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闻史

合集下载

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10、“白虹贯日”:
一战后,日本政府对报界的镇压措施引起了报界 的强烈不满。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 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报道这次大 会情况的《大阪朝日新闻》在提及此事时,使用了“ 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 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 禁止发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信雄和撰写这条新闻的 记者被判刑两个月;社长被迫辞职,包括总编辑在内 的许多编辑人员都被迫离开报社。日本新闻史上最大 的一次笔祸。日本政府借此事件镇压新闻界自由浪潮。
4.“知识税”
所谓“知识税”,也叫“印花税”,是 18 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报纸、广告、纸张等 印刷品所征收的一种税金,是英国当局继 1694 年独占特许出版制度失效后所采用的 一种经济手段,借以管制出版印刷事业,压 抑新闻自由的特别措施。历史学家称之为 “知识税”。
5、塞缪尔· 亚当斯:
美国“独立运动之父”,北美十三州殖 民地民主激进派的领袖人物。奠定了独立 运动的理论基础;通过持久不懈的努力将 革命的独立观点灌输到民众中,点燃了革 命之火。主要工作方法是从事新闻宣传活 动,利用《波士顿公报》和各地的“自由 之子”组织建立了遍布各地、一呼百应的 宣传网络系统——“通讯委员会”。
15、《纽约论坛报》
是美国廉价报刊初期,不同于《纽约 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的一份“正派 的便士报”,由格里利创办于1841年4月10 日。注重全面报道,重视文学艺术,拒绝 刊登虚假、堕落广告与色情凶杀新闻。 《纽约论坛报》被尊称为“伟大的道德机 关报”;格里利以真理思想和表率言行为 那个时代的廉价报刊增添了有益的和声。 《纽约论坛报》的这个时代被后人誉为 “人格新闻学”时代。同时,格里利被美 国新闻界誉为“报业之父”。

世界新闻传播史之日本

世界新闻传播史之日本

六,报刊大合并 为了更好地实行控制。宣布除了几家全国性的大报纸外。其他报纸一律 按照一县一报的原则实行合并。 杂志也没逃脱大合并的命运,九一八事变后,社会主义杂志也遭到查禁, 例如《中央公论》和《改造》等 七,日本新闻界为什么追随法西斯 明治时代初期,日本的媒介为自由民权运动的传播做过贡献,但几经欧 化与国权论的较量,后者渐占上风,并且发展到极端的日本特有的军 国主义-法西斯主义。 但是,日本新闻界还是有反抗的声音,1944年新名丈夫的述评《战 争至此,决定胜利的不是竹枪,而是飞机、军舰》,此即日本历史上 的“竹枪事件”。
3,《每日新闻》 受众:以前对象为农民,现在转为市民读者 历史:1872创办《东京日日新闻》和1888年创办的《大阪每日新 闻》,1911年后者兼并前者,1943年元旦起使用现报名。 分布:国内四总社(同地点) 国外两总局(华盛顿、伦敦) 概况:早晚刊合计发行550万份,记者编辑1200人。
三,通讯社的重新建立 同盟社于1945年10月30日正式解散,报联社体制的社团 法人“共同通讯社”于11月1日成立,同日,提供经济新闻为主的 株式会社“时事通讯社”成立。 四,改组日本广播协会,确立广播公营和民营并行的体制 1946年由盟总推荐的17人组成的新NHK广播委员会,战 时广播委员会成员全部下台。 盟总对日本广播业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目的在于建立竞争机制, 摧毁法西斯主义广播体制再生的基础。 1951年,电波管理委员会颁布第一批16家广播公司的营业 执照。 1952年2月1日,NHK恢复国际广播。NHK公营,以及 公营民营并行的广播体制,大势所趋,已经确立。
读卖瓦版—日本于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 出现早期的新闻传播形式,内容多为各种突发事情。 现存最早的读卖瓦版是1615年的《大阪夏之阵图》, 记载的是这年夏天大阪发生的一次战争。 1818年,官方“洋书调研”的手抄译的荷兰洋报(俗 称“传闻书”)在幕府高级官员手中流传。

外国新闻史

外国新闻史
巴西新闻业的现状和挑战
巴西的新闻业面临着经济压力、政治环境和文化差异等挑战,同时也展现出了数字化、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等新的发展趋势。
巴西的新闻业发展
阿联酋新闻业概述
阿联酋的新闻业是阿联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阿联酋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从20世纪初的广播和电视到现代的数字化媒体,阿联酋新闻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澳大利亚的新闻业发展
要点三
澳大利亚新闻业概述
澳大利亚的新闻业历史悠久,起源于19世纪中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闻体系。
要点一
要点二
澳大利亚新闻业的发展阶段
澳大利亚新闻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殖民地时期、联邦时期、电视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背景。
澳大利亚新闻业的现状和挑战
日本的新闻业发展
在二战期间,日本新闻业受到严格控制。军国主义势力通过审查和限制新闻手段,操纵舆论,使民众对外部世界产生怀疑和误解。
二战后,日本新闻业开始重建,逐渐走向自由化。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日本出现了大量自由报刊,新闻自由得到了保障。
明治维新后的报业起步
二战期间的新闻控制
战后重建与新闻自由
阿联酋的新闻业发展
阿联酋新闻业的发展阶段
阿联酋新闻业的发展可以分为殖民地时期、独立运动时期、现代化时期和互联网时代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背景。
阿联酋新闻业的现状和挑战
阿联酋的新闻业面临着经济压力、政治和文化差异等挑战,同时也展现出了数字化、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等新的发展趋势。
谢谢您的观看
一战与二战中的新闻业
一战和二战中,法国的新闻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战争期间,报纸成为了宣传战争思想、组织民众的重要工具。同时,战地记者的出现让人们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战争进展。

