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湘潭城市码头文化保护的地域性表达_刘岚
地域文化在导示系统设计中的体现——以湘潭市岚园路导示系统设计为例
‘ 嘲 分凳峙:T 9 4 1 1 I J U 8 9 文簟 Ⅸ码:A 史堆 编 :1 0 — 4 2 2 1 ) 一 0 8 0 08 02 { 00 ∞ 09 3
s{n s o
de i e s gn 棚
地 区的历史文化遗 产、民俗风貌 、文化底蕴中 提炼 具有地域特征 的符号。将其 功能化 . 视觉 化 ,实现情穰及意义 的有效转移 .从而实现地
域文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传承o
展各 异,因而形醴 了迥然不 同的审美情趣 -在 设计 导示系统时 ,为了迎合 当地观者的喜 好, 我们 要深八考察本 地居民持有 的思维方式 、审
精
耍: ¥
透析S
统与地域女
统 计
它与塑造城市形 象.提升城市 公共服务 质之
欣 赏美的 同时,也不知不觉 的受到 了 地域 文化
的熏陶。 3 2构造视觉环境 的协调性
计 。 H地 域 女
自 & ^ .探 索
间有着内在的关 联。导示系统 的形式在视觉 上 会 受到它所处 境的影响和支 配.反过来导示
系统依托它所处 环境的历史文 化内涵 来建构
的 路 .并 体 进 行 文 特 色 提 升城 市 街 女
. 目的是 地 域 质
导示 系统作为环境构成 的一个环节 .不能
孤 立存在 . 要与周边整体 的 境相协调。因此. 环
城 市的特色和个 性,是对城市 地域文化的一种
生机 与活力。 3 . 3符台公众审美的 时代性 每十地 方的历史传统、 民 俗 惯、经 济发
是城 市文化发展的基础 导示 系 是城市建设 统
码头文化文档
码头文化引言码头作为一个交通和物流的重要节点,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具有实际功能和经济价值外,码头还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码头文化是指以码头为背景的文化现象和传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码头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并探讨码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码头文化的定义码头文化是指以码头为核心的一系列文化元素和活动。
它包括了码头的建筑、设施、管理和经营模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
码头文化还涵盖了与码头相关的民俗、风俗和传统,以及码头周边社区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活动。
码头文化的特点1.多元融合:码头文化融合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例如,一些国际性的港口城市的码头文化融合了多种语言、音乐和美食,展现了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特点。
2.代表性建筑:码头通常会建造一些代表性的建筑,如仓库、码头大楼和灯塔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际功能,还成为了城市的地标,代表着码头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3.创意产业:一些码头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转型为创意产业的聚集地。
例如,一些老旧的仓库被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创意人才和企业。
4.活动丰富:码头常常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节、海洋文化节、手工艺市集等。
这些活动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游客和外地居民前来参观和体验。
码头文化的影响码头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经济发展:码头作为物流和交通的重要枢纽,对城市的经济起到了支撑作用。
而码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则为城市带来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2.城市形象:具有代表性的码头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城市塑造了独特的形象和品牌。
这种形象可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社区凝聚力:码头作为一个社区的核心,码头文化对社区居民的凝聚和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码头文化活动,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强了社会联系。
立足本土 做好新闻 贴近民生——《湘潭晚报》办报思路浅析
动, 热心的读者们带着家人踊跃参 与 , 在
湘潭 的湖湘公园 、 昭山 、 金霞 山植下一片 片生机盎然 的读者林 。
此外 ,湘潭 晚报》 《 自创刊之初 , 也十
分注重社 区这一块。 不过 , 最开始他们只 是安排记者联系社区 , 写一些社区稿件。 随着晚报的发展 ,他们逐步认识到社 区 更深层次的意义 , 于是 , 也加大了对社 区 新闻的采写力度 , 成立 了社 区报道组 , 还 于 21 0 1年在全市 多个 社 区开 展首届社 区文化节。 丰富多彩的节 目, 贴心的上门
源通过报纸开掘 出来 ,在市 民心中赢得 了极好的 口碑 , 还获得 20 0 9年度湖南 省市州新 闻奖一
等奖。
的竞争也会愈发激 烈。 为此 , 每张报纸都
立 足本土 ,在本 地新 闻上力争 做强 、 做
活 、 透。 做
熟能详 的事物有一个重 新认识和确认 ,
也拉近 了报纸与读者在心理 以及情感上 的距离 。
贴近本土就是贴近读者 。都市报的 本 土化倾 向是报纸稳定读者群 的一个非
在媒介如此发达的今 天 ,各类信息
常重要 的做法 。作为一家地市晚报 ,湘 《
潭晚报 》 也很注重这一点 , 除了加大本地 新闻的数量外 ,还充分挖掘本土 的新 闻 资源 ,力争在第一时间将本城 的重要新 闻传递给读 者 ,满足读者对身边新 闻的
以《 湘潭晚报 》 “ 对 湘潭铁 牛失踪一
事” 所做 的报道 , 我们来作一个分析。 “ 湘潭铁 牛”位于湘 潭的铁 牛埠 。 20 09年 1 , 0月 铁牛初现 , 人们将它 与铁 牛埠 的地名联系起来 ,认为这就是传说
中的“ 铁牛” 。民间传 言说铁牛是来 自天 外 的陨石 , 价值连城 。两个月后 , 铁牛突 然失踪 了。当地百姓 自发展开搜寻 。到 2 1 年 8月 ,湘潭 召开新 闻发布会 , 01 宣 布铁 牛找 回, 并公 布专家鉴定结果 : 铁牛 并非天外 陨石 , 而是一种古代铸铁。 事件 算是告 一段落 。
尊重地域文化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13 历 史街 区存在 的 问题 .
