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doc

合集下载

《行路难》课堂实录(优秀教案))

《行路难》课堂实录(优秀教案))

《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出示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

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

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一)读一读1、播放配乐诗朗诵。

(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要求读准、读顺、读熟)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二)品一品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名《行路难》(其一)课时1课时年级9年级学习者分析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方法,对朗诵和吟诵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1.明确诗歌体裁,把握节奏韵律;2.读懂诗歌内容,明确诗人情感;3.理解诗人志向,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重点:读懂诗歌内容,明确诗人情感。

难点:理解诗人志向,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准备1.课前推送关于乐府诗发展的微课和李白乐府诗的资料,让学生对乐府诗有一定了解;2.准备李白各个时期的诗歌资料,拓展阅读李白的“自信”;3.准备规范书写的田字格板书卡片,为学生示范。

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活动目标媒体使用及分析导入诗意引入课文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对李白的印象引入作者一、读出行路难一读·正字音①学生自由朗读;②学生总结需要注意的字音。

①初步感受诗歌;②读准字音。

再读·明节奏①学生总结李白乐府诗特点;②单个学生展示朗读;③听范读,注意节奏和重音,学生再齐读。

①感受诗歌体裁特点;②读准本诗节奏。

1.课前发送微课及资料;2.播放朗读音频。

二、读懂路难行三读·晓内容①链接1,解题“行路难”,了解本乐府古题的感情基调;②自由品读诗歌,寻找行路之难,并在小组内交流;③展示小组活动成果,读懂“路”难行;④链接2,了解写作背景①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诗歌赏析方法去读懂诗歌内容,体会情感。

多媒体补充知识链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四读·知情感①根据诗歌分析和资料链接,感知作者情感变化;②学生各种形式地读诗,读出情感;③教师小结,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①明确诗人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②读出情感:迷茫、愤懑、渴慕、自信。

多媒体补充知识链接三、咏传《行路难》五读·明志向①学生活动,在平板上自由朗读李白的其他诗歌,选出最能体①感受李白的自信;②明确李白智慧课堂推送拓展阅读资料给学生,学生在平板上勾画或放大重点句子,自由朗1现自信的诗句,组内交流(教师课前发送资料);②小组展示交流成果,读自信的诗句,教师点评。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第一篇:《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1、师生互动,了解李白生平: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李白的生平情况。

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生:唐代。

师:李白字什么,号什么?生: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师:李白的诗歌以什么风格著称?他有什么雅号?生:浪漫主义,被称为:‚诗仙‛。

师:好,说得很好。

2、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师: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问题一: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生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乡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开阔的胸怀和豪放的精神境界。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重视友情。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孤独寂寞的心情。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苦闷的心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才华横溢,满腹忧愁。

《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自信乐观。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0课《行路难》其一,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呢?生: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有着远大抱负、雄才大略的诗人本来能够幸运地亲近皇上,舒展自己的才略,但李白在朝廷里受到同列着的嫉妒、诽谤,自知不为当权者所容,乃愤然辞朝而去。

《行路难(其一)》教案

《行路难(其一)》教案

《行路难(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

2.感受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难点:感受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行路难(其一)》的情境。

2.朗读诗歌: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讲解诗歌: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诗歌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提
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部编版九上《行路难(其一)》教案

部编版九上《行路难(其一)》教案

行路难(其一)李白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先熟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

《行路难》的思想内容及专题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运用以意递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诵读与感悟积累。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扣鉴赏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含英咀华,体悟诗人的感情探究阅读。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3.合作探究诗歌中运用的用典象征手法和诗人的情怀,引导学生认识被朝廷“赐金还乡”的愁闷及自信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分析鉴赏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材料六、教学课时一课时行路难<->李白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的大意。

2.品味诗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设情景,诗人的介绍、诗句的解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四、教学边程:(一)情境导入联系诗人生平唐诗是酒,宋词是画,它们是中国艺术宝库中最闪亮的那颗星,是中国诗歌的双臂。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伟大的盛唐时代,谈到唐诗,分为四个阶段。

