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3课 傍水而居 3.3.2《水上都市—威尼斯》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3课傍水而居3.3.2水上都市_威尼斯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3课傍水而居3.3.2水上都市_威尼斯课件新人教版
圣马克广场
总督宫
遍布教堂、宫殿和广场, 有明显的宗教性。
h
9
“公共汽车” ——交通船
贡多拉
“小汽车”——汽艇
h
10
丰富的传统节日
h
11
因水而美——其 美美在独特的水城 风光。在威尼斯, 水为道路,舟为车。
h
12
材料一:1966年,威尼斯发生大洪灾,城内水位升高了1 米洪。水持20续01四年天,四威夜尼,斯使又城遭洪市受水的了泛大滥历半史、部上水分最位都为上淹严涨在重水的中水,灾近, 些年来,威尼斯最大的广场每年遭受100多次洪水袭击。
1.最初选择居住在这里的人是靠什么为生的?2分 捕鱼
2.该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分) 海上贸易
3.如果你是该市市长,你准备怎样发展本市的经济?6分 1、凭借港口优势,继续发展渔业.
2、依靠科技对海产品进行深加工
3、大力发展旅游业 4、继续发展商品贸易
5、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害趋利h 。
17
பைடு நூலகம்
水对傍水而居地区的影响
水上都市 ——威尼斯
h
1
位于意大利的东北部, 濒临亚得里亚海
40°N
10°E
1、结合课本附录图、图册P67等说说意大利的: 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等)
威尼斯的气候特点
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
h
2
因水而生 因水而兴 因水而美
因水而忧
h
3
看图结合课本回答:
(3)他们是如何解决这 些困难,建立起威尼斯 的?
回防答止:过三则度材开料采分地别下反水映,出威建尼立斯海忧上在防何堤处工? 程,
液体请贮你入法帮、威迪尼斯斯尼排托忧管解法难、建造浮动水闸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课《傍山而居》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课《傍山而居》教案 人教版

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傍水而居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2.通过收集太湖流域的相关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水乡城镇的柔美,从热爱家乡的水到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4.从资料和图片中分析“水”源起的作用,在实际行动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水乡城镇的生产,生活特色。

[教学难点]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研讨法,主动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播放歌曲《太湖美》问:1.歌中赞美的是哪一个地方?2.听了这首歌以后,你脑海中浮现出的是怎样的一幅画卷?3.你认为那个地方主要美在哪里?当学生议论到美在水时,可以很自然地导出本节新课。

<板书>水乡孕育的城镇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成果大展示师:刚才大家听了《太湖美》这首歌以后,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水中鱼虾戏红菱,河渠纵横稻谷香”的优美山水画。

下面我们请各位同学都能慷慨大方地交流你们在课外收集到的有关太湖流域的资料,让我们全班都来共享你的成果,看谁收集到的最多、最棒!生:(纷纷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或文字或图片,并进行交流。

)师:刚才好多同学非常慷慨地向我们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精美资料,使我们大开眼界,我们对这些同学表示感谢!也为他们能收集到这些精美资料感到骄傲!师生:热烈鼓掌!师:汇总、简介、补充课外资料: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公里,大小岛屿48个,山水相依,流域面积36500平方公里,太湖流域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地形中以平原为主,占68%丘陵和河湖各占16%,是全国重点淡水渔业基地,太湖流域耕地2400万田,占全国0.17%,人口3400万,占全国3.1%,但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10%—12%,财政收入占全国13%—14%,被誉为祖国的“金三角”。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 耕海牧渔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 耕海牧渔

