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宏观50个名词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不同社会的生产、分配、消费和交易活动的认识性学科。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经济体系的整体行为,比如国民经济的总产出、总消费、总投资、总价格水平以及总货币量等。
宏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的名词有很多,在此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它们:1.国民经济: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消费、投资、贸易以及金融等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
2.经济增长:指国民经济的总产出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它可以通过提高产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来实现。
3.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由低点到高点再到低点的一种规律性变化。
它可以分为经济衰退期、经济复苏期、经济高速增长期和经济停滞期,每种期间都有不同的特征。
4.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节国民经济状况的政策。
它可以通过货币宽松、货币紧缩、货币增发和货币减发等方式来实施。
5.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调节国民经济的政策。
它可以通过减税、增税、减支和增支等方式来实施。
6.外汇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外汇流动来调节国民经济的政策。
它可以通过汇率调整、外汇和商品市场干预、汇率管制和外汇紧缩等方式来实施。
7.财政赤字:指政府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也就是政府开出的支票超过了收入。
财政赤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些国家会通过控制支出、加大税收、提高收入等措施来抑制财政赤字的出现。
8.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消费者在购买同一种商品时所需要付出的金钱越来越多。
通货膨胀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政府会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以上就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名词,它们都涉及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名词及其意义对于了解国家经济状况非常重要。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14.机会成本:是指⽣产者为了⽣产⼀定数量产品所放弃的使⽤相同⽣产要素在其他⽣产⽤途中所能得到的最⾼收⼊。
15.边际成本:指每增加⼀单位产品⽣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6.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平不变的条件下,⽣产⼀定产量的两种⽣产要素投⼊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7.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量时所减少的另⼀种要素的投⼊数量。
18.⽣产扩展线:是指每⼀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产扩展线。
19.完全竞争: 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扰的市场结构。
20.完全垄断: 是指整个⾏业中只有⼀个⽣产者的市场结构。
21.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商⽣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22.寡头垄断: 指少数⼏个⼚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23.洛伦兹曲线: 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以反映国民收⼊分配平均程度的⼀种曲线。
24.吉尼系数: 是意⼤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25.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些⼈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些⼈的经济福利,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化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26.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在⼀般情况下要从已知的各种个⼈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统⼀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27.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商的⼀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商⽆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利益⼩于社会利益。
28.科斯定理:是⼀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
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29.公共物品:是指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30.国内⽣产总值: 即gdp,是指⼀个国家在本国(或地区)领⼟上,在⼀定时期内⽣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系和经济总量的一种学科,其名词解释一般涉及政策、货币、金融和国际经济等多个不同领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下面是一些常见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指由政府或中央银行采取的措施,以调整经济活动和控制通货膨胀,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货币政策包括货币供给、货币收缩、利率的调整等政策。
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政府和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货币流通,以满足经济发展及消费者对货币需求的手段。
货币供给有两个主要措施,一是央行回笼,二是增贷。
三、货币收缩:货币收缩指央行采取措施减少货币流通,以遏制通货膨胀,阻止经济过热,提高货币价值的行为。
货币收缩的措施一般有减少央行回笼,减少增贷等。
四、利率:利率是指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贷款利率,也就是贷款利息的收取标准。
利率的调整是政府与中央银行用来控制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央行会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上调、下调利率,以达到控制经济的目的。
五、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对金融产品交易的场所,包括可以在上面进行买卖的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
金融市场对国家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政府可以利用金融市场来调节经济发展方向。
六、国际经济:国际经济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活动范围内的相互联系,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和资本的流动。
国际经济活动不只影响到每个参与国家,而且可以影响全球经济体系,是国际财政部门和国际金融机构关注的重要话题。
七、政府政策:政府政策是指政府采取的措施来改善经济状况,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政府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等,政府的政策也被称为“宏观经济政策”。
以上是关于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的介绍,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对于经济管理人员来说,了解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对他们更加了解经济运作有重要意义。
只有掌握宏观经济学原理,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世界经济,掌握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发现抓住机遇,把握发展方向。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术语,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但如果通货膨胀超出可控范围,可能会引发经济波动和不稳定。
3. 供给与需求:供给指的是市场上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总量,需求指的是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程度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市场的稳定性。
4. 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税收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总需求和供给。
5.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6. 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起伏波动。
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经济周期的变动与经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7. 失业率: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就业的人口所占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就业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高失业率可能反映经济不景气和就业市场的困难。
8. 投资:指将资金用于购买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以期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
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9. 货币供应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影响物价、利率和贷款等方面。
10. 国际贸易: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
国际贸易有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就业和经济发展,也是扩大市场和吸收外来技术的途径。
