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教育创新
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工作总结
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工作总结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在历史课堂教学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以下是对这段时间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工作的总结。
一、创新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我常常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
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时,我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展示当时的图片和文献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战争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2、小组合作学习法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让各小组分别研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等方面,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促使他们在讨论中深入思考,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在某些历史课程中,我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比如,在讲解唐朝的政治制度时,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大臣、百姓等角色,通过模拟朝堂议事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唐朝的政治运行机制。
这种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 PPT、动画、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在讲解历史地图时,通过 PPT 中的动态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疆域的变化和历史的演进;在介绍古代文化时,播放精美的动画,展示古代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2、在线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拓展学习资源。
推荐一些优质的历史学习网站和 APP,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观看历史讲座、参与在线讨论等。
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历史知识,拓宽视野。
3、虚拟现实技术尝试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议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内容提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严格要求,持之以恒,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主题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中图分类号】g633.51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学生创新人格的教育。
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中学教学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贯彻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各学科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造就出大批创造性人才。
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同时,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2)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观点;(3)不讽刺嘲笑,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4)注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在这样xiu的课堂中,学生才会积极质疑、勇于创新,才会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历史学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历史学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历史学科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历史学科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对历史学科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然而,传统的历史课堂往往以背诵和记忆知识点为主,缺乏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因此,我们应当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培养成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历史人。
一种可能的改革方式是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历史事件转变为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冲突,了解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对话,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
另一个改革的方向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科书知识点和图片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媒体资料的需求。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资源,如文献、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此外,互联网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如通过在线讨论、博客和社交媒体等平台,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考试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目前,历史学科的考试往往注重对知识点的考察,忽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引入开放性问题和综合性考试,通过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评价他们的历史素养。
