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含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教学难点:晶体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晶体图片,如食盐、糖、雪花等,引导学生关注晶体的形态和特征。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晶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新课讲解以食盐为例,介绍晶体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分类。

讲解晶体的基本特征:有序排列的原子或分子、固定的几何形状、有规律的物理性质等。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晶体的形态、颜色、光泽等特征。

介绍晶体的分类:单晶体、多晶体、非晶体等。

3.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的形态和特征。

实验材料:食盐、糖、明矾、冰等。

实验步骤:a.将晶体放入放大镜下观察,描述其形态、颜色、光泽等特征。

b.将晶体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c.对比不同晶体的特征,分析其分类。

4.分析讨论提问:同学们,通过实验观察,你们认为晶体的特征有哪些?如何分类?归纳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强调晶体的形成过程和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查阅资料,了解晶体的实际应用,下节课分享。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晶体的特征和分类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1.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2.在实验环节,加强指导,确保学生安全、有效地进行实验。

3.课堂小结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深入的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晶体的特征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很好,晶体是有序排列的,这就像我们整齐的队伍。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培养观察、思考、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已经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是,对于晶体的微观结构,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晶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合作、交流、分享的科学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说出晶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

2.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晶体微观结构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使用放大镜、晶体标本等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晶体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晶体标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

3.交流: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晶体微观结构,讨论晶体的基本特征。

4.讲解:教师讲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晶体微观结构的特点。

5.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晶体的微观结构,进一步加深对晶体特点的理解。

6.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放大镜下的晶体1.晶体基本特征2.晶体微观结构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分享、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对晶体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晶体的特征以及如何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到晶体的微观结构,进一步认识晶体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晶体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晶体的过程中,发现晶体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晶体的结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认识晶体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晶体,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认识晶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到晶体的微观结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晶体样本,放大镜,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放大镜,提前了解晶体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晶体吗?晶体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晶体样本,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讨论晶体的特点,并总结出晶体的特征。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晶体特征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晶体的应用领域,分享自己的收获。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晶体特征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 (1)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 (1)
7、师演示食盐晶体制作过程,并出示注意事项:
将玻璃片放在离外焰3~4cm以上的位置加热
不要用手触碰刚加热完的玻璃片。
将玻璃片放在桌面上冷却,再用放大镜观察。
8、生做实验,并观察拍摄照片上传到微信群里。
9、汇报:经过蒸发后的食盐结晶都是很有规则的立方体。
三种物质的外形不一样,但同一种物质的外形都长的很相似,都很有规则
4、出示白糖、味精自然蒸发后的结晶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点。
4、晶体的用途
1、晶体有什么作用呢?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过晶体?
2、用ipad进入到中国数字博物馆里的晶体材料,阅读晶体的用途。
3、生上来汇报查阅到的有关晶体的用途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了晶体也制作了晶体,但是却不知道晶体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课上利用网络查阅晶体有哪些用途,既丰富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了我们的生活跟晶体是密不可分的】
5、温馨提示:每种物质找出相对独立的1-3颗,用放大镜观察不同侧面的形状
借助ipad拍摄并画在记录单上。
选出三种物质的照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张和记录单一起上传到微信群里,准备汇报
【设计意图:用可以夹在iPad上的放大镜观察晶体,上传到微信群里,可以看到更加直观的图像,拍摄出来的照片还能在全班群里分享,让观察不够仔细的小组也能看到到白糖是十个面的,综合每组的照片,可以看到更加全面的晶体的细节】
5、课后拓展:制作一个大晶体
1、出示一个明矾大晶体。提问:想不想回家制作这样一个大晶体。
2、将大晶体的制作过程发送到微信群里,学生通过ipad阅读说明。
师:下次同学们可以将制作好的大晶体带到学校里,我们来一比一谁的做的最大最好看。
作业设计
1、回家制作一个明矾大晶体
2、作业本

《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科学教学反思课题:《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 了解晶体的形状、属性和特点;2. 掌握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方法和技巧;3. 发展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本次课程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发现晶体的特点和属性。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改进意见:1. 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在上课前布置了晶体的预习作业,但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晶体的基本概念和形状了解不深入。

这导致了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对晶体的观察和描述不准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下节课之前将加强预习环节,让学生事先了解晶体的相关知识。

2. 实验操作不规范在实验中,学生在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握持不稳,放大镜晃动,影响了观察效果。

有的学生在观察时没有调节放大镜的焦距,导致画面模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下节课中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技巧,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 学生实验记录不完整在实验记录环节,有的学生只简单地写下了实验步骤和结果,而没有总结和归纳。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地记录实验过程和思考,我会在下节课中设立一个实验报告的格式,要求学生将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都写清楚,并加上一些思考和总结。