劣势: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优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 湾,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向大海要资源,发 展渔业
讨论:日本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自然条件:
社会条件:
讨论:日本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四面环海的岛国
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然 条
——北海道渔场
2、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3、北海道渔场,暖寒流交汇处,饵料丰富,渔业
想一想:日本人 的生活日本为自什称么为与彻 鱼息息底的相食关鱼?民族,
鱼一直是日本 饮食生活的主 角。而实际上, 鱼已经深入到
日 生本产人方生式活 : 中 耕的海方牧方面漁面。,
构成了日本独 特的鱼文化。
思考:日本为什么要发展渔业?
日本的地理位置 ——四面环海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 西岸。
资源丰富
横滨
大阪
神户
A.北海道渔场(日本):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B.秘鲁渔场(秘鲁):秘鲁寒流经过。
C.纽芬兰渔场(加拿大):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D.北海渔场(欧洲):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讨论:日本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1、悠久的捕鱼历史,经验丰富,二战后大规模发展远 洋渔业
2、沿海地带的填海造陆和经济发展破坏了鱼类生长 和繁殖的场所; 国际:1、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使日本渔民只能在 本国海域范围内捕鱼;
2、世界燃料价格的上涨,使捕鱼的成本大大增加;
人工养殖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日本采取的措施:
1、设定禁渔期,并对捕捞方法做出规定,避免过 度捕捞,现使在渔日场本有沿休海养的生围息垦的和机其会他。开发活动得到 2、制定了海控洋制环,保水法污规染,也控得制到废了水较排好放的,治保理护,沿沿海 水质,为海鱼水类质生得长到提了供恢无复污。染真的正环实境现。了耕海牧渔。 3、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利用 高技术,培育、改良鱼虾的种苗和幼仔,提高海 产量。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

第三课傍水而居第1节耕海牧鱼1.日本的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一个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岛国。

(2)日本国土的特点: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日本的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其旁边的一些小岛组成。

(3)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拥有世界闻名渔场:北太平洋渔场。

其成因有:沿海海疆鱼类饵料丰富,鱼群集中,且有自然优良港湾作为渔业基地,渔业特别发达。

在沿海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的渔港。

2.生产特色:渔业发达(或:日本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①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②渔业资源丰富,位于闻名的北太平洋渔场,沿海分布着众多的渔港。

(2)社会经济条件:强大的工业对日本的渔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造船业:日本造船业发达,所造渔船性能优良,设备先进。

②纺织业:发达的纺织业,织就了优质的渔网。

③电子工业:先进的电子工业,为远洋捕捞供应了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

方面,表现生产,水产业、造船业饮食,美味的海鲜语言、文字,带“鱼”旁的文字和相关谚语节日,“男孩节”的鲤鱼旗艺术,鱼的雕塑3.日本独特的“鱼文化”(1)成因:日本有着悠久的捕鱼历史,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在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

(2)表现:人们的生活到处散发着浓烈的海洋气息。

(详细见右表)4.日本渔业的发展(1)渔业发展历程:①早期,渔民主要在沿海地带捕鱼。

②其次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和捕鱼装置与技术的进步,远洋捕捞快速发展起来。

③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以及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渔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现在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2)面临问题: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沿海水域的水质明显恶化。

②沿海地带的填海造地,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③现在捕鱼的范围大大缩小。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知识点素材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知识点素材人教版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地形: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水文:湄公河,水网密布,灌溉便利;土壤:深厚、肥沃;2.种植的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主;B.生产劳动依靠人工完成,注重协作劳动;4.区域生活特点:1)干栏式建筑;2)以大米及米制品为食;3)精神生活: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春耕节”和“御耕礼”是当地人们的传统节日;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劳动力丰富(人口稠密)。

农业生产的劣势: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水旱灾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7.湄公河平原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特点: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材料,屋顶坡度大,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好处:A气候湿润,通风防潮;B竹木较多,就地取材;C降水充沛,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用机器种庄稼(美国大平原)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全年气候温和;地形: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水文: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较充足;土壤:肥沃。

2.种植的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少;B.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主)C.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大批粮食外运。

4.区域生活特点:1)人们生活水平较高;2)住房宽敞,还有很大的粮仓和农用机械房;3)出行依靠汽车等交通工具,农庄位于公路附近;4)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

农业生产的劣势:劳动力不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与山为邻1.垂直的生计—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农业生产)(1)地理位置:该地区在南美洲,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2)自然环境: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大部分地区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

这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明显的变化。

详见教材第64页3-17图。

(3)人们的农业生产情况:A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稻米,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种植业)。