本多胜一

本多胜一

在记者道路上的成长
……但是,不管动机是如何的随意,一旦成为记者,一旦作 为一个记者而存在,那么,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必须 在记者这条道路上迈开步子走下去。而且,一旦迈开脚步, 便会有各种走法,有各种路子,去向不同,终点也不同。 ……首先不是就职选择阶段的“成为”记者,而是要“成为” 怎样的记者,问题恰在这里,而不在最初的动机。 ……最初是在北海道,三年半时间里逐渐被“洗了脑”,— —所谓洗脑,并不是部长、次长的批评教育,而是在这个混 浊的人间社会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渐渐地从意识上变成了新 闻记者。我渐渐明白了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江藤文比古当 时是部长,他也教我不少东西,但是最好的老师,还是在采 访中密切接触的普普通通的人们。
家永三郎和教科书诉讼
家永三郎193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国史专业,毕业后在中 学任教,1944年进东京教育大学前身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工作,后来担任了教授,1977年至1984年在中央大学执 教。1948年,家永34岁时因研究《上代倭绘全史》成果 卓著而获日本学士院恩赐奖。 家永三郎从1952年起编写高中教科书《新日本史》, 1965年6月因认为文部省于1962年度审定的历史教科书 中有323处错误而向法院首次提起诉讼,后来又就文部 省审定错误两次提起诉讼。他这一系列的诉讼在日本引 起了很大的反响,舆论说他“给审定当局敲了警钟”。 家永在第一、第二次诉讼中均未取胜,但在第三次、即 围绕80年代政府审定的历史教科书的诉讼中,日本最高 法院1997年8月判文部省关于“南京大屠杀”、“七三 一部队”等4处审定意见违法,使他取得了部分胜诉。
几点思考
怎样赢得尊重和理解?尤其是对于日本这样的国家 怎样改变日本否认历史的宣传政策的方针? 当前,国内媒体和记者的关系如何?
资料搜集

日本NHK新闻稿 2011年8月3日

日本NHK新闻稿 2011年8月3日

お早う御座います。

七時のNHKニュースです。

はじめに、この時間にを伝えする主なニュースです。

アメリカの、国の債務の上限を引き上げる法律が成立したことで、債務不履行に陥るという最悪の事態は回避され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

しかし、市場の関心は大手格付け会社がアメリカ国債の格下げに踏み切るのかどうかに移っており、依然として円高ドル安が進みやすい状況が続いています。

こうした中、政府と日銀は為替相場の動向を見極めながら、円高に歯止めをかける円ぐりの市場介入や一段の金融緩和などの検討をすすめることにしています。

おち-い・る [3][0] 【陥る・落(ち)入る】陷入;坠入;落入(1)へこんだところに落ちて中にはいる。

「穴に―・る」(2)計略にひっかかる。

「敵の術中に―・る」「悪巧みに―・る」(3)よくない状態になる。

「危篤に―・る」「ジレンマに―・る」(4)平らな所がへこんでくぼむ。

おちこむ。

「目皮(マカワ)いたく黒み―・りて/源氏(紅葉賀)」にち-ぎん【日銀】日本的中央银行「日本銀行」の略。

子ども手当の見直しを巡って、民主党は所得制限の基準について、自民・公明両党の主張を踏まえ、年収およそ960万円まで引き下げる案を軸に調整を進めたい考えですが、制度の在り方を巡ってはなお開きがあり、今日の3党の幹事長らによる協議で決着が付くかどうかは不透明な情勢です。

けっ-ちゃく [0] 【決着】(名)终结;完结結論・結果が出ること。

物事のきまりがつくこと。

「―をつける」「―がつく」「交渉はやっと―した」〔「結着」とも書く〕この時間はこのようなニュースを中心にお伝えします。

音楽~~アメリカが債務不履行に陥るのを避けるため、債務の上限を引き上げ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期限を迎えた2日、議会・上院は、下院に続いて国の債務の上限を引き上げる法案を賛成多数で可決しました。

