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论语六则》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精品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精品教案语文版

《<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相关情况;明确《论语》在文中的价值。

2、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成语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有层次地感知六则《论语》的含义。

3、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4、研读课文,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论语》六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六条,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论(lún)”就是编纂的意思。

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

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

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者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

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

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

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21、《论语》六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doc

21、《论语》六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doc

21、《论语》六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21、《论语》六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疑导入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

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J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论语》是“语言的论纂J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1《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1《论语》六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及作品: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二、朗读课文三、分析课文内容: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

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友互相激励,探讨。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21.《论语》六则学案教案

21.《论语》六则学案教案

21.《论语》六则学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主备人:邵三群审核:孙孝智一. 教学内容:《论语》六则二. 教学目标1. 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内容2. 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三. 教学重、难点1. 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2. 学习精美的表达。

四. 知识分析(一)孔子简介: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

”(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关联。

(三)课文分析:1.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子,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他们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

语文版21.《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语文版21.《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通过朗读体会语感,初步了解文言文2、学习和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3、能正确的背诵默写。

4、领会孔子言论的深刻含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介绍孔子,导入新课一、介绍孔子,导入新课:孔子:春秋末期人,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首创者,世称“圣人”。

故乡山东曲阜。

简介《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部语录体的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宋丞相赵普)。

可见地位之高,内容之博大精深活动2【讲授】讲授方法,翻译要领二、讲授方法,翻译要领: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便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准确。

3、“雅”:用简明、准确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情势和风格表达出来。

4、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都保留不动。

5、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掉。

6、补: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

7、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8、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9、贯: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活动3【活动】通过读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能。

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停顿。

2、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理解字词,翻译句子。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b.人不知而不愠(恼恨)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e.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诲)f.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活动4【活动】师生合作,翻译探究1、第一则:讲了学习的方法,启示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译句: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第二则:讲知识的继承与创新。

21、论语六则说课稿

21、论语六则说课稿

21、《论语六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六则语录性的文言文。

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

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3.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法学法: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读课文,定背诵目标、读课文,找背诵方法、读课文,测背诵效果三个教学步骤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 )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21《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教案篇一:21《论语六则》教案21《论语》六则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驾驭“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学问。

2、实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比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及作品: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二、朗读课文三、分析课文内容: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

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经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开心,兴奋。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兴奋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欢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友相互激励,探讨。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其次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学问。

知:这里有理解、领悟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学问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急。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索,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索但不学习就会陷入逆境。

七年级语文第21课《论语》六则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21课《论语》六则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21 课《论语》六则教案21.《论语》六则教案一.教课内容:《论语》六则二. 教课目的1.联合书下讲解理解文章内容2.联系实质,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三. 教课重、难点1.在频频朗读中作独立思虑,联系自己的实质,以加深领会。

2.学习精巧的表达。

四. 知识剖析(一)孔子简介: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库房管理员),料量平。

”(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行,天下乱臣子惧焉”。

( 8)“孔子葬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相而志,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于冢上,凡六年,而后去。

”(二)《》介:《》是一部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由若干篇章成,前后两章之不必定相关。

(三)文剖析:1.曾子曰:“吾日三省( xǐ ng)吾身:人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乎?”解:《》孔子人一般称子,如仲由称“子路”,端木称“子”,曾参独称“子”,因此是孔子二或三弟子所,他曾受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 字皆有“多” ,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是偶合。

朱熹,重在学,“ ”指受之于,“ ” 熟之于己,而“忠”“信” “ ”之本。

从里能够看出古代治学的人特别重道德的涵养。

2.子曰:“由,女知之乎 !知之知之,不知不知,是知也。

”解:对于段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子路盛服孔子,孔子批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色依旧充盈。

孔子又他:“⋯⋯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可以曰不可以,行之至也。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21-《论语》六则》教案语文版word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21-《论语》六则》教案语文版word版

21.《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

难点:辩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课时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总结交流学习方法。

开学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你们是不是已经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了呢?是不是都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了呢?能不能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共同交流,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改进学习方法。

2.导语今天我们所要共同学习的也是有关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一些观点,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你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二、正课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语调的错误。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弄懂每个字词的含义,不懂难懂的可向同学或老师质疑。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分组讨论)4.串讲全文,对学生的翻译加以点拨。

三、小结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和现代意义的区别,如果用现代的意义直接翻译,就会造成误议。

如“时”,经常;有能译为时间。

“厌“,满足,不能译为讨厌,有些通假字要读本字音,如“说”同“悦”,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

二、考查重点字句的翻译。

三、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请举例说明——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四、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五、学习体验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哪些观点内容使你收益最大,谈谈你的感想。

2.与课文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如何改进?3.你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建议吗?试谈谈。

语文:6.21《论语》六则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语文:6.21《论语》六则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6.21《论语》六则 教案
节次
第1节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②理解Leabharlann 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难点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简介作者,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4、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很多是源于古代作品,请在课文中找出一些,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提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5、课文中有不少治学的格言警句,请找出来。
提示: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学习态度)
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四、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这六则《论语》主要涉及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提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3、分别说说六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提示: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的问题。“温故而知新”: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是指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篇一:论语六则-教学教案【经典教例】[教例简述]教师第一次定向:同学们,我们先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诵读课文,分“则”理解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1.诵读。

