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蛋白在口腔白斑中的研究进展
p27、p53蛋白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p27、p53蛋白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王若立;李惠山【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06(010)009【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鳞癌中p27与p53基因表达特征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对38例口腔鳞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27及p53蛋白表达.结果 38例口腔鳞癌中p27蛋白阳性表达22例,阳性率57.9%,p53阳性表达21例,阳性率55.3%.p27在鳞癌Ⅰ级中阳性表达17例(68.0%),Ⅱ级中阳性2例(40.0%),Ⅲ-Ⅳ级中阳性3例(37.5%).p53在鳞癌Ⅰ级病例中阳性10例(40.0%),Ⅱ级中1例(20.0%),Ⅲ-Ⅳ级中7例(87.5%).结论 p27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病理恶性程度增高而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病理恶性程度升高而增高,提示p53基因与口腔鳞癌细胞分化有相关性.p27和p53表达在鳞癌中呈负相关.【总页数】3页(P961-963)【作者】王若立;李惠山【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友谊医院,口腔科,辽宁,大连,116001;辽宁大连友谊医院,口腔科,辽宁,大连,1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27、p53蛋白的表达 [J], 边华琴;张洪福;周健;曹立宇2.p27Kip1、cyclin D1蛋白和Ki-67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J], 曹雷;王莉红;刘婷娇;刘佩勇3.口腔鳞癌中β-catenin 和 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云霞;达林泰;田玮;斯钦图4.p73、p63和p53蛋白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J], 曹雷;王莉红;刘婷娇;刘佩勇5.P53,Ki-67蛋白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 [J], 帕拉提.吐尔逊;热孜亚.艾尼;木合塔尔.霍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p53、p16蛋白和PCNA的表达
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p53、p16蛋白和PCNA的表达钟良军;袁芳;张薇【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2(025)001【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与发展过程中,p53蛋白、p16蛋白和PCNA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0例口腔扁平苔藓、20例口腔白斑、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分别进行检测。
结果:(1)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阳性率为90.0%,明显高于口腔白斑(10.0%)和口腔扁平苔藓(0.0%)(P<0.005)。
(2)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为35.0%,明显低于口腔白斑(70.0%)和口腔扁平苔藓(90.0%)(P<0.005)。
(3)PCNA的阳性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为90.0%,明显高于口腔白斑(10.0%)和口腔扁平苔藓(0.0%)(P<0.005)。
结论:p53基因突变使p53蛋白过度表达、p16蛋白表达缺失和PCNA的过度表达在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3页(P12-14)【作者】钟良军;袁芳;张薇【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Q344.13【相关文献】1.人口腔粘膜白斑p53蛋白,p16蛋白及PCNA的表达及白斑恶变?… [J], 何国斌;赵红宇2.人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及白斑P16蛋白及PCNA表达的研究 [J], 姜育红; 何国斌3.人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及白斑P16蛋白及PCNA表达的研究 [J], 姜育红; 何国斌; 石爱梅; 赵红宇4.p53、PCNA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乐福媛;田臻;张伟国5.PCNA、p53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及鳞癌中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J], 黄晓峰;张伟国;宗丽娟;傅涵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抑癌基因P_(53)蛋白在口腔鳞癌和癌前病损中的表达
抑癌基因P_(53)蛋白在口腔鳞癌和癌前病损中的表达
陈建钢;WAYeudell
【期刊名称】《医学新知》
【年(卷),期】1995(5)2
【摘要】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10例口腔鳞癌和4例口腔粘膜不典型增生标本,进行了P_(53)蛋白质(?)定。
结果显示:80%的鳞癌标本和25%的不典型增生组织,出现P_(53),阳性细胞,本实验提示P_(53)畸变与口腔鳞癌的早期阶段有关。
【总页数】2页(P57-58)
【关键词】抑癌基因;口腔肿瘤;鳞癌;癌发生
【作者】陈建钢;WAYeudell
【作者单位】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Bristol牙学院口腔疾病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02
【相关文献】
1.癌基因c-erbB2、c-myc和抑癌基因p16、p53在口腔鳞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协同作用 [J], 刘乃国;张卫群;吴淑华;单长民;吕增华;曹同涛
2.抑癌基因P53蛋白在口腔鳞癌和癌前病损中的表达 [J], 陈建刚
3.抑癌基因P53蛋白在口腔鳞癌和癌前病损中的表达 [J], Yeud.,WA;陈建钢
4.抑癌基因P_(53)蛋白在口腔鳞癌和癌前病损中的表达 [J], 陈建刚;W.A Yeudell
5.人类口腔粘膜癌前损害发生发展过程中CDKN_2基因作用的研究Ⅱ.P16蛋
白表达与抑癌基因Rb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 [J], 程斌;陈谦明;罗刚;李秉琦;胡颖川;周红梅;段开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DCD5和p53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PDCD5和p53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赵晓一;刘宏伟;魏明洁【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5(037)004【摘要】目的:研究凋亡相关新基因PDCD5与p53在口腔正常黏膜、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7例正常口腔黏膜,60例口腔白斑,30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中PDCD5基因及p53的表达.结果:正常口腔黏膜组PDCD5蛋白染色阳性率为88.2%,白斑组PDCD5蛋白染色阳性率为63.3%,口腔鳞癌组PDCD5蛋白染色阳性率为30%;正常口腔黏膜组P53染色阳性率为0,白斑组P53染色阳性率为31.7%,口腔鳞癌组P53染色阳性率为60%.将PDCD5蛋白和P53在不同病例组织中的染色强度指数(stainingintensity index,SⅡ)做进一步的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提示在口腔正常黏膜、口腔白斑以及口腔鳞癌组织中,PDCD5 SⅡ和P53 SⅡ呈明显负相关(r=-0.892,p=0.000).结论:在口腔白斑、口腔鳞癌组织中,不论PDCD5或p53基因是单独失活,还是同时失活,都可导致口腔黏膜上皮向癌变发展,甚至形成肿瘤;二者同时失活有叠加效应.这两项指标可作为辅助检测口腔黏膜癌变的基因标志物.【总页数】4页(P429-432)【作者】赵晓一;刘宏伟;魏明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黏膜科,北京,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黏膜科,北京,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科,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5【相关文献】1.PDCD5、MDM2、Tip60和P5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J], 孙伟;马秀敏;丁剑冰;郭辉;朱月洁;许兰俊;白靖平2.鼠双微粒体2蛋白、P53在口腔白斑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J], 韩帮锋;吴平凡;潘剑;李一;李龙江3.bcl-2与p53基因在口腔白斑及口腔鳞癌中表达的意义 [J], 陈玮伦;刘境华;郭晓峰4.口腔鳞癌组织中PDCD5、Smac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J], 潘福勤;刘建辉;蔡春意;王静;周静;刘孟媛5.口腔白斑及口腔鳞癌组织中Livin和Smac蛋白的表达 [J], 祝磊;韩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cl-2与p53基因在口腔白斑及口腔鳞癌中表达的意义
