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作者:张奎亮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08期
[摘要] 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指标来衡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找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的问题,对中国如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出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了一支重要力量。
然而中国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时间还很短,起点也低,加之中国有庞大的低劳动力的客观条件这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但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土地、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中国在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
1.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生产企业将原先的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重新设计和整合,将资源集中于特定领域,将焦点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在企业内部保留最擅长的一部分核心功能和少数几个关键环节,将其他环节外包,尽可能的借助外部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当然这些合作伙伴具有本企业不具有的能力。
这种企业内联系和企业间市场交易而形成的链条就是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价值链条,这种链条具有网状特点,因而是水平的组织机构,跨国公司不能够从母公司自上而下的进行控制。
根据有关的跨国公司组织机构理论,只要价值链仍以跨国公司总部进行驱动,其必然会采取金字塔型的控制结构,不过这种金字塔型正向网络化和水平化发展。
2.全球价值链的衡量
管理学根据生产过程中产品增值幅度,习惯将产品分为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
附加值是指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产品附加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通过企业的内部生产活动等创造的产品附加值和通过市场战略在流通领域创造的商品附加值。
如果将生产链环节看作中间投入品,那么可以用产品的相关概念对价值链环节进行界定。
由此,高附加值环节是指“投入产出”比例较低的环节,其技术含量、文化价值等比一般产品要高出很多,因而其生产过程和流程中,价值增值幅度大,生产获利较高。
而低附加值工序则是指与高附加值工序相对的,“投入产出”比例高、技术含量和文化价值低、生产附加价值增值幅度小、生产获利少。
从现实经济来看,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逐渐着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价值链环节,控制了核心技术和经营技能,而把加工制造价值链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则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承接某种产业价值链和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价值链环节。
在诸多案例中,耐克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微观案例。
耐克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和关键技术,所以从事研发设计和经营销售价值链环节,而授权越南、中国等国外生产厂商按其产品规格、技术标准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
由此,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价值链环节或零部件的不同技术含量来进行:技术含量高的工序、附加值高的部件由发达国家来完成,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生产,或者是主要部件依靠进口、承担最后加工装配的工序,陷入了“价值链陷阱”。
贸易附加值可以准确的刻画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所获得的实际利得。
本部分将运用相关计算贸易附加值相关方法,对1994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实际附加值进行测度和分析。
假定“附加值越高的产品越是来自于高收入国家”,将某年产品的附加值用出口国人均GDP 的加权平均数来表示,记为PRODY。
在实际计算中,以一国对该种产品的比较优势为权数,这一方法能够保证使一些贫穷的小国的出口能够被赋予足够的权重。
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j产品的出口附加值的计算公式:
其中其中Yi表示第i个国家的人均GDP,RCAij为第i国j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本文采用贸易附加值比例(出口附加值除以相应出口总额)这一指标作为标准衡量标准,来测度中国的工序分工与贸易利益。
是本文测算的1994年至2007年,中国11个制造行业和制造业总体出口的贸易附加值比重,它刻画了各行业和总体行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中获得的实际利得。
从图中可得,中国出口贸易附加值比重较高的行业集中在象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以及食品加工业这些参与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较少的行业;而参与价值链分工与贸易程度
较深的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附加值比例相对较低。
由此,我国越是较深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体系的行业其贸易附加值越低。
这说明,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我国实际获得的贸易利得较少,分工地位较低,在整个价值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二、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低的原因
中国加入WTO之后,制造业贸易的增长速度急剧增快,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6.8%。
但是,我国工业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未完全摆脱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
国内许多工业产业的高速增长仍然主要依靠高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耗,以产品数量扩张和低价策略参与竞争。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利润为主要竞争方式进行的,导致我国当前的国际分工层次低,这使得中国制造业贸易战略转型及其持续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和瓶颈。
这些发展瓶颈严重阻碍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优化,阻碍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中的分工与贸易地位的提升。
1. 国内制造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产业在总量扩张的同时,制造业产业内部结构性问题却十分显著,严重阻碍了制造业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产业的结构性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剖析:
我国制造业的现实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之上,其附加值较低,而且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工序环节,很难获得持久发展和贸易利益优化升级。
附加值高的产品和工序生产国际竞争力孱弱,极大阻碍了我国工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制造业产业的外资依存度很高,外资成为我国制造业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由此也成为我国制造业出口的主力军。
外资制造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十分明显,我国工业体系构架中的国外因素具有很强的主导性。
这些都说明我国国内制造业体系完全依附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缺乏自主能力,其发展完全受制于发达国家及其全球性跨国公司。
所以,我国制造业高度对外依存的现实也成为国内工业体系在全球价值链上攀升以及工业外贸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2. 国内工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孱弱
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但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
3. 国内工业产业区域分工不完善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原因,我国各地区间差距较大,这造成了地区间生产专业化分工体系极不完善。
东南沿海由于天然的区位优势,通过廉价劳动力迅速融入到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体系中,但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却由于各种原因很难深入的嵌入全球价值链之中,这就造成了我国制造业贸易“体外循环”的困境,阻碍了我国制造业外贸的持续发展。
三、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贸易发展的对策
1. 立足现有生产比较优势,有效嵌入全球生产网络
就全球价值链现状以及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而言,中国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是:国际先进制造业(高端优势技术制造业)的承接基地(生产制造基地)。
所以,中国发展制造业的关键,应该是从附加值低的加工制造环节,向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管理环节两头延伸。
2.完善国内市场机制,促进国内价值链生成
我国价值链嵌入国际价值链的前提是由一个完整体系的国内价值链,而这条价值链的形成需要一个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
首先我国将对国内市场进行适当的保护。
没有对当地市场的保护就没有了当地企业独特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就减少了当地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和平台。
其次,我国将积极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
一方面,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长期,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另一方面,我国将自觉地有意识地引导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即便是在市场体制已经完全建立并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这种机制的运行提供一些长远的、战略性的引导和拉动。
3.促进地方产业协调发展,打造国内完整产业链生成
我国国内东中西部要素结构和技术能力都具有一定差距,这为我国的垂直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东部地区人均资本存量较高,适合于从事价值链高端的技术知识密集型工序;中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地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适合加工和装配等较低工序的生产;西部地区资本匮乏,技术落后,但是自然资源丰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充足的生产资料,同时由于西部地区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西部地区也要参与中部地区进行积极有效的对外加工贸易,为中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攀升创造条件,提供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 Lall Sanjaya,Weiss, John, and Zhang Jinkang. The'Sophistication'of Exports: A NewMeasure ofProductCharacteristics.ADB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No.23, January 2005:75-96.
[2]韩志辉.创造附加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曾铮,张路路.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界定―基于中国制造业贸易附加值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1):36-43.
[4]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