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派

合集下载

编导必知的世界电影主要流派

编导必知的世界电影主要流派

编导必知的世界电影主要流派编导必知的世界电影主要流派世界电影主要流派为早期的现代主义、苏联电影学派、好莱坞商业电影(即类型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近期现代主义流派。

电影同其它艺术门类相比是最年轻的艺术。

自格里非斯发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后,电影才开始获得独立的生命。

然而,当时的电影由于受商业化的束缚,并未能在人民心中确立起艺术的地位。

因此,在电影问世的前20年里,并未有什么流派产生。

直到20世纪20年代出现于欧洲的先锋派电影,才第一次具有了电影流派的意义。

所以,在诸多艺术领域中,电影流派是数量少,历史最短的。

纵观世界电影史,真正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大派系:1、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派电影2、苏联电影学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3、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5、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近期现代主义流派电影流派的形成及各流派之间的斗争与竞赛,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动力之一。

因此,我们在电影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下,要支持和促进电影艺术家为创立各种不同电影流派所作的努力。

与此同时,也应当提出,电影流派本身尽管是一种艺术现象,但也有进步与反动、积极与消极之分。

比如电影史上曾出现过的先锋派电影和近期现代主义流派,就包含着极大的消极成分。

对于这些流派,当然不宜作简单化的否定——这些流派本身也往往是可以一分为二的——对于其中宣扬资本主义腐朽性一面的,我们必须加以批判;而对于其中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创新和发展,则应加以借鉴、改造,使之转化为有益的养料。

欧洲先锋派电影欧洲先锋派电影,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德国和法国,后期则以法国为中心。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明确意识到电影的艺术潜力,并力图创造一种艺术电影的重要尝试。

苏联电影学派苏联电影的兴起,加速了先锋派趋向于记录电影一途。

他给予先锋派以人物和物体应同样重要的观念。

苏联电影的发展和创新是与世界电影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的。

电影知识:电影流派

电影知识:电影流派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

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

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Formalism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

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

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

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

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功即告失败。

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

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film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

电影流派

电影流派




1、军事爱国主义题材 第一代:号召人们投入卫国战争 《区委书记》 《普通的一天》 第二代:从和平角度,用生还者的目光 回顾战争生活。 《雁南飞》 《一个人的遭遇》 《这里 的黎明静悄悄》 第三代:用战争的形象来检查今天的生 活



2、伦理道德题材的电影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男子汉们》 3、政治题材的电影 4、生产题材的电影



2、通过对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来放 映意大利当时的种种现实问题。 美学旗帜:“还我普通人” 3、拍摄上在继承写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上发展了一整套最大限度地追求真实的 拍片方式。 (1)否认演员的作用。 (2)强调画面的逼真和纪实性。 (3)拒绝“闪回”。



“三个禁律” 1、不要惊人的事件 2、不要非凡的英雄人物 3、不要给问题提答案

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山之作 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其它的代表 作有《游击队》,《擦鞋童》,《偷自行 车的人》等。



特点:1、在题材内容上总是把镜头对 准战争期间和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 (1)追溯二战期间反德意法西斯斗争 《游击队》、《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罗伯特.罗西里尼 (2)放映生活的贫困 (3)放映失业的严重 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 德· 桑蒂斯 《罗马11时》
A、淡化故事情节,突出造型性和表意 性;以画面来表述导演的意念。 B、强调用电影语言来写意,对白极少。 C、在大块写意的同时又追求大块地写 实。



特点: 1、总体体现出主题的景物,以及对历 史的严肃思考。 2、艺术特征上蒙太奇理论长期影响着 苏联电影。 3、浓厚的诗意氛围——“诗电影学派”。

电影流派的名词解释

电影流派的名词解释

电影流派的名词解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拥有众多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代表了电影领域内特定的艺术风格、故事表现形式和情感呈现方式。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电影流派进行解释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多样性和深度。

1. 喜剧片喜剧片是一种以幽默和讽刺为主要手法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以轻松愉快的氛围、有趣的情节和逗趣的角色形象为特点。

喜剧片常常通过夸张和滑稽的表演来引发观众的笑声,让人感到轻松愉快。

其中,喜剧片又可以细分为许多亚流派,如喜剧动作片、喜剧爱情片、黑色喜剧等。

2. 动作片动作片是一种以激烈的动作场面和高强度的冲突为特征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通常包含了枪战、追逐、格斗和爆炸等刺激的场景,以及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的塑造。