特质发 生了改变 由于 自我造血功 能的丧失 , 住居 民流失造 据称 , 2。 J 原 陈孝子母 墓以前 每年都会 有很 多人 去祭拜 , 来 因建 房而 后 成老城 空洞化 , 成为老弱留守之地和流动人 口的租居之 地。上述 被 完全破坏 , 这种 文化 活动 当然 也跟着 消失 了。因此 , 在历史 街 问题 的出现造成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缺 乏原 动力 , 传统街 区的 自 区更新规划 中应尊重 当地居 民的文化生 活习惯 。 觉保护也无从谈起 。 2 4 邻 里 文化和街 巷 文化 整合 , . 保护 非物 质文化 载体
是在特定 的地理环境 和社会经 济背景 中人类 活动与 自然相 “ 弃了本地 区的文化传统 , 失了 自我的存在 , 抛 丧 也失 去了富于认 过程 , 积 同感的区域”1 l 。因此 在近 年来的历 史街 区保 护和规划 中, J 越发 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在长期的历史 中, 累和保存 了大量 的古代
第3 6卷 第 2 9期 20 10年 10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 I ( URE H TE
Vl .6 No. 0 3 】 29
O t 2 1 c. 0 0
・1 ・
・
规 划 ・ 筑 ・ 建
文誊 编 号 :0 96 2 (0 02 —0 10 10 —8 5 2 1 )90 0 —2
华, 这里也成 了“ “ “ 的代 名词 。街道狭 窄、 脏” 乱” 差” 建筑破 旧 、 市
政设施严重滞后 。但 同时城正街 也具有 良好 的区位和外 部条件 ,
紧邻湘江 、 毗邻雨湖公 园, 随着湘 江风 光带 的建设及 雨 湖公 园的
提质改造 , 再加上周 围便利 的交 通 , 过改 造后 的城正街 必将成 经
让红色基因永续相传——湘潭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让红色基因永续相传刘永珍实践湘潭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现有革命文物61处、红色资源83处、革命类纪念馆4处,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近年来,湘潭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以韶山为重点,全区域推进,革命文物工作不断提质增效,先后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等殊荣。
保护好,让革命文物“立”起来。
革命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盘点好、发掘好、保护好、建设好,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
规划为先。
革命文物保护,关联到全省全市重大战略方针和未来发展,湘潭坚持把革命文物保护、红色文化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以湘潭韶山为代表的经典红色名片,是湖南省为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
湘潭市乘势发力,明确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列入“四区一地一圈一强”战略目标。
出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20余个文件,建立健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盘点为基。
摸清家底,有利于根据不同文物特点和现状,有针对性地予以修缮、进行保护。
湘潭全面摸清摸准革命文物的资源底数和保存状况,编制完善了《湘潭市革命文化资源》《文保荟萃》等,建立了全市革命文物资源名录和数据库。
修缮为重。
积极开展红色革命遗址改造提升工作,对毛泽东同志故居、彭德怀同志故居、东山书院旧址等15处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修缮和整治,申请文物专项资金近8200万元对20处革命文物进行修缮,连续3年每年支持韶山“文旅兴城”专项经费1亿元。
挖掘好,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展现着历久弥新的——湘潭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34实践独特魅力。
湘潭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原则,让革命历史生动再现、鲜活可亲。
潜心研究。
立足红色资源禀赋,深挖红色文化内涵,重视源头梳理和内涵挖掘,推动革命文物理论研究不断走深走实,仅2022年就立项红色相关课题21项,其中,《毛泽东1909-1927年湘潭革命足迹研究》成果在毛泽东湘潭足迹的史料挖掘上取得新突破。
论“总市”视角下传统街区的复兴与发展
论“总市”视角下传统街区的复兴与发展摘要:对当前湘潭市旧城区建设不和谐现象要从其文化底蕴加以反思.要明确新旧和谐是湘潭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要把握文化的延续性、有机性和整体性三大特征;切实保护好湘潭“总市”文化遗产,留住城市记忆的文化根基;促进新旧协同,强化城市文脉成为城市个性特色的主旋律;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基因,推进和谐新建筑创作。
建设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码头商业街区,结合湘潭市空间上以及时间上能够利用的一切活跃元素,运用保护与更新并举的规划思路,更新落后的人居环境,重塑百年的码头商业街区,希望唤醒昔日繁华景象的同时又能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主题词:湘潭传统街区码头文化复兴旅游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俗、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而保护与更新模式也不应局限于“博物馆式”的物质躯壳或者过度商业化的经济开发。
应将其视为“活物”,维持或唤醒其活力,需强调街区自身的复兴,以街区的“活力再现,特色复兴”为根本目标。
1.为什么要重新规划建设湘潭传统街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古城湘潭有数千年的建城史,其历史文化的精髓,积聚于中山路、平正路和窑湾地区。
唐宋时代,湘潭即以商业发达而闻名全国,明末,湘潭县城街市,沿江从宋家桥延至唐兴街,有码头10余处,房舍鳞次栉比,江中帆墙林立。
云贵川甘的货物多集于此地而运往岭南,外洋货物也越过岭南而至此地集散,商业相当繁荣。
正如明代礼部尚书李腾芳在《湘潭戍兵议》中所描写的:“路走以马,水行以舟,百货辐辏,典当铺、游妓馆林。
”水运成就了湘潭历史上“小南京”、“金湘潭”的盛名,也传扬了“米氏”、“药都”的美誉,故其文化背景颇为深厚。
然而,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带来的却是瓷砖、玻璃幕墙、莫名其妙的水泥塔楼。
浓郁的滨江建筑特色和码头街区文化面临冲击,而它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是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
文创街区规划设计研究——以湘潭市河街老码头文创街区为例
在近年城市快速发展下,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城市文化建设紧密相连。
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促进了城市文化复兴建设。
面对这一热潮,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以工业遗产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园。
在我国,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中心城市都有由旧工业厂房或建筑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园。
同时,虽然目前对于城市滨水区旧工业区更新和后工业景观更新研究较多,但很少将城市码头独立设计为文创街区。
一、历史遗留物文创街区的结合设计(一)历史遗留物的再利用历史遗留物的再利用可以通过对历史遗留物整体的元素提取、符号的挖掘,找寻创意园区的发展特色。
通常包括体量较大的厂房建筑以及构筑物,还有一些微小的零部件和装置构件。
这些元素被再利用于园区建设,在建筑细部,或者是景观小品的设计中体现,成为街区的整体背景元素。
通过对塑造公共空间、建筑组合形式、景观序列组织来还原和重塑场所记忆,使人处在其中就能感受其过去的辉煌,唤醒其场所记忆及归属感。
历史遗留物所在的地方,往往都藏着一段记忆,它包含着过去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人们对这个地方的记忆。
如何挖掘其中内涵和灵魂,通过对历史遗留物的再利用来塑造街区氛围是改造更新关注的重点。
(二)创意街区的景观要素打造通过对遗留的建筑进行部分的拆除、重组,打造适合创意街区的发展空间。
