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防治理念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其侦防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其侦防对策
导意义。
身 的素质等方 面是密不可 分的。面对宏大 的城市流动人 口, 如何维护社会 治安和保持社会稳定, 无疑 是摆在我国现
代化 、 城市化进程 中无法 回避 的现实课题。


我国城 市化及流动人 口犯罪现状
我国流动人 口犯罪主体从性别上看 主要 以男性居多。 全国 8个城 市的 1 5 0 0 0 名在押流动人员犯罪嫌疑人的问卷
的 不平 衡 感 。
刘家佶 , 刘文 强 : 城 市化 进程 中流 动人 口犯 罪及 其侦 防对 策
其次, 流动人口中亲缘、 血缘 、 地缘情节较重 , 他们有的 独 自来到城市中, 孤独感强烈, 遇到同乡就会倍感亲切 。 由

的犯罪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 。 年轻的城市新移 民进入城市 后, 很难立刻融入城市生活, 在与原来的生活方式告别的同 时却很难与现在 的生活产生共鸣, 精神上 的无归属是他们 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流动人 口外 出打工大多是 以老人带新 人的方式, 同乡聚居, 乡土观念严重, 极易以血缘 、 亲缘和地 缘关系拉帮结伙, 形成共 同利益群体 , 以团体为单位进行犯
掉从事卖 淫活动 的女性犯罪人员外 , 一般意义 上的女性流 动人 口犯罪嫌疑人 占总数 的 9 . 5 %, 男性 占 9 0 . 5 %, 这 同当 前各级公安机关所掌握 的比例是一致的 。在流动人 口犯
代化生活形成 了强烈的反差, 客观上刺激 了流动人 口犯罪
的产生 。从基本情 况来看, 流动人 口的职业主要集 中于收
罪, 另外还有卖淫、 诈骗类犯罪等。
从犯罪心理特征来看, 首先, 图财心理是流动人 口实施 犯罪行为最明显 的一个心理特征。 他们是“ 城市 的边缘人” , 这种相对剥夺感就显得特别强烈, 加上大部分流动人 口文 化素质较低 , 习惯性错误地把他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归 因到金钱方 面, 他们认为只要有 了钱就可 以享受和城市人

关于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关于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关于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摘要: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来了人口的大量流动和频繁流动,越是发达地区人口的流动数量越大,频率越高。

流动人口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转型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压力,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为减少流动人口犯罪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动因的剖析,提出了对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进行防治的对策。

关键词: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动因分析;防治对策一、流动人口犯罪的动因分析(1)来自社会的原因。

一是部分企业、个体用人单位不执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导致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往干的是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重体力、高危险、受污染的工作,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经常被强迫加班加点,甚至有时被恶意拖欠、克扣工资,经常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需求和现实的反差容易使他们产生报复、愤恨心理,走上犯罪道路。

二是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限制,外来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就学、失业保障等方面受到过多的歧视性待遇,加大经济压力,心理缺乏归属感,甚至产生对政策和人的仇视,受到外因诱导容易产生泄愤行为。

三是政府部门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还不能形成合力,责任不明,主次不分,有利拼命管,没利不过问,有只收钱不服务现象,导致管过或管漏。

四是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日常管理难,案件侦破难,犯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打击,助长了他们犯罪心理的膨胀。

(2)来自个人的原因。

一是很大一部分外来流动人口来自于边远贫苦地区,文化基础和就业技能相对不高,法律知识匮乏,法制观念薄弱,价值观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城市生活的美好和个人收入的巨大反差使他们产生挫伤感,心态失衡,容易使他们由妒生恨,禁不住诱导,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是因爱慕虚荣,好逸恶劳,私欲膨胀使一些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甚至成为回乡炫耀的资本,赢得很多人的羡慕和效仿。

三是很多城市自然形成一些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地,人员成分复杂,同乡、亲友、同事居住相对集中,这些地方往往又都是社会管理相对薄弱的地方,最容易发生“交叉感染”,不良行为相互影响和模仿,有事情互相隐瞒和包庇,成为违法犯罪的滋生地和高发区。

防治人口贩卖措施

防治人口贩卖措施

防治人口贩卖措施人口贩卖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的犯罪行为,给受害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伤害。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和权益,各国都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治人口贩卖。

本文将对防治人口贩卖的一些重要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法律是治理社会的基石,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是防治人口贩卖的重要方面。

各国应针对人口贩卖制定相关法律,严惩人口贩卖犯罪行为,同时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来保护受害者的权益。

此外,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执法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国际合作人口贩卖常常跨越国界进行,因此,加强国际合作是防治人口贩卖的关键。

各国应加强情报信息的共享,加强打击跨国人口贩卖犯罪的合作。

同时,各国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共同研究和实施防治人口贩卖的措施。

三、加强边境管控边境是人口贩卖的重要渠道之一,加强边境管控可以有效防止人口贩卖的发生。

各国应加强边境警务合作,加大对潜在贩卖人口的筛查力度,同时加强边境巡逻和检查工作,打击贩卖人口的活动。

四、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预防人口贩卖的重要手段。

各国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人口贩卖的认识和警惕性。

同时,在教育系统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普及,增加防治人口贩卖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加强受害者保护保护受害者的权益是防治人口贩卖的重要任务。

各国应建立完善的受害者保护机制,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和保护。

一方面,应加强对受害者的心理辅导和康复工作,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另一方面,应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行业管理人口贩卖活动常常伴随着一些特定行业,如旅游、餐饮、娱乐、农业等。

加强对这些行业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标准,防止人口贩卖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总之,防治人口贩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各国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加强国际合作,加强边境管控,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受害者保护,加强行业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生产物。

它是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口流动的频率不断加快,其对社会消极作用的一面也开始骤然暴露,给社会治安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

通过对流动人口的概念、特点、其犯罪成因的论述,结合对此所要采取预防对策的建议,希望可以进一步的详细阐明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犯罪主体的有关犯罪的若干基础问题。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1、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当前,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2、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流动人口犯罪也在增加。

流动人口经常实施的犯罪类型有:盗窃、抢夺、抢劫、卖淫、强奸、杀人、赌博等多种犯罪类型。

据调查显示,流动人口中的犯罪分子在违法犯罪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几年来,这种比例更是直线上升。

