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学检验》教学大纲
细菌学检验-细菌学检验-1-细检绪论
![细菌学检验-细菌学检验-1-细检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1d1d53505acfa1c7aa00cc87.png)
定义-微生物危害评估
hazard assessment for microbes
对实验微生物和毒素可能给人或环境带 来的危害所进行的评估。
2.生物危险程度等级
Ⅰ级(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 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 (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 诊断等活动。
实验室生物安全
操作者
操作对象
环境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biosafety
protection for laboratories):
描述防止实验室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意 外暴露及释放的防护原则、技术以及 实践。
1.生物安全柜biosafety cabinet
是为操作具有感染性的实验材料时,用来保护操 作者本人、实验室环境以及实验材料,使其避免 暴露于上述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 和溅出物而设计的箱形空气净化安全装置。
2.生物危险程度等级
Ⅱ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 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 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 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如:沙门菌、志贺菌等肠道致病菌。
2.生物危害程度等级
Ⅲ级 (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细菌学检验
引言
在1676年以前,人们以为蓝色的地球上,只有 动物、植物。直到显微镜的出现……..
微生物概述。
(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swf)
微生物的大小。(微生物的大小.swf)
认识细菌。
人卫版《细菌学检验》大纲
![人卫版《细菌学检验》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917790e25c52cc58bd6bed7.png)
《细菌学检验》教学大纲(供卫生检验专业使用)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细菌学检验是卫生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卫生检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和常见重要致病细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学检验中的应用;掌握常见重要致病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检验方法和预防医学意义。
为学生今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学检验中的应用;掌握常见重要致病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检验方法和预防医学意义。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25%,有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二、教材及学时分配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卫生部规划教材《细菌学检验》(张朝武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细菌学检验教学总时数为63学时,其中理论为27学时,实验为36学时。
细菌学检验共分十七章,大体分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各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七章,主要内容为细菌学实验的基本要求、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细菌的分型及其检测技术、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化学物质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消毒学试验技术;第二部分从八章到十七章,主要内容为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肠杆菌科、弧菌属、革兰氏阳性杆菌、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细菌、螺旋体属、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支原体等。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2dc23b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3.png)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主要涉及临床细菌学、临床病毒学、临床感染症病原体的检验、药物敏感试验。
主要介绍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检验技术,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重点阐述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检验程序及方法、结果分析、报告。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临床微生物的致病特点及检验方法;有助于认识临床疾病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在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鉴定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工学结合,积极采用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开拓学生思路,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80学时,讲授34,实验46。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能够:
1、述说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检验程序、检验方式
2、学会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培养、生化反应的基本技术和检验方法
3、具有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树立科学的态度
三、学时分配
四、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
五、实验安排一览表
教学评价要求:
1、口头提问
2、书面提问
3、作业
4、实验报告
5、小组讨论
6、回复示教
7、角色扮演
8、小结
9、晨间提问10、教学查房11、个案讨论12、床边考核13、个案考核14、操作考核15、实验考核。
细菌学检验-2-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
