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 实验三AMI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数字通信原理实验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二、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

三、实验步骤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单元和HDB3编译码单元。

1、熟悉数字信源单元和HDB3编译码单元的工作原理。

接好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

2、用示波器观察数字信源单元上的各种信号波形。

用信源单元的FS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示波器探头的地端接在实验板任何位置的GND点均可,进行下列观察:(1)示波器的两个通道探头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BS-OUT,对照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判断数字信源单元是否已正常工作(1码对应的发光管亮,0码对应的发光管熄);(2)用开关K1产生代码×1110010(×为任意代码,1110010为7位帧同步码),K2、K3产生任意信息代码,观察本实验给定的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帧结构,和NRZ 码特点。

3、用示波器观察HDB3编译单元的各种波形。

仍用信源单元的FS信号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

(1)示波器的两个探头CH1和CH2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HDB3单元的AMI-HDB3,将信源单元的K1、K2、K3每一位都置1,观察全1码对应的AMI码(开关K4置于左方AMI 端)波形和HDB3码(开关K4置于右方HDB3端)波形。

华南理工大学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华南理工大学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华南理工大学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篇:华南理工大学数字通信原理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AMI、HDB3码实验1、说明AMI码和HDB3码的特点,及其变换原则。

回答:AMI码的特点:1、无直流成分,低频成分也少,高频成分少,信码能量集中在fB/2处;2、码型有了一定的检错能力,检出单个误码;3、当连0数不多时可通过全波整流法提取时钟信息,但是连0数过多时就无法正常地提出时钟信息。

变换规则:二进码序列中“0”仍编为“0”;而二进码序列中的“1”码则交替地变为“+1”码及“-1”码。

HDB3码的特点:1、无直流成分,低频成分也少,高频成分少,信码能量集中在fB/2处;2、码型有了一定的检错能力,检出单个误码;3、可通过全波整流法提取时钟信息。

变换规则:(1)二进制信号序列中的“0”码在HDB3码中仍编为“0”码,二进制信号中“1”码,在HDB3码中应交替地成+1和-1码,但序列中出现四个连“0”码时应按特殊规律编码;(2)二进制序列中四个连“0”按以下规则编码:信码中出现四个连“0”码时,要将这四个连“0”码用000V或B00V取代节来代替(B和V也是“1”码,可正、可负)。

这两个取代节选取原则是,使任意两个相邻v脉冲间的传号数为奇数时选用000V取代节,偶数时则选用B00V取代节。

2、示波器看到的HDB3变换规则与书本上和老师讲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个差别。

回答:示波器上看到的HDB3编码器的输出P22点的波形比书本上的理论上的输出波形要延时5个码位。

原因是实验电路中采用了由4个移位寄存器和与非门组成的四连零测试模块去检测二进制码流中是否有四连零,因此输出的HDB3码有5个码位的延时。

3、用滤波法在信码中提取定时信息,对于HDB3码要作哪些变换,电路中如何实现这些变换。

回答:首先,对HDB3码进行全波整流,把双极性的HDB3码变成单极性的归零码,这个在电路上是通过整流二极管实现的;然后,把归零码经晶体管调谐电路进行选频,提取时钟分量;最后,对提取的时钟分量进行整形来产生定时脉冲。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范本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范本
二.、实验基本原理
实验用AMI与HDB3的电路如图1所示:
CD22103主要由发送编码和接收译码两部分组成,工作速率为50kb/s-10Mb/s。
在发送部分:当③脚接高电平时,编码电路在编码时钟CTX下降沿的作用下,将NRZ码编成HDB3码(+HDB3-OUT,-HDB3-OUT两路输出);当③脚接低电平时,编成AMI码。
实验课程名称:_通信原理
实验项目名称
码型变换AMI与HDB3
实验成绩
实验者
专业班级
x年x月x日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明确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方式与数字基带信号线路码型变换的目的。
2.了解几种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掌握二进制单极性码变换为AMI与HDB3码的编码规则与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
接收部分:在译码时钟CRX的上升沿作用下,将HDB3码(或AMI码)译成NRZ码。
另外,CD22103可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进行误码检测,检测出的误码脉冲从ERR端输出,其脉宽等于收时钟的一个周期,可用此进行误码计算;可检测出所接收的AIS码,检测周期由外部RAIS决定。据CCITT规定,在RAIS信号的一个周期(500s)内,若接收信号中“0”码个数少于3,则AIS端输出高电平,使系统告警电路输出相应的告警信号,若接收信号中“0”码个数不少于3,AIS端输出低电平,表示接收信号正常
三、主要仪器设备
通信原理实验箱JH-5001一台
双踪示波器TDS-1002一台
四、实验内容,实验数据等记录
1.AMI与HDB3码编码规则验证
①7位M序列AMI与HDB3编码规则验证
测试电路原理框图如下:(略)
②全“1”码序列编码验证
③全“0”码序列编码验证
2编码输出信号中同步时钟分量定性观测

