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讲登高
登高试讲教案设计
登高试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杜甫的《登高》诗歌内容,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3)提高学生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杜甫《登高》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
(3)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立志报国的热情。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登高》的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2)诗歌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3)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杜甫会选择登高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登高》,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比较杜甫的《登高》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看法。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合作探讨评价: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团队协作。
3. 情感体验评价: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的感受和表达,以及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登高高中语文试讲教案
登高高中语文试讲教案登高高中语文试讲教案【篇一: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首先,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毛泽东诗歌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主要让大家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大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并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词中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难点: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自古文人多悲秋。
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船渔火对愁眠”。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以叹时运不济,人生的艰难万苦。
但也有不少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
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
还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试讲教案《登高》
《登高》赏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登高试讲教案设计
登高试讲教案设计第一章:登高诗的背景与主题1.1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登高》诗的主题和意境1.2 教学内容杜甫的生平介绍《登高》诗的创作背景《登高》诗的主题和意境分析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生平介绍,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反复阅读《登高》诗,感受诗中的意境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第二章:登高的意境与情感2.1 教学目标分析《登高》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2.2 教学内容《登高》诗的意境分析《登高》诗的情感解读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分享自己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第三章:登高的艺术特色3.1 教学目标分析《登高》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3.2 教学内容《登高》诗的艺术特色分析《登高》诗的表现手法解读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让学生通过创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诗中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创造第四章:登高的影响与价值4.1 教学目标了解《登高》诗的历史影响和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2 教学内容《登高》诗的历史影响和文学价值分析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登高》诗的历史影响和文学价值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表达对诗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评价第五章:登高的传承与创新5.1 教学目标探讨《登高》诗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5.2 教学内容《登高》诗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案例分析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登高》诗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让学生通过创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登高》诗的创新理解和创作尝试第六章:登高的语言特色6.1 教学目标分析《登高》诗的语言特色和用词习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登高十分钟试讲教案
登高十分钟试讲教案【篇一:登高十分钟试讲教案】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四、、教学方法1、吟诵法。
(语文需要激情,语文应该培养激情荡漾的学生,用激情阅读大师,感染学生,感染课堂。
披文入情,诗歌中的每一个字符都饱含诗人的感情,通过教师、多媒体音像资料的范读牵引,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并培养其语感,引发内心深处潜在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点拨法。
(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支架,创设情境,设计好问题,适时进行精要的引导和点拨)3、讨论法。
4.合作探究式学习。
(务实的整合是多元智能的融会,阅读的过程是和谐愉悦并且满足各自所需的。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明确导向,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分析,探讨,在群体的合力场中解决问题,形成技能,习得鉴赏经验,进而收获阅读领悟与思维表达的快乐。
)学法: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2、仔细揣摩、深入探究,精读中填补空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可不预设的唯一结论强加学生接受,在越俎代庖中“请君入瓮”。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
(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实践中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实用性和广泛性入手,同时注意无论感知文本还是带着问题探究文本,都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倾听文本,不吃精神盛宴的快餐,不做网络世界的看客,避免思考流于肤浅,而是让思绪舒展开来,提高个人阅读质量,让网络资源、集体讨论和合作学习精彩纷呈。
