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研究栽培法 农学系
《作物栽培学》学习指导

《作物栽培学》学习指导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根据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在相关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系统学习作物栽培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构建学生在作物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体系,为学生从事作物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研究与创新等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属于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较清楚地了解国内外作物生产的现状和发展动态;理解并能明确阐述与作物生产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一般技术环节;掌握我国几种最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技术关键及其科学理论依据;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性的生产实际问题。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本课程必须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主要农学类专业基础课为前修课程,还与《作物育种学》等课程内容密切联系,其后继课程有《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农业推广学》等,同时又是农学专业的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的重要基础。
四、课程内容(内容体系、结构、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第一章作物生产概述【教学目的】1、了解:作物生产概况和发展方向2、理解:作物的概念、作物生产的特点3、掌握:主要的作物分类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作物生产的性质和特点第三节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概念第四节作物生产与现代科学技术【教学重点】作物分类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理论【教学目的】1、理解:作物生长发育的有关概念;作物生长发育与作物产量形成的关系;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2、掌握:作物主要器官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其调控途径【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有关概念第二节作物器官的建成第三节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第四节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教学重点】作物生长发育的有关概念;作物器官的建成【教学难点】作物生长发育与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关系第三章作物种植制度【教学目的】1、了解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2、理解作物布局、复种、间、混、套、轮作的技术关键和连作的应用3、掌握: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轮作、连作及立体农业的相关概念;作物布局、复种、间、混、套作和轮作、连作在作物生产中的意义或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布局第二节复种第三节净作与间、混、套作第四节轮作与连作第五节立体种养【教学重点】复种、间作、套作、轮作、连作的概念及意义。
2024年农学统考大纲

2024年农学统考大纲一、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种植是农学的基础,对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技术进行深入了解是农学的基本要求。
本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地理与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技术;•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二、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与环境是农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了解如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维护农业环境是农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
本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农业环境的组成和演变;•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和维护。
三、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经济与管理是农学专业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了解农业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农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产品市场分析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业企业管理和农业生产组织;•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提高策略。
四、农业科技与创新农业科技与创新是农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了解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创新应用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本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农业创新的实践案例和应用。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施策略对农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指导意义。
本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实践;•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学专业的影响和挑战。
以上为2024年农学统考大纲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使农学专业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农业知识与技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物栽培学总论(农学112含答案).doc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山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冇、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3、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4、发育:指作物一生小,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了的形成。
5、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出生育期,以天数表示6、作物的生育吋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7、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8、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成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的特性。
9、牛物产量:指作物-生中即全牛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1()、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最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的重量,即人类栽培作物的主要利用部分的重量。
11、经济系数(收获指数):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2、作物产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
13、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与该面积上生长的总叶而积的人小之比。
14、源:指向其他的生长器官或组织先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库: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
15、作物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冇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牛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这一时期就叫做作物营养临界期。
作物育种期末考试总复习----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___选育____和___繁殖_____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从进化角度来看,作物育种实际上就是_作物的人工进化3、作物有性繁殖可分为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棉花)三种常见的方法。
此外,还包括自交不亲和性____和___雄性不育性__两种特殊方式。
