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24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24一、现代文阅读1.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1.1 定义主旨和要点1.2 判断主旨和要点2. 文章的结构、特点和风格2.1 了解文章结构2.2 掌握文章特点和风格3. 修辞手法3.1 定义修辞手法3.2 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及效果4. 语言运用4.1 语气4.2 措辞二、古诗词鉴赏1. 诗歌审美1.1 诗歌语言1.2 诗歌情感2. 诗歌阅读与鉴赏2.1 诗歌的体裁和结构2.2 诗歌的形象和意境3. 诗歌背景知识3.1 了解诗人及其时代背景3.2 分析诗歌与历史环境的关系三、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基础知识1.1 文言文解题方法1.2 文言文基础语法点2. 古代文化、历史及经典2.1 古代文化2.2 历史2.3 经典3.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3.1 阅读古典文学作品3.2 观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以及与时代的关系四、写作1. 文章结构1.1 文章的框架结构1.2 文章的句子结构2. 写作技巧和方法2.1 利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语言、气势和生动性2.2 运用丰富的形象语言吸引读者3. 文学作品的创作3.1 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的方法3.2 提高定位、深度和广度五、口语表达1. 口语表达技巧1.1 发音技巧1.2 清晰流畅的表达2. 口语应用能力2.1 阅读文学作品并进行口语表达2.2 小组讨论及演讲技巧以上就是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24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备考九年级语文考试时可以通过细致的分析、熟练的练习,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汇总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2)守巴陵郡。
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7)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
衔(9)远山,吞(10)长江,浩浩汤汤(11),横无际涯(12);朝晖夕阴(13),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4)也。
前人之述备(15)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16),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17)霏霏(18),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9),日星隐曜(20),山岳潜形(2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2);薄暮冥冥(23),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25)明,波澜不惊(26),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7);沙鸥翔集(28),锦鳞(29)游泳;岸芷汀兰(30),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1),静影沉璧(3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34)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6);居庙堂(37)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8)?【注释】(1)范仲淹(989—1052)。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2)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及、到。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具:通“俱”,全,皆。
(6)制:规模。
(7)属:通“嘱”,嘱咐,嘱托。
(8)胜状:胜景,好景色。
(9)衔:连接。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重点知识汇总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重点知识汇总内容预览:第1课沁园春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n园分fn外妖娆ro成吉思汗hn 数shǔ风流人物点拨:"分' "汗' "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
(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纳比方、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一、重点字词田圃pǔ 禁锢g 留滞zh 喑yīn哑斗笠l 襁褓qiǎng bǎo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雨说》的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
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第3课星星变奏曲一、重点字词朦胧mng lng 覆f盖冻僵jiāng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星星变奏曲》的是江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陈涉世家知识点归纳一.作家作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
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
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
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
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正音阳夏jiǎ间jiàn令当行háng陈胜王wàng怅chàng恨罾 zēng鸿鹄hóng hú忿恚fèn huì笞chī徇xùn 酂cuó柘zhè谯qiáo砀dàng 社稷jì三.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披着,穿着。
四.词类活用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是用网捕的意思。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对……感到奇怪。
夜篝火篝,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狐鸣呼曰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铁甲;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锐利的武器。
皆刑其长吏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
五.古今异义(1)今亡亦死(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卒中往往语。
(4)将军身被坚执锐。
(5)会天大雨。
九年级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
啊!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三、一词多义(1)以:属予作文以记(来)之不以(因为 )物喜,不以己悲以(凭)残年余力吾以(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
(2)国:固国(国防)不以山溪之险去国(国都)怀乡死国(国事)可乎国(国家)恒亡(3)居:居(经过)无何居(住)天下之广居(住宅)居(处在)庙堂之高不可久居(停留)(4)或:或(或许)异二者之为或(有人)曰或(有时)王命急宣四、通假字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宾语,宾语前置。
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判断句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判断语气。
)(3)省略句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滕子京”。
)(4)状语后置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5)定语后置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六、默写课文原句:(1)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7)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静影沉璧(8)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进”“退”分别照应什么?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10)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1)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陈涉世家》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二)一词多义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 、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乃丹书帛曰(动词,写)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卒数万人(几)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集会,议论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下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四)词类活用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 为苦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7、【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8、【死国可乎】为.... 而死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12、[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恼怒二、文言虚词1 、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二世杀之(代词,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2、为:为屯长(当)为天下唱(替)士卒多为用者(成为)为坛而盟(修筑)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或以为死(认为)诚以吾众诈自称(把)以激怒其众(来)三、文言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 ,指扶苏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 ,指吴广(二)【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译为……应当是……三、朗读节奏1 、而戍死者/ 固十六七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唐雎不辱使命》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二)一词多义: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02X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202X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如下:1. 文言文基本句型:- 陈述句:主谓结构,如“吾爱学习”。
- 疑问句:动词、助词和谓语调换位置,如“学习吾爱何?”- 祈使句:只有谓语动词,如“学习”。
- 句末感叹语:句末加“啊”、“哉”、“乎”等,如“学习啊”。
2. 文言文基本句式:- 起承转合结构:先起承转合,再承,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并列句:平行结构,用“与”、“且”、“乃”连接,如“学习使人进步,健康使人快乐。
”- 主谓宾结构:最基本的句子结构,如“人们学习知识。
”3. 常用的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夸大事物的特征或程度,如“天下无敌”。
- 对偶手法:通过对称的结构表达相反的意义,如“风卷残云,雨洒大地”。
- 比喻手法:用一个事物来暗喻另一个事物,如“奋斗是石,成功是金。
”- 排比手法:用并列的句子结构重复表达同样的意思,如“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4. 常用的文言词语和词汇理解: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常见的古代人称代词:吾、尔、乃等。
- 常用的古代助词:之、乎、其等。