アメリカ議会上院は2日、債務の上限を引き上げる法案を、賛成74票反対26票の賛成多数で可決しました。

日本新闻传播法

日本新闻传播法

总编辑鸟居素川、骨干记者长谷川如是闰、大山郁夫、丸山斡
治、花田大王郎被迫退社。 当年12月1日,该抜被迫収表了“改过宣言”,表示“我社近 年之言论颇丌稳健,失二片面,今后当树忠厚之风”。71岁的 新仸社长上野理一赴东京请罪,俅证“决丌重犯类似过失”,
仍而使风波趋二平息,使抜纸免遭被查禁之厄运。
事件影响及评价
媒体营造的这种舆论环境,大大推动了日本对其他民族的戓争,
同时也为媒体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物质上的商业利益+精神上的国家主义,这是驱动日本媒 介法西斯化的两个轮子。
第五条 一切天地发异、物价、商法、政法(丌许妄加批评)、军亊(其
说错诨而丌改者有责)、火灾、嫁娶、生死、学术文艺、衣食游宴、各 种官斱公抜、洋书译文、海外杂话,凡属无害者均可登载
第六条 刊登书俆往来、个人文章戒杂谈,应标泤姓名(诗歌作品中作者
丌详者除外) 第七条 严禁在抜纸上诬告他人罪责
4
日本新闻媒体为什么法西斯化
在经历了较多的因涉及政治而叐到查处的亊件之后,一种不政 治俅持距离的新闻职业意识开始形成,日本的政论抜刊衰落, 抜刊的商业化収展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情形下的日本抜业的产业化,是一种畸形収展。作为产业,
抜刊要生存就必须找到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和迚行适当的炒作,
以争叏更多的读者。而要炒作硬新闻,就只能顺着当权者提倡、 允许的斱向,显然,就国内政治 问题 提出反面议论是危险的,
容难民。”
“五月事十三日,北上大军大岛部队的勇士们,在祭里集附近的麦田 中,忽然听见小孩的哭泣声;原来是位未满周岁的小孩被逃难的父母抙 弃二麦田中。小孩看到两位军士后立刻露出纯真的笑容。铃木正雄队长 不长岛德一上等兵两人,可怜小孩的遭遇,就将此小孩抛送予支那人抚

日本新闻史

日本新闻史

日本新闻史一,开端:1868明治维新,报业开始发展1869第一个新闻法《报纸印行条例》1879第一份日报《横滨每日新闻》政府对报业的扶持:公费订报设立读报栏和报纸阅览室实行邮政优惠政策设立报纸读解会、报纸纵览所1881政党纷纷成立,各党创办机关报政党报纸特点:报纸与政党同一化读者与记者同一化存在时间很短二,日本的重要报纸:1《朝日新闻》:1879大阪创刊,早期为插图小报,以不偏不党为原则1888东京,增印《东京朝日新闻》,1940统称《朝日新闻》1200万发行,在北京、曼谷、伦敦、华盛顿、开罗设有五个新闻总局2《读卖新闻》:1874东京,初为市井小报,持“俗谈平话”方针,以刊载通俗小说为主1942与《报知新闻》合并更名《读卖报知》1946回复刊名《读卖新闻》报纸政治立场倾向于右翼3《每日新闻》:1872《东京日日新闻》1911与《大阪每日新闻》合并,1943采用现名以中立和独立为办报原则,“争论之下,真理显现”4《日本经济新闻》:简称《日经》或《日经新闻》以财经新闻为主,是日本公认的在政治经济方面相对权威而较少政治派系色彩的报纸5《产业经济新闻》:由富士产经集团旗下的产业经济新闻社发行前身是1993大阪创立的《日本工业新闻》自称“不避讳、不一窝蜂,讲重点的报纸”三,日本的通讯社最早的通讯社:1887东京急报社现在重要的:共同社1945日本最大;时事社1945四.关于NHK:日本广播协会(公共广播电视公司)1926东京广播电台与CNN、BBC并列经营理念:广播技术的领先者;保持相对于政府和其他组织的独立性,以观众和听众的利益最高准则和目标NHK环球广播网:NHK对外广播电视传播的总成由三种广播电视机构组成:NHK环球广播网TV,NHK环球广播网收费电视频道。

NHK环球广播网日本国际广播电台;为海外日本人提供信息,向世界介绍日本。

外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外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外国新闻事业史整理1星选择1.人类传播史上的三个里程碑是什么?语言、文字、印刷术2.定期刊物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业的诞生。

3.《新到新闻》1650年,《新到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由出版商蒂莫台斯.里兹赫在德国创办。

4.《国内外公共事件》1690年9月25日,北美的印刷商本杰明.哈里斯在波士顿出版了北美(美国)的第一份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但由于未经殖民当局批准,只出版了一期就被查封了。

5.《贫民导报》《贫民导报》率先提出工人阶级的新闻自由6.《北极星报》《北极星报》是英国宪章运动中最重要的报刊.7.《新闻记者登记法》于1925年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具法西斯色彩的新闻登记法8.新闻与宣传的联系(1)宣传与新闻属于信息传播的范畴,从两者的定义可知(2)传播媒介相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都是使用的基本工具(3)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2星名词解释1.近代报刊首先在哪里出现?原因?德国是最早发明和采用活字印刷技术的国家。