此外,历史考试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当关注历史学科教师的培养和素质提高。
作为历史学科教育的推动者和引导者,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因此,为历史教师提供终身学习和进修的机会非常重要。
新课标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与创新教育
创新课堂
1 5
舞 赫赫 中 历 教学 创 教育 漂 学 史 与 新
■ 张晓 光
新的 《 史课 程标 准》 出 :要 使 学生 确立 求 历 指 “ 真、 求实和创 新 的科学 态 度 , 以培 养学 生 的创 新精 神、 创新 品质 和实 践 能力 。那 么 , 么是 创 新教 育 ” 什 呢?创新教育就是培养 创新 人才 的教育 , 教育者 是 通过教育 、 学等活动培养 学生 的创新精 神、 教 创新思 维和创新 品质 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材包含着大量 的 创新 素材 , 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 又为历史创新教 育注入 了新 的活力 , 因此 , 在历史教学 中大力开展创 新教 育 , 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空间。 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 意识 和创新精神是学生 主动探究 问题 和创 新 活动的根本动力 。纵观历 史的发 展进程 , 历史进 步发展 的本质含义就是创新 , 历史发展的过程 , 就是 人类 不断创新 的过程 。 在历史长河 中 , 改革和创新的人物群星璀璨 , 创 造和发 明的故事 数不胜 数。古代 史上 , 有许 多神奇 的创造故事 , 如中国的盘古 开天辟地 、 希腊 的普罗米 修斯 的传说等 ; 近现代 史上 , 詹天 佑建设 京张 铁路 、 瓦特 制成 改良型蒸 汽机 等。特别是 1 纪以来 , 9世 创 新活动 已经成 为时代发展 的主旋 律 , 就使 得现代 这 科学技术 突飞猛进 、 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 社会发展 日新 月 异 。 可见 , 创新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 , 推 是 动历史 向前发展 、 社会 不断进 步 的不竭 动力。苏霍 姆林 斯基说 :将劳动人 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 于 “ 生活 、 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 , 在他 们的心灵 中 , 就会激发 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 、 思维 和 技巧而骄傲的情感 。 因此 , ” 在历史教学 中, 我们应充 分利 用相关 的历史 事实 , 再现 历史上 的一个 个创新 人物的活动和形 象 , 学生置 身于创 新 的时代潮 流 让 和氛围之中 , 去体验和感悟创新 , 使之懂得创新对人 类进 步的巨大影 响 , 新对 中华 民族 复兴 的伟大作 创 用, 从而增强其创新意识 、 培养其 创新精神 。 二、 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 创新 思维和创新 能力是 学生 自身发展 和进 行创 新活动的必备条件 。“ 历史课程 从不 同 的角度揭示 人类 历史 发 展 的基本 过程 , 通过 重大 历史 事 件 、 人 物、 现象 展 现人 类 发展 进 程 中 丰 富 的历 史 文 化 遗 产 。中学 历史 教材 是根据课 程标 准 、 ” 教学 大纲 由编 写者按照 自己的理解 和史学家 的观点 选编 的 , 以 所 中学历史教材所述 的历 史知识 是多维 度 的, 既有 它 史实 , 又包含史论 和史法 , 史实 本身是 客观 的 , 论 史 则是主观的。因此 , 史教材兼 具 客观性 和主 观性 历 的特点 。 教材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提供 了广 阔的天地 。中外历 史上重 大的历 史事 件 、 历史人物等基本史实 的教学无 疑是必 要 的 , 它对 学 生知识的积累 、 操的培养 和智能 的训 练也是 有益 情 的, 但历史 教学更 重要 的是 培养学生对历史 的认 识 、 分析评价 的能力 , 使学 生形成 正确的历史 观 , 并激活 其创新思 维 、 强其 创新 能 力。所 以, 增 在历 史 教学 中, 教师应以学生为 中心 , 挥学生 的主体 作用 , 发 鼓 励学生对教材观点 进行大胆 质疑或 从不 同角度 、 不 同侧 面加 以补充 。在讨论和质疑的过程中训练和培 养学生的批 判 精神 、 异思 维 、 新思 维 和辨证 思 求 创 维 。例如 , 中国近代史教材 没有 提及李 鸿章 的评价 问题 , 在教学中 , 师可举 出这样 的两个 观点 : 教 有人 说李鸿章是卖 国贼 , 也有 人认 为李 鸿章 是 中国近代 化的功 臣。引导 和鼓 励学 生 结 合李 鸿 章 的洋 务活 动、 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有关史实 , 对李鸿章进行客 观
历史教学与教育创新
使他 Yt 新 能力 的培 养 集 中体 现在 创 新思 维 的 r ̄ j, J
训练上 。
,
对创 新 教育 的理 解
创 新 能 力 与 两 种 思 维 有 关 。一 是 聚 合 思
创 新教 育 是 由于知 识 经 济 时代 的到 来 ,为 维 ,它 以逻 辑 思维 为基 础 ,强调 事物 之 间的相 培 养大 批具 有创 新 能力 的人 才 , 以适 应 全球 综 互关 系 ,追 求 问题 解 决 的唯一 正确 答 案 。二是
义 出 发 , 可 以看 出 创 新 教 育 至 少 包 括 以下 内 系 ,它 与人 的非智 力 品质 亦 密切 相 关 。具有较 容: 高创 造 力 的人 ,他 们 的智 商在 中等 以上 ,但不 1 .创 新 精 神 的培 养 。创 新 精 神 , 首 先 表 定是最高的,而他们往往都有 良好 的个性品
一
现 为创新 意 识 ,即 不墨 守 成规 ,思想 活跃 ,具 质 。因此 ,创 新 教 育 的任 务之 三是 重 视对 良好 有对 新异 事物 的敏感 和 强烈 的好奇 心 , 以及 旺 个 性 品质 的培 养 。
盛的求知欲 。其次表现为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 对 学 生 来 说 、创 新 思 维 的培 养 , 良好 个 性 及 自信 心 。邓颖 超 同志 早在 上个 世 纪8 年代 就 品质 的培养 ,这是 一个 长 远 的 目标 ,而 中学 阶 0 段尤 为重 要 。 指 出 :中小 学教 育 应培 养 学生 “ 创造 的精 神 , 二 ,创 新教 育 是 《 新课 程 》 的要 求 。 创造 的意 识 ,创造 的能 力 。 ”为此 , 曾在 全 国
发散 思维 ,它是 以形象 思维 为 基础 ,它 不 强调 事物 之 间 的相 互 关 系 ,也 不追 求 问题解 决 的唯
浅谈对初中历史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
能 力成 分 ,在 中学 历 史教 学 中 ,它与 其他 各 项 能 力 一
起 ,共 同 构 成 了 历 史 教 学 的 能 力 培 养 目标 的 内 容 ; 同 时 ,历 史 教 学 中 的 各 项 具 体 能 力 培 养 里 ,又 或 多 或 少
都 离 不 开 创新 的意识 和 创 新 思维 习惯 。例 如 ,记忆 力 是 中学 历 史教 学 中要培 养 的 能 力 之一 。但 是 ,历史 的 记 忆 力 是 以对 所 记 内容 的 理解 为前 提 条件 的 ,离 开 了
和创 新思 维 习惯 培养 中亟待解决 的关键 性 问题 之一。再 如 ,在 怎样搭 配教学组 织形式 ,运用什 么样 的教学手段
拟 就 中 学历 史 教 学培 养 学 生 的创 新精 神 和 创 新思 维 提
出以下 认识 .
