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

⑤ 以二等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⑥ 对四环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⑦ 有不够完整的产能代谢途径,大多只能利用谷氨酸产 能而不能利用葡萄糖产能; ⑧ 一般可用鸡胚、敏感动物或合适的组织培养物来培养 立克次氏体; ⑨ 对热敏感,一般在56℃以上经30min即可杀死。
三、衣原体(Chlamydia)
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寄生的小型革兰氏阴性 原核生物。
1907年,两个捷克学者在患沙眼的人结膜细胞内发现了包 涵体,当时他们误认为它由“支原虫”引起。后来,许多学 者认为在沙眼包涵体内不存在“衣原虫”,而是“大型病毒 ”的集落。
1956年,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及其助手张晓楼等人 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到沙眼的病原体。直至60年代,由于它们 具有滤过性、专性细胞内寄生和能形成包涵体,因此,这类 沙眼病原体仍被称作“大型病毒”或“巴德松体”。
1970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沙眼及有关疾病的国际会议 上,才正式把这类病原微生物称作衣原体。
汤非凡教授 1897-1958
1956年,汤飞凡教授等 自沙眼中分离到病原体后才
逐步证明衣原体是一类特殊
的具细胞结构的生物。
沙眼
眼---眼,眼---手---眼:
沙眼亚种A、B、Ba和C血清型
感染眼结膜上皮细胞→增殖,包涵体 →局部炎症→早期流泪、有粘液脓性 分泌物、结膜充血及滤泡增生→后期 结膜瘢痕、眼睑内翻、倒睫以及角膜 血管翳引起的角膜损害→影响视力或
4)菌落微小,呈典型的“油煎荷包蛋”形状;
5)以二分裂和出芽方式繁殖 6)可进行人工培养,但营养要求苛刻(酵母膏、血清、 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7)多数能以糖类作能源,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氧化 型或发酵型产能代谢。
立克次氏体

• 同时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没有核仁及
核膜,属于适应了寄生生活的α-变形菌。基 因组很小,如普氏立克次氏体的基因组为 1.1Mb。
• 3.有类似于G-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G-,
姬姆萨染色蓝紫色 • 4.专性C内寄生。常用动物接种,鸡胚卵黄囊 内接种及细胞培养法培养。 • 5.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对 广谱抗生素敏感, 但对磺胺不敏感而且反有 促进立克次氏体生长作用。
• 6.致人、畜疾病的多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或 红细胞,天然寄生在虱、 蚤、蜱、螨等节肢动物体内。 • 7.寄生于上述节肢动物的肠壁上皮细胞中, 或进入唾液腺或生殖道。
一、定义:
依赖于宿主细胞和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小型 G-原核单细胞微生物,引起人和动物立克 次氏体病(如Q热、斑点伤寒、恙虫病等), 它在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上与细菌相似, 而在生长要求上又酷似病毒,是一类介于 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二、生物学特性
• 1.细胞多形态:球形、球杆
形、杆形、丝形.主要为球杆 • 2.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状;
三、繁殖与代谢
• 以二等分裂方式进行繁殖,但繁
殖速度较细菌慢能利用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产能, 而不能利用葡萄糖或有机酸产能.
• 对热、光照、干燥及化学药剂抵抗力差,
60℃30min即可杀死,100℃很快死亡,对 一般消毒剂、磺胺及四环素、氯霉素、红 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les)

ovis
biting
arthropods
E. suis
Pigs / lice, flies Swine
USA, parts of
eperythrozoonosis Europe
H. canis
Dogs / ticks
Canine
Worldwide
haemobartonellosis
H. felis
Cats / biting arthropods
N. elokominica E. ovina
N. Helminthoeca E. phagocytophila
R. rickettsii
E. playts
A. Pullorum
E. risticii
Anaplasma
A. marginale A. Ovis
E. ovis Eperythrozoon
Anaplasmosis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A. ovis
Sheep, goats / Anaplasmosis ticks
Asia, Africa, Europe, USA
Eperythrozoon Sheep, goats / Eperythrozoonosis Worldwide
E. suis
Haemobartonella H. canis
7
H. felis
Rickettsial infec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
:85/mayer/ricketsia.htm
8
发病原理及致病性 1/2
• 许多立克次氏菌均对人有病原性,如洛 机山出血斑症,这些高病原性的立克次 氏菌对内皮细胞有亲和性,尤其是微小 血管,是造成出血斑的原因
药品生物技术《17立克次氏体》