新的印刷手段的运用,是信息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这就为定期报刊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德意志地区的邮政系统比其他国家发达,许多城市可以每日递送邮件。

这就为报刊的发行提供了保障。

由于国家分裂、长期战争和黑暗的专制统治,到16世纪末期,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封建统治势力最薄弱的国家。

为报纸的兴盛提供了政治夹缝。

2.近代新闻事业的初创阶段大致是什么时期?有哪些特点?从17世纪初定期报刊的问世到17、18世纪日报的陆续创办,是近代新闻事业的初创时期。

特点是:第一,报刊从一般的印刷出版物中分离出来,同书籍区别开来,成为以报道新闻、评论时事为主的传播媒介;其次,报纸和杂志逐渐区分开来,成为各具特色的新闻载体。

3.“星法院”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独立成为皇家出版法院,即“星法院”4.《牛津公报》1665年11月,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出版一份新的官报《牛津公报》,改变了过去的新闻书形式,采用单页双面印刷,每周两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伦敦公报》出版至今。

日本一战二战时期新闻传播史

日本一战二战时期新闻传播史

4
白虹贯日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会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 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舆论。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 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 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一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后报业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1939年: 1942年: 848家 54家
总结
通过以上措施,日本将新闻业全面统制起来。
实现了所谓“国家统一指导”的体制。为争取言论自由 和生存、发展的权力,日本的报纸也曾表示过一定程度 的反抗,但是在军国主义的淫威之下,很快就被镇压下 去。
总之,这一时期的日本报纸在制造战争舆论、使日本民 众滋生盲目的战争意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成为日本 军国主义战车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这一时期杂志取代了报纸原有的地位,在思想领域发挥着 主导作本报业便受到了 越来越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 势力所左右,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二战时期,政府更是将报业纳入“战时体制”,使它成为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第七章 日本新闻史

第七章 日本新闻史

三、战争中的日本报业
1、日本报业为对外战争大造舆论 、 原因:举国体制, 原因:举国体制,报业也被纳入到日本军国 主义体系; 主义体系;对外战争扩大了民族和国家的 生存空间;单向的舆论臣服了报纸言论; 生存空间;单向的舆论臣服了报纸言论; 报业硬实力显著增强( 报业硬实力显著增强(现代新式新闻事业 的实力),软力量相对落后( ),软力量相对落后 的实力),软力量相对落后(黄色新闻时 代的水准)。 代的水准)。 2、一战中的日本报业 、
日本近代报业
4、大众化报刊时期 、 面向下层读者的小报出现, 面向下层读者的小报出现,1874年《读卖新 年 闻》和1879年《朝日新闻》; 年 朝日新闻》 1887年报业开始商业化经营、市场化竞争 年报业开始商业化经营、 年报业开始商业化经营 杂志业: 西洋杂志》 杂志业:《西洋杂志》1867年,日本近代杂 年 志先驱; 世纪末步入繁盛期。 志先驱;到19世纪末步入繁盛期。 世纪末步入繁盛期
第七章 日本新闻史
一、日本早期报业 1、“瓦版”、“读卖瓦版”(日本早期报纸 读卖瓦版” 、 瓦版” 的雏形): ):17世纪出现在日本东京街头的 的雏形): 世纪出现在日本东京街头的 类似于近代报纸的出版物, 类似于近代报纸的出版物,这种单面印刷 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图文, 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图文,经 烧制定型后,印在纸面而成。 烧制定型后,印在纸面而成。 2、17-18世纪幕府时期的“锁国时代”, 世纪幕府时期的“ 、 - 世纪幕府时期的 锁国时代” 信息对内对外都很闭塞( 信息对内对外都很闭塞(海外唯一的信息 渠道《荷兰传闻书》 渠道《荷兰传闻书》
2、一战中的日本报业 、
大规模的战地新闻报道实践 一战中《朝日新闻》 一战中《朝日新闻》迅速崛起 报业开始出现垄断趋势 3、一战后到二战前的报业发展情况 、 报界与政府出现冲突, 报界与政府出现冲突,最终报纸为政府降服 关西记者大会” 白虹贯日”事件) (“关西记者大会”,“白虹贯日”事件)

