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讲解
医学微生物学 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af84b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8.png)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医学微生物学课件:探索微观世界中的生命与疾病医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体内的分布、特征、生命活动规律等。
在这个微观世界中,医学微生物学为我们揭示了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如何防止和治疗这些疾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
这些微小生物与我们密切相关,既可以成为导致疾病的病原体,也可以成为益生菌,维持着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结构特性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内容。
以细菌为例,我们需要了解细菌的形态、大小、结构、分类和鉴别方法。
同时,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营养、温度、湿度、酸碱度等。
通过这些条件的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和制备益生菌,预防和治疗疾病。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遗传变异也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知识点。
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基因表达等都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了解这些环节有助于我们理解微生物的生命特点和变异机制,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支持。
医学微生物学还涉及到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和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
以流感病毒为例,我们需要了解病毒如何入侵人体细胞,如何利用人体资源进行复制,以及人体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清除病毒。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揭示了微观世界中的生命与疾病。
通过学习医学微生物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掌握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疾病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微观世界,为健康的人类未来而努力。
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69a78a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c.png)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主要涉及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活史、繁殖方式、生长特性、代谢特点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微生物感染等内容。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本部分介绍了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和结构特点。
微生物按照形态、生活方式和遗传特征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同时,还介绍了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如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质、核和质粒等组成部分,以及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包被等结构。
第二部分:微生物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微生物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是了解微生物生物学特点的重要内容。
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细菌的生长曲线和菌落形态,包括悬浮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等。
此外,还介绍了细菌的繁殖方式,包括二分裂、芽生和孢子形成等。
第三部分: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代谢特点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代谢特点对于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行为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生长速率、生长曲线和生长限制因素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包括革兰氏阴性菌的厌氧代谢和革兰氏阳性菌的产酸和产气等。
第四部分: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本部分将介绍微生物感染的相关知识。
包括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和免疫防御等内容。
此外,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疾病,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并探讨了微生物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第五部分:微生物相关实验技术本部分将介绍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包括微生物培养、菌落计数、细菌鉴定、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通过实验,学生将能够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方法,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通过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活史、繁殖方式、生长特性、代谢特点和与人类健康的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将具备一定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操作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详细)
![医学微生物学(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beb776d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b.png)
医学微生物学(详细)医学微生物学1.绪论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
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分类:种类细胞结构核酸特点代表非细胞型微物无典型细胞结构构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值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核膜、核仁,仅有核糖体DNA和RNA 古生菌、细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很高,有核膜核仁,细胞器完整DNA和RNA 真菌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郭霍法则的特殊情况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第二节细菌的结构3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 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细胞壁格兰阳性菌G+格兰阴性菌G-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结构)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结构)磷壁酸(重要的菌体表面抗原)外膜(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4.G-菌的外膜{脂蛋白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脂多糖}脂多糖即G-菌的内毒素。
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b396a91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f.png)
细菌的耐药性与抗感染治疗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细菌耐药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质粒、转座子、基因突变等。其中,质粒是一种能够编码细菌耐药性的小型DNA分子,可以在不同细菌之间传递和复制。
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挑战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抗感染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和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速度。