它们的代表诗人分别是初唐的“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等。

中唐诗人: 韩愈、白居易、孟郊、柳宗元等。

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等,其中有一位诗人上至99下至刚会走,可谓妇孺皆知—李白李白诞生西域碎叶城,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台湾诗人余光中评价李白“涌入愁肠、七分代作月光,三分呼成剑气,绣口一吐半个盛唐”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在李白“赐金还乡”时还写下《赠李白》,诗云“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行路难》教学实录

《行路难》教学实录

《行路难》教学实录该课获2010年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课例展评一等奖刘勇/执教、整理程一凡/指导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诵读,把握感情波澜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一生读,师带头鼓掌,全班掌声。

)师:字正腔圆,掌声是同学们对你的赞赏。

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该还可以再长一点。

(一生主动朗读课文,全班掌声。

)师:我觉得节奏有点小问题。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模仿学生读书。

)师: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茫然的,所以读时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范读。

)生1:听您朗诵《行路难》,仿佛感觉老师就是李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谢谢,我多么希望能将李白约出来,在这堂课上和大家见见面。

生2:我觉得老师读出了感情的变化,特别是诗的后半部分读得很有气势。

师: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学生,注意到了这首诗情感的抑扬。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结合书下注释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历程。

(生自由读诗歌及注释。

)师:在“花间一壶酒”之中,在“举杯邀明月”之时,在意气风发之际,在愁苦无助之刻诵读李白的诗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

谁愿意再来朗读一遍。

(一生朗读,全班掌声。

)师:情感比较到位,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的?生3:一开始是……说不出来。

师: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着急。

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

行路难李白教学实录 3篇

行路难李白教学实录 3篇

行路难李白教学实录1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诵读,把握感情波澜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一生读,师带头鼓掌,全班掌声。

)师:字正腔圆,掌声是同学们对你的赞赏。

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该还可以再长一点。

(一生主动朗读课文,全班掌声。

)师:我觉得节奏有点小问题。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模仿学生读书。

)师: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茫然的,所以读时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范读。

)生1:听您朗诵《行路难》,仿佛感觉老师就是李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谢谢,我多么希望能将李白约出来,在这堂课上和大家见见面。

生2:我觉得老师读出了感情的变化,特别是诗的后半部分读得很有气势。

师: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学生,注意到了这首诗情感的抑扬。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结合书下注释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历程。

(生自由读诗歌及注释。

)师:在“花间一壶酒”之中,在“举杯邀明月”之时,在意气风发之际,在愁苦无助之刻诵读李白的诗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

谁愿意再来朗读一遍。

(一生朗读,全班掌声。

)师:情感比较到位,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的?生3:一开始是……说不出来。

师: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着急。

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

天宝元年,李白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将大展雄图。

但没等到他“功成”便被“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

行路难(其一)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行路难(其一)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行路难(其一)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以行路难(其一)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教学实录】今天,我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以行路难(其一)为主题的教学实录。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描绘行路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和探索。

在课堂上,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以及他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我告诉他们,李白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的气势和奔放的想象力著称。

而《行路难(其一)》则是李白在长安城陷落后,逃亡至巴蜀的途中创作的一首诗。

接下来,我让学生们一起朗读这首诗,并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们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了诗中所表达的无奈和苦难。

我们一起探讨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子,如“黄河远上白云间”、“黄鹤一去不复返”等,通过解读这些词句,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李白对生命的思考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在课堂的后半段,我组织了一次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就诗中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他们通过讨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有的学生认为,诗中所描绘的行路艰难是一种人生的写照,人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诗中所表达的无奈和苦难是作者对时代的思考,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这样的讨论使得学生们不仅仅在语言文字上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实录,我发现学生们对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朗读和讨论,不仅仅理解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还掌握了一些诗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我在课堂组织上还有待改进。

