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试题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2年浙江文综,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准确理解广告信息是关键。通过材料中广告内容,可以分析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但商品只涉及物质生活的变化,没有体现衣、住、行等方面,结合广告具有时尚性,从这两个方面判断C项是最佳答案。
2.(2012年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官员及百姓日常礼仪和社会习俗的情况,由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B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干材料反映出“受之者”和“施之者”等级观念依然浓厚,但“受之者”有意玷污平等制度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C,D项符合题意。
【名师点评】结论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选项中的史实是否符合题干中的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上题就是属于该类型的结论型选择题)。
解题思路一般分为三步:(1)理解题干提供的历史结论或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上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一些人对官员的称谓仍未改变);(2)通读题干,弄清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上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的变化);(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具体特征分析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解题方法,如上题可以采用史论结合法解答。
3.(2012年四川文综,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
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傅斯年的话的意思,即直接根据材料作出判断,从表中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的是吴虞消费情况的变化,其他的只能靠推断,所以答案为C。
4.(2011年浙江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时期婚姻生活变迁的认识。旧式婚礼繁琐、复杂,故A项与史实不符;由题干材料中某城市新、旧婚礼所占比重来看,B、C、D三项推论成立。按题目要求,答案为A。
5.(2010年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D 本题以清末民初的社会习俗的变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的材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的戏台、秀才、小脚等逐渐被火车、电话、大脚等取代,说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改变。故①③④正确。清末民初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这比起前面的“烂秀才”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所以②与题干不符。
6.(2013年重庆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武灵王(前325 ~ 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不同时期的服饰变化。
(2)深层信息:时代变迁对服饰变化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目的”据材料信息“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作答。“观点”据信息“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作答。“时代背景”依据材料时间“前325~前299年”可知处于战国晚期,社会处于转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