2.逐“则”落实,教师顺势将六则语录按内容分类,将“而”的例句按用法分类。

3.自由背诵。

4.分“则”背诵。

5.背诵比赛。

6.全班齐背。

教师第二次定向:请同学们拿出活页式分类笔记,用10多分钟的时间,整理课堂笔记。

同学们进行操作,撷取课文内容,分类做好笔记。

大体有——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3.在“文言虚词”类记下:4.在“名言警旬”类记下: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课堂学习笔记。

[评析]这个教例的“眼”,在指导学生做“分类式课堂笔记”。

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是学法研究的一个小小的分支。

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亟需我们用创造性的作法去填补。

“分类式课堂笔记”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其优点在于:1.变单课式笔记为知识块式笔记,眉目清晰,知识量充沛。

2.变学生在单课笔记中的“记录员”身份为分类整理的“操作员”身份,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质的变化。

3.变单一利用课文材料为多角度利用课文材料,课文材料因此而增值。

4.培养了学生积累资料、研究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检索能力。

5.有利于单元小结、综合复习乃至毕业、升学考试的总复习。

只要坚持分类积累,复习课中这些资料会令人爱不释手。

说的好处愈多,作教师的我们就会愈感到不安,我们反思:在传统的作法中,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在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教学效率上,其利用价值到底如何学习笔记,这块在教学中永远占有相当地位的有利于学生一生的知识天地,为什么直到现在还得不到开发性的研究篇二: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教学设计《论语六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语文版

《论语》六则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2)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2.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3.知识与技能(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学情分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畏难情绪。

作家作品的识记、文言实词的理解、古今异义词和文言语法……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起来都有着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产生学习的热情,进而让他们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3重点难点1.掌握基本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释义;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论语》六则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

其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在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这样讲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活动2【讲授】《论语》六则一、走近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1 《论语》六则_教案

21 《论语》六则_教案

21.《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第一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第二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50 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范读课文三、正字正音愠y&n 罔w2ng 说yu-——不亦说(悦)乎四、第一则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论语六则》教案篇一:七年级语文上 21 《论语六则》人教版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1课《论语》六则[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教学目标]:[幻灯片2,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一、故事导入(幻灯片3、4、5)从前有位很有名的老师,他总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他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他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他连忙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

老人家听后说:“原来是你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并比我差,为何要拜我为师呢?”他听后,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二、走近孔子孔子:(幻灯片6)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成就:(幻灯片7)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三、关于《论语》(幻灯片8)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

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四、整体感知(幻灯片9——幻灯片13)(一)请同学们来听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幻灯片9、10)(二)字词检测(幻灯片11)指名同学读一读下列词语1、论(lún )语2、不亦说(yuè )乎3、人不知而不愠(yùn)4、学而不思则罔....(w?ng)5、思而不学则殆(dài)6、诲(huì)人不倦7、默而识(zhì)之...(三)试读课文,明确节奏(幻灯片12、13)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诵读课文,划分节奏,并根据提示和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五、疏通文意(幻灯片14——幻灯片23))(一)文言文入门(幻灯片14)1.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九字决:留、补、删、换、调、选、译、固、意译)2. 翻译原则:“信”“达”“雅”3. 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日4. 通假字5. 朗读与背诵(二)指导翻译(幻灯片15——幻灯片23)1.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说:通“悦”,愉快;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句子翻译: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是君子吗?”2.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为,作为、当作;矣,了。

句子翻译: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而,顺接连词;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句子翻译: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何以,以何。

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

敏,聪敏;好,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

句子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 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5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默默地;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

句子翻译: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6教学第六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行,走路;必,一定;焉,于此,在这里面;善,优点;从,跟随,引申为学习。

句子翻译:三个人一块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看出)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它。

六、熟读成诵(幻灯片2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时间5分钟.七、课堂小结(幻灯片25——幻灯片27)重点文言实词学而时习之。

时,时常;习,复习不亦说乎。

说:通“悦” ,愉快。

温故而知新。

故: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

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重点文言虚词之: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之,代词。

而: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

不译,或译为“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 表转折。

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通假字不亦说乎通“悦”,高兴学而不思则罔通“惘”,迷惑七、家庭作业(幻灯片28)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将自己学习时的疑难字词纳入下列表格之中。

第二课时[幻灯片29: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幻灯片30——幻灯片32)1.检查学生背诵课文2.交流上堂课作业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背默出相对应的格言二、研读课文,理解要点(幻灯片33——幻灯片39)(一)第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二)第二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

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

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篇二:21《论语》六则最完美的常态课教案呕心沥血版《论语六则》第一课时课前3分钟:抽背本课背诵,点评,督促同学按时背诵。

一、导语(竞猜人物,设疑激趣)提示一:“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

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提示二: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2500年前,他的人生追求也正是我们今天党和国家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建设和谐社会。

天不生此人,万古长如夜。

他,一位已在神龛宗庙上已供奉2000多年的不朽偶像,今天,全球150多个国家都开有成500多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学院和课堂的汉语学校,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球形象大使,他是最博学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板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了2000年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整个民族气质、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富国——新加坡,更是以他创立的学说做为治国宝典,实现了国富民安的亚洲奇迹!现在,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到底是谁了吗?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先师”,世界十大思想家(板书)之首、中华文化的先驱和骄傲的——孔子。

(导学案107页“走近作者”)二、简介孔子其人、《论语》其书(择其精要,开阔视野,激发课外阅读经典兴趣)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补充(结合导学案“了解文体。

1、叫格言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也有少量叙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论(lún 编纂):孔子的课堂言论,学生的听课笔记。

2、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3,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4、孔子其人:生前坎坷,死后风光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今年:孔子诞辰2563年)(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