虽然我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但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有些学生参与度较低,需要我更好地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让学生们朗读和分析诗歌,我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创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行路难》(其一)教案:潜心钻研,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语文《行路难》(其一)教案:潜心钻研,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行路难》的内容和作者辛弃疾的人生经历,领悟到人生路途上的困难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行路难》的情节,领悟诗歌意境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教学准备1.《行路难》课文2.课件、图片、录音等教学辅助材料3.难度适宜的课外阅读材料,如辛弃疾的其他诗歌或故事教学过程【导入】1.播放音乐:《行路难》背景音乐2.谈论旅途中遇到什么困难,引入《行路难》主题【正文】1.理解《行路难》(1)分段讲解文本的情节(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历史背景(3)讲解《行路难》的意境,引导学生领悟(4)朗读示范,让学生跟读2.探讨《行路难》的意义(1)帮助学生思考诗歌中表达的困境和生命态度(2)鼓励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拓展】1.华丽的旅途——阅读其他辛弃疾的作品(1)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歌,如《青玉案·元夕》、《钗头凤·世情薄》等(2)探讨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主题2.情境朗诵——创设情境,体验诗歌(1)介绍某个情境,如“远行”,“告别”,“离别”等(2)让学生朗读相关的诗歌,体验诗歌中的情感3.吟咏经典——欣赏名家诗歌(1)带领学生欣赏李白、杜甫等其他大诗人的名作(2)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作品【小结】1.总结课堂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本课的理解和体验3.预告下节课的内容和目标教学反思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示范、图像分析、情境朗诵、名家诗歌欣赏等,让学生全面了解《行路难》的内容和意境2.针对课文中的生僻字和词语,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进行集中复习和练习3.通过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诗歌欣赏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行路难其一》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行路难其一》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行路难(其一)》课堂实录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为什么“不能食”?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何深刻含义?3、“多歧路”什么意思?师:这是同学们昨天写的诗句,老师在屏幕中放出来了。

你从诗句中说说李白是一个怎么样的诗人?生:浪漫生:豪情万丈,重情重义生:狂放不羁的人师:在同学们心中就是一位浪漫豪情万丈狂放不羁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更进一步领略李白的风采。

先朗读,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但有没有读错的字?生:塞(sè)师:读塞比较好,读得比较通顺,诗歌是抒情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透过诗歌的表象,领略了情感,就等于把握诗歌的灵魂,请同学们自由品读,领略画面,品味情感,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好多同学养成好的习惯,拿起了手中的笔圈画了起来了。

师:一千多年前,一起走进李白的丰富的情感,请同学谈谈你读出了李白怎么样的感情?刚才的大家的自读环节中写的,读出来交流一下生:我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读到了诗人独自的心绪,和前面李白豪放的有点不像。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感情基调来和前面做了后比较。

生:“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体现李白对自己的理想,还对自己从政有一定的追求,这和我以前看见的印象中的李白是吻合的。

师:你们有争议了,小组之间讨论一下,你到底赞成哪一个观点。

刚才有同学读到了茫然,还读到了一种乐观(教师及时板书)你怎么看?我们同学交流起来。

师:你们怎么看?和印象中不符合,还有同学和印象中是符合的。

生:与李白之前的不符合的,第一句写了美酒佳肴,但是放下筷子不吃,是茫然的,师:我们印象中的李白是非常好酒的,但是此时酒不喝了生:我觉得还是和以前一样,我还是读出了他坚定乐观的。

师:你从哪一个词读出来的?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出他的豪迈。

师:这是他的观点。

生:我觉得还是和印象中一样,还是乐观的。

师:还有吗?生:我觉得他还是很困惑。

《行路难》教学实录(部编版九年级必修)

《行路难》教学实录(部编版九年级必修)

《行路难》教学实录(部编版九年级必修)行路难教学实录一、导入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

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

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二、学生朗读早上呢同学们都预习过了,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二、老师范读听到同学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啊?等一下我也请同学来评价一下老师有没有读出情感..问:那么你们从老师刚才的朗读中听出什么样的感情呢?大家的意见是不是一样的?问:哪几句应读出苦闷?问:哪几句应该读出喜悦?问:哪个同学能给我们总结一下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大家分析了之后感觉作者的情感复杂变化。

《行路难》呢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做了三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家不要小看这首诗歌虽然短,但是它可是李白的传世名篇之一,因为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三、这节课我们试着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读出李白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进而理解李白的人格理想。