4、育种实践中,作物的高产育种主要涉及_矮杆育种、理想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三个方面。
5、种质资源保存方式可分为___种植保存__、_贮藏保存_、__离体保存_和基因文库技术四大类。
6、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原因类型主要有__自然异交引起的基因重组__、__自然变异_和新育成的品种群体的变异。
7、杂交育种通过基因重组、基因累加和基因互作三种遗传机制方式来选育新品种。
8、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中,S(rr)代表是不育系,N(rr)代表保持系。
今有水稻雄性不育系甲,用乙品种授粉后,发现乙对甲无恢复力。
现要用甲转育成新不育系乙”,应以甲为母本,乙为父本进行杂交,在F1代用乙为父本给F代授粉回交,回交若干代以后,就可以得到性状与乙相近的不育系,多次回交亲本就是它的保持系。
9、与品种间杂交相比,其远缘杂种分离特点有分离规律不强、分离类型丰富且有向两亲分化的倾向和分离世代长,稳定慢。
10、测定作物的自交系配合力有两种,即顶交法、双列式轮交、侧配结合法。
测试种选用自交系、单交种11、作物辐射育种实践中,通常用致死剂量、半致死剂量或_临界剂量_来表示辐射敏感性。
12、作物杂种优势要在生产上加以利用,必须满足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异交结实率高和繁殖与制种技术简单易行3个基本条件。
13、多倍体诱导的化学方法中,以化学试剂秋水仙碱诱变效果最好。
15、作物群体改良中,选择和重组是群体进化主要助力14、分子标记SSR指一类由1~6个碱基组成的基序串联重复而成的DNA序列、SNP指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1、农作物的品种,一般都有3个基本特性,即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作物栽培学的概述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如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等。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物栽培的生理过程和生育期特点,以及农作物的适应性和耐逆性等方面。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与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密切相关。
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农作物栽培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作物栽培学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2. 作物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础。
了解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作物的栽培管理。
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育期等方面。
植物的形态结构是指植物的外部表现,如根、茎、叶、花等。
不同作物的形态结构有所差异,对于栽培作物来说,了解其形态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合理的栽培和管理。
植物的生理特性是指植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
植物的生理特性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运输、生长发育等方面。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理特性,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理代谢过程,为农民合理安排作物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物的生育期是指作物从萌芽到成熟所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
不同作物的生育期存在差异,了解作物的生育期特点可以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栽培计划,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作物栽培技术作物栽培技术是指将作物从种子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栽培措施,达到最终的收获目标。
作物栽培技术涉及到种子的选育、土壤的准备、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等方面。
种子的选育是作物栽培的第一步。
优良的种子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和抗逆能力。
通过种子的选育,可以保证作物良好的生长发育。
土壤的准备是指根据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特性,进行土壤改良和土壤调理,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农学专业大全及详细介绍

农学专业大全及详细介绍一、作物科学作物科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机制、品质调控机制以及与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科学。
该专业涉及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作物生理生态、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作物品种选育与改良、作物栽培技术等多个领域。
二、园艺学园艺学是研究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园艺产品加工与贮藏、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学。
该专业涉及果树、蔬菜、花卉等多个领域,培养具备园艺植物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园艺植物生产、科研、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土壤学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形成、分类、分布、性质和利用改良等方面的科学。
该专业涉及土壤组成与性质、土壤分类与评价、土壤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壤改良与修复等多个领域,培养具备土壤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土壤调查与评价、土壤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壤改良与修复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植物保护学植物保护学是研究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原理和方法,以及植物检疫等方面的科学。
该专业涉及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等多个领域,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五、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与环境是研究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
该专业涉及土地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农业生态学等多个领域,培养具备农业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六、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是研究农业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方面的科学。
该专业涉及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工程、农业信息化技术等多个领域,培养具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农业工程设计、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农学研究生高级作物栽培学复习题

1 .作物栽培: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进品 质为目的的一系列农事活动。
2 .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 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 施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3 .生长分析法:每间隔一定的天数对作物 取样,测定叶面积和植株体的干物质重, 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的研究方法。
4 .生物观察:用肉眼视察和仪器测量观测 作物生长发育、器管建成、产量形成和物 质积累的过程。
5 .作物引种: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 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6 .简单引种:原产地与引种地的自然环境 差异不大或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 较广泛,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和选育过程, 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叫简单引 种。
7 .驯化引种:原产地与引种地的自然环境 相差较大或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 狭窄,需要通过选择、培育,改变其遗传 性,使之能够适应引种地的环境,叫驯化 引种。
8 .食物安全:能够有效地为现有人口提供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 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且有充足的粮食储备, 储备量应占需要量的17%〜18%。
