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蛋白在口腔白斑中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53蛋白在口腔白斑中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08-21T14:27:07.72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月第1期供稿作者:方滕姣子朱红华孙晗鞠昊张宇娜宮海环宋[导读] 方滕姣子朱红华孙晗鞠昊张宇娜宮海环宋艾阳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
方滕姣子朱红华孙晗鞠昊张宇娜宮海环宋艾阳
(吉林大学口腔医院黏膜病科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p53作为比较经典的抑癌基因,对诱导细胞死亡、上皮组织发育以及肿瘤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p53 能结合并激活细胞分裂制动基因从而控制细胞的分化与增殖, 对细胞增殖分化起负调控作用。但是,突变型 p53 基因不但丧失抑癌功能且具有恶性转化功能。本文从该基因的来源、结构、作用、以及其在口腔白斑中的相关研究予以综述。
【关键词】p53;口腔白斑;抑癌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1-0010-03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P53 Protein in Oral Leukoplakia 【Abstract】As an tumor suppressor, p53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cell death, epithelial tissue development and the tumor development.p53 works as an negative feedback inhibitor of proliferation, it could combine and stimulate cell fission gene and control th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proliferation. However, mutant type of p53 not only lose the function of suppressing the tumor growth, but also can change into malignant. From the sources, the gen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s well as its in oral leukoplakia in related research were reviewed.
【Key words】p53;Oral leukoplakia;Tumor suppressor
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是口腔最常见的癌前病变,约有3%~5%的白斑会转变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不能被擦拭,临床及组织病理上不能列入其他疾病分类中。口腔白斑临床分型可分为均质型与非均质型两大类,前者如斑块状,皱纹纸状等;后者如颗粒状,疣状及溃疡状等。白斑的主要病理改变为上皮增生,伴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
目前临床上关于癌症发生的机理普遍认为,抑癌基因突变和癌基因的被激活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是一种公认的肿瘤抑制基因,在细胞周期的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1-3]。
1.P53的生物学特性
P53基因是一个约为20kb大小的DNA片段,位于17号染色体上,它转录出一个大小约为 53ku的蛋白质(p53),故称p53基因[4,5],其水解产物主要为 53000核磷酸蛋白质,目前已经发现P63以及P73与 P53基因同属为一个家族[6,7]。它在人类 50%左右的恶性肿瘤中存在变异。主要由10个内含子以及11个外显子组成,其中外显子具有控制蛋白质合成及 DNA 转录的作用。在外显子的N断是由1~100个aa 残基组成,具有激活转录因子、介导蛋白的作用。外显子的C端由300~399个残基组成,发挥着生物学功能,其主要由于BD(碱性区)、TD(四聚体形成区)、NES(输出信号区)、NLS(细胞核定位信号区)等四个区域组成,在四聚化域的作用下,C端能与特异性 DNA进行结合,从而促使P53拥有较高的亲和性。外显子的羧基端能与 DNA发生非特异性的结合,因此能参与核心区的调节[8]。
p53 基因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其产物也有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9,10]。由于野生型p53蛋白半衰期较短,大约6分钟~20分钟,因此即使在分裂期的正常细胞,检测到的野生型p53水平也是很低的。野生型 p53 在细胞受到射线或某些药物作用而发生DNA损伤的情况下,能使细胞分裂终止在G1/S期,从而使细胞有足够的时间修复损伤,恢复正常的状态。若损伤不能修复,野生型p53还能启动细胞程序化死亡过程,引起细胞凋亡。而突变型p53半衰期达2小时~40小时,因此免疫组化染色中检测到的实际为突变型p53。突变 p53不仅失去了正常的野生型p53的抑癌作用,而且具有癌基因的功能[11]。p53突变型改变了生长调节蛋白,并能使正常野生型p53失活,此种现象被称为“显阴性作用”,因为如果突变蛋白抑制了剩余的正常等位基因产生,1个或2个肿瘤抑制因子位点的失活能产生显性的致癌效应。
2.p53基因及蛋白产物在DNA损伤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p53基因不仅具有调控细胞周期、促进凋亡的作用,而且在维护基因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明确P21是p53的靶蛋白,P53有转录因子活性诱导P21表达,活化的P21与Cyclin E竞争结合CDK2,阻止细胞从G1期进入S期,从而抑制细胞过分增殖,相反p53突变即可引起细胞的异常增殖[12]。突变型p53不仅抑癌活性丧失,而且具有致癌活性,促使细胞向恶性转化。一方面p53通过调控P21蛋白表达来阻滞细胞周期,为及时修复DNA损伤赢得时间[13];另一方面,p53通过调控p53 R2基因的功能,参与DNA修复过程[14];第三,p53还通过与DNA修复基因和修复蛋白的相互作用,直接参与DNA修复过程。如果p53基因功能出现障碍,将致DNA修复功能、凋亡功能障碍,受损伤的遗传物质被保留下来,导致细胞变异,最终可能恶变。
3.P5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及口腔白斑中的表达及意义
卢怡[15]发现,p53基因突变、P53过度表达与O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53基因突变、P53产物的积聚先于肿瘤的浸润是发生在口腔癌变过程的启动阶段,是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可在癌变的后续过程中得到保留和延续。其在细胞恶性增殖的阳性表达较早较敏感,[16]发现,P53在正常黏膜组织中多数表现为阴性表达,经光镜发现,突变型的P53蛋白在不同分化等级的鳞癌阳性细胞中,其染色强度随分化等级的加强而显著加强,在轻、中、高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加,高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的表达率。患者从正常口腔黏膜(normal oral mucosa,NOM)到OSCC发展的过程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能力逐渐增强,且不同分化等级的表达强度存在差异。文献结果表明口腔上皮细胞早期恶性转化与 P53 染色阳性细胞数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因此P53 在上皮细胞发展成为口腔癌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之可能成为OSCC早期诊断和肿瘤化学预防药物评估的很好的生物学指标。突变型P53在OSCC中的高表达及其在OLK的稳定表达,使它可以作为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及鳞癌早期诊断的基因标志物[17],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口腔黏膜良性损害中恶性发展的潜在趋势[18]。当临床上对于癌前病变的诊断存在争议、结果不明确时,如将P53免疫组化染色与常规HE染色结果相结合,综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断,必将对早期癌变的准确诊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