1、问:我们如何朗读才能传递出李白的这种愁苦的情感?问:哪个同学能评价一下他朗读得怎么样?背景介绍:李白四十一岁时被玄宗召至长安,欣喜若狂的李白应诏如宫,供奉翰林,本以为可以实现其“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而唐玄宗已经昏聩了,不理政事,欣赏的只是李白的才华,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作点缀粉饰太平。

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同权贵们格格不入,如此种种,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

情感是非常失落、惆怅的。

(1)重读:斗千金、直万钱——盛宴(2)重读:停、投“停”、“投”什么意思?酒也喝不下了,饭也吃不下了,为什么?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岁才开后门,进入朝廷却被皇帝当作点缀生活、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还来不及抒发郁闷之情,在宫廷不久被人打小报告,就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

行路难(其一)课程设计

行路难(其一)课程设计

行路难(其一)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行路难(其一)》的诗意、诗史、诗法和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行路难(其一)》,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上述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二课《行路难(其一)》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诗歌背景介绍:了解作者李白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

2.诗歌文本解读: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诗歌鉴赏方法: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诗歌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背景、文本解读和鉴赏方法进行系统的讲解,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诗歌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鉴赏方法。

4.实验法: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二课《行路难(其一)》。

2.参考书:相关诗歌鉴赏书籍、李白研究资料等。

3.多媒体资料:相关诗歌朗诵视频、图片等。

4.实验设备:纸、笔、书法用品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文档资料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文档资料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1、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lsquo;________&rsquo;(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lsquo;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rsquo;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生1:“我从&lsquo;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squo;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生2:“我从&lsquo;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rsquo;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生3:“我从&lsquo;蜀道难,难于上青天&rsquo;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

生4:“我从&lsquo;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rsquo;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2、师生互动,了解李白生平: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李白的生平情况。

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生:唐代。

师:李白字什么,号什么?生: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师:李白的诗歌以什么风格著称?他有什么雅号?生:浪漫主义,被称为:“诗仙”。

师:好,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了解李白。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行路难》教学实录(获奖)

《行路难》教学实录(获奖)

80%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 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03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 李白及其诗歌的已有认知,为 后续教学做铺垫。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 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内涵。
学生活动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创造了著名的唐文化, 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行路难》是唐朝诗人李白的 一首诗歌,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的繁荣与变迁。
文学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 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
教学目标
教学实录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教学实录的形式,详细记录《行路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借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唐 诗。
意义
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教育 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通过教学实录的分享和交流,加强教师 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02
《行路难》的背景与教学目标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 思维能力。
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诗歌与学生产生共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与改进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 高,需要加强课堂互动,提高 学生的参与意识。
部分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仍存 在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和 针对性训练。
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教 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 生的学习需求。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 文献3]

《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行路难》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行路难》作为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诗人在长长的旅途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篇优美的文章,领悟其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呢?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行路难》的作者李白2. 了解《行路难》的文学价值3. 理解《行路难》的表述手法4. 领悟《行路难》所传递的人生哲理二、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段著名的论述:“人生就像一条路,前途未定,必须不断地前行。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2. 了解作者通过课堂互动、小组研讨等方式,了解《行路难》的作者李白,介绍他的历史背景和作品特点。

3. 掌握文学价值通过询问、剖析、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行路难》的文学价值,使学生会对文学有更多的尊重和情感投入。

4. 理解表述手法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理解《行路难》的表述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等。

5. 领悟人生哲理探讨《行路难》的人生哲理,例如“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6. 学以致用通过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悟和思考,或者通过作文、诗歌的形式深化对《行路难》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行路难》的文学价值、表现手法和人生哲理。

2.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3. 分组合作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组成小组,相互交流和启发,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能够基本了解《行路难》的作者李白,并对他的文学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2. 能够基本掌握《行路难》的文学价值和表达手法。

3. 能够领悟《行路难》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行路难(其一)》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行路难(其一)》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