一
、
依 靠历 史知识 和材 料 ,培养创 新能 力
中 ,一味 地 强调 调 动 学生
“ 思维 ” ;设计 大 量超越 学
在 历 史 教 学 中 ,创 新 的 意 识 和 创 新 思 维 习 惯 的 培
创 强的 意识和 历史创 新思 维 习惯 的 关键 所在 。 在 中学 历 史 教 学 中 ,如何 具 体 落 实 培养 学 生 创 新
的 意 识 和 创 新 思 维 习 惯 呢 ? 由 于 目前 一 般 都 把 创 新 的
意 识和 创 新 思维 习惯 归属 于 能 力 的范 畴 ,因此 ,有 必
提供 解 决这 些 问题 所 必 须 的知 识和 材 料 。 这种做 法 , 违 背 了创造 能 力 形成 和 发展 的基 本规 律 ,因此 不 能培
养 学 生 创 新 的 意 识 和 创 新 思 维 习惯 , 因 而 也 就 更 谈 不 上 培 养 学 生 的 历 史 创 造 能 力 了。 再 次 , 在 中 学 历 史 教 育 中 , 创 新 的 意 识 和 创 新 思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
跨入信息时代,对每位社会成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全球一体化,这就要求人们学会交往、合作、分离,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
历史都是过去的,而现实和未来都会成为历史。
历史学习之所以要创新,就在于我们要面对现实和未来。
创新性的教育的主旨是:教师要以创新性的劳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一、转变教师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告戒教师:“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书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构建创新型教师群体是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
传统的教师观念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生中心论。
现代经济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点,现代科技的本质是创新,是以创新型人才为支撑点的。
我国教育必须向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突出特点的现代化教育转化,这是实施可叫兴国战略的关键。
在创新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而不仅仅是教师教书的地方,作为教师不仅要做到目中有教材,更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历史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根本上抛弃旧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教育观念,走出误区,建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主体意识,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时时对自身的素质保持提升和完善的趋势。
全方位、多角度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全面实施创新教育。
二、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新教学模式。
在构造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探索,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
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提出相关中心问题。
浅谈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知识是能力 的载体 ,能力是 知识 的运用 。重视 基础是亘卉不变 的真理 ,万丈高楼平地起 ,再高 、再新 和再美 的房 子 ,它的基础成 分还是水泥 、沙石 、钢筋等 。因此,重要 的历 史时问 、地点 、人物 和事件等 ,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 。就 是思维含 量较 高的要求学生有 创新意识的开放性材料分析题 , 答题时也不能离开 当时的历史环境 , 分析历史 问题 ,也不能脱离历史 唯物 主义的基 本观点和方法 。都需 要学生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做铺垫。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 不能脱离历史基础 知识 ,否则就 不是 一种有 实际意义的创新 ,而是
联 想 ,能充分体 现发散性思维 的灵活性 。 X l ; 4 , 平同志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 :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 、 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 ,即 “ 三个面 向” 。 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 国际 竞争 ,为 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 民同志
在 全同教 育工作一个 同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创新教育是摆彳 F 教育工作者面前一
浅谈怎样在初 中历史教 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 育
; - . - ] : l k 省滦平县第八 中学
创新 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 ,历史教学 中创新能力 的培养 主要 是创造性培养 ,即培养 学生不拘于教 材 、不囿于成规 ,能进行独立 自主 的思维 ,培养 学生 质疑求 异 、对有关历史问题提 自己看法 的 辩证批判思维 ,能不被 同定 的模式与方法所禁锢 ,多角度 、多方位 、 多途径地思考 问题 和解 决问题的多向性思维等等。本人在长期初 叶 1 历史教学 中,就创新教育进行 了一些探究 ,现谈几点体会 。
~
上创造发 明的重要途径 。哥 白尼对传统 的地球 中心说提 出挑 战,就
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施历史学科创新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的创新精神。
而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权威,学生被动接受,完全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较多的是处于被督促、纠正的客体地位,这使得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能力以及创新的欲望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压抑的。
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只能面向书本和教师的标准去迎合,由此形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和教师“一言堂”局面,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很难说是健康、快乐、全面发展的,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和能力的需求。
为改变这种局面,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推进历史课教学改革,我在历史教学中既充分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抓紧课堂而又不局限于课堂。
在所教班级,开展了探讨“自主创新教学策略”实践,力图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和局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一、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自主的视野创新教育首先应从改进教学内容着手。
打破以往遵循课程标准,依据教材规定,由教师拟定教案,然后组织课堂教学的模式。
与时俱进,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规定,应大胆突破,恰当、适量地引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新信息、新材料,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提出新问题,活跃其创新思维。
没有一定量的材料,只是教科书上一点点历史信息,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学生提出新问题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可以被引进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新信息、新材料很多,只要平时多上网搜索,多注意阅读报刊杂志,多收听广播电视,就不难收集到所需的信息和材料。
对有搜集条件的同学,多鼓励,适时指导他,他们会越做越好的。
二、努力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学科与外部相联结1. 历史学习的课堂内外联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结合学生谈论的热点,因势利导,展开讨论;针对实际问题,借助课外读物进行启发。
2023高中历史教案:创新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
最新的高中历史教案已经在各大高中开始推广。
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教育改革,它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价值转化。