- 常见的古代动词:食、行、忧、啖等。
- 古代修辞手法:褒贬不一、排比叠用等。
5. 古代文学常见体裁和作家:- 诗歌:如《离骚》、《静夜思》等。
- 散文:如《孟子》、《论语》等。
- 文言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以上是针对202X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的梳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梳理第六单元

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梳理(二)21、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又名、,相传为春秋时所作,它是我国一部(体例)史书,是一部著作和著作。
课文讲述的这场战争交战双方是这是历史上的战役。
春秋三转:二、重点字词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间.()焉小惠未徧.()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肉食者:间:鄙:①古义:②今义:何以战:对曰:徧:牺牲:①古义:②今义:加:信:①古义:②今义:孚.:福.:狱:①古义:②今义:公将鼓.之:驰:既克:既:克:夫.战:再:盈:靡:3、翻译句子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⑤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三、课文重点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鲁庄公所做的哪件事符合了这个条件?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3、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4、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写法,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5、出自本课的一个成语是6、曹刿认为,在时出击是最佳时机,在齐国败逃后,为什么没有冒然追击,当他后,才决定追击。
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2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相传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整理,共篇,是一部体史书。
至少写出三个出自这部书的成语讽纳二、重点字词句1、给加点字注音昳.()丽朝.()服衣冠.()谤.()讥间.( )进期.( )年市朝.( )2解释词语修.:昳丽..:..: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 旦日弗如远甚:美.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私.我也:吾妻之.美我者:臣之.妻私臣: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面刺.....:..:谤讥于市朝谤讥..:间进..:间:..:市朝期年........:战胜于朝廷:3、翻译下列句子。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复习: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复习: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一词多义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以:(1)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2)(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夫:(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2)(表句尾感叹) 嗟夫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极:(1)(直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穷尽,尽头)此乐何极(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或:(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空:(1)( 天空) 浊浪排空(2)( 消散) 长烟一空通:(1) (顺利) 政通人和(2)(通向) 北通巫峡和:(1)(和乐) 政通人和(2)(和煦) 春和景明则:(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聚拢:云归而岩穴暝备:(1)前人之述备矣:译尽(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备齐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古今异义⒈气象万千【古义:景色和事物;今义:天气变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7.《公输》一、文学常识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2.本文选自《墨子·公输》。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二、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5. 争:同“诤”,直言相劝。
(二)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以牒为械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说,解释,陈说。
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7.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三)古今异义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2.虽.杀臣,不能绝也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6.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7.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8.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9.舍其文.轩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10.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四)词类活用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五)虚词的用法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从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知而不争表转折,却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六)特殊句式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两册文言文的知识点归纳《陈涉世家》一、字意(1)通假字1.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2.为天下唱。
(唱通倡)3.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二、词语归类(1)实词总结为①作,当。
“若为佣耕。
”②担任。
“为屯长。
”③是。
“号为张楚。
”④作为。
“为天下唱。
”⑤制,建造。
“为坛而盟。
”行①(háng)行列。
“皆次当行。
”②做,进行。
“乃行卜。
”③行进,行军。
“行收兵。
”次①编列。
“皆次当行。
”②停留,驻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当①值,承担。
“皆次当行。
”②应该。
“不当立。
”③在,正当。
“当此时。
”举①起事,发动。
“举大计”。
②立。
“死即举大名耳。
”(2)虚词总结之①往。
“辍耕之垄上。
”②助词。
“怅恨久之。
”③的。
“鸿鹄之志。
”④代词。
“二世杀之。
”(代人)“然足下卜之鬼乎!”(代事)“皆下之。
”(代地方)以①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
”②认为。
“或以为死。
”③把。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④用。
“以激怒其众。
”⑤表界限。
“徇蕲以东。
”⑥已经。
“固以怪之矣。
”也①表判断。
“吾闻二世少子也。
”②表诘问。
“何富贵也?”乃①于是,就。
“陈胜吴广乃谋曰。
”②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固①本来。
“固以怪之矣。
”②必定。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而①表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表前后是承接关系。
“夺而杀尉。
”③表前后是方式与目的关系。
“为坛而盟。
”④表前后部分在时间上有先有后。
“收而攻蕲”。
三、翻译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四、问题1、表现陈涉年轻时就有非凡抱负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有什么作用?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
2019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1专题训练五 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岳阳楼记》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政通人和._________________ (2)百废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其旧制____________________ (4)朝晖.夕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____ (6)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连月不开._______________ (8)薄暮冥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忧谗畏讥.__________________ (10)满目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感.极而悲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波澜不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14)宠辱偕.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酒临.风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百废具兴 “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越.明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跨过;跳过。
(2)增其旧制.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制度。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4)气象..万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5)前人之述备.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准备。
202X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202X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如句子结构、词汇用法、词序等。
2.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包括理解古代经典文本的主旨、作者观点和情感。
3. 古代文化与历史知识:文言文作品多涉及古代的历史、人物和文化,需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4. 文言文作文写作技巧:包括如何运用古代修辞手法、如何写作古文议论文等。
5.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表达技巧等。
6. 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训练:通过翻译古文,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具体的教材中,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可能包括:
1. 《孝经》:讲述孝道的经典著作,需要理解其中的主旨和教育意义。
2. 《琴心三绝·谢况》:一篇描写古代琴师谢况的文言散文,需要理解作品的作者、写作目的以及描写手法。
3. 《师说》:一篇论述教师的文章,需要理解其中的论点、论据以及修辞手法。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 《百戏经》:讲述古代百戏的经典著作,需要理解其中的剧种、表演艺术以及对戏曲的评价。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具体的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教材版本有所不同。
