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总12套全(解析版)(1)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总12套全(解析版)(1)

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17.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

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

该公文应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18.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

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表1目录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二十三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三十三十二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四十筹建新中国A.五四大潮的洗礼B.长征C.上井冈山D.重庆谈判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

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试题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2年浙江文综,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傅斯年的话的意思,即直接根据材料作出判断,从表中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的是吴虞消费情况的变化,其他的只能靠推断,所以答案为C。

4.(2011年浙江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时期婚姻生活变迁的认识。

旧式婚礼繁琐、复杂,故A项与史实不符;由题干材料中某城市新、旧婚礼所占比重来看,B、C、D三项推论成立。

按题目要求,答案为A。

5.(2010年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D 本题以清末民初的社会习俗的变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的材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的戏台、秀才、小脚等逐渐被火车、电话、大脚等取代,说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改变。

故①③④正确。

清末民初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导与练】2015版高考化学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二 钠、铝及其重要化合物(近3年真题+模拟)

【导与练】2015版高考化学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二 钠、铝及其重要化合物(近3年真题+模拟)

专题十二 钠、铝及其重要化合物高考试题考点一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双选题)(2013年广东理综,23,6分)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解析: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能使蔗糖固体脱水炭化变黑,A 项正确;常温下将Al 片放入浓HNO 3中会发生钝化,钝化也是一种化学反应,B 项错误;Na 与无水乙醇反应得到H 2,Na 置换出醇羟基中的氢,C 项正确;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得到的应是黑色的Fe 3O 4,D 项错误。

答案:AC2.(2012年北京理综,7,6分)下列解释实验现象的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 A.切开的金属Na 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 2Na+O 2Na 2O 2B.向AgCl 悬浊液中滴加Na 2S 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2AgCl+S2-Ag 2S ↓+2Cl -C.Na 2O 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粘稠物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D.向NaHCO 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 3O -+Ca 2++2OH -CaCO 3↓+C 23O -+2H 2O解析: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生成Na 2O,A 错;Ag 2S 较AgCl 更难溶,故沉淀转化为Ag 2S,B 正确;Na 2O 2在潮湿空气中放置会先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 4NaOH+O 2↑,C 错;NaHCO 3溶液与过量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 3O -+OH -+Ca2+CaCO 3↓+H 2O,D 错。

答案:B3.(2011年重庆理综,7,6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e 分别与氯气和稀盐酸反应所得氯化物相同B.K 、Zn 分别与不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所得溶液均呈中性C.Li 、Na 、K 的原子半径和密度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D.C 、P 、S 、Cl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解析:Fe 与氯气、稀盐酸分别反应生成的氯化物为FeCl 3、FeCl 2,A 错误;过量的钾与水反应生成KOH,溶液显碱性,Zn 与不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的ZnSO 4溶液中因Zn 2+的水解显酸性,B 错误;K 的密度小于Na 的密度,C 错误;C 、P 、S 、Cl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D 正确。

2015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7《近代民资社会生活》(含解析)

2015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7《近代民资社会生活》(含解析)

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01.(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D【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兴起·自然经济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英国商人用上等棉布包装生丝的新材料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作用的认识。

材料虽然新,但考点是高频考点也是主干知识,考生比较熟悉,所以比较容易得分。

解题逻辑思维是“英国上等棉布用于包装(现象)——自然经济抵制,英国棉布滞销(本质)”。

近几年在全国课标卷中很少见这种题,这反映了高考试题难度降低的趋势。

此题再次启示我们复习备考千万不能忽视主干知识的复习。

02.(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题中材料表述了陕、甘、蒙等地的皮毛被贩运到天津制成了皮制品销售到内地。

这正是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表现。

本题选A。

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D项表述错误。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不是天津开埠后。

天津是在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三)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三)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 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2015江苏单科,7,3分)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 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 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郭嵩焘在出使海外期间提出扩大留学范围、学习西方政治和经济的建议。这一建 议遭到国内士大夫的诋毁,郭嵩焘很快被召回国内。这说明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仍是“中 学”,而郭嵩焘的建议则远远超出了国内士大夫的思想认识水平,故C项符合题意。 命题评审 本题误选A项的较多,主要原因是对题意理解错误,同时对洋务运动的知识理解不 透彻。题干的叙述表明郭嵩焘不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还萌发了学习西方政治的要求,这一思 想在当时受到了包括洋务派在内的顽固势力的攻击。A项表述与题干无必然联系,也与所学 知识不符。
考点七 邓小平理论
(2015江苏单科,13,3分)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
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
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2.(2015课标Ⅱ,28,4分)
,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
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备考2015】近三年高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 文化生活 专题十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备考2015】近三年高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  文化生活  专题十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专题十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考向一走进文化生活高考试题考点一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2013年山东文综,21,4分)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