03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02
01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病毒的增殖方式
病毒的培养通常在动物模型或细胞培养中进行。
病毒的培养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实现。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病毒的生长与繁殖
真菌可以以菌丝或孢子的形式进行生长和繁殖。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真菌的生长特点
xx年xx月xx日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CATALOGUE
目录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与鉴定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抗感染治疗
01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种类、特性、致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一门科学。
真菌耐药性的分类和特点
真菌耐药性的传播
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挑战
其他微生物的耐药性分类和特点
其他微生物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其他微生物抗感染治疗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其他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抗感染治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真菌的耐药性与抗感染治疗
真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与细菌相似,可以通过质粒、转座子等途径传播。此外,真菌还可以通过产生孢子和菌丝等生殖方式传播耐药性。
第八章--医学微生物学-概述PPT课件
![第八章--医学微生物学-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13126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5.png)
体积微小: 以微米(μm)或纳米(nm)来衡量
结构简单
➢由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 非细胞生命物质所构成
繁殖迅速
一般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
培养4-5天所形成的大肠 杆菌的重量将和地球相仿
容易变异
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直接紧 密接触,易受环境因素的 影响,发生突变——获得 很强的外环境适应力
起源早:地球诞生于46 亿年前, 微生物35亿年前 即已形成
85公里的高空、11公里深的海底、2000米深的 地层有微生物
近100℃的温泉、零下250℃的环境有微生物 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与人类关系密切
自然界中N、C、S等 元素循环
有少数微生 物能引起人 类和动、植 物的病害
工业,微生物应用于 食品、皮革、纺织、 石油、化工、冶金等
污水处理,利用微生物 降解有机磷、氰化物等
分布广泛
人体的皮肤、口腔、肠胃道等都有许多微生物 85公里的高空、11公里深的海底、2000米深的地
层有微生物 近100℃的温泉、零下250℃的环境有微生物 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同学们要牢固地树立无菌的观念
砧板上的微生物
皮肤、毛发上分布的细菌
肠黏膜上分布的细菌(一)
种类繁多
第八章 医学微生物学 概述
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及种类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
然界,结构简单、种类多、繁殖迅速、容易 变异、与人类关系密切、肉眼直接看不到,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 倍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的总称。
(二)微生物的特点
体积微小 结构简单 繁殖迅速 容易变异 分布广泛 种类繁多 适应力强 作用重要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2b6d6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d.png)
01医学微生物学概述Chapter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定义任务01020304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不同类型的细菌。
细菌包括DNA 病毒、RNA 病毒等不同类型的病毒。
病毒包括酵母菌、霉菌等不同类型的真菌。
真菌包括原虫、蠕虫等不同类型的寄生虫。
寄生虫古代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20世纪至今02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结构Chapter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01020304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核质荚膜鞭毛菌毛芽孢03细菌的生理与遗传Chapter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理化特性细菌的分类与命名030201细菌的理化性质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代谢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的变异类型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细菌遗传变异的意义04细菌的分类与命名Chapter细菌的分类方法数值分类法传统分类法利用细菌的多种特性,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值分析,确定细菌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进行分类。
分子分类法常见病原菌的分类与命名葡萄球菌属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败血症等。
链球菌属包括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引起呼吸道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等。
肠杆菌科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细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代谢产物的产生以及某些酶的活性等特性进行鉴定。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细菌抗原的结合反应进行鉴定,如凝集试验、沉淀试验等。
基于细菌基因序列的分析和比较,采用PCR 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手段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
细菌的鉴定与识别05病毒的基本形态与结构Chapter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大小病毒的形态病毒形态各异,常见的有球形、杆状、砖形、丝状、蝌蚪状等。
这些形态与病毒的基因组类型、外壳蛋白的结构以及感染宿主的方式有关。
病毒的基本结构核衣壳包膜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命名06病毒的复制与遗传Chapter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通过特异性受体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然后将核酸注入细胞内。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https://img.taocdn.com/s3/m/01222a3c0b4c2e3f5727634d.png)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英文名称:《medical microbiology》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68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24学时学分:3.8学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麻醉学、口腔医学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了解微生物学科的最新研究领域;使学生得到微生物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重点学科。
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均力求与国际先进教材接轨,反映微生物学科的最新水平,和以往的教材有较大的差别。
内容包括第一篇:细菌学,第二篇:病毒学,第三篇:真菌学。
实验课教学内容注重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包括微生物无菌技术、培养技术、纯化分离技术等,具体涉及各类微生物形态比较、微生物分离技术等。
我们根据专业的后续课程的不同,避免重复,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点略有差异,突出专业特色。
