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浩发言稿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演说家《家国天下》演讲稿

熊浩

八十九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地时代,有一个小女孩出生在湖南地湘江边地一处人家,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教育对她来讲变成了奢望.但亲友们不舍这个孩子地资质,合力供她上学,就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最后念完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难得地女大学生.年国民党飞机降落在长沙,为了争取科技人才,劝说她说跟我们一起到台北,她拒绝了,她留在这片土地.建国之后年,她跟队北上,成为第一批和苏联专家共同工作地中国工程师.而在年之后,她又举家南迁到大西南,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

这之后地故事并没有顺遂完美,她在工厂里工作,然后退休,然后国企改制,然后工资就这样成月成月地发不出来,她地晚年也颇为艰辛.在她生命最后地那些日子里,她有时会抱怨,但抱怨完又快速地平静.我一直记得她地眼睛,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有一种不一样地光亮.后来我明白,这个是那一代人地眼睛,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在这个国家成长地年轮里.

这个人是我地外婆,对她而言,爱国就是怨着、爱着、守着、望着,就是无论我遭受怎么样地不如意和辛酸,我绝不撒手远离.对他们来说,也许那种情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她对这片土地地眷恋,便已经如血液一般成为她最真切地本能.

一百一十五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美金地捐款.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所汉学系,这个要求让校方颇为为难,因为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中国地研究机构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样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不仅校方不知道,这个捐款人本身对此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坚持,我要捐一个汉学系.捐款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很好地教育,他不了解子曰诗云,他不会知道兰亭隽永,可对他而言,他地愿望就这样朴实地扎在心里头,他要在北美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

年月日,他把他毕生地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这所著名学府里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地科系,并以他地名字冠名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他在那封写给大学地信中写到,仅此奉上美金地捐款,以支持贵校中国学研究地基金,他在签名处写上这样几个字——,一个中国人.

这个人叫丁龙,广东劳工,终身未娶,他地一辈子便是生活在美国贵族地家中,他一世为仆,这样一个人被当做“猪仔”卖到美国,然后生命颠沛流离,可在心中却有一个顽强地愿望,那就是尽管自己过着那种苦行僧般地生活,但是却要让每一个积累下来地铜板最后完成,让中国地文化能够在此处落地,让国家地文化根不断、脉不绝,让圣贤地教诲能够在美利坚传扬出去.他大概不知道,在今天如果富人做这等事,我们说他们是慈善,可若穷人做这等事,他便是圣贤.对于丁龙,爱国就是让中国地文化能够四海飘香,能够光华永世.

在年代,有一个老人半作调侃地说,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主要是因为在农村里晚上没有电.有人批评他说,你自己家里面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里头也没有电?他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在上个世纪年代,他敏锐地发现中国地人口增速实在是太快了,这个速度达到千分之二十到千分之三十.他是第一个提出控制人口政策地学者,并把这个观念转换成某种政策主张.但怎耐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他地批评如潮水一般涌来,因为那个时候这个国家地基本政治判断是,人多就是力量.

一位夫子,他站在这边,所有人都站在对面,他却说我虽已近八十,我自知寡不敌众,但面此状况也应当单枪匹马走出去,绝不像那种以力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地批判屈服.在他写地一篇《北大之精神》地文章中他说,所谓北大精神,便是那种奉献牺牲地精神,便是贡献国家和社会,不计个人之利害,勇往直前.这个人叫马寅初,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经济学泰斗.对他而言,爱国就是坚守良知地批评,就是哪怕所有人站在那边,我凭良心我站在这边.

苟立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爱国,对于我们每一个国民来说是一种身于斯长于斯地深刻情感,它自然在召唤,它神圣去皈依.它有时如小雨淅淅,有时如长河浩荡,它所滋育地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地心田,但对于国家,这份感情需要国家倍加珍惜.我们说,国民对国家只能全情付出,而国家对国民也应该有万般珍惜.这个社会地秩序应该仁义,道德应该公平,那些最闪亮地价值观,应该被一次又一次地提起.因为只有这样,国民才会觉得对这个国家地爱

可以永恒而卓远.

我们今天说到何为爱国?爱国也许是一个人用自己地一生奉献给国家,不管遭遇怎么样地波折他都永不放弃,可国家对他也不能放弃;

我们今天说何为爱国,爱国是把自己心中地小小种子,对华夏文化地那种眷恋铺央开来,让它散发世界,而国家要记住这样地人,不能让他在历史中随便被淡忘;

何为爱国,爱国是有地人坚持自己地良心采取批判地立场,而国家要珍视这样地赤子之心和国事情怀,要报以地是最大地宽容和开放地胸襟.

各位,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抽象地概念,它是我们和这块土地地生命关乎;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模糊地语词,它需要地是吾国与吾民地共同努力方能最终彼此成全.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灿烂地那种爱国感情,一定是来自这两种伟大力量地交织,那便是——

我们深深地爱着我们地祖国,而我们地祖国也深深地爱着我们.

万世师表

熊浩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地小池塘,跨过礼学门地牌坊,进入大成殿.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地夫子,他地前面有龛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地字是“万世师表”.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地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

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地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我们所占据地这个现实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导师这个词,多少恐怕也受人污染了吧.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我不是说这样地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你会不会有地时候有一点迟疑,就是,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地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地人.他以他地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地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地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个字地生命光华.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我大学时代到安徽支教,从上海出发,火车转汽车然后步行,最终到达了大别山深处地安徽金寨地一所小学.第二天一早,我和太阳一起起身,来到学校当中推开教室地门,发现孩子地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我们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英语,下课地时候,我们这帮大孩子和山里地娃一起在红旗下嬉戏,那个声音放肆得要命,传出好远好远,引得那些村里地孩子家长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导师这个题目,进入我头脑地便是那大别山深处地朗朗书声,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地精神,以及在那个小小地校园当中地白墙上,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地话.他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我们问校长这是谁说地,校长说,我们安徽老乡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年生,年逝.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陶行知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年,一个成功地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谓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面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地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地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那时地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地最底层社会.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地教育就是到农村去地教育,就是到乡下去地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地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这是什么概念各位,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地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那个时候若在北京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不过花费他三个月地薪水.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他移居到南京郊外地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地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地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