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孔子思想存在的局限性
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性探析

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性探析在中国哲学历史中,儒家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伦理、教育、文化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不仅限于理论层面,也包括实践层面。
本文将从价值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探析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价值1. 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儒家思想以“仁”的理念为中心,秉承着“天人合一、道德至善”的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尊重。
对于个体来说,“仁”是一种不断追求内心纯粹、等价相待、公正诚实、修身齐家,不断锤炼个体道德素养的行为,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并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2. 儒家思想的教育思想儒家思想的教育思想以“教化人民、修治国家”为目的,通过教育来推进国家的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对人的愿望的方向,是建立在诸多自身修养的基础上的,进而引导国家的形态。
3. 儒家思想的和谐社会观儒家思想强调“天下为公”,主张全民共治、和谐发展,反对个人利益的爱恨,倡导克服个人利益的道德,让人们能够共同参与社会和国家事务,促进全体人民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1. 儒家思想对于女性的忽视儒家思想中,女性被排斥在传统的男权上层建筑之外,仅仅只能以家庭内的形式为家奉献,无法掌控和决策国家的发展。
儒家思想由于其过于强调男女硬性差异化,导致的结果是,女性的价值在历史上被大大低估。
2. 儒家思想对于“等于”奉行的过度儒家思想强调人人平等,实现“等于”的制度。
但是,对于能力、背景、地位的差异的忽略,儒家思想会仅仅强调公平、而不去关心人们的普遍福利。
3. 儒家思想对于背叛的惩罚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感情依存性,对于个人背叛暴露心性的行为予以强烈的批评和惩罚。
而基于一种情感依存,关于人际关系的思考有时候导致了对于开明性思想的限制。
这就会影响到中国的开放性及多元性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价值和局限性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强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和谐社会观等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的优缺点

孔子教育思想的优缺点艾畦长期以来,几乎所有教科书、辞典、百科全书中都讲:孔子打破官学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之风。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人士,这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一定要说是因为有了孔子才打破官学垄断、才有了私人教育,这恐怕不是历史事实。
我国自古就有极为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孔子之前,教育之普及、文化水平之高恐怕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礼记•学记》中讲:“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孟子也讲:“设为库序以教民,库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滕文公上》)我们都熟悉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子产比孔子约长三十岁,是同一时期人,可见孔子时代“乡校”是很普及的。
“乡”的规模,有解释为一万二千五百家,有解释为三千六百家。
如果连“乡”都普遍有“校”的话,那就很难说是“官学垄断”了。
陈来教授在《古今原儒说及其研究之反省》一文中,对“儒”的源流及孔子之前的教育状况论之甚详,文中也讲:“总合所有上述职官的功能所构成的西周行政教化传统就是儒家思想的来源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就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儒教’的一部分。
‘师德’既然是致仕贤者教授乡里子弟的人,则这种职业教化就亦不待王官失守而已有之。
”孔子自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论语•为政》),又自称“吾少也贱”(《论语•子罕》)。
既然“少也贱”的孔子都可以受到良好教育,那就很难说“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是自孔子始。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又讲:“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是乐于、善于向别人学习的。
《庄子》、《礼记》、《史记》中均载孔子问礼于老子;《吕氏春秋•仲春纪•当染》中讲“孔子学於老聃、孟苏、夔靖叔”。
那么,老子等人属于官学呢还是私学呢?孔子拥有众多弟子,这的确是很突出的。
但任何现象都不会是突然出现、孤立存在的。
如果说少正卯聚徒讲学、与孔子争夺弟子事属虚妄的话,那郑国的邓析实有其人,只比孔子年轻几岁,自编“竹刑”,还帮人打官司。
从《为政》篇看孔子思想局限性