抗性
对热敏感,一般在56℃以上经30min即被杀死。立克 次氏体对许多抗细菌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和青霉素敏感 。
4、代谢系统
存在产能系统,但缺乏完整的产能代谢途径,不能氧化葡 萄糖或有机酸,只能氧化谷氨酸和谷氨酰氨产能,所以立克 次氏体一旦离开宿主就会很快死去。
第四页,共六页。
5、繁殖与培养特征
动物的淋巴细胞,红色的 是寄生的立克次氏体。
特点: 1〕G-,寄生〔有壁,不能独立生活,细胞较 大03-2 µm〕 2〕对热敏感,56C以上30min即可杀死,对 四环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3〕二分裂繁殖,宿主一般为节肢动物,可从伤口 侵入人体
4〕致病性:在宿主血流中大量增殖,并产内毒 素
第一页,共六页。
第六页,共六页。
1、形态大小 细胞体积03~×08~2μm。似一般细菌大小,但比支原体 和衣原体大,无滤过性。
细胞形态多样,有球状、杆状或丝状。
立克次氏体
第二页,共六页。
2、细胞结构 含有细胞壁,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胞壁含肽聚糖、胞 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还有与细菌内毒素相似的脂多 糖复合物,但脂质含量远高于一般细菌。 立克次氏体细胞膜较疏松而“渗漏性〞较大,这种可 透性细胞膜使得它们易从宿主细胞获得一些重要的物 质〔包括像NAD 和辅酶A这样大的辅酶〕,但同时也 会使一些重要物质离开立克次氏体。 基因组很小,如Ricettsia ,仅含834个基因。
立克次氏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严格的细胞内寄生,这一点与病毒相似,它们大多数 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须用鸡胚卵黄囊、敏感动物组 织细胞及敏感实验动物进行传代培养。
生活史中必须由蚤、螨等吸血节肢动物作为媒介, 而在动物间传代,因此立克次氏体也被称为虫媒微生 物。
立克次氏体

FOSHAN UNIVERSITY
柯克斯体(Coxiella)
FOSHAN UNIVERSITY
立克次氏体(Riuchettsia)
❖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小型革蓝氏阴性原核单 细胞微生物。具有与一般细菌类似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又具有病毒相似的活细胞寄生生长的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比较多形,有球状、球杆状和杆状。大小介于 细菌和病毒之间。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较好。 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卵黄囊内接种及细胞培 养等。 致人畜疾病的立克次氏体,多寄生在网状内皮细胞(单核 巨噬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或红细胞,并且常天然寄生在 一些节肢动物体内,节肢动物是重要的或必要的媒介体。
艾立希体属
FOSHAN UNIVERSITY
UNIVERSITY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UNIVERSITY
立克次氏体
FOSHAN UNIVERSITY
立克次氏体(Riuchettsia)
❖ 立克次氏体列为一个目:立克次氏体目,下分二科: 立克次氏体科:包括许多引起人和动物的病原体。 乏质体科:寄生于脊椎动物红细胞,形体很小,不能在人 工培养基上生长,如边虫病和动物附红细胞体。
立克次氏体传染病