往往这些遗留建筑体量与内部空间较大,可以灵活进行空间分割,进行多种创意组合。
在建筑外立面处理上可以采取旧元素的提取,保留部分原有的材料和肌理,做旧处理可以勾起人们的回忆。
同时,构筑物等大体量结构可以作为重要的标志物节点,作为重点景观要素打造。
公共空间的环境营造对人们的感知影响尤为重要,当我们行走于一个创意街区时,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引导下对这个公共空间环境产生归属感。
通过对视线、空间感受的分析,把握打造公共空间的尺度,改进原有的空间格局,对景观环境品质进行整体提升。
打造积极的公共空间,提供给人们交往、休闲娱乐的场所。
(三)提取文化资源特质文化作为创意街区发展的内涵,应该结合现有的资源去打造开发。
湘潭城市特色塑造318
彰显城市特色提升湘潭形象一座没有特色的城市,是平庸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也是没有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城市。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
城市特色包括城市内涵及外在表现两个方面。
城市的内涵,是指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
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即体型环境。
”更具体一点讲,城市特色,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的膨胀,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结构形态,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导致的城市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使得城市的特色日益趋同。
可以说现代经济的发展对保护城市特色的冲击力,远远超出战争对城市的破坏。
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重塑城市个性,打破“千城一面”与“身份迷失”的困境,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的个性魅力,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我国关于塑造城市特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湘潭作为一座千年历史的古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这也决定了湘潭具有鲜明的古城特色、优越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山水资源。
如何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保护好湘潭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古建寺观和其他文物资源,彰显出湘潭市的城市特色和人文特色,是广大城市建设者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正在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城市特色基本特征现代城市特色的塑造应具有以下6个特征,导向性:城市特色既要考虑历史传承,又要引领未来发展,能够在整个城市的发展中发挥导向作用。
系统性:城市特色不等于各子系统特色的简单叠加,而是各子系统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新质。
基础性:城市特色是鲜活的、具体的,是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共同构成的视觉图景,以及这种视觉图景给人们带来的城市意象。
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变迁与重塑——以H省L市“屋场会”为例
2024年3期(总第498期)湖湘论坛Huxiang ForumNo.3,2021General No.198社会治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变迁与重塑——以H省L市“屋场会”为例刘箴(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湖南长沙410006)摘要:乡村治理能否有效运行与乡村的内聚程度和结构功能紧密相连,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应当看作是乡村治理的核心机制。
我国村庄共同体经历了“道义型共同体一强制互惠型共同体一有限互惠型共同体一共同体衰败”的嫗变历程,也出现了关系网络陌生化、公共价值虚无化、村治主体空心化、乡村治权微弱化、乡村治理内卷化的“共同体困境”。
通过对H省L市“屋场会”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方式的考察,提出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公共空间、重构村治主体、培育公共精神、完善技术支撑来重塑乡村治理义务互惠型共同体,从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关键词:乡村治理共同体;共同体变迁;共同体困境;屋场会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160(2021)03-0106-14一、问题的提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打通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最后_公里”的关键举措。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在基层,基层治理的短板在乡村,乡村治理能否有效运行与乡村的内聚程度和结构功能紧密相连,乡村治理共同体重塑应当看做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课题。
收稿日期:2021-01-20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湖南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5JD37);2020年湖南省委党校教研咨一体化创新工程科研重点立项课题“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KY02)o作者简介:刘箴,女,湖南湘潭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治理、国家安全。
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潭市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潭市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6.09•【字号】•【施行日期】2022.06.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潭市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湘潭高新区和经开区管委会,市直机关各单位,市属和驻市各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湘潭市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6月9日湘潭市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为全力打造“嗨够湘潭”品牌,全面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全力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文旅产业发〔2021〕108号)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国、省、市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积极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全市文旅消费热度,培育文旅消费新理念,丰富文旅消费新业态,扩大文旅消费新领域,推动形成政策保障有力、消费层级多样、有效优质供给、消费业态丰富、消费环境优良的文旅产业消费体系,为加快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湘潭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针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等特点,将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纳入统一规划,系统研究、统筹安排、有序实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工作和政策合力,协同推进试点工作。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总第九次)诊断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生物质炭是作物秸秆、果木修剪枝条、农产品下脚料、动物粪便等各种来源的废弃生物质在厌氧环境下发生热解反应生成的黑色固体。