动作片的快节奏和紧张感常常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同时也需要高超的拍摄技巧和制作团队的精心设计去呈现出真实的动作场面。

3. 爱情片爱情片是一种以恋爱和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常常探讨人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呈现出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爱情片通常着重描绘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发展,以及情绪的真实表达和内心的变化。

不同的爱情片会侧重于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有的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有的则更加强调大胆的浪漫主义。

4. 科幻片科幻片是一种以科学和幻想为基础,描述未来世界、外星世界和奇幻场景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以想象力丰富和特效精良为特点,常常呈现出异想天开的科技场景和独特的未来社会形态。

科幻片常常探索人类的未知和超越常规的可能性,引发观众对科技和未来的思考和幻想。

5. 悬疑片悬疑片是一种以谜团和紧张氛围为主题的电影流派。

这种类型的电影通过引发观众对情节发展的好奇心和猜测,持续营造悬疑和紧张的氛围。

悬疑片通常以谋杀、失踪或重大事件的解谜为核心,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扑朔迷离的线索设计来吸引观众。

6. 动画片动画片是一种以绘画和影像技术为基础,用图像和声音创造出动态图像的电影流派。

三大电影运动

三大电影运动

学习笔记之一:影史三大电影运动捕风捉影的猪发布于:2010-06-28 17:14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主要贡献: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纯电影美学试验: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

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

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曼.雷伊《海之星》1929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现实主义倾向: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利用布景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世界电影流派详解

世界电影流派详解

代表作品: 罗西利尼 : 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 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欧洲51 年》《意大利万岁》
维斯康蒂: 以《沉沦》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 《大地在波动》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 但后来《受难的人们》《威尼斯之死》则 完全追求唯美主义了。
德.西卡: 与柴伐蒂尼的合作(杰出的剧作家)《偷 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现实主义作品。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 使用非 正式演员的自由风格。
三、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库里肖夫 实验工作室 理论: 库列肖夫效应;电 影模特儿 电影眼睛派 拍摄 即景反对剧本、演 员、摄影棚 蒙太奇理论 、杂 耍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 蒙太奇叙事 剧作理论 《西方先生在俄罗 斯的奇遇 》 《带摄影机的人 》
维尔托夫
爱森斯坦
《战舰波将金号》
普多夫金
《母亲》
三、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1)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 第一阶段:印象主义电影。 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 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 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 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 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 中的物品或景像结合起来表现。这些影片 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主题。
德.桑迪斯: 《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 峰。使用摄影棚和正式演员与非正式演员 混用,与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部分相同。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 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 剪辑空间跳跃。
•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 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 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 的变化。

世界电影流派

世界电影流派

电影节
• 全苏电影节,始于1958年,初不定期,后为二年一次,自1964年
起每年举行,为国产片电影节;
• 塔什干国际电影节,始于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苏联国家电
影委员会与全苏影协和乌兹别克共和国电影委员会与影协联合 主办,是亚非拉国际电影展览,属非竞赛性,群众团体可向不 同影片授奖;
•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始于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举办一次,
早期好莱坞景 观与摄影棚
一、电影工业:1948年以前
1、电影公司与制片厂 制度
早期美国八大影业公司
• 早期美国八大影业公司包括米高梅电影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哥
伦比亚影业公司、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环球电影公司、联艺电影公 司、20世纪福克斯及雷电华公司等。
早期美国八大电影公司
20世纪福克斯公司,好莱坞最著名电影公司之一。1935年,由二十世纪电 影公司和1915年成立的福克斯电影公司合并而成,1985年被澳大利亚传媒巨 头鲁伯特·默多克收购。公司拍摄的著名影片包括《音乐之声》、《星球大 战》、《泰坦尼克号》等。
1924年成立的米高梅( Metro-Goldwyn-Mayer,简称MGM)是好莱坞最 有影响的电影公司之一,由三家制片公司合并而成。合并后的米高梅 电影公司拍摄了一系列经典影片,如《乱世佳人》、007系列影片,还 拍摄了著名卡通影片《猫和老鼠》。
雷电华公司
• 雷电华公司于1928年成立,曾制作过《公民凯恩》、《金刚》等经
• 政治题材、 • 军事爱国主义题材 • 生产题材 • 道德题材
苏维埃时期的电影
• 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电影的社会功能,战前已形成自己的风格
与技巧,如默片时代的蒙太奇大师爱森斯坦,二三十年代苏维 埃电影曾达到高峰。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