通信原理AMI

通信原理AMI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课题名称AMI编译码电路仿真分析院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2010级1班学号学生姓名联系方式2013年6月摘要数字基带传输是数字传输技术的一种基本形式,是研究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的基础。

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并非所有代码的电波形都能在信道中传输。

典型的传输码型有AMI码,HDB3码,CMI码。

本次设计运用MATLAB进行AMI 编译码仿真分析。

关键词:数字基带传输;AMI;MATLAB目录1任务书 (5)1.1设计目的 (5)1.2设计要求 (5)2AMI编码 (6)2.1AMI码简介 (6)2.2设计方案 (7)2.2.1消息代码的产生 (7)2.2.2编码 (7)2.2.3解码 (7)3MATLAB仿真 (8)3.1源程序 (8)3.2运行结果 (9)3.3结果分析 (10)4课程设计小结 (11)参考文献 (12)1任务书AMI(Alternative Mark Inversion)码的全称是信号交替反转码,是通信编码中的一种,为极性交替翻转码,分别有一个高电平和低电平表示两个极性。

Matlab 语言作为当前国际最流行的面向工程、数值和科学计算的高级语言能够设计出功能强大界面优美、稳定可靠的高质量程序。

利用Matlab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完成由硬件设计难以实现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

在“通信原理”的教学中,采用Matlab对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计算机仿真,使复杂的计算简单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进行通信系统工程设计的能力。

这里便要利用Matlab作为平台建立基带传输码型仿真实验。

1.1设计目的1)掌握AMI码的编码规则及解码方法;2)学会用仿真验证通信相关原理;3)学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基本原理,为研究数字频带系统打好基础;4)学习MATLAB软件的使用。

1.2设计要求运用MATLAB实现AMI编译码电路仿真分析。

可利用Matlab Simulink仿真或Matlab程序仿真,进行(1)AMI编码电路仿真分析;(2)AMI译码电路仿真分析。

内工大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内工大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码型变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几种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

2.掌握常用数字基带传输码型的编码规则。

二、实验内容1.观察NRZ码、RZ码、BRZ码、BNRZ码、AMI码、CMI码、HDB3码、BPH码的波形。

2.观察全0码或全1码时各码型波形。

3.观察HDB3码、AMI码、BNRZ码正、负极性波形。

4.观察NRZ码、RZ码、BRZ码、BNRZ码、AMI码、CMI码、HDB3码、BPH码经过码型反变换后的输出波形。

三、实验器材1.信号源模块2.码型变换模块3.20M双踪示波器一台4.频率计(可选)一台5.连接线若干四、实验原理1.编码规则①NRZ码NRZ码的全称是单极性不归零码,在这种二元码中用高电平和低电平(这里为零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信息“1”和“0”,在整个码元期间电平保持不变。

例如:②RZ码RZ码的全称是单极性归零码,与NRZ码不同的是,发送“1”时在整个码元期间高电平只持续一段时间,在码元的其余时间内则返回到零电平。

例如:③BNRZ码BNRZ码的全称是双极性不归零码,在这种二元码中用正电平和负电平分别表示“1”和“0”,与单极性不归零码相同的是整个码元期间电平保持不变,因而在这种码型中不存在零电平。

例如:④BRZ码BRZ码的全称是双极性归零码,与BNRZ码不同的是, 发送“1”和“0”时,在整个码元期间高电平或低电平只持续一段时间,在码元的其余时间内则返回到零电平。

例如:⑤AMI码AMI码的全称是信号交替反转码,其编码规则如下:信息码中的“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信息码中的“1”交替变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代码:100 1 1000 1 1 1 …AMI码:+100 -1 +1000 -1 +1 -1 …AMI码的主要特点是无直流成分,接收端收到的码元极性与发送端完全相反也能正确判断。

