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总12套全(解析版)(1)
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17.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
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
该公文应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18.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
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表1目录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二十三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三十三十二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四十筹建新中国A.五四大潮的洗礼B.长征C.上井冈山D.重庆谈判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
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试题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2年浙江文综,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傅斯年的话的意思,即直接根据材料作出判断,从表中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的是吴虞消费情况的变化,其他的只能靠推断,所以答案为C。
4.(2011年浙江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时期婚姻生活变迁的认识。
旧式婚礼繁琐、复杂,故A项与史实不符;由题干材料中某城市新、旧婚礼所占比重来看,B、C、D三项推论成立。
按题目要求,答案为A。
5.(2010年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D 本题以清末民初的社会习俗的变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的材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的戏台、秀才、小脚等逐渐被火车、电话、大脚等取代,说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改变。
故①③④正确。
清末民初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导与练】2015版高考化学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二 钠、铝及其重要化合物(近3年真题+模拟)
专题十二 钠、铝及其重要化合物高考试题考点一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双选题)(2013年广东理综,23,6分)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解析: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能使蔗糖固体脱水炭化变黑,A 项正确;常温下将Al 片放入浓HNO 3中会发生钝化,钝化也是一种化学反应,B 项错误;Na 与无水乙醇反应得到H 2,Na 置换出醇羟基中的氢,C 项正确;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得到的应是黑色的Fe 3O 4,D 项错误。
答案:AC2.(2012年北京理综,7,6分)下列解释实验现象的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切开的金属Na 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 2Na+O 2Na 2O 2B.向AgCl 悬浊液中滴加Na 2S 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2AgCl+S2-Ag 2S ↓+2Cl -C.Na 2O 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粘稠物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D.向NaHCO 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 3O -+Ca 2++2OH -CaCO 3↓+C 23O -+2H 2O解析: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生成Na 2O,A 错;Ag 2S 较AgCl 更难溶,故沉淀转化为Ag 2S,B 正确;Na 2O 2在潮湿空气中放置会先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 4NaOH+O 2↑,C 错;NaHCO 3溶液与过量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 3O -+OH -+Ca2+CaCO 3↓+H 2O,D 错。
答案:B3.(2011年重庆理综,7,6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e 分别与氯气和稀盐酸反应所得氯化物相同B.K 、Zn 分别与不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所得溶液均呈中性C.Li 、Na 、K 的原子半径和密度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D.C 、P 、S 、Cl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解析:Fe 与氯气、稀盐酸分别反应生成的氯化物为FeCl 3、FeCl 2,A 错误;过量的钾与水反应生成KOH,溶液显碱性,Zn 与不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的ZnSO 4溶液中因Zn 2+的水解显酸性,B 错误;K 的密度小于Na 的密度,C 错误;C 、P 、S 、Cl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D 正确。
2015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7《近代民资社会生活》(含解析)
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01.(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D【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兴起·自然经济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英国商人用上等棉布包装生丝的新材料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作用的认识。
材料虽然新,但考点是高频考点也是主干知识,考生比较熟悉,所以比较容易得分。
解题逻辑思维是“英国上等棉布用于包装(现象)——自然经济抵制,英国棉布滞销(本质)”。
近几年在全国课标卷中很少见这种题,这反映了高考试题难度降低的趋势。
此题再次启示我们复习备考千万不能忽视主干知识的复习。
02.(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题中材料表述了陕、甘、蒙等地的皮毛被贩运到天津制成了皮制品销售到内地。
这正是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表现。
本题选A。
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D项表述错误。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不是天津开埠后。
天津是在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三)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 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2015江苏单科,7,3分)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 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 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郭嵩焘在出使海外期间提出扩大留学范围、学习西方政治和经济的建议。这一建 议遭到国内士大夫的诋毁,郭嵩焘很快被召回国内。这说明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仍是“中 学”,而郭嵩焘的建议则远远超出了国内士大夫的思想认识水平,故C项符合题意。 命题评审 本题误选A项的较多,主要原因是对题意理解错误,同时对洋务运动的知识理解不 透彻。题干的叙述表明郭嵩焘不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还萌发了学习西方政治的要求,这一思 想在当时受到了包括洋务派在内的顽固势力的攻击。A项表述与题干无必然联系,也与所学 知识不符。
考点七 邓小平理论
(2015江苏单科,13,3分)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
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
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2.(2015课标Ⅱ,28,4分)
,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
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备考2015】近三年高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 文化生活 专题十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专题十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考向一走进文化生活高考试题考点一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2013年山东文综,21,4分)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
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
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要求。
对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国家必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①观点正确。
未成年人是上网的重要主体,国家必须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提高其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能力,②观点正确。
③观点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题意无关。
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更容易带来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④观点错误。
2.(2013年江苏政治,20,2分)2013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指出,我国文化演出市场存在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这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
这说明( )①文化演出市场需要加强引导②文化演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文化演出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④文化演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知识。
文化演出市场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体现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这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加强引导,文化演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①④当选。
题干指向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文化传播途径,②不选。
③与题干所表达的意思相反。
3.(2013年江苏政治,24,2分)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消费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
2015高三历史最新试题汇编(附答案详解)
2015高三历史最新试题汇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属于这一时期特征的思想是() A.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提出“春秋大一统”,以德为主,以刑辅德C.三教并行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3.(2015·广东清远一模·14)杨朱学说在先秦战国时代曾经是“言盈天下”,是与儒墨并驾齐驱的显学。