支原体在哮喘致病机制 中的作用 引起 了国际 学者极大的兴趣 。随着对肺炎衣原体、支原
体与哮喘相关性认识程度的加深 , 结合众 多 学者所做的富有成 效的研究成果, 现将肺 炎
7473 [ 2, 4 目的:n 3 深对恙虫病并发 多脏器损 害的认识。 方法: 对温州市第二人 民医院 2 0 02 年 1 ~ 0 6 l 月住院的 2 例恙虫病并 月 20 年 1 0
男性 的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率为 3 - %。无论 % 5 男性或女性, 生殖道衣原体感染者 感染 H V I 的概率为正常人的 3 6 - 倍。传统的检查方法
一
恙虫病患者病程与器官损害及预后的关系一
陈志伟等 (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 病科 广东广州 5 06 ) ( 120 ;( 中国热带医学 2 0 ,7( ) 1- 1 目的: 07 6 :90 9 l[ 探讨及时诊断 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17 对 2 例临床诊断为恙
球等 ( 南昌市第五医院不孕不育诊疗中心 江
西南 昌 30 0 ) ( 30 1 ;( 中国性 科学 2 0 ,1 06 5 () 03 [ 9 :3- 2 目的: 提高对衣原体 感染影响
人类孕育的认识。方法: 阐述近年来衣原体与
不孕不育关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 。结果:
衣原体可从 男、女性泌尿生殖系统多个环节
础 。】
感染可对人类孕 育构成直接影 响, 生殖医学
科应重视衣原体感染的排查和诊治 。】
衣 原体 感染
立克次氏体传染病
0例临床分析—— 肺炎衣原体、支原体在哮喘致病机制 中的作 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 2 温州市第二人 民医院急救科 浙江 用 ( 综述 ) ——赵睿等 ( 陕西 西安第四军医 汪晓波等 ( 2 0 0;( 中国热带医学 07 7 5 : 20 , ( ) 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 70 3 ) ( 102 ;( 国际呼吸 温州 350 ) (
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
•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 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Howard Taylor Ricketts
• 立克次氏体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 1.大小介于细菌和一般病毒之间,光学显微 镜可以观察到,以球杆状或杆状为主,革兰 染色阴性。
• 2. 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 3.节肢动物可成为寄生宿主、储存宿主和传
消化道.prowazekii)
人虱
人
人
人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 typhi)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鼠
人蚤
鼠蚤 鼠虱 鼠蚤 人
人
人蚤
鼠
恙虫病东方体
传播媒介,储存宿主:恙螨
卵 成虫 稚虫
鼠等 幼虫
幼虫(第二代)
稚虫 成虫
卵
免疫力
普氏立克次体
人
(流行性斑珍伤寒)
人体虱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伤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鼠等
(地方性斑疹伤寒)
鼠蚤 鼠虱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恙虫病立克次体 鼠等 恙螨 (恙虫热)
局部黑色焦痂 发热、头痛、皮疹 内脏损害
持久
贝纳柯克斯体
家畜 蜱
发热、头痛
(动物间) 心内膜炎
人通过接触
人等
恙虫病的传播方式
贝纳柯克斯体(C.burnetii)
• Q热(query fever )的病原体 • 蜱为传播媒介 • 引起发热、头痛、腰痛等 • 预防:防止家畜感染,对乳制品严格消毒
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
汉赛巴通体
•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 • 传染源:猫 • 从抓伤处进入体内,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脓
立克次氏体的形态特征

立克次氏体的形态特征立克次氏体(Leptothrix)是一类常见的铁菌,其形态特征独特而多样化。
立克次氏体属于铁细菌中的一种,可以在水体中生长繁殖,并形成独特的菌落结构和形态特征。
立克次氏体的形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菌丝状结构:立克次氏体通过菌丝状结构进行生长和繁殖。
菌丝是由单个细胞排列而成的,呈线状或丝状,通常有一定的长度。
菌丝的直径一般在0.5-2微米之间。
2. 颜色变化:立克次氏体在不同的生长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
常见的颜色有灰白色、黄色、棕色等。
这种颜色变化是由于菌丝表面的铁化合物和有机物质沉积所致。
3. 粘稠度:立克次氏体的菌丝表面通常具有一层粘稠的物质,使菌丝之间相互粘连。
这种粘稠的物质有助于细菌在水中的附着和生长。
4. 长度和形状的变化:立克次氏体的菌丝长度和形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所变化。
在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菌丝长度会增长,并且呈现出弯曲或分枝的形状。
5. 菌落结构:立克次氏体的菌落结构通常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形态。
菌落的外观可以是丝状、羽状、膜状等,具有一定的厚度和立体感。
6. 电子显微镜观察特征: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立克次氏体的菌丝表面覆盖有许多微小的颗粒状物质。
这些物质可能是铁化合物和有机物质的沉积物。
立克次氏体的形态特征对其在环境中的生长和附着起着重要的作用。
菌丝状的结构使得立克次氏体能够在水中自由移动,并在适当的条件下附着在固体表面上。
菌丝表面的粘稠物质有助于细菌的附着和生长。
菌落结构的形态多样化使得立克次氏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并在不同的生境中生存繁衍。
立克次氏体的形态特征独特多样化,包括菌丝状结构、颜色变化、粘稠度、长度和形状的变化、菌落结构等。
这些特征使得立克次氏体在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对其在水体中的生态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于研究和应用立克次氏体具有重要意义。
立克次氏体的名词解释