通过对这些宏观经济学的术语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和政策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GNP(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概念,一定时期内一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一定时期内一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物(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3.均衡产出/均衡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5.税收乘数(kt ):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6.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 ):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付转移变动的比率。
7.资本边际效率(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8.通货膨胀:指因{HYPERLINK "/view/26698.htm"|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实际需求,也即大于产出供给,也即大于产出供给,也即大于产出供给,导致,导致,导致,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实质是大于社会总供给. 9.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10.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钱都愿意持留在手中,这种现象就做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11.充分就业: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一切生产要素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务)(包括劳务)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12.经济自动稳定器:也叫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制,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的抑制通货膨胀,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的抑制通货膨胀,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的抑制通货膨胀,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4.GDP折算指数:指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 的比率。
5.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6.消费函数:C=C(y):表示支出和影响支出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
7.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投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8.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9.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10.投资函数:i=i(r):投资与利率之间的方向变动关系。
14.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6.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书P428页图14-14。
(第五版)17.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时,描述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18.货币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市场。
19.总需求AD: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0.财富效应:指以下价格水平对消费影响的效应: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提高了经济中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感觉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
相反,当价格水平上升时,降低了经济中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感觉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1.利率效应:指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利率进而影响企业投资的效应。
22.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23.古典总供给曲线:表示在长期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经济的就业水平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上。
史上最全的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史上最全的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济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变化率)=3%—2*失业率变化4、经济周期:指的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7:黄金律稳态:人均稳态产出f(k★)K★:稳态人均资本存量。
&k★:折旧。
当资本存量等于黄金率水平,f(k★)图线的斜率与&k★的斜率相同时,稳态水平的消费达到最大时,整个经济才处于黄金率稳定水平。
条件:MPk=&(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折旧率)黄金率水平:索罗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态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
Kg★。
78页图8、稳态:△k=sf(k)—&k.当资本存量k的变化量△k=0即人均资本存量保持稳定不变。
我们称这个资本存量水平为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
sf(k★)=&k★.74页图9、充分就业:也称作完全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比如工作转换等),所有的人都找到合适的职务,没有浪费现象。
10、摩擦性失业:来自于劳动力市场正常变动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11、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12、周期性失业:劳动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非自愿失业,它表现为实际的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13、古典两分法: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分割开来犹如泾渭分明,互不影响。
1415、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16、总供给: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3、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5、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6、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NDP)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7、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
8、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准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经济主体想要有的全部支出。
在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为消费c与投资i之和,总供给为消费与储蓄之和。
当产量或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时,c+i=c+s,i=s.即均衡产量也就是投资等于储蓄时的产量,所以均衡产出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11、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Δc/Δy,若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均为极小值时,MPA=dc/dy. 12、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51、过剩生产能力(Excess capacity)过剩生产能力是指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
垄断竞争理论有一个著名的且颇有争论的结论,它认为这种市场结构之下的厂商往往会在还有过剩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生产。
52、扩张路径( Expansion path)扩张路径是指与各种产量相对应的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的点的轨迹。
(所有投入品都是可变的。
)53、期望货币价值(Expected monetary vale)为了确定一项投机的期望货币价值,计算每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货币收益(或损失)与其出现的概率相乘以后的和。
54、预期利润(Expected profit)预期利润就是长期的平均利润值,也就是用所出现的概率加权以后的各种可能的利润水平之和。
55、完全信息的预期价值(Expected value of perfect information)完全信息的预期价值是指决策者获得完全信息所导致的预期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它是决策者为获得完全的信息而能支付的最大数量。
56、显成本(Explicit costs)显成本是指账目上所包括的厂商的正常费用,诸如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支付。
57、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y)外部不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补偿的成本。
58、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外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
先动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s)先动优势是由于在博弈中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局中人所拥有的优势。
59、固定成本(Fixed cost)固定成本为每个时期不变投入品的总成本。
60、不变投人品(FIXed input)不变投入品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如厂房和设备)、在考察的期间数量不变的资源。
