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知识讲解
地理高一知识点大气受热
地理高一知识点大气受热大气受热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地球大气圈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形成等方面。
本文将以地球大气层受热为主题,探讨大气受热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一、大气受热的原理地球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会部分被大气层吸收,部分被反射和散射,最终达到地球表面。
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会使其升温,释放出热能。
这种通过辐射和热对流传递能量的过程称为大气受热。
二、大气受热的影响因素1. 纬度分布: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偏转,地球不同纬度上每天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
太阳辐射的垂直角度越大,单位面积上接受到的辐射量越多,因此赤道地区的受热量更高。
2. 季节变化:地球绕太阳运动形成了四季的变化,这导致了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不同地区的角度和时间发生变化。
在夏至时,太阳的高度角最大,直射地面的辐射能量最强,而在冬至时,太阳的高度角最小,辐射能量减弱。
3. 地形和海陆分布: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陆分布会对受热产生影响。
陆地的比热容和热导率较小,容易受热;而海洋的比热容较大,热传导能力较强,所以海洋的受热相对较慢。
此外,山脉、高原等地形也会影响热量的分布和传递。
4. 云量和气候变化:云层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遮蔽作用,云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地面的受热量。
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受热,例如冰川消融会导致反射能量减少,地表温度升高。
三、大气受热的影响1. 气候影响:大气受热直接影响地球的气候形成。
受热不均匀导致了地球表面温度的差异,进而形成了赤道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不同的气候带。
2. 气流和水循环:大气受热导致了空气的上升和下沉,形成了气流的运动。
这种气流运动将热量和水汽从赤道地区运输到其他地区,进而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和水循环。
3. 气象变化:大气受热的不均匀分布会引起气象现象的发生和变化。
例如,热带地区的大气受热强烈,会产生强热带风暴和季风;而高纬度地区的大气受热较弱,会出现极地气团和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
高中地理——(全球变暖、厄尔尼诺、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全球变暖、厄尔尼诺、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点
1、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可以轻易的透过温室气体进入地面,而地面产生的长波辐射大部分都会被温室气体吸收,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全球变暖产生的主要影响如下:
①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低海拔城市;
②全球大气紊乱,气候异常,极端气候增多(干旱、洪涝);
③中高纬度降水增加,非洲等地区降水减少;
④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
⑤影响农作物的种植;
⑥传染病增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全球变暖》 知识清单
《全球变暖》知识清单一、什么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
这种温度上升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导致地球的能量平衡被打破,使得更多的热量被截留在大气中。
简单来说,地球就像一个大温室,原本有自己的温度调节机制。
但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排放出了过多的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就像给地球这个大温室加了一层厚厚的“保温被”,让地球越来越热。
二、全球变暖的原因1、温室气体排放(1)化石燃料燃烧: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发电、交通运输还是工业生产,都离不开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2)农业活动:例如,牲畜的养殖会产生甲烷;农业土壤中的氮肥使用会释放氧化亚氮。
(3)废弃物处理:垃圾填埋场中的有机废弃物分解会产生甲烷。
2、森林砍伐树木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
然而,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减少了树木的数量,降低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同时被砍伐的树木腐烂或燃烧也会释放二氧化碳。
3、工业生产许多工业过程会排放温室气体,如水泥生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4、人口增长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导致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
三、全球变暖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由于气温升高,极地的冰盖和高山的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对沿海地区和岛屿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可能会淹没一些低海拔地区,破坏沿海生态系统,影响人们的居住和生活。
2、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全球变暖使得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热浪等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这给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3、生态系统破坏许多动植物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
一些物种可能因为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气候而灭绝,生态平衡被打破。
4、粮食安全问题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产量和质量。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讲解:全球变暖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讲解:全球变暖一、知识点讲解全球变暖1、原因: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大量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的减少。
2、危害: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原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还会导致: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3.对策:(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甲烷的排放量等)。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运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二、跟踪训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6~8月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单位:mm)。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Q处降水量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于25 mm,受信风带控制 B.大于50 mm,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小于25 mm,受信风带控制 D.小于25 mm,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2.P区域等降水量线特别密集,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地形D.洋流下图为“某国家沿海地区局部示意图”,其中乙图为甲图中河流R中EF河段的剖面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R河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热同期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B.该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可能是小麦C.该地可能是重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 D.该地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P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丙图中的( )A.a B.b C.c D.d下图1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图2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D.受陆地影响6.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2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高考地理气候变化知识点解析
高考地理气候变化知识点解析在高考地理中,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理解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关键。
下面,让我们一起深入解析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一、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表现气候变化指的是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温度、降水、风等气象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气候类型的转变。