一、教学模式创新2024年的高中历史教案不仅然是教材的更新,更是教学模式的革命。
它取消了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讲的方式,而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以实践为基础。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不再只是依赖教科书,而是更多地引入了原始文献、历史资料等资源,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能结合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呈现历史事迹,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和记忆。
二、活跃课堂氛围高中历史教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搭建起一个自由、活跃的学习氛围。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讨论话题,或是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让课堂不再是单调枯燥的听讲和笔记,而是变得生动有趣。
在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比如分组研究课题、辩论会、模拟演练等等。
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实现价值转化高中历史教案更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实际应用。
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考试而设计的,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有用之人。
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和分析能力,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沟通交流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年的高中历史教案是一场革命性的教育改革,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实现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革新。
它不仅仅是为了传递历史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让教育真正成为创造性与生产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对创新教育的理解,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而提出的新的教育观念。
它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或者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品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看出创新教育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1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表现为创新意识,即不墨守成规,思想活跃,具有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求知欲。
其次表现为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及自信心。
统。
1.2创新能力的培养,人的创造力有个体差异。
美国奥斯本创立的创造学的基本原则是: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水平可经训练提高。
创新能力也就是创造力,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不是要求他们提出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集中体现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上。
1.3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常常受到个性品质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创造力与智商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它与人的非智力品质亦密切相关。
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人,他们的智商在中等以上,但不一定是最高的,而他们往往都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稳定而持久的注意力,豁达的态度,做事有耐心、有毅力,能经受失败的挫折,具有人格的独立性,等等。
,创新教育的任务之三是重视对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2.历史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学科优势,有其自身特殊的学科优势。
这种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
2.1从历史学科教学内容来看,这种演进过程的每一个阶梯都包含着不同质的、量的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创新史。
学习历史课,对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历史背景下的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
中国的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是在历史背景下不断发展完善的。
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断改革,通过不断完善学科设置、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对历史背景下的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历史背景下的教育课程改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了一次教育大革命,大规模地推进了普及教育,开展了以“四大运动”为代表的教育运动。
在这一时期,由于思想政治上的影响,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存在一些偏差和失误,教育地位与价值遭受质疑。
在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批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学科,如计算机、土木工程、通信工程、金融等。
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在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教育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21世纪初,中国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的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强对教育品质的监管,改善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共同认知。
具体来说,教育课程改革从多个方面展开,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程评估等。
其中,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1.课程设置中国的课程设置是在改革发展的基础上秉承“全面发展”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设计不同层次和学段的课程。
目前,中国的教育课程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不同段的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教育部门引入国际和国内教育界的先进理念和课程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教育目标、学科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指导和评价等内容。
2.教材编写中国的教育教材编写已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产业,是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材编写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改革教育课程方面重点投入的领域之一。
为了编写好教材,分析现有教材的特点和局限,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人教版初一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
人教版初一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人教版初一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注入了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历史,并且在历史教育中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弘扬传统文化,引发对历史的兴趣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人教版初一历史教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时,老师会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如典籍、古代建筑、艺术品等,向学生传递古代文化的魅力。