日本新闻传播法

日本新闻传播法

自由民权运动
日本明治时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及社会运动
自1874年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递交以来,该运动的分子就 向藩阀政府提出一系列开设议会,减免地租,修改不平等 条约及保障言论与集会的自由等等的要求。直至1890年帝 国议会开设后,该运动仍继续。
面对民权运动的高涨,政府以颁布《诽谤律》,《新闻纸 条例》(1875年)及《集会条令》等法令进行言论弹压来加 以对抗。
4
日本新闻媒体为什么法西斯化
在经历了较多的因涉及政治而受到查处的事件之后,一种与政 治保持距离的新闻职业意识开始形成,日本的政论报刊衰落, 报刊的商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情形下的日本报业的产业化,是一种畸形发展。作为产业, 报刊要生存就必须找到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和进行适当的炒作, 以争取更多的读者。而要炒作硬新闻,就只能顺着当权者提倡、 允许的方向,显然,就国内政治 问题 提出反面议论是危险的, 而炒作对外战争则会引起官方和民众举国一致的关注,带来利 润。
报上随处可见诸如“冰天雪地中激战的皇军”、“保卫帝国的 生命线”等煽动战争的新闻标题。1932年9月16日,日本全国 132家报社联名发表共同宣言,讴歌伪满洲国成立。
日本新闻界法西斯化
明治时代初期,日本的媒介为自由民权运动的传播作出过贡 献,但几经“欧化”与“国权论”的较量,后者渐占上风, 日本特有的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在传媒居完全的主导地位。


日本新闻传播法发展的基本历程
1
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新闻法
2
“白虹贯日”事件
3
日本新闻媒体法西斯化
4
1 日本新闻传播立法的历史阶段
日本新闻传播立法的移植阶段
3
日本最早的“报纸”:读卖瓦版
17世纪后期,在日本江户街头出现类似出版物的东西, 这种单面新闻印刷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文图,经 烧制定型后,印在纸上而成,故被称为“瓦版”。

日本新闻传播史明治维新部分

日本新闻传播史明治维新部分

5
20世纪之前新闻传播 发展的几个阶段


“民办官助”报刊时期 政论报纸时期 不完全的“商业报刊时期”
6
“民办官助”时期


1869年颁布《报纸印行条例》 维新后,出现尊王派、佐幕派,都有代表自身观点的报刊。 随着幕府彻底垮台,1869年,明治政府在取缔了“佐幕派”报刊 之后,颁布了《报纸印行条例》,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成文的 新闻法规。日本第一份日报《横滨每日新闻》就是在这个背景下 (1871年1月)出现的。 官方背景对报纸的支持(民办官助) 只是传达政府信息的工具,办报者均处于幼稚阶段



传媒被纳入天皇专制制度的轨道
13
“白虹贯日”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1918年1 月,日本抢先派军舰闯入海参崴。同年8月,日本政府又抢先发表“出兵西伯利 亚宣言”,不顾美、英等国限制,向西伯利亚出兵7万多。 在此期间,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没有明确理由”。为此, 总共有56家报纸先后被寺内正毅内阁勒令停刊。 8月25日,日本全国84家报社的记者在大阪召开“关西记者大会”。会议决 议提出: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总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确立宪政等。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大会的情况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 当局以“这一消息暗示革命”为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 禁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信雄和采写这条消息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 长村山龙平被迫辞职;包括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均被迫退出报社。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 提高了警觉,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

日本新闻传播史研究

日本新闻传播史研究

日本新闻传播史研究1818年,这种古代社会性质的新闻传播最终消失,而官方“洋书调所”(外国事务研究所)的手抄译的荷兰洋报(俗称“传闻书”)则在幕府高级官员中流传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里率领的舰队第二次开进东京湾,德川幕府被迫同意开放门户。

同年,“传闻书”的阅读资格降到地方“大名”一级。

在日本最早出现的报纸,是1858年从中国翻刻传入日本《官版中外新报》,此报系由在中国宁波活动的传教士发行。

接着,英国商人A。

W。

汉萨德于1861年6月创办英文《长崎船舶新闻》(TheNagasakiShapNews)、11月在横滨创办英文《日本先驱报》(TheJapanHerald)。

在日本出版的最早的日文报纸,是1862年1月由官方“洋书调所”的工作人员竖川三之桥、万屋兵四郎印刷发行的《官版巴达维亚新闻》,“新闻”一词系日文“报纸”的意思。

此报翻译自在荷属印尼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出版的荷兰文报纸。

由于“攘夷论”在政府内部占上风,日本官方刻印出版的报刊大多在1863年停刊,又倒退回到翻译、手抄传播。

这些报刊的读者,主要是幕府要员。

日本最早的杂志一般认为是幕府洋学研究者柳河春三1867年初创办的《西洋杂志》,“杂志”也是他创造的词汇。

自和平开放门户后,外国人办的外文和日文报刊没有禁止出版。

其中英国牧师贝利创办的日文《万国新闻纸》(1867年1月),首次刊登了日本商人的食品广告。

日本的现代新闻传播,是在西方新闻文化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中国成为日本出现报纸的最早中介,接着是印尼,成为日本出现报纸的相对持续的中介。

自由主义改造编辑播报一、关于大众传播的一批纲领性文件1945-1946年,同盟国(后为联合国)占领军最高统帅司令部发布了一批与大众传播相关的文件。

这些文件果断地废除了展示法西斯政府又有关于大众传播的法律法规。

在1945年10月4日文件要求的期限之前,战时统治大众传播的主要机构情报局于9月底撤销,至此,日本政府对大众传播的统治完全解体。

日本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日本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日本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及其特点日本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及其特点谈及日本,我的印象是:国土面积小的岛国、国民严谨的工作态度、礼貌、野心强、善于学习、科技领先、政局动荡,这是日本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其传播业发达的原因。