早在2006年,科学家提出将生物质炭施于土壤,以提高土壤肥力。
这一思想源于亚马孙河流域黑色肥沃土壤的发现。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因高温多雨,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导致土壤快速退化而贫瘠。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土地广泛贫瘠的地区,零星分布着非常肥沃的土壤。
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土壤的特征是存在大量的黑色炭颗粒。
它是2500多年以前当地原住民将植被开垦后的林木废弃物土法炭化后混入土壤中的。
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对这种人为黑色肥沃土壤的研究热潮,也拉开了农业生物质炭研究的序幕。
土壤健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健康的土壤拥有持续生产力,能够维持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并促进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
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孕育出了诸如秸秆养畜——畜粪肥田——土地生产的闭合循环农业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土壤地力得以持续。
随着化肥工业兴起和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这一闭合循环模式被打破:化肥逐渐取代有机肥,规模化养殖取代分散式养殖,导致秸秆不再养畜和薪用,畜禽粪污产生集中、农牧脱节、种养分离,秸秆和粪污回田之路被阻断。
秸秆和畜禽粪便变成了污染物,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有机质得不到有效补充,土壤面临板结、结构变差、盐碱化等退化问题。
设施农业中,大水大肥和高强度的土地利用模式,进一步加剧了连作障碍、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衡等问题,土壤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尽管各级政府一直引导和推动秸秆与畜禽粪污的回田利用,但收效甚微,农业废弃物利用难和土壤退化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作物秸秆热裂解的生物质炭科技与工程构想,以此作为我国农业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2017年,秸秆炭化还田被列入国家十大秸秆处理模式之一。
文化互融对中国制造型企业在海外市场开拓的效率提升
对策建议MODERNENTERPRISECULTURE一、概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开启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常态。
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制造业企业紧紧把握这一政策的巨大历史机遇,乘风而起,顺势而为,大力实旋“走出去”战略,借船出海,海外业务不断做大,“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型企业发展的新常态。
然而,中国制造型企业带着自己特有的文化属性,在走出国门接触新鲜事物的同时,由于各国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语言文字、沟通方式等文化差异碰撞而带来的冲突和差异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进军海外的各类市场拓展活动中,消除国际化经营中的文化风险,实现民心相通的文化互融,对打造国际化的制造型企业舰队,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梦想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差异对海外市场开拓的影响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包括在特定环境中知识、信仰、观念、法理、习俗及行为习惯等总和。
文化是一种沟通体系,是生活方式的总和,是某区域内人们的价值观、特性或行为的特征表现。
既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客观存在,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环境存在较大差异,那么根植于其土壤的各国各地区的企业都深刻的打着各自的文化烙印。
中国制造型企业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熏染,并深深浸入企业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经营体系、企业领导者风格等细枝末节,在其带着鲜明的文化符号走向海外,期望获得世界认可时,难免遇到各种文化冲突和隔阂:首先,从自身而言,意识上对文化差异对市场活动的冲击缺乏敏感度,深重的自我参照标准(SRC)-长期处于本土文化的企业,容易在与其他文化背景企业互动中,无意识参照本国文化价值观、经验和知识,作为决策依据。
对不同文化间商务行为准则差异认知缺乏敏感度,例如:国内讲究“人情文化”,只要最终结果达到,中间环节可随意变更,而未意识到海外客户对过程控制是否合规更为重视;国内对于时间观念的控制较为松散,即便合约签订仍有可商量余地,而国外文化中契约精神要求非常高,约定的时间必须严格遵守,等等。
湘江古津渡文化内涵研究——以湘潭为例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5期71㊀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湘江津渡文化研究 以长株潭地区为例»(16C 0657).作者简介:樊衍(1980-),男,汉族,湖南溆浦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㊁室内设计.湘江古津渡文化内涵研究以湘潭为例樊㊀衍㊀刘自爱(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㊀要:津渡是各种物资㊁人员以及文化㊁习俗的集散和交流的中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丰厚的历史底蕴.而湘潭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津渡码头城市,经历了津渡文化从形成㊁繁盛到衰落再到现代化更替与发展的过程.从湘潭古津渡的历史文化溯源出发,对湘潭古津渡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梳理,并分别从商贸文化㊁建筑景观文化㊁文学艺术以及市井文化四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论述.关键词:古津渡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景观文化;市井文化中图分类号:F 27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35.0400㊀引言湘江又成湘水,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的一条主要支流,流经湖南省永州市㊁衡阳市㊁株洲市㊁湘潭市㊁长沙市㊁岳阳市,贯穿省境南北.其干支流大部分都可以通航,古时是两湖与两广的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湘潭滨临湘江,全部水系均属湘江水系,作为湖南黄金水道旁边的港口城市,江面宽阔㊁水势平稳,无礁石风涛之险,具有发展水运的良好条件,因此成为古代重要的津渡码头城市. 津渡 (f e r r y)又称为渡口,是各种物资㊁人员㊁文化的集散和交流的中心,是古代水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往于津渡的各行各业的人的活动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古津渡的繁荣不仅让湘潭古城的商业和运输业的兴旺起来,也带来了商贸文化㊁建筑景观文化㊁文学艺术㊁市井文化等文化的繁荣.这些由古津渡文化衍生出的各种文化类型,组成了湘潭古津渡文化的丰富内涵.1㊀商贸文化明清两代,湘潭是湖南省最大的两个城市之一,商业繁荣,赋税居全省之冠.城区沿江津渡近40处,店铺4500余家,街市鱗次栉比.汇兑业㊁钱庄业㊁典当业都很发达,银票流通频率甚高,仅钱庄年汇兑以白银干万两计,故有 金湘潭 之称,世称 天下第一壮县.