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范文
2、在对文本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常规问题上,以“以点带面、提纲挈领、以线穿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分片讨论、交流,“把问题抛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概括能力和鉴赏能力。
3、特别注意了课堂教学与社会、文学和影视、音乐诸艺术的交
融汇合,将影视、音乐引进课堂,既增强了课堂的美感,又陶冶了
学生的音乐情操和爱国情操,让学生开了“天目”。
4、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让同学们分成两组在课前网
上查阅关于作者、小说、抗战影视及音乐作品,将其上传至360云盘,实施资源共享,丰富课外知识和阅读容量。
5、在第四、五环节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开放和创新,让学生见
识“大语文教学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引言概述:《芦花荡》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其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复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量和反思。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对《芦花荡》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小说背景与作者介绍1.1 小说背景的介绍《芦花荡》是由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与封建社会的黑暗。
小说以芦花荡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杨春生的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压迫和人性的复杂。
1.2 作者巴金的介绍巴金是中国现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为主题,作品深受读者爱慕。
巴金在《芦花荡》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对封建社会的批评和对人性的关心。
1.3 教学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小说背景和作者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巴金的创作背景和他对封建社会的思量,为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打下基础。
二、小说主题与情节分析2.1 小说的主题《芦花荡》的主题是对封建社会的批评和对人性的关心。
通过描写主人公杨春生在封建社会中的遭遇,小说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小说也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自由和平等。
2.2 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情节蜿蜒生动,通过主人公杨春生的经历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从杨春生的童年到成年,小说展现了他在封建家庭中的压迫和对自由的渴望。
同时,小说还描写了杨春生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2.3 教学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讲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引导学生思量封建社会的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人物形象与角色分析3.1 杨春生的形象与角色杨春生是《芦花荡》的主人公,他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杨春生勇敢、朴重,对封建社会的不公义感到愤怒,并努力追求自由和平等。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2、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清文章脉络;2、掌握文章主要内容;3、探讨“过于自信与自尊的性格”、一、导入二、阅读文本,考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老头子护送大菱二菱进苇塘,由于他的大意,大菱受了伤,第二天老人赤手空拳诱杀鬼子报仇。
三、默读课文,考虑: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其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2、“过于自信与自尊”是什么意思?明确:既自信与自尊过了头,又特别自信自尊、3、文章是如何刻画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过于自尊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在书上圈画。
明确:他对苇塘里的负责人说:“您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依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地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的情况。
护送两个女小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对她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二菱洗脸,大菱怕弄出水声,让鬼子听到,可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小孩呀!"这个地方看出他因为胆子大,因此失去了警惕,是自信过分。
鬼子的探照灯照过来的时候,他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实际照见了,这个地方也看出他太自信了。
大菱挂了花,他没有看到,还在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个老头子太自负了,太大意了、老头子过于自尊的地方呢?明确:当大菱受伤后,老头子浑身无力,“我不能送您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心理特别是愧疚,感到没面子,心理想到: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小孩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海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如何张嘴说话?这老脸呀!4、为了挽回面子,老头子是如何做的?明确:他用莲蓬引诱鬼子,然后把他们引到渔民下了鱼钩的地方,一个人勾住了十几个鬼子,然后就用竹篙痛打鬼子的头明确: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老人的智慧与自信,富有传奇色彩,挽回了老头子的自尊。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芦花荡》教学反思14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芦花荡》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芦花荡》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
可是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
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
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
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
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
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
他们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
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
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
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
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
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案例反思
芦花荡教学案例反思芦花荡教学案例反思【教学目标】1、分析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案例】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
把自己的理解都批在书上或写在练习本上。
一开课,赵老师用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导语把大家引入了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师:小说塑造人物通常从那些方面来写呢?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下边大家就从这些方面看看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生:由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十分机敏、干练。
生:4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愧疚和自责。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反思】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
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
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
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
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
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
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
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
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
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
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范文(2篇)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范文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一个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
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
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
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
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
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
但不管怎样我对这一行为不闻不问是我的失败,当时我是想教育她的,但从其他学生的不屑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有是非判断,所以就错过了。
第二课时感觉成功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气氛越来越好,积极思维的学生多起来。
这和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的过渡有关。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范文(2)芦花荡是一座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的著名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曾带领学生参观芦花荡,并进行教学活动。
回顾这次教学经历,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在这____字的反思中,我将分享我的观察和认识,以及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的反思。
首先,我观察到学生对芦花荡的自然风光非常感兴趣,他们对芦花荡的湖泊、田园和植物品种等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然而,我在这次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错误是缺乏针对学生兴趣的导引和引导。
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兴趣点,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在部分学生中,我观察到了一些不积极的表现,他们缺乏参与和投入的意愿。
其次,我发现我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直观的教学辅助材料。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学反思1、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可是,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坚持广泛、大量的阅读呢?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厚,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
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
学生在语文课上脱离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面对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章却只是进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题、背答案,这样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的。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摸索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下面结合我对《芦花荡》一文的教学,谈谈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联想法。
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
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
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
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里的“钻”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