杨学的宗旨是“为我”、“贵己”、“轻物重生”、“全性(生)葆真”。
杨学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A.儒学 B.墨家学说C.宋明理学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4.(2015·山东青岛高三期末·5)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
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A.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5.(2015·广东清远一模·21)刘芃、朱汉国主编的《历史学习精要》认为:“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
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
”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殖民扩张掠夺C.西方的黑奴贸易 D.中国的改革开放6.(2015·广东清远一模·20)请阅读“实际工资的增长”(1850-1913年)(1913年=100)表①英国工业化的水平首屈一指②两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有提高③两国工人社会地位显著提升④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工资增长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7.(2015·山东青岛高三期末·14)“他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
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三 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专题十三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高考试题考点一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解析:D 本题以胡佛改革措施切入,考查学生的史论结合的能力。
A项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故排除;B项中提高关税并不具有借鉴性,故排除;C项“自愿”一词说明此政策并非干预的政策,故排除;D项,政府向公共工程贷款,为后来罗斯福推行以工代赈提供了借鉴,故选择D项。
2.(2013年某某文综,7)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从表格提供的信息看,1929~1933年,美国汽车的生产量锐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与当时的经济大危机有关。
由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大批工人和农民失业,他们的收入大量减少,对汽车的消费能力急剧下降,直接影响了美国汽车产量,故A项正确;此次危机是生产过剩造成的,B项错误;C项中政府的干预是在汽车生产过剩、民众消费能力下降的背景下出台的;D项中“价格上涨”错误,实际上当时受市场需求的影响,汽车价格大大降低。
3.(2011年某某文综,22)图一、二、三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A.生产严重过剩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及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含解析)
第14课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2015·江苏单科·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解析】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1949年3月”不符,故B项错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反映了对下层民众的侮辱与伤害,照片中看不到战争场面,符合“没有硝烟”,故C项正确;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不是“1949年3月”才“萌生着”,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习俗变革【解析】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但其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表现出了当时的有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对社会婚俗的态度,故C项错误;题干只能体现部分人依然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山东省2007-2015年)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4·山东文综·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
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6分)(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8分)【考点】(2)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解放婚姻变革(4)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解放(婚姻变革)【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乙中“因为等级觉慧和鸣凤不能在一起”“另外鸣凤被老爷赐婚,无奈选择自杀”可以判断出结论,材料丙中李淑欣则毅然反对包办婚姻,追求个人自由幸福,可以看出新时期妇女的解放,从而归结出答案;第二小问从“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以及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来举例说明。
(4)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展开论述,注意一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作答即可。
【答案】(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2015届高三中国近代史测试卷历史附答案
延庆三中2015届高三暑期辅导测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单项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学者们认为,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民族意识极大觉醒,表现在A.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C.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D.各阶层民众的广泛动员和参与2.右为时政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该漫画应创作于A.1860年B.1898年C.1919年D.1948年3.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表述正确的是A.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的奋斗方向B.确定近期革命目标是统一中国C.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D.确立了与国民党开展合作的方针政策4.20世纪20年代,某文章宣称:“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
”该文呼吁A.支持五四爱国运动B.建立无产阶级政党C.进行国民革命D.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1926年5月,中国国民党发表宣言指出:“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这则宣言标志着A.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B.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C.国民会议运动迅速展开 D.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和1927—1936年两个阶段都出现了较迅速的发展。
这两个阶段能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中提倡国货 D.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7.1929年,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致国民政府请愿书中提出请求:增加外国火柴进口税、减免铁道运输收费等。
这表明国民政府时期A.轻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B.政府不关心国民经济发展C.不平等条约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D.民营企业面临官僚资本的挤压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在1919年和1937年后都出现了大幅度下滑。
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九 近现代世界与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
专题十九近现代世界与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高考试题考点一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经典力学、进化论、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解析:A 本题以恩格斯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
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从此,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选A。
B项“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项“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项“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均与题干“自然科学的独立”不符,故排除。
2.(2013年广东文综,2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B.达尔文的进化论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达尔文的进化论颠覆了上帝造人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与题干中“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相符。
3.(2013年四川文综,9)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
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
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
据此可知( )A.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宗教信仰自由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合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田纳西州这一个例子并不能说明美国1967年后才开始接受进化论,A项错误;斯科普斯讲授进化论并不违背美国宗教信仰自由,B项错误;正是因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所以美国田纳西州才立法禁止进化论的传播,C项正确;美国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本州的法律,故D项说法错误。
广东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5·广东广州二模·16)1912年《申报》刊文描写当时的公务员:头戴外国帽,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