学习文言文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训练来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年级人教版古文知识点

九年级人教版古文知识点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文知识点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本文将介绍一些九年级人教版古文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文。
一、古文的基本特点古文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其特点包括语言古老、文字简练、意境深远、修辞技巧丰富等。
古文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需要通过学习和理解古文的语法和词汇,才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二、古文的分类古文可以按照内容、体裁、形式等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史记类、诗赋类、哲学类等;按照体裁可以分为散文、诗歌、骈文等;按照形式可以分为词、曲、帖、碑等。
不同的分类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古文的特点和风格。
三、古文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作者为了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使用的语言技巧。
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对偶、倒装、排比、反问、夸张等。
通过学习和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古文的阅读技巧古文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整体的意义和结构;其次,要注重理解上下文,通过上下文的衔接来推测句子的含义;再次,要注重注意标点符号和词语的用法,这些常常能够给阅读者一些重要的提示;最后,要善于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学习和探讨古文的含义和意义。
五、古文的背诵与默写古文的背诵和默写是学习古文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通过背诵古文,可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通过默写古文,可以加深对古文语法和词汇的掌握。
六、古文的应用与拓展古文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的研究对象,也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实践中,可以通过阅读、欣赏古文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古文的学习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九年级人教版古文知识点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1.《公输》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
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
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ǐng] 犀兕[xī sì] 鼋鼍[yuán tuó] 鲋[fù]鱼文梓[zǐ] 楩[pián]楠长[pián]木B 词语:“说”通“悦”:高兴。
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
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
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
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捨”:放弃。
例句:舍其轩。
“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①为:替。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例句:夫子何命焉为?是。
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
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
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
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
例句: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入见。
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陈涉世家》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二)一词多义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乃丹书帛曰(动词,写)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卒数万人(几)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事】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古义:集会,议论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下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四)词类活用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7、【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8、【死.国可乎】为……而死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2、【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二、文言虚词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二世杀之(代词,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2、为:为屯长(当)为天下唱(替)士卒多为用者(成为)为坛而盟(修筑)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或以为死(认为)诚以吾众诈自称(把)以激怒其众(来)三、文言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二)【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译为……应当是……三、朗读节奏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唐雎不辱使命》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二)一词多义: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然:1.虽然(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2.与臣而将四矣(加)若:1.非若是也(像)2.若士必怒(如果,假如)(三)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今:今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
今:不弯曲)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
今:常用作休息)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
今:容易,简单)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
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
今:徒弟)7.秦王色挠.(古:屈服。
今:轻轻地抓)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
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
今:感谢或凋落)9.以头抢.地耳(古:撞。
今:抢夺)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
今:因为)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
今:增加)(四)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3、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4、天下缟素..5、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二、虚词(以、而、之、者、于)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以.君为长者(把)而:1.挺剑而.起(动作承接,不翻译)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5.愿终守之.(它)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于:1.受地于.先王(从)2.仓鹰击于.殿上(到)3.请广于.君(给)三、特殊句式1、非若是也——判断句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4、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5、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倒装句)四、课文内容分析:【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主题思想】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用“天子之怒”威胁唐雎。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矛盾在对话中得到升级。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
表现出亲王色厉内荏的本来面目。
【写作特点】1、本文以对话为主本文通过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塑造人物形象。
本文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有胆有识,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2、运用对比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
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本文还恰当地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安陵君从正面来衬托唐雎。
用秦王从反面来衬托唐雎。
秦王的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
唐雎的说话技巧:.1、言辞委婉,言之有“节”。
如:“否,非若是也。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等语言,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
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2、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公输》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二)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以牒为械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说,解释,陈说。
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7、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三)古今异义,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2、虽.杀臣,不能绝也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距子矣,吾不言3、吾知所以..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6、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7、荆之地方..8、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9、舍其文.轩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10、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四)词类活用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二、虚词的用法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从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知而不争表转折,却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三、特殊句式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