强烈 , 完 全是违背 他本人纯 正思想 的。如 , 《 大雅 ・ 板》 ,这首诗根 据 《 毛诗序》 记载 ,是 “ 凡伯刺厉 王之作 ” 。大致 记载西 周从夷 王开始 便 衰落不振 ,厉 王执政又朝纲大坏 ,民不堪命 ,具体 内容如下 : 上帝板板 ,下 民卒瘅 。出话不 然 ,为犹 不远 。靡 圣 管管 。不实 于
直 。犹 之 未 远 ,是 用 大 谏 。
天之 方难 ,无然 宪宪 。 天之方 蹶 ,无然 泄 泄。辞之 辑矣 ,民之 洽 矣 。辞之怿矣 ,民之莫矣 。 我 虽 异 事 ,及 尔 同 僚 。 我即尔 谋 ,听我 嚣 嚣。我言 维 服,勿 以为 笑。先 民有言 ,询于刍荛 。 天 之 方 虐 ,无 然 谑 谑 。 老夫灌 灌 ,小子 躏蹁 。匪我 言 耄,尔用 忧
算进行改革时 ,反而立 刻丧失 了 自己政权 ,况且 ,从 国家起源 上来说 , 政 府本属于剥削机 构,世 间有 政府 的地方都 不存在绝对 的 民主与 自由, 所以单纯的依靠孔子所说 的以德 治国是不可能治理好一个 国家的 。 此外 ,孔子的后继者 孟子 在 《 寡人 之 于国也》 里说 到 , “ 不 违农 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 罟不 人海池 ,鱼 鳖不可 胜 食也 。斧斤 以时 人 山 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 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 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 之始也 。五亩之 宅 ,树 之以桑 ,五十 者可以衣 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 时 , 七 十者 可以食 肉矣 ;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 ,数 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 ;谨 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 悌之 义,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 。七十者 衣 帛食 肉,黎 民不 饥不 寒 ,然 而不 王 者 ,未之有也。 ”这样无 疑是鼓励 统治者 实行休养 生息 的德 政 ,从现代 生态环境学的意义上 出发 ,孟子的思想确实值 得提倡 。但若站在 国家 治 理 的角度去看却不尽然 ,事实上 ,大部分的君 王并不是 以此而掌握并且 巩 固政权 的。历史的真相告诉我们 :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兵变 ,杯酒 释 兵权 ;明洪武皇帝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 、 设立 锦衣卫 加强特务监视等 一 系列方式加强皇权…可 以看到 ,这些最高权利拥有者无一不是通过 高压 政策加强管理的 ,从侧面佐证孔子的那一套为政以德思想并不能成 为君 主单一 的 “ 外王” 手段。 《 为政篇》第 二 : 子日: “《 诗》 三百 , 一言 以蔽之 ,日:‘ 思无邪 … 。
儒家思想的糟粕到底在哪儿?

儒家思想的糟粕到底在哪儿?最近一直说儒家思想,好多人说儒家思想是糟粕,但又搞不清楚哪儿是糟粕,哪儿是精华,批判的继承和继承的批判也就搞不明白了。
大体上来说,儒家思想属于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没有异议的,新文化运动之后,有打到孔家店的说法,其实打的是孔家店的皮,而不是里,因为那帮人现在被神圣化为先驱了,但其实水平一般,好多都是连孔家店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的瘪三,却喊着打到孔家店,其实质和洪天王拿着上帝二儿子的鸡毛,声讨孔夫子的道理是一样的。
至于后来能成了气候,其实还是儒家教条难以面对世界变换的冲击,丧失了竞争力,被人遗弃。
然而,现代文化在西方手术刀对传统文化进行肢解之后,也并没有繁荣起来,反而落入了模仿,嫁接西方文化的框框里面出不来了,特别是在西方标准的视角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毕竟是以异质标准来审视,你之谓人,他之谓非人也,还能怎么正确看待?这也是好多人不懂儒家文化,却异口同声说,儒家思想是糟粕的缘故。
其实他们认为的糟粕反而可能是精华,他们认为的精华,却有可能是糟粕,毕竟标准的不同,审视的观点自然也就不同。
这也是中国的大众审美和专家审美的主要区别,大众认为是美的,专家认为是丑,大众认为是丑的,专家认为是美,这已经在教科书插图事件中被证明了。
根源其实就是,大众的思想意识还是传统思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标准,而专家是先进的现代化西人思想,是被西方文化驯化之后的标准。
眯眯眼当然是从先进地区传入的高雅标准了,至于唐氏儿,聪明人不都长那样吗?起码专家认为他们这些聪明人都应该长那样,生殖崇拜更有道理了,那是最原始的本能,当然中国人不那么认为,但西方文化是这么认为的。
虽然中国人的思想通过西方文化标准的刀被人刻了无数遍,但似乎还是没有多少改变,好多人嘴上说儒家思想是糟粕,但行动上还在践行着儒家思想的标准,这就不能不让人深思了。
儒家思想为什么会如此强大,让吕敬人们花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将之切除,改造好中国人呢?其实概因中国人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会一直延续下去,也因儒家思想已经被十几亿中国人的思想镌刻进了骨髓。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第一篇: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考察与分析,试图从儒家自身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阐述其历史局限、内在矛盾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堪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任。
第二篇:“君子人格”论述题(50分)仔细阅读与理解下列孔子关于“君子”的文字: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第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第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同上)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第六》)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第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第十二》)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同上)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同上)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同上)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宪问第十四》)子曰:“君子上达。
小人下达。
”(同上)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同上)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同上)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第十六》)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阳货第十七》)然后论述:1.如何理解孔子及儒家的“君子人格”?2.当今社会纷繁复杂,人们以“为了活在这个现实社会中”为托词,总是在为自己的私欲私利算计着,那么,是否“君子人格”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甚至只是一个空谈,请说说你的看法?3.结合生活实际,论说如何培养我们自身的“君子人格”?以下是期末考试试卷中,应试学生的优秀答案,请大家参考学习!第一份:答:1、孔子以及儒家的“君子人格”也就是养成“成人”。
孔子“有教无类”的局限性