清代中期的湘潭城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商业之都㊁金融之都.米铺:清代,湖南号称天下粮仓,粮食产量和外销量都很大,洞庭湖一带及湘江流域各州县所产谷米多汇集湘潭,再转销汉口㊁江浙㊁广东.湘潭㊁九江㊁芜湖㊁无锡成为当时全国的四大米市.药铺:从康熙初年江西药材商人移居湘潭开始,我国西北㊁西南等地药材加上广州运来的西亚和南洋的各种药材就汇集于此,湘潭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四大药都之一,且有药不到湘潭不齐,药不到湘潭不灵之说,药业成为湘潭的重要经济支柱.当铺:当铺是经营典当业务的金融机构.清代中后期,由于赋税增加,官府搜刮民脂民膏,民间也有散物资需要寄卖,典当业于是开始兴起,当时湘潭城区当铺就有百余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 义源当.钱庄:钱庄主要经营银票兑现和存㊁贷款.湘潭钱庄将散碎银两浇铸成 圆丝银 流行于市,成为种独特的硬通货,流通于湘潭城乡.清末湘潭钱庄达到百余家,月流通达百余万两白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由秋瑾的母亲㊁兄长与其丈夫王廷钧合股开设的 和济钱庄.票号:票号经营汇兑出现于清中期.1821年,山西票商在湘潭设 日昇昌 分号.晋商汇兑秘诀有 常(指银圆)纹(指白银,包括银条银锭㊁圆丝银)通在湘潭县 之句,说明湘潭在票号汇兑方面信誉极高,故有 长沙里手湘潭票 之俚语.茶庄:因贸易兴盛,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湘潭成为湖南最大的茶叶对外销售和集散市场,当时省内最大的茶产区安化茶商都从这里将茶叶装箱外运,高峰时茶庄达60多家.2㊀建筑景观文化古津渡码头:湘潭在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发达,有小南京 ㊁ 金湘潭 的美称,到清朝末年时货物装卸码头达到54座之多.在湘潭的外籍商人按各自籍贯或同业关系或经营关系结成了商业帮会.清朝初年到清朝中期,湘潭古城内形成了江西㊁广东㊁福建㊁江苏㊁江南㊁北五省(山西㊁陕西㊁山东㊁河南㊁甘肃)及本帮共七大商帮,江边的船户则分成九个商帮.古津渡的组成部分除了码头㊁泊岸㊁渡船㊁渡夫㊁之外,通常还包括旅客休憩的凉亭㊁贮藏渡船的房屋㊁渡口的桅杆㊁夜晚照明的灯笼等等.津渡的设置地点一般都是在连通江㊁河㊁湖㊁海的交通要道上,且会选择设置在水流平缓㊁船只易于停泊的地方.古津渡渡口分为三类:官渡㊁义渡㊁私渡.官渡一般都是由官府设立,其修建以及管理维护经费都是由政府负责,渡口来往的旅客不用向渡夫支付费用.义渡多是由地方绅耆以及官员㊁生员㊁女性等身份不同的阶层来募款捐资设置.私渡则是私人运营及维护的渡口,通常是由官渡或者义渡转变而来.街巷空间:湘潭市旧城区主要集中在河西沿江一带,旧城区沿湘江呈带状分布.明朝嘉靖年间湘潭古城筑城,分别建有瞻岳门㊁观湘门㊁熙春门㊁拱极门四座城门,城内有三街㊁九巷㊁二十六坊.三街分别叫宣化街㊁河街㊁大街.从熙春门到板石巷的叫宣化街;从燕子桥到锦湾的叫河街;至学宫东的叫大街.如今,老城区街巷空间仍沿袭原有 三横九纵 的形态格局,三横为大雷家巷㊁井勘巷㊁城正街;九纵为新育里巷㊁广大香巷㊁板石巷㊁城隍庙巷㊁学坪路街㊁胜利巷㊁泗州庵巷㊁社区小巷㊁通济门巷.老城区街巷结构具有完整紧湊的品牌战略与电子商务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5期72㊀㊀传统居住及商业文化空间特征,表现为有机生长的空间形态㊁尺度宜人的街廓比例㊁细致丰富的街巷界面.湘潭古城街巷的另外一大特色是 总 . 总 的称谓,最早是元朝没有筑城前的一种市民的组织,后来成为湘潭所特有的地域区划名称.湘潭城在明朝筑城之前一共设有十八个总,到了清朝又把十八总外延伸部分称为十九总.每总都以一个渡口作为标志建筑,相距千米左右为一总,每总首尾设栅为卫,设员管理公共事务,入夜关栅,派专人打更,至天明则启.因为 总 与航运商业具有紧密的联系,它们也成了湘潭港市的见证, 总 沿江排列,大致可以以码头来分隔,日后十三总习称航运码头,十四,十五总习称客运码头,十六总习称货运码头,而十八总则称为大码头.传统建筑:会馆是由同一籍贯或同一行业的人在某个城市设立的联络处,相当于现今的驻某地办事处.会馆一般内设会所㊁议事堂㊁宾馆等.当时,在湘潭设会馆最多的是江西帮所,共有13馆;而目前保存较完整的会馆只有北五省会馆 关圣殿,它位于湘潭市平政路,建于清康熙年间,由山东㊁山西㊁河南㊁陕西㊁甘肃等五省商民集资筹建,为一商民会馆(表1所示).另外,湘潭传统建筑还包括寺庙㊁宗教建筑(具有代表性的如城正街基督教堂㊁城内文庙)以及传统民居.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式主要包括牌楼式居住空间㊁以户为单位的长进深居住空间㊁前店后坊式或下店上居式居住空间以及围合天井式居住空间.表1㊀清代湘会馆、宾馆一览表会馆所属省份会馆名地点北五省(山西㊁山东㊁河南㊁映西㊁甘肃)会馆一所新关圣殿十一总江苏四馆金庭别业,又名全真宮(苏州公所)岳门外雨花别业,又日准提庵(江宁公所)烟柳堤金庭会馆,又曰三官殿十六总三元街江南宾馆,又名圆通庵十八总后江西十三馆万寿宫十总昭武宾馆(抚州公所)临丰宾馆(临江㊁丰城县公所)十一总安成宾馆(安福县公所)箓竹街石阳宾馆(庐陵县公所)十五总后街袁州宾馆(袁州公所)梧桐街禾川宾馆(永新公所梧桐街琴川宾馆(莲花厅公所)十六总后街西昌宾馆(太和公所)琴水馆旁仁寿宫,又日江神祠(临江府公所)上十八总六一庵十六总普度庵,并江西省公所财神殿(江西广货行公所)黃龙巷福建一馆天后宫,又曰建福寺(福建公所)十八总广东一馆岭南会馆(广东公所)十二总广西一馆水来寺(广西公所)十九总湖北二馆黄州公宇十五总后晴川公宇(汉阳㊁沌口盐商公所)十七总河街永州一馆濂溪祠十总郴州一馆寿佛殿十总河街衡州二馆(内一馆与长沙商同建)南岳行宮十六总后街长衡宫(长沙㊁衡州木商建)安徽二庵海阳庵(休宁金姓建)雨湖指南庵(徽州公所)风筝街3㊀文学艺术湘潭繁荣的商贸和运输业不仅带来了人员和物资的频繁流动,也带来了积极的文化交流.从唐贞观年间,潭州就开始修建驿道,疏浚河川,湘潭经济㊁文化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 大唐兴寺 就是由唐朝的中书令㊁大书法家褚遂良被贬到潭州后,在湘潭题词改名而成.到了宋朝,湘潭学校教育受到重视.湘潭县址移到湘潭市区境内后,在县城设儒学,建立了多处文庙与佛寺.南宋末年,为避战乱,江浙闽学者纷纷迁到湖南等内陆省份.其中最有代表的是胡安国㊁胡宏父子,他们从荆州迁居湘潭,建立碧泉书院,开坛讲学,招授门徒,首开 湖湘学派 之风.湖湘学派把教书育人㊁学术研究与经世致用㊁救国救民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以经世致用 ㊁ 经邦济世 为核心思想的湖湘学派,对湘潭文化教育的发展功勋卓著.湖湘学派为国家培育了大批英才,产生了一批注重经世功用㊁政绩卓著的仕宦,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如王夫之㊁曾国藩等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㊀市井文化市井文化是来自于老百姓们质朴的㊁原始的㊁纯真的日常生活并由此而生发的具有生活气息的㊁传统的和经久不衰的㊁特色的文化现象,它传承于社会,并世代延续承袭.清朝初年湘潭民间盛传的十四首 竹枝词 就是一种记录社会生活和民情风俗的七言绝句.民间的生辰㊁祭祀㊁中元㊁节庆㊁禾苗治虫㊁酬谢大神等多以传统舞狮㊁地方曲艺㊁皮影戏㊁木偶戏等民俗活动形式表达,民情风俗节日活动使老城区的公共空间被赋予更多的意义.比如,每年端午节时的龙舟竞渡和插菖蒲㊁艾草和挂葛藤活动以及元宵节的天符庙灯会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市井民俗活动.而会馆的神灵设置始终是会馆保持其完整性的首要条件和重要部件,是会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它凝聚了社会环境的熔冶,也规范了会馆发展的方向.5㊀结语湘潭位于湘江边,又是古时重要的津渡码头城市,可以说是津渡的商贸造就了湘潭古城的兴盛.研究湘潭古津渡文化,对研究湘潭的历史㊁文化㊁经济㊁政治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战争破坏㊁政治运动以及城市开发等各种原因,湘潭历史街区越来越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趋向于 千城一面 的样貌.因此,如何在对湘潭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保留湘潭的古津渡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刘岚.基于码头文化的保护与湘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表达[D ].长沙:湖南大学,2012,(11).[2]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M ].长沙:岳麓书社,2003:218.[3]周磊.湘潭老城故事[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21G35.[4]漫话湘潭编委会.漫话湘潭[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230G235.。
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第三
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通