基本教学内容注重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不断补充所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力求培养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尽快了解吸收和掌握最新科技动态和科技前沿,推动学生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正任,6版,2003年。
参考书目:《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陆德源,5版,2000年。
主讲教师:吴中明教授江吉富副教授周安讲师魏洪讲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cdcbc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b.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1.2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起源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1.3 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工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2.1 微生物的形态细菌的形态真菌的形态病毒的形态2.2 微生物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真菌的结构病毒的结构2.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3.1 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种类与制备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3.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厌氧培养3.3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第四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4.1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意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4.2 病原微生物与病原性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性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4.3 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感染病的诊断与治疗疫苗研究与制备微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第五章:常见病原微生物简介5.1 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5.2 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5.3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第六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6.1 微生物感染的过程感染微生物的入侵与繁殖感染引起的病理反应6.2 免疫反应与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记忆6.3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的关系微生物如何逃避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在微生物清除中的作用第七章:微生物药物7.1 微生物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7.2 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耐药性的定义与成因耐药性对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影响耐药性监测与控制策略7.3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微生物药物的来源与筛选微生物药物的合成与半合成微生物药物的新药研发趋势第八章:疫苗学8.1 疫苗的原理与分类疫苗的原理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8.2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疫苗的制备方法疫苗的接种程序与剂量疫苗的保存与运输8.3 疫苗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疫苗的应用领域与效果疫苗的不良反应与监测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与加强针第九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9.1 微生物学的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9.2 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克隆与表达9.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疫苗研发与生产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评价第十章:医学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微生物组学与微生物菌群研究微生物组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微生物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生物菌群的调控与干预策略10.2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10.3 微生物学的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微生物引起的个性化医疗需求微生物学的精准治疗策略微生物学在个体健康维护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微生物的分类与定义微生物分类涉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理解这些分类及其代表性例子是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b0a7973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0.png)
研究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的比较
传统方法侧重于表型特征的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而现代方法则更深入地揭示微生物的分子机制和免疫 机制。
研究方法的选择
在实际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目的、实验条件、样本来源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 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
04
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
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基因工程
利用微生物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 细胞,实现外源基因的导入、表 达和调控,生产重组蛋白和多肽
类药物。
细胞工程
利用微生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单 克隆抗体、疫苗、干扰素等生物制 品。
发酵工程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生产抗生 素、氨基酸、有机酸等发酵产品。
其他领域的应用
环境微生物学
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 布、功能及其对环境的影 响,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 供依据。
期待医学微生物学教育能够培 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领域持 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 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放线 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 旋体等八大类。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微生物的特点 体形微小,表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然界的清道夫;
03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改造自然的生力军; 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 提供营养物质; 参与物质循环;
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406c5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9.png)
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汇报人:日期:•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目录•常见医学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在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01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的学科,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定义根据微生物种类,医学微生物学可分为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分支。