译码时只需把AMI码经过全波整流就可以变为单极性码。

由于其具有上述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信原理AMI码型变换实验

通信原理AMI码型变换实验

实验二AMI码型变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特征与作用。

2、掌握AMI码的编译规则。

3、了解滤波法位同步在的码变换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1、主控&信号源、2号、8号、13号模块各一块2、双踪示波器一台3、连接线若干三、实验原理1、AMI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AMI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2、实验框图说明AMI编码规则就是遇到0输出0,遇到1则交替输出+1与-1。

实验框图中编码过程就是将信号源经程序处理后,得到AMI-A1与AMI-B1两路信号,再通过电平转换电路进行变换,从而得到AMI编码波形。

AMI译码只需将所有的±1变为1,0变为0即可。

实验框图中译码过程就是将AMI码信号送入到电平逆变换电路,再通过译码处理,得到原始码元。

四、实验步骤实验项目一AMI编译码(归零码实验)概述:本项目通过选择不同的数字信源,分别观测编码输入及时钟,译码输出及时钟,观察编译码延时以及验证AMI编译码规则。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目的端口连线说明信号源:PN 模块8:TH3(编码输入-数据) 基带信号输入信号源:CLK 模块8:TH4(编码输入-时钟) 提供编码位时钟模块8:TH11(AMI编码输出) 模块8:TH2(AMI译码输入) 将数据送入译码模块模块8:TH5(单极性码) 模块13:TH7(数字锁相环输入) 数字锁相环位同步提取模块13:TH5(BS2) 模块8:TH9(译码时钟输入) 提供译码位时钟213的开关S3分频设置拨为0011,即提取512K同步时钟。

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编码输入信号为256K的PN序列。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用示波器分别观测编码输入的数据TH3与编码输出的数据TH11(AMI输出),观察记录波形,有数字示波器的可以观测编码输出信号频谱,验证AMI编码规则。

(2)保持示波器测量编码输入数据TH3的通道不变,另一通道测量中间测试点TP5 (AMI-A1),观察基带码元的奇数位的变换波形。

实验三 AMI

实验三   AMI

实验三 AMI/HDB3码型变换预习报告一、实验原理1.A MI码AMI码的全称是传号交替反转码。

这是一种将消息代码0(空号)和1(传号)按如下规则进行编码的码:代码的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而把代码中的1交替地变换为传输码的+1、–1、+1、–1…由于AMI码的传号交替反转,故由它决定的基带信号将出现正负脉冲交替,而0电位保持不变的规律。

由此看出,这种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且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因而它特别适宜在不允许这些成分通过的信道中传输。

由AMI码的编码规则看出,它已从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了一个三进制符号序列,即把一个二进制符号变换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把一个二进制符号变换成一个三进制符号所构成的码称为1B/1T码型。

AMI码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编译码电路简单及便于观察误码情况等优点,它是一种基本的线路码,并得到广泛采用。

但是,AMI码有一个重要缺点,即接收端从该信号中来获取定时信息时,由于它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因而会造成提取定时信号的困难。

2.H DB3码HDB3码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改进AMI码,它保持了AMI码的优点,同时也克服了其缺点。

HDB3码的全称是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它的编码原理是这样的:先把消息代码变换成AMI码,然后去检查AMI码的连0串情况,当没有4个以上连0串时,则这时的AMI码就是HDB3码;当出现4个以上连0串时,则将每4个连0小段的第4个0变换成与其前一非0符号(+1或–1)同极性的符号。

显然,这样做可能破坏“极性交替反转”的规律。

这个符号就称为破坏符号,用V符号表示(即+1记为+V, –1记为–V)。

为使附加V符号后的序列不破坏“极性交替反转”造成的无直流特性,还必须保证相邻V符号也应极性交替。

这一点,当相邻符号之间有奇数个非0符号时,则是能得到保证的;当有偶数个非0符号时,则就得不到保证,这时再将该小段的第1个0变换成+B或–B符号的极性与前一非0符号的相反,并让后面的非0符号从V符号开始再交替变化。

通信原理 ami码和hdb3码的编码规则 快速解题方法技巧

通信原理 ami码和hdb3码的编码规则 快速解题方法技巧

通信原理 ami码和hdb3码的编码规则快速解题方法技巧通信原理中,AMI码和HDB3码都是常见的数字编码方式。

AMI码是交替出现正负电平的编码方式,而HDB3码是AMI码的一种扩展编码方式,能够在数据流中插入0,使得数据传输更加稳定可靠。

在学习通信原理时,理解和掌握AMI码和HDB3码的编码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AMI码和HDB3码的编码规则,并分享一些快速解题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两种编码方式。