9 .可持续农业: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需要 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不以损坏环境为 代价,使各种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10 .作物:广义上指凡是被人类栽培的而且有利用价值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11 .喜温作物:适宜在夏季栽培,其生长 发育的最低温约为10℃,全生育期要求较 高的温度。
12 .耐寒作物:其生长发育的最低温约为5℃,全生育期要求较低的温度。
13 .喜凉作物:性喜凉爽,宜在早春或晚 秋栽培。
14 .生长:是作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 通过细胞的伸长分裂来完成。
它既包括营 养体的生长,又包括生殖体的生长。
15 .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 的质变过程,其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 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和花、 果、实、种子的形成。
16 .生育期:作物从出苗至成熟所经历的 天数。
种植包括什么专业

种植包括什么专业种植包括农学、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园艺学、农艺学等各种相关专业。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专业。
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问题的科学,包括种植技术、农作物育种、土壤肥料、农业机械和农业管理等方面。
农学专业培养具备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知识,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结构、生理、生态和分类等科学,包括种子植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分类学等。
植物学专业培养具备植物科学理论和实验技术,能够从事植物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人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适应和生态保护等方面。
生态学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管理的人才。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发育、功能和利用等科学,包括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和土壤生物学等方面。
土壤学专业培养具备土壤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能够从事土壤资源开发和土壤环境保护的人才。
园艺学是研究果树、蔬菜、观赏花卉和园林设计等的科学,包括园艺植物栽培、园艺技术和园艺艺术等方面。
园艺学专业培养具备园艺技术和园林设计知识,能够从事园林园艺管理和园艺产品开发的人才。
农艺学是研究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的科学,包括农田耕作、农作物栽培、农作物保护和农业机械化等方面。
农艺学专业培养具备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
除了以上专业,种植还涉及到农业经济学、农村发展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化学、植物保护学等多个相关学科。
这些学科的合理结合和协作,能够提高种植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种植所涉及的专业非常广泛,从植物学、土壤学、农业经济学到园艺学、生态学、农艺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专业的结合,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因此,培养这些专业的人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以《园艺作物研究法》课程为例

思政教育方案
1.加强相关思政元素的融入
在《园艺作物研究法》课程中,注重融入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例如,在讲解园艺作物的品种选育时,可以引入我国丰 富的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强调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 主义情感。
同时,在讲解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时,强调绿色发展和环保理念,培养学生 生态环境的意识。
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探 索 以《园艺作物研究法》课
程为例
01 引言
目录
02 课程介绍
03 思政教育方案
04
思政教育实践效果评 估
05 结语
06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学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培养具备专业 技能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农学类专业人才,课程思政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次 演示以《园艺作物研究法》课程为例,探讨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
2.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现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如到农村或园艺作物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园 艺作物的认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
3.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如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实验教学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课程资料、进行 在线讨论和答疑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手操 作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提高学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趣和参与度
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如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实验教学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课程资料、进行 在线讨论和答疑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手操 作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种植学》教课纲领课程编号: S1011101合用专业:合用于农学专业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六学期总学时:116学时教课时数:理论课学时数100 学时,实验课学时16 学时,实践课学时120 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主要解说作物种植学总论,侧重作物种植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拟订高产、优良、低耗的种植技术系统。
各论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备全面。
讲堂采纳启迪式,重点解说教材的重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种植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修业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种植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即掌握在必定的生态条件下,充足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得作物最优良量、最正确产量和最高效益的种植理论和技术。
2、地位和任务作物种植学是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它的任务,是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就和技术,说明各样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和生活条件的互相关系,综合研究农作物的种植理论和技术举措,实此刻作物高产、稳产、优良、低成本的目的。
3、整体要求经过该课程学习,要修业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质量形成的基本规律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举措的原理、效应等理论,初步具备制定大面积作物生产的技术举措,进行实质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种植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还设有实验课和田间教课实践课,以加深理解学习实验技术,将理论教课和实践教课相联合,丰富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服务。
4、和其余课程的关系本课程要求在修完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耕种学等课程后开设此课程。
5、订正的依照本纲领订正主要依照2003 年拟订的本科生教课计划进行。
二、教课纲领内容第一章作物种植学总论1、教课目标:总论详尽论述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特征、产量和质量的形成过程,作物种植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目的使学生认识“作物—环境—举措”三者的辨证关系,全面认识作物种植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使用科学。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
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农学专业).