4. 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不强在本节课中我设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

但是我发现有的学生在小组中依赖别人,没有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导致了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下节课中设定一些小组任务,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出贡献,并加强合作学习技巧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般。

通过此次反思,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的预习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2)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2)
小学“两导四练”高效课堂
导学案(教师用)
学习内容
3放大镜下的晶体
学习目标
1.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2.了解晶体的用途。
重点
难点
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难点:用图记录晶体。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白糖、食盐、味精、放大镜等。
2、所有的晶体都是肉眼可见的。()
④达标训练(时量:5分钟)
一、分类
玻璃、食盐、琥珀、珍珠、松香、白糖、碱面、味精、水晶、雪花、维生素C、黄铜矿、石英、云母、牙齿、长石
①晶体:白糖、食盐、味精、碱面
②非晶体:玻璃、琥珀、珍珠、松香
二、判断:
1、亮闪闪的物质都是晶体。()
2、玻璃、琥珀、珍珠、松香都是晶莹剔透的,所以是晶体。(×)
板书设计: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白糖、食盐、味精、碱面等。有规则几何外形
非晶体:松香、琥珀、珍珠、玻璃。
课后反思:(3)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反而还让学生有所收获。
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
2、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由有规则的几何形体组成,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3)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3)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重难点的突破与设想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探究发现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是他们对身边物质有惊人的发现。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同时,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我们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同学们,你们会做了吗?不过老师还有一些要求:(出示实验要求的有关课件)记住了吗?开始吧!
三、归纳构建
1、提问:通过以上实验,你现在知道晶体是怎样现成的?
2、在小组内交流: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说一说。
3、引导小结。
四、实践应用
填空:
1、()、()、()、()的颗粒都是有()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白糖、食盐、味精他们都是晶体,关于晶体,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2、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晶体,并通过对它们的观察来发现晶体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究发现
1、画一画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同学们,白糖、食盐、味精这三种物质你们认识吗?
首先请你在记录单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独立观察结束后,同学们把各自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好向全班同学汇报。、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3、说一说

教科版科学最新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反思+板书

教科版科学最新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反思+板书

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材分析】本课是《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三课,是在用放大镜观察生命世界之后,带领学生进入晶体世界进行观察。

本课教材内容分两部分。

一是“观察晶体”;二是“制作晶体”。

由于在课堂内制作较完整的晶体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基于保证学生能拥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教材中关于“晶体的制作”部分内容简略化处理,把本课的主要活动放在了4种晶体的观察活动以及根据晶体的特征来分辨上,并在此基础上以视频的形式把长时晶体制作进行展现。

【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观察了昆虫世界之后又探索的新的领域,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关于晶体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不清楚,以前没有仔细观察过。

因此,要从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种晶体:白糖、食盐、味精、小苏打入手,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仔细地观察研究让学生知道晶体的一些共同特征,也认识到其实晶体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而最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中的晶体,把观察活动引向课外。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周围常见的晶体,知道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一般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会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晶体,并用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晶体形状。

科学态度目标知道晶体是怎样形成的,并愿意尝试自制各种晶体。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晶体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晶体不仅美丽,而且有着广泛的分布,生活中用处大。

【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探究周围常见的晶体,知道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一般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

通过自己的观察、研讨形成“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的共识。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放大镜、每组4个编好号的纸杯分别装4种晶体(糖、盐、味精、小苏打)演示材料:课件,晶体图片(张贴用)趣味制作结晶视频【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在厨房里有两份调料,其中一份是味精一份是白糖,有什么办法能区分它们?(看、尝)2.那如果场景发生改变,在实验室里有两份粉末,其中一份是味精一份是白糖,又该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不能吃,只能看)3.用肉眼观察的时候白糖和味精的颗粒十分细小,所以我们应该用?(放大镜)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放大镜来观察像白糖这样的颗粒物,它的几何形状是什么样的?同一种颗粒物在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板贴,放大镜)二、探索:观察、记录、总结(预设10分钟)1.除了白糖,我还给大家准备了其他一些颗粒物供大家观察,它们分别是2号——、3号——(依次出示已编号的食盐、味精、小苏打)。

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精品教案(1)

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精品教案(1)

最新小学科学精品资料设计最新小学科学精品资料设计 1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

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

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

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

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

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

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还好没有误人子第。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晶体的特征,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晶体,让学生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如: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各向异性、有固定的熔点等。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晶体标本和图片,让学生能够通过实物和图片的观察,深入了解晶体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性质,对物质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晶体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分析,来加深对晶体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晶体,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识别晶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界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的晶体,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晶体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对晶体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晶体标本和图片,用于观察和分析。