所以,课前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不同阶段个案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篇二:登高十分钟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第一名《登高》试讲逐字稿
《登高》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登高》,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一、导入古有才学抱负知识,登高眺远必定生出许多感慨。
曹操登碣石山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陈子昂登幽州台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那么诗人杜甫登高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登高,感受杜甫笔下的秋景。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需要达到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品味文中的意象。
3.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初读整体感知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谁来说一说杜甫的生平及其《登高》的写作背景?你看起来很有想法,你来吧这位同学概括得非常全面,看来你课前预习的非常充分,对中华传统文化也非常的熟悉。
大家为他鼓鼓掌。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并把它制作成了微课,请同学们观看微课,进一步加深了解。
想必同学们对作者及写作背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了,在课前同学们也借助工具书疏通了文章大意,掌握了其中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小组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交流一下掌握到的知识。
同学们讨论得可真热烈,谁还有疑惑的问题吗?哦,你有什么问题?哦,不明白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是什么意思,老师非常欣赏你敢于提问的精神,那二组的同学起来帮一帮他吧!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准确,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指的是江中的沙洲。
好,都请坐。
接下来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最后一排那位同学,你的眼睛炯炯有神,想必已经有了答案,那请你来说一下。
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全面,但是还有一个小小的不足,就是在语言表达方面不是特别流畅。
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
三、精读深入赏析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基本结构,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深入赏析整篇文章的内容。
现在,老师再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
《登高》试讲稿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学们,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是的,写登高,那王维在什么时候登高呢,嗯,9月9日重阳节。
这一天民间有着登高的习俗。
关于登高。
这首诗,是王维在异乡想着故乡的兄弟们在登高时唯独少了自己,因而思念家中的亲人。
那么今天我们同样要提到一首关于登高的诗歌,却是另一位诗人的一篇佳作,题目就叫做登高。
(板书题目作者)
二、初读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朗读者,哪位同学想来读一读?有请你来。
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呢?你来。
你发现他“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渚读成“zhu”了,看来你听得很认真。
是的,同学们,这个读作渚意思是水中小块陆地,读错的同学在书上把读音标上。
现在全班一起齐读一遍。
三、析读
同学,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悲,是的。
那么你们从这首诗的哪里感受到悲呢?拿起你们的笔,带上你们的思想,小组交流讨论,你们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悲?(板书悲)。
登高试讲教案设计
登高试讲教案设计第一章:登高活动的意义与价值1.1 介绍登高活动的概念和特点解释登高活动是指人们通过攀登高处,达到观景、探险、健身等目的的一种户外活动。
强调登高活动是一种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意志力。
1.2 阐述登高活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讨论登高活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如培养勇气、自信、团队合作能力等。
引用相关研究或案例,说明登高活动对个人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3 探讨登高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登高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登山对山体、植被的保护等。
提出如何在进行登高活动时保护环境,如减少垃圾产生、遵守规定等。
第二章:登高活动的准备与安全2.1 介绍进行登高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强调进行登高活动前的身体检查和适应性训练的重要性。
讨论选择合适的装备和工具,如登山鞋、背包、绳索等。
2.2 讲解登高活动中的安全措施介绍如何评估登高路线的安全性,如检查地形、气候等因素。
强调遵守登高规则和指引的重要性,如不单独行动、保持与队友的联系等。
2.3 探讨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和应对措施讨论如何应对突发的身体不适、受伤、天气变化等情况。
强调携带急救包、通讯工具等应急物资的重要性。
第三章:登高活动的技巧与训练3.1 介绍基本的登高技巧讲解如何使用登山杖、攀岩器材等工具。
强调正确使用技巧的重要性,以减少受伤风险。
3.2 讲解登高过程中的体能训练方法介绍适合登高活动的体能训练,如耐力训练、力量训练等。
强调持续训练和逐渐增加难度的原则。
3.3 探讨团队合作与沟通在登高活动中的重要性讨论团队合作在登高活动中的作用,如互相帮助、分享资源等。
强调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如使用手势、信号等方式进行交流。
第四章:登高活动的实施与评价4.1 介绍登高活动的实施步骤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登高路线、组织队伍、安排行程等。
强调在实施过程中遵守规定和注意安全的重要性。
4.2 讲解登高活动的评价方法介绍评价登高活动效果的指标,如完成情况、参与者的满意度等。
登高试讲PPT课件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
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
13
罗 大
无亲朋也 。
.
经10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
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
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
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
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
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
.
5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猿啸:声音尖利中带着嘶哑,仿佛有 人悲伤哀号,表示悲伤凄凉的氛围。
.
6
常恐秋节至,焜黄 华叶衰。
——《长歌行》
袅袅兮秋风,洞庭 波兮木叶下 。
——屈原《九歌 •湘夫人》
落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
9
四、叹悲情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
病”、“独”这些字眼中,你领悟出诗人哪些思
想感情?