立克次氏体的名词解释立克次氏体是一种以其复杂的细胞结构和生物特性而闻名的细菌,常见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它被广泛研究,因其独特的属性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立克次氏体的定义、分类、生态角色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立克次氏体,学名为Leptocytis spirochetes,在细菌界属于螺旋菌门。
它的细胞形态呈现出一种细而长的螺旋形,这是该细菌独有的标志特征。
立克次氏体的细胞壁由多种蛋白质和多聚糖构成,这使得它在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它的运动方式是靠鞭毛的旋转推动,能够穿过液体和粘液等粘性环境。
立克次氏体被分为多个种类和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立克次氏体菌属(Leptocytis),它包括多个具有不同特性的物种。
这些不同的物种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包括高温、酸性和富含有毒物质的环境。
立克次氏体通过与其他微生物共生,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对环境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立克次氏体在肠道中的生长和繁殖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在人类肠道中,立克次氏体可以与肠道其他细菌共同生存。
它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功能。
此外,立克次氏体还可以分解许多消化废物,使它们变为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有研究表明,肠道中正常的立克次氏体数量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而当立克次氏体数量失衡时,可能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如肠炎、腹泻和免疫系统紊乱等。
尽管立克次氏体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也可能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
例如,立克次氏体菌属中的某些物种被发现与梅毒等性传播疾病有关。
梅毒是一种由立克次氏体感染引起的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
此外,立克次氏体的过度生长也可能导致阴道感染、尿路感染和口腔感染等问题。
为了维持肠道健康和预防立克次氏体相关疾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勤洗手、正确使用避孕措施等。
其次,饮食上应注重均衡,摄入膳食纤维多的食物有助于促进健康的肠道菌群。
立克次氏体

本病是由于立克次氏体寄主于单核细胞和嗜 中性白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败血病。立克次 氏体是一种体形很小的微生物,只能在细胞 内生长繁殖,不能在细菌培养基上培养。 Nhomakorabea症狀
本病特征是周期性发热、粘液性鼻漏和结膜 炎症状,眼角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呕 吐。呼出气体有恶臭味,患犬逐渐消瘦、贫 血,后期可有粘膜及皮肤糜烂、四肢水肿、 胸水及腹水。有时可在腋下和股内侧看到脓 性的红斑疹及胃肠道炎性症状。个别犬可有 惊厥、抽搐、脑膜炎症状。患犬死后剖检症 状有明显的脾肿大、肺水肿、心肌内膜下出 血、肠粘膜溃疡及肝、肾肿大等现象。
诊断
剖检病死狗只,见消化道溃疡,心肌内膜下 出血,脾肿大,肺水肿,肝肾呈斑驳状,结 合以上临床症状,最后采取动物血液涂片, 经马夏维诺氏法染色后镜检见单核细胞和嗜 中性细胞中有立克次氏体,即确诊为狗立克 次氏体感染。
谢谢观看!
21 立克次体

18
2.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 3.ELISA:捕捉IgM抗体 4.CF试验:敏感性低,特异性高 5.其他 MA、IHA和LA试验等。
19
第三节 恙虫病立克次体
传染源:鼠(主要)、鸟、兔
恙螨:储存宿主,传播媒介
卵 成虫 稚虫 幼虫(第二代) 人等
鼠等 幼虫
稚虫 成虫 卵
活检或尸检材料 :肺、肝、脾、淋巴结、 心瓣膜赘生物
15
(二)标本直接检查 1.免疫荧光检测 印片固定后或切片 用荧光抗体染色 或常规染色镜检 2.核酸检测 PCR法 扩增靶区 编码17kD蛋白的立克次体基因 编码普氏立克次体169kD蛋白的基因
16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1.动物接种分离:雄性豚鼠
30
第五节 贝纳柯克斯体
• 传染源 :受染家畜 • 传播媒介:蜱 • 可通过接触、气溶胶感染呼吸道、消化 道等途径传播 • 临床症状:引起Q热,发热、头痛、腓肠 肌痛,肺炎、肝炎,心内膜炎
31
生物学特性
• 形态与结构 高度多形性,球杆形或短杆形,甚至球形, 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有荚膜。 Gimenez染 色呈红色, Giemsa染色呈紫红色
33
贝纳柯克斯体在小鼠脾细胞空泡内繁殖
34
第六节 汉赛巴通体
•������ 所致疾病: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 (BAP )、猫抓病(CSD) •������ 传染源:猫 •������ 症状: 猫抓病:局部皮肤丘疹或脓疱、局部淋巴结 炎,帕里诺眼淋巴腺综合症 BAP:皮肤损害,内脏紫癜。开始皮肤出现 红丘疹,偶有溃疡。皮下出现肉色结节
2.鉴定:免疫荧光法鉴定抗原 (四)抗体检测
1 .外斐反应
立克次氏体