1、1895~1918:草创时期卢米埃尔兄弟(法)发明手摇活动电影机,开创电影放映时代代表作品:《火车进站》《工厂大门》乔治·梅里爱(法)代表作品:《圣女贞德》《地狱的土风舞》《音乐狂》埃德温·鲍特(美)代表作品:《火车大劫案》《基督山恩仇记》《不朽的城市》大卫·格里菲斯(美)代表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2、1919~1930:第一次创新浪潮苏联蒙太奇学派谢尔盖·爱森斯坦代表作品:《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普多夫金代表作品:《海军上将纳希莫夫》《母亲》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路易斯·布努埃尔(西班牙)代表作品:《白日美人》、《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维莉迪安娜》谢尔曼·杜拉克代表作品:《城市里的魔鬼》,《艺术家的灵魂》,《贝壳与僧侣》德国表现主义罗伯特·威恩代表作品:《卡里加里博士》、《基督的一生》有声电影艾伦·克罗斯兰:《爵士歌王》3、1930~1940年代的世界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约翰·福特代表作品:《搜索者》、《关山飞渡》弗兰克·卡普拉代表作品:《一夜风流》《富贵浮云》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代表作品:《后窗》、《惊魂记》、《西北偏北》查理·卓别林代表作品:《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奥逊·威尔斯代表作品:《公民凯恩》、《第三人》、《历劫佳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让·雷诺阿代表作品:《大幻影》、《游戏的规则》让·维果代表作品:《尼斯景象》、《游泳冠军塔里斯》雷内·克莱尔代表作品:《巴黎屋檐下》、《最后的亿万富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罗伯托·罗西里尼代表作品:《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意志零年》维托里奥·德·西卡代表作品:《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4、1950~70:“第二次创新浪潮”法国新浪潮运动让-吕克·戈达尔代表作品:《精疲力尽》、《随心所欲》弗朗索瓦·特吕弗代表作品:《四百击》、《日以继夜》法国左岸派阿伦·雷乃代表作品:《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阿涅斯·瓦尔达代表作品:《短角情事》、《从5点到7点的克莱奥》瑞典英格玛·伯格曼代表作品:《第七封印》、《野草莓》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代表作品:《爱情编年史》、《奇遇》费德里科·费里尼代表作品:《卡比利亚之夜》、《大路》美国:新好莱坞电影阿瑟·佩恩代表作品:《邦妮和克莱德》《雌雄大盗》斯坦利·库布里克代表作品:《巴里·林登》、《闪灵》、《2001太空漫游》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代表作品:《大白鲨》、《夺宝奇兵》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代表作品:《巴顿将军》、《教父》马丁·斯科塞斯代表作品:《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乔治·卢卡斯代表作品:《美国风情画》、《星球大战》德国:新德国电影(西德)维姆·文德斯代表作品:《柏林苍穹下》、《地球之盐》沃尔克·施隆多夫代表作品:《铁皮鼓》、《青年特尔勒斯》5、九十年代的世界电影罗兰·艾默里奇代表作品:《独立日:卷土重来》、《独立日》、《哥斯拉》詹姆斯·卡梅隆代表作品:《泰坦尼克号》、《终结者》、《阿凡达》罗伯特·泽米吉斯代表作品:《阿甘正传》、《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北野武代表作品:《花火》、《坏孩子的天空》岩井俊二代表作品:《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三世界电影流派

