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1.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3

1.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
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4.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独立分析概括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5.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平面镜成像及其特点,难点是虚像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方法实验、分析、概括与点拨相结合,阅读、观察、讨论与训练相结合。
(四)教(学)具每位学生自带平面镜一面。
课桌上蜡烛2支,长方形玻璃每桌一块、火柴一盒、直尺一把、白纸一张,烧杯一只,水,自制潜望镜4架,投影仪一台。
(五)教学过程1.复习光的反射定律。
2.新课。
观察与阅读: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平面镜,结合阅读课本给出平面镜的定义。
学生实验1:仔细观察自己右手在平面镜中的像。
(看到的是左手)。
学生实验2:观察自己手表的时刻;再观察手表在镜子里的时刻。
分析、概括并板书;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学生:①图1中一台钟在镜子里的时刻是1点25分,那么这台钟的实际时刻是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
②某同学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他所看到的全身像是图2中哪一个?学生实验3:一学生照镜子,另一学生用白纸代替光屏接收人在平面镜中的像。
演示:蜡烛在水中燃烧,加深虚像的印象。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板书: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像,称为虚像。
学生实验4.学生用玻璃板代替镜面,让玻璃与刻度尺垂直,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放在刻度尺上,一支点燃,移动另一支蜡烛,直到从玻璃前面的各处看来,这支蜡烛也好像点着似的止。
把末点着的蜡烛拿掉,再用光屏接收。
实验时,记录物到镜面的距离和像到镜面距离。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学生分析概括平面镜成像特点。
板书: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像,称为虚像。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大小相等。
学生训练、投影,出示选择题:当人向镜面走近时,则人在镜中的像:①由大变小;②由小变大;③不变。
口答上题后学生设计实验5对答案进行验证。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和说课稿2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光”教学单元的第二课。
这课是在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基础上,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同时,本课又是为下一步教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的科学等做知识上的铺垫。
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易到难有层次地显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结构:1、在学生已经知道镜子能反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还有哪些物体能反光2、深入浅出地讲解光反射的含义。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
4、观察一种常见的光折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讲解光折射的含义。
5、学生用光的折射道理解释水中的铅笔变弯折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图做些深入浅出的讲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六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将科学与生活结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模式及设计思路:在小学自然实验类型的课中,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解释,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情境,说明实验和做一些效果不明显的实验项目。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1.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3)汇总

1.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3)教学目标1.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路。
2.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像,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
4.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像,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
5.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6.理解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原理。
教学重难点光的反射和折射;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平面镜的成像规律,虚像的意义,光路可逆的原理。
教学过程学生游戏:水中捞月。
师:大家很清楚的看到玻璃珠,但是为什么总是夹不住?(教师轻易把它夹住)师:你只要学习了本节知识,便能轻易把它夹住了。
新课教学:一、光的折射现象让激光垂直射入玻璃中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生:光进入到玻璃中,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生:光的传播路线没变。
师:板画光路图。
师:如果让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光的传播路线将会怎样?生猜测。
演示实验: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生:在分界面发生了光的反射。
生:有光线进入玻璃中,在玻璃中传播方向也发生了改变。
师:在玻璃中光线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是光的折射。
师:你能否得出什么时侯会发生光的折射?生:1.斜射。
2.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
板书:光的折射: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板画:让学生自己得出什么是折射光线、折射角。
二、光的折射规律演示实验: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生:入射角变大,折射角也随之变大,但是折射角都小于入射角。
师:在发生光的反射时遵守光的反射定律,那么在发生光的折射时是否也有一定的规律呢?生:三线共面、两线两侧。
生: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师:是否折射角永远小于入射角呢?让学生猜测生:折射角也有可能大于入射角?师:你的依据是什么?生:在光的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同理,在发生光的折射时,光路也应该是可逆的,此时如果让光沿原来的折射光线的方向从玻璃射向空气,这时应该是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2. 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3. 掌握光线在镜面和介质中的反射和折射规律;4. 能够解决与光的反射和折射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2. 光线在镜面上的反射规律;3. 光线在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光线的折射规律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笔、光线反射和折射的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介绍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现象,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光的反射和折射是什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书中学过的光的基本性质,如光的传播直线性,光的速度快等,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光的反射现象,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讲解,如镜子反射光线等。