从温度方面来看,全球气温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被称为全球变暖。
近百年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约 074℃。
这种升温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比如冰川和冻土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等。
降水的变化也十分显著。
一些地区的降水增多,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着干旱加剧的问题。
例如,在某些季风区,暴雨等极端降水事件变得更加频繁,而在一些内陆地区,干旱的情况愈发严重。
风的变化相对较为复杂,但总体来说,大气环流的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这会影响到各地的气候特征和天气状况。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的变化、火山喷发等。
太阳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会影响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从而对地球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火山喷发时,大量的火山灰和气体进入大气层,会阻挡阳光,导致地球表面温度暂时下降。
然而,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
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领域都依赖于化石燃料,其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森林砍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重要“碳库”,大量砍伐森林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同时被砍伐的树木腐烂分解也会释放出二氧化碳。
此外,农业活动中的甲烷排放,如稻田中的水稻种植和牲畜养殖,也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球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生态系统方面,气候变化导致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变暖的地理知识点详解与总结
全球变暖的地理知识点详解与总结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对地球的气候、生态、地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与全球变暖相关的地理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全球变暖的原因。
主要因素包括温室气体的排放,如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一氧化二氮(N₂O)等。
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能源消耗(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以及农业活动(如牲畜养殖排放甲烷)等,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源头。
从地理的角度看,大气环流和洋流在全球气候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全球变暖改变了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模式。
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异常的高温和暴雨,而拉尼娜现象则带来相反的效果,即低温和干旱。
全球变暖使得这两种现象的规律变得更加不稳定,给世界各地的气候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气候变暖对冰川和冰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极地地区,气温升高导致冰川和冰盖加速融化。
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盖融化,不仅导致海平面上升,还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原本依赖冰盖生存的动植物面临栖息地丧失和食物资源减少的困境。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带来的一个显著后果。
随着冰川和冰盖的融化,以及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的海水体积膨胀,海平面不断上升。
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地势较低的地区,如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面临着被淹没的威胁。
这不仅影响了人类的居住和生活,还对沿海的生态系统,如湿地、珊瑚礁等造成破坏。
全球变暖还影响了降水模式。
一些地区可能会经历更频繁和更强烈的暴雨,导致洪涝灾害;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干旱。
这种降水分布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局势,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用水安全。
在生态系统方面,全球变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许多物种由于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气候条件而濒临灭绝。
例如,某些候鸟的迁徙模式可能因为气候的变化而被打乱,它们可能无法在合适的时间到达适宜的栖息地。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进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昼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动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阴沉的天空出现湛蓝色。
2.大气对空中的保温作用大气经过吸收空中长波辐射坚持热量,然后经过大气逆辐射补偿空中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进程原理的运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昼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招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时节,南方农民常用天然烟幕的方法来加弱小气逆辐射,使空中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方式2.构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基本缘由〕→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上下状况。
3.了解热力环流应留意的效果:①近空中受热,气流上升,构成高压〔气温高那么气压低〕,空中那么构成高压;近空中冷却,气流下沉,构成高压〔气温低那么气压高〕,空中那么构成高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高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罕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构成的大气运动方式。
白昼,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收缩上升,近空中气压降低〔空中气压降低〕,构成〝海风〞;夜晚状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构成〝陆风〞,〔白昼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昼,因山坡上的空气剧烈增温,招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构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此沿坡下滑,流入谷地,构成山风。
全球变暖的知识点
全球变暖的知识点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以下是关于全球变暖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1. 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工业化、能源使用、森林砍伐和农业活动等都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
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逐渐升高。
2. 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和气候变化。
首先,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干旱、飓风和热浪等。
其次,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并威胁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环境安全。
此外,全球变暖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许多物种受到灭绝的风险。
3. 全球变暖的应对为了缓解和适应全球变暖的影响,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国际社会达成了《巴黎协定》,约定全球增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争取将增温控制在1.5摄氏度。
其次,各国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与利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此外,加强森林保护与恢复,提升农业生产的适应性,也是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举措。
4. 全球变暖的国际合作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组织和机制进行合作。
各国在减排、技术转让、气候资金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寻求共识并制定各自的行动计划。
此外,许多国际合作项目也被实施,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全球变暖的能力。
5. 个人应对全球变暖的方法作为个体,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全球变暖。