二、流动人口犯罪特点1、案件性质以侵财型犯罪为主流动人口大多是为务工经商、致富赚钱的目的而涌入城市的,因而在流动人口的犯罪活动中,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犯罪更为突出。

2、犯罪活动“流窜性”趋势明显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人、财、物的大流动,以及交通路线的扩展、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增多,犯罪分子,尤其是流动人口犯罪主体才大大利用这些便利条件进行犯罪活动。

他们有的是被通缉的刑事案犯——逃脱在外,行踪不定,到处作案,常常是身系数罪,罪恶累累;有的是刑满释放人员,因受打击而心怀不满,变本加厉地报复社会,制造种种恶性案件;还有的是以犯罪为职业的惯犯或犯罪团伙分子。

由于流动作案与固守一地作案相比,被发现和查出的风险要小得多,于是,为逃避公安司法机关的打击,追逐更多的利益,他们不断地变换地区作案。

3、犯罪目标的随机性与盲目性流动人口的流动属性决定了其犯罪目标的随机性和盲目性。

一部分居无定所的人往往抱着碰运气的心理,游荡于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城镇乡村,寻找犯罪目标,捕捉犯罪时机。

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及防控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及防控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及防控对策摘要:流动人口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生事物,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对社会有积极作用。

流动人口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但也给当地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

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的概念、特点、其犯罪成因的论述,结合对此所要采取预防对策的建议,以期能进一步的详细阐明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犯罪主体的有关犯罪的若干基础问题。

关键词: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犯罪;对策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地区发展又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大多涌向城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人口流动的频率不断加快,大量人口流动已经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一项社会现象。

流动人口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但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正视流动人口犯罪事实,本文试图对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和防控对策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城市管理带来更大的助力。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一)偷盗侵占财产是流动人口犯罪最多的流动人口大多来自经济落后地区,落后地区的生活水平较低,这些人进城后禁不住城市诱惑,看到城市光鲜亮丽也想不劳而获去享受灯红酒绿的生活,不去想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价值只想着怎样一夜暴富,为了改变现有的生活现状,为了获取更多钱财,他们采用偷、骗、抢等手段慢慢滑向深渊走上犯罪的道路。

流动人口在城市从事盗窃、抢劫、诈骗犯罪成功机率相对较高,处罚较轻风险不大,所以,城市里的流动人口大多选择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较多。

根据基层检察院统计的数据分析,流动人口实施的犯罪主要还是抢劫案件、盗窃案件、诈骗案件的居多。

这三类案件占了受案总数的一大半,这些充分说明了流动人口偷到侵财型犯罪较多,这些犯罪分子胆子也越来越大,小偷小摸的暗地偷盗变成了明目张胆的抢劫、诈骗。

(二)流动人口犯罪具有随机性、盲目性和手段残忍性流动人口犯罪的随机性和盲目性是其流动的属性决定的。

流动人口没有较为固定的居所,一般根据工作需要经常换居所,对于那些好吃懒做的流动人口,他们往往穿行街头巷尾、车站网吧或城镇乡村,寻找作案目标,然后抱着碰运气的心理去抓住犯罪时机。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人、财、物的大量流动,特别是大量的流动人口由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涌入,其速度和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

流动人口的增多,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

可以说,流动人口犯罪已构成了对城市,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治安的主要威胁。

因此,由流动人口引发的犯罪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随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流动人口犯罪也日渐突出。

我院对全县流动人口的犯罪作了统计,并进行了针对性分析,提出了防范对策。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特点2008 年至 2010 年,我县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及流动人口犯罪案件 59 件104 人。

涉及的罪名有:盗窃、抢劫、抢夺、诈骗、故意伤害、强奸等九种罪名,且案件总量持续上升, 2008 年24 件 44 人, 2009 年 34 件 57 人, 2010 年前四个月 1件 3 人。

这类犯罪的主要特点:1 、跨区域流动犯罪突出。

保靖县是湘西地区有名的贫困县之一,外出打工的人数相对于其他县市要多一些,就近两年来,保靖县跨区域犯罪相当严重,每年以40% 以上的比例上升。

其中又以流出作案最为突出,占流动人员作案的85%以上。

2 、中青年犯罪突出,未成年犯罪不容忽视。

20 岁以上 50 岁以下 63 人,占总数的 60.7% ;50岁以上 8人,占总数的 7.6% ;20岁以下 33人,占总数的31.7% ,而且未成年人绝大部分是抢劫、强奸、涉毒等性质较为恶劣的犯罪。

3 、进城务工人员占的比例较高。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部分,也成为犯罪的主要人群。

2008 至今的流动人口犯罪中,来自农村的农民犯罪就占80%以上。

二、当前流动人口犯罪成因分析(一)劳资纠纷——犯罪的导火索目前,侵犯外来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违法犯罪的导火索。

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防治理念

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防治理念

防与治理相结合 。由此 ,转变刑事制裁观念,提倡积极预防,贯彻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
创新 社会 管 理体 制尤 为必要 。
关键 词 :流 动人 口犯 罪 ;现 状 ;特征 ;原 因; 防治理 念
人 力资源 是 社会 资源 的重 要 组成 部分 ,市 场经 济 条件 下 ,人力 资源 的配 置主 要靠 市场 进行 调 节 ,大 中城市 市场 环境 更加 成 熟 ,有更 多就 业 机会 ,人 力 资源 向这些 地方 流 动在 市 场经 济环 境下 是不 可避 免 的 。 人 口流动 一方 面给 流入 城市 带来 了新 的劳动人 口和 消 费群体 ,
为流 入城 市 的经 济建 设贡 献力 量 。另一 方面 ,部分 人 口流动 存 在盲 目性 和不 适应 性 ,他们
不能 很好 地融 入 当地 的生 活和 工作 ,成 为流 入城 市 的不 稳定 因 素 ,有 些 人甚 至走 向了犯罪 的深 渊 。