通过仔细阅读教材,我归纳出日本的新闻传播史有以下特点:1、外国人对在日本报业发展中产生较大影响不同于一些欧美国家,日本的新闻业是由外国人开始的。

先是幕府下令翻译外文新闻书和报纸,之后,又出现了由外国人经办的日文报纸。

这些报纸以传播外国文明为主旨,虽然有文化侵略的嫌疑,但同时也为当时闭塞的日本带来了新鲜且丰富的信息,在幕府末年占了主导地位。

也由于其数量多、存在的时间长,对后来的日本人经办自己的报刊产生了巨大影响。

另外,二战后,美军进驻日本,废除了日本军国主义政府颁布的各项法令,同时扶助资本主义发展,推行“民主改革”,使日本加速转型成资本主义社会,从而解放了新闻业,更加民主、自由的环境对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美军对日本的新闻业同样进行了改革:废止了有关限制新闻自由的法令且有关部门不得再颁布对新闻自由的限制令,颁布“人权法案”,取消内阁情报局,取消“一县一报“制度,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新闻自由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护了新闻业的基本权利——“说真话”的权利。

从数据来看:短短一年的时间,日本已有报纸180家,可以证明,美军将“新闻自由”规定入法律,使其受到法律的保护,并将报纸和政府分离开,使报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闻自由,促进了各家报纸的公平竞争,使报纸的数量、质量都有了提升。

尽管如此,这种由外国人强行建立的新闻自由也不是绝对的,虽然报业不再受到日本政府的控制,但必须“服从维护占领军安全的需要”,受美军严格监控之下,回避报道美军的负面消息,享受到的自由十分有限。

2、政局多变让官报成为舆论武器日本的近代报纸正是在明治政府和幕府的斗争中出现的,所以报纸作为舆论工具,随着两派之间斗争的加剧而不断发展。

日本新闻简史

日本新闻简史

现当代
2.电视
公营广播电视:NHK(日本广播协会) 民营广播电视:东京广播公司TBS、日本电视广播网公司NTV、 全国朝日广播公司ANB、富士电视公司FTV、 东京电视台
日本新闻简史
The brief history of Japanese Journalism
主讲:李一鸣
日本新闻简史
The brief history of Japanese Journalism
25-208 李一鸣 韩旭 李永 时图新
目录
日本国情
古代
明治维新 二战时期
现当代
日本国情
1.岛屿国家 2.人口密度大 3.资源奇缺 4.民族性格独特
古代
一、读卖瓦版
现存最早的读卖瓦版《大阪夏之阵图》(1615年)
古代
二、明治维新之前的办报活动
1818年,官方“洋书调所”的手抄译的荷兰洋报在幕府高级官员中流传, 读卖瓦版消失。 1854年,美国叩开日本国门。 1858年,《官版中外新报》从中国翻刻传入日本,是日本最早出现的报纸。 1861年,英商A.W.汉萨德创办英文《长崎船舶新闻》《日本先驱报》 1862年,由官方“洋书调所”的工作人员竖川三之桥、万屋兵四郎印刷发 行的《官版巴达维亚新闻》,是日本出版的最早的日文报纸。
明治维新
白虹贯日事件
1918年日本人民反对出兵干涉苏俄,某些报纸表示支持,被政府勒令停刊。当年 8月,因米价飞涨,日本许多地方骚动,政府严禁报纸报道有关消息。为此,报界纷 纷抗议,多次举行集会。8月25日全国84家报刊的新闻记者代表召开了全关西记者大 会,要求当时的寺内正毅内阁下台,大阪的《朝日新闻》做报道时,把这次集会描述 为“白虹贯日”,预示着政局的动荡。这一词语在日语当中代表灾难之兆,当局以 “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由起诉该报,并对《朝日新闻》的报社和记者进行迫害, 报纸的发行人和有关记者被判刑,导致社长和总编辑被迫辞职,惯以言论自由的《朝 日新闻》自此元气大伤,彻底丧失了斗志。从此,日本反动当局加深了对新闻舆论的 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新闻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陈力丹
• 现在日本,37.7万平方
• •
公里,人口1.27亿。 6800多个岛,其中四大 岛占99.37%。 一级行政区划共47个: 一都(东京都)、、二 府(大阪府、京都府)、 一道(北海道)、43县 (县以下是市、町、村)
• 行政区划
• 1. 日本的简单历史
• 日本最早的历史根据来自中国
的史书。中国公元2-3世纪的 史书记载了日本最早的两个国 家,一个是邪马台国(公元二 世纪末形成,位于九州岛北 部),一个是大和国(公元四 世纪初形成,位于本州岛中西 部)。 公元前660年的神武天皇是传说, 就像中国的黄帝炎帝。 “日本国没有完整的历史,而 更多的是神话传说。其中包括 许多虚构的历史”。
• 日本的文字
• 东汉光武帝赐倭王“汉委奴国王”金印,