bcl-2与p53基因在口腔白斑及口腔鳞癌中表达的意义陈玮伦;刘境华;郭晓峰【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2(028)003【摘要】目的:研究p53和bcl-2的基因产物在正常口腔粘膜(NOM)、口腔粘膜白斑(OLK)及口腔鳞癌(O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NOM(10例)、OLK(17例)、OSCC(32例)中p53和bcl-2的表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p53在正常NOM中无表达,在OLK中有中度表达(阳性率29.4%),在OSCC 中有较强的表达(阳性率56.25%);bcl-2在NOM中无表达,在OLK中有较强的表达(阳性率23.53%),而在OSCC中的表达(阳性率21.88%)与OLK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 p53的突变和bcl-2的过度表达,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了OLK和OSCC的形成;②在OLK的形成过程中,突变型p53和bcl-2的基因产物表达呈正相关,而在OSCC的形成过程中,二者的基因产物无明显相关性;③ bcl-2在OLK和OSCC的形成过程中,并非单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这一机制而起作用;④突变型p53的表达可作为OLK及OSCC的基因标志物.【总页数】4页(P273-276)【作者】陈玮伦;刘境华;郭晓峰【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6;R739.85【相关文献】趋化因子7和趋化因子受体7在口腔白斑及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徐晓芳;贾晓威;郭艳2.C-erb B-2,nm23,bcl-2和p53基因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王辉;曹杰;杨平;李旺林;谭明华3.Bcl-2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柴琳4.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中Bcl-2、CDK2AP1的基因表达和临床意义 [J], 张国富;高建明5.TRPM8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王静;肖燕;孙明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鳞癌中β-catenin 和 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口腔鳞癌中β-catenin 和 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云霞;达林泰;田玮;斯钦图【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β-catenin and p5 3 protein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 and their clinicalsignificance .Methods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s of β-catenin and p5 3 protein in 5 5 cases of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1 5 cases of normal oral mucous membrane .Results (1 ) Abnormal expression of β-catenin was described as reduced or absent mem-brane staining and altered cytoplasmic and/or nuclear accumulation and was detected in7 0 .9% of 5 5 cases in OS-CC .Abnormalβ-catenin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moderately or poorly 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P<0 .0 5 ) ,however ,there was no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 P>0 .0 5 ) .(2 ) The positive rate of p5 3 protein was 6 7 .6%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epithelium ( P<0 .0 5 ) .The expression of p5 3 protein in the clinical stage Ⅲ ,Ⅳ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lin-ical stage Ⅰ ,Ⅱ(P<0 .05 ) .(3 )There wa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β-catenin and the expression of p53protein(r=0 .373 ,P<0 .05 ) .Conclusion Abnormal expression of β-catenin and overexpression of p53 protein may be individually or conjunctly involved in the course of path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oral squa -mous cell carcinoma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组织中β-catenin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探讨β-catenin和p53蛋白在口腔鳞癌发生中的作用。
PCNA及P53在口腔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疫组 化 结果 进 行评 估 。
1.4 统计 学方 法 。应用 SPSS19.0统计 学 软件进 行 分析 处理 ,
采用 卡 方检 验 ,以 P<O.05认 为有 统计 学意 义 。
2结 果
2.1 PCNA和 P53的表 达情 况 。PCNA和 P53主要 都分 布 于 2_3 PCNA与 P53在 口腔癌 中表达的关系
至 2017年 6月病史保存完整且病理诊断为 口腔癌根治性手术
石 蜡标 本 40例 ,男 性 10例 ,女 性 30例 ,年 龄 35 80岁 ,中位 年
龄 55岁 。其 中肿 瘤 的发 生部 位包 括舌 下腺 、口底 、颌下 腺 、腮 腺 、
口颊 部 。均经 病 理诊 断 ,参 照世界 卫 生组 织 口腔癌 的 TNM 分类
达率 间 的相互 比较差 异具 有统 计学 意义 (P<0.05)(表 1)。
05)(表 3)。
(转 下 页 )
一 54一 科 学技 术创 新 2018.09
盾构机供 电系统无功补偿 的优化研究
李进 明 (中交隧道 局 电 气化 工程 有 限公 司 ,北 京 100102)
2018.09科学技术创新 一53一
PCNA及 P53在 口腔癌 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沈建 军 王 燕 (黑龙 江 中 医药大 学佳木 斯 学 院,黑龙 江 佳 木 斯 154007)
摘 要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PCNA及 P53在 口腔癌 中的表达情况,并对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 的关 系进行
工 程有 限公 司 。
1.3检 测 方法 。采 用免 疫组 织 化学 方 法 (按试 剂 盒说 明 书进
行 ),DAB 染 色 ,苏 木 素 复 染 ,阴性 对 照 PBS液 分 别 代 替 一 抗 ,
p53与口腔扁平苔藓相关性的Meta分析