以小 见大 :流 动人 口犯 罪现 状值 得关 注— — 以北京 市 为例
年平 均 增长 率为 1 0 . 6 %。 如 此之 多 的流动 人 口汇聚 北京 ,给 北 京市 带来 了前所 未有 的生态
压力 和城 市 管理 问题 ,这其 中流 动人 口犯 罪 问题 也相 当突 出 。基 于此 ,作 为流 动人 口众 多 , 流动 人 口犯罪 多样 化 的北 京市 , 自然 可 以成 为研 究全 国流 动人 口犯 罪现 状 的一个 好样 本 。

3 9・
实 践 探 索
《 犯 罪研 究 》2 0 1 3年 第 2期
( 一 )流动人 口犯罪率 高 、 比重 大 首先 ,流动 人 口刑事案 件 发案率 高 。2 0 0 0年 全 国共 发 生各类 刑事 案件 3 6 3 . 7 3 0 7万起 , 全 国刑 事犯 罪案件 发 案率 为 2 . 9 1 0 % o ;其 中 ,流动人 口犯 罪嫌 疑人所 实施 的刑 事犯 罪案 件达

论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及治安管理举措

论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及治安管理举措

论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及治安管理举措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也越来越多地涌入城市,由此所带来的治安问题也越来越多,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增加了难度。

针对流动人口所带来的治安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完善相关的治安管理机制以及在日常的管理中进行有序化管理。

关键词:流动人口治安问题治安管理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无论是外部市场还是内部市场,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稳定的环境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由于城市的独特资源优势,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比农村的快得多,因此也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也即是本文中的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农村流动人口占了大多数,因此在分析城市流动人口问题时,主要针对的是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里的问题。

随着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加上流动人口的管理难度大,滋生了很多违法犯罪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城市的安全稳定,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流动人口的现状及问题在流入城市的外来人口中,有90%是从农村流入,有超过半数是青壮年,这个群体的主体是外出谋求生存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流入城市后迅速占据了大多数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底层岗位,靠出卖体力换取廉价的工资,工作时间长且劳作繁重,而且由于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人户分离”的户籍制度,流入人口往往得不到当地人工作享有的各种福利,诸如在医疗、养老、生育、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当地人的差距相去甚远。

在残酷的现实及不公平的心理驱使下,很多流动人口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现在的形势来看,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有以下几个特点:1、作案主要集中在抢劫、诈骗、人身伤害、贩毒上,其中盗窃所占的比例最大;2、作案手段比较简单,犯案人员流动性大,团伙作案比例高;3、违法犯罪行为的趋势呈现数量多,人员低龄化以及作案手段凶残。

由于外来人口流入的盲目性、无序性特征,外来人口流入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愈发突出,另外,在经过那么多年的人口流动,城市的人口容纳量已经趋向于饱满状态,再加上这几年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城市的工作岗位处在只减不增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人失去工作,但是又无法回家乡发展,只能继续在城市里艰难生存,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是大势所趋。

论流动人口犯罪的控制与预防——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视角

论流动人口犯罪的控制与预防——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视角

饱, 不少人为了生活走上犯罪道路。第三,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和户籍 管理 制度 的不完善 , 得对 城 市 外来 人 口的管 理显 得力 使 不从 心 , 这是造 成流动 人 口高犯罪率 的 原因之 一 。第 四, 动人 流
口工 作权利 没有得 到有效 保 障 , 新颁 布 的 劳动 合 同法 虽然 着力 于对 流动人 口的保 护 , 但却 难以执 行到 位 。第 五 , 会歧视 是 外 社 来人 口犯罪 的潜在诱 因 。外 来人 口( 别是外 来农 民人 口) 城 特 在 市经 常遭受 来 自各 方面 的歧 视 , 种歧视 到 了一定 程度 , 必 会 这 势 迫使 他们 实施 以报 复社会 为 目的的犯罪 行为 。 三、 广州亚 运会与流 动人 口犯罪 的关系


很 容易走 上犯罪 道路 。而且 由于法 制 观念 淡 薄 、 是非 判 断能 力 低, 他们 中的大 多数不知道 法为何 物 , 不会用 法律 的准 则来衡 量 约束 自己了 , 当合法 权益 受 到侵 害 时 , 而 也不 懂 得如 何 维权 , 只 能采取 一些过 激行为 , 走上 了犯罪道路 。 除 了这些 自身 的原 因外 , 会 因 素也 是造 成 流动 人 口犯 罪 社 的一大 原因 。第 一 , 长期 的 城 乡隔 离 使得 城 乡道 德标 准 差异 加 大, 外来 人 口的很多价 值观念难 以适应 城 市的生 活 , 值观 念 的 价 紊乱导 致行 为规范 的失衡 。第 二 , 由于他 们 的文 化 水平 普遍 较 低, 很难 适应需 要专业 技能 的工作 , 难适 应市 场经济 残酷 的竞 也 争机 制 , 进城 的农 民只 能从 事 高 危 险 、 苦力 的工 作 以 维 持温 出
要从事 行业 。 ( ) 州市流动人 1犯 罪的基本情 况 二 广 2 庞 大的流 动人 口 , 使广州 市社会治 安受 到 了严 峻 的考验 , 自 19 90年 以来 外来流 动人 口犯罪 比例逐 年上 升 , 且刑事 大案 、 要案 不断增 多 , 重扰乱 了社会治 安 , 严 危害 城市 的社会稳定 。 流动人 1成为 广 州 市 刑事 犯 罪 特 别是 恶 性 刑 事 犯 罪 的 主 2 体 , 犯罪 比例呈上 升态势 。其次 , 法犯 罪人 员文 化程 度低 且 且 违