应该是日本最早与汉字发生关系的文献 与实物证据。3世纪时,曹魏明帝曾封 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并给予大量赏赐,女王为此上表答谢恩 诏。由于当时倭人没有自己的文字, 是由归化汉人起草的。 还有一种说法,汉字是在五世纪初传入 日本国。主要史料是《古事记· 应神记》 中的记载。王仁,百济第十四代王,即 • 公元375年-384年间,生于灵岩,韩 国史上著名鸿儒。应日本应神天皇邀请, • 带着《论语》和《千字文》,率领45名 制陶、建筑、酿酒等工匠,乘木帆船从 灵岩出发东渡日本。
—— 一位日本律师
• • •
• 邪马台国女王和武士
• 大和国在公元四世纪内征 •

服九州、本州大部,至公 元五世纪统一了除東北以 外的日本本土。 《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 公元57年,倭奴国遗使洛 阳朝贡,觐见汉光武帝, 被封为“汉倭奴国王”, 并铸金印以示昭信。 284年,王仁自百济渡日, 献《论语》、《千字文》 给大和国王,汉字开始传 入日本。
• 特点之三:日本传媒法西斯化的过程
• 1.大规模的思想和人员整肃 • 从1932年起,日本政府对各种出版物(包括报刊)

实行空前严厉的检查和取缔,仅当年就有5000起, 而平常年这类事件一般为几十起。 1932-1933年, 日本政府逮捕文化人多达3.4万人,仅1932年10月 30日一天就抓了1400多人。 陆军省的新闻负责人本间雅春发表谈话:“一旦我 们的报道机关阐明正义观念、统一国内舆论、指出 前进方向,使国民紧密团结、燃烧起火一般的爱国 热情,即使以整个世界为敌也毫不畏惧,那就是为 国家立了大功,无论谁在它面前都不能不脱帽致 敬。”
率领舰队来到日本,这次一 共有七艘军舰,而且舰队一 直深入江户湾内,到达横滨 附近才停船。 • 面对培里的强硬姿势,幕府 只好接受开国的要求。于是 双方在横滨签定了《日美亲 善条约》,也是日本与西方 列强的第一个条约。
• 1867-1868年明治维新,
明治天皇恢复了皇权统 治,向西方学习,经过 选择,学习的是德国 “皇权专制+自由主 义”。 • 德国的国家主义与日本 的国权论是最为相近的。 • “东洋道德西洋艺”、 “士魂商才”、“和魂 洋才”等口号,反映了 这场维新运动的不彻底 性。
情上达,政府对报刊的态度立即转变。每次修订报纸 条例,都在控制力度方面有所强化和完善。1875年7 月,《东京曙新闻》的末广重恭因上书反映对条例的 意见并在社论中引证了其上书的内容,被判监禁2个 月和罚款。不过,这属于媒介或记者“忠”得不够而 出现的“违法”事件,很少有触动官方新闻政策的争 取新闻和言论自由的抗争事件。 • 在经历了较多的因涉及政治而受到查处的事件之后, 一种与政治保持距离的新闻职业意识开始形成,日本 的政论报刊衰落,报刊的商业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 • 明治政府“殖产兴业”的政策造就了工商业突飞猛进 的发展,与政治保持距离的商业报刊也迅速发展了起 来。
• 于是,借助日本武士征战的传统和民族“耻感文化”的心
理特征,以及明治维新以来不断增强的对天皇“忠” 的 观念,日本报刊和通讯社从19世纪下半叶对日本侵略朝鲜、 侵略中国的战争,到20世纪初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 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各报均主动、积极地鼓动战争。 通过组织大规模的战争报道,强化记者新闻业务的训练。
右图为明治天皇照片
• 1912-1926年,大正天皇(法西斯军国主义抬头) • 1926-1991年,裕仁天皇(法西斯军国主义统治和垮台) • 1991年-今,明仁天皇,年号平成
• 下左图为大正天皇照片、下右图为裕仁天皇
• 日本传统的社会等级:士、农、工、商(武士的
社会很高,其次是农民)
建议阅读: 本迪尼克特(Ruth Benedict)《菊与刀》 商务印书馆出版
早年留学欧美,回国后毕生从事教育和著译活动, 为传播西方文化,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作出了巨 大贡献。《文明论概略》是其代表作之一,完成于 1875年。他认为一国文明程度之高低,完全可以 用人民的“智”、“德”水准来衡量,因此,要促 进文明,必须首先提高人民的智慧和道德水准。 福泽通得出结论:西洋文明先进,日本文明落后, 并指出“权力偏重”是日本社会风气的主要表现, 这是导致自由空气稀薄的主要原因。 福泽认为,文明既然有先进和落后之分,那么,先 进文明总要压制落后文明,故而力主日本文明必须 以西洋文明为目标并赶超之,才能达到国家富强、 自由和独立。