农学1201—1202班作物栽培学实验安排前半年实验1 玉米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2 高粱、谷子、黍子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3 大豆、绿豆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4 棉花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5 冬小麦冬前分蘖的田间诊断后半年1.种子净度及发芽率的测定2.作物生长分析法3.花生、芝麻、向日葵形态观察4.马铃薯、甘薯形态识别5.冬小麦成熟期田间测产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实验2 种子净度及发芽率的测定实验3 玉米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4 冬小麦苗期形态识别及越冬前苗情诊断实验5 大豆、绿豆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实验6 棉花的形态特征及栽培种的识别实验7 花生、芝麻、向日葵形态观察与类型识别实验8 马铃薯、甘薯形态特征观察实验9 小麦成熟期田间产量测定实验10 作物标本园综合观察实验11 谷子、黍子、荞麦形态观察与类型识别实验12 高粱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一、实验目的1.学习生长分析法的测定与计算。
2.分析各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3.学会使用各种仪器。
二、材料及用具玉米植株、钢卷尺、电子天平、剪刀、牛皮纸袋、干燥箱、真空干燥器三、内容说明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的同时,也测定叶面积。
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作物产量以干物质重量来衡量,作物生育进程也以植株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
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天数进行取样调查,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并同时测定叶面积。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生长分析法考察的生理指标。
1.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
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作物大田生产通常是依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来进行的,所以计算叶面积指数时要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叶面积为准而不能以单株叶面积为准。
表1为2001年6月13日取样时,高粱的单个叶片叶面积数据。
取样株数为5株。
专业解析-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一、专业介绍1、专业特色本专业从解决粮食、环境等重大宏观问题着眼,从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微观研究入手,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基础研究成果,研究农作物全面高产、优质、高效及农业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
作物栽培学以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为基础,通过栽培措施等环境调控手段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
耕作学从作物布局等耕作制度的改革,研究实现农业全面持续高产的理论与技术。
2、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作物生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作物学基础研究、农村资源环境综合研究和农业生产系统分析与耕作制度设计的专业人才。
要求具备较深的现代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知识,对重大作物生产与作物生理生化研究的前沿要能融会贯通,具备开展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能力。
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书刊文献,并能撰写科学论文摘要;自觉遵守科学道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诚挚的合作精神。
3、研究方向目前,各大院校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该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主要有:01作物生理生化02作物生态03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04作物生长监测与诊断05作物化控理论与技术06耕作制度07作物系统模拟08精确农业与数字农业09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10设施农业技术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④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注: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以上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二、推荐院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全国招生较强的单位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三、就业前景作为农学范畴内的一个基础专业,其就业可谓是喜忧参半,下面我们从农学整体就业形势来分析一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