春秋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产生了新 兴地主阶级 , 政 治权力 的不断下移 , 严 重威 胁到天子的统治 。随着政 治经济格 局的打破 ,出现 了官学衰微 、私学兴起 的局 面 ,私学 的兴起 ,
打破了西周以来 “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局面,不但使教育 场所下移, 更重要的是使教育对象平民化,实属创举。 孔子生 于公元前 5 5 1 年, 卒 于公元 前 4 7 9 年, 他生活 的年代处 于我 国 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创办私 学,提出了 “ 有教无类”的教育观,他一生从事传道 、 授业 、 解惑 , 被尊称为 “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 成为一位留名丹青 的教育家。然而 ,历史人物大多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其 进步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所处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一
很多人不曾留意 ,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没有一 个学生是女子 ,在推进教育普及的过程中不免存在着缺陷, 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 “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 , 在人 们的潜意识 中, 古时女子是不在教育范畴之内的。由于古代 教育具有保守性 ,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 , 女子教育普遍受到 忽视。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父系氏族社会 , 男尊女卑的观点
三 结束 语
追求教育公平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理想 , 孔子在两千多年 前就提 出了 “ 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思想 , 其教育理念在当 时无疑是进步的, 对今天发展全民终身教育仍然具有指导意 义。然而我们研究历史,既要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 , 也要充 分考虑到历史提供给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 这样我们在实践中
【 关键词 】 孔子 “ 有教无类” 局限性 进步性
【 中图分类号 】 G 【 文章编号 】 1 6 7 4 —4 8 1 0( 2 0 1 4)1 2 —0 0 2 6 —0 1
略论孔子正名思想的内在缺陷及启示

孔子是中国先秦时代著名的政治家,一生都在为其“克己复礼为仁”的政治主张奔走,但几乎没有识孔子之思想、用孔子之主张的诸侯,以致晚年只能哀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史记•孔子世家》)。
这与后世孔子独尊之地位大相径庭。
因为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其逝世后的一二百年间已成蔚然大宗,“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孔子本人也被奉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影响力十分之大。
那么,什么原因造成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备受冷落呢?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说道:“凡伟大之学者必有其哲学上根本观点,而推演之以论政治,故欲研究先秦各派之政治思想,最少亦须对于彼之全体哲学,知其梗概。
”[1]而“哲学是受它的方法制约的,也就是说,哲学的发展是决定于逻辑方法的发展的。
这在东方和西方的哲学史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
[2]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孔子的逻辑思想——正名出发,并联系孔子所处时代之背景,对该问题进行解决。
一、先秦时代政治及社会之情形“今读诸子书,论实际问题之语,诚较空谈玄理者为多,又众所共见也。
故不明先秦时代政治及社会之情形,亦断不能明先秦诸子之学也”,[3]欲研习、把握诸子思想,需对其所处之时代背景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了解。
故在谈论孔子正名思想前,应先介绍促使其产生“正名以正政”想法的时代大背景。
周平王东迁以后,中国社会历史便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该时期维持周王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地位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在新的生产关系的冲击下已如形同虚设,“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左传•昭公十三年》)的情形也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社会乱象,“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无道天下替代原先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有道天下(《论语•季氏》),人伦颠倒,“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这些丛生之乱象无不刺激了名学的产生、发展和壮大。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考察与分析,试图从儒家自身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阐述其历史局限、内在矛盾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堪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任。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权力;道德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家学说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个人的精神世界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按照其道德理论和实践谋取功名利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中国社会的道德构成日趋多元化,传统儒家道德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命运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走向的人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甚而提出新时期的“礼崩乐坏”是缘于对儒教长期的批判,试图重建儒家伦理以恢复传统道德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并对抗当下的各色价值观。
然而,儒家道德学说因其历史局限性、自身理论困境等因素已不可能担当此任务。
一、“君子”辨正杨伯峻先生对《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界定:一种是有道德的人,一种是身处高位的人。
这一论述比较符合史实,但是实际上有道德的人不一定身处高位,身处高位的人不一定有道德,那么孔子是怎样将它们结合为一体的呢?孔子的道德思想可以表述为“成圣之学”,即以一种理想的人格作为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
可以说,儒家道德思想的全部内容和思维方式都是围绕着成圣之路而展开的。
正是由于儒家的道德实践旨在成就一种圣人的品格,因此儒家思想的落实必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可以承担这一理想的社会群体。
“君子”就是能够负载儒家道德理想,躬行儒家道德规范的理想群体。
圣人是最高理想,非一般人可以达到,那么人们就应该按照君子的标准来实践儒家道德规范,不断“超凡入圣”。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君子”是对居于统治地位的贵族的通称,所以君子这个概念自开始就是一种身份的认定,孔子虽然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界限,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但是身份本身就包含有对特定行为模式的要求,所以这种身份中包含了对一个人在被认定了的身份之后的道德评判。
浅析孔子有教无类思想