浅析城市流动人口犯罪

浅析城市流动人口犯罪

现代化进 程 中的代价 。在人 世后 的今天 如何遏制 流动人 口的犯罪 ,采取相应 的
对策尤为重要和 紧迫。从总体上讲 , 增加
农 民收入 ,从 源头 上减少盲 流人员是根 本 。由于二元制经 济结构导致 的城乡工 资收益 的 巨大差异 ,导致 大量人 口的流
增多 , 财产型犯罪也相应 增多 , 有些涌入 城市 的民工 ,一年下来 打工 挣的钱并不
第二 , 流动人员 的盲 目迁移 。 随着社 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 的完 善和 发展 , 农 村剩余 劳动力 日 益增 多 ,加上 区域经 济
差距 和城 乡差别 ,人们 在利 益导 向这 一 决定性 因素的驱使下 ,纷纷向沿海经 济 发达地 区和大 中城 市涌入 。他们虽弥 补 了城 市劳 动力 的不足 ,但过 多的盲 目流 入, 大大超过 了城市 对劳动力 的需求 , 加 上一些外资 、 合资等企 业生产季节性 强 ,
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我国工业化、城市
化、 现代化 步伐 的加 快 , 口的规模 高速 人 流动 , 流动人 口的犯 罪 问题也 日益严重 。 流动人 口 罪数量多 、 犯 比例大 , 国家经 对 济建设造成重大破坏 ,并影响广大人 民 群众的财产 、 人身和生命 安全 。 流动人 口
犯 罪已成为影响城 市进 一步发展和稳 定 的重要 因素 。
取物质利益 ,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 的道路 。
行长期斗争 的思想准备 , 还不能实现高效 快速 的人 口 信息管理 , 加上流动人 口居无 定所 , 流动性极大 , 他们一旦作案 。 公安机
关难 以追捕 、 查证 和审讯 。再加上公安基
层警力严重不足 , 工作 面广 、 工作量大 , 一 些案件多发地段和治安复杂 地段 , 各种形 式 的执勤巡逻和守候伏击难 以持久 , 防 使 范工作 留下空档。此外 。 由于公安机关经 费紧张 , 备落后 , 装 对一些 已经 掌握 的线 索得不到及时查证 , 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 对流动人 员违法犯罪打击不力 。

城市流动人口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城市流动人口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择呈现 出一 定的规 律性 。通 常犯 罪地点集 中在治安 管理薄弱 、 居住 隐密 的城 乡结合部 , 具体场所集 中在 旅馆 、 建筑工地 、 部分低级娱乐场所等等 , 这些地方
较少 , 缺少稳定 的收入来源 , 在 受到社会 不 良因素的 影 响后 ,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有些 流动人 口虽然 找到 了工作 , 但是其 收入相对偏 低, 在受到繁华的城 市生活 、 物质条件 的反差刺激后 , 一些 人惯有的道德 准则不足 以约束其具体行 为, 因此出现 了犯罪行为 。
现犯罪 目标 , 作案得 手方便逃逸 。最后 , 犯罪主体 向 着低龄化 的趋 势发展 。流 动人 口中青少年 的比例越
旦发现 现实生活 中其实 际取得 的物质成就 、社会
地位均 与 自己的理想存在较大差距 ,就会从心理上
来越 高, 他们心理不够成 熟、 受教育程度相对较 低, 在受 到物质 享受的刺激及不 良人员 的教唆后 ,很 容
沙 莉
( 甘肃联合大学 政法 系, 甘 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摘
要】 我 国城 市化 进 程 的速 度 不 断加 快 , 流动 人 口也 越 来越 多 , 这类 人群 文 化 素质相 对 偏低 , 且 法律观 念 淡
薄, 再加之社会控制程度相对较弱, 犯 罪遏制 系统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罪 中单纯以杀人、破 坏为 目的的流窜犯罪
在发生犯罪行 为前对其 所引发的后果及需要承担的 法律责任 没有充 分的认识 ,在处理各种 问题时采取
的方 式简单粗暴, 不计后果 。 3 . 自我调节 能力差 流动人 口进入城市的 目的通常是为了发家致富,

相对较少 , 多为侵犯 公私财 物 , 流窜随机作案便于 发

流动人口整治工作计划

流动人口整治工作计划

一、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然而,流动人口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治安、消防、环境卫生等。

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特制定本计划。

二、组织架构成立流动人口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政府、公安、民政、住建、卫生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协调、指导和监督流动人口整治工作。

三、工作目标1. 全面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动态管理;2. 严厉打击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3. 加强流动人口消防、卫生等安全管理,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4. 提高流动人口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

四、工作措施1. 加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登记(1)开展流动人口普查,全面掌握流动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信息;(2)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动态更新;(3)加强对流动人口租赁房屋、用工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流动人口信息登记的准确性。

2. 强化流动人口治安管理(1)开展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打击行动,严厉打击涉黑、涉恶、涉毒等违法犯罪活动;(2)加强流动人口治安巡逻,提高见警率,震慑违法犯罪;(3)开展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法律意识。

3. 保障流动人口消防、卫生安全(1)加强对流动人口租赁房屋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确保消防设施完好;(2)加强流动人口卫生管理,定期开展卫生检查,防止疾病传播;(3)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流动人口消防安全意识。

4. 提升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水平(1)落实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2)加强对流动人口就业、创业扶持,提高其就业率;(3)完善流动人口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

五、工作要求1.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整治工作,明确责任,加强协作,形成合力;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流动人口整治工作的认识和支持;3. 定期开展流动人口整治工作自查,及时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措施;4. 建立流动人口整治工作长效机制,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流动人口存在的隐患及措施

流动人口存在的隐患及措施

流动人口存在的隐患及措施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流动人口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流动人口的增加相伴随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隐患。

本文将探讨流动人口存在的隐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就业问题流动人口常常因为缺乏固定的工作机会而陷入就业困境。

由于他们多数来自农村,受到城市户籍限制和职业技能不足等问题的制约,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给城市带来了社会稳定的隐患。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

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培训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岗位机会,减少户籍限制,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二、社会保障问题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缺乏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使得流动人口在面临意外事件时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增加了他们的生活风险。

为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力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

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和维权保护,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子女教育问题流动人口的子女常常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多数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他们的子女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为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

建立健全的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流动人口的子女能够平等接受教育。

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资助政策,为他们提供教育经费的支持,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四、社会治安问题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和聚居特点,他们往往成为社会治安问题的重点对象。

一些流动人口参与非法活动,犯罪率相对较高,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隐患。

为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政府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和安全防范。