《
万里,地之远也;
鹤
秋,时之凄惨也;
林
八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玉 露 》
—
可 百年,迟暮(晚年)也;
悲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
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
大学语文登高试讲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材:《大学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1. 《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对《登高》这首诗的深刻理解。
2. 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高中阶段所学的古典诗词,为学习《登高》做好铺垫。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登高》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
三、深入分析1. 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
2. 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让学生体会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四、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登高》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我们有何启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3.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板书设计:一、杜甫简介二、《登高》全文三、诗歌意象四、修辞手法五、思想内涵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登高十分钟试讲
的豪情壮志,在他的中年,我们与他一起历经安史之乱,漂泊入蜀,住在茅屋,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伟心愿。
今天,我们将与杜甫一起步入老年,老年的杜甫,又会有怎样的心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登高》,一探究竟。
二、初读1、先听老师范读(听完后有什么感受?凄清,悲凉)2、好,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凄清,悲凉的心情,再次朗读全诗,开始。
(同学们的朗读,声音洪亮,咬字准确,非常好)三、细读1、中国古代诗歌,大多由景入情,这首诗,哪几句写景?哪几句抒情?(是的,一目了然,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2、好,下面让我们细读前四句。
我们分组朗读并讨论,这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1)组:意象(风,天,猿,渚,沙,鸟),特点(急,高,啸哀,青,白,飞回)过渡:这些景物所给到我们的凄凉,不仅是皮肤的感觉,更是内心的感受。
(2)组:落木,长江特点:无边,不尽——永恒的时间萧萧——肃杀滚滚——有气势3、过渡:以“忧国忧民”著称的杜甫,难道仅仅只因为自然之秋而悲吗?咱们来看看,诗人面对肃杀的秋景,想到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朗读后四句,圈点勾画并与同桌讨论,一会咱们分享。
(万里——远离故乡;常——经常;百年——晚年;病——年老多病)4、这两句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身患重病,面色愁苦的老人站在高山之上,凛冽的秋风中,孤独愁苦,风烛残年,面对着自己走向尾声的人生,所以这一句,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人生之悲)5、过渡:诗人杜甫为何会有这种人生之悲?是什么导致了他的人生有这样的悲?阅读最后一联,找出相关的词语感受一下。
(艰难——国家(安史之乱的背景),个人(颠沛流离,人生坎坷)(苦恨——恨什么?——因为年老力衰,不能再为国家效力)所以,杜甫的悲还有——家国之秋的悲总结:《登高》写了无边无际的秋色,有层次地抒发了自然之秋的悲凉,人生之秋的感伤以及家国之秋的忧思之情。
让我们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感受杜甫忧国的情怀。
登高教案小学数学试讲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登高”的概念,学会运用“登高”进行数学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登高”的概念,掌握“登高”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登高”进行数学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如攀登架、攀登绳等)、教学卡片。
2. 学生准备:准备好攀登架、攀登绳等实物教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攀登架,引导学生观察攀登架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攀登架有什么用途?如何使用攀登架?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攀登架是一种用于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器械。
(二)新授1. 教师出示攀登架实物,讲解“登高”的概念:登高是指从低处向高处移动。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攀登架的阶梯,引导学生发现:每上一个阶梯,高度就会增加一定的数值。
3. 教师出示教学卡片,上面写有不同高度的数值,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4.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如何计算从地面到最高点的总高度?5.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登高计算方法是将每上一个阶梯的高度相加。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攀登架实物,让学生分组进行登高练习,计算从地面到最高点的总高度。
2. 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3.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练习成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登高的概念、登高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强调登高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登高的现象,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1. 登高2. 登高概念:从低处向高处移动3. 登高计算方法:将每上一个阶梯的高度相加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登高试讲教案设计
登高试讲教案设计第一章:登高诗的起源与发展1.1 登高诗的起源介绍登高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讲解古代文人对登高诗的重视和推崇引导学生了解登高诗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1.2 登高诗的发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登高诗特点和风格举例介绍古代著名诗人的登高诗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不同风格的登高诗第二章:登高诗的主题与情感2.1 登高诗的主题讲解登高诗的主题类型和内涵分析常见的登高诗主题如赞美自然、表达抱负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登高诗主题的深层意义2.2 登高诗的情感表达介绍登高诗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分析登高诗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登高诗的情感魅力第三章:登高诗的形式与结构3.1 登高诗的形式讲解登高诗的形式特点和分类如律诗、绝句等分析登高诗的格律要求和音韵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登高诗的形式技巧3.2 登高诗的结构介绍登高诗的结构类型和特点如起承转合等分析登高诗的开头、结尾和过渡部分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登高诗的结构规律第四章:登高诗的创作技巧与实践4.1 登高诗的创作技巧讲解登高诗的创作技巧如运用比喻、象征等分析登高诗中的意象描绘和意境创造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登高诗的创作技巧4.2 