三世界电影流派
没有集中而尖锐的戏剧冲突,运用小说的叙事方法,从容 展示人物思想感情细腻变化的过程,立体丰满地刻画人物。 它有相对自由的叙述状态,有剧情的广阔性和铺展性;致
力于各种场面刻画的累积,着力于描写人物思想感情和心理状
态的细微变化,追求人物性格塑造的细腻性和丰满性。 在主要的艺术情境和人物表现之外,也表现次要情境和作 次要人物的穿插,有主线,也要有一条或几条副线的融合。
三、苏联电影学派及其特点 俗称蒙太奇学派。是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出来 的形式美学。这种形式美学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强调剪辑的 重要性。 将蒙太奇手法系统化理论化。发展了电影艺术对于时间和
空间的控制,通过对不同的镜头进行剪接拉长现实时间,突
出电影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同时通过剪接镜头也表达出了与 原有镜头素材的不同的概念。
四、法国新浪潮和的评论员、影迷中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 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等 。”作者电影“ “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 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有作家、戏剧 家、记者、摄影师和电影创造者。”作家电影“ 法国新浪潮时期同行并近的两股潮流 新浪潮派注重导演个人的主观印记,具有强烈个人风格; 左岸派注重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寻求人类情神活动的种种形态 及解释。
现代主义主张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摆脱理性的“束缚”,用非
理性的直觉、本能、潜意识活动、意志等“原始力量”在作品中 体现出创作者的真正的“自我”。强调创作者要在作品中表达出
自己对事物的直接的原始的感受,不要经过理性的综合概括,
否定了情节结构、人物行为动机、性格发展逻辑、形象的比例 尺度、色彩的合理配置等文艺程式"。 现代主义电影特点:主题为生命的孤独,人与人难以沟 通,人生的荒诞意识和异化感,生存困境中的茫然失措等; 表现形式采取比新现实主义电影更为激进的手法,完全打破 了传统的叙事规则,往往以某个哲学观念或心理情绪为核心, 展示了创作者的哲理或者主观想象的世界,尤其侧重于现代 社会中人的内心纷繁杂乱的意识或潜意识的揭示。

各国电影流派

各国电影流派

第三章各国电影流派所谓流派,指的是一批艺术家所拍摄的作品在思想倾向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特点,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创作表现出大致相近的美学风貌和艺术气质。

这种现象在电影诞生的第五年(1900年)便开始形成,第一次出现在英国,后来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第一节勃列顿学派这是外国电影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流派,以反映社会面貌著称。

因为成员住在英国勃列顿这个地方而被命名为勃列顿学派。

一些年轻导演宣称要拍摄“真正生活的片断”,提出的电影口号是“我把世界摆在你的面前”,并创作了一批风格相近的短片。

片中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十分相似。

人物形象,除一般电影中常见的人物外,主要是水手、矿工、囚犯、士兵等;形式技巧方面,对先进电影语言热情追求与探索,电影叙述手法不仅灵活大胆,敢于打破旧有的陈规老套,而且十分重视摄影机的创造作用,追求改变拍摄视点带来的新颖视觉效果。

代表人物:1、G.A.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1900年):远景与特写交错出现在同一个场面《望远镜中看见的景象》(1901年):一位男子对一对夫妇的窥视《玛丽.珍妮的灾祸》(1903年):内景与外景结合的典范2、詹姆斯.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1901年):第一次采用若干个场景来表现一个完整的事件(营救场面),追逐与救援的主题以及两组不同的形象交替出现,产生了很强的戏剧性效果。

体现电影自由运动的特性,因而具有典型性意义,至今仍是很多电影类型的基本叙事方法。

这一学派的电影以反映现实生活和描写社会现实问题而闻名,主张电影应当反映社会问题并在艺术上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处于先锋地位而著称。

让摄影机处于不断运动中的观念成为电影艺术最重要的叙事内容与叙事手段,这些观念的艺术价值在于揭示了电影成为艺术的奥秘:电影是一门运动的艺术。

第二节先锋派先锋派运动,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电影历史上第一个自觉探索电影本性和可能的发展前途及其表现美学,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运动。

不同电影流派特点及代表作

不同电影流派特点及代表作

不同电影流派特点及代表作电影作为一种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各种不同的流派也逐渐形成并受到观众的喜爱。

每个电影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几种电影流派,包括科幻电影、爱情电影、动作电影、喜剧电影和恐怖电影,并列举一些代表作品。

科幻电影科幻电影是一种以未来科技为题材的电影类型,通过高度夸张和虚构的情节向观众展示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景。

它们经常探讨人类技术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带给观众新颖和刺激的体验。

代表作品: 1. 《银翼杀手》(1982年):这部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经典科幻片探讨了人工智能、群体意识和人类复制等主题。