一、AMI码的编码规则AMI码是交替出现正负电平的编码方式,其中,正电平表示二进制数值为1,负电平表示二进制数值为0,而相邻两个1之间必须使用相反电平。

例如,10101010的AMI码编码为:+1 0 -1 0 +1 0 -1 0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连续出现很多0或1,AMI码一般采用B8ZS或HDB3方式进行扩展编码。

二、HDB3码的编码规则HDB3码是AMI码的扩展编码方式,实现方式是在数据流中插入0。

具体规则如下:1. 如果连续出现奇数个0,则将当前0替换为相邻1的电平;2. 如果连续出现偶数个0,则将前面的1替换为相反电平。

例如,000100010000的HDB3码编码为:0 0 0 V 0 B 0 -B 0 0 0 V其中,V表示插入的0对应的电平,B表示用于编码的符号。

-B表示用于编码的符号的相反电平。

三、快速解题方法和技巧在解题时,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和技巧:1. 理解编码原则和规律:掌握AMI码和HDB3码的编码原则和规律,可以帮助快速解题。

2. 画出波形图:将编码后的数字转换为波形图,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编码规律和顺序。

3. 分段处理:将编码分段处理,可以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4. 记忆编码表:将编码表记忆或打印出来,可以快速查找编码值。

5. 练习题多做:练习多做可以提高对编码规律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快速解题。

总之,掌握AMI码和HDB3码的编码规则和解题方法,是通信原理学习的重要环节。

ami码

ami码

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1 概述.. (1)1.1 AMI系统简介 (1)1.2 EWB软件简介 (1)2 系统模型 (2)3 AMI设计思路 (4)3.1 AMI码型 (4)3.2 AMI码型实现原理 (5)4 AMI编码系统分析 (6)4.1 AMI码基于EWB仿真 (6)4.2 仿真结果分析 (8)4.3 调试过程 (8)5 心得体会 (10)参考文献 (12)摘要AMI 码的全称是传号交替反转码。

这是一种将消息代码0(空号)和1(传号)按如下规则进行编码的码:代码的0 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而把代码中的1 交替地变换为传输码的+1、–1、+1、–1…由于AMI 码的传号交替反转,故由它决定的基带信号将出现正负脉冲交替,而0 电位保持不变的规律。

由此看出,这种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且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因而它特别适宜在不允许这些成分通过的信道中传输。

关键字:AMI码、传输码、传输、信号AbstractAMI code name is reversed alternately pass code number. This is a message code 0 (empty), and 1 (Communication No.) by the following rules to encode the code: Code 0 is still transformed into transmission code 0, but the code in an alternately transformed into transmission codes +1, -1, +1, -1 ... The mass number due to AMI yards alternating inversion, so it is determined by the baseband signal will appear alternately positive and negative pulses, while the 0 potential of the law remain unchanged. This suggests that this base-band signal without DC component, and only a small low-frequency components, so it does not allow these element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channel.Keywords: AMI code, transmission code, transmission, signal1 概述1.1 AMI系统简介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传输的对象是数字信号,它可能来自数字信号源,也可能来自数字电话的终端。

通信原理AMI

通信原理AMI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课题名称AMI编译码电路仿真分析院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2010级1班学号学生姓名联系方式2013年6月摘要数字基带传输是数字传输技术的一种基本形式,是研究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的基础。

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并非所有代码的电波形都能在信道中传输。

典型的传输码型有AMI码,HDB3码,CMI码。

本次设计运用MATLAB进行AMI 编译码仿真分析。

关键词:数字基带传输;AMI;MATLAB目录1任务书 (5)1.1设计目的 (5)1.2设计要求 (5)2AMI编码 (6)2.1AMI码简介 (6)2.2设计方案 (7)2.2.1消息代码的产生 (7)2.2.2编码 (7)2.2.3解码 (7)3MATLAB仿真 (8)3.1源程序 (8)3.2运行结果 (9)3.3结果分析 (10)4课程设计小结 (11)参考文献 (12)1任务书AMI(Alternative Mark Inversion)码的全称是信号交替反转码,是通信编码中的一种,为极性交替翻转码,分别有一个高电平和低电平表示两个极性。