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

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要求。

对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国家必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①观点正确。

未成年人是上网的重要主体,国家必须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提高其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能力,②观点正确。

③观点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题意无关。

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更容易带来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④观点错误。

2.(2013年江苏政治,20,2分)2013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指出,我国文化演出市场存在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这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

这说明( )①文化演出市场需要加强引导②文化演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文化演出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④文化演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知识。

文化演出市场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体现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这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加强引导,文化演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①④当选。

题干指向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文化传播途径,②不选。

③与题干所表达的意思相反。

3.(2013年江苏政治,24,2分)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消费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

2015高三历史最新试题汇编(附答案详解)

2015高三历史最新试题汇编(附答案详解)

2015高三历史最新试题汇编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属于这一时期特征的思想是() A.强调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提出“春秋大一统”,以德为主,以刑辅德C.三教并行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3.(2015·广东清远一模·14)杨朱学说在先秦战国时代曾经是“言盈天下”,是与儒墨并驾齐驱的显学。

杨学的宗旨是“为我”、“贵己”、“轻物重生”、“全性(生)葆真”。

杨学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A.儒学 B.墨家学说C.宋明理学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4.(2015·山东青岛高三期末·5)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

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A.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5.(2015·广东清远一模·21)刘芃、朱汉国主编的《历史学习精要》认为:“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

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

”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殖民扩张掠夺C.西方的黑奴贸易 D.中国的改革开放6.(2015·广东清远一模·20)请阅读“实际工资的增长”(1850-1913年)(1913年=100)表①英国工业化的水平首屈一指②两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有提高③两国工人社会地位显著提升④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工资增长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7.(2015·山东青岛高三期末·14)“他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试题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2年浙江文综,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准确理解广告信息是关键。

通过材料中广告内容,可以分析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但商品只涉及物质生活的变化,没有体现衣、住、行等方面,结合广告具有时尚性,从这两个方面判断C项是最佳答案。

2.(2012年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官员及百姓日常礼仪和社会习俗的情况,由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B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干材料反映出“受之者”和“施之者”等级观念依然浓厚,但“受之者”有意玷污平等制度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C,D项符合题意。

【名师点评】结论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选项中的史实是否符合题干中的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上题就是属于该类型的结论型选择题)。

解题思路一般分为三步:(1)理解题干提供的历史结论或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上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一些人对官员的称谓仍未改变);(2)通读题干,弄清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上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的变化);(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具体特征分析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解题方法,如上题可以采用史论结合法解答。

3.(2012年四川文综,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傅斯年的话的意思,即直接根据材料作出判断,从表中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的是吴虞消费情况的变化,其他的只能靠推断,所以答案为C。

4.(2011年浙江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时期婚姻生活变迁的认识。

旧式婚礼繁琐、复杂,故A项与史实不符;由题干材料中某城市新、旧婚礼所占比重来看,B、C、D三项推论成立。

按题目要求,答案为A。

5.(2010年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D 本题以清末民初的社会习俗的变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的材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的戏台、秀才、小脚等逐渐被火车、电话、大脚等取代,说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改变。

故①③④正确。

清末民初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比起前面的“烂秀才”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所以②与题干不符。

6.(2013年重庆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赵武灵王(前325 ~ 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

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

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

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不同时期的服饰变化。

(2)深层信息:时代变迁对服饰变化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目的”据材料信息“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作答。

“观点”据信息“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作答。

“时代背景”依据材料时间“前325~前299年”可知处于战国晚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战乱频繁,各国致力于改革,追求富国强兵。

第(2)问由材料二“费兹帽……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即可提炼出凯末尔改革从服装开始的原因;“政治前提”由所学知识可知,凯末尔改革的前提是土耳其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重大影响”要从服饰变革对推动世俗化与现代化的作用作答。

第(3)问“变化”从材料中概括,“主要因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第(4)问要围绕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这一主题作答。

答案:(1)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

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

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

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4)略,言之有理即可。

7.(2013年安徽文综,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材料二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

……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

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

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

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

【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妇女地位的演变。

(2)深层信息:时代变迁对妇女地位变化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抓住材料信息“姑侄与母子孰亲”“享宗庙”等可知是受古代宗法制与礼乐制度的影响。

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妇女贞节的重要性,据设问提示“程朱理学”,结合程朱理学的内容、社会地位,以及地方对女性贞节的推崇与宣扬等角度来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首先确定作答范围“清末民初”结合所学可知有废止缠足、提倡婚姻自由,提倡新的道德观念;第二小问,分析三则材料,材料一中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但仍受到传统的宗法观念束缚,材料二中要求“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严重摧残了女性身心,通过材料三出处时间“1921年”可知虽然经过了清末民初的妇女解放但到1921年时妇女地位仍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