![细菌学检验-2-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94cef3bbe23482fb4da4cf0.png)
1.基础培养基
含有基础生长所需的 基本营养成分,最常用 的是肉浸液,俗称肉汤 (broth),主要成分含 牛肉浸液和蛋白胨。
2.营养培养基
最常用的是血琼脂平板、巧克力血平板 等。
3.鉴别培养基
糖发酵管、克氏双糖 铁琼脂(KIA)、伊红镁蓝琼脂和动力-吲哚尿素(MIU)培养基等。
4.选择培养基
三、染色检查法
细菌标本经染料染色后,除能清楚看到细菌的 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外,还可根据染色反应 将细菌进行分类。
染料
大多是人工合成的含苯环或苯的有机物。
色 基:即连接在苯环上带双键的有色化学基团,它 使染料带颜色,其色基越多,颜色越深。 如-NO2(硝基),-N=N-(偶氮基)。
助色基:不显色,它决定了染料与被染物之间的亲和 性,且有酸、碱之分,决定了染料的酸碱性。 -NH2(碱性) -OH(酸性)
脊液(穿刺);
三、标本的送检与处理
1.对环境敏感的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和 流感嗜血杆菌等应保温并立即送检。
2.其他所有的标本采集后最好在2h之内送到实验室。 3.若不能及时送检,标本应置于一定环境中保存。 4.一般情况下,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保存时间不应超
过24h。
5.病人标本中可能含有大量致病菌,必须注意安全防 护。
(一)不染色检查
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力及运动 状况。
常用的方法有:
压滴法 悬滴法 毛细管法
1、压滴法
细菌悬液
盖玻片 载玻片
镜检
2、悬滴法
细菌悬液
凹玻片 盖玻片
镜检
3、毛细管法
方法:选用孔径0.5-1.0mm,长约60-70mm毛细管, 以此管轻取细菌培养物,待液体进入后,两端火 焰封融。 应用:主要用来检测厌氧菌的动力。
细菌学检验 第一章 绪论内容
![细菌学检验 第一章 绪论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92dc49ec281e53a5902ff05.png)
Ⅱ级安全柜
• 操作者可以通过前窗操作口 在安全柜内进行操作。
• 操作口流入气流:保护人员 • 经高效过滤器过滤的下降气
流:保护产品 • 被污染气流经高效过滤器过
滤后排出:保护环境
A 前窗操作口 B观察窗 C排气过滤器 D 下降气流过滤器 E 压力排气系统 F风机 图2 Ⅱ级A1型安全柜结构和气流模式示意图(侧视图)
一、基本概念
1 生物安全性(biological safety)
定义:用生物学技术从事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等 全过程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包括
• 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人员暴露、向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 • 基因工程技术:可能带来的生物危害、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危
害健康等。 • 实验活动: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
• 2003年《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标准》颁布实施。 • SARS期间,2003年5月6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药监局和环保总局联合发布
了关于印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 2004年5月,国家质监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4)。2008年《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 2004年加拿大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三版
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和现状-我国
• 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国产三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BSL-3)实验室诞生。 • 2002年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
2002),以美国CDC/NIH《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第4版为蓝本 制定。
多发传染病的监控,科研性检验: 全球性科研监测:我国1984年参加WHO腹泻病控制规划,霍乱、副 霍乱腹污为重点的腹泻的病原学研究 国家级监测:国家流感中心流感监测系统 地区性监测:多地区自1985年进行HIV抗体检验
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课件
![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10bb8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e5.png)
液体培养法等。
倾注法是将样品与液体培养
04
基混合,然后倒入培养皿中,
使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液体培养法是将样品与液体
06
培养基混合,然后在液体培
养基中培养细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菌培养技术
01
02 培养基的选择:根据细菌种类和生长
培养温度和时间:根据细菌种类和生
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长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温度和时间
C
代谢组学:研究细菌的代 谢途径和调控机制
D
系统生物学:研究细菌的 生物学系统及其相互作用
谢谢
03
04 培养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液体培养、
细菌鉴定:通过观察细菌形态、生长
半固体培养等方法
特性、生化反应等方法进行细菌鉴定
细菌鉴定技术
01
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 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 征进行鉴定
03
血清学鉴定:利用细菌的抗原 与抗体反应进行鉴定
05
生物信息学鉴定:利用生物信 息学方法,如基因序列比对、 系统发育分析等,进行鉴定
3
细菌学检验在医学、食品、环境等 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4
细菌学检验可以帮助诊断疾病、评 估食品安全、监测环境污染等
细菌学检验的重要性
01
细菌学检验是医学检 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疾病的诊断、治疗 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04
细菌学检验可以指导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
药菌株的产生。
02
细菌学检验可以帮助 医生确定病原体,为 治疗提供依据。
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
01
免疫学检测:利用抗体和抗原
的特异性结合,快速检测细菌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8049b390c5da50e2524d7fab.png)