Matlab 语言作为当前国际最流行的面向工程、数值和科学计算的高级语言能够设计出功能强大界面优美、稳定可靠的高质量程序。

利用Matlab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完成由硬件设计难以实现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

在“通信原理”的教学中,采用Matlab对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计算机仿真,使复杂的计算简单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进行通信系统工程设计的能力。

这里便要利用Matlab作为平台建立基带传输码型仿真实验。

1.1设计目的1)掌握AMI码的编码规则及解码方法;2)学会用仿真验证通信相关原理;3)学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基本原理,为研究数字频带系统打好基础;4)学习MATLAB软件的使用。

1.2设计要求运用MATLAB实现AMI编译码电路仿真分析。

可利用Matlab Simulink仿真或Matlab程序仿真,进行(1)AMI编码电路仿真分析;(2)AMI译码电路仿真分析。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日期:实验一AMI码型变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特征和作用。

2、掌握AMI码的编译规则。

3、了解滤波法位同步在的码变换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1、主控&信号源、2号、8号、13号模块各一块2、双踪示波器一台3、连接线若干三、实验原理1、AMI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AMI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2、实验框图说明AMI编码规则是遇到0输出0,遇到1则交替输出+1和-1。

实验框图中编码过程是将信号源经程序处理后,得到AMI-A1和AMI-B1两路信号,再通过电平转换电路进行变换,从而得到AMI 编码波形。

AMI译码只需将所有的±1变为1,0变为0即可。

实验框图中译码过程是将AMI码信号送入到电平逆变换电路,再通过译码处理,得到原始码元。

四、实验步骤实验项目一AMI编译码(256KHz归零码实验)概述:本项目通过选择不同的数字信源,分别观测编码输入及时钟,译码输出及时钟,观察编译码延时以及验证AMI编译码规则。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AMI编译码】→【256K 归零码实验】。

将模块13的开关S3分频设置拨为0011,即提取512K同步时钟。

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编码输入信号为256K的PN序列。

(1)用示波器分别观测编码输入的数据TH3和编码输出的数据TH11(AMI输出),观察记录波形,有数字示波器的可以观测编码输出信号频谱,验证AMI编码规则。

注:观察时注意码元的对应位置。

(2)用示波器对比观测编码输入的数据和译码输出的数据,观察记录AMI译码波形与输入信号波形。

思考:译码过后的信号波形与输入信号波形相比延时多少?编译码延时小于3个码元宽度实验项目二AMI编译码(256KHz非归零码实验)概述:本项目通过观测AMI非归零码编译码相关测试点,了解AMI编译码规则。

《通信原理》实验手册.

《通信原理》实验手册.

实验1 数字基带信号与AMI/HDB3编译码
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根据实验数据填写)
本模块有以下信号测试点:
∙ NRZ 译码器输出信号测试点
∙ BS-R 锁相环输出的位同步信号测试点
∙ AMI-HDB3 编码器输出信号测试点
1、熟悉数字信源模块和AMI/HDB3编译码模块的工作原理,接好电源线,打开实验设备电源开关。

2、用示波器观察数字信源模块上的各种信号波形。

将示波器置于外同步触发状态,用信源模块的FS信号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触发信号。

示波器探头的地线接在信源模块的GND点,进行下列观察:
实验1 数字基带信号与AMI/HDB3编译码
实验2 数字调制
实验2 数字调制
2DPSK相干解调波形示意图
实验4 数字解调与眼图
实验5数字锁相环与位同步
实验9 PCM时分复用通话与抽样定理
实验9 PCM时分复用通话与抽样定理** 阴影表示频谱混叠。

通信原理AMI码型变换实验

通信原理AMI码型变换实验

实验二AMI码型变换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特征和作用。

2、掌握AMI码的编译规则。

3、了解滤波法位同步在的码变换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1、主控&信号源、2号、8号、13号模块各一块2、双踪示波器一台3、连接线若干三、实验原理1、AMI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AMI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2、实验框图说明AMI编码规则是遇到0输出0,遇到1则交替输出+1和-1。