登高诗的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登高诗的创作实践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和练习给予学生创作指导和反馈意见第五章:登高诗的鉴赏与评价5.1 登高诗的鉴赏讲解登高诗的鉴赏方法和标准分析登高诗中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登高诗的艺术魅力5.2 登高诗的评价介绍登高诗的评价原则和criteria分析登高诗的价值意义和社会影响引导学生进行登高诗的评价和思考第六章:唐代登高诗代表作品解析6.1 杜甫《登高》解析杜甫《登高》的诗意和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杜甫的登高诗风格6.2 王之涣《登鹳雀楼》解析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景色描写和哲理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该诗的审美价值第七章:宋代登高诗特色与作品欣赏7.1 宋代登高诗的特色讲解宋代登高诗的艺术特色和社会背景分析宋代登高诗与唐代登高诗的区别引导学生认识宋代登高诗的独特之处7.2 苏轼《赤壁怀古》解析苏轼《赤壁怀古》中的怀古之情和哲理思考分析诗中的用典和意象创新引导学生欣赏苏轼的登高诗创作才华第八章:明代登高诗创作与风格8.1 明代登高诗的创作背景介绍明代社会背景对登高诗创作的影响分析明代登高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了解明代登高诗的创作特点8.2 明代登高诗的风格讲解明代登高诗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分析明代登高诗的格律创新和词句运用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明代登高诗的独特风格第九章:清代登高诗的继承与发展9.1 清代登高诗的继承介绍清代登高诗对前代作品的继承和发扬分析清代登高诗对传统主题和形式的传承引导学生了解清代登高诗的历史地位9.2 清代登高诗的发展讲解清代登高诗的创新和突破分析清代登高诗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清代登高诗的艺术成就第十章:登高诗的现代传承与创新10.1 现代登高诗的传承介绍现代登高诗对传统登高诗的传承和发扬分析现代登高诗对传统主题和形式的继承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登高诗的历史地位10.2 现代登高诗的创新讲解现代登高诗的创新和突破分析现代登高诗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现代登高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解析登高诗的起源与发展:了解登高诗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登高诗特点和风格。
《登高》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逐字稿
《登高》试讲教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反复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内容。
2、感悟诗中描绘的长江秋景图和苍凉、雄浑、沉郁、悲壮的意境,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重点、难点)3、体会诗人常年漂泊、孤独愁苦、忧国忧民之情。
(重点)4、背诵诗歌。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登高》,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诗歌,谁能来说说,你所知道哪些描写我们传统节日的诗歌呢?师:左边第三排的男生,请你说一说。
师:嗯,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是大文豪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弟弟苏澈的思念、怀念。
师:还有其他回答吗?好,同桌也来说说吧!师:你回答的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阳节。
师:这是王维独自漂泊在长安之时所作的,这说出了多少“北漂”的心声。
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跟重阳节有关的诗歌,让我们走进杜甫,走进《登高》这首诗,看看这里又传达了什么。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说起诗人杜甫,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他呢?师:最后一排的同学,看你有话想说,就请你吧!师:嗯,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师:人物生平介绍的很详细,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很是到位啊,老师要给你一个大大的赞!其他同学也要向他学习!好,请坐。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个名家范读录音,请同学们认真聆听,注意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同时,思考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师:好,范读结束了。
谁能根据课前预习来为大家介绍下背景啊?师:靠窗的这位女生,你来说说吧!师:同学们觉得她回答的怎么样啊?师:是的,回答的很正确,不仅讲得细致到位,而且还生动形象,请坐!师:没错,诗人当时都已经五十多岁了,诗人穷困潦倒,国家仍然动荡不安。
诗人情不能自已,便写下了这首忧时伤国的名作。
登高试讲教案设计
登高试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甫的《登高》诗;(2)能够分析并赏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高》诗;(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理解;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感悟;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杜甫及其《登高》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文,解决字词翻译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体会。
6. 鉴赏方法指导:教师讲解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鉴赏诗歌。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8. 课后作业:学生背诵《登高》诗,完成相关练习题,深入鉴赏其他杜甫诗歌。
9.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比较杜甫的《登高》与其他唐代诗人的登高诗作,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诗词类《登高》试讲稿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词《登高》(轻轻敲门三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
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登高》。
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我们学过不少杜甫的诗歌,还有多少印象?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整感)首先我们听一下这首词的配乐朗诵,初步感受文本:,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注意字词读音:⑴故垒[lěi]?⑵纶巾[guān]?⑶强虏[lǔ]?⑷华发[hu ā]?⑸酹江月[lèi]。
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
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
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匠心独运。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登高》试讲稿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登高》试讲稿(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
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初步了解1.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预设答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
(三)精读诗歌,赏析内容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
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