p53与口腔扁平苔藓相关性的Meta分析董红;邓志鹏【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3(24)2【摘要】目的探讨p53蛋白在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和Embase外文数据库及CBM等中文数据库p53与OLP相关的单中心研究文献,采用Revman5.0软件分析p53与OLP的相关性,计算OR值和95% CI.结果最终纳入相关性研究文献9篇,其中病例组(Oral lichen planus,OLP) 271例,对照组(Normal oral mucosa,NOM) 105例,OLP病变组织p53阳性率是NOM的4.62倍(95%CI=2.00~10.64),合并值Z=3.59,P<0.001,说明p53在OLP组与在NOM组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53的表达与OLP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相关性,可将其作为预测OLP恶变潜能的生物学标志物.%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p53 protein in oral lichen planus (OLP) lesion form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Methods The Pubmed, Cochrane Library, Embase database and CBM were searched for papers regarding p53 and OLP. Revman5.0 software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p53 and OLP by calculating OR and 95% CI. Results Nine papers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volving 271 cases in the study group (oral lichen planus, OLP group) and 105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normal oral mucosa, NOM group). The p53 positive rate of the OLP group was 4.62 times as that of the NOM group (95% CI=2.00~10.64), merge Z value=3.59, P<0.001),show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53 posi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 of p53 is correl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OLP.【总页数】3页(P288-290)【作者】董红;邓志鹏【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东风口腔医院口腔内科,湖北十堰42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东风口腔医院口腔内科,湖北十堰4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5【相关文献】1.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口腔扁平苔藓相关性的Meta分析 [J], 李伟;胡红梅;黄玉珊;李升;2.P53蛋白与国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 [J], 董红;余和东3.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口腔扁平苔藓相关性的Meta分析 [J], 李伟;胡检生;胡红梅;徐南平;黄玉珊;李升4.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腔扁平苔藓相关性Meta分析 [J], 吕乐乐;史同新;王君;华骋5.IFN-γ与口腔扁平苔藓相关性的meta分析 [J], 杨建堂;顾令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TEN、p53在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PTEN、p53在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王颖;周传香;高文信【期刊名称】《口腔医学研究》【年(卷),期】2005(21)2【摘要】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p53在口腔黏膜白斑(oralleukoplakia,OLK)和口腔鳞癌(oralsquamouscellcancer,OSC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意义。
方法:应用免役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25例口腔黏膜白斑(其中白斑伴上皮异常增生15例,白斑不伴上皮异常增生10例)及32例口腔鳞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和p53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正常口腔黏膜和白斑不伴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PTEN蛋白全部阳性表达;白斑伴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3.3%;OSCC组织中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1. 9%,其中高、中、低分化OSCC组织中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 7%、75%和33. 3%,统计学分析表明PTEN在OSC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 05)。
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p53蛋白阴性表达;白斑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8%;OSCC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6. 3%,其中高、中、低分化OSCC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 1%、58. 3%和50%,统计学分析表明p53在OSC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 05)。
p53阴性表达的14例OSCC组织中有5例PTEN也阴性表达。
结论:OSCC组织中PTEN和p53蛋白异常表达,说明PTEN和p53基因突变或缺失?【总页数】4页(P169-172)【关键词】PTEN;p53蛋白表达;口腔黏膜白斑;口腔鳞癌【作者】王颖;周传香;高文信【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5;R780.2【相关文献】1.PTEN、p27在口腔粘膜白斑和口腔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周传香;高文信;高扬2.CD147和Ki-67在口腔黏膜白斑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李媛;陆伟;王苏豫;刘一涵;梁强;金岩3.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中Bcl-2、CDK2AP1的基因表达和临床意义 [J], 张国富;高建明4.LC3B和mTOR在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J], 董小琳;柳志文5.PTEN及p27在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胡丹妮; 孙小年; 黄丽芳; 钟雅婷; 杨利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5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p5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刘伟伟;马洪【期刊名称】《济宁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34)4【摘要】目的探讨p5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50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中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1)p53在OSCC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53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OSCC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OSCC病理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 1)p53突变与OSCC发生发展关系密切.2)p53表达可能对OSCC预后的评估有参考价值.