实验框图中编码过程是将信号源经程序处理后,得到AMI-A1和AMI-B1两路信号,再通过电平转换电路进行变换,从而得到AMI编码波形。

AMI译码只需将所有的±1变为1,0变为0即可。

实验框图中译码过程是将AMI码信号送入到电平逆变换电路,再通过译码处理,得到原始码元。

四、实验步骤实验项目一AMI编译码(归零码实验)概述:本项目通过选择不同的数字信源,分别观测编码输入及时钟,译码输出及时钟,观察编译码延时以及验证AMI编译码规则。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源端口目的端口连线说明信号源:PN 模块8:TH3(编码输入-数据) 基带信号输入信号源:CLK 模块8:TH4(编码输入-时钟) 提供编码位时钟模块8:TH11(AMI编码输出) 模块8:TH2(AMI译码输入) 将数据送入译码模块模块8:TH5(单极性码) 模块13:TH7(数字锁相环输入) 数字锁相环位同步提取模块13:TH5(BS2) 模块8:TH9(译码时钟输入) 提供译码位时钟213的开关S3分频设置拨为0011,即提取512K同步时钟。

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编码输入信号为256K的PN序列。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用示波器分别观测编码输入的数据TH3和编码输出的数据TH11(AMI输出),观察记录波形,有数字示波器的可以观测编码输出信号频谱,验证AMI编码规则。

(2)保持示波器测量编码输入数据TH3的通道不变,另一通道测量中间测试点TP5 (AMI-A1),观察基带码元的奇数位的变换波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AMI/HDB3码型变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二进制单极性码变换为 AMI/HDB3 码的编码规则;
2.熟悉 HDB3 码的基本特征;
3.熟悉 HDB3 码的编译码器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
4.根据测量与分析结果,画出电路关键部位的波形。

二.实验器材
1.JH5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
2.20MHz双踪示波器
3.函数信号发生器
三.实验内容
1.AMI码编码规则验证
将输入信号选择跳线开关KD01设置在M 位置(右端)、单/双极性码输出选择开关设置KD02设置在2_3 位置(右端)、AMI/HDB3编码开关KD03设置在AMI 位置(右端),使该模块工作在AMI码方式。

(1)、将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设置在2_3位置(右端),产生7位周期m序列。

用TPD01同步。

同时观测输入数据TPD01与AMI输出双极性编码数据TPD05波形,如图3、1所示;同时观测输入数据TPD01与AMI 输出单极性编码数据TPD08波形,如图3、2所示;
(2)、将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 设置在1_2 位置(左端),产生15 位周期m 序列。

用TPD01同步。

同时观测输入数据TPD01与AMI 输出双极性编码数据TPD05波形,如图3、3所示;同时观测输入数据TPD01与AMI 输出单极性编码数据TPD08波形,如图3、4所示。

图3、1 7位m序列双极性图3、2 7位m序列单极性
图3、3 15位m序列双极性图3、4 15位m序列单极性
分析:经过对上述波形的分析,输入与输出基本满足了AMI码编码规则,+1与-1交替出现。

且7位m序列与15位m序列对应的波形基本一致,只就是15位m 序列波形宽度变窄。

2.HDB3码变换规则验证
(1)、将KD01设置在M位置,KD02设置在2_3位置,KD03设置在HDB3位置;
(2)、将KX02设置在2_3位置,观测TPD01与TPD05波形及TPD08波形,用TPD01同步,分别得到7位m序列双/单极性波形图,如图3、5与图3、6所示; (3)、将KX02设置在1_2位置,重复上述测试步骤,可得到15位m序列双/单极性波形图,如图3、7与图3、8所示;
(4)、使输入数据端口悬空产生全1码(方法同1),重复上述测试步骤,可得到全1码双/单极性波形图,如图3、9所示;
(5)、使输入数据为全0码(方法同1),重复上述测试步骤,可得到全0码双/单极性波形图,如图3、10与图3、11所示。

图3、5 7位m序列双极性图3、6 7位m序列单极性
图3、7 15位m序列双极性图3、8 15位m序列单极性
图3、9 全1码双/单极性
图3、10 全0码双极性图3、11 全0码单极性
分析:经过对上述波形的分析,输入与输出基本满足了HDB3码编码规则,最多只有3个连零。

且7位m序列与15位m序列对应的波形基本一致,只就是15位m序列波形宽度变窄。

3.HDB3码译码与时延测量
(1)、将KD01设置在M位置,KX02设置在1_2位置,KP02设置在HDB3位置;
(2)、观测TPD01与TPD07波形,用TPD01同步,如图3、12所示;
(3)、将KX02设置在2_3位置,重复上译步骤测量,如图3、13所示。