分类定义与分类早在17世纪,微生物学就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其分支,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早期研究随着医学和科技的进步,医学微生物学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近代发展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不仅关注疾病诊断和治疗,还涉及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等领域。
现代进展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历程医学微生物学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培养,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诊断价值医学微生物学不仅为疾病诊断提供支持,还为治疗提供有效手段,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治疗作用通过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医学微生物学为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如疫苗研发、消毒灭菌等。
预防作用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有力支持。
推动医学科学发展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02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球状、杆状、螺旋状和分枝状等形态,以及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真菌的形态与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形态多样,如球形、杆形、砖形等。
包括酵母菌、霉菌等,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030201描述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数量变化,包括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如二分裂、出芽、孢子形成等。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如温度、湿度、pH值、培养基等,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微生物的代谢与能量转化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包括异养型、自养型和光能自养型等,根据微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进行分类。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完整版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04605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e.png)
形态多样 结构简单 寄生生活
严格细胞内寄生
病毒粒子形态各异,有球形、杆 状、砖形、蝌蚪形等。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复 制和增殖。
病毒的复制与变异
复制周期
包括吸附、注入、脱壳、生物合 成、组装与释放等步骤。
变异机制
病毒的变异机制包括错误复制、 基因重组和基因重配等。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如麻疹、流感等 。
微生物与药物的关系
微生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
许多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都来源于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
微生物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可以生产多种药物,如青霉素、维生素等。
微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可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影响药 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
06
实验诊断与防治原则
Chapter
实验诊断方法与技术
细菌学诊断方法
包括细菌培养、生化反应、血 清学试验等,用于鉴定细菌种
类和检测细菌感染。
病毒学诊断方法
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抗原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等,用于鉴定 病毒种类和检测病毒感染。
免疫学诊断方法
包括抗原抗体反应、免疫荧光 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用于检测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或 抗体。
03
人类通过培养有益微生物和消灭有害微生物来维护自身健康,
如疫苗接种、消毒灭菌等。
02
细菌学
Chapter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基本形态
球菌、杆菌、螺形菌
细菌的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医学微生物学一详解演示文稿
![医学微生物学一详解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2eacafe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5.png)
体积微小, 能过滤菌器, 无细胞结构, 无 产生能量的酶系统, 只有在敏感宿主活细
胞内才能增殖。
如病毒(virus)
第10页,共112页。
general properties of microbe:
1. tiny in size—肉眼看不见。
2. simple in structure—一般为单细胞或非细胞形态, 也可为多细胞。
3. a grea in multiplication—一般20min繁殖一代。 5. widely distributed—动植物体内外、土壤、空气、江
河、深海、温泉均可由微生物存在。 6. easy in variation——容易变异。
第15页,共112页。
Leeuwenhoek . 1676 .microscopy (>200 times )
第16页,共112页。
➢ Pasteur (1822-1895 ) :
➢ yeast cells cause wines sour
➢ pebrine caused by protozoan ➢ spontaneous generation
按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成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三大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7页,共112页。
Eukaryotic microbe: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 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胞质内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fungi)
第8页,共112页。
Prokaryotic microbe:
细菌结构模式图
第41页,共112页。
一、 Essential structure of bacteria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doc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287308f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6.png)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验:20学时)总学分: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对象:医学类专业(本科)一、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教学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其基本理论包括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有关课程和对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
三、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原则性建议1、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工作的能力。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1、本大纲的内容是以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第五版)教材的章节顺序编写,分为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等三篇,共35章,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之比为2:1,实验考核2学时。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传授,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本大纲是我教研室教师在多年教学中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晶,在大纲编写之际,我们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各位教授(师)表示深切的谢意。
