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糖尿病腹针疗法二取穴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辨证加减:上消者,加双侧阴都;中消者,加双侧育俞;下消者,加双侧气穴。
若口干、口渴、消谷善饥均存在,即三消俱在,则可加双阴都、双盲俞、双侧气穴。
操作规程:患者取仰卧位,根据从上至下、从中至旁的原则,逐次在所选穴位上快速进针,均用0.35mmx40mm毫针直刺,进针时避开腹部的血管、毛孔,进针时宜轻、缓,采用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引气归元(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均深刺;其余辨证加减穴位均中刺。
腹针疗法,学习腹针
浅剌治疗颈部、咽喉 部疾病。
深剌治疗消化系统 (胃肠)疾病。
精品课件
15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水分
位于神阙穴上1寸。
中剌治疗慢性炎症、 有消炎止痛作用。
深剌治疗腹水、呕吐、 腹泻、胃炎、小便不 利。
精品课件
16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神阙
禁针
治疗肠道疾病、中暑、 风痛、角弓反张、中 风脱症、小儿脱肛、 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
精品课件
17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气海
神阙下1.5寸。 相当于腰椎4、5水平
深剌治疗腰椎4、5的 病变、脐下放射痛、 腹痛腹泻、肾炎、月 经不调、痛经、盆腔 炎、子宫脱垂、遗精、 阳痿、闭经、带下、 不孕、尿路感染、疝 气、血崩、产后恶露 不止等。
精品课件
18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商曲
神阙上2寸,旁开5分。 浅剌治疗颈肩结合部 病变。
石门旁开3寸(即外 浅剌治疗小腿及踝关 陵外1寸、下1寸)。 节病变。
精品课件
26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气旁
气海旁开5分
浅剌治疗腰骶部病变 及下肢无力等
精品课件
27
腹部穴位(八廓)定位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八卦 取象 方向 巽 风 东南 震雷 东 离火 南 坤 地 西南 兑泽 西 乾 天 西北 坎水 北 艮 山 东北
脏腑 肝、中焦 肝胆 心、小肠 脾、胃 下焦 肺、大肠 肾、膀胱 上焦
取穴 右上风湿点 右大横 中脘 左上风湿点 左大横 左下风湿点 关元 右下风湿点
精品课件
28
精品课件
29
腹部穴位的特性1
腹部的浅层、中层是调节全身的系统或 外周系统。
腹部的深层是调节内脏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一、概述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
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二、操作方法
·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三、适应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
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
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四、注意事项
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