2. 《星球大战》系列(1977年至今):乔治·卢卡斯执导的这个史诗级科幻系列讲述了银河系中各个阵营之间的战争,引入了重要的科技概念和特效。

爱情电影爱情电影是关于爱情和浪漫关系的类型片,通过这些故事向观众传达情感和感人的经历。

爱情电影通常描述了两个人之间发生的浪漫爱情故事,有时会注重深入探讨人际关系和个体成长。

代表作品: 1. 《泰坦尼克号》(1997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这部经典之作,讲述了两位年轻人在泰坦尼克号上相识、相爱,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阶层问题。

2. 《罗马假日》(1953年):威廉·惠勒执导的这部浪漫喜剧描绘了一个新闻记者与一位公主之间在罗马度过的那段美丽时光。

动作电影动作电影以其紧张刺激的场面、精彩火爆的打斗场面以及冒险精神而受到观众欢迎。

动作片通常涉及追逐、战斗、爆炸等元素,旨在给观众带来刺激和紧张感。

代表作品: 1. 《终结者2:审判日》(1991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这部动作片是终结者系列的经典之作,混合了科幻和动作元素,讲述了机器人终结者与人类抵抗者之间的战斗。

2. 《碟中谍》系列(1996年至今):由布莱恩·德·帕尔玛开始执导的这个系列展现了特工们秘密行动和高风险任务,每部都有精彩的动作场面和令人惊叹的特技。

电影流派

电影流派
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士发现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对列技巧使它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现手段。这一观点始终流行在反传统的影片制作者中间,并被不断付诸实践。
通常认为,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但更受到重视的则是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前者是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r后者则是对性欲和爱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西方的电影研究家们一致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布努埃尔转而拍摄故事片后仍不时在他的作品中隐现·在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超现宴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玛耶-德连和肯尼斯-安格尔·在故事片领域里,西方电影研究家倾向于把对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等的描写归结为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表现。因此,象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爱德华大夫》(1945)、《眩晕》 f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变态者》(1962)和《群鸟》 f1963),马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以及塞缪尔-富勒、约瑟夫-冯.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阐明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影响的典型例证。
《电影手册》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电影手册》派 又称《电影手册》集团。是从1955年开始聚集在以安德烈一巴赞为首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周围的一批青年影评人,他们后来从影评工作过渡到拍片,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c内主将。
《电影手册》杂志创办于1951年,由安德烈巴赞、罗·杜卡和雅克杜尼奥尔一瓦尔克洛兹任主编,其中巴赞的美学思想对杂志的面貌起着主导的影响。 1955年起,一批赞同巴赞的理论观点的青年开始以《电影手册》为理论阵地,运用"作者论"方法,树立起新的评价标准。他们中的主要人物是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杜马契和谢勒尔等。从1958年起,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和夏布罗尔相继拍出他们的第一部影片,对法国电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这批人从此被称为《电影手册》派。 "新浪潮"在[96t年趋于衰落后,这批人发生了分化,特吕弗和夏布罗尔成为受欢迎的商业电影导演,但他们的影片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里维特转向实验电影。戈达尔的道路则更为复杂多变,在1968年前,他的影片具有愈来愈浓重的现代派色彩i宣扬存在主义的反道德观和无政府主义的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则肆意破坏传统的电影语法。从1968年开始,他突然转向极左,拍摄了一系列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短片,反对资本主义,鼓吹暴力革命。1971年他因车祸受伤,停止拍片。七十年代末,他又开始拍摄故事片,宣称"不再过问政治"。

电影的流派与风格

电影的流派与风格

电影的流派与风格第一节美国电影第二节欧洲电影第三节中国电影第一节美国电影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5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开创了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

1、好莱坞制片制度•三位一体的集成系统:生产、发行和放映集成为三位一体的配套网络,控制了电影企业的运作。

•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对影片有绝对的控制权。

典型《乱世佳人》。

•明星制度:影片的制作始终围绕着明星转,将明星定位于一定的类型与气质,完全纳入商业化类型电影的生产模式中。

2、好莱坞类型电影:从广义上讲,类型化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如中国的武打片,日本的武士片,印度的歌舞片。

从狭义上讲,类型片专指美国好莱坞盛行时制片厂制度下按照某种规定好的生产程序和创作方法制作出来的影片。

如西部《关山飞渡》类型化的特征: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七大类型片:西部片、强盗片、音乐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家庭情节片。