从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论对流动犯罪的防范

从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论对流动犯罪的防范
C A MN HN H R l C IA G
法 学 论 坛
N .Dc 0O 0 .1 3e2
从流 动人 口犯 罪的现状论 对流动犯 罪的 防范
◎ 饶 旭 丹
( 州大学 科 技学 院O 级法 学 专业 ( 班 ,贵 州 贵 阳 5 0 0 ) 贵 7 1) 5 0 4 摘 要 :大 量 流动 人 口的 出现 ,是 改 革 开放 以来 出现 的 新 生产 物 。流 动 人 口犯 罪 主体 是 指 基 于经 济 的 目的和 动 因而 流 动 的 ,离 开户 籍 所在 地 而 发生 犯 罪 活动 的 自然 人 。 流动 人 口犯 罪 的 现状 与 特 点 以及犯 罪 的 成 因 以及 流 动人 口防控 应 当采 取的 策 略 。 关 键 词 : 流 动 人 口 犯 罪主 体 犯 罪 原 因 预 防对 策 中图 分 类号 :D 1 9 7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号 :1 7 - 9 2( 01 0 —1 0 309 2 6 O) 3 —0l 2
其 次 ,要 努 力提 高 流 动人 口的文 化 素 质。 针对 农 村 流动 人 口文
化 程度 不 高 ,小 学 、 初 中毕业 的 占绝 大多 数 的情 况 ,政 府 有关 部 门可 以通 过举 办各 种 形 式 的成 人 高校 、夜校 等培 养 方 式来 提 高 流 动 人 口的 知识 水平 。 三 是要 努 力 提 高 流 动 人 口的 技 术 素 质 。一 种 是 由原 籍政 府 有 关部 门进 行技 术 培训 ,使 其 学 会一 、 两 门使 用 技 术 :另一 种 方 式是 通 过 民工 所 在的 学校 或 是 由就 业 的企 业 或地 方政 府 、社 会 团体 等 负责 培训 。 展 ,人 、财 、物 的大 流 动 ,以 及 交 通路 线 的 扩 展 、现 代 化 交 2努 力消 除 流 动 人 口的 受 歧 视 心 理 . 大 多 数 流 动 人 员远 离亲 人 ,身处 异 乡 ,往 往 从 事 于 危 、 通 工 具 的 增 多 ,犯 罪 分 子 ,尤其 是 流 动 人 口犯 罪 主 体 才 大 大 重 、 脏 行 业 ,相 对 缺 少 必 要 的组 织 管理 和 社 会 保 障 。 特 定 的 利 用 这 些 便 宜 条件 进 行 犯 罪 活 动 。 犯 罪 目标 的 随机 性 与 盲 目性 ,流 动 人 口的 流 动 属 性 决 定 外部 环 境 ,使 流 动 人 口更 易 遭 受 到不 法侵 害 ,也极 易 成 为 犯 了其 犯 罪 目标 的 随 机 性 和 盲 目性 。一 部 分居 无 定 所 的 人 往 往 罪 的 主体 。 抱 着 碰 运 气 的 心 理 ,游 荡 于 街 头 巷 尾 、 车 站 码 头 、 城 镇 乡 3力大 管 理 力 度 .口 加 强 外 来 流 动 人 口管 理 ,堵 塞 管 理 漏 洞 ,是预 防和 减 少 村 ,寻 找犯 罪 目标 ,捕 捉 犯 罪 时 机 。 犯 罪 手 段 和 技 能 不 断 提 高 ,流 动人 口犯 罪 随 着 社 会 的 发 外 来 流 动 人 口犯 罪 的 重 要 环 节 。 一 要 加 强 领 导 ,健 全 网络 , 展 ,更 具 狡 猾 性 和 隐 蔽 性 ;犯 罪 “ 团伙 化 ”特 点 突 出 ,由 于 对 外 来 流 动人 口实 行 全 方 位 、多 层 次 管 理 。各 级 政 府 要 重 视 大 量 的 流 动 人 口来 自农 村 ,其 流 动 多 以血 缘 、地 缘 、 亲缘 关 对 外 来 流 动人 口的 管理 工 作 ,加 强 对 外 来 流 动 人 口 管理 的领 系 为 纽带 ,其 居 住和 生 活 也 多 以 “ 缘 ”关 系 为依 托 ,因 此 导 ,落 实 领 导 岗位 责任 制 。 加 大 政 府 财 政 投 入 ,保 障 外 来 流 三 在 犯 罪 活 动 中 ,会很 自然 拉 帮 结 派 形 成 松 散 或 紧 密 的 团伙 关 动 人 口管 理 工 作 经 费 。 适 时 调 整 充 实 外 来 流 动 人 口管 理 队 系 ;犯 罪 成 员 的 低 龄 化 发展 相 当 突 出 。 伍 。 对 于 外 来 流 动 人 口 集 中 的村 居 及 外 来 流 动 人 口较 多 的 用 丁 单 位 应 建 立 登 记 站 三 、 流 动 人 口犯 罪 的成 因 4力 强 打 击 力 度 .口 社 会原 因 ,现 阶 段 我 国 社 会 的 主 要 矛 盾 是 人 们 日益 增 长 打 击 是 特 殊 的预 防 手段 。根 据 流 动 人 口犯 罪 的 特 点 、规 的 物 质 文 化 需 要 与落 后 的社 会 生产 力 之 间 的 矛 盾 。而 在 我 国 社 会 结 构 中 ,这 一 矛 盾 的体 现 就是 那 长 期 以 来 严 重 制 约 我 国 律 , 司 法 机 关 应 适 时 开 展 各 种 清 算 打 击 行 动 , 加 大 打 击 力 度 ,既 严 厉 打 击 流 动 人 口 中 的犯 罪分 子 ,又 及 时 保 护 守 法 流 经 济 发 展 的城 乡 二 元化 。 对 经 济 利 益 的 追 求 所 产 生 的 “ 态 不 平 衡 ” 的 心 理 原 动 人 口及 广 大 百 姓 的 合法 权 益 。 心 综 上 所 述 ,流 动 人 口犯 罪 问 题 不 仅 仅 是 社 会 治 安 问 题 , 因 ,深 究 外 来 人 口流 动 的 深 层 原 因 ,经 济 原 因是 一 个 根 本 性 的 动 力 ,也 是 流 动 人 口犯 罪 的 主要 原 因 。 流动人 口 更 与 社 会 政 治 、社 会 经 济 生 活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 ,因 此 ,这 就