《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31025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总学时:136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实验68学时)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课面向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单位:基础教学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知识,各论部分主要介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染色特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点、抗原性和分类,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要求与方法、检验鉴定程序、具体的鉴定方法及鉴定要点和报告方式。
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巩固和加强对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理论、知识方面1.明确微生物学检验的研究内容,学习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认识医学微生物分类的意义及各类医学微生物的主要特性。
2.掌握医学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机理、理化因素及生物因素对医学微生物的影响。
3.熟悉病原微生物的主要传播途径、致病性及免疫性。
学会对各类病原性微生物感染的常用实验室诊断方法。
4.明确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防治和药物治疗原则。
5.掌握常见的微生物所致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指标6.了解对各类病原微生物的防治原则。
(二)能力、技能方面1.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
2.正确阐述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主要传播途径及引起疾病的类型。
3.掌握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
4.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验操作相结合,熟练掌握各种基本的医学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的机理,熟练各种基本实验的操作。
5.能运用学到的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专业知识,对各类临床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学的鉴定,及时地发出规范、准确的鉴定报告。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篇微生物学检验基础绪论(1学时)1.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微生物与微生物学(2)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3)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标准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4b26d1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1.png)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标准(2021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任务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1)(一)学科核心素养 (1)(二)课程目标 (2)三、课程结构 (5)(一)课程模块 (5)(二)学时安排 (6)四、课程内容 (7)(一)基础模块 (7)(二)拓展模块 (13)五、学业质量 (19)(一)学业质量内涵 (19)(二)学业质量水平 (21)六、课程实施 (23)(一)教学要求 (23)(二)学业水平评价 (26)(三)教材编写要求 (27)(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环境创设 (28)(五)教师团队建设 (29)(六)对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30)附录教学设备设施配备要求 (32)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检验》是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人体各种体液及细胞成分进行显微镜学、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析,是一门集微观形态学和宏观理化检验于一体的系统检验学。
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岗位技能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是临床医学和实验室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前期课程的延伸,为后续顶岗实习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综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生物安全和责任意识。
(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规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尤其着重训练常规微生物检验项目的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临床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能够熟练进行临床标本微生物的显微镜检测;熟悉革兰染色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断;熟悉微生物生化检验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断;熟悉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断;能正确分析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培养和提高学习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
通过常见微生物检验技术、鉴定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的专业自信、“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辩证思维,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1细菌学检验概论
![1细菌学检验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36b4246915f804d2a16c112.png)
选择培养
2019/11/26
15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一、培养基的种类和选择 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培养基种类、培养基的选择
二、分离及培养 细菌的分离、细菌培养方法