大纲正文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学时:1学时(讲课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种类(包括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型八大类)。
掌握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1d8ba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8.png)
真菌的命名遵循国际生物命名法规,根据其形态、繁殖方式等特征进行命名。
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真菌感染的诊断
真菌感染的诊断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式进行 ,如皮肤癣菌感染需要观察皮肤损伤情况,念珠菌感染需要 检查口腔或粪便中的念珠菌等。
真菌感染的治疗
真菌感染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如氟康唑、 伊曲康唑等,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感染部位和症状进行对 症治疗。
是指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合成抗菌
药。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使用
03
根据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适应症等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类与
使用。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的定义与传播途径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传播等。
预防措施
包括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加强疫情监测与控制 等。
细菌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某些细菌具有其他繁殖方式,如接合、转化等。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细菌的分类
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两大类。
VS
细菌的命名
细菌按照其形态、染色性质、生化反应等 特点进行命名,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 。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细菌的感染
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体,如呼吸道、 消化道、皮肤等。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真菌的生长
真菌可以通过吸收环境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如葡 萄糖、氨基酸等。
真菌的繁殖
真菌可以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进行繁殖,其中无 性繁殖包括裂殖、芽殖等,有性繁殖则包括配子生殖 和孢子生殖。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
真菌的分类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介绍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9f51548f121dd36a22d82cc.png)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介绍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及生物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既是基础性医学学科,又是应用基础性学科,对于诊断、预防、治疗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临床医学各科密切相关。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以黄汉菊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叶嗣颖教授参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6版《医学微生物学》以及黄汉菊教授参编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主要教材。
实验课主要以本教研室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为教材。
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必要技术,建立无菌观念,为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基本内容简介: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相关的免疫损伤,达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掌握了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为医学各专业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有助于将来的实际工作。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
人类对传染病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都将给我们以深思和启迪,有助于培养自己严谨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使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并在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为今后有关疾病的诊断与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试验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
总论实验中,着重于基本操作的学习。
各论实验中,主要对一些常见的人类传染病病原进行较为系统的生物学性状的实验,并通过临床标本的检查,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病原学及血清学诊断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第十章医学微生物绪论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类与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一、微生物的种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在农业方面,可以用微生物制造菌肥、植物生长激素等、杀死害虫。
2.在工业方面,微生物应用于食品、皮革、纺织、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日趋广泛。
3.在医药工业方面,有许多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可选用微生物来制造一些维生素、辅酶、ATP等药物。
4.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在基因工程技术中的作用更显辉煌。
三、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物学又形成了许多分支;着重研究微生物学基础的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微生物学等。
按研究对象分为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在应用领域中,分为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等。
第二节微生物学发展史一、经验微生物学时期北魏(386—534)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制醋方法。
11世纪时,北宋末年刘真人就有肺痨由虫引起之说。
意大利Fracastoro(1483—1553)认为传染病的传播有直接、间接和通过空气等数种途径。
奥地利Plenciz(1705—1786)主张传染病的病因是活的物体,每种传染病由独特的活物体所引起。
18世纪我国师道南在《天愚集》地描述了当时鼠疫猖獗流行的可怕凄惨景况,同时也正确地指出了鼠疫的流行环节。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对病人的衣服蒸过再穿就不会感染到疾病,表明已有消毒的记载。
大量古书表明,我国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人痘已经广泛使用,并先后传至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国家。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1、微生物的发现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1676年创制了一架能放大266倍的原始显微镜,发现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科学依据。
2、微生物的生理学时期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首先实验证明有机物质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而酒类变质是因污染了杂菌所致,从而推翻了当时盛行的“自然发生说”。