3、旧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征:商品化特征:电影首先是商品,其次是大众娱乐,第三才是艺术。

梦幻品味:四十年代的类型片,总体上是不反映现实生活的,营造的是不含人间烟火、远离现实的虚幻之景。

唯美倾向:好莱坞电影追求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

戏剧化结构:严格遵守戏剧的“三一律”,有一套固定的剧作结构。

4、卓别林与美国喜剧学派❖整个无声片时代,美国的喜剧学派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派。

❖卓别林的天才给这学派创造了光辉的成绩。

❖1912-1930年被称做是“美国电影戏剧最伟大的时代”。

二、新好莱坞电影:20世纪6、70年代,美国好莱坞在经历了低谷之后,迎来了历史的转折,新好莱坞开创了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新好莱坞影片的艺术特点:❖对真实性的追求❖揭露和触及社会现实问题❖对传统类型片模式的突破和融合❖文化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相互融合与平行发展第二节欧洲电影一、德国表现主义:❖受戏剧、绘画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德国电影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电影流派的划分1、布莱顿学派20世纪初英国布莱顿地区。

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

现实主义的萌芽。

多视点时空观念。

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2、2、欧洲先锋派20世纪初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

反对理性,喜欢联想,拒绝现实,喜欢梦幻。

包括: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德吕克,爱浦斯坦、杜拉克、慕西纳克。

代表作:费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雷内·克莱尔《休息节目》,路易·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3、3、电影眼睛派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

代表人物代表作:吉加·维尔托夫,《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

4、4、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法。

代表: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普多夫金《母亲》。

5、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始于30年代,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

代表:约翰·格里尔逊,《工业的英国》《煤矿工人》《锡兰之歌》《夜邮》。

6、6、法国诗意现实主义20世纪30年代特征: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缺陷: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代表:雷内·克雷尔《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雷诺阿《大幻灭》《游戏规则》,让·维果,马赛尔·卡尔内。

7、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意大利内容:主张通过普通生活反映社会问题;以日常生活代替虚构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答案;反对职业演员;反对编导分家。

形式:实景拍摄;自然光;长镜头,深焦距。

局限和弊端:对生活集中概括不够,有少量非情节化和非性格化现象;贬低编剧和演员。

代表: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城市》《游击队》,德·西卡《擦鞋童》,德·桑蒂斯《艰辛的米》《橄榄树下无和平》,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捷尔米《以法律的名义》《两分钱的希望》。

8、8、法国新浪潮电影1959-1961法国。

强烈反传统、强调艺术创新;将抽象的哲理转化成具像的画面。

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

“新浪潮”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少影片都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在艺术上突破传统电影语言的同时,避免过分脱离一般观众的欣赏习惯;用长镜头代替蒙太奇,移动摄影代替固定摄影,跳接;很少使用隐喻。

主题:非政治性的电影。

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

表演:与传统明星制度相对立,他们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

音响处理:“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

左岸派为其分支。

哲学基础来自存在主义。

代表:夏布罗尔《表兄弟》,特吕弗《胡作非为》,戈达尔《精疲力尽》,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9、9、新德国电影60年代处---现在。

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

代表:克鲁格《向昨天告别》,沙漠尼《狐狸禁猎期》,施隆多夫《青年托尔斯勒》、《锡鼓》、《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

布鲁斯》,法斯宾德《恐惧吞噬灵魂》《艾菲·布里斯特》《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郝尔措格《阿吉尔。

上帝的愤怒》《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文德斯《阿丽丝漫游城市》。

10、10、美国青年电影运动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社会来源为“嬉皮文化”,摇滚乐,后现代诗歌。

代表:《邦妮和克莱德》《毕业生》《艾丽丝饭店》《扎布里斯基峡谷》《发条橙》《纳什维尔》11、11、新好莱坞电影60年代--现在(30-40年代为古典好莱坞时期)承认传统规律;承认明星制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给电影充实新的内容;利用和发展各种电影类型表现手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6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改革的尝试阶段。