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2010级高等教育学杨苏莉摘要:一直以来,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就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是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和主张的重要部分。
其争论的重点主要是“教”和“类”的不同理解,对“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系统论述还较缺乏。
本文从“有教无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实施的目的及配套教学方法两大方面未系统地论述“有教无类’“的教有主张。
并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二方面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全民教育”的区别。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全民教育,对象当前,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爆棚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
由此而带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教育对象的扩大。
高等教育也进入的后大众化时代,并向着普及化时代迈进。
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全民教育”这个新概念。
然而许多学者常常把“全民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相提并论。
虽然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全民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为了更好的理解、实施“全民教育”,探讨“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就变得十分必要。
一、孔子的思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孔子的一生都勤奋好学,追求上进。
其最大的抱负,是希望有机会能登上政治舞台,施行仁政。
虽然在政治上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
孔子从30岁左右起,就开始从事教育活动。
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进行讲学。
因此,他从事教育工作前后达40多年。
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很大。
二、“有教无类”的具体内容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孔子思想的弊端主要有哪些

孔子思想的弊端主要有哪些孔子是一代圣人,但对于孔子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思想的弊端主要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思想的弊端一、违背了生命平等和个体差异性及自然属性的本质特征。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生命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同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而儒家思想却舍本逐末,以权力的大小高低建立起一套极不平等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并扼杀人的个体差异性,竭力要求各项行为准则的同一。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之处:当建立等级制度时,孔老似乎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此差异不属于本质特征);而在各项言行(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要求上,又忽视了人的个体差异性,一棒子挥下君子当如何如何,如何如何是小人,对于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类,硬是斥为奇技淫巧。
二、儒家只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却忽略了人的自然属性。
前面已经提到过,自然属性是生命的本质特征。
首先,人是自然人;其次,才是社会人。
儒家不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社会属性,却只片面强灌社会属性(且仅是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社会属性),犹如空中楼阁,势必塌下来压垮扭曲人的天性个性人性理性。
比如: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得如此伟大,却尽是社会任务,而且是较为单一的社会任务,即:家庭和社会管理,说白点,就是赤裸裸的政治;全然不管不问首先个人的本能欲望、先天兴趣是什么,一个人适不适合从政,今天吃得饱吗?明天有地方住吗?后天怎么生存下去?……一代一代的儒生们只管捧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满口之乎者也,为将来进京赶考、为官从政作充足的准备。
至于生活的其它乐趣,探究大自然的种种奥秘,从事其它的社会劳动等等等等,与他们何干?!又比如:“妇从夫,夫亡从子。
”此妇在这里还有自然属性吗?我们知道,她首先是她!是一个人!一个女人!其次才是丈夫的妻子,儿子的母亲。
作为个人,她有她选择的权利,可以从,也可以不从;为何却只有从的份?孔子的主要思想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孔子全身画像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有教无类”的局限性

孔子“有教无类”的局限性作者:姚尧苏慧雯来源:《学园》2014年第12期【摘要】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时期的私学大师,其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提出了不少进步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从现实层面剖析了孔子“有教无类”教育观的局限性。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 局限性进步性【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2-0026-01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权力的不断下移,严重威胁到天子的统治。
随着政治经济格局的打破,出现了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的局面,私学的兴起,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局面,不但使教育场所下移,更重要的是使教育对象平民化,实属创举。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生活的年代处于我国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创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成为一位留名丹青的教育家。
然而,历史人物大多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其进步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所处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一孔子“有教无类”教育观简述“有教无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卫灵公》,孔子曾公开表示:“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说,凡是愿意学习的人,不论等级高低,只要愿意交“束脩”,即十条肉干,就可以收他作学生。
这个主张打破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为少数贵族所垄断的局面,是中国古代在教育对象方面的一个进步,其弟子有出身贵族的南宫适、司马牛等人,也有出身贫贱的子张,有所居“蓬户不完”的原宪,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渊,还有身着芦衣为父推车的闵子骞等。
比起西周的官学,确实具有进步意义。
《论语·宪问篇》记载: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
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即使昏庸无能无道如卫灵公,但如果有如仲叔圉、祝鮀、王孙贾之类的各方面人才,这个国家也就不会灭亡。
论孔子思想的消极性

339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7月下半月刊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实行“仁”的方法是“礼”。
孔子的思想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但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和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同样,孔子的思想虽然有积极的一面,其同时也的确存在消极的一面,下面我就其消极思想的一面作以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从而使得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对孔子作出更客观、合理的评价。
首先一点孔子兴办学校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官吏,他提倡读书做官,鼓励了人们的私欲。
我们知道,读书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如果仅仅是为了做官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则未免太过狭隘。
孔子的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至今还影响着很多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引用这种观点来教育和引导小孩子读书的,完全没有让儿童对于学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概念,没有引导儿童正确认识其受教育的目的,最终造成现在一些人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偏差。
其次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具有鲜明的教育目的,即要把无论何种出身的人都培养成为“克己服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儒家的思想政治路线,其“有教无类”的提出就是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还有孔子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孔子的“仁礼”学说有着明确的指向,就是“复礼”和“为仁”,目的就是主张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名分,要求重建西周宗法政治。
它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性的一面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的教学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而他的继承人孟子则走的更远,公开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天下之同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的不同是不可避免的,但认为劳动人民是小人,只能被劳心者统治的观点,则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说教,对人民是极其有害的,这种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至今还毒害着我们某些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不足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不足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1.忽视自然科学
《论语》和其它有关孔子的言行记录中,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机械工艺,均无丝毫反映。
如果考虑到西周教学中本来有重数的传统,我们只能说孔子未能全面地继承和发扬他之前的文化知识。
2.忽视尚武精神
上古时代的“五礼”中是有军礼的,但现存《仪礼》中只有四礼,没有军礼。
章太炎在《经学略说》一文中这样讲:“五礼著吉、凶、宾、军、嘉之称,今《仪礼》十七篇,只有吉、凶、宾、嘉,而不及军礼。
不但十七篇无军礼,即《汉书》所谓五十六篇《古经》者亦无之。
《艺文志》以《司马法》二百余篇入《礼》类(今残本不多),此军礼之遗,而不在六经之内。
孔子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盖孔子不喜言兵,故无取焉。
”
3.缺乏务实精神
儒家的教育主要有两类内容:一类是《诗》、《书》、《春秋》等“文”类;一类是礼仪、道德、伦理等“礼”类。
因为孔子认为有这两类东西来维护君主统治、防止犯上作乱就已经够了,这就是他的那句名言:“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句话在《雍也》和《颜渊》中重复出现,可见这是孔子本人所注重的观念。
总结评析孔子的思想