【总页数】4页(P247-249,254)【作者】刘伟伟;马洪【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山东济宁272067;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4;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山东济宁272067;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5【相关文献】1.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卢子正;姚小武;陈仕生;杨利和;黄慧燕;林敏校2.P53、Bcl-2、MDM2和P2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研究 [J], 郭珍珍3.VASH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白斑及口腔扁平苔藓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孙鑫;魏秀峰;吕珊珊;刘桐;安欢欢;李娜;谷楠4.骨膜蛋白和p53在口腔白斑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李群;关为群;张杨安;黄志超5.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p73与p53基因表达及意义 [J], 管宏伟;尚伟;杨学财;岳金;贾暮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口腔癌治疗新靶点
活质量下降。因此 , 寻找能够减少正常细胞损伤 的 肿瘤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p 5 3上 调 凋 亡 调 控 因 子 ( p 5 3 u p —r e g u l a t e d m o d u l a t o r o f a p o p t o s i s , P U MA) 具 有较 强 促细 胞 凋亡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 7 1 1 5 . 2 0 1 5 . 0 6 . 46 0
据2 0 0 8年 的 全 球 统 计 , 口腔 癌 年新 发 病 例 约 2 7 4 , 0 0 0例 , 年死亡病 例约 1 2 7, 0 0 0例 J 。在 一 些 高发地 区 , 每 年 新 增 病 例 甚 至 占男 性 恶 性 肿 瘤 的
泰
山
医
学
院 OURNAL OF TAI S HAN MEDI C AL COL LEG E Vo 1 . 3 6 No . 6 2 01 5
p 5 3上 调凋 亡 调 控 因子 : 口腔 癌 治 疗 新 靶 点
李俊福 、 姜 娟 刘 敏 雷印涛 陈岱颓。
( 1 .山东大学 口腔医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2 ; 2 . 泰 山医学院附属医院 口腔科 , 山东 泰安 2 7 1 0 0 0 )
关键词 : p 5 3上调 凋亡调控 因子 ; 肿瘤 , 口腔癌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8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1 1 5 — 1 0 0 4( 2 0 1 5 ) 0 6 - 0 7 1 1 03 -
MA基 因共含 有 5个 外 显 子 ( 1 a / l b 、 2 、 3 、 4 ) 和 三 个 内含子 , 外显 子 2含有 假定 的转 录起 始密码 子 , 外 显
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P53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
关键 词
口腔 鳞 状 细胞 癌 上 皮 异 常增 值
P 蛋 白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St udy 3pr t i ofPs o e n expr s i n n or quam ousc lcar nom a nd ys as a w ih i m unohit e s o i als el ci a d pl i t m s och em i e hod . cal m t
Sh nzh iy M a e nal d e en C t tr an Chidr e lh l en H a t y Hos t ,She he pial nz n,W a J nd ng i ong,W a i hi ng Su z ,Li hou a uS t o,e 1. 8025 ta 51
Ab ta t Ob e tv :T i s d s t x mie P p oen e p e s n i pi r rls a u elc r io sr c j c ie h s t y i o e a n 5 r ti x r si n r u o may o a q mo s c l acn ma ( s c n o c )a d
t um or he t .
Ke y wor s d
: a S u m o s c lc r io Or l q a u el acn ma( S C Ep teild s lsa P 3 r ti mm u ohso h m it OC) i l y pa i 5 p o enI h a n itc e s y r
e t i pihelal dys asa w ih i m u pl i t m nohit che i a so m c land i e tgat her a ins p t e pr s i n ofP5 ot i d s e ofc i c l nv s i e t alto hi bew en ex e s o 3pr en a om lnia n
MDM2和p53在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和口腔白斑中的表达
p 5 3 阳性 表 达 率 在 NOM、 OL K及 O S CC 组 织 中 呈 明 显 的 逐 渐 升 高 趋 势 , 对 照 组 正 常 黏 膜 中 MD M2和 p 5 3阳性 表 达 为 0, 口腔 白 斑 组 MDM2和 p 5 3阳 性表 达 为 5 6 . 8 %和 3 8 . 6 %; 口腔 鳞 癌 组 MD M2和 p 5 3阳 性 率分 别 为 7 6 . 8 %和 6 9 . 6 %, 与 对照 组相 比均差 异显 著 ( P<0 . 0 5 ); 口腔 白 斑 组 和 口腔 鳞 癌 组 在 MDM2 阳性 率无显 著性 差异 ( P > O . 0 5 ), 而p 5 3阳 性 率 差 异 显 著 ( P< 0 . 0 5 ) 。 MDM2和 p 5 3蛋 白 在 口腔 白斑 组 ( r =0 . 6 2 8 ) 及 口腔 鳞 癌 组 ( r =0 . 8 2 9 ) 均 呈现 正 相 关。 结论 : MDM2和 p 5 3蛋 白 功 能 异 常 是 口腔 黏 膜 上 皮 发 生 癌 变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一 。MDM2和 p 5 3表 达 水 平 与 OL K和 O S C C发展进 程 密切相 关 , 在 口腔 鳞 癌
W E N Me i j u a n I F E N G Y i z h o n g
( De p a r t m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a n d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P h y s i o l o g y f o S c h o o l f o Me d ci i n e o fS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J i a n g s u S u z h o u 2 1 5 1 2 3 ,C h i n a)
P53蛋白与国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
P53蛋白与国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董红;余和东【期刊名称】《口腔医学》【年(卷),期】2014(34)2【摘要】目的探讨P53蛋白表达与国人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发生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收集1994-2011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30篇,其中OSCC组1 206例,对照组1 150例.Meta分析结果:P53蛋白在国人O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平均为60%,OR值及95% CI为5.49(3.89,7.76),而P53蛋白的表达与OSCC组织分化程度(P=0.07)、淋巴结转移(P=0.15)、临床分期T(P=0.15)均无相关性.结论基于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结果,P53蛋白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有关,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口腔鳞癌的分子标志物.【总页数】5页(P124-128)【作者】董红;余和东【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东风口腔医院口腔内科,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太和医院口腔科,湖北十堰,4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49.52【相关文献】1.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细胞核吸光度值变化与P53表达的相关性 [J], 徐欣;赵尔扬;倪红丽;刘洪文;李曙南2.