(一)需求加大,供应不足随着农业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植物农学中的作物生长环境调控方法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农学中的作物生长环境调控方法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植物农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致力于研究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作物的生长环境调控是植物农学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它涉及到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通过合理的调控手段来优化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植物农学中常用的作物生长环境调控方法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
一、土壤调控方法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供养,土壤中的养分、有机质、水分和微生物等对作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植物农学中,常用的土壤调控方法包括施肥、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等。
1. 施肥施肥是一种常见的土壤调控方法,通过合理施加化肥和有机肥等,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例如,向土壤中添加含有氮、磷、钾等元素的化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养分供给,促进植物的生长。
2. 改良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结构是通过改变土壤质地、增加有机质含量等手段,改善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根系发育。
常见的改良土壤结构的方法包括翻耕、覆盖和添加有机物等。
3. 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肥力是通过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活性等,增加土壤中养分的供应能力,改善土壤的环境条件,促进作物的生长。
常用的方法包括种植绿肥作物、合理轮作和生物技术等。
二、水分调控方法水分是作物生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适宜的水分供应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和转运养分,维持植物组织的正常代谢。
在植物农学中,常用的水分调控方法包括灌溉、水分保持措施和节水技术等。
1. 灌溉灌溉是一种常用的水分调控方法,通过合理供给植物所需的水分,维持作物的正常生长。
常用的灌溉方式包括地面灌溉、滴灌和喷灌等。
2. 水分保持措施水分保持措施是在水分供应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水分的损失,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储备,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常见的水分保持措施包括覆盖保墒、改善土壤排水等。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书籍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书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农业科学中的重要分支,涉及到农作物的种植、生长、繁殖和收获等方面。
这些学科为农民提供了关于如何选择、种植和管理作物的知识和技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相关的经典书籍,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一、《作物栽培学导论》这本书是作物栽培学的入门教材,由著名农学家编写。
它系统地介绍了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从作物的起源、分类到栽培技术的实施,都有详细的讲解。
此外,该书还包括了作物生理、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知识体系。
二、《耕作学原理与方法》这本书是耕作学的经典教材,由农业专家撰写。
它详细介绍了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土壤管理等方面。
其中,土壤管理是耕作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土壤的改良、施肥、灌溉等技术。
该书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耕作学的知识。
三、《作物营养学》这本书是作物栽培学中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它主要介绍了作物的养分需求和施肥技术。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各种养分的供应,而作物营养学就是研究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利用的科学。
该书详细介绍了作物的养分需求、养分吸收机制和养分管理技术,为农民提供了科学施肥的依据。
四、《作物栽培与管理》这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作物栽培与管理手册,由多位农学专家合著。
它详细介绍了各种作物的栽培技术、管理方法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书中以具体作物为例,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生长习性、栽培技术和管理要点,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五、《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科学,也是作物栽培学中的重要内容。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包括气候要素、气象灾害、作物生长模型等方面。