代表为佩恩《邦妮和克莱德》,卡萨维斯特《影子》。

第二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全盛时期。

代表:霍佩尔《逍遥骑士》,斯科西斯《出租汽车司机》,科波拉《教父》《对话》。

第三阶段(70年代直到现在)代表: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夺宝奇兵》,斯皮尔伯格《大白鲨》《外星人》《紫色》《太阳帝国》,弗里特金《法国贩毒网》《驱魔人》。

1.音乐的概念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

所谓的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

音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体验,最传统的一种是到现场听音乐家的表演。

现场音乐也能够由无线电和电视来播放,这种方式接近于听录音带或看音乐录像。

有些时候现场表演也会混合一些事先做好的录音,如DJ用唱片做出的摩擦声。

当然,也可以制作自己的音乐,通过歌唱,玩乐器或不太严密的作曲。

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后创作的。

人们想学习音乐的时候会去上音乐课。

音乐学是一个历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

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各文化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系统,民族音乐学是一门以该领域为讨论对象的学科。

音乐是无国界的,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人,说着怎样的语言,听见好的音乐,都会明白作者的心思。

2.音乐的种类音乐是一个很大的家庭,它的成员有很多,例如R&B,hip pop, jazz, blue, folk , country music , rock , orchestra等等,想要全部认识他们要花很多时间。

3.音乐的审美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

有音乐,自然要有懂得欣赏音乐的人,懂得欣赏音乐的人有一定音乐审美观。

音乐艺术审美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官欣赏层次,这时以休闲为主要目的在不同时期也以不同的情趣来选择音乐作品;二是感情欣赏层次,这需要将个人的生活体验与音乐欣赏联系起来,才能引起共鸣;三是理性欣赏层次,达到这个层次的除了音响之外,还特别注重音乐内涵的体验,善于用想象和联想追寻音乐的意境。

4.音乐的影响音乐,它本身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

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

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

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

音乐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并且对人有着很强的陶冶作用,能使人心绪浮动,心志坚定,如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谁读懂了我的音乐,谁就可以打败命运。

”音乐对人的影响可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在生理层面部份,音乐能刺激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而其主要功能是调节人体的心跳、呼吸速率、神经传导、血压和内分泌。

因此科学家们发现轻柔的音乐会使人体脑中的血液循环减慢;而活泼的音乐则会增加人体的血液流速。

另外,高音或节奏快的音乐会使人体肌肉紧张,而低音或慢板音乐则会让人感觉放松。

在心理层次部份,音乐会引起主管人类情绪和感觉的大脑之自主反应,而使得情绪发生改变。

有人曾选用290种名曲,先后测试过两万人,都引起听者情绪的变化。

情绪变化大小与被试人的欣赏能力高低成正比,但是,音乐只能引起抽象的情绪,如愤怒,畏惧,嫉妒等。

由于音乐能影响人的生理及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活动。

因此,人们就能够用音乐来改善和调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进而达到治疗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于是“音乐治疗”应运而生。

音乐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是音乐的作用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

音乐在医学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令人振奋的临床治疗效果证明了人类的一个古老的信念:音乐是具有驱病健身的作用,对于人类的生存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古希腊传说中,阿波罗神也同样是掌管音乐和医疗的神,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事实:在古代,人们头脑中的音乐和治病本来就是一回事。

随着音乐的高度专业化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已经逐渐地忘记和抛弃了音乐的本来作用和功能。

一直到现代,音乐对人类生存本身的重要意义才又逐步地为人们所认识到。

5.人格养成音乐欣赏不仅能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从而提高人的修养,促进人格养成。

由于大学生们各自生活环境及所受到的音乐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力和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艺术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再加上勤奋努力的程度不同,因此学生在学习音乐方面是有个别较大差异的。

就那学钢琴来说,有的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几乎天天晚自习都泡在琴房里,可弹奏效果还不是很好,而有些同学只需练习三四个琴点,就能比较完整地弹奏好一首乐曲。

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就要尊重教育规律,进行差异教育。

既要注意到全班同学的共同全面发展,又要注意到每一个人的个性才能发展;既要维护音乐基础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又要充分发挥接受能力强、素质较好学生的最大效应,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一个好办法。

在一个总的教学计划进度中,设立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进度,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完成各类计划。

这需要教师花费很多心血去了解学生,区分学习态度上的差异与学习潜能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特别要鼓励那些十分勤奋但音乐感觉不太理想的同学,重视钢琴教学过程的愉悦体验,而不能过分强调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