B.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畜牧业)。

(4)人们的生活情况:A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

B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C骆马是本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5).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答:骆马。

它的形象泛起在国徽上说明了什么?答:骆马在本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2.山地之国——瑞士(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旅游业(1)地理位置:瑞士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瑞士有山地之国之称。

瑞士人被称为大山之子。

(2)自然环境: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最雄伟的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

.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有莱茵河(注入北海)、多瑙河(注入黑海)和波河(注入亚得里亚海)。

瑞士的地形特征: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耕地面积少,矿产资源奇缺。

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3).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是怎么形成的?答:是由于河流和冰川的感化形成的。

(4) 多样的地形、独特的景观,以及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为瑞士人提供了丰厚的旅游资源。

瑞士发展支柱产业之一是旅游业。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课《傍水而居》教学设计2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课《傍水而居》教学设计2
3. 改进措施:
(1)针对课堂组织问题,今后在讨论环节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讨论话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在教学方法方面,今后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在教学评价方面,将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互评、实践报告等,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傍水而居”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傍水而居”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傍水而居的原因和影响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傍水而居”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傍水而居”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2. 教学活动设计:
a. 导入:以一个关于人类傍水而居的短视频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b. 讲授:教师通过PPT展示人类傍水而居的原因和影响,同时结合地图和图片,生动形象地进行讲解。
c.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每组选择一个文明进行深入研究。
d.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人类为什么傍水而居的原因和影响产生困惑。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难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缺乏对历史事件深入分析和解释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__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word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__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word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南河平原家住平原用机器种庄稼:美国平原垂直的牧场:天山山脉(哈萨克人利用山地牧场,进行“四季放牧”---“转场”)与山为邻如画的梯田:云南元阳哀牢山区热门的山谷水乡孕育的城镇:太湖流域傍水而居耕海牧鱼:日本渔业独特的鱼文化和面临的问题水上都市: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优现代化的大牧场: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草原人家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地区草原风情:“逐水草而居”丝路明珠干旱的宝地石油宝库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第一课家住平原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图册P32-33或填充图册P15图4-1)特色: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业;传统民居以木、竹为主,用桩支撑,悬空架设,斜顶;人们崇尚“谷神”“稻神”;人们间能团结互助,关受弱者,共度难关。

成因: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传统农业受天气影响大;大量灌溉和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维护等需要全村协作完成。

(P74-75)2、美国中部大平原。

特色: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规模大,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高,商品性农业;人们居住较分散;生活水平较高。

成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地广人稀,便于大规模生产经营;交通运输便利;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为农业提供服务。

(P75-77)①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湄南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这里的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工完成;湄南河平原分布着全国87%的人口;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祈求神灵保佑。

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每年的播种、插秧和收割都需要全村协作完成,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

(P74-75)②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B.劳动人手不多;C.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D.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教学设计
(4)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傍水而居相关的课外书籍,如《水乡的记忆》、《傍水而居的文明》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傍水而居》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傍水而居》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傍水而居》教学目标和《傍水而居》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傍水而居》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傍水而居》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傍水而居》学习状态。
2. 交通便利:水路交通具有运输量大、运输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有利于人们进行商品交易和物资运输。
3. 土地肥沃:傍水而居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使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4. 防御灾害:傍水而居地区河流具有调节气候、防洪抗旱等作用,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繁衍。
例题2:请列举几个典型的傍水而居地区,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3. 素质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傍水而居的原因和影响,使学生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解释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解释能力。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

其次课与山为邻第1节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2)垂直的自然景观①成因: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困难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改变。

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②表现(见上图)海拔1 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热带雨林;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区为暖温带,分布着灌木、矮树、草地;海拔3 000-4 500米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海拔4 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缘由: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或: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困难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改变。

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淡薄,对人类活动造成很多限制。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供应了衣食来源。

(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峻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马路困难重重。