口腔鳞状细胞癌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p53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 [J], 张楠;徐江3.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国内喉鳞状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 [J], 党瑶; 高伟; 车琴; 秦艺骁; 郝晓龙; 王斌全4.P53和Mdm2蛋白在人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J], 王璐瑶;林岩;石爱梅5.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中国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Meta分析 [J], 朱丽芳;易安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通路介导的p53基因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通路介导的p53基因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和侵袭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人重组p53腺病毒(rAd-p53)注射液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和侵袭的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rAd-p53注射液转染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观察p53基因过表达对该细胞系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并用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Ad-p53转染前后Tca8113细胞系内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细胞周期及凋亡调控蛋白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P21、Bcl-2的表达。
结果Ad-p53转染后显著抑制Tca8113细胞系增殖和侵袭(P<0.01),并促进细胞凋亡(P<0.001)。
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rAd-p53转染后显著提高了Tca8113细胞P53和P21蛋白的表达,同时显著下调了Cyclin D1、Bcl-2蛋白的表达及AKT蛋白的磷酸化(P<0.01)。
结论AKT信号通路可能是p53引起的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和侵袭抑制的关键分子机制,Cyclin D1、P21和Bcl-2蛋白可能是AKT信号通路的下游调控基因,AKT信号通路及下游调控基因有望成为肿瘤基因治疗靶点。
标签:口腔鳞状细胞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细胞增殖;侵袭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会给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损害[1]。
转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性基因导入体细胞以纠正遗传或获得性基因缺陷导致的疾病,目前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治疗肿瘤的新手段。
近年来研究表明:抑癌基因p53的突变或失活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能与某些肿瘤转移及患者预后有关[2]。
人重组p53腺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p53,rAd-p53)是针对p53表达异常的新兴肿瘤基因治疗制剂,本研究用腺病毒载体将p53基因導入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观察其对Tca8113细胞增殖及侵袭行为的影响,并检测了相关信号通路、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P16、P53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癌预后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P16、P53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癌预后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口腔鳞癌是一种恶性固体肿瘤,其治疗效果及预后与许多因素相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某些蛋白的表达水平。
P16和P53蛋白是口腔鳞癌中的两个重要调控因子,其表达与预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仍不够明确。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16和P53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癌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探究以下问题:(1)口腔鳞癌组织中P16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2)P16和P53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的预后之间的关系;(3)P16和P53蛋白的联合检测在评估口腔鳞癌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口腔鳞癌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测定P16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采用统计学方法评估P16和P53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4.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P16和P53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预后评估标准,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同时,本研究也可能为口腔鳞癌的分子病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5. 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的进展计划如下:第一年:收集患者标本,进行P16和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分析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第二年:对本研究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探讨P16和P53蛋白联合检测在口腔鳞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第三年:撰写研究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6. 结论本研究旨在探究P16和P53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癌预后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旨在该领域发掘出更多的潜在治疗手段。
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P^(53)和nm23蛋白的表达分析
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P^(53)和nm23蛋白的表达分析
葛明华;张谷;王可敬
【期刊名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年(卷),期】2001(8)2
【摘要】目的 :研究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 P5 3和 nm2 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10 0例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 P5 3和 nm2 3蛋白的表达状况。
结果 :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 P5 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 5 8.0 % ,nm2 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 40 .0 % (P<0 .0 5 )。