首先,减少能源的浪费,合理使用电力、燃气和水资源。
其次,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出行、选择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等。
此外,垃圾分类、节约用水、植树种草等行为也能为减少全球变暖做出一定贡献。
总结: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对环境、气候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全球变暖知识点总结
全球变暖知识点总结近年来,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全球变暖的知识点。
1.全球变暖的概念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长期上升的趋势。
科学家们通过观测数据和气候模型预测,全球变暖将会导致气候系统的变化,包括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2.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的照射后,一部分热量被吸收,而另一部分则被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并重新辐射到地球表面,使得地球的平均温度升高。
3.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等。
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能源利用和交通运输等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进而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
4.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全球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
例如,热浪、干旱、洪水、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5.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威胁到低洼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同时也加剧了海岸侵蚀的风险。
6.生物多样性损失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气候变化影响了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和生命周期,导致一些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的食物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7.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为了减缓全球变暖的影响,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节能减排、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等措施能够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总之,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系统都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保护地球的未来。
高一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点
高一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太阳辐射照射在地球表面上,导致气候变化和气象现象产生的一种循环运动。
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点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天气预测以及地球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高一学生需要了解的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热带高压带和副热带低压带地球上的热带地区受到太阳直射,因此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强烈,产生高温气流。
这些高温空气会上升形成低气压带。
在赤道附近,产生了一个巨大的低气压带,我们称之为“热带低压带”。
随着空气上升,水汽在冷却过程中凝结形成云,沉积下来形成热带雨林。
在极地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弱,地表温度较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
二、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高压带赤道地区的空气上升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该带是地球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赤道低压带附近,空气上升后形成云层和降水,形成了大量的热带雨林和常年的降水。
而在副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形成副极地高压带,那里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几乎没有植被覆盖。
三、温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存在着一条带状地带,这个地带被称为“温带”,气温适中,四季分明。
在这个地带,气压和温度的变化使得风向也发生了变化。
而位于温带和副热带之间是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降水量适中。
四、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受海洋表面水温变化的影响,形成了海洋性气候。
这种气候通常温暖湿润,降水量较大。
而在高纬度地区,受陆地和植被的影响,形成了大陆性气候。
这种气候通常寒冷干燥,降水量较少。
五、风系统大气热力环流形成了一系列的风系统,比如赤道东北贸易风、副热带西风带、季风、极地东北风等。
这些风系统对于气候变化和天气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赤道东北贸易风带来了热带地区的温暖和潮湿的空气,季风变化则会导致季节性的风雨。
通过了解以上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和自然环境变化。
全球变暖知识点总结
全球变暖知识点总结一、全球变暖的定义和原因1.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的现象,是目前全球环境问题中最为严重和紧迫的问题之一。
2.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氟利昂等,这些气体会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3. 人类活动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农业开垦等,这些活动都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的程度。
二、全球变暖的表现1.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导致了气候的急剧变化,表现为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台风、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
2. 冰川融化:全球变暖导致了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加剧,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3. 生态系统受影响:全球变暖导致了各种生态系统的断裂和破坏,林火、草原退化等问题不断加剧。
4. 海洋酸化:全球变暖导致了海洋温度上升和酸化加剧,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威胁。
5. 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全球变暖导致了一些生物种群的减少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6. 经济受损:全球变暖导致了农作物减产、渔业受损、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全球变暖解决对策1. 减排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关键。
包括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等。
2. 森林保护: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吸收温室气体的媒介,保护森林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
3. 国际合作: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才能真正解决。
4.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可以研发更环保的能源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5. 绿色低碳发展:提倡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通过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6. 增强公众意识:增强公众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认识和关注,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人们采取环保行动,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1. 冰川融化:全球变暖导致了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加剧,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和自然灾害频发。
全球变暖的知识点
全球变暖的知识点全球变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1. 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2. 森林砍伐:森林是地球的肺脏,能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然而,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加剧了全球变暖。
3. 工业化和能源消耗:工业化进程和能源消耗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化石燃料的使用,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之一。