但是,骆马却能在坎坷的山路上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穿着:羊驼毛质地温柔,纤维瘦长,保暖性强,极为宝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4.印第安人的发展(1)过去:勤劳才智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建了古老绚丽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宝。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家住平原1、平原:平坦起伏小,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湄公河平原(传统农业) 美国中部大平原(商品性农业)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3)地形和土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水文:水网密布,湄公河自北向南穿过平原,灌溉发达。

(1)地理位置:位于北美洲中部。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

(3)地形和土壤:地势平坦。

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4)水文:密西西比河贯穿平原中部,灌溉方便生产特点精耕细作,人力劳作;产量高,商品率低(自给自足);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

劳动人手不多,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产量大,商品化、一体化程度高。

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小麦、大豆、玉米(旱地农业)生活特色人口稠密;吊脚屋,通风防潮,安全防兽;以米饭为主,水稻生产影响着文化、精神生活(崇尚稻母、谷神),邻里关系密切,团结互助。

地广人稀,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以肉类食物为主;交通发达。

共同点都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都有河网分布,有利于灌溉。

3、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产量大,仓储条件好,交通发达二、与山为邻1、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条件相对困难、艰苦安第斯山脉(秘鲁)阿尔卑斯山脉(瑞士)山脉位置和走向(1)山脉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9000多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

(2)山脉走向:南北走向。

(1)山脉位置: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腹地;跨越的国家有: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列支敦士登、斯洛文尼亚;是莱茵河、多瑙河、波河的发源地。

(2)山脉走向:东西走向。

山区景观特色秘鲁安第斯山区位于热带,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使其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差异明显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课傍水而居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课傍水而居 教案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进行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河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等抽象概念难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难以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f. 可持续发展
③ 板书句子:
a. “大河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河流流域居民的农业生产、渔业和其他经济活动。
b. “河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强调河流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提供水源、交通和食物等资源。
c. “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总结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如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文化传承等。
c. 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地图、学术论文等,获取更多关于河流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信息,拓宽知识视野。
d. 虚拟仿真实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如模拟河流流域农业生产、手工业制作等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e.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程相关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创新: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认识我国主要河流,了解河流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者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__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__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处热带,这里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2、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发展稻作农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稻作农业精耕细作对劳动力的要求,另一方面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3、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水桩支撑,悬空架设,这样设计有利于通风防潮,存放物品。

4、湄公河平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御耕节”是柬埔寨的传统节日,水上木偶戏是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

5、美国地处北美洲,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这里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6、美国的工业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因此美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

7、美国中部平原与湄公河平原的对比差异湄公河平原美国中部平原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气候特点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中纬度地区,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气候温和。

(温带大陆性气候) 流经河流湄公河(水网密布)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比较充足)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生产方式人工劳作,精耕细作机械化耕作人口密度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口稀少(劳动人手不多)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特点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属于商品性农业文化生活特色高脚屋(“干栏式”民居);精神生活:崇尚神灵、团结互助、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农业生产的劣势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旱涝灾害劳动力不足如何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第二课、与山为邻8、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3单元第三课第3框水上都市课件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3单元第三课第3框水上都市课件 人教版
因水而兴
理性分析
圣马克教堂
理性分析
因水而美
99米 伽利略
叹息桥建于1603年,因桥上死囚的叹息声而得名。叹息桥两端连结 着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府和威尼斯监狱,是古代由法院向监狱押送死
囚的必经之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 的能力
徜徉威尼斯
在威尼斯,你会乘坐何种交通工具?
运河——公路 纵横的水道——大街小巷 船——交通工具:
水之间密切的关系。
难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对威尼斯产生的影响
三、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水城威尼斯的“生”“兴”“美”“忧”的分析学习, 了解傍水而居的威尼斯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典型资料和重要图片描述“水”在威尼斯城的发展历程 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深了对建设城市需要条件的理解,同时难点得 到了突破。
因水而生
阅读卡(P74)
威尼斯地理位置优越, 成为东西方商品的集 散地和贸易中心,是 地中海著名的商业港口, 还一度是欧洲最 大的商业城市,居民 以商业和航海业为生。
设计意图:用这种个人归纳的方 式,十分简洁明了,便学生疏导 整理和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 归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 此突破重点
“公共汽车”——交通 船 “小汽车”——汽艇 专载游客——贡多拉 (单桨平底木船)
威尼斯街景图
在威尼斯,你可以参加当地哪些传统节日?
贡多拉划船比赛
威尼斯狂欢节
威尼斯的忧伤
因水而忧
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1951年威尼斯的 常住人口为17.4万人,而1996年这一数字已经 下降为7万人。今年10月刚刚公布的常住人口 数量则不到6万人,其中四分之一为64岁以上 的老年人。威尼斯市人口统计部门官员表示, 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截至2030年威尼斯将不 再有本地出生的常住人口。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课《傍水而居》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课《傍水而居》教学设计1
2.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使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史料,了解人类如何利用水资源、如何建设水利设施等历史事实。
3.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对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和水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4. 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和建设水利设施的技术也有所不同。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傍水而居》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傍水而居》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傍水而居》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 人类傍水而居的原因:人类选择傍水而居的原因主要有水资源的丰富、农业灌溉的需求、交通物流的便利等。学生需要了解水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水对农业生产、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影响。
2. 水利设施的建设:学生需要了解人类如何利用水资源,包括修建水库、水渠、堤坝等水利设施。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代埃及的尼罗河水利系统、中国的都江堰等案例,了解水利设施的功能和建设技术。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6. 学生自我评价与反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7. 家长评价与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获取家长的反馈意见,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5. 作业:布置相关史料阅读和分析作业,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3.3 傍水而居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3.3 傍水而居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