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钻”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钻”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等,都可运用联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感受文字创造的意境,进而体味语言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2篇)
芦花荡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我一直坚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近期,我组织了一次芦花荡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
下面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反思。
首先,我认为这次活动的组织安排还算合理。
在活动前,我明确了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并与同事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协商。
活动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我通过问答、讲解和示范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芦花荡的起源和特点,培养了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兴趣。
同时,我还安排了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芦花荡的美丽和魅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合作意识。
在活动结束后,我还及时对学生进行了总结和激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然而,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对活动的准备不够充分。
虽然我事前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了解了芦花荡的历史和特点,但我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规划方面还存在欠缺。
例如,我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在活动中有些环节显得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另外,由于活动时间比较紧张,我没有在活动前进行一次模拟演练,导致活动中有些环节的衔接不够流畅,影响了整体效果。
其次,我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还不够到位。
在活动中,我虽然表扬了一些表现好的学生,但对于一些困难较大的学生,我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他们的错误和困惑,我也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解答。
这样一来,这些学生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建立。
另外,我对于学生的激励也显得不够积极。
尽管我在活动结束后给予了学生一些奖励和赞扬,但我缺乏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正面反馈和激励。
最后,我还没有完全发挥好小组合作的优势。
在活动中,我安排了学生按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任务,旨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然而,由于我没有对小组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导致一些小组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不够理想。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
《芦花荡》的教学反思《芦花荡》的教学反思《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
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小组讨论,自主交流成果,我再加以评点。
全班讨论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这节课中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
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
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
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
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
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
所以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因为学生习惯了,反正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
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
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
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个别的精彩的师生互动,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引言概述:《芦花荡》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明确1.1 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芦花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主题和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设定学习任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如阅读分析文本、讨论作品主题、写作感想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1.3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外阅读等,激发学生对《芦花荡》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丰富2.1 多角度解读: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芦花荡》,如历史背景、文学风格、人物性格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2 经典语段分析:选取作品中的经典语段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用词技巧和叙事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艺术形式欣赏:通过欣赏《芦花荡》改编的音乐、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三、教学方法灵活3.1 多媒体辅助: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呈现作品的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等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2 互动教学:采用互动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能力。
3.3 艺术体验:组织学生参加文学沙龙、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学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科学4.1 多元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业评定、口头表达评价、小组讨论评分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及时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4.3 学习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解读展示、文学创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芦花荡教学反思范文(2篇)
芦花荡教学反思范文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一个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
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
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
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
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
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
但不管怎样我对这一行为不闻不问是我的失败,当时我是想教育她的,但从其他学生的不屑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有是非判断,所以就错过了。
第二课时感觉成功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气氛越来越好,积极思维的学生多起来。
这和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的过渡有关。
芦花荡教学反思范文(2)作为教师,我一直坚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近期,我组织了一次芦花荡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
下面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反思。
首先,我认为这次活动的组织安排还算合理。
在活动前,我明确了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并与同事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协商。
活动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我通过问答、讲解和示范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芦花荡的起源和特点,培养了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兴趣。
同时,我还安排了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芦花荡的美丽和魅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合作意识。
在活动结束后,我还及时对学生进行了总结和激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然而,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八年级上语文《芦花荡》教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芦花荡》教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优秀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教学目的】1、快速阅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3、学习小说中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写景对文章的作用。
4、体会文中在叙事中所洋溢的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培养快速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2、把握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事。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自己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进行预习。
了解河北白洋淀的地理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苇塘(wěi)竹篙(gāo)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蹿(cuān)仄歪(zè)飒飒(sà)泅着(qiú)穿梭(suō)2、解释词语:尖利:尖锐,锐利。
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也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吆喝:大声喊叫。
二、导入电影《黄河绝恋》、《紫日》、《敌后武工队》等都是反映抗日斗争的,最近又在重拍《小兵张嘎》,在这些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中,让我们感受到群众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更让我们认识到群众的智慧和勇敢精神,它让我们至今难忘。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抗日战争岁月里的一个故事。
1、作者孙犁:孙犁,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安平县人。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芦花荡》等集子中。
建国后还创作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等。
2、请学生介绍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以及河北白洋淀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芦花荡》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
可单纯就课堂效果而言,我发现这堂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
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
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
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
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
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导致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在做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
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
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
就行了。
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
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
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