同时,还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活动,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样做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创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人教版初一历史教学中采用了一些创新的教学理念。
比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探索解答。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多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教版初一历史教学中还运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除了传统的讲解和讨论外,还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具、教育游戏、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感悟历史,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背后故事。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培养人教版初一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背景,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历史。
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
推陈出新:初一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
推陈出新:初一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时刻关注着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
而历史科目则更需要不断更新教材、与时俱进。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教师也不能落后于时代,我们需要利用现有的资源与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历史学科的奥妙,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学习热情。
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等多方面谈谈,如何推陈出新,打造出更加适合初一历史教学的内容,以及取得的创新成果与效果。
一、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实践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也是创新的重要起点。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
对于初一历史教案的课程设置,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全面实践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应该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去体验、去实践、去探究。
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测验、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内容,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动手、动脑、动心”。
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历史课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渊源,我们应该在课程中渗透育人的思想,通过铺展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程中养成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人文情感,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我们还要注重开放性课程设计,不断拓展学科知识面,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渠道获取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要注重跨学科教学,将其他学科知识与历史知识相互融合,创新教学模式,让学习更加有趣和丰富。
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资源是指用于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器材、设备、工具以及其他辅助教学材料等。
在推陈出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现代教学的时代,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网上教材等,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课堂学习提供支持。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除了阅读教材 , 那些 生动逼真 的历史 图片 , 展示 了 历史场景 , 渲染 了气氛 , 让学生有了充分的感 性认识 , 的
确为历史课堂增色不少 。但这还远远不够 , 我们应充分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 如运用 电视 、 录像 、 多媒体播放历 史 影片 , 带领学生跨越时空 , 由现实进 人历史 , 让他们成 为历史 的见证人 ,让他 们与历史人物 同呼吸 、共命运 。 这样 , 枯燥 无味的历史知识将 会生动起来 , 死气沉 沉 的 历史事件 将鲜活起来 ,遥远模 糊 的历史 人物将清 晰起 来, 学生的兴趣 和热情也将会高涨起来 。 这种情况下 , 学 生们又怎么能不爱创新 呢?课堂质量怎么能不提高呢? 三、 改变教 学观念 , 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 的教学是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 、知识传授 , 仅
一
、
改 进教 学 方 法 。 透 创 新 教 育 渗
传统的历史教法是重知识传授 、 重智育 内容 。教师 是注射者 、 生是接受器 , 学 结果 往往是教师讲 得头头 是 道, 学生却是雾里看花 , 久而久之 , 就会 失去学 习的主动 性, 并形成一个 概念“ 历史就是死记 硬背 ”认 为历史 不 , 需要思考与理解 , 更谈不上创新 。 因此 , 改进教 学势在必 行。 要考虑① 怎样才 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 兴趣对求 知创 新的重要性是不 言而喻 的。② 如何才能 培养学生 良好 的学习 习惯。 良好 习惯 的养成 , 有助于学生主动掌 握知识 , 而掌握一定知识 又是创新 的先决条件 。③培养 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 了兴趣和 习惯还不够 , 还要有 “ 咬定青 山不放松” 不达到 目的不罢休 的精 神 , 能激 , 才
一
教情绪 。教师要对 教学充满 激情 , 对学生充 满关爱 , 对 自己充满信 心。上课时要调控好学生 , 使学生上课情绪 高涨 , 回答 问题充满激情 。 总之 , 思想 品德 教师只要转变教 学观念 , 关注不 同 学生 , 在课堂 上指导 学生 实施 “ 自主 、 作 、 合 探究 ” 为特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而不是唯一 的。鼓励学生突破教师 和教材的束缚 , 敢于和能够
独立思考 , 运用 历史 去认 识 、 分析和解 决问题 , 而使学生 的创 从 新心理和思维品质在一种新的教学环境 下得到熏 陶、培养 ; 同 时在 历史 丰富的形象 、 情感体验 中孕育创新的意识。
( ) 设 适 宜 创 新 能 力 发 展 的 教 学 环 境 。创 新 是 一 种 意 二 创
识, 一种素质 , 甚至是一种文化 , 因而需要一种环境来促 成它的 生 成与发展 。就历史课来讲 , 创设适宜于创新能力 发展 的教学
环 境 , 是 课 堂 教 学 中学 生 心 理 的解 放 , 一 即创 设 民 主 的 、 松 的 宽 教 学 氛 围 , 学 生 敢 于 、 于 发 表 自 己 的 意见 , 充 分 分 享 历 史 让 乐 并
三 、 史 课 创 新教 育 的核 心 历
创 新 能力 的关 键 是 创 新 思 维 的培 养 , 发 散 性 思 维 是 构 成 而 创 新 思 维 的 主 导 成 分 。 其 特 点 是 以 问题 为 中 心 , 分 发 挥 人 的 充
代社会发展与创新的现实主题 , 它以市场经济 、 民主政治 、 科学理 性 和以现代进步主义的基本价值取 向的历史 目的论及文化价值 观为 内容 , 突出表现 为以法治为主体的个体 独立性 , 其实质是 一 种意识形态 , 一种注重现在的精神气质和时代精神。这种现代性 在历史教育中的反映就是着眼于那些有用于个人 的社会 自觉 、 有
明是 以仁 爱 、 平 、 和 自强 、 取 为 核 心 的 , 强 调 人 与 自然 、 与 进 它 人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历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
它包罗万象、五彩缤纷。
翻开历史的篇章,时而让人沉醉于悠悠五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长河中,时而让人卷入硝烟弥漫的战火当中,时而让人发出哀怨无助的悲叹之声,时而给人一种催人奋进的震撼。
这样的一门情感交融、视野开阔的学科却由于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使得它成为一门无足轻重的冷门学科。