通过对气象条件的监测和预测,农民可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以上是几本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相关的经典书籍,它们涵盖了作物的栽培、耕作、营养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5*41准确度:试验中所得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2精确度:是指在测定值中所得数值重复性的大小,它能反映偶然误差的程度。
3 叶片开张角:是茎杆与叶耳至叶尖联线的夹角4透光率(T):某一叶层处的光强和群体冠层顶部自然光强的比值。
(用百分比表示)5 比叶重。
生长分析用于作物群体生长的指标:主要阐述经济产量的积累状况6光能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就是作物所贮存的化学能占光能投入量的百分比。
7光能转换率:光合产物中所贮存的化学能占光合作用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能的百分比(Ec)。
二、填空20*21、三类(1)作物研究的经验方法(观察、测量、实验方法等)(2)作物研究的理性思维法(逻辑、数学、统计方法等)(3)作物科学理论的评价方法。
2、作物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①提出科学问题;②获取科学事实;③提出科学假设(设想);④验证假说;⑤形成理论;⑥检验和评价理论。
3、科学的取材和充分的试验材料的准备,是最终获得可靠的、真实的、正确的研究结果的保证。
5、变异系数:一个样本的标准差占该样本平均数的百分率。
用CV表示6、抽样的方法:大致可分为随机抽样、典型抽样和顺序抽样。
7、随机抽样又可分为: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两级或多级抽样。
8、典型抽样:按研究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从总体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个体)或单位群,以代表总体的绝大多数。
在大容量里选取少部分个体时采用。
9、倒三叶:指从上往下的第三片叶子。
10、器官样品的保存:(1)保湿保存。
测鲜重;(2)光下保存。
测光指标、蒸腾速率;(3)黑暗保存。
测叶绿素、生长素;(4)低温保存。
测叶绿素、提取DNA。
长时间保存用蜡封口。
11、样品的干燥处理:(1)风干;(2)烘干。
在105℃下杀青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再把温度调到70~80℃下烘一到两天。
烘干后放入干燥器里。
12、根系研究的方法:(1)根箱观测法;(2)挖根冲洗法;(3)气培法又叫雾培法;(4)塑料管土柱法;(5)网袋法;(6)三维坐标容器法;(7)同位素示踪法。
①根部标记法;②植株地上部标记法;③放射自显影法;④中子照相法。
13、叶龄:就是用主茎上出现的叶片数目来表示植株的年龄。
14、作物叶龄指标的测算法:(1)叶片记数法。
L = n–(2+i) L-所求各分蘖的叶龄,n-已知主茎叶龄(叶片数),2-为分蘖的基数,i-代表所求各级分蘖出生的叶位。
n-2≥1才能看到分蘖,n至少为3片叶才能长出分蘖。
;(2)叶脉记数法。
叶脉为R,则叶龄为R-2;(3)叶龄指数。
(展开叶片数与主茎总叶片数的百分比);(4)叶龄余数。
15、水稻穗分化:①苞分化期;②一次枝梗分化期;③二次枝梗分化期;④颖花分化期;⑤雌雄蕊分化期;⑥花粉母细胞形成期;⑦减数分裂期;⑧花粉充实完成期。
16、双龄叶:水稻生长过程中,出现上下两叶叶枕长时间重叠的现象。
叶枕距:稻株上下两叶叶枕之间的距离。
17、叶耳间距的应用:从顶颖花开始减数分裂至全穗结束减数分裂,其叶耳间距的总幅度为-11~12cm.18、株高构成指数(I):为任何一节间长度与该节间加其下节间长度之和的比值。
I为0.4~0.7,平均值为0.618,以I与0.5的大小来比较。
19、五种小麦类型:(1)基本型;(2)偏高型;(3)高水平型;(4)偏低型;(5)低水平型。
20、作物叶面积的测定方法:(1)叶形纸称重法;(2)鲜样称重法和干样称重法;(3)长宽系数法(S=长*宽*K);(4)回归方程法;(5)叶面积仪法。
21、叶形纸称重法适用于:叶形不规则但平整的叶片。
(1)坐标纸面积重量比a=S/G;(2)绘叶形;(3)剪取长方形重W1,剪取叶形纸重W2。
校正系数K = W2/ W1;(4)计算叶面积S = a * W2/株数。
22、叶形纸称重法:缺点①浪费纸张;②只能对叶片进行离体测定;③对纸张的要求高,画叶形必须准确。
23、几何图形法测定校正系数:叶面积=梯形+长方形+抛物形=(上底+下底)*高/2+里宽*中长+2/3底*高下底= 里宽=底24、作物群体的光合规模往往用叶片的面积来表示。
叶面积指数=叶面积/土地面积25、光合势: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整个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总共有多少平方米的叶面积在进行物质生产。
单位是平方米.天26、叶片基角:叶片平直部分与茎杆的夹角;开张度:茎杆与叶耳到叶尖连线的夹角。
弯曲度:开张角与叶片基角的差值;仰角:水平面与叶片平直面的夹角。
(90-开张角)27、叶向值LOV = A*(Ls/Lt)/n多项之和叶向值> 45度,直立性好式中: A—叶片仰角, Ls—基尖距, Lt—叶片长度, n—测定叶片数28、作物群体内光强分布:从上向下,随叶层F(叶面积指数)的增加按负指数的关系减少。
29、消光系数(K):作物群体在垂直方向上,从上到下,光强衰减程度。
e = 2.7182830、作物群体结构的测定:(1)大田切片法;(2)三维切片法31、初级生产: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的方式;现存量或生物量:某一地点、某一时期生存的植物体重量;作物的生产力(潜在生产力):作物形成有机物质的最大能力。
现实生产力:实际得到的最高产量。
一般上产力:一般的平均产量。
32、生长的S型曲线:缓慢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减缓期、衰退期。
33、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因素:灌浆强度和灌浆时间。
34、灌浆持续期:从开花至达到最大籽粒的日数。
灌浆速度:单位时间内进入籽粒中的营养物质量。