《行路难(其一)》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今天的学习活动有三个。

展示PPT活动一:资料积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生齐读。

师:请批注“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

继续读——展示PPT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生齐读。

师:多么美好的世外桃源的境界啊,继续。

展示PPT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生齐读。

师:这是诗人25岁初次离开家乡时所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继续。

展示PPT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齐读。

师:来到了江西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想象奇特,可见他的浪漫主义风格。

继续。

展示PPT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生齐读。

师:故都金陵,让他怀念,但是金陵的人,让他更留恋,依依惜别。

此后来到了苏州,写了一首著名的诗《乌栖曲》。

展示PPT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生齐读。

师:写下诗名《乌栖曲》。

李白的诗,开始打破传统,从写山水到对当时唐王朝的讽刺,揭露时政。

你看,吴王西施的生活就是当今的奢侈生活。

继续来,《赠孟浩然》,读。

展示PPT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生齐读。

师:这是诗人从绍兴越州返回岳阳时写的一首诗,遇到德高望重的孟浩然,充满了敬慕之情,孟浩然的风雅潇洒让李白敬佩。

此后,他遇到了一位贵人,叫韩荆州,名字记下来,叫韩朝宗。

深得韩朝宗的信任。

《行路难》课堂实录

《行路难》课堂实录

《行路难》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猜一猜。

PPT出示, 杜甫笔下这一位酒仙是谁?这是杜甫眼中的李白形象。

如果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你会说…….好酒,有才,狂放,傲岸,豪迈,浪漫可是,不过短短两年之后,李白竟写下了这首《行路难》(生读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不禁会猜想李白究竟怎么了?遇到了什么困难呢?生再读题目,读出感觉。

二、吟读——感受诗意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

个别展示,注意正音(塞、斗、箸、行等);齐读。

3.那李白究竟怎么了?诗中哪些语句证实了我们刚才的猜想?4.PPT写作背景。

三、品读———叩击心扉1.吟读这些诗句,你能从中可以读出一个——的李白?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

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

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

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

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

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

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 (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生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生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生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

生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2、师生互动,了解李白生平: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李白的生平情况。

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生:唐代。

师:李白字什么,号什么?生: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师:李白的诗歌以什么风格著称?他有什么雅号?生:浪漫主义,被称为:诗仙。

师:好,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了解李白。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师: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生:不知道。

师:那老师来告诉大家。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2、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师:请大家一起试读诗歌,并从中找出生字、难字。

生:齐读诗歌。

师:大家觉得哪些字词需要我们一起来注意的,请指出来。

生:樽、箸、塞、行。

3、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师:听到大家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啊?生:好!师:那老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在听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注意:出示课件:听读诗歌:⑴你能认出下面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吗?金樽珍馐投箸歧路⑵你能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吗?师:(配乐范读)师:老师读完了,现在可要看看大家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了。

你认出画线字的正确读音了吗?一起读一读好吗?生:齐读。

师:读得好。

那么你们听出这首诗歌的朗读节奏了吗?生:七言的诗句四三之间停顿稍久。

师:看来大家任务完成得不错,那现在轮到你们来读了,看看你们能不能把字音读准并且正确的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

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好不好啊?生:好!师:有自信,很好。

那你们读得好在哪里呢?生:字音读准了,节奏也把握得准确。

师:不过呀诗歌不仅是要读准字音和节奏,还要能读出诗歌的感情。

下面老师还想再来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动脑筋,想一想:出示课件: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从下面选出相应的词语来回答。

苦闷愉快深情愤慨喜悦激越昂扬悲伤师:(配乐范读)师:老师读得好不好?生:好!师:好在哪?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师:那么你们从老师刚才的朗读中听出什么样的感情呢?生:苦闷、激越昂扬。

师:说得真好。

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在听老师读的时候都在下面小声地跟读,现在我们一起放开声音来读,这回可不仅要读准字音和节奏,还要试着读出诗人这种苦闷而后激越昂扬的感情哦。

生:配乐齐读诗歌。

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生:不是很好。

师:为什么?生:读不出感情。

师: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有信心读好的,来试一试好吗?生(男):配乐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给他打多少分?生:九十。

字音和节奏都把握得好,就是还不能充分地朗读出诗歌的感情基调。

师:说得好。

男同学读得不错,那女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想不想听一听?生:想!师:我们推选一个代表好吗?生(女):配乐朗读。