61、自由资源(Free resource)自由资源是指特别富裕以致在零价格就可以获得的资源。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等),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其领土范围内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GNP: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
3.最终产品:是指已经退出生产过程,进入消费领域的产品,如消费品、出口品等。
4.中间产品:是指用来参加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产品,如原材料、燃动力等。
5.投资:是指为了维持、形成和扩充生产经营能力而对资本品的购买及组合行为。
6.存货投资:就是指统计期内存货价值的变动额。
7.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8.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以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抚恤金、各种困难补助及国债利息等形式对个人(有时也对企业或灾区等)地一种支出。
9.名义GDP:是指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0.实际GDP:是指以先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GDP。
11.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各种消费品的生活服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一种经济指数。
第二章:12.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3.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4.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15.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16.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17.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储蓄的变动情况。
18.货币幻觉:即所有的人只注意到货币收入的提高而忽略了物价的相应上升,误以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增加消费,导致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19.财富效应:由于市场情况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财富的增减,进而对消费者的消费产生的影响称为财富效应。
20.乘数效应:投资及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化在正反两个方向对于国民收入变动的放大效应也常被称为“乘数效应”。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从支出方面计算,GDP = C + I + G +(X – M),其中(X –M)为净进口。
从收入方面计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4.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的价值。
6.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后所得到的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7.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
8.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
这种按固定资产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称为折旧。
重置投资: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9.名义GDP:也叫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1.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2.13.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14.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它的值为1。
15.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或折扣率,这种贴现率或折扣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整理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个方面支出的总和。
4.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5.非计划存货投资:也称为非意愿存货,是指由于没有销售而被迫持有的产成品存货。
在GDP核算中,视为企业自己购买,计入GDP。
非计划存货是实际投资的组成部分。
6.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假说:又称为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
它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量不如收入的增量那样多。
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
7.杜深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8.棘轮效应:社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易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看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9.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10.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11.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12.自主投资:利率r为零时也有的投资量。
13.托宾的Q理论:经济学家托宾认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以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他把这一比率称这“q'',即q=企业的市场价值/新建企业的成本如果q<1,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要便宜,则不会有投资,相反,若q>1,则会有新投资。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3.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或指当自发投资增加一个单位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会以一个乘数增加。
)4.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5.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组合。
在这样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6.LM曲线:此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变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9.自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10.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1.法定准备率:由政府(或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12.总需求: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13.总供给: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
14.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15.通货膨胀:指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
16.菲利浦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浦斯曲线。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一.名词解释:l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总价值。
l 国民生产总值:即GNP。
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l 个人可支配收入:DI=NI-个人所得税+GT。
即国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并加上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才是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
(课本第27页)l 一般价格水平:用P表示。
是指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l 失业率:其被定义为已经失业但是正在积极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
即:失业率=(已失业但正在找工作的人数/劳动力总人数)100%l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l 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注意:l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任何组成部分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都是一样。
我们把总支出增加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称为乘数或支出乘数。
用K表示。
(课本第51页)l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而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而形成的货币持有量。
l 交易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合称货币的交易需求。
用MD T表示。
l 投机性货币需求:投机动机是人们为财富储藏而持有货币的动机,由此形成的货币需求是对限制的货币余额的需求,即对资产形式的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l 灵活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当利率低到某一点时,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不会下降而会上升,从而都抛出债券持有货币,此时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达到无限大,货币供给量无论怎样增加也不会使利率下降,货币政策失效。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公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域)的宏观经济运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公民经济整体作为观察对象,研究生活中相关总量的决定与改动,解说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添与颠簸、国际进出与汇率的决定和改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颠簸、国际进出等问题,实现长久稳固的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准期间内运用生产因素所生产的所有最后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看法,测度的是产品最后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 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最后产品:在一准期间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公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公民看法,乃指某国公民所拥有的所有生产因素在一准期间内所生产的最后产品的市场价值,即不论劳动力和其余生产因素处于国内仍是外国,只假如本国公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公民生产总值。