知
【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湘潭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7.01.19
【实施日期】2017.01.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湘潭高新区、经开区和昭山示范区管委会,市直机关各单位,市属和驻市各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
为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由市文体广新局依法依程序确定的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9项)和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计10名),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公布。
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有力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大力传承和创新发展,高度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大力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奠定持久
深厚基础,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附件:1.湘潭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湘潭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湘潭市人民政府
2017年1月19日
附件1
湘潭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论湘潭市社区街道改造应保留的地域特色
论湘潭市社区街道改造应保留的地域特色作者:陈超易敏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3期社区街道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载体,应该体现出当地城市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需了解和保留社区街道的这种地域特色,不能让它消失在城市拆旧建新的急速进程中。
否则会让人们感觉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空间,丧失了城市认同感。
湘潭是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已开始大规模的推进城市街道改造工程。
2012年,我们在城区范围内抽样调研了30条社区街道,从中分析了一些问题。
这里主要说明湘潭市社区街道改造应该保留哪几个方面的地域特色,希望这能有助于该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也供其他城市建设者作为借鉴的研究资料。
(一)抓住历史、名人主题特色改建社区街道湘潭市历史悠久,从汉代立县已迄今2200余年。
特别是近现代,更是名人荟萃。
如湘军创建者曾国藩、革命烈士秋瑾、开国领袖毛泽东、抗美援朝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中国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等人,他们都曾在此生活丁作过,或是祖籍在此。
市内一些城市新建道路工程已经体现了这一特色,例如大湖路的齐白石广场;韶山路安放的陈赓、谭政等6位革命家的雕像等。
但在社区街道建设中还需延续和加强这一主题。
调研中我们常常无意间就能看到街巷中的老旧建筑。
例如兴建坪巷的“鲁班殿”,人民路边的“天主教堂”,下摄司街的“工农饮食店”,大湖街的“海会古寺”。
这些建筑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周围环境脏乱,有的已变为工厂或商店。
最让人诧异的是在调研由义街秋瑾故居时(图1),临近街区的老居民竟然也不知道故居具体位置,青年人更不知道这里还保存有秋瑾故居。
湘潭市的社区街道改造应该好好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名人资源,以此宣扬城市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市民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形成城市的旅游名片,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创造企业文化特色建设社区街道湘潭因盛产湘莲而别称“莲城”,是全国湘莲集散中心,产品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湘莲之乡”。
转型期湘潭市城区旅游发展瓶颈与突破
转型期湘潭市城区旅游发展瓶颈与突破阎友兵;颜南希;殷建立【摘要】由于存在强竞争力旅游吸引物缺乏、城市旅游形象差、旅游发展政策不完善等旅游发展瓶颈,湘潭市城区正处于“基本无旅游”的尴尬境地.城区未来旅游发展应借助长株潭一体化趋势与成就,抓住湘江旅游经济带建设机遇,把握旅游消费变化动向,基于自身旅游资源禀赋,通过打造特色旅游吸引物、创新旅游产品、改善城市风貌活化城区旅游,以扩大旅游局影响力、成立国有旅游建设投资公司、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等为保障,推动城区旅游转型升级.【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3)001【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转型期;湘潭市城区;旅游发展;瓶颈;突破【作者】阎友兵;颜南希;殷建立【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我国旅游业正经历着一次发展转型,主要表现在旅游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及区域发展格局三个方面。
[1]旅游市场需求对相关刺激政策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逐步进入常态化、可持续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盲目规模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旅游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强大;区域旅游发展格局虽依然呈东强西弱的非均衡态势,但中西部与东部旅游发展的差距日益缩小,中西部地区在新的旅游发展热潮中有望呈现跳跃式发展,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开发后发优势明显。
湘潭市城区应抓住旅游发展转型机会,合理规划,加大旅游投资、开发力度,主动迎合时下消费热点,探寻城区旅游发展的引爆点和归宿,推动城区旅游繁荣发展。
一现状分析湘潭市城区目前处于“基本无旅游”状态。
作出“无旅游”判断主要因为城区接待湘潭市以外游客少,经济带动作用小。
2010年湘潭市旅游局联合市财政局出台《湘潭旅游促销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奖励对象为湖南省内旅行社、湘潭市内旅游单位、湘潭市城区旅游局,①旨在进一步拓展城区旅游客源市场、提高旅游业经营者积极性、全面推进城区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湘潭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2021年)-
湘潭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2021年)正文:----------------------------------------------------------------------------------------------------------------------------------------------------湘潭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2017年9月26日湘潭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7年11月30日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根据2021年9月28日湘潭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2021年12月3日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的《湘潭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湘潭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三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本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管理,传承和弘扬湘潭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城乡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管理。