三、生化反应和鉴定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 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2019/11/26
16
一、培养基的种类和选择
方法:
1、结晶紫初染
1 min
2、卢戈氏碘液媒染
1 min
3、95%酒精脱色 30sec~1 min 4、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 1 min 原理:
G+等电点低,带正电荷的碱性燃料作色 牢固
G+细胞壁肽聚糖层多,G-细胞壁脂质含 量高
G+含有较多核糖核酸镁盐,与结晶紫、 碘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
2019/11/26
46
(二)抗体检测---血清学诊断
抗体的量常随感染过程而增多,表现为效 价的升高。因此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 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 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 主要适用于抗原性较强的致病菌和病程较长 的感染性疾病。
其中的分枝菌酸与石炭酸复红结合 成牢固的复合物,能抵抗脱色
意义: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
-抗酸性细菌 -非抗酸性细菌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
2019/11/26
12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
3.荧光染色
(1)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结果,在临 床细菌鉴定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2)主要用于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 及痢疾志贺菌等的检测。
2019/11/26
8
一、不染色标本
1.细菌不经染色直接镜检,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 力及运动状况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b3f3947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2.png)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性质与目的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是国家教委规定的医学检验专业主干学科和必修课程,在医学检验人才培养中发挥要紧作用。
课程要紧讲授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技术,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把握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特性、系统的病原体检验方法与抗微生物药物敏锐试验和耐药性检查,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本课程由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承担,课程设置在医学检验本科大学生修完医学公共基础课程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药理学»后。
课程总学时数为162,其中理论81学时,实验75学时,考试6学时。
修完本课程学生应把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差不多的实验操作和技能、临床常见感染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与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本课程将分成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技术与临床微生物学两部分,课程教学在1~2个学期内完成。
第一学期以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技术为主,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临床微生物学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
二个学期课时数分别为54学时〔其中理论33学时,实验18学时,考试3学时〕和108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57学时,考试3学时〕。
共设定9学分。
理论课以大班授课形式,以CAI辅助,采纳PBL方式。
实验课将以分组进行,每组2人,由学生单独操作或分工操作完成实验内容。
每位学生应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实验结果,并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其中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对理论教学教材进行复习和把握微生物学差不多的实验操作和技能基础上,结合实验内容和实验指导,完成实验操作、观看和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课题汇报或答辩等过程。
课程的教材课程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卫生部规划教材«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第4版与«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实验指导»第3版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材;Murray PR, Baron EJ, Pfalier MA, et al.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8th Washington DC 2003 为英文参考教材。
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4e4efc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4.png)
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教学大纲前言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课程是医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主要涉及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生长特性等基本概念,以及临床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和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等内容。
本文档旨在对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和归纳,以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教学内容第一章微生物的分类与结构本章主要涉及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和结构特点,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各类微生物的分类及其特点,以及微生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核酸等结构特点。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本章主要讲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包括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生长速度、生长周期、营养方式、代谢产物等内容。