第三课傍水而居第1节耕海牧鱼一、选择题1.下列能体现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的是( )A.多平原B.资源丰富C.土地资源丰富D.临海多良港2.岛国日本具有独特的生活、生产风情。

下列叙述中,符合日本风情的是( ) A.每年七八月份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B.一年中的“渔民节”是渔民最大的节日C.发展绿洲农业,瓜果收获季节载歌载舞D.崇尚“谷神”“稻母”,祈求神灵保佑获得丰收3.关于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某某道的关东平原是其最大的平原B.处于两大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C.气候四季分明,很少受到台风侵袭D.位于南太平洋渔场,鱼类饵料丰富4.下列关于日本地理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亚洲东南部 B.属于西亚C.位于亚洲东部D.位于南亚5.读右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是某某道岛,该岛附近渔业资源丰富B.②是富士山,它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C.③是日本海,该海沿岸地带工业分布特别集中D.日本火山众多,地震频繁6.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但人们都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营造出美好的生活场景。

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有( )①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形成了山上畜牧业和山下种植业的不同生产生活景观②日本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③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业实现了高度的一体化④典型的山地之国、旅游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是对瑞士的真实写照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渔业生产可分成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淡水捕捞等几部分。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日本是一个渔业非常发达的国家。

这得益于日本( )①强大的工业②丰富的渔业资源③众多的人口④独特的“鱼文化”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8.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海洋捕捞能力迅速提高,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而逐渐衰退,70%的渔业资源因破坏而减少。