图3、12 15位m序列图3、13 7位m序列分析:15位m序列的HDB3编码与译码的数据时延就是0,7位m序列的HDB3编码与译码的数据时延就是100us。

4.HDB3编码信号中同步时钟分量定性观测
(1)、将KD01设置在M位置,KX02设置在1_2位置,KP02设置在HDB3位置;
(2)、将KD02设置在2_3位置,测量TPP01波形,如图3、14所示;然后将KD02设置在1_2位置,观测TPP01波形变化,如图3、15所示;
(3)、将KD02设置在2_3位置,使输入数据为全“1”码,重复上述测试步骤,分别得图3、16(KD02在2_3位置)与图3、17(KD02在1_2位置);
(4)、使输入数据为全“0”码,重复上述测试步骤,分别得图3、18(KD02在2_3位置)与图3、19(KD02在1_2位置)。

图3、14 15位m序列单极性图3、15 15位m序列双极性
图3、16 全1码单极性图3、17 全1码双极性
图3、18 全0码单极性图3、19 全0码双极性分析:HDB3码编码信号转换为双极性与单极性码中双极性的码型时钟分量更丰富。

全1码与全0码单极性时钟能量丰富,双极性时钟能量小。

思考:HDB3码与AMI码都就是单极性时钟能量丰富,双极性时钟能量小。

只就是AMI中具有长连0码格式的数据在AMI中失步,无时钟能量。

5.HDB3译码位定时恢复测量
(1)、将KD01设置在M位置,KX02设置在1_2(或2_3)位置,KP02设置在HDB3位置;
(2)、先将KD02设置在2_3位置,测量点TPD02与TPD06波形,用TPD02同步,如图3、20所示;然后,再将KD02设置在1_2位置,观测TPD02与TPD06波形,如图3、21所示;
(3)、将KD02设置回2_3位置,再将跳线开关KD01拨除,使输入数据为全1码(方法见1)。

重复上述测试步骤,如图3、22(KD02设置在2_3位置)与图3、23所示(KD02设置在1_2位置)。

图3、20 m序列单极性图3、21 m序列双极性
图3、22 全1码单极性图3、23 全1码双极性分析:m序列与全1码单极性时,收发时钟同步;双极性时,收发时钟不同步。

思考:接受端为便于提取同步型号,需要对收到的HDB3编码信号做何处理?
答:双/单极性变换器及相加器构成一个整流器,HDB3码经全波整流后得到的正脉冲信号中含有位同步信号频率离散谱。

四.实验思考题
1.总结 HDB3 码的信号特征
答:(1)由HDB3码确定的基带信号无直流分量,且只有很小的低频分量。

(2)HDB3中连0串的数目至多为3个,易于提取定时信号。

(3)编码规则复杂,但译码较简单。

它的编码原理为:先把消息代码变换成AMI 码,然后去检查AMI 码的连0 串情况,当没有4 个以上连0 串时,则这时的AMI 码就就是HDB3 码;当出现4 个以上连0 串时,
则将每4 个连0 小段的第4 个0 变换成与其前一非0 符号(+1 或
–1 )同极性的符号。

显然,这样做可能破坏“极性交替反转”的规律。

这个符号就称为破坏符号,用V 符号表示(即+1 记为 +V,-1记为–
V )。

为使附加V符号后的序列不破坏“极性交替反转”造成的无直流特性,还必须保证相邻V符号也应极性交替。

这一点,当相邻符号之间有奇数个非0符号时,则就是能得到保证的;当有偶数个非0符号时,则就得不到保证,这时再将该小段的第1个0变换成+B或-B符号的极性与前一非0符号的相反并让后面的非0符号从 V 符号开始再交替变化。

五.心得体会
实验中因为仪器以及接线问题,示波器没有接收到输入信号,我们做第一个
选作内容AMI码编码规则验证时就遇到了仪器问题。

我们选择先做了实验四再回头做了实验三的非选作部分。

因为只有上午与下午的时间,到了下午一直遇到仪器问题,心里多多少少有点着急。

还好在下课前做好了实验。

老师统计了一下大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所在的5号仪器确实有问题。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二进制单极性码变换为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HDB3码的时延特性、同步时钟分量定性观测以及它的位定时恢复测量。

也培养了我们的耐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