总结评析孔子的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学者、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尊奉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并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总结评析。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学说中,即儒学。
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孔子提出了“仁”的核心理念,即通过培养个人的德行和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强调人要有“仁”的心态,即爱人、利人、和人,追求人类共同利益。
孔子认为理解并遵循人际关系的规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义”、“礼”等重要概念。
他认为“义”是个人言行的准则,也是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礼”则是指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它可以使人们相互尊重,维护社会秩序。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人们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的思想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塑造人的品格,推动社会的进步。
孔子提倡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实践中的“经世致用”,通过关键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了解现实世界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孔子还注重道德教育,他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
总体上,孔子的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个人的德行和行为规范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
他提出的“仁”、“义”、“礼”等概念,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奠定了基础。
此外,孔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推动社会的进步。
尽管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有一些人对他的思想提出了批评。
一些人认为,孔子的思想过分强调了等级秩序和社会稳定,忽视了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另外,一些人也指责孔子的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为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基础,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的思想,被世人称为“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将从孔子的思想背景、主要思想、影响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评析。
一、孔子的思想背景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诸侯征战,百姓流离失所。
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来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国家和平。
为此,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1.仁爱思想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在人际交往中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同情他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2.德政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即国家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为基础,通过德行来治理国家,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和谐。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政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不应该因贫富贵贱而有所区别,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中庸思想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把握好分寸,不走极端,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被广泛推崇。
三、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
在现代社会,孔子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人际关系中提倡仁爱、尊重他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教育方面提倡平等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在处理问题时提倡中庸之道,有利于保持平衡和谐。
四、对孔子思想的评价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核心思想“仁、礼、德”等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思想强调人的内在修养,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孔子思想中的硬伤和缺憾

孔子思想中的硬伤和缺憾孔子思想中的硬伤和缺憾孔子被后世的人尊为圣人,是伟大的天才,孔子的不少观念和思想带有永恒的价值,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
世界思想文化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正因如此,托尔斯泰、爱默生、伏尔泰,都曾经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孔子。
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也把孔子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但是,孔子的思想毕竟是几千年前形成的。
受个人经历和时代条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具有深刻局限性。
许多思想,不但在现代社会看,是十分落后的,而且也背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他第一个大规模地招收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开了一个先例。
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
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
即使是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的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借鉴到不少有益的东西。
孔子是一个思想家。
他提出了认识、分析和处理事物的中庸观念;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学。
孔子用格言方式发表了许多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他的文字很短,缺乏进一步展开。
与古代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显得更直观、表面了一些。
孔子的思想观点,有许多积极的东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十分可取的,与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佛教的慈悲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体现了一位智者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人格境界,令人向往。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体现朴素的人本情怀。
“军旅之学,未之学也”,体现其崇尚和平的精神。
“古之学者为己”,体现其一种更高的治学态度。
“鸟兽不可与同群”,体现其积极的入世精神。
尤其是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更是体现了孔子对自由人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孔子是一个哲学家。
孔子的仁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

孔子的仁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学生:苟奉山指导老师:谭贵全内容提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对中国的政治、教育以及文化传统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笔者认为,应当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孔子仁学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
为此,本文试图对孔子仁学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多角度剖析,以期探究其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恒常价值,揭示其由于受时代诸多因素影响而存在的固有局限。
从“亲情之爱”到“泛爱众”,从“纳仁入礼”到“为仁由己”,从“杀身成仁”到“天下归仁”,孔子的仁学思想实现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
而又主张“爱有等差”、“克己复礼”和“以义制利”,孔子的仁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发现和尊重“人”的人文关怀价值。
另外,它又因夸大道德的作用具有了“泛道德化”倾向。
关键词:孔子仁学价值局限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孔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纵观长达二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历史长河,它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对中国的政治、教育以及文化传统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有学者评价:“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①而“仁”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不仅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而且也是使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主要依据。
对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历来有不同的评价。
笔者认为,与对待整个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应当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孔子仁学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应否定一切。
为此,本文试图对其丰富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多角度剖析,以期探究其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恒常价值,揭示其由于受时代诸多因素影响而存在的固有局限。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丰富内涵有人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完善地保存在《论语》里。
换言之,《论语》较全面地记载了孔子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情景所论述的仁学思想。
的确,仅“仁”字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见,它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
简述孔子思想存在的局限性