第三章临床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本章主要讲授临床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包括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微生物感染的症状和诊断方法、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等内容。
第四章常见的微生物感染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感染的临床表现和病因,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常见的微生物感染。
第五章微生物检验方法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技术,包括细菌的培养、菌落计数、药敏试验、细菌鉴定等内容,以及常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生长特性,掌握临床微生物学的学科体系和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方法和技术,并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
2.能够在临床实践中诊断和治疗微生物感染,使用微生物检验方法和技术。
3.具备对抗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管理能力,做好病人的健康保障。
教学方法和评价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授课、实验操作、案例分析、交流讨论和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
学生的评价主要基于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论文撰写和综合考试等方面。
本文档对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和评价进行了详细的和系统的描述。
希望这份教学大纲能够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有所帮助,更好地促进医学专业的综合素质培养。
细菌学检验ppt课件
![细菌学检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df297ac5da50e2524d7fe8.png)
·
8
二、染色标本
(一)常用染料 1.碱性染料:碱性复红、结晶紫、美蓝等 2.酸性染料:有伊红、刚果红等 3.复合染料(中性染料)及荧光染料:复合染料有
瑞氏染料(伊红美蓝)、姬姆萨染料(伊红天青) 等;荧光染料有荧光标记的抗体
11.12.2020
·
9
革兰染色(gram stain) 方法: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
1、结晶紫初染
1 min
2、卢戈氏碘液媒染 1 min
革兰阳性球菌
3、95%酒精脱色 30sec~1 min
4、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 1 min
原理:
G+等电点低,带正电荷的碱性燃 料作色牢固
G+细胞壁肽聚糖层多,G-细胞壁 脂质含量高
G+含有多量核糖核酸镁盐与结晶 紫、碘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
革兰阴性杆菌
11.12.2020
·
16
(一)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1.营养物质 蛋白胨、肉浸液、牛肉膏、糖类、醇类、血液、 无机盐类、鸡蛋和动物血清生长因子
2.凝固物质 琼脂、明胶、卵白
3.抑制剂和指示剂 胆盐、蔷薇酸等,酚红、中性红、溴甲酚紫等
11.12.2020
·
17
(二)培养基种类
1.基础培养基(based medium) 2.营养培养基(nutrient medium) 3.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 4.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 5.特殊培养基(special medium)
11.12.2020
·
18
1.基础培养基(based medium)
含有大所属细菌生长所需 的基本营养成分,最常用的是 肉浸液,俗称肉汤(broth), 主要成分含牛肉浸液和蛋白胨。 用于培养一般细菌
卫生检验专业教学大纲汇编 1下载文档
![卫生检验专业教学大纲汇编 1下载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1d4a20303d8ce2f0066235b.png)
卫生检验专业教学大纲汇编1 病毒学检验教学大纲2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3 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4 细菌学检验教学大纲病毒学检验教学大纲(仅供函授卫生检验专业使用)课程编码:16课程名称:细菌学检验课程英文名称:VIROLOGY TEST总学时:60(讲课16学时实验8学时自学36学时)学分:4学分开课单位: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授课对象:函授卫生检验专业前置课程:推荐教材:<<病毒学检验>>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检验教研编一九九八年七月参考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病毒学检验>>是一门专业课,这门课中主要向学生传授关于病毒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现行的病毒学检验标准。
这学生能独立开展各种病毒学检验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篇病毒学检验总论36学时第一章病毒学实验诊断常用技术2学时(1)掌握病毒实验室常用洗涤、消毒和处理方法(2)熟悉病毒实验室注意事项(3)了解病毒学检验的意义第二章动物实验法4学时(1)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感染、接种法及采血法(2)熟悉实验动物室的设施与工作制度(3)了解实验动物的编号及接种后的观察与照料第三章鸡胚培养法10学时(1)掌握鸡胚的选择与孵育;接种与收获;病毒的检查(2)熟悉器材准备(3)了解鸡胚的解剖与生理第四章组织培养技术8学时(1)掌握细胞培养技术及细胞培养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空斑技术(2)熟悉细胞培养的种类及基本条件(3)了解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第五章病毒的分离和鉴定8学时(1)掌握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方法(2)了解以上方法的原理第六章干扰素测定法2学时.