常用动物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以及细胞培 养等法培养立克次体。
5·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尤对热敏感, 一般在56℃,30min即被灭活。对一些广谱 抗针素(如氯霉素、金霉素)敏感,但磺胺 药不敏感且反有促进立克次体生长作用, 不能用于治疗。
6·致人畜疾病的立克次体,多寄生于网 状内皮系统、血管内度细胞或红细胞, 并常天然寄生在虱、蚤、蜱、螨等节肢 动物体内,或为其寄生宿主,或为贮存 宿主,或同时为许多立克次体病的重要 的或必要的传播媒介。
始体以二等分裂方式在宿主细胞质内形成一个微菌 落,随后大量的子细胞又分裂成为较小而壁厚的感 染性原体。不需媒介由空气直接 传染鸟类、人类 、哺乳动物,衣原体是一类介于次体与病毒之间的 微体物。可引起沙眼等、鹦鹉热衣原体引起肺炎、 关节炎、流产等,对抗生素敏感。
鹦鹉衣原体(Gimenez染色) 鹦鹉衣原体(姬姆沙染色)
7·主要寄生于上述节肢动物的肠壁上皮细 胞中,兼或能进入它们的唾液腺或生殖道 内。人畜主要经这些节肢动物的叮咬或其 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立克次体。
人和动物感染立克次体后,可产生特异性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前者可中和立克次体的毒性物质, 但同时也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加重晚期 立克次体病。细胞免疫一方面可使机体产生迟发 型变态反应,另一方面致敏淋巴细胞所产生的淋 巴因子可抵御疾病发生和发展。
由于某些变形杆菌菌株 (OXl9、OXK、OX2等) 可与某些立克次体多糖抗原的抗体发生交叉反 应,故在医学上,常用这些变形杆菌菌株制成 凝集抗原,用凝集试验检查人类的某些立克次 体病。这种凝集试验称为魏-裴二氏反应 (Weil-Felix reaction)。
第二节 衣原体
衣原体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严格细胞内寄生,并 经独特发育周期以二等分裂繁殖和形成包涵革兰 氏阴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家畜的衣 原体病。曾被认为是一种 “大型病毒”,定这类 微生物与立克次体很相似,在许多特性上与病毒 截然不同。具独立代谢能力,但缺乏能量代谢系 统,必须依靠宿主获得ATP,在宿主细胞内生活周 期独特,有原体和始体两种细胞形态,原体形态 较小,细胞壁厚,具感染性;始体较大,细胞壁 薄,无感染性,
人感染立克次氏体的研究进展

人感染立克次氏体的研究进展摘要:立克次体病是一类由不同科属病原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可经蜱虫或啮齿类动物叮咬的方式传播到人类。
人感染立克次体后可引起的一系列如斑点热、斑疹伤寒、恙虫病、埃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急性发热性疾病,感染早期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可因心肌炎、脑炎、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出血、休克、呼吸衰竭、肝肾衰竭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本文就人立克次体病的病原学特征,人感染立克次体的流行病学调查,立克次体致病现状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方法等进行总结,进一步提高人类对此种虫媒病的认识。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基金(2018 MS08059)关键词: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流行病学,致病现状.1.病原学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没有核仁及核膜。
立克次体菌呈多形性,球杆状或杆状。
细胞大小为0.3-0.6μm x0.8-2.0μm。
革兰染色阴性,但不宜着色。
立克次体菌最外层是由多糖组成的黏液层,黏液层和细胞壁之间有由多糖和脂多糖组成的微荚膜,再向内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上述表层结构与细菌抗吞噬有关,细胞质内有核糖体(30S和50S两个亚单位组成)核质内有双链DNA,立克次体细菌由于它的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因此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一般寄生在宿主的单核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及红细胞等。
立克次氏体基因组的大小在1.2-1.5x10bp间,它的基因组的大小变化与病原体在宿主细胞中行使的功能基因有关。
2.立克次体病原体的致病现状2.1斑点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是能够引起斑点热的一组病原体,斑点热的疫源地分布广泛,美国,加拿大,叙利亚等地都发现了该病原体,我国最早是在1958年的研究学者分离出该病原体开始,早在1997年时,陈敏等从黑河地区的蜱类及鼠类中地方性成功扩增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特异片段,并且黑龙江省一直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主要疫区,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着立克次体,内蒙古,新疆,云南,贵州等地都有着立克次体的存在,当被立克次体感染时,可发生多脏器功能危急等。
立克次体、柯克斯体、东方体