本条例所称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筑物。
本条例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规范管理的原则,维护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管理,建立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联动工作机制。
湖湘源丨下摄司的前世今生,湘潭人都不一定知道
湖湘源丨下摄司的前世今生,湘潭人都不一定知道暴雨过后,你关心的精美湘潭项目现在怎么样了?湖湘源湘潭,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经千年积淀,是历史文化名城。
湘潭在线新闻网(xtolcn)开设的《湖湘源》专栏,不定期推送湘潭文史类内容,通过地名探源、揽胜、收藏、手艺、非遗等,为微友呈现一档具有历史文化厚味的精神大餐。
《湖湘源》以关注湘潭本地文化新闻,发掘、发现本地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和事为主,带有浓郁“湘潭味”。
聆听历史的回响,是为了一种不忘的情怀;还原历史的“碎片”,是为了寻求家园深处的美丽;品读历史的变迁,是为了重温一座城市的温度。
敬请关注!湘江似一条蜿蜒的玉带萦绕着莲城,从高空俯望,如同一个大写的U字。
在U字的底部,有一个古老的地名——下摄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她的前世今生。
设巡检司,商贾云集“滠,就是木排,下滠,就是停木排的地方。
”湘潭文史研究专家周磊告诉我们,下摄司源于明朝的下滠巡检司。
湘潭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周围有三个巡检司,下滠巡检司、黄茅巡检司和暮云巡检司。
“滠”和“摄”互相通用及假借,后来老百姓逐将“下滠巡检司”简称为“下摄司”。
徜徉在现今的易俗河的老街,仍能从岁月斑驳的痕迹中,感受到那曾经的繁华。
(记者陈旭东摄)明朝时期,下摄司设置在今天易俗河老街的位置,沿江两岸都叫下摄司。
那时,古代盐运、漕运均由此上岸,很是繁华,两岸商贾云集、江中帆樯如林、终日车马杂沓,码头挑夫川流不息,叫卖吆喝声不绝入耳。
徜徉在现今的易俗河的老街,仍能从岁月斑驳的痕迹中,感受到那曾经的繁华。
岳塘区的前身“可以说,下摄司是岳塘区的前身。
”周磊告诉我们,解放以后,湘潭市人民政府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区,叫“下摄司区”,那时并没有岳塘区。
从1954年设立下摄司区到1960年间,下摄司区又经历了下摄司人民公社、河东人民公社的过程。
后来,逐渐演变成岳塘区和板塘区,再后来,岳塘区迁到板塘铺,用的是板塘铺的办公楼,但仍然叫岳塘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摘 要:城市文化保存着城市记忆,记录着城市历史变迁的沧桑岁月。
传统城市空间环境承载着湘潭特有的码头文化,保护老城区现存的历史街区及建筑风貌成为湘潭城市建设地域性延续的重要支撑。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引入“点、线、面、体”的概念,对老城区传统空间形态四个组成部分——码头节点、街巷骨线、空间肌理、建筑形态进行了分析,为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保护与传统更新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码头;码头文化;老城区空间环境;城市建设A b s t r a c t :U r b a n c u l t u r e p r e s e r v e dthe memories of the city, recording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urban historical change. The traditional urban space environment carried the unique wharf culture of Xiangtan, protection of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district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in the old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of the regional continuance of Xiangtan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d "point, line, surface, body" concept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nd analyzed four parts—the wharf node, thebone line of streets, the spatial texture, and the architectural form—of the traditional space form in the old city,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update work in Xiangtan Urban construction.K e y w o r d s :w h a r f ;w h a r f c u l t u r e ;space environment in the old city;urban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TU2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058-041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经济的腾飞,许多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历史传统保护与文脉传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由此引发城市建设如何达到科学、和谐、健康的发展,是摆在每一位建设者面前值得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
虽然城市发展程度和目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地域性差异,但很多依水而建的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似曾相似的演变过程,都是由傍依江、河、湖、海等地理特征所衍生出的码头及码头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承载湘潭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载体,传统码头及其所形成的商业街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中心的转移,其综合商业地位逐渐下降。
但时间积淀下来的传统老字号、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因其传统商业及历史文化的综合效应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构成了集历史行政中心、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商业街区、民居民宅等多形式并存的、丰富的老城区空间形态,这种多功能综合布局密切了各社会阶层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城市的地域性文化形成与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探索发掘其潜在的价值,是传统码头文化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重要途径。
2 码头文化概念“码头”有两层含义:一为海边、江边专供船只停靠、乘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建筑物;二为水陆交通发达的商业城市。
一个城市或一个码头因各个历史时期的军事、政治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在江河交汇、水陆衔接、交通方便以及利于避风、泊宿、装卸货物的地方,逐渐形成船舶聚泊的处所,这就是古时的码头。
从城市空间形态上看,码头不仅指简单的特定建筑形态,还包括与码头经济活动相关的外部环境,即道路、堆放场地、过渡空间、建筑与建筑间的空隙等。