2.准备放大镜,供学生观察晶体使用。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物质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晶体标本和图片,让学生初步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晶体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观察到的晶体特征,总结出晶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晶体。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详细阐述晶体的基本性质,如: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各向异性、有固定的熔点等。

学生认真听讲,加深对晶体特征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晶体标本和图片,尝试识别不同的晶体,并说明识别的依据。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word教案(9)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word教案(9)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

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

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

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

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

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

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还好没有误人子第。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放大镜这一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晶体的特征。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晶体的图片,以及相关的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深入了解晶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对一些简单的晶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晶体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对晶体的微观结构了解不多。

此外,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也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认识晶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晶体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认识晶体的基本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晶体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培养观察能力。

2.实验法:学生进行晶体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晶体样品、实验器材等。

2.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表、晶体样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晶体样品,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放大镜下的晶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样品,观察晶体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晶体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深入了解晶体的性质。

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晶体的特征。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晶体性质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六下第一单元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课前准备(介绍课题、教学目标、学习准备)1.明确课题和学习目标: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第一单元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晶体是指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并会制作晶体。

2.确认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材料:上节课已经提前要求,提醒按要求准备好。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目标,准备好这节课需要的所有学习材料。

出示本课主题,明确本课学习目标、需要准备的学习材料,保证这节课顺利开展。

2.激趣引入 1.上节课我们借助放大镜探索了昆虫王国的奥秘,同学们都收获到了许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看看我们能有什么新发现;2.首先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录像。

3.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物质是什么?1. 学生观看视频,对晶体有个初步认识。

以谈话形式开始,轻松进入学习状态,通过视频激发学生探究晶体世界的兴趣。

3.科学探索探索一:观察常见的晶体1.刚才在视频里我们欣赏的这些物质是什么?2.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四种固体物质的晶体: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颗粒。

3.首先请你直接观察这四种固体物质,并在科学记录本上写一些、画一画这四种物质小颗粒的形状特征。

4.借助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特征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5.仔细观察,看看这些物质用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有什么不同?看看哪个小朋友观察的最仔细,开始吧!6.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碱面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7.明确概念: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作出猜测。

明确观察对象确定观察的方法、观察重点和实验记录要求。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了解晶体的概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晶体的特征以及如何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教材以晶体的特征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掌握晶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晶体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特征和分类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和实验,帮助他们掌握晶体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晶体的基本特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2.教学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晶体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晶体。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晶体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晶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观察与讨论: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晶体,讨论晶体的特征,教师巡回指导。

3.实验: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记录观察结果,教师总结晶体特征。

4.总结: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晶体的特征。

5.拓展: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教师巡回指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特征:有序排列、有规则形状•举例:冰、石英、食盐•特征:无序排列、无规则形状•举例:玻璃、松香、沥青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方面进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验材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晶体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晶体的概念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晶体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晶体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能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并描述晶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晶体的特点和性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晶体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发现晶体的特点。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晶体的性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晶体特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晶体样品、实验材料。

2.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晶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晶体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晶体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对晶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样品,并记录观察结果。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的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晶体特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晶体,还有哪些物质具有晶体的特点?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宽知识面。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与反思

(封面)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与反思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就是晶体。

(2)了解制作晶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通过了解晶体的制作方法,自制食盐等晶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课前准备】放大镜、食盐、味精、食用碱、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视频《下雪了》。

下雪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那么你知道雪花是什么形状的吗?我们肉眼看到的物质在放大镜下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下吧!二、探究新知(一)观察美丽的晶体从观察我们身边的物质食盐、白糖、碱面、味精开始。

首先让我们用肉眼观察,看一看它们的样子。

之后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观察后发现:放大镜的食盐晶体、放大镜的白糖晶体都是立方体的;放大镜下的味精晶体是柱状的;放大镜下的碱面晶体是花瓣状的。

它们都是晶体,了解晶体的概念: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让我们再一起了解自然界中的晶体。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这是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

出示长石、云母、石英晶体图片。

接着出示水晶、黄铜矿、雪花、维生素C晶体图片。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晶体的放大图像,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教材内容包括晶体的定义、晶体的分类、晶体的生长过程等。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多种晶体标本和放大镜,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细胞、等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晶体的认识仍然较为有限,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特点,了解晶体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晶体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合作和分享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特点,了解晶体的生长过程。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晶体的特点和规律。