(1)掌握干扰素效价测定方法(2)熟悉干扰素检测要领第七章核酸分子杂交技术2学时(1)掌握分子杂交技术的主要过程;常用分子杂交技术的方法(2)熟悉常用分子杂交技术的原理(3)了解常用分子杂交技术的注意事项第二篇病毒学检验各论16学时第八章流行性感冒病毒2学时(1)掌握实验诊断技术(2)熟悉病毒的特性(3)了解防治原则第九章麻疹病毒1学时(1)掌握实验诊断技术(2)熟悉病毒的特性(3)了解防治原则第十章脊髓灰质炎病毒1学时(1)掌握实验诊断技术(2)熟悉病毒的特性(3)了解防治原则第十一章肝炎病毒2学时(1)掌握实验诊断技术(2)熟悉病毒的特性(3)了解防治原则第十二章人轮状病毒2学时(1)掌握病毒的诊断技术(2)熟悉病毒的特性(3)了解病毒的防治原则第十三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1学时(1)掌握实验诊断技术(2)熟悉病毒的特性(3)了解防治原则第十四章流行性乙型头脑炎病毒2学时(1)掌握实验诊断技术(2)熟悉病毒的特性(3)了解防治原则第十五章 EB病毒 1学时(1)掌握实验诊断技术(2)熟悉病毒的特性(3)了解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巨细胞病毒1学时(1)掌握实验诊断技术(2)熟悉病毒的特性(3)了解防治原则第十七章狂犬病毒1学时(1)掌握实验诊断技术(2)熟悉病毒的特性(3了解防治原则第十八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学时(1)掌握实验诊断技术(2)熟悉病毒的特性(3)了解防治原则第十九章艾滋病毒1学时了解艾滋病毒的研究现状三、实验课实验一、流感病毒的实验诊断――分离鉴定法8学时1流感病毒的鸡胚接种2流感病毒的鉴定实验器材孵卵箱开卵钻接种罩眼科解剖刀检卵灯等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以重点内容为主,指出自学时要求掌握的内容。
细菌检验的概述教案
![细菌检验的概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38355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5.png)
细菌检验的概述教案教案标题:细菌检验的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检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细菌检验的常用方法和步骤。
3. 能够正确解读细菌检验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验室设备和试剂:培养基、平皿、接种环、移液管等。
3. 细菌标本。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a. 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细菌感染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b. 提出问题:你知道如何检测细菌感染吗?为什么细菌检验很重要?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介绍细菌检验的定义和作用:细菌检验是通过实验室方法检测细菌的存在和数量,以评估细菌感染的程度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b. 解释细菌检验的基本步骤:采集样本、培养细菌、鉴定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等。
c. 介绍细菌检验的常用方法:包括培养法、染色法、PCR法等。
3. 操作演示(20分钟)a. 演示如何采集样本:讲解正确的样本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b. 演示如何进行细菌培养:展示培养基的制备和平皿接种的步骤。
c. 演示如何进行细菌鉴定:介绍常用的鉴定方法和技术。
4. 实践操作(3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细菌标本。
b. 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进行样本的采集、培养和鉴定。
c. 学生观察并记录培养结果,并根据鉴定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5. 结束(5分钟)a.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建议。
b. 总结细菌检验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c. 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相关领域。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医学实验室或相关科研机构,让他们亲身了解细菌检验的实际应用。
3. 鼓励学生进行细菌检验相关的研究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估:1.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和结果记录。
2. 学生对细菌检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书面或口头回答。
3. 学生对细菌检验的重要性和应用的思考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学检验》教学大纲
(供卫生检验专业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细菌学检验是卫生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卫生检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和常见重要致病细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学检验中的应用;掌握常见重要致病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检验方法和预防医学意义。
为学生今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学检验中的应用;掌握常见重要致病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检验方法和预防医学意义。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25%,有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卫生部规划教材《细菌学检验》(张朝武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细菌学检验教学总时数为63学时,其中理论为27学时,实验为36学时。
细菌学检验共分十七章,大体分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各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七章,主要内容为细菌学实验的基本要求、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细菌的分型及其检测技术、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化学物质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消毒学试验技术;第二部分从八章到十七章,主要内容为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肠杆菌科、弧菌属、革兰氏阳性杆菌、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细菌、螺旋体属、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支原体等。
第一章细菌学实验的基本要求(2学时)
【掌握】
1.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
2.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
3.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熟悉】
1.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了解】
1.细菌等微生物检验操作基本要求;
2.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第二章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3学时)【掌握】