二、全球变暖的影响1.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包括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水资源和人类居住地带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2. 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洋膨胀,使海平面上升。
这对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可能导致海岸线的退缩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3. 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或迁徙。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生态平衡和人类食物链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工业和交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关键。
采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是重要的措施。
2. 森林保护和恢复:保护现有的森林,恢复受损的森林,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碳汇的有效途径。
同时,加强森林管理和植树造林,促进可持续林业发展也是重要的措施。
3. 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是减缓全球变暖的重要途径。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提高,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结论全球变暖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来应对。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森林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
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
学习目标: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措施。
学习内容:
一、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的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平流层的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二、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来源和表现---大气热状况
大气受热过程
例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
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6分)答案: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三、全球气候变化
1. 概述
⑴主要特征: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
⑵气候演化过程:
①地质时期:距今几十亿年到1万年,时间尺度10万年,气温波动幅度10-15°C,以和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曾反复出现3次大冰期。
②历史时期:近1万年,气温波动幅度5-10°C。
③近代时期:近一二百年中有记录时期的气候,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现象(全球平均状况,不排除有些地区气温下降)。
问题更加严峻。
5)努力加强____。
高中地理说课稿大气受热
高中地理说课稿大气受热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大气受热。
我们将从大气的组成、大气受热的过程、以及大气受热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大气的组成。
大气层是地球表面外围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约占大气总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如氩气、二氧化碳等则占剩余的1%。
除了这些主要成分,大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气体。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而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接下来,我们探讨大气受热的过程。
地球大气层中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时,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一部分被地表吸收。
地表吸收了太阳辐射后,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
这个过程被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够吸收这些长波辐射,使得大气层变暖。
这个过程被称为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的过程对于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首先,它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温度,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生物生存。
如果没有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非常低,大部分地区将无法维持生命的存在。
其次,大气受热的过程也影响了大气的运动。
由于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受热程度不同,导致了大气的不均匀加热,从而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大气受热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首先,大气受热是形成风的基本原因。
当地表受到不均匀加热时,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了气压差,进而产生了风。
风是大气水平运动的表现,它不仅能够调节地表的温度,还能够输送水汽和热量,影响天气和气候。
其次,大气受热还影响了降水的分布。
当空气受热上升时,其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
降水的分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大气受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高考地理气候变化知识点详解
高考地理气候变化知识点详解在高考地理中,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且常考的知识点。
理解气候变化的相关内容,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地球环境、应对全球问题以及把握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都具有关键意义。
一、气候变化的概念与表现气候变化指的是长时期内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气温升降,还包括降水、风等多种气象要素的改变。
从时间尺度上来看,气候变化可以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极大,往往以百万年甚至亿年为单位,比如在恐龙时代,地球的气候与现在就有很大的差异。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则通常指的是几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动。
而近代气候变化,一般是指近一两百年以来的气候改变。
在表现方面,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气温、降水和海平面的变化上。
气温的升高或降低是最为直观的体现。
近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被称为全球变暖。
降水的变化则表现为某些地区降水增多,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导致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
海平面的上升也是一个显著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气温升高导致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海水体积膨胀所致。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地球轨道的变化等。
太阳活动的强弱会影响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从而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
火山喷发时,大量的火山灰和气体进入大气层,可能会遮挡阳光,导致地球气温暂时下降。
地球轨道的变化,如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地轴的倾斜度和岁差等,也会影响太阳辐射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分布,进而引发气候变化。
人为原因则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导致气温上升。
此外,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森林砍伐、草原开垦等,减少了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也加剧了气候变化。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面积的水泥、沥青等建筑材料增加了地表的储热能力,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地理教案: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地理教案: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一、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中的温度持续上升,导致各种气象和生态系统变化的现象。
这一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能源燃烧等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氮氧化物(N2O),这些气体进入大气层并逐渐积累,形成了一个“温室”效应。