立克次体、柯克斯体、东方体立克次体(Rickettsia)、东方体(Orientia)、柯克斯体(Coxiella)、埃立克体(Ehrlichia)是一类与节肢动物有密切关系的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这类病原体的分类、所致疾病和流行环节见表20-1。
表20-1 常见立克次体的分类、所致疾病和流行环节属群种所致疾病传播媒介储存宿主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普氏立克次体(R.prowaxekii)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i)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鼠加拿大立克次体(R.Canada)加拿大斑疹伤寒蜱兔斑点热群立氏立克次体(R.rickettsii)洛杉矶斑点热蜱狗和野鼠等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ca)北亚蜱传染斑疹伤寒蜱野兽和鸟东方体属恙虫病群恙虫病东方体(O.tsutsugamushi)恙虫病恙螨野鼠等柯克斯体属贝纳柯克斯体(C.burnetii)Q热蜱野生小动物、牛和羊等埃立克体属犬埃立克体群查非埃立克体(E.chaffeensis)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蜱啮齿类腺热埃立克体群腺热埃立克体(E.sennetsu)腺热埃立克体病蜱啮齿类嗜吞噬细胞埃立克体群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GE)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蜱人、马和狗立克次体、东方体、柯克斯体、埃立克体属的共同特点是:①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②以节肢动物为宿主和传播媒介,引起人类发热出疹性疾病;③体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用光学显微镜可见,形态以球杆状或杆状为主,革兰染色阴性;④专性细胞内寄生,因酶系统不够完善又缺乏细胞器,故不能独立生活;⑤以二分裂方式繁殖;⑥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⑦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这类病原所致疾病绝大多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受染后一般不出现症状。
人类因生产劳动、资源开发等偶然遭到嗜血节肢动物的侵袭而受染。
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Q热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斑点热主要流行于北美和西伯利亚等地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流行于北美;恙虫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等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随着立克次氏体分子生物学(16srRNA序列、DNA-DNA杂交、全DNA或基因片段、质粒等)研究的进展,旧的立克次体分类已不能完全反映立克次目中所有种属的全貌,应运而生的是根据遗传物质对立克次体进行新的分类。16srRNA序列的分析显示,立克次体可分为两个亚群,α亚群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埃立克体(Ehrlichia)、埃菲比体(Afibia)、考德里体(Cowdria)和巴通体(Bartonella);γ亚群包括柯克斯体(Coxiella)和沃巴哈体(Wolbachia)。现并已发现很多新的种属如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japonica)、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Chaffeensis)、腺热埃立克次体(EhrlichaSennetsu)、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henselae)等。罗卡利马体(Rochalimaea)的名称已为巴通体所取代,故战壕热的病原体也应改称为五日热巴通体(Bartonellaquintana)。新的立克次氏体(与人类感染有关)。
编辑本段传染途径
立克次氏体在虱等节肢动物的胃肠道上皮细胞中增殖并大量存在其粪中。人受到虱等叮咬时,立克次氏体便随粪从抓破的伤口或直接从昆虫口器进入人的血液并在其中繁殖,从而使人感染得病。当节肢动物再叮咬人吸血时,人血中的立克次氏体又进入其体内增殖,如此不断循环。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与动物患多种疾病,如立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落基山斑点热、普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流行性斑疹伤寒、穆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地方性斑疹伤寒、伯氏考克斯氏体可引起人类患Q热以及恙虫热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恙虫热。它与衣原体的不同处在于其细胞较大,无滤过性,合成能力较强,且不形成包涵体。
编辑本段常见种类