简述孔子思想存在的局限性从传承说谈孔子思想,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孔子生前和百年后的命途和景况截然不同。
生前,孔子可谓意气风发,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吾继周”,效仿周公辅成王之经典,辅助鲁王或其他诸侯王成王者基业,不避艰难,屡受讥讽而不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岂知,王侯都图霸主业,岂顾礼让仁德事。
难觅政治知音,转向道德文化研究及教书育人之事。
学生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也教孔子风光几许。
虽道孔子命途不那么如意和坦顺,却能远离磨难,远离坎坷,人生命途也算可以过去了。
百年后,孔子的学说,连同所创建的儒学,命途多蹇,风波连连,至今仍未停息。
何期盖棺,在历史文化方面作清楚的结论,不得而知。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四百陆拾儒生蒙难,官场学界儒生流落民间。
.<二>,汉初黄老无为之治失效后,人世间财富有了积累而出现富了怎么办时,从汉景时代进入汉武时代后,矛盾激化到无法走下去,独尊儒术的国策配合着汉武有为政治而出现,开始了儒学理论实践的时代。
可惜,环境巳非周公辅成王的环境。
春秋时代,孔子不可为而为之,只能有始而不见其效,不见其终。
处在汉武专制压迫下,董仲舒也是有其心而无其力,遇其时而无法建其功,主动进取转为被动适全。
道德境觉、价值体系、文化理论也随之发生异变,也随着汉武时代的结束而终结,转向魏晋玄学,南北朝佛学,这是儒学第一次复兴运动的始与末。
<三>、盛唐后,专制日落,思想界儒、道、佛互补,士大夫阶层不是入佛就是入道,思想混乱,政治危机,推动了儒学第二次复兴运动。
儒学的主导地位,由理学转心学,再转气本说的演变过程,终于培育出重实用、实效的辩证法思维阶段。
在重新注释、阐解儒家经典,实质完成了传统儒学的更高复归,儒学演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完成。
<四>、满清入关,专制延续,明清文化成果流失,文化中断。
虽有戴震等思想家接续,却人气低微,学术成果远远不及明清儒学,难以挽救文化颓势。
《论语》的历史局限:有着一定程度的复古与保守思想