粒草干重:一粒种子充实所占有光合产物的数量。
粒草干重=茎叶干重/对应籽粒数饱和指数=干种子体积/发育种子最大体积35、生物产量:整个植株的干物质重量。
经济产量:有经济价值的主要产品数量。
36、经济器官的干重(Y) Y = b * ( x – a )b—常数,即单位株重增加的穗重; x—单株总干重 ; a—临时株重37、经济系数(Kz):穗重与株重的比 Kz = Y / x = b * ( x – a ) / x38、能量转化效率:一般取中间值,用22%进行应用估算,也有按15%计算的。
三、简答5*81、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方法主要哪几种?答:(一)生物观察法。
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收集科学事实、直接获取自然信息的基本途径。
(二)生长解析法。
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产量和因经光合产物的积累导致植物发育两者自然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生长分析法。
(三)发育研究法。
侧重发育器官的观察。
(四)生理生化法。
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源、库、流等方面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利用物质测定、生物统计等方法进行作物生长发育分析。
(五)模拟模型与专家系统法。
生物数学兴起后,采用数学方法解释和推论作物生育和产量形成过程,由此产生了模拟模型等方法,还利用电子计算机预测作物的生长量和产量。
2、什么是作物生长分析?主要用于植株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指标有哪些? 答: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产量和因经光合产物的积累导致植物发育两者自然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生长分析法。
生长分析用于植株个体的指标:(1)相对和绝对生长率;(2)单位叶光合速率或净同化率;(3)叶面积比率;(4)比叶面积;(5)比叶重。
生长分析用于作物群体生长的指标:(1)叶面积持续期;(2)光合势;(3)总生物量的作物生长率和经济产量;(4)净同化率;(5)收获指数。
3、什么是作物的株高整齐度和株高构成指数?他们计算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答:株高整齐度可用株高变异系数的倒数来表示。
变异系数是表示变数的离散程度的相对数值;整齐度 用变异系数的倒数来度量,则表示变数的集中趋势。
作物的性状愈整齐,产量愈高。
式中:X :株高的实测;X 平均:株高的平均值;n :测定样本数;S :株高的标准差;C .V .:变异系数。
小麦茎秆上下节间长度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称为株高构成指数。
株高构成指数:Ⅰn 为任一节间长度与该节间加其下节间长度之和的比值。
;L L L I 21L +=;1)(n n n n L L L I ++=1-n )(..122∑∑-==-X X X V C S X 整齐度=设株高为L ,Ln 为第n 节间长度,n 为自上而下的节位,则可按上式分别求得株高的 ⅠL 值和各节间相应的Ⅰn 值。
4、关于作物叶面积指标有哪些测定方法?他们有什么优缺点?答:(一)叶形纸称重法。
优缺点:不受叶片短时失水的影响只能进行离体测定。
(二)鲜样称重法和干样称重法。
优缺点:适宜于叶形不规则曲折不平展的叶片,如棉花、番茄。
局限:鲜样称重法受叶片失水的影响只能进行离体测定。
(三)长 宽系数法。
测定优点:不需剪叶,测定方法简便,能对田间活体植株进行连续测定;适宜叶型 :平展而规则的叶片可用长宽系数法,如禾谷类和豆类叶片。
(四)回归方程法。
适宜叶型:不仅适用于规则形叶片,也适用于不规则形叶片;测定优点:工作快速方便、准确高效,便于进行非离体的田间测定。
(五)叶面积仪测定法。
测定优点:工作快速方便、准确高效,可进行非离体的田间测定。
5、简述作物植株体烘干重的测定过程?答:新鲜材料应先在105℃下烘干0.5~2小时(杀青),使酶失活,防止样品成分的变化。
然后降温至70~80℃下烘干1~2天。
需测定籽粒中蛋白质、脂肪烘干在50~60 ℃下,最好用鼓风干燥箱,将样品平铺,以加速干燥。
6、叶面积指数如何计算?答: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 )就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有多少倍的叶面积, 叶面积指数=叶面积/土地面积 。
测定:单叶面积、单株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内的株数,计算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计算公式:)m 面积积测定测定的株数).m 10000(cm )(cm 叶面积 平均2222土地单株-)7.666).m 10000(cm )(cm 叶面积平均2222m (一亩地实有株数单株⨯-7、叶片光合势和叶面积持续时间是如何计算和表达的?答:光合势: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在整个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总共多大的叶面积,按其功能折算成为“工作日”。
它是叶面积与叶片工作持续日数的乘积,其单位是“米2·日叶面积持续时间:是表示叶面积及其持续时间的指标。
测定不同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即可计算出光合势和叶面积持续时间。
测定方法:(1)测定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株数;(2)测定单株叶面积;(3)计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平方米);(4)计算光合势;光合势 = 前次叶面积+后次叶面积(㎡)×持续时间2(5)计算叶面积持续时间两次的叶面积指数和时间间隔就可以计算叶面积持续时间。
叶面积持续时间(d) D2-1=( L1+L2 )×(t2- t1)28、简述叶片基角、张开角、弯曲角、叶仰角、叶向值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答:1.叶片基角(叶倾角、着生角):叶片基角即叶基角,它是茎杆和叶片平直部分的夹角,即图中的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