:公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耗费的生产资料后的所有花费资料和用于扩大重生产及增添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潜伏产出:潜伏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足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个人可支配收入: PDI 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准期间内实质获取的可用于个人花费或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公司的一种并不是购买今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公司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从头分派,。
公司转移支付往常以捐钱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质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获取充足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公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建自己的供应,所以政府采纳举措刺激需求以稳固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依据对总供应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剖析,为推行其国家干涉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同等于总需求水平常,公司声场就会稳固下来。
此时产品生产与产品需求相一致,此时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2.投资乘数: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的情况下,投入一笔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入的增加3.挤出效应: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5.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6.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或工资黏性指工资率不能随劳动供求的变动而及时而迅速的变动。
7.单一货币政策:弗里德曼认为,主动的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是没有用的,应该将货币政策限制在以一个固定比率增加货币的供给方面,因此,弗里德曼提倡联储实行对经济情况不作出反应的单一货币政策。
8.摩擦性失业:一般指在较短时间内,人们由于各种原因,诸如怀孕和工作上的变更等而失去工作,包括由于季节性因素造成的失业。
9.滞胀: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0.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11.预防性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12.米德冲突:在固定汇率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13.法定准备金率:它是中央银行为保护存款人和商业银行本身的安全,控制或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取的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复习资料
大
学
复
习
资
料
专业:
班级:
科目老师:
日期:
50个名词:
第十二章: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存货投资=意愿投资+非意愿投资
第十三章: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自发消费:是指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对外贸易乘数:表示出口增加1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第十四章: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托宾的“q”说: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提出的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
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此比
率称为“q”(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企业的成本),若q<1,说明买
旧的企业比建新的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若q>1,则说明新建企
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
实际上是说,股票价格上升时,
投资会增加。
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
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
成货币。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
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凯恩斯区域:在水平线阶段的LM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
的投机需求已达到利率下降的最低点“流动偏好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
利率敏感性极大。
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曲线呈水
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
区域。
利率一旦降到这样低的水平,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
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在这时无效。
相反,
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水平会在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情
况下提高,因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第十六章:
充分就业: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但通常指劳动这一要素的充分就业。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自动稳动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
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
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
实现预算平衡。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这种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
为存款准备金。
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
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大。
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
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
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
用公式
表示: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准备率-1)。
货币创造乘数:即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1/Rd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高能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
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
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来调节货
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累进税制:是指随着课税对象数额或相对比例的大小而分级规定,且逐级提高的一种递增等级税率,又称“累进税率”。
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第十七章: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支出水平来表示。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不考虑国外
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
条件下,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
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或下降,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或增加,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或富有,于
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或增加。
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这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
常规总供给曲线:位于古典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两个极端之间,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
常规总供给曲线具有线性和非线性的形
式,而西方学者认为能代表实际情况的常规总供给曲线却是非线性的,在
未到达劳动力市场出清状态之前,离开代表充分就业的E点的距离越远,
曲线的斜率越小,而在达到出清状态之后,离开E点的距离越大,曲线的
斜率越大。
第十八章: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
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第十九章:
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