学校、家长、学生都把历史拒于主课之外。
但随着“3+x”高考在全国的实行,随着国家对“一专多能”人才e的急需,中学历史教学应顺应改革的趋势和意图,打破传统的封闭思维定势,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农村中学由于条件的限制,由于人们思想的陈旧与落后,使得历史的教学改革困难重重却又势在必行。
那么怎样才能使农村学生对显得庞杂、零乱的历史知识感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具有创新意识。
由此,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被提上了日程。
以下的几点教学尝试供参考与商议。
一、导课新颖别致,能激起学生想听课的好奇心与兴趣感。
导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能否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在老师和学生的脑海中都形成了是一门“副课”的观念,所以很多的老师在上历史课的时候都忽略了导课这一环节,只是平铺直叙,老师一张嘴,学生一支笔,聊聊几分钟的圈圈点点之后,学生就开始摇头晃脑、有口无心的背诵起来,一节课下来,学生获取的历史知识也许只有几个简单的历史年代和历史人物,学生根本没有创新意识和思维意识。
但如果导课新颖,学生在思维与探索中获取知识,那么我想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心里特征,可以用一首正气浩然的诗,也可以用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也可以用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来作为导课的方式。
如在讲授《戊戌变法》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读谭嗣同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同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然后告诉学生这首诗的出处,简单的阐述这首诗的意思。
浅析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浅析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是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动力。
江泽民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创新教育应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历史教学),走学科渗透为主,专门训练为辅的道路。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积极挖掘创新教育因素,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历史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历史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教师应努力营造历史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培养和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历史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
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并用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2.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摘要: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要求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使是历史教学也不排除在外。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中学历史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功效。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指导,从而达到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历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其中特别强调了“创新”的作用。
一切的创新都是依赖于那些具有创造力和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如何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其关键便在于贯彻实施创新教育。
那么,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渐渐养成了一种被动地接受老师主动传授知识的不良习惯。
在他们看来,教科书上面写的内容和教师课堂上讲的话就是完全正确和绝对权威的,结果和结论就是他们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
因而,在课堂上本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现在的课堂即已经演变成了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在讲台下总是沉默不语、毫无生气也毫无学习的兴趣。
这就导致学生的思路变得愈来愈窄,而对书上讲的一切知识内容都想当然,甚至连质疑的意识都变得淡薄了,于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也在无形之中被约束了。
虽然学生在历史考试中能够拿到很好的成绩,但是事实上学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真正地学到和掌握历史知识,单纯靠死记硬背的内容,考完试便转瞬即忘。
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探究过程的行动者,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师可以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充分利用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好奇心,逐步引导其将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即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将“苦学”变为“乐学”,从而真正做到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与教育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它是以人的发展和人的潜力开发为本,以培养人的创新
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为要旨。
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历和实践,反思近年的教学效果和得失,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作为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宗旨,实现从传授历史史实向传授历史分析方法的转变;二是要主动调整教学方法,把吸引学生、接近学生作为教学组织的根本原则。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
”教师是课堂教学环境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如果不注重氛围的营造,学生在不平等的氛围中,怎敢去探讨什么人类发展的历史?他们成了被动的纯知识接受者,创新的天性就会被扼杀。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用这种思想指导自己并付诸于实践,尽力精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一方面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另一方面,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欲望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在教学中随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思索、去创造。
鼓励学生用站在
当事人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的发展,寻找历史变迁的规律。
如对历史人物的秦始皇和武则天的评价,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许多同学都能说出有见地的看法。
有时还恰当地利用学生的喜好,结合电影、电视等历史题材的影片的播放如《新四军》组织教学,把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不盲从、不迷信,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总之,努力使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以新的感觉、新的
发现、新的体验。
2.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
把学习历史当成纯知识的记忆,而没有任何疑问,是历史教学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学生的根本原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
我总是及时创设恰当的问题,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
