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最震撼人心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最震撼人心的品质
自十一日从网上获悉季羡林先生逝世以来,这几天,我花很多时间看有关人士的回忆文字,博客,季先生生前的视频,以及大量网友的评论,铺天盖地的信息,促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老人家身上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何处?我得出的结论是两个字:朴实。
也许是我们这社会太虚浮了,什么东西,甚至连人格形象也都充斥着泡沫。朴实,这个传统中国北方农民最基本、最常见的品格,现在已经成为稀有产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富贵阶层欺侮的生活现实,使得相当多的农民也早已不再朴实。至于在知识界、文化界和学术界,季先生的这种朴实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即使你从来没有和他见过面,也没有打过任何交道,仅仅通过电视或新闻媒体的采访,你一眼就可以看出季先生的“土”来,“土”得使第一眼看到他的人,没有办法把这么一位老穿着中山装的老人和洋博士、大学者、国宝级人物联系起来,“土”还使他与其所交往的人群以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显得很不协调。然而,也正是这种“土”,使得在他身上保持着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最为可贵的品格,即朴实。
朴实意味着谦虚、低调,意味着对与其接触的任何人都那么和蔼、平易,充满关爱、慈悲之心,朴实还意味着潜心于自己热爱的学术和写作事业,不自恃过人的天资和才分,也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默默无闻、悄无声息的耕耘者,做一个即使被报到的新生临时抓差看行李也尽心尽职的有忠厚之心的人。没有多少人关心季羡林研的吐火罗文、糖史和印度史诗,但他的文化人格却已经深入人心,他甚至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几年前,某著名学者在《新京报》上撰文《季羡林是国学大师吗?》,对人们称季羡林为国学大师表示质疑,他认为一个研究印度学的学者是不可以称为国学大师。这位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著名学者,并不明白,真正的中国之国学,并非是一个分类性的学科领域,而是一种问所不在的生命之学,是一种人格之学。老人家自己也写文章请辞三顶桂冠:国宝、学界泰斗、国学大师,甚至还幽默地说,这哪里是学界泰斗,简直是学界太逗。不料想,在老人家去世的天里,社会各界、亿万网友异口同声地称季羡林为国学大师,看来这顶国学大师的帽子想摘还摘不下来呢。好在这大师既没有什么具体的待遇,又不需要什么人给加冕,人们想这么称就这么称了,岂不让那些作秀大师、造假大师给活活气死?
季羡林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一个朴实而又谦和的人比什么都好。这是一种很高的文化境界。
我们再寻找几个其他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