浅析流动人口治安管理

浅析流动人口治安管理

浅析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摘要】流动人口在我国日益增加,其治安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从流动人口的定义入手,阐述了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现状。

指出目前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信息不对称、执法短板等。

随后介绍了加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措施,包括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加强执法力量等。

最后探讨了社会各界在流动人口治安管理中的作用与责任,强调社会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只有社会各方齐心合力,共同致力于加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

【关键词】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现状、问题、措施、应对、社会各界、结论1. 引言1.1 引言流动人口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由于工作、经商或其他活动而在地区之间流动的人群。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流动人口管理成为社会治安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流动人口的增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一些城市,流动人口容易成为犯罪的对象和施暴者,给当地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成为当前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流动人口治安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具有地域的不稳定性,管理工作较为困难;一些流动人口可能存在犯罪倾向,加大了治安管理的难度。

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加强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

社会各界也需要积极参与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

只有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才能共同为维护社会治安作出贡献。

加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是当前社会治安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各方合作,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 正文2.1 流动人口的定义流动人口是指在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或是从农村到城市等不同地区进行流动的人口。

他们通常是因为工作、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或其他原因而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居住和工作地点变动。

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具有流动性、不固定居所和短期性等特点。

流动人口的定义并不局限于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也包括农村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

这些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可能从事建筑工地的劳动、小商品经营或其他非正规就业,他们的特点是生活困难、收入低微、就业条件较差等。

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原因与防治——以北京市为例

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原因与防治——以北京市为例
Po p u l a t i o n Cr i me
W ANG Do n g— s h e n g
( L a w ch S o o l , R e n mi n U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8 7 2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h e c r i me o f i t i n e r a n t p o p u l a t i o n h a s i t s o w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d i s wo r t h y o f g r e a t a t t e n — t i o n. Th e c a u s e s t h a t c o n t r i b u t e t o t h i s p h e n o me n o n a r e v a r i o u s , i n c l u d i n g e c o n o mi c , s o c i a l a n d i n — d i v i d u a l f a c t o r s . Th e f o e . 1 p o i n t i n p r e v e n t i n g a n d g o v e r n i n g t h e c r i me o f i t i n e r a n t op p u l a t i o n s h o u l d b e p u t o n t h e f o r me r , wh i c h r e q u i r e s a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t h e t wo . Th u s , i t i s v e r y i mp or t a n t t o c h a n g e p e o p l e ’ S c o n c e p t 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 c r i mi n a l s a n c t i o n,a d v o c a t e a c t i v e p r e v e n t i o n, i mp l e me n t t h e c r i mi n a l p o l i c y t h a t c a r r i e s p u n i s h me n t wi t h l e n i e n c y , a n d i n n o v a t e s o c i a l ma n a g e r i a l s y s t e m. Ke y wo r d s : i t i n e r a n t p o p u l a t i o n ;c r i m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1

谈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对策

谈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对策
Gen rlNo. e a 66
( 6 ) 总 6期
谈 流动人 口犯 罪 的 防控对 策
魏 毅
(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 专科 学校 , 苏 南京 20 4 ) 江 10 6
摘 要: 流动人 口犯罪是市场经济发展 中长期阻碍我国社会治安局势的重要 因素。流动人 口形成是城 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0 0 9年 第 6期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 N LO I O I GT A H R O L G S CA CE C SE II N O R A FLA NN E C E SC L E E( O ILS I N E D TO )
NO. 0 9 62 o
在现阶段有其不可避 免性。本文通过调查研 究, 分析我国城 市流动人 口犯罪产生的特 点、 相关原因, 并客观 的提 出 了预 防流动人 口犯 罪的对策, 以期为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 降低流 动人 口犯罪提供科学的参考。
关 键 词 : 流 动入 口; 罪 ; 犯 防控 ; 策 对
中圈分类号 :9 6 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8 -88 20 )6 l9 2 1 2 .4 3 A 10 - 39 {0 9 0—O 3—0
人生观相背离 , 道德谴责作用降低 , 这样犯罪行为对 这些人 员几乎 不 会受 到 良心惩 处 。其 次 , 制健 全 法 体制下 , 法律惩处的总体是平衡的, 但我国由于许多 法 律制度 还不 够完备 , 地 的执法 人 员水 平 参差 不 各 齐 , 同样 的 犯 罪 行 为 , 律 惩 处 的 强 度 并 不 统 对 法 流动人 口犯罪 因其 流 窜性强 , 案 警力 不 足 , 破 资金 缺少 , 罪案件存 在证据难 取 、 犯 案犯难 追及犯 罪 模糊 , 大量案 件容易逃 避政法机关 的打击 。4 【

流动人口犯罪:现状、原因与防控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现状、原因与防控对策
姻, 重婚犯罪极 易发生 。另一方 面 , 因长时 期异地 生活 而产
友等 活动 。流动人 口作 为一 个特殊 群体 , 背井 离乡 、 居无 定
所, 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 同时也增加 了许 多社会治安 方面
的不稳定 因素 。流 动人 口犯罪 就是指 基 于经济 目的和 动 因 而离 开户籍所 在地 的 自然人所实施 的刑事违法行 为。
收稿 日期 :0 1 2 1 一 l 3
生的婚姻家庭矛盾还导致社会不稳定 因素 的增加 , 性农 如男
民工聚集地 的强奸罪 、 猥亵妇女罪 等性犯罪不断发生 。
基金项 目: 郑州大学“ 1 工程” 21 三期建设重点学科子课题《 社会转型期犯罪控制问题研究》 L —A o ) ( C 08 的成果。
流动受利益驱动。流动 人 口离 开户籍 地 主要是 为了追求 经
济利益 , 其流动具有 一定 的经济 目的而 有别 于求学 、 亲访 探
分居生活 中, 的社会 环境不 同, 所处 受到 的文化观念 、 生活方 式 的影响不 同, 交往 的人群不 同 , 这些都会造 成双方在 知识 、 信息 、 关系、 社会 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 出现名存 实亡的婚
21 0 2年 1 月
中 州 学 刊
A a e cJ u c d mi o m ̄ o h n z o fZ o gh u
Jn 2 2 a ..01
N . o1
第1 ( 期 总第 17期 ) 8
【 学研究 】 法
流 动 人 口犯 罪 : 状 、 因与 防控对 策 现 原
张 阳 刘 德 法
程度时就会诱发犯罪动机进而导致犯罪 。
2 社会 排斥带来 的心理失衡 。置身 于认 同危机 (dni . iet  ̄ c s ) 中的人们有一种“ is ri 之 严重 的无 方 向感 ” 他们在 作价值 , 选择时常常无所适从 , 失可供 参考 的理想 维度 , 乏一种 缺 缺 框架 以确定个人 的价值取 向。 ⑧人 口在流动过程 中很容易产 生这种认 同危 机 , 而无 法处 理好 与 流入 地居 民的人 际关 从