这种效应会让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但不易在冷空间再次散出,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2. 化石燃料的使用:人类对于化石能源的大量需求也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开采与使用过程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
据统计,约70%以上全球总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于能源行业活动。
3. 森林火灾和砍伐:森林是吸收二氧化碳的重要生态系统,但全球的森林覆盖率正在急剧减少。
不仅人们对森林进行大规模砍伐,还存在频繁的森林火灾等。
这将导致大量树木被烧毁,释放出积累在树木中的碳,并且无法再吸收新的二氧化碳。
4. 农业活动:农业也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业活动如大规模圈养家畜会产生甲烷气体,而稻田灌溉则会释放出大量一氧化氮。
这些温室气体都会加速全球变暖进程。
二、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威胁和挑战。
1. 海平面上升:由于地球温度升高导致极地冰川融化加快,海水温度上升以及海洋酸化等因素使得海水容量增加。
这将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胁到低洼地区的居民。
例如,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可能被迫搬迁。
2. 气候灾害增加: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频繁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飓风等。
这些气候灾害不仅给农作物生产带来损失,也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例如,近年来全球各地都发生了严重的森林火灾和洪水灾害。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些动植物无法适应变暖环境而濒临灭绝,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一、知识讲解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2)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3)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1)高海拔地区:(2)内陆地区:(3)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二、例题分析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第1题。
1.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A.Q4、Q1、Q3、Q2 B.Q3、Q4、Q2、Q1C.Q3、Q1、Q2、Q4 D.Q2、Q3、Q1、Q4答案 C解析海面的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其分布规律大致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由此可知Q1为辐射收支差额曲线;海面的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因副热带海区气温高、降水较少,海水的蒸发耗热量最多,故曲线大致呈马鞍形,由此可以确定Q2为蒸发耗热量曲线;世界大洋海面多年平均热量的收支是平衡的,但不同海区存在差别,低纬度海区热量盈余,高纬度海区热量亏损,故Q3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曲线;剩下的Q4则为海—气热传导差额曲线。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2题。
2.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答案 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4、影响:温度分布、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4、过程:5、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6、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4、风向:高压→ 低压5、风力(风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2.2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全球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P37)高压带:干燥少雨信风带:干燥少雨气压带风带低压带:湿润多雨西风带:湿润多雨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冷高压,热低压)2、气压中心(北半球):3、季风: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各个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天气特征(1)、各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低纬信风带——干燥少雨;中纬西风带——湿润多雨;极地东风带——干冷少雨。
[全]高中地理(温度带的划分、地形、全球变暖)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温度带的划分、地形、全球变暖)考点详解•1、我国的温度带我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将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积温。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天气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积温的多少。
根据积温,划分了五个温度带,每个温度带的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分别为:①热带。
积温≥8000℃,一年三熟,种植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②亚热带。
积温≥4500℃,一年两到三熟,种植水稻、冬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③暖温带。
积温≥3400℃,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④中温带。
积温≥1600℃,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和甜菜等;⑤寒温带。
积温<1600℃,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马铃薯等;⑥高原气候区。
积温<2000℃,部分地区一年一熟,种植青稞等。
图1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2、我国的地形海拔的高低、迎风坡/背风坡,都会影响气温的高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可以划分为三级阶梯,主要的地形单元有:①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②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③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如下图所示,绿色表示平原,浅绿色为盆地。
图2 我国的地形例题下图为二氧化碳浓度(①)与全国温度(②)、黄河流域温度(③)、江苏省温度(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⑤)的比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的气温变化,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关系是()A. 正比关系B. 正相关关系C. 反比关系D. 负相关关系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A. 二氧化碳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B.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C. 海陆位置是影响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D. 海拔高度是影响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答案:B、A精讲精析:(1)分析气温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编稿:李永华 审稿:王艳欣考点解读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的成因及环流模式。
3.大气的水平运动,注意近地面与高空的区别。
4.说明全球气候变化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了解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知识清单1.大气的受热过程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对策参考答案1.①太阳 ②大气 ③地面 ④短波 ⑤长波2.海岸线 淹没 积温 生长期 干旱 供水 水循环 蒸发 降水量和降水分布 二氧化碳 甲烷 科学预测 海岸防护堤坝 种类 品种要点精析要点一: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杂质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① 氮气:N 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元素;②氧气:生命生存的需要;③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④ 臭氧:吸收紫外线,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和杂质:成云致雨,水汽对地面保温。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如:燃煤,冰箱的使用等使二氧化碳增多,臭氧减少。