2. 向学生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并通过实验演示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线的折射规律。
3. 讲解光线在镜面上的反射规律,并利用黑板绘制示意图进行示范讲解。
4. 讲解光线在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并利用黑板绘制示意图进行示范讲解。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通过实验演示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时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折射规律。
2. 通过实验演示用平行光照射镜子时光的反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线的反射规律。
四、概念讲解和巩固(15分钟)1. 讲解光线的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理解与巩固。
2. 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五、小结(5分钟)1. 师生共同总结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和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2. 布置学生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写一篇作文,描述光的反射或折射的场景,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1.5光的反射和折射(第3课时)_教学设计

N’ A N B
NN’为法线 ∠BON 为反射角
M
O
空气 水 M’
C
[设计意图]
从现象到结论,让学生明确规律的得出,必须分析多组数据的变化趋
势才能得出,所以必须进行多次实验。 教师【ppt08】 :演示【光路可逆】 学生: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教师:
1
学生:光的折射 [设计意图] 活动【ppt03】 :让激光器的光斜射入加了一点牛奶的乳白色的水中,注意观察,光 在空气和水面的交界处,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了吗? 学生:?? [设计意图] 应用直观教学法点到即止,无须多说,因为学生在已知反射光路可逆 的情况下,要得出折射光路可逆就不难了。所以简化处理。 教师: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 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教师【ppt04】 : AO 为入射光线 OB 为反射光线 OC 为反射光线 MM’为界面 ∠AON 为入射角 ∠CON’为折射角 教师【ppt05】 :光在折射过程中有无规律呢? 1. 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2.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3.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反过来,二者的大小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 让学生知道和规划科学概念。 学生:由激光探究光的折射实验 教师【ppt06】 :展示【视频】 [设计意图] 动画的使用直观明了。 学生:1.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2. 折射角随入射角变大而变大,变小而变小 3.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总结【ppt07】 :1. 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3. 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或水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 光垂直射到玻璃或水表面时,在玻璃或水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5. 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2、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理解虚像的物理意义;3、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像,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4、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5、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通过简介我国的水镜、铜镜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规律,光的折射定律教学难点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探究、总结归纳、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观察汽车的观后镜的成像情况。
教学器材:手电筒、铝薄、平面镜、光的反射演示器、废玻璃渣、凸面镜、凹面镜、烧杯水、铅笔、玻璃砖、盛水玻璃槽。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引入设疑激趣: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突起来的?透过装有水的玻璃杯子,看手指为什么会变粗?潜水艇潜入水中后,如何能知道水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如何让景物转弯到你的视野中的呢?新课教学光的反射光线:光通过的路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得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回到原物质中。
观察:手电筒光的反射,手电光射到平面镜M后会怎样?能够照到其他别的物体上吗?在暗室里,当光照到不发光的物体上时,你能看到物体吗?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
“三线”、“两角”:入射光线——OA;反射光线——OB;法线——ON;入射角——∠AON,入射光线语法线所成的角α;反射角——∠BON,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β;设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由有什么关系呢?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探究1:在平面镜M上方放一个块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是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使E、F两板处于同一平面内,让入射光线OA沿光屏左侧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在左侧还是右侧?入射角、反射角各是多大?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测几组入射角、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
1[1].5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一课时)全面版
![1[1].5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一课时)全面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eb5e2559eef8c75fbfb3c7.png)
请发言
讨论:一束太阳光斜射 到粗糙的木板表面,则 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 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 为什么?
练习2:
1、电影银幕为什么要用粗布做?