在湘潭城市的变迁过程中,码头的这两层含义随着历朝历代政治经济的风云变换而交替出现,从单一驳船功能过渡到多元文化碰撞的多功能场所,从而确立了湘潭古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拓展了古城与外面世界的沟通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
湘潭“城总市铺相连几十里,其最稠者则在十总以上。
甲乙之货云屯雾集,为湖南第一码头”[1]。
因此,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观念里,湘潭首先是一个码头,然后才是一个城市,这是因为古潭城深厚的商贸码头功能及其文化深植于人们心中。
码头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码头空间和功能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不断扩展的必然产物。
它涵盖了以经济活动为核心的社会活动及形态,包括物质形态文化、非物质形态文化两个层面。
城市码头文化的发展是从人类最初生存活动的原始阶段开始的,生活方式的丰富及部族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文化活动的萌芽和功能的复杂化,同时从生活劳作及日常经济活动中派生出其他活动空间,形成了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建筑类型,经过多次的社会化分工,产生出许多新的设施和特殊空间,以满足人们经济活动之余的功能与精神上的需求,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城市文化现象。
3 湘潭城市码头变迁及码头文化地域性形成的因素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湘潭城市码头文化是作者简介:刘岚(1968-)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访问学者,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飞虎,男,湖南安化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于湘潭城市码头文化保护的地域性表达The Regional Expression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Xiangtan Urban Wharf Culture刘 岚 陈飞虎Liu Lan Chen Feihu图1-湘潭古城地形分析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自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图)图2-湘潭主商业街道——正街的现状分区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自湘潭市河西滨江风光带及棚户区改造规划图)59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湘潭城市码头兴盛于唐宋时期,特别是自宋代迁县治至城正街至今,近千年城市码头空间格局没有太大改变。
商贸活跃带动整个湘潭经济在明清时期飞跃地发展,使湘潭一度成为富甲三湘的湖南商贸中心和江南商埠重镇,“金湘潭”、“小南京”的美誉久负盛名,形成了湖湘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地域文化。
一切文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正是通过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这一中介得以实现的。
湘潭居于湘江下游,南溯衡阳,北入洞庭,这种地域环境不但滋养出湘潭曾经繁荣的物质文化,还影响着湘潭精神文化的形成,使湘潭城市码头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3.1 自然环境因素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建筑十书》中关于城镇的选址,强调“必须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便捷的河道或陆路通向城市”。
位于湘江上下游交汇的湘潭地处华南湘赣丘陵,市区三面环山,中东部平坦开阔,境内涟水、涓水、靳江自西南向东北而下汇入湘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繁衍生息环境。
纵观我国因水而生的古城镇,如荆州、芜湖与湘潭古城(图1)一样均居于河流大钩背区域,形成利于商贸运输泊船和进行物流中转的地理优势。
《湖南地理志・湘潭县》称:“水凡九曲,形如弓字,行二百四十余里,通行无阻,此县商繁盛之利源也”[2]。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湘潭老城区独特自然地理位置对其走向商业鼎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宋代县治迁至今城正街以来,老城区就成为湘潭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枢机构的所在地,古城码头因水运商路汇据整个湘潭老城,串联县城与城外里坊形成横贯东西的商贸大通道,在明清至民国时期成为集居住、商旅为一体的复合体,并延续至今。
因此,地理环境影响下的区域吸引力造就了鼎盛时期的湘潭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码头地域文化。
3.2 商贸经济因素历史上因朝代更替的多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移居湘潭,都是选择傍依湘江作为重新聚集之地,不同地域多元文化或文明形态往往借便捷的交通进行传播交汇,伴随着交通的演进派生出城市多重文化现象。
湘潭历史上就是湖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以米、药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湘潭经济在明清达到了全盛时期,明朝时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清朝至鸦片战争之前,湘潭是南粤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中转站,是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
城市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城市码头变迁、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以及城市文化地域性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商贸经济活动的发展刺激了城市文化的演进。
湘潭古城湘江沿岸因商业的聚集效应所设立的码头不胜枚举,众多市总、商业精华集中在十四总至十七总,七帮商人遍布街头巷尾,商业店铺、会馆林立,湘潭的商贸专业街早在清初便已出现。
伴随商业贸易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湘潭,形成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文化,如海会寺、关圣殿、鲁班殿、基督教堂等众多建筑文化的引入,使城正街至十八总一带分布着不同地域风格建筑,成为构筑湘潭城市码头文化地域性景观的重要部分。
3.3 人文环境因素湘潭地域性格的形成,既受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政局变迁的制约,也受到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湘潭远古居民多以蛮越族系为主,唐宋前土著居民和中原移民因战乱骤减,“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带来文化大交流。
地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南北文化交流的普及,先进文化观念的催发反过来又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宋代湘潭迁县治至今城正街,交通更加便捷通畅,商贸活动日益繁盛,商人队伍日益壮大,跃然成为江南商业明珠。
湘潭万商云集,来自江西、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北五省形成地域性的行业帮会,集资兴建会馆,其中江西万寿宫、广东岭南馆、北五省关圣殿等房阁殿宇雕梁画栋,水榭楼台尤为壮观。
城内外正街两旁市肆鳞次栉比,行、栈、庄、店达5400余家,十四总至十七总为富商大贾萃集之区,是湘潭商业精华所在,多元化城市空间环境及建筑艺术都集中反映了湘潭商贸经济的成就,体现出多元的地域文化特点。
3.4 民俗民风因素湘潭民俗文化的地域性首先表现在老城区空间环境的物质形态特色当中。
从码头的命名可见一斑:以地域行帮命名的江西码头、茶陵码头、岭南码头、万寿宫码头、水府殿码头、关圣殿码头等;以行业物资命名的盐商盐码头、盐店码头、石码头、南竹码头、纸商绸商建的仓门前码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