2.实验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合作和分享的科学态度。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2.教具:晶体标本、放大镜、显微镜等。

3.课件: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等,激发学生对晶体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晶体标本和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晶体的外观和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晶体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晶体的细节,记录观察结果。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1本课的教学我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看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构造特征。

我先让学生用肉眼观看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记录下观看到的样子,再用放大镜观看,食盐、味精、白糖晶体,并再次记录,进展比照。

这样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熟悉。

通过对晶体的观看、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

学生对晶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晶体的特征:晶体是有几何规章的形状。

“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制作的?”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

我让每个小组的材料员领取相应的材料,分组做蒸发饱和食盐水的试验,每个组都得到了食盐晶体。

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学生想制作更大的晶体的欲望,课堂上无法满意,我只能让学生一是看课文制作大晶体的”介绍,二是向学生介绍有关制作大晶体的方法,播放一些制作大晶体的课件。

课堂上还让学生观看一些矿石晶体标本,学生对晶体有了更深一步的熟悉。

学生知道了晶体有各种各样的外形,有立方体的,有金字塔形的,有像一簇簇的针的……《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2本课以食盐、味精、白糖为例,通过放大镜观看物质世界的某些晶体构造特征。

课前除了为每一个小组预备现成的晶体观看材料之外(食盐味精白糖),还应制作预备些通过水分蒸发而结晶出来的晶体,这样的晶体有着不同的构造特征。

而这些晶体的制作,教师应早做预备,假如靠自然蒸发,盐结晶过程较短,而白糖和味精的结晶过程较长,所以要提早一两天预备,以免影响教学。

在观看食盐、味精、白糖晶体时,应强调先用肉眼观看,并记录下观看到的样子,通过掌握放大镜的发放来保证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然后再安排利用放大镜观看晶体的活动,并再次记录,进展比照。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有更深刻的熟悉。

通过对晶体的观看、记录与分析,小结晶体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味精、白糖是“有规章形状”比拟确定,但对食盐的规章形状比拟疑心,由于在放大镜下,食盐晶体颗粒并没有如此规章的外形构造,这是由于我们供应的食盐小而潮,学生观看到的往往不是一颗食盐晶体,再由于这些食盐加工的缘由,所以外形看上去是不够规章。

6.1.3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案.doc

6.1.3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案.doc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3课时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学情分析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

寒冬飘落的雪花,妈妈做菜时加的食盐、味精,甜甜的白砂糖……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都是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就将带领学生进入这一个新的观察领域——晶体世界。

学生已经具备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经验,但他们很少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产生更深层的理解。

相信在本堂课后,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又将得到更大的提升,学生对身边事物观察的积极性也将获得提高。

二、教学目标1.了解晶体的概念及不同晶体的形状;2.学习晶体的制作方法。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放大镜对比观察不同的晶体物质。

【教学难点】会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晶体。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聚焦1.教师展示祖国各地的美丽雪景照片:师:雪是季节送给我们的礼物。

2.师:你们是否仔细观察过一片雪花?(学生自由回答)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回答)师:雪花姿态万千,它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的一种晶体。

(教师板书:雪花——晶体)设计意图:本堂课以图片展示和问答互动的形式展开,从学生喜爱的雪景导向生活中对雪花的观察,继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观察对象——晶体,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新知扬帆活动一:美丽的晶体。

1.师:用肉眼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和味精颗粒,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进行观察。

2.师:你们观察到的食盐、白糖、碱面和味精分别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展示观察记录表。

师:食盐是白色细小粉末,白糖是白色细小颗粒,碱面是白色细小颗粒,味精是透明细长颗粒。

3.师:借助放大镜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和味精颗粒,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将它们的形状画下来。

学生进行观察。

4.师:展示你们的观察结果吧!(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展示观察记录表。

师:食盐是晶莹剔透的立方体颗粒。

食盐师:白糖是晶莹剔透的规则颗粒,形似立方体,两头凸出。

小学 科学优质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 科学优质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科学优质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及反思《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l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体的晶体【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晶体的相关图片或课件、浓盐水、滴管、自制的大晶体学生分组:放大镜,食盐一包、白糖一包、味精一包、记录用的纸,玻璃片、夹子、酒精灯。

【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出示雪花的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

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

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

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
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
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 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 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物质


记忆中
放大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 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 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 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 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 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 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课题
时间:___月____日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

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
制作晶体。
主要教法
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 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课后 反思
不足之处:本课的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简洁”(教学环节简洁)、“扎实”(教学 目标落实)、“有效”。但本节课我没有达到预期的有效性,另外材料的选择上也欠加 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对此加以周全的考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