这反映了(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民族工业日渐萎缩C.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D.社会上的崇洋现象【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崇洋现象【解析】社会经济结构一般指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材料所述显然不符合社会经济结构基本内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民族工业发展信息,而且按照材料时间,当时进入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故B项错误;材料只描述了上海一地的公务员这一类人的生活状态,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故C 项错误;据材料描述,当时上海存在着“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文化现象,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5·广东湛江一模·16)观察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穿着,从中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 )A.呆板保守,讲究等级B.新旧并存,中西合璧C.追新慕异,抛弃传统D.强调斗争,突出革命【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从材料中的图片可知既有传统的旗袍大褂,也有西服洋装,还有改良后体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中西合璧,新旧并存,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B3.(2015·广东梅州一模·17)某学习小组开展关于“现代中国服饰”的研究性学习,根据“一定时期的服饰反映当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研究方法,下列各项服饰现象可以直接推断出其结论的是(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建国初期,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吉”受到青年女性的欢迎,说明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照搬苏联模式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面,故A项错误;衣着朴素,凭票购买体现了当时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故B项正确;文革时期,绿色成为流行色主要是绿军装的缘故,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服饰多样,颜色多彩是经济发展的体现,与开创外交新局面无关,故D项错误。
2015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专题十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2014课标Ⅰ,28,4分)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2.(2014山东文综,17,4分)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答案D3.(2014浙江文综,15,4分)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答案A4.(2014大纲全国,16,4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答案C5.(2014天津文综,6,4分)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答案D6.(2014江苏单科,7,3分)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盘点2015年高考历史最可能考的50道题(中国近代史)学生版
一、选择题:1.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
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2.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问最可能开始于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3.近代竹枝词记载了历史的变迁。
“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抹掉)。
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
”这种现象集中发生在什么时期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抗日战争4.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
……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
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加剧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D.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5.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辛丑条约》的签订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鸦片战争后,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
右图7中属于19世纪90年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试题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2年浙江文综,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准确理解广告信息是关键。
通过材料中广告内容,可以分析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但商品只涉及物质生活的变化,没有体现衣、住、行等方面,结合广告具有时尚性,从这两个方面判断C项是最佳答案。
2.(2012年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官员及百姓日常礼仪和社会习俗的情况,由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B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干材料反映出“受之者”和“施之者”等级观念依然浓厚,但“受之者”有意玷污平等制度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C,D项符合题意。
【名师点评】结论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选项中的史实是否符合题干中的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上题就是属于该类型的结论型选择题)。
解题思路一般分为三步:(1)理解题干提供的历史结论或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上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一些人对官员的称谓仍未改变);(2)通读题干,弄清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上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的变化);(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具体特征分析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解题方法,如上题可以采用史论结合法解答。
3.(2012年四川文综,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傅斯年的话的意思,即直接根据材料作出判断,从表中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的是吴虞消费情况的变化,其他的只能靠推断,所以答案为C。
4.(2011年浙江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时期婚姻生活变迁的认识。
旧式婚礼繁琐、复杂,故A项与史实不符;由题干材料中某城市新、旧婚礼所占比重来看,B、C、D三项推论成立。
按题目要求,答案为A。
5.(2010年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D 本题以清末民初的社会习俗的变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的材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的戏台、秀才、小脚等逐渐被火车、电话、大脚等取代,说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改变。
故①③④正确。
清末民初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比起前面的“烂秀才”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所以②与题干不符。
6.(2013年重庆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赵武灵王(前325 ~ 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
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
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
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不同时期的服饰变化。
(2)深层信息:时代变迁对服饰变化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目的”据材料信息“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作答。
“观点”据信息“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作答。
“时代背景”依据材料时间“前325~前299年”可知处于战国晚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战乱频繁,各国致力于改革,追求富国强兵。
第(2)问由材料二“费兹帽……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即可提炼出凯末尔改革从服装开始的原因;“政治前提”由所学知识可知,凯末尔改革的前提是土耳其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重大影响”要从服饰变革对推动世俗化与现代化的作用作答。
第(3)问“变化”从材料中概括,“主要因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第(4)问要围绕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这一主题作答。
答案:(1)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
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
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
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4)略,言之有理即可。
7.(2013年安徽文综,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材料二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
……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
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
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
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
【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妇女地位的演变。
(2)深层信息:时代变迁对妇女地位变化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抓住材料信息“姑侄与母子孰亲”“享宗庙”等可知是受古代宗法制与礼乐制度的影响。
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妇女贞节的重要性,据设问提示“程朱理学”,结合程朱理学的内容、社会地位,以及地方对女性贞节的推崇与宣扬等角度来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首先确定作答范围“清末民初”结合所学可知有废止缠足、提倡婚姻自由,提倡新的道德观念;第二小问,分析三则材料,材料一中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但仍受到传统的宗法观念束缚,材料二中要求“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严重摧残了女性身心,通过材料三出处时间“1921年”可知虽然经过了清末民初的妇女解放但到1921年时妇女地位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