师:这回大家给这位同学打多少分呢?生:九十五。

师:为什么?生:不仅字词读得准节奏把握得好,也能有感情地朗读。

师:很好,看来今天我们的女生代表比男生暂时略胜一筹,男同学有没有信心迎头赶上啊?生:有!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师:现在大家自由地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看看自己是否理解了下面这些字词。

出示课件: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羞直闲来忽复长风会直生:自由朗读。

师:很多同学都能放声地朗读诗歌,做得很好。

那么你们理解这些字词了吗?生: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闲来:空闲的时候;忽复:忽然又;长风:顺风;会:一定,必然;直:径直,毫不犹豫;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师:字词难不倒我们,那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生:金杯中的清酒价值十千,玉盘中的美味食物价值万钱。

停下酒杯,丢掉筷子,心烦得吃不下;拔出剑,向四周环顾,心里一片茫然。

想要渡过黄河却被冰雪所堵,欲登太行山却因大雪挡住了去路。

闲来时像吕尚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这么多的分岔口,我到底该走哪一条呢?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会到来,那时我将乘着船,破巨浪,高挂船帆,向苍茫的大海驶去。

生:(鼓掌)师:这位同学说得好不好?生:好。

师:好在哪里?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生1:好在基本上能准确和完整地描述出诗歌所写的内容。

生2:不足的地方在于个别语句还不够精练和准确,我认为最后那句向苍茫的大海驶去描述为渡过苍茫的大海会更恰当。

师: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

描述诗歌时我们应该注意用词的准确,语言的精炼同时也要注意忠实于诗歌所表现的情感,用词造句都要尽量做到最贴切地表现诗歌的感情色彩。

3、出示译文,学生比较优劣,并根据译文尝试背诵诗歌:师:老师也要请大家来看看别人的描述,看是别描述得好,还是我们自己描述得好。

出示课件: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师: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好吗?生:齐读。

师:大家和刚才那位同学的描述比较一下,那种描述更好一些?生:课件上的描述更好。

师:为什么?生1:语言简洁,抒情性强。

生2:更准确,更通顺。

师:所以我们以后描述诗歌就要努力做到说得准确,说得通顺,说得优美。

师:刚才我们是根据诗歌进行描述,现在啊可要反过来了,看看根据对诗歌的描述,我们能不能不看书,在脑子里面把诗歌给还原回来?看着大屏幕,跟着老师,我们一起试着把诗歌背出来,好吗?生:好!(齐背诗歌)师:译文毕竟是译文,纵然描述得再好还是不如诗歌的凝练和含蓄,这也是诗歌穿越千年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怎样的志向?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好吗?生:好!师:那哪位同学愿意来回答?生:诗人的心情是苦闷的。

从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生:对。

师:是的,回答正确。

很好。

那么接下来三个小组刚好每小组负责一小题进行讨论,然后推选小组代表来回答,看哪个组表现最好。

生:(讨论)师:大家已经讨论出结果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生1:我认为欲渡黄河、将登太行并非实写,作者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

生2:诗人巧用姜太公渭水垂钓遇周文王,伊尹被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边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希望也相信自己能像这历史上两个有名人物一样受到重用的情思。

生3: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我相信乘风破浪的机会总会到来,到时我将直挂云帆,渡过茫茫苍海。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信念。

师:我们这一次每个小组可谓是平分秋色,都答得很好。

我建议大家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掌。

生:(鼓掌)(教师归纳小结)出示课件: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1:怀才不遇的愤懑。

生2:积极乐观的态度。

生3:顽强的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

师:是的,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生1:一个苦闷的李白。

生2:一个自信的李白。

生3:一个乐观的李白。

师:是的。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师:我们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也感受到了诗歌中所洋溢着的诗人的风采,那么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忆诗歌,看到大屏幕上关键字词的提示,我们一起来背诵诗歌。

生:(齐背诗歌)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师: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出示课件: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生1:诗歌用了夸张的描写,比如像金樽玉盘极力地写出了器皿的贵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