《论语》的历史局限:有着一定程度的复古与保守思想
《论语》中反映出的许多思想在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正如许多历史人物一样,孔子的许多思想也需要我们去批判地吸收。
孔子的仁的思想可以说是《论语》的精华所在,它集中体现着孔子的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但它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这些理论虽然顺应时代的潮流,但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复古和保守思想。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方面,孔子主张通过正名的方式,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这本身具有相当的保守性。
任何社会变革,无论是暴力的还是非暴力的,必然要依靠新兴社会势力,而新兴社会势力的成长,必然要冲破某些旧的名分。
尽管当时在某些诸侯国,由于某种客观条件,可以在变革中保持原有君臣名分制的稳定,但大部分诸侯国君臣名分都发生了变化。
同时新的封建宗法名分制度在这个当中诞生,并最后彻底取代奴隶制的宗法名分制度。
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在其哲学思想方面,孔子的宿命论显然是错误的。
至于他的中庸思想,在论证如何达到平衡,保持平衡方面,有不少精辟的见地,但其根本缺点,在于把平衡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夸大了,以至达到否认转化,阻止转化的境地,并因此窒息了自己的合理内容,其流弊所及,就是一切生活领域中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和阻碍变化、反对革命等现象的不时发生与普遍存在。
孔子所提出的伦理思想被后代统治者加以利用,在客观上对人们的行为,思想起到了禁锢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孔子思想存在的局限性从传承说谈孔子思想,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孔子生前和百年后的命途和景况截然不同。
生前,孔子可谓意气风发,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吾继周”,效仿周公辅成王之经典,辅助鲁王或其他诸侯王成王者基业,不避艰难,屡受讥讽而不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岂知,王侯都图霸主业,岂顾礼让仁德事。
难觅政治知音,转向道德文化研究及教书育人之事。
学生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也教孔子风光几许。
虽道孔子命途不那么如意和坦顺,却能远离磨难,远离坎坷,人生命途也算可以过去了。
百年后,孔子的学说,连同所创建的儒学,命途多蹇,风波连连,至今仍未停息。
何期盖棺,在历史文化方面作清楚的结论,不得而知。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四百陆拾儒生蒙难,官场学界儒生流落民间。
.<二>,汉初黄老无为之治失效后,人世间财富有了积累而出现富了怎么办时,从汉景时代进入汉武时代后,矛盾激化到无法走下去,独尊儒术的国策配合着汉武有为政治而出现,开始了儒学理论实践的时代。
可惜,环境巳非周公辅成王的环境。
春秋时代,孔子不可为而为之,只能有始而不见其效,不见其终。
处在汉武专制压迫下,董仲舒也是有其心而无其力,遇其时而无法建其功,主动进取转为被动适全。
道德境觉、价值体系、文化理论也随之发生异变,也随着汉武时代的结束而终结,转向魏晋玄学,南北朝佛学,这是儒学第一次复兴运动的始与末。
<三>、盛唐后,专制日落,思想界儒、道、佛互补,士大夫阶层不是入佛就是入道,思想混乱,政治危机,推动了儒学第二次复兴运动。
儒学的主导地位,由理学转心学,再转气本说的演变过程,终于培育出重实用、实效的辩证法思维阶段。
在重新注释、阐解儒家经典,实质完成了传统儒学的更高复归,儒学演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完成。
<四>、满清入关,专制延续,明清文化成果流失,文化中断。
虽有戴震等思想家接续,却人气低微,学术成果远远不及明清儒学,难以挽救文化颓势。
后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分离。
当西方文化进入,五四运动爆发,中西文化论战。
其实,文化论战,是分离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论战,在思想界内出现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学者帮助西方文化进攻中国文化,岂知,文化乃深藏于民众意识里,血肉相连,非纯军事,纯经济,无胜负定论,只有兴衰可见,不可取而代之。
一是部分学者维护着传统文化,抗衡西方文化,这犹如服装界内,以唐装对撼西装,大见其拙。
从自然时代过来的传统文化,即使是原本的传统文化,未经商品经济洗礼,与西方文化对比,也相映见拙,何况是分离的传统文化,更见其拙了。
<五>、八十年代的文化热。
建国后,进入无产阶级专政时代,主马、列、毛;灭封、资、修;批林批孔批周公。
表面看来,传统文化消失,其实不然,传统文化有优劣两种文化,永远处在彼长此消,彼消此长的持续运作中。
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理论,实质是宋明道学伦理异化的历史重续;改革开放,提倡让部分人先富起来。
本来,有汉初文景之治及汉武有为的历史资料作借鉴,以避免社会分配不公事象延续及恶化,避免出现道德沦落及精神家园的丧失。
结果,历史重复,也直接引出了文化热。
文化热,实质也是儒学的复兴运动。
孔学及儒学五次风波的历史事实,可以反映出两个问题。
<一>、当政治及思想双重危机出现,社会必然出现儒学复兴运动,这表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儒学,不可能丧失儒学。
丧失了儒学,民族道德文化的沦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就成为事实。
它摧残着中华文化,摧残着人民的意识心灵,导致社会的文明倒退。
<二>、我们理解的儒学传统,是原本的儒学,并以经过脱胎换骨,成熟壮健的更高阶段儒学,并非已发生分离、异化的儒学;我们需要的儒学,也不是原本的,已成熟壮健的儒学,这只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的中介点。
我们需要是跨越中介点,与现代化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儒学。
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现代儒学,那么,孔学、儒学的风波及复兴运动将历史性、阶段性地持续下去。
承认上述两个问题的客观性和迫切感,那么,从传承学角度研究孔子学说,显得十分重要了。