巴斯德为防止酒类发酵成醋创用的加温处理法,就是至今仍沿用于酒类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JosephLister,1827-1912)创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用具,以防止术后感染,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奠定基础。
微生物学的另一奠基人是德国学者郭霍(RobertKoch,1843-1910)。
他创用固体培养基,使有可能将细菌从环境或病人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成为纯培养,利于对各种细菌的特性分别研究。
他还创用了染色方法和实验动物感染,为发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提供实验手段。
由郭霍和在他带动下的一大批学者相继发现并分离培养成功。
3、病毒的发现1892年俄国伊凡诺夫斯基发现了第一个病毒即烟草花叶病病毒。
1897年Loeffler和Frosch发现动物口蹄疫病毒。
对人致病的病毒首先被证实的是黄热病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则分别由Twort(1915)和Herelle(1917)发现。
4、抗病毒药物的发明德国化学家欧立希合成砷凡纳明来治疗梅毒,杜马克发现百浪多息治疗链球菌,fleming 发现青霉素等。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1、新病原微生物的发现自1973年以来,新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已有30多种。
其中主要的有军团菌,幽门螺杆菌,霍乱弧菌O139血清群,大肠埃希菌O157:H7血清型,肺类衣原体,伯氏疏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7、8型,丙、丁、戊、己、庚型肝炎病毒,汉坦病毒,轮状病毒,类病毒(viroid),拟病毒(virusoid)、亚病毒(subvirus),朊粒(prion)或者叫传染性蛋白因子。
2、致病机制对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认识可深入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
迄今一些主要病原菌的外毒素、内毒素、侵袭性蛋白、粘附素等,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等组成和功能,以及相应的编码基因和调控基因有所了解,它们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亦有进一步的明确。
这些都有助于为诊断和防治微生物感染性疾病设计更有效措施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3、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呼应,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计划已提到议事日程。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分析早已处于领先地位.截至1998年9月,已有572株病毒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其中与人类有关的病毒占76株.已完成原核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有20种,其中为临床筛选有效药物和开发疫苗提供资料;为对人类相关基因功能的认识和探讨人类遗传性疾病机制提供参考等。
4、检测技术现侧重于基因型方法来分析待检菌的遗传学特征.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快速诊断方法发展较快。
免疫荧光、放射核素和酶联(ELISA)三大标记技术中,以ELISA快速测定微生物抗原技术较为普遍。
放射核素标记因有辐射危害,已逐渐为地高辛、光敏生物素等非放射性物质标记所替代。
细菌检验中的微量化和自动化,也是微生物学诊断中的发展方向。
5、防治方法近年来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疫苗、百日咳血凝素组分疫苗、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疫苗、伤寒沙门菌Ty2la疫苗、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等相继问世.1993年Ulmer等开创的核酸疫苗被誉为疫苗学的新纪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多种抗生素的发现对细菌性感染的防治起着极大作用,病原菌多重耐药株随着出现,使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不断对老药修饰改造和新抗菌药物的研制,情况有所改善,但仍不能逆转耐药性这一根本问题.近年来,应用生物工程产生大批量干扰素、白介素2等细胞因子,在试治某些病毒性疾病中,取得一定效果。
第三节微生物学与中医药学中医中药为防治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真菌类药物被广泛应用,单味和配伍中药的使用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第十一章细菌学总论第一节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bacterium)属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一般以微米(um)为单位,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一,同一种细菌也因菌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球菌多数球菌(coccus)直径在1um左右,外观呈圆球形或近似球形。
1.双球菌(diplococcus)2.链球菌(streptococcus)3.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4.四联球菌(tetrads)5.八叠球菌(sarcina)杆菌不同杆菌(bacillus)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
1.链杆菌(streptobacillus)2.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3.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螺形菌1.弧菌(vibrio)2.螺菌(spirillum)3.弯曲菌(campylobacter)二、细菌的结构(一)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但各自有其特殊组分。
(1)肽聚糖(peptidoglycan)革兰阳性菌: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革兰阴性菌: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大多数尚含有大量的磷壁酸(teichoic acid),少数是磷壁醛酸(teichuroic acid)。
某些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表面尚有一些特殊的表面蛋白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 A群链球菌的M蛋白等。
(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除含肽聚糖结构外,尚有其特殊组分外膜(outer membrane)。
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
(4)细胞壁的功能①主要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②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③构成重要的表面抗原,可以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2、细胞膜细胞膜(cell membrane)或称胞质膜,位于细胞壁内侧,紧包着细胞质。
柔韧致密,富有弹性,细菌细胞膜的结构与真核细胞者基本相同,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但不含胆固醇。
3、细胞质细胞膜包裹的溶胶状物质为细胞质(cytoplasm)或称原生质,由水、蛋白质、脂类、核酸及少量糖和无机盐组成,其中含有许多重要结构。
4、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nuclear material)或拟核(nucleoid),集中于细胞质的某一区域,多在菌体中央,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厚度≥0.2μm ,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capsule)或大荚膜(macrocapsule)。
厚度<0.2μm者称为微荚膜(microcapsule)。
若粘液性物质疏松地附着于菌细胞表面,边界不明显且易被洗脱者称为粘液层(slime layer)。
介于荚膜和粘液层之间的结构称为糖萼,由多糖或糖蛋白组成,是从菌体伸出的疏松纤维网状结构。
2.鞭毛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者达数百。
这些丝状物称为鞭毛(flagellum),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长5~20μm,直径12~30nm 。
3. 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称为菌毛(pilus或fimbriae)。
菌毛蛋白具有抗原性,其编码基因位于细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上。
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4.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内芽胞(endospore),简称芽胞(spore),以别于真菌在菌体外部形成的孢子。
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重要的有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等)和梭菌属(破伤风梭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