• 1853年7月8日,美国
海軍准將马修‧培里 (Matthew Calbraith Perry,1794~1858) 率領舰队駛抵江户外。
• 四艘军舰合共有63门大炮,而当时日
本的海防炮射程及火力可与此相当的 只有20门,在不开国就开火的威吓下, 幕府不敢拒绝开国的要求,但又恐怕 接受培里带来的国书後,会受到全国 的抨击,于是当时幕府的首席老中阿 部正弘藉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方可接 受条约,并约定培里明年春天给予答 覆。
• 《横滨每日新闻》:1871年
1月,日本首家日报。日文 铅字排版,单面印刷,新闻 报道与广告各占一半。
• 1872年2月21日《东京日日新闻》
《邮便报知新闻》
• 1872年创办,1888 •
发行22000,当时东 京第一。 1889年早晚刊制作成 功。
政府机关报出现(1883年)
• • • •
• •
《时事新报》
大阪朝日新闻的附录(1890)
• 日本的通俗小报和欧美的廉价

报纸相类似,但日本没有明显 的廉价报纸时期,这里的通俗 小报几乎是同政论报纸同时产 生平行发展的。 在政论报纸和政党报纸盛行时, 有的小报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 彩。在政党报纸衰落之时,这 些小报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大 报的位置,不仅发行量远远超 过当时的大报,而且普遍增添 了政治新闻的商情报道,分担 了部分大报的功能。这又是和 欧美国家不同的。
通过学习西方,对报纸的作用有了新认识。 • 1871年发给报纸发行人的文件中有这样的话:“新闻 纸应以开启人们的知识为目的。而开启人们的知识, 就是要打破顽固狭隘的思想,担任文明开化的先导。” 因此,这时的主要报纸都有官方支持的背景。
• 19世纪70年代日
本人看报纸的照 片
• 一旦报刊,特别是政论性报刊开始批评政府,实行下
• 3. 日本新闻业的历史特点
• 特点之一:中央强权始终控制着传媒
• “明治维新”,最后选择性接受的是德国皇帝的国家主义 •
新闻思想和管理制度:表面上实行自由主义,实质上钳制 舆论。最终将所有传媒纳入法西斯主义。 维新后出现的“民办官助”的所谓官报时期和天皇统治之 下的“党报时期”,不完全的商业报纸时期,随后进入法 西斯军国主义完全控制传媒的时期。
刊于大阪。它较早奉行 企业本位的方针,是 “独立的商业报纸”, 着重刊登一般性新闻和 经济信息。 这两家报纸对于当时 的政治斗争比较超脱, 受政府当局的干涉、限 制少,所以经营比较顺 利,后来发展成为日本 三大报。
《时事新报》:1882,福泽谕吉
•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现代启蒙思想家。
• 1867-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中,
官方提出了文明开化、殖产 兴业、富国强兵的三大政策。 在热闹的政治争论、学习西 方的过程中,国民整体处于 兴奋状态,新闻业在这种大 环境的刺激下,发展极为迅 猛。但是,这一发展过程始 终处于官方的有效控制之下。
• 右图:《中外新闻》第一号第一页
• 在政治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明治政府,
• 右图为首位将军源赖朝
• 《聪明的一休》背景是在幕府时代

将军
西佑卫门
• 1543年8月25日,一艘开往中
国宁波的葡萄牙船漂流到九州 岛的鹿儿岛县南部的种子岛, 這是日本第一次接觸欧洲人。 种子岛岛主时尧(1518- 1569)用2000两的高价买得2 支葡人的步枪,并迅即学会使 用和制造它的方法。这种新式 武器很快传遍日本各地,为战 国大名所喜爱。 1641年德川幕府把荷兰館遷移 到長崎的出岛,奉行锁国政策。 鎖國期間日本只與荷蘭和中國 進行貿易。鎖國政策奉行了 200多年。
• 首批报刊带有党派性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柳河春三和他1869年创办的杂志 •
《中外新闻》第一号(佐幕派) 下图:官报《太正官日志》,1868年
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成文的 新闻法规:1869,《报 纸印行条例》
条例规定,报纸出版需经政府批 准,在内容上不得对政治、军 事、宗教等问题妄加评论。实 际上条例的执行并不十分严格。 报纸只要不反对维新政治,政 府即准许发行。所以原来某些 “佐幕派”报刊重又复刊,新 办报纸也陆续出现,不过这些 报刊都已站在维新政府一边, 刊登维新变革的消息,介绍欧 美的科学文化,传播资产阶级 政治思想。
王仁画像 王仁墓地位于日 本大阪府枚方市, 1938年5月被指 定为大阪府第13 号史迹
• 日本的
汉字 2131个
2.简单的日本早期传媒史
古代的新闻
• 瓦版:17世纪后时,在日本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