也是全诗的诗眼。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
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诗人想到了“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登高》试讲
登高杜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我是今天的5号考生。
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登高》。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一、导入古人每每登临高处,皆有所感。
曹操登临碣石山,眺望远方,诗兴大发,作了《观沧海》。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写下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当杜甫登上高处,他又将发表怎样的感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登高》。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名家的朗诵,同学们聆听时注意正字音,画节奏,好的,开始。
同学们听得很陶醉,通过音频你们能感受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吗?请你来说。
有点悲伤,如果我们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这种感情基调应该是哪一个字?很好,是悲。
同学们找的很快很准确,可以说整首诗歌是围绕着一个悲字铺展开的。
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遍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情感。
登高唐,杜甫,开始。
同学们读的很整齐,声音洪亮,情感饱满。
我们知道诗歌的抒情离不开意象,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找出其中的意象,重点关注意象的描述性信息。
首联一连出现六个意象。
(风,天,猿、渚、沙、鸟)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的特点。
风是急的,迅急的秋风带着秋的凉意,诗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冷。
这种冷不仅现在身体上更体现在哪里?更体现在作者的心灵上。
天高是指什么?高远的天空,广袤无垠。
诗人独自站在高台之上,他会有一种什么感觉?渺小,孤单。
猿啸哀,登高里的猿啸是怎样的?使人听了感到非常之悲凉。
渚清沙白。
渚是指什么(水中的小洲)渚清沙白,也让我们感觉到环境的清冷。
鸟飞回。
我们特别注意这里的回字,课文注解告诉我们,是什么意思?,鸟儿在疾风中盘旋,这里的鸟不是一群,而是一只。
就像谁?就像极了诗人自己孤独寂寞,无家可归。
下面我们接着分析诗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写到了哪几个意象?落木,长江。
长江我们很熟悉了,那落木是什么?注释说到是落叶。
登高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材:《语文》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登高》一诗的内容,掌握杜甫诗歌的特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一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
2. 分析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 学会从多角度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杜甫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 提问:杜甫的诗歌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登高》,了解诗歌内容。
2. 提问: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三、朗读感悟1.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分小组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3. 小组代表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合作探究1.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2. 讨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如:抒情手法、意象运用等。
3.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问:如何鉴赏古诗词?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
六、布置作业1. 按照诗歌内容,创作一首以“登高”为题的诗歌。
2. 搜集杜甫的其他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登高》一诗的内容,掌握杜甫诗歌的特点。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高课堂互动性。
同时,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登高试讲逐字稿
登高试讲逐字稿《登高试讲逐字稿指南》登高,这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力量的行为。
咱们就像要开启一场奇妙的冒险一样,去琢磨这登高试讲的逐字稿。
你要是试讲登高这首诗,那你得先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登高的画面。
就好比你给他们画一幅画,从第一笔开始就要抓住他们的心。
你可以这么开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爬山或者登上高楼的时候呀?哇,当你一步一步往上走,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呢。
杜甫他老人家呀,也登上了高坡,那他看到了啥呢?咱们今天就来瞧瞧。
”这就像你拉着学生的小手,带他们走进那个登高的世界。
讲诗的时候啊,诗句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抠。
比如说“风急天高猿啸哀”,你不能就干巴巴地读一遍。
你得把自己当成杜甫,风呼呼地吹,吹得脸生疼,天又高又远,好像要把人给吸进去似的,猿猴在那儿哀叫,那声音就像有人在你耳边哭一样。
你要这么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同学们,你们听啊,这风刮得多猛啊,这天高得吓人,猿猴叫得那叫一个惨,杜甫当时站在那儿,心里得多难受啊。
这就好像你们在大冷天,被风刮着,还听到特别凄惨的声音,肯定浑身都不舒服,杜甫当时就是这种感觉啊。
”再说到“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画面又不一样了。
清澈的江水边,白色的沙滩上,鸟儿飞过来飞过去。
你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站在那江边,看着鸟儿自由自在地飞。
你说:“同学们,你们看啊,这多美的景色啊,江水清得能看到底,沙子白得晃眼,鸟儿就像小飞机一样,在这儿飞来飞去。
可杜甫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他为啥还愁呢?这就好比你们啊,有时候看着美好的东西,心里却想着别的烦心事,杜甫也是这样啊。
”讲格律的时候也别太死板。
别像个老学究一样,念那些平仄规则。
你可以说:“同学们,你们看这诗啊,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有节奏感。
就像你们平时听歌,哪个节奏强,哪个节奏弱,这诗里也有呢。
杜甫写的时候可讲究了,就为了让咱们读起来顺口,感觉像在坐过山车,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
”还有诗里的情感啊,那是重中之重。
杜甫一生坎坷,他登高的时候,那满心的忧愁都快溢出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二、过程与方法⒈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⒉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
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计主要采取如下方法:⒈吟诵法。
根据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讲析法和点拨法。
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⒊讨论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
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语文课应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