1.细菌形态结构的不染色检查法;
2.细菌形态结构的染色检查法;
3.培养基的制备;
4.细菌的接种方法、细菌的培养方法。
【熟悉】
1.样本的采集与送检;
2.细菌的生化鉴定;
3.细菌数量的测定。
【了解】
1.细菌的血清学检验;
2.细菌的毒素检验;
3.L-型细菌的测定。
第三章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2学时)【掌握】
1.细菌DNA的提取;
2.细菌质粒DNA的分析;
3.细菌核酸的分子杂交检测;
4.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特点。
【熟悉】
1.细菌DNA G+C mo1%含量测定;
2.PCR基本操作及条件优化。
【了解】
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举例及注意事项。
第四章细菌的分型及其检测技术(2时)【掌握】
1.细菌噬菌体分型的一般原则;
2.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扩散法、稀释法;
3.菌种的保藏方法。
【熟悉】
1.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增殖技术、细菌的噬菌体分型技术;
3.细菌素的分型方法。
【了解】
1.气相色谱方法在细菌检验中的应用;
2.细菌的自动化鉴定技术。
第五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1学时)
【掌握】
细菌的分类单位和命名。
【熟悉】
1.细菌的分类系统;
2.生物学特性分类法;
3.常见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致病细菌分类。
【了解】
1.遗传学分类法;
2.厌氧细菌分类。
第六章化学物质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方法(1学时)【掌握】
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试验)。
【熟悉】
1.发光细菌试验;
2.DNA损伤修复试验。
【了解】
1.DNA重组试验;
2.微生物学致突变试验与致癌物的确定。
第七章消毒学试验技术(2学时)
【掌握】
1.消毒剂鉴定测试的项目;
2.活菌培养计数技术;
3.残留消毒剂的去除方法(除药的目的和除药的原则、中和剂鉴定试验);
4.细菌定量杀灭试验(定量杀菌试验、定量杀菌试验的评价规定)。
【熟悉】
1.菌悬液与菌片的制备及活菌计数;
2.病毒灭活试验(病毒灭活滴度测定、残留消毒剂化学中和法的鉴定试验)。
【了解】
1.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试验;
2.噬菌体f2灭活试验。
第八章革兰氏阳性球菌(1学时)
【掌握】
1.葡萄球菌属细菌学检验;
2.链球菌属细菌学检验。
【熟悉】
1.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主要生物学特性;
2.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细菌鉴别。
【了解】
1.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分类;
2.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
第九章革兰氏阴性球菌(1学时)
【掌握】
1.脑膜炎奈瑟菌细菌学检验;
2.淋病奈瑟菌细菌学检验。
【熟悉】
1.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主要生物学特性;
2.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细菌鉴别。
【了解】
1.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分类;
2.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
第十章肠杆菌科(4学时)
【掌握】
1.埃希菌属细菌学检验;
2.志贺菌属细菌学检验;
3.沙门菌属细菌学检验;
4.耶尔森菌属细菌学检验。
【熟悉】
1.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和耶尔森菌属主要生物学特性;
2.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和耶尔森菌属细菌鉴别。
【了解】
1.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和耶尔森菌属分类;
2.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和耶尔森菌属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
第十一章弧菌属(2学时)
【掌握】
1.霍乱弧菌细菌学检验;
2.副溶血弧菌细菌学检验。
【熟悉】
1.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主要生物学特性;
2.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细菌鉴别。
【了解】
1.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分类;
2.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革兰阳性杆菌(2学时)
【掌握】
1.炭疽芽孢杆菌细菌学检验;
2.蜡样芽孢杆菌细菌学检验;
3.肉毒梭菌细菌学检验;
4.白喉棒状杆菌细菌学检验;
5.分枝杆菌属细菌学检验;
6.放线菌属细菌学检验。
【熟悉】
1.炭疽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梭菌、白喉棒状杆菌、分枝杆菌属和放线菌属主要生物学特性;
2.炭疽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梭菌、白喉棒状杆菌、分枝杆菌属和放线菌属细菌鉴别。
【了解】
1.炭疽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梭菌、白喉棒状杆菌和分枝杆菌属和放线菌属分类;
2.炭疽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梭菌、白喉棒状杆菌和分枝杆菌属和放线菌属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细菌(2学时)
【掌握】
1.军团菌属细菌学检验;
2.绿脓杆菌细菌学检验;
3.李斯特菌细菌学检验;
4.布鲁菌属细菌学检验;
5.弯曲菌属细菌学检验;
6.气单胞菌属细菌学检验;
7.幽门螺杆菌细菌学检验。
【熟悉】
1.军团菌属、绿脓杆菌、李斯特菌、布鲁菌属、弯曲菌属、气单胞菌属和幽门螺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
2.军团菌属、绿脓杆菌、李斯特菌、布鲁菌属、弯曲菌属、气单胞菌属和幽门螺杆菌细菌鉴别。
【了解】
1.军团菌属、绿脓杆菌、李斯特菌、布鲁菌属、弯曲菌属、气单胞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分类;
2.军团菌属、绿脓杆菌、李斯特菌、布鲁菌属、弯曲菌属、气单胞菌属和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
第十四、十五章螺旋体属、立克次体(1学时)
【掌握】
1.螺旋体属(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微生物学检验;
2.立克次体微生物学检验。
【熟悉】
螺旋体属和立克次体主要生物学特性。
【了解】
1.螺旋体属和立克次体分类;
2.螺旋体属和立克次体的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
第十六、十七章衣原体、支原体(1学时)
【掌握】
1.衣原体微生物学检验;
2.支原体微生物学检验。
【熟悉】
衣原体和支原体主要生物学特性。
【了解】
1.衣原体和支原体分类;
2.衣原体和支原体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