从传承说研究孔子学说,笔者见解有三:<一>、从道德人格、品格、知识素质、身体力行、及精神境界等方面,孔子是一个接近于完善之人,足以成为古今世人之道德楷模;儒学的最高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学是中华民族的主导文化。
这两点应该成为结论。
如果对结论予于漠视、怀疑、持否定态度,那就连最起码的共同语言也消失了。
<二>、在孔子时代,孔子的学说是高水平的文化,思维触觉也是敏锐的。
孔子学说是研究人伦道理关系的系统学说,可以归纳三个方面:<1>、仁,即爱人。
爱人的意识境界及范围是从亲亲为仁向汛爱众的无限扩延。
显然,孔子继承了三代以后的民族传统,立足于血缘、宗族制度的历史事实及文化渊源,创建其思想体系,此点,非常符合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直至现在,依然为人民所普遍认同,有着存在的根基和价值。
相反,墨子的“兼相爰、交相利”的观点迅速湮没在历史文化的长河里,表明:文化传统与民族特点是文化优劣取舍的两个重要因素。
<2>、礼,即角色的行为规范。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认为,处在人际、人伦关系中的角色,都在仁的理念指引下履行各自的行为规范,达成仁礼统一。
若仁礼不调,就会弄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仁与礼是道德体系的两个方面。
仁的道德心的整体性,系统综合化,归属社会的意识形态;礼的行为规范的整体性、系统综合性,归属社会运作的形态和秩序。
孔子对礼是高度重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为仁。
’’从建设理想社会的角度,孔子提出礼的层次性规范化理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代表国家行政人员及研究学问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规范性行为是义:忠于职守,清廉为政,学问泽人。
他们的义,在于谋取社会民生之大义和大利。
小人,从事社会生产劳动阶层的人员,他们立足本职去谋利,实质为社会增添财富。
国家富足,民生康裕,直接动力源是小人利。
在一定规范条件下的小人利,也是社会民生的大义和大利。
提出礼的层次规范化理论,在文化史上孔子是第一人,理论上的应用、社会实践的历史沿流,已成儒学不易之义理,直至现今,仍然有存在之光辉。
礼的层次规范化原理只会出现在孔子及儒学的理论中,决不会出现在老庄的道家体系中,也不会出现在佛教体系里,世界观体系及精神境觉决定其思想体系的优劣。
<3>、忠恕。
仁与礼依傍、立足于物质的根本条件和人际环境的基本条件去贯通、去铺展,这就是忠恕之道。
忠,忠于自己的本性本能,情与欲是本性本能的两个要素。
恕,作推己及人之功夫。
以已的本性本能之实存,推想他人、世人有同样的本性和本能的实在;以己之情欲之实存,推想他人、世人有同样的情欲实在。
这是道德心态的坚实基础。
孟子说恻隐之心,就是情思和情念,没有情,忠恕无法启动。
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以有道无道的礼治环境作为欲望正当与否的道德评判,这与忠恕理念联结。
没有欲望,忠恕也无法启动。
以情欲两大要素启动的忠恕之道,是人伦道德的坚实基础,成为儒学道德观的传统义理。
汉后儒家都是实践着、变化着的儒家,凡推崇情欲要素为忠恕动力源,都是儒学传统的承传;凡漠视、否定情欲要素为忠恕动力源的,都是儒学传统的异化。
<三>、孔子思想的时代局限。
孔子从仁礼理念到忠恕理念的联结合体,希望建立一个由内到外,推己及人的道德体系,证验着孔子思想的现实性和超前性,思维的敏捷性。
至于为何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出现君子弃于义、小人离于利的现象,如何理顺人心、调理规范,孔子无法回答。
在同时代,即使比孔子聪明百倍的哲人,也无法解答,这就是孔子的时代局限,历史与逻辑统一性原理告诉我们,需要后儒补充和深化。
对孔子思想局限性作归类分析,综合有三:<1>、某些理念性和原理性欠于完整性、系统性、深刻性,有待后儒补充完成。
比如:孔子的层次规范性理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首先,它需要一个解决生存需求和安居乐业的先决条件,孟子提出恒心恒产理念,补充了孔子理论的欠缺;其次,君子小人的规范性,也因功能条件需要遵循分工原理和原则,荀子提出“君子小人各因其材质就其位”的人事原则,从天命一一性命之间的有机联结,揭示着角色规范与分工原理之间的关联性。
这样,孔子的君子义、小人利的理念,孟子的恒心恒产理论,荀子的“君子小人各因材质就其位”的分工理念,演变为发展中的理论系统,成为礼义层次规范化原理之理性雏形。
到明清之际,王船山言:“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之为性之至理。
”仁义礼智信(五常) 贯通到乾刚健,坤柔顺的本体运作中,已包涵着、解决了君子义、小人利及恒心恒产的理论和实践,不然,无法实现“健顺五常”。
“天以命人而人受之为性之至理”,从性命同源的角度深究至理,实质巳从运动、变化、发展的角度深化了“君子小人各因其材质就其位”的理念。
这是王船山的礼义层次规范化原理,这个原理与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融贯一体,象数互生,表明着礼义规范化运动是一种价值性和目标性的运动,发挥着功能性和见验于绩效性。
此点,王船山的理论显然远远地超过了孔、孟、荀的理论水平。
从孟、荀对孔子学说的补充,王船山整体性综合理论所展现的思维水准,都证验着孔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2>体系欠缺系统化、整体性和深刻性,需要后儒补充和发展而完成。
孔子以仁礼理念和忠恕理念的融合去建构道德体糸,孟子体系重点两方面建树:一是民本政治;二是精神哲学。
荀子则在批判道家自然观,一是建立儒家的自然观:天地人参的自然观;以人为本,人世间的自然观。
二是从孔孟重心在道德心的研究转向重心礼义规范的整体性研究一一即人际环境或外在环境的研究,提出礼治天下,合群明分的王制思想,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等等。
从孔、孟、荀的思想循序,归结为儒学的发展系统,一个较为完整的先儒体系的完成,荀子是先儒体系的最后完成者。
从先儒的发展系统,完整体系的确认,清楚地感悟到孔子思想体系的时代局限性。
<3>、儒学发现阶段所映现孔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孔、孟、荀时代是论理时代,他们可以设计出民众理想的精神世界模式,社会理想模式,如何实践和实现?为什么不能实现?他们无法解答,交予后来人。
后儒是实践着、变化着的儒家。
在汉武独尊儒术,第一次儒家复兴运动终结,儒、道、佛三教互相争呜、互补阶段后,进入到儒学第二次运动,出现了形上唯理的宋儒阶段和辩证法鲜明的明清儒学阶段。
荀子提出合群明分,一是分工,“君子小人各因材质就其位,”有天命一一性命之学理。
先儒提出“天命之谓性”,孟子言:“命焉,有性矣,君子不谓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