流动人口和社会安全

流动人口和社会安全

流动人口和社会安全在当今的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大城市。

他们往往被称为“流动人口”,他们来自各个地方、各个行业,他们的活动区域较广,工作、居住地较为不稳定,他们背负着人口扩张、就业不足等压力,为了生计只好逐渐向城市逼近。

然而,流动人口的到来也给城市的社会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如何保障流动人口的住房、就业、医疗等基本权益,如何防范流动人口犯罪等问题,成为了城市安全的一大重要课题。

首先,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由于他们来自外地,不熟悉当地的房屋租赁规定,容易被不法分子骗取房租等费用。

同时,在城市中,由于房价高昂,许多城中村、老旧小区因为价格相对便宜而成为了流动人口的流动之地。

这些地区,基础设施、消防等安全隐患比较严重,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损失将不堪设想。

因此,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严格把关、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

其次,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全。

大多数流动人口来到城市,都是为了就业谋生,但是他们往往是城市中最容易失业的人群。

而一旦失业,就会面临生活困难,甚至可能倾向于犯罪行为。

因此,对于这一问题,政府与企业应联合起来,加强职业培训,增加就业机会,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保障,从而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

再者,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同样需要关注。

很多流动人口在医疗保障方面处于较为薄弱的地位,得到的医疗资源也比较少。

而如果这些人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就有可能形成“瘟疫区”,承担起传染病蔓延等风险。

因此,城市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让更多的流动人口能享受到医疗福利。

最后,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预防。

许多犯罪活动,往往都是由于流动人口的生活困难和就业难度产生的。

因此,如何保障流动人口的权益,增强他们的安全感,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如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防治理念【内容提要】流动人口犯罪案件数量多,所占比重大,逐渐成为城市犯罪的主体。

导致流动人口犯罪多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相互杂糅,在各自范围内都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

防治流动人口犯罪,重在预防,需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

由此,转变刑事制裁观念,提倡积极预防,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尤为必要。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现状特征原因防治理念人力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主要靠市场进行调节,大中城市市场环境更加成熟,有更多就业机会,人力资源向这些地方流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不可避免的。

人口流动一方面给流入城市带来了新的劳动人口和消费群体,为流入城市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部分人口流动存在盲目性和不适应性,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工作,成为流入城市的不稳定因素,有些人甚至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一、以小见大:流动人口犯罪现状值得关注——以北京市为例近年来北京市流动人口一直不断攀升,根据北京市20XX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北京市20XX年的常住人口⑴为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为万人,与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外地来京人员增加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

⑵如此之多的流动人口汇聚北京,给北京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和城市管理问题,这其中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也相当突出。

基于此,作为流动人口众多,流动人口犯罪多样化的北京市,自然可以成为研究全国流动人口犯罪现状的一个好样本。

自20XX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不少人开始关注和持续研究北京市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并做过一些调查研究,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

⑶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比对,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北京市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与特征,进而管中窥豹、以小见大,掌握全国城市中流动人口犯罪的大体状况。

(一)流动人口犯罪率高、比重大首先,流动人口刑事案件发案率高。

20XX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万起,全国刑事犯罪案件发案率为‰:其中,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所实施的刑事犯罪案件达到116万余起,流动人口刑事犯罪案件发案率为‰,是全国平均发案率的4—5倍。

⑷其次,流动人口犯罪绝对数量时常高于本地人口。

依据1996—20XX年间的北京市公安局对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情况的统计,在已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1996年为56%、20XX年为58%、20XX年为61%。

⑸其中,以朝阳区为例,20XX至20XX年,朝阳区外来流动人口犯罪案件占全区审结批准逮捕案件的%,在城市犯罪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⑹以上数据表明流动人口犯罪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严重,流动人口犯罪数量逐年上升,已经超越本地人口犯罪的数量,成为当地违法犯罪案件的主要来源。

(二)流动人口犯罪主体特征鲜明犯罪统计学表明,18—35周岁的青壮年容易发生犯罪现象,北京市外来人口犯罪研究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现象。

以朝阳区为例,流动人口犯罪年龄主要集中在18—35岁这一年龄段,约占流动人口犯罪总量的%。

其中18—25岁的青年尤为突出,所占比例最大,占据其中的%。

而36岁以上流动人口犯罪的仅占%。

在性别比例上,男性占据%,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女性仅占%,其中多数在犯罪中处于从属地位。

⑺20XX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流动人口中接受初中教育的人数最多,约占48%,其次是高中和小学,各占21%,大专以上的仅占6%,未上过学的仍有4%。

⑻近年来,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虽有所上升,但并没有改变高中教育程度以下的流动人口占据多数的局面。

朝阳区流动人口犯罪统计数据显示,流动人口犯罪人员以初中以下为主,占%,专科及以上占%,文盲占%。

⑼ 由此,我们可以大体描绘出流动人口犯罪主体的典型形象:青壮年、男性、文化程度不高。

(三)流动人口犯罪时间和空间规律性首先,流动人口因为流动性原因,其作案的时间上呈现“两进两出”特点。

流动人口犯罪时间相对集中,在流动人口回乡春种秋收,返乡过年之前的一段时间,侵财型犯罪急剧增加,而每年的农忙时节和12月到元宵节前后,城市治安形势又明显好转。

⑽其次,流动人口犯罪地域上也相对集中,即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作案,一般是在其生活居住的区域附近作案。