下面介绍4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立克次氏体。 1)普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它为短杆状,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长达4微米,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当人受到感染后,经10天~14天的潜伏期,骤然发病,有剧烈头痛、周身痛和高热,4天~7天后出现皮疹,严重的为出血性皮疹。有的还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其他实质器官损害。流行性斑疹伤寒,在人口密集和昆虫繁盛的环境内比较严重。当流行时,病人平均死亡率20%,严重时可达70%。病原体借人虱在人群中传染,所以灭虱是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的重要措施。 2)莫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mooseri),是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它的传播方式与普氏立克次体不同。它的自然宿主是家鼠,主要由鼠虱在鼠群中传播,如果鼠死亡了,鼠虱才离开鼠,转而叮吸人血,而使人受传染。 3)立克次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rickettsii),是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最初发现于美国的落基山地区的蒙培拉州的山谷。疾病流行时,病人的死亡率高达90%。立克次氏立克次体在自然界中寄生于蜱和蜱所寄居的动物体内,人受蜱叮咬就会染病。 4)恙虫病立克次氏体,是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本病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省也有病例报告。在日本,病人的死亡率约有60%。这种病原体由恙螨叮咬侵入人体,随血液扩散至血管内皮细胞中生长,发病。贮藏病原体的动物为野生啮齿动物并借螨传播。得了恙虫病,先是被叮咬处出现溃疡,周围有红晕,溃疡上盖有黑色焦痂,此外,还有皮疹,并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肺、脾等损害症状。 可见,不同的立克次体能引起不同的疾病。但由于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所以,治疗方法也有一些共性,如一般的输液,良好的护理、隔离等。用药上也有些相似,通常情况下,治疗立克次体病可使用广谱抗生素,有较高疗效。用氯霉素治疗恙虫病时,必须连续用药4周,否则容易复发。四环素药品也同样有效,同时还可以用来治疗斑疹伤寒等。 和其他疾病一样,立克次氏体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这类疾病同其他昆虫传播的疾病一样,首先应对昆虫等中间或储存宿主加以控制和消灭,如灭鼠、灭虱。
二名法: Rickettsia
界: 类病毒界
目录
简介
名称由来
特点
常见种类
病因病理
传染途径
致病机制
编辑本段简介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如斑疹伤寒、战壕热。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这种微生物为什么叫立克次体呢?这与发现它的故事以及为此献身的人有关系。 [1] 立克次体是1909年美国病理学副教授立克次(HowardTaylorRicketts,1871–1910)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的。第二年,他不幸因感染斑疹伤寒而为科学献身。1916年罗恰·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的体虱中找到,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次体,以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识立克次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立克次体也是个庞大的家族,科学家把它们分为3个属,12个种。它们有些与动物有关,有些与人类有关。
编辑本段特点
①细胞大小为0.3~0.6μm×0.8~2.0μm,有细胞形态,一般不能通过细菌滤器,可 立克次氏体
通过瓷滤器,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②细胞呈球状、杆状或丝状,有的多形性。 ③有细胞壁,无鞭毛,呈革兰氏阴性反应(除恙虫病立克次体外),效果不明显。 ④除少数外,均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寄生,宿主一般为虱、蚤等节肢动物,并可传至人或其他脊椎动物。 ⑤以二等分裂方式进行繁殖,但繁殖速度较细菌慢,一般9~12h繁殖一代。 ⑥有不完整的产能代谢途径,大多只能利用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产能而不能利用葡萄糖或有机酸产能; ⑦大多数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须用鸡胚、敏感动物及动物组织细胞来培养立克次氏体; ⑧对热、光照、干燥及化学药剂抵抗力差,60℃30min即可杀死,100℃很快死亡,对一般消毒剂、磺胺及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⑨同时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没有核仁及核膜,属于适应了寄生生活的α-变形菌。基因组很小,如普氏立克次氏体的基因组为1.1原体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1910年)首次发现洛基山斑疹伤寒的独特病原体并被它夺取生命,故名.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中文学名: 立克次氏体
别称: 落基山斑疹
编辑本段致病机制
在进入体内后,立克次体先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内,接下来会在在局部淋巴组织或血管内表皮组织内繁殖。然后经由淋巴液和血液扩散至全身血管系统内,导致大量细胞破损、出血。血管壁细胞破损后,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渗出,在皮肤上表现为皮疹。有些立克次体在侵入宿主时,会释放出溶解磷脂的磷脂酶A,大量聚集后会导致细胞破裂。立克次体还会释放脂多糖,因而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出现中毒休克等症状。虽然不同的立克次体症状不同,但主要症状都为血管病变,有时还会出现血栓。由血管病变,立克次体还会引起神经、呼吸、循环系统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