因此,我们应该( )①严格禁止捕捞,保护渔业资源②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③提高科技水平,增强捕捞能力④保护海洋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1.观察右边的日本略图,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1.最初选择居住在这里的人是靠什么为生的?2分 捕鱼
2.该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分) 海上贸易
3.如果你是该市市长,你准备怎样发展本市的经济?6分 1、凭借港口优势,继续发展渔业.
2、依靠科技对海产品进行深加工
3、大力发展旅游业
4、继续发展商品贸易
5、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害K趋12教利育资。料
17
水对傍水而居地区的影响
区域
有利影响
面对的问题
日本
海洋捕捞和海洋水产 海洋污染和填海造陆 养殖使其渔业发达 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
殖的场所,渔业减产
威尼斯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
捷的交通促进了商业
的发达;独特的水城
风光使其成为著名的
旅游城市
K12教育资料
海水倒灌影响地面建 筑、威胁城市结构, 水位上涨影响人们的 生活
材料二:根据地球板块理论,威尼斯每100年大约下沉1.3 厘米,但是二战后,为满足发展需要,威尼斯人大量开 采灌现地象下更水为,严致重使。整个城市地在面20下年沉内、下海降水30倒厘灌米,海水倒
材料三:威尼斯面积不到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不到6万 人,然而每年到此旅游的人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他们为 此带来的生活垃圾,令威尼环斯境不污堪染承受。
因水而忧——主要是水淹威尼斯,如水位上涨、海水倒灌,经常
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侵蚀着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响到整个
城市的结构。
K12教育资料
16
•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全国最大的城市,由100多个小岛 组成。这里本是一片芦苇丛生的湖泊,渔民在12世纪围了 一块地定居。因为靠海,便于贸易,1296年开始建设城市, 到14世纪已是东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回防答止:过三则度材开料采分地别下反水映,出威建尼立斯海忧上在防何堤处工? 程,
液体请贮你入法帮、威迪尼斯斯尼排托K12忧教管育资解法料 难、建造浮动水闸 13
因 水 再 兴
威尼斯的水上风光以及每年丰富
多彩的艺术盛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
地的游客。
K12教育资料
15
对于水上古城威尼斯来说,可谓是”因水而生、因水而 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忧“,你能作简要说明吗?
叹息桥
威尼斯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圣马克广场
总督宫
遍布教堂、宫殿和广场, 有明显的宗教性。
K12教育资料
9
“公共汽车” ——交通船
贡多拉
“小汽车”——汽艇
K12教育资料
10
丰富的传统节日
K12教育资料
11
因水而美——其 美美在独特的水城 风光。在威尼斯, 水为道路,舟为车。
K12教育资料
12
材料一:1966年,威尼斯发生大洪灾,城内水位升高了1 米洪水。持20续01四年天,四威夜尼,斯使又城遭洪市受水的了泛大滥历半史、部上水分最位都为上淹严涨在重水的中水,灾近, 些年来,威尼斯最大的广场每年遭受100多次洪水袭击。
K12教育资料
岛以桥连 水为通道 5
阅读卡
威尼死城的兴起
优越的地理位置, 便利的水运交通。
商业、航海业
600多年前,地中海是连 接亚、非、欧三洲贸易往来 的主要通道。位于其北岸的 威尼斯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 优势,发展为东西方商品的 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后来, 威尼斯成为地中海沿岸著名 的商业港口,还一度是欧洲 最大的商业城市。这里的居 民多以商业和航海业为主。
水上都市 ——威尼斯
K12教育资料
1
位于意大利的东北部, 濒临亚得里亚海
40°N
10°E
1、结合课本附录图、图册P67等说说意大利的: 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等)
威尼斯的气候特点
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

K12教育资料
2
因水而生 因水而兴 因水而美
K12教育资料
因水而忧
3
看图结合课本回答:
(3)他们是如何解决这 些困难,建立起威尼斯 的?
⑴威尼斯人的祖先为 什么选择在此建设 他们家园?
利用有利地形躲避外 敌,便于防守
⑵在这样的地方修建 城市,最大的困难 是什么?
城市用地和排水问题
在水上打地基、建房屋
K12教育资料
4
一千多前这里原
是上百个的岛屿群, 后来威尼斯人祖先 在此打下一个个木 桩,建立家园,变 海面为水道,建起 了众多的桥梁,使 岛屿相连成城市。
K12教育资料
6
《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13世纪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
父亲和叔叔,来到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 古城。回到威尼斯之后,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 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 。
K12教育资料
7
威尼斯“美”在哪里?
K12教育资料
8
圣马克教堂
因水而生——威尼斯原来是亚得里亚海的100多座岛屿组成的岛 屿群,后来其祖先在此建造家园,岛屿相连成为城,以水为通道;
因水而兴——地处地中海东北部,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 运交通,使其成为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从而日益 兴起;
因水而美——其美就美在独特的水城风光。在威尼斯,水为道路 舟为车,沐浴在海风中的古老的建筑以其无穷的魅力让人怀旧、 让人遐想。此番美景吸引了各国游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