因此,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便成了流动人口犯罪的重点地域。

这里房租低廉,位置靠近城区,交通便利,低端服务业集中和体力劳动就业机会多,致使流动人口大量在此地聚集。

4.流动人口犯罪类型相对集中北京市朝阳区犯罪数据显示,流动人口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侵犯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三类案件中,共占总件数的%,总人数的%。

其中侵犯财产类犯罪以盗窃、抢劫、诈骗、敲诈勒索四类案件为主,案件数量占该类案件总数的%,人数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类犯罪以故意伤害、强奸两类案件为主,案件数量占该类案件总数的%,人数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引诱、容留、介绍卖淫、寻衅滋事三类案件为主,案件数量占该类案件总数的%,人数的%。

⑾5.流动人口犯罪的其他特点流动人口犯罪具有偶发性、盲目性等特点,流动人口犯罪人员一般都抱有侥幸心理,往往临时起意,随机性犯罪,预谋犯罪比较少,一般主观恶性不大,大多数属于初犯。

20XX至20XX年,朝阳区审结批准逮捕的外来流动人口犯罪人员中,有前科的人员占%,其中属于累犯的人员占批捕人数的%。

从比例来看,流动人口以初次犯罪为绝对主导。

⑿流动人口犯罪中共同犯罪和团伙犯罪很多,这源于流动人口的群体归属感和生活聚集,使得同乡、工友、亲戚朋友相互加强犯罪意图和实施犯罪,形成团伙作案。

二、由表及里:流动人口犯罪原因的深层剖析(一)经济因素:城乡二元制——贫富差距大——相对剥夺感1.城乡二元制形成户籍管理制度是一种必要的人口管理手段,其他国家也会通过户口或者个人基本信息来实现对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确立标志是1958年颁布的《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以户口城乡有别、城乡隔离为重要特征,人为的将我国人口区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

另外,社会服务中一系列政策都倾向于城市人口,使得城市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等资源的“高地”,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制的局面。

在我国,“户口”表示着特定的身份和相应的利益,城乡利益差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最基本动力。

⒀2.贫富差距拉大伴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城乡差距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显见。

一方面,城市居民工作机会多,就业有保障,收入逐年上升,生活越来越富裕。

他们享受着国家在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倾斜性投入。

另一方面,农民所要花费的一切都几乎需要用自己的收入解决,在工农业产品存在较大剪刀差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收入已经无法满足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生存空间。

但农村人口进城就业遭受歧视,无法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工资,却仍然承受着城市生活的巨大成本,承担着农村家庭重担,导致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增长远落后于城市居民,这一系列过程促使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另外,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也长期存在,广大中西部人民收入水平始终得不到较大的改善,只能背井离乡去大城市讨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劳务输出大省都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地区差距的不断拉大使得城乡人口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

3.相对剥夺感产生贫富差距会使得穷人产生相对剥夺感,而这种相对剥夺感比绝对剥夺感更能诱发犯罪的发生。

对实施犯罪来说,可以见到和可以接近的物质财富要比完全缺乏物质财富或者没有机会把它弄到手的情况更刺激人去犯罪。

相对剥夺论是由美国的朱迪斯·布劳(Judith )和彼得,布劳(Peter )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与富人区相邻的穷人区的居民,由于看到富人的富有,自己又不能通过合法途径取得自己所期望的财富,于是感到社会不公正,这种不公正感,促使他们可能诉诸犯罪手段去夺取他们认为自己应得的财富。

⒁相对剥夺论可以合理地解释为什么近年来流动人口犯罪数量急剧上升以及流动人口犯罪本身所呈现的诸多现状。

(二)社会因素:缺乏社会支持——社会失范论1.缺乏社会支持所谓社会支持指人们在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

这种帮助从内容可划分为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从帮助行为的提供者来看,可分为正式支持(来自政府等正式组织的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亲属、邻居等关系支持)。

⒂流动人口主体是来自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来到大城市的目的是“挣钱养家”,但由于他们群体的局限性,较低的教育程度、缺乏工作技能等因素制约着他们的就业能力,也较难组建新的社会支持络。

在无法通过自己努力建立正常、合理、有效的社会支持络的情况下,流动人口只能依靠政府帮助和支持,但出于利益保护目的,政府有意或者无意的忽视流动人口,未能给他们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仅仅将他们作为管控对象,甚至在一些政策上对外来流入人口进行限制和歧视。

正式和非正式支援力量的缺失,使得流动人口犯罪率“越打越高”,成为城市中无法治愈的痼疾。

⒃由此可见,农村务工人员远离了乡土,切断了原有的社会支持关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既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络,也不能依靠政府给予帮助,只能靠老乡、工友、亲戚朋友等有限的、较低级的社会支持络提供支持,这使得他们的社会支持处于严重缺失状态。

2.社会失范论  法国着名社会学学家、犯罪社会学奠基者迪尔凯姆曾用失范或社会解组来解释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条件下的犯罪。

迪尔凯姆在《社会劳动分工论》中对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商业化过程的推进,社会便由原来的机械型社会发展成为有机型社会,原有的社会价值准则势必被打破,从而出现失范状态,即:原有的社会价值准则被破坏,不能继续控制和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社会成员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的指引,人们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准确位置,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而引起人们的不满情绪、挫折感、冲突以及越轨。

⒄此即为着名的社会失范理论。

社会失范论的提出,从价值冲突角度很好的解释了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

“当农民工进入城市并试图把自己的行为整合于城市社会而没有成功的时候,当他们与此同时得不到来自乡土社会有力的社会和社会支持的时候,就很容易造成他们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的失范”。

⒅尤其是流动人口在城市里因多种因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被歧视、被忽略和各种不公正待遇,这使得其中某部分人将自己遭遇的挫折和失败归咎于社会不公,对社会管理往往有不信任和抵触的情形。

⒆由此,怀疑社会公正、蔑视社会规范的心理、行为就逐渐形成了,由此便诱发了犯罪。

(三)个体因素:身体与心理犯罪的发生既有社会、经济等条件的作用,更是个体具体行为特征的直接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