颈淋巴结有转移者较无转移者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 ,而 nm2 3蛋白阳性表达率低。
结论 :P5 3 和 nm2 3蛋白表达状况与口腔粘膜鳞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总页数】3页(P107-109)
【关键词】口腔肿瘤;癌;基因;P53;nm23蛋白
【作者】葛明华;张谷;王可敬
【作者单位】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50.2
【相关文献】
1.口腔粘膜鳞癌和癌前病变p53、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及p53、p21蛋白的表达[J], 李海如;郑健;袁苏娟
2.癌基因rasP21和NDPK/nm23蛋白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和鳞癌中的表达 [J],
童立文;侯景辉
3.C-erbB-2蛋白和nm23蛋白在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J], 葛明华;张谷;王可敬
4.口腔粘膜白斑和鳞癌组织中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 [J], 关为群;于世凤
5.C-erbB-2、nm23蛋白在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J], 葛明华;张谷;王可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53基因及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p53基因及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李雅冬;张劲松
【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29)4
【摘要】口腔鳞状细胞癌占口腔颌面部癌瘤80%以上,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
p53基因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p53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生长抑制、肿瘤细胞凋亡诱导以及肿瘤治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p53基因现已成为肿瘤
研究中最为广泛深入的基因之一。
之所以引起人们如此大的兴趣,是由于p53基
因家族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缺失或失活与人类50%以上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总页数】3页(P635-637)
【作者】李雅冬;张劲松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
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重庆,40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
【相关文献】
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王叶涛; 李克
桑
2.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J], 陈志红;吴亚东
3.Hippo信号通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J], 易晨;黄子贤;余东升
4.口腔鳞状细胞癌中miRNA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任晓彦;谢慧静;南欣荣
5.上皮-间充质转化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周锦翰;刘传霞;葛巍立;何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白斑病变的原理
口腔白斑病变的原理口腔白斑病变(oral leukoplakia)是一种口腔黏膜病变,以可刮除的白色斑块为特征,常见于口腔黏膜的颊部、舌头、唇部等处。
本文将探讨口腔白斑病变的发生原理。
口腔白斑病变的发生原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个体遗传易感、免疫系统异常、感染以及肿瘤相关基因等因素可能参与了口腔白斑病变的形成。
首先,环境因素是口腔白斑病变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吸烟、酗酒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口腔白斑病变的主要风险因素。
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对口腔黏膜有刺激作用,长期刺激下,黏膜细胞发生异常代谢,易形成白斑病变。
此外,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也可能导致口腔白斑病变的发生。
其次,个体遗传易感也可能导致口腔白斑病变的发生。
研究表明,个体遗传易感性在口腔白斑病变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某些人的遗传背景可能使其对环境因素更加敏感,从而更易患上口腔白斑病变。
免疫系统异常也与口腔白斑病变的发生相关。
免疫系统的异常功能可能导致对病毒、细菌和真菌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引发口腔白斑病变。
一些研究发现,口腔白斑病变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异常,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常。
感染与口腔白斑病变也有一定关联。
某些微生物感染或慢性炎症可能是口腔白斑病变的原因之一。
例如,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简称HPV)和念珠菌感染可能与一些口腔白斑病变的发生有关。
最后,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也与口腔白斑病变的发生有关。
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可能导致口腔黏膜细胞功能紊乱,从而形成白斑病变。
一些研究发现,一些肿瘤相关基因(如p53、p16等)在口腔白斑病变中发生了变异,这可能是导致白斑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口腔白斑病变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环境因素、个体遗传易感、免疫系统异常、感染以及肿瘤相关基因等因素可能都与口腔白斑病变的发生有关。
然而,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多因素交叉作用,目前对于口腔白斑病变的具体原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8-oxodG在口腔黏膜白斑中的表达
8-oxodG在口腔黏膜白斑中的表达苏秋香;姚波;王旭光;杨丽;张素君;丁晓慧【摘要】目的:研究8-氧-7,8-二氢-2'-脱氧鸟嘌呤核苷(8-oxo-7,8-dihydro-2'-deoxyguanosine,8-oxodG)在口腔黏膜白斑中的表达,探讨氧化性DNA损伤在口腔黏膜白斑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和20例口腔黏膜白斑中8-oxodG和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
结果:HE染色可见口腔黏膜白斑中炎性细胞浸润,过角化和上皮异型性增生等组织病理学变化。
免疫荧光标记显示8-oxodG在口腔黏膜白斑中生成,并可见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
口腔黏膜白斑中8-oxodG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P<0.01);8-oxodG、P53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白斑伴或不伴异型性增生的阳性表达程度具有相关性,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773,P<0.01)。
结论:氧化性DNA损伤在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8-oxodG可作为口腔黏膜白斑病变程度的风险性预测标志物。