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特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海平面上升会改变________,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________的危险,气候变暖预示着________增加,________延长,但往往伴随着________加重,造成________不足,影响整个________过程,可能使________加大,改变区域________格局适应对策:减少________、________等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技术措施)________、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如:建设________防止海水入侵,有计划地逐渐改变农作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 全球气候变化 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及对策对流层低纬17~18 km中纬10~12 km高纬8~9 km①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③对流运动显著;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 km ①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层,吸收紫外线;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③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④天气晴朗,能见度好;⑤有利于高空飞行;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侵害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层2000~3000 km①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在②80~500 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典型例题】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平流层上冷下热,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B、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C、在平流层中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D、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解析: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但是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对流层,高层大气中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答案:B大气的受热过程【高清课堂: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形式参与大气成分波长范围特点实例反射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等所有波段无选择性夏天多云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吸收臭氧(平流层)水汽、CO2 (对流层)紫外线、红外线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很少南极“空洞”散射质点是空气分子,微小尘埃蓝紫色光有选择性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质点是颗粒较大的尘各种光无选择性天空呈白色埃、雾滴等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应用1)白天阴天较冷:大气的反射作用造成,云层反射了大量的太阳辐射。
2)晴朗的天空蔚蓝色:大气的散射造成,蓝紫光波长较短最易被散射。
3)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亮的:散射作用造成。
4)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晴朗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5)夜晚阴天不太冷:阴天时大气保温作用强,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6)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大得多:由于月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地球小得多所以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低于月球表面;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又使地面的温度高于月球表面。
这就减小了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使其更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7)二氧化碳增多使温室效应增强:二氧化碳大量吸收红外线,浓度增高,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从而增加了大气的逆辐射,导致全球气温的升高。
大气受热过程图解及口诀口诀: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应用: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的原因由上图可得,太阳辐射最强时为12时左右,地面温度最高时在13时左右,大气温度最高时在14时左右,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很弱。
【典型例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B.旱涝灾害增多C.某些物种灭绝D.土壤肥力下降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结合图例及箭头的方向、粗细变化读出①、⑦、③、④分别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
(2)①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②掌握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候、自然灾害、农业的影响。
第(1)题,因为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还给地面热量增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由此判断A、C两项正确,B、D两项与题意不符。
第(2)题。
因为全球气候变化会对不同纬度降水产生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气候异常导致旱涝灾害增多;某些物种灭绝不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故C项与题意不符,全球气候变化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故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1)A、C (2)A、B要点二:逆温的类型及其影响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100 m,称为逆温现象。
高空的实际温度大于理论温度。
1.常见的逆温类型①辐射逆温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大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
一般日出后,辐射逆温就逐渐消失了。
②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
冷气团在下。
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便形成逆温。
③地形逆温在低洼地区(谷地、盆地)因辐射冷却,冷空气沿斜坡下沉流入低洼地区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称为地形逆温。
④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2.逆温的影响①出现多雾和晴朗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典型例题】读某地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当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候()A.大气辐射达最强和最弱B.是每天的14时和6时C.近地面大气热量收入大于支出D.地面辐射呈现最高值和最低值(2)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时间段是()A.20时至次日5时B.8时至10时C.10时至15时D.15时至20时(3)引起空气质量较差的原因是()①该地地势高峻、冷空气容易下沉堆积②有一股暖空气流入本地③该地有锋面活动,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之上④空气流动较差,妨碍烟尘、污染物的扩散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第(1)题,气温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气辐射的强弱。
第(2)题,当近地面大气出现逆温时,空气对流较弱,空气的质量最差,从图中时间上来看符合题意的时段为20时至次日5时。
第(3)题,引起空气质量较差的原因主要是逆温的出现。
答案:(1)A (2)A (3)C要点三:气候的变化【高清课堂: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人们关心的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2.全球变暖的原因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厄尔尼诺。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全球变暖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2)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化。
4.全球变暖的适应对策(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甲烷的排放量等);(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5)加强国际合作。
【典型例题】例题1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B.滩涂面积减少C.淹没部分耕地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A.臭氧层破坏B.森林被大量砍伐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解析:(1)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农田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由图例及其高程比较可排除C、D两项。
(2)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
燃烧矿物燃料,大量森林被砍伐,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
答案:(1)A、B (2)B、C例题2【高清课堂:大气热状况及全球变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