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法指导,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⒈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
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⒉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
但《登高》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江边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浑浊的江水滚滚翻腾,向前奔涌。
几只孤鸟在天空中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走来。
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满身疾病,步履蹒跚……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
而让他时刻不忘的国家此时也是战乱频仍。
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大家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他在哪里?这是历史上的哪天?明确:夔州,长江边一座山上。
是767年的秋天,重阳节前后。
二、整体感知,知人论世师:被后人称为“诗圣”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怎会落到如此地步呢?他为何在这天来到长江边?你对他又了解多少?请简要说说。
㈠走近诗人⒈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
⒉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
他的家庭是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
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杜预的文治武功,杜甫常引以为荣。
因为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布衣”,这是指其郡望。
又由于他在长安时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又自称“少陵野老”。
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⒈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配乐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⑴读准字音,把握节奏;⑵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⒉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⑴第一次读:再次播放《登高》配乐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⑵第二次读:老师范读,作节奏、轻重音指导,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颈联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学生自主朗读,酝酿感情。
⑶第三次读:全班齐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⒊朗读方法小结⑴读准字音;⑵注意轻重;⑶把握节奏;⑷读出感情。
四、赏析探究师:题目《登高》已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写景诗,请同学们自读全文,并把本诗的意象找出来,思考一下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㈠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⒈诵读•思考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语言有什么特点?明确:六种。
风、天、猿、渚、沙、鸟。
十四字写六种景很凝练。
补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⒉涵咏•体悟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所学过的常用的8种鉴赏方式:诠释、评点、旁涉、比照、联想、想象、妙悟、辨析等对诗句选一个点或一个角度进行一番赏析。
在诗作之首,诗人就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
风急——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曾经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写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可见刮风是秋天的季节特征之一,而江边的风要比其它地区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
不仅如此,这个“急”字,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
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
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天高——诗人站在江边高岸,抬头远望,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
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心情而异的,对于心情愉快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而对于一位被国难家愁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杜甫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
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可复习意象与意境的知识:意象: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诗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无比喜悦、闲适的意境。
猿啸哀——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渚清——“渚清沙白鸟飞回”紧承上句,继续描写诗人站在高处所见到的景象。
“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
沙白——接下来诗人由沙洲自然写到了沙子,在描写沙子的色彩时,作者用了一个“白”字。
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
鸟飞回——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 “回”说明鸟在盘旋。
然后,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
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飞。
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到“鸟飞回”了。
为什么呢?因为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
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
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补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总结: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
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我们读的时候,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㈡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下面我们看第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两个千古名句,这两个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
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
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象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
问: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明确:“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
“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
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