%Objective: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8-oxo-7,8-dihydro-2'-deoxyguanosine (8-oxodG) in oral leukoplakia for clarifying the role of oxidative DNA dam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leukoplakia. Methods:Immunofluorescence labeling method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expression of 8-oxodG,a marker of oxidative DNA damage,and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 P53 protein in oral epithelium of normal oral mucosa and biopsy specimens of leukoplakia. Results:In specimens of oral leukoplakia, HE staining showed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hyperkeratosis and epithelial dysplasia. Immunofluorescence labeling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cumulationof 8-oxodG apparently increased in the oral epithelium of patients with leukoplakia,whereas little or no immunoreactivity was observed in normal oral mucosa. Expression of P53 protein was also observed in oral epithelium of patients with oral leukoplakia. The immunoreactivity of 8-oxodG and P53 was stronger in patients with oral leukoplakia than that in normal oral mucosa (P<0.01) . Moreover,the immunoreactivity in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r=0.773, P<0.01) . Conclusions:The oxidative DNA damage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leukoplakia. 8-oxodG may be a risk predictive marker for oral leukoplakia.【期刊名称】《沈阳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4页(P325-327,331)【关键词】口腔黏膜白斑;8-氧-7,8-二氢-2'-脱氧鸟嘌呤核苷;氧化性DNA损伤;P53【作者】苏秋香;姚波;王旭光;杨丽;张素君;丁晓慧【作者单位】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形态学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034;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沈阳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口腔学教研室;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麻醉学专业2012级3班;组织与胚胎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8-oxo-7,8-dihydro-2'-deoxyguanosine(8-oxodG)in oral leukoplakia for clarifying the role of oxidative DNA dam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leukoplakia.Methods:Immunofluorescence labeling method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expression of 8-oxodG,a marker of oxidative DNA damage,and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P53 protein in oral epithelium of normal oral mucosa and biopsy specimens of leukoplakia.Results:In specimens of oral leukoplakia,HE staining showed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hyperkeratosis and epithelial dysplasia.Immunofluorescence labeling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8-oxodG apparently increased in the oral epithelium of patients with leukoplakia,whereas little or no immunoreactivity was observed in normal oral mucosa.Expression of P53 protein was also observed in oral epithelium of patients with oral leukoplakia.The immunoreactivity of 8-oxodG and P53 was stronger in patients with oral leukoplakia than that in normal oral mucosa(P<0.01).Moreover,the immunoreactivity in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r=0.773,P<0.01).Conclusions:The oxidative DNA damage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leukoplakia.8-oxodG may be a risk predictive marker for oral leukoplakia.[Key words]oral leukoplakia;8-oxo-7,8-dihydro-2'-deoxyguanosine;oxidative DNA damage;P53口腔黏膜白斑是以白斑和过角化为特征的一种癌前病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53蛋白在口腔白斑中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5-08-21T14:27:07.72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月第1期供稿作者:方滕姣子朱红华孙晗鞠昊张宇娜宮海环宋[导读] 方滕姣子朱红华孙晗鞠昊张宇娜宮海环宋艾阳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
方滕姣子朱红华孙晗鞠昊张宇娜宮海环宋艾阳(吉林大学口腔医院黏膜病科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p53作为比较经典的抑癌基因,对诱导细胞死亡、上皮组织发育以及肿瘤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p53 能结合并激活细胞分裂制动基因从而控制细胞的分化与增殖, 对细胞增殖分化起负调控作用。
但是,突变型 p53 基因不但丧失抑癌功能且具有恶性转化功能。
本文从该基因的来源、结构、作用、以及其在口腔白斑中的相关研究予以综述。
【关键词】p53;口腔白斑;抑癌【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1-0010-03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P53 Protein in Oral Leukoplakia 【Abstract】As an tumor suppressor, p53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cell death, epithelial tissue development and the tumor development.p53 works as an negative feedback inhibitor of proliferation, it could combine and stimulate cell fission gene and control th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proliferation. However, mutant type of p53 not only lose the function of suppressing the tumor growth, but also can change into malignant. From the sources, the gen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s well as its in oral leukoplakia in related research were reviewed.【Key words】p53;Oral leukoplakia;Tumor suppressor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是口腔最常见的癌前病变,约有3%~5%的白斑会转变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
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不能被擦拭,临床及组织病理上不能列入其他疾病分类中。