2、平常,黑板发生了光的什么反射? 当黑板发生反光现象时,又发生 了什么反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一、复习引入
• 1、光线? • 2、点亮手电筒。看到手电筒的光和看到屏幕有什么不
同? • ——手电筒是光源,它发出的光直线传播,进入眼睛引
起视觉。 • ——屏幕不是光源,光在屏幕发生反射,反射光进入眼
睛引起视觉。
• (小结)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光反射的缘 故。
• 思考: 当人们在潜水艇里观察海面上的景物时,常用潜 望镜;我们平时经常照镜子等等都与光的反射有关,那
我们把刚才看到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聪明屋
讨论:一束太阳光斜射 到平面镜的表面,平面 镜的另一侧可看到耀眼 的光亮,为什么?
漫反射
光的反射演示2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1、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
2、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反射光线却 向各个不同的方向传播。也就是说入射 光线朝一个方向入射,反射光线向不同 的方向传播
光的反射有什么特点?
观 察
光的反射
镜子
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两种物 质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原先的物 质中来的现象。
演示光的反射
1、平面镜 2、法线 3、入射光线AO 4、入射角 5、反射光线OB 6、反射角
光的反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入射光线 A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2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2课题名称:光的反射和折射〔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明白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2、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能依照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4、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促进学生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适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光折射的初步规律和光路的可逆性教学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依照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实验器材:激光电筒、玻璃砖、筷子、烧杯、水、碗、硬币等教学过程:备课组意见记录及个性化备案一、实验引课:1、小魔术:硬币实验2、观看比较:小烧杯中没有盛水和盛有水的烧杯底深浅的变化,以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水中部分有什么变化。
问:什么原因烧杯中倒入水后,烧杯底深度会看起来变浅,水中的筷子会看起来向上弯折,这是什么缘故造成的?【二】新课教学:1、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实验: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
学生观看并思考:(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光在空气中是怎么样传播的?〔直线传播的〕在玻璃中又是如何样传播的?〔直线传播的〕(2)、光从中空气进入玻璃时,传播方向有没有发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改变〕通过上述观看和分析让学生描述光的折射的概念:教师总结并板书: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提醒学生注意“斜射”二字〕让学生再观看,光照到玻璃上前后,亮度有什么变化?启发学生回答:光分两部分:一部分射入玻璃中,一部分反射回空气让学生结合光的反射给相应的光线和角度取名: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界面、入射角、折射角,教师在副板上画出相应的图形,〔强调入射角和折射角〕回忆: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引导学生比较:与反射定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也中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也分居法线两侧,光线都改变了传播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叙述光的反射定律,能判断光的反射类型
过程与方法
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将实际生活中的观察融入到课堂情境中,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三、教学准备
课件、激光束、教材图1-41实验装置、
四、教学预设
(一、教学引入)
师:现在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提问,有关我们学过的前面四节课的知识。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问:什么是光线?
(光线是指光的传播路线,常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
(二、新课教学)
师:前面我们学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光转弯的情景吗?你能说一说?
生根据实际来回答。
展示:1、用激光束照射到镜子上,射到镜子的光会是怎样?
2、试着移动镜子,你能使光照到房中不同物体上吗?
小结:实验表明: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师:光的反射可以用图来表示:
实验:如课本23页,图1-4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并讨论下列两个问题:
1、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所处的位置关系如何?
2、两角(入射角、反射角)
所处的位置关系如何?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光的反射定律: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练习:
分析,讲解。
展示光的镜面反射,让学生观察,如下图:
你观察到了什
么现象?
1、反射面是光滑的。
2、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反射光线
也是平行光线。
也就是说入射光线
朝一个方向入射,反射光线也向一
个方向传播
我们把刚才看到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用FLASH展示光的漫反射:
你观察到了什么
现象?
1、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
2、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反射光线却
向各个不同的方向传播。
也就是说入射
光线朝一个方向入射,反射光线向不同
的方向传播
我们把刚才看到的反射叫漫反射。
讨论:
1、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的表面,平面镜的另一侧可看到耀眼的光亮,为什么?
2、一束太阳光斜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则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为
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