如在讲工业革命时,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蒸汽机以煤作燃料,它对环境有何影响?通过诸如此类的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不断创新。
3.鼓励求异,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和谐环境
好奇和求异是学生的天性,当代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开阔,求知欲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作为教师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能压
抑,应善于引导和鼓励,因为求异思维往往是创新的开始。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经常鼓励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哪些有欠缺?哪些该发扬,哪些该摈弃?来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
为了给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和谐环境,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几个手段来鼓励学生求异:一是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答题思路;如讲到山顶洞
人的骨针时,设问骨针用什么作线?二是让学生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答题思路,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得出三种观点: ①它是一场基本成功的或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它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三是在求异中学习多、优的答题思路,如讲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等方面去思考,从而得出较全面的看法。
二、实行开放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应使人成为创新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道尊严”等传统教育观念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简单问题,没有心灵的撞出与激发。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的观察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想象力、创新式的计划、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思维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能力的起步器,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如对一些插图,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
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新者”。
如在讲唐朝的曲辕犁时,就引导学生观察曲辕犁的结构、形状,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曲辕犁的科学性、先进性。
在教学中,随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在创新能力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新。
历史教学中,除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客观惟一的外,其余的分析与评价,应该说是没有惟一答案的。
我鼓励学生挑战教材、突发奇想,充分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每一历史事件。
如“假如没有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样?”“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一定就是只有破坏性吗?”在讲世界近现代史“强权政治”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方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
3.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力
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推动着社会进步。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力,首先让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
育学生。
我具体的做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的人联想力和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从一个角度向不同侧面进行多方多角度的思考,进而寻求获得问题解决的全部可能。
如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张衡和他的成就地动仪。
其次,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新想象。
如讲邓小平“一国两制”设想时,设问:“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 50年后,中国将变成什么样的情形?”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和想象,发展学生空间概念,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1.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创新离不开知识,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知途径。
多媒体课件良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程序。
例如在《十年动乱》课件中,把青年学生的狂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史实,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途径,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途径,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
这样学得的知识较牢固,同时保持了较大的思维灵活度。
2.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占有和利用信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技术手段多样等特点,学生可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
比如:讨论、交流、研究等,可以增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人格。
四、教学评价的创新,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坚持创新,取得成就的根本保障。
在课堂教学中,常出现一些令教师感触的场景,如讲到南京大屠杀时,通过展示实景图片展示,教师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描述,“南京手无寸铁的呻吟”、“万人坑的白骨”、“南京30多万同胞被杀害”,同学们有的沉默、有的拳头紧握、怒目圆睁,他们的心灵被撞击。
然而有的学生却在专心做课后习题,表情淡漠。
课后,找他们谈心,问他们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时间、地点、人数,显得非常得意。
如果我们历史教学培养的是这样的学生,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失败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的原因就是考试制度的僵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不得不对教学评价进行创新。
为了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在教学和考核中引入激励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量化。
课后练习时,通过布置适量的开放性题目,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创新空间,如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除资本主义发展又障碍。
在考试中,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核,对学生创新回答予以加分。
这样,课堂内外都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作为历史教育,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在知识和意识上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培养的学生不但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更成为集独立性、深刻性、广泛性、全面性、开放性、灵活性为一体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和谐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