口腔白斑临床分型可分为均质型与非均质型两大类,前者如斑块状,皱纹纸状等;后者如颗粒状,疣状及溃疡状等。
白斑的主要病理改变为上皮增生,伴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
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
目前临床上关于癌症发生的机理普遍认为,抑癌基因突变和癌基因的被激活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是一种公认的肿瘤抑制基因,在细胞周期的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1-3]。
1.P53的生物学特性P53基因是一个约为20kb大小的DNA片段,位于17号染色体上,它转录出一个大小约为 53ku的蛋白质(p53),故称p53基因[4,5],其水解产物主要为 53000核磷酸蛋白质,目前已经发现P63以及P73与 P53基因同属为一个家族[6,7]。
它在人类 50%左右的恶性肿瘤中存在变异。
主要由10个内含子以及11个外显子组成,其中外显子具有控制蛋白质合成及 DNA 转录的作用。
在外显子的N断是由1~100个aa 残基组成,具有激活转录因子、介导蛋白的作用。
外显子的C端由300~399个残基组成,发挥着生物学功能,其主要由于BD(碱性区)、TD(四聚体形成区)、NES(输出信号区)、NLS(细胞核定位信号区)等四个区域组成,在四聚化域的作用下,C端能与特异性 DNA进行结合,从而促使P53拥有较高的亲和性。
外显子的羧基端能与 DNA发生非特异性的结合,因此能参与核心区的调节[8]。
p53 基因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其产物也有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9,10]。
由于野生型p53蛋白半衰期较短,大约6分钟~20分钟,因此即使在分裂期的正常细胞,检测到的野生型p53水平也是很低的。
野生型 p53 在细胞受到射线或某些药物作用而发生DNA损伤的情况下,能使细胞分裂终止在G1/S期,从而使细胞有足够的时间修复损伤,恢复正常的状态。
若损伤不能修复,野生型p53还能启动细胞程序化死亡过程,引起细胞凋亡。
而突变型p53半衰期达2小时~40小时,因此免疫组化染色中检测到的实际为突变型p53。
突变 p53不仅失去了正常的野生型p53的抑癌作用,而且具有癌基因的功能[11]。
p53突变型改变了生长调节蛋白,并能使正常野生型p53失活,此种现象被称为“显阴性作用”,因为如果突变蛋白抑制了剩余的正常等位基因产生,1个或2个肿瘤抑制因子位点的失活能产生显性的致癌效应。
2.p53基因及蛋白产物在DNA损伤修复中的重要作用p53基因不仅具有调控细胞周期、促进凋亡的作用,而且在维护基因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已明确P21是p53的靶蛋白,P53有转录因子活性诱导P21表达,活化的P21与Cyclin E竞争结合CDK2,阻止细胞从G1期进入S期,从而抑制细胞过分增殖,相反p53突变即可引起细胞的异常增殖[12]。
突变型p53不仅抑癌活性丧失,而且具有致癌活性,促使细胞向恶性转化。
一方面p53通过调控P21蛋白表达来阻滞细胞周期,为及时修复DNA损伤赢得时间[13];另一方面,p53通过调控p53 R2基因的功能,参与DNA修复过程[14];第三,p53还通过与DNA修复基因和修复蛋白的相互作用,直接参与DNA修复过程。
如果p53基因功能出现障碍,将致DNA修复功能、凋亡功能障碍,受损伤的遗传物质被保留下来,导致细胞变异,最终可能恶变。
3.P5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及口腔白斑中的表达及意义卢怡[15]发现,p53基因突变、P53过度表达与O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53基因突变、P53产物的积聚先于肿瘤的浸润是发生在口腔癌变过程的启动阶段,是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可在癌变的后续过程中得到保留和延续。
其在细胞恶性增殖的阳性表达较早较敏感,[16]发现,P53在正常黏膜组织中多数表现为阴性表达,经光镜发现,突变型的P53蛋白在不同分化等级的鳞癌阳性细胞中,其染色强度随分化等级的加强而显著加强,在轻、中、高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加,高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的表达率。
患者从正常口腔黏膜(normal oral mucosa,NOM)到OSCC发展的过程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能力逐渐增强,且不同分化等级的表达强度存在差异。
文献结果表明口腔上皮细胞早期恶性转化与 P53 染色阳性细胞数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因此P53 在上皮细胞发展成为口腔癌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之可能成为OSCC早期诊断和肿瘤化学预防药物评估的很好的生物学指标。
突变型P53在OSCC中的高表达及其在OLK的稳定表达,使它可以作为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及鳞癌早期诊断的基因标志物[17],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口腔黏膜良性损害中恶性发展的潜在趋势[18]。
当临床上对于癌前病变的诊断存在争议、结果不明确时,如将P53免疫组化染色与常规HE染色结果相结合,综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断,必将对早期癌变的准确诊断起重要作用。
由于在人类的恶性肿瘤中至少50%发生p53基因的改变,因此在具有肿瘤基因治疗潜力的抑癌基因中,p53的基因治疗逐渐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热点。
野生型 p53基因的替代疗法是利用基因转染肿瘤细胞以正常的野生型p53替代肿瘤细胞中突变p53基因。
目前已设计出能整合在人喉癌细胞染色体上并可适宜表达的p53基因逆转录病毒重组体。
体外实验证明这一重组体能以基因替代的方式恢复p53基因的功能,抑制人喉癌生长[19]。
由腺病毒作载体介导野生型p53基因的细胞能有效的控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引起细胞凋亡[20]。
在头颈部肿瘤细胞系中导入野生型p53基因,结果发现导入的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大大提高[21]。
目前p53基因的替代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主要应用腺病毒为载体。
其它如突变型p53基因阻断疗法及与p53基因有关的肿瘤免疫治疗等与p53基因有关的基因治疗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综上所述:p53基因突变、P53过度表达与O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53阳性表达较早、较敏感,使之可能成为口腔癌前病变早期恶变、OSCC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4.口腔粘膜P53蛋白表达增龄性变化的意义实验发现,随年龄增长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P53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推测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粘膜组织内的DNA损伤逐渐增多,p53调动自身潜力,代偿性地修复DNA损伤,使DNA的损伤及修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基因组的稳定性基本得以维持,口腔粘膜表现为健康无病。
实验发现口腔白斑标本中P53表达水平同样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白斑老年组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老年组。
可能是在机体的衰老过程中,当DNA损伤积累超过了P53的代偿能力,DNA损伤及修复的平衡状态则可能被打破,造成更多DNA损伤聚集,从而使p53功能失常。
另外,在一些老龄易感因素如病毒感染[22]、潜在癌基因激活[23]等的共同作用下,p53功能可能出现障碍,甚至发生突变,难以有效修复口腔粘膜内累积增多的DNA损伤,基因组稳定性下降,细胞恶变率升高,导致老年人发生口腔癌前损害及鳞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随年龄增长,正常口腔粘膜组织及口腔白斑病变中P53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老年口腔白斑的P5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老年正常口腔粘膜[24,25]。
研究证实:机体在衰老过程中,p53基因的功能状态及蛋白表达将发生变化,导致老年人DNA损伤修复功能降低、基因组不稳定性增高,并由此增加了癌变危险性。
5.结语P53作为抑癌基因近年已被广泛研究,可以为口腔白斑等癌前病变是否有恶变倾向提供一些证据,其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中与MDM2、ki-67均呈正相关,但有关P53 蛋白表达是呈增龄性升高还是降低的问题目前仍存在着争议,所以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