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教学安排解析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践研究》课程说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讲人:刘颖杰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1
一、课程要求
1.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部分32学时,4 学时为实践学时 2.本课程为考试课程。 (1)考试方式:开卷 (2)考试只允许携带笔记和教材,其他材 料一律不允许携带。 3.根据需要可适当做课堂笔记。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2
二、主要内容
根据大纲要求,我们将主要内容分为: 当代中国国情、六大建设(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当代中国与世界
据此,本课程将设定为十讲, 并根据教学 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硕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内容及其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自觉性。

二、教学方式教师课堂讲授、讨论交流和相关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时数36学时四、成绩构成和考核方式平时成绩10分,期末成绩90分,开卷考试。

五、教学参考材料邓淑华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胡锦涛纪念建党90周年讲话及与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料。

六、教学内容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当代中国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形成过程:从改革开放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反思到1982年12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13大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再到17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举起的主要标志:从党的12大到党的17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题目中始终不变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构成:从17大的“两大构成”到胡锦涛建党90周年的“三大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作用:当代中国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当代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1、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理想: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合理性和局限性;2、西方近四百年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3、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重点讲授基本原则和东方社会理论(即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4、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贡献:主要讲授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和实践基础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斯大林模式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毛泽东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后来的经验教训;3、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问题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及启示。

高二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高二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高二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高二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加以发展的。

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种理论创新,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 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通过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旨在加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通过坚持文化自信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4.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一、引言本节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义,理论来源以及实践的历史进程。

二、理论基础本节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本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及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详细介绍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本节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包括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特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路径。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本节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特点、主要领域和重大改革举措,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本节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和地位,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全球化进程的贡献和影响。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展望本节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包括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八、总结与评价本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和评价,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教案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情况、理论基础、历史进程、发展道路、实践探索以及与世界的关系。

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并能够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展望。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使学生通过互动参与,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资源:教案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PPT、案例分析材料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教学安排详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教学安排详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一、指导思想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基础上,针对“2011年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开设的一门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的学位课程。

课程既强调理论研究,更注重社会实践。

本次社会调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十八大报告的内容为中心,遵循课程规律,体现课程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的实践教学。

二、总体目的社会调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达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理论修养的目的;同时,使学生能结合当代世界和中国背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分析、认识、解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实践问题,达到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培育创新精神的目的。

三、基本要求:1.态度端正。

认真搜集资料,眼睛向下;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要有一定代表性;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2. 结构完整。

按照社会实践报告样表要求内容填写(见附件一)3.内容翔实。

调查结束后,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围绕明确的主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结构完整, 2000字左右,以书面报告形式交给任课教师。

(怎样做调查和写调查报告,见附件二)四、调查内容:1.根据确定的参考选题进行调查(见附件三)。

2.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社会调查选题。

五、组织方式:因涉及学生人数多,无法集中组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案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案_

②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两大步骤
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革命,“至少在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 其次,将革命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大大影响世 界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大大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 程”。
( 3 ).未来新社会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在1875年的 《哥达纲领批判》中,系统 而完整地阐述了关于未来新
渊博的律师之家。先后就 读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 法律系,1841年获哲学博士 学位
弗里得里希· 恩格斯
(1820——1895)出生于
德国莱茵省的一个工厂主 家庭。1844年8月,马、恩 在巴黎会面,从此开始了 他们共同为创立科学社会
主义而奋斗的生涯。
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
马克思首次使用“社会主义”这个词是在1842年10 月发表的《共产主义向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
“不久以前,该报的一位巴黎记者竟异想天开,认为君
主政体应当竭力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放在自己 的控制之下。”
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这个词是在1843年5
月发表的《伦敦来信》中。“就在这个时候,受人轻视 和嘲笑的社会主义却沉着而满怀信心地向前迈进并逐渐 深入社会舆论。”
⑥ 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解释
邓小平同志1992年2月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
明确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
富裕。‛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涵义及历史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卡尔·马克思(1818— —1883)1818年5月5日出
生于德国莱茵省一个学识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当代中国与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案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案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介绍一、课程名称沿革: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二、课程性质1)硕士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2)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另一门为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课程教学大纲及其基本要求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内容及其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自觉性。

二、教学方式教师课堂讲授、讨论交流和相关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导论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四、教学时数、成绩构成和考核方式学时:36学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40分,期末成绩60分;考核方式:课堂开卷考试。

五、教学参考材料1、马恩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3、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4、《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导论一、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历史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与问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方法和意义一、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历史发展(一)社会主义的涵义1.从词源上看,社会主义一词源于古拉丁文socialis,原意是同伴、同伙的、善于社交的等。

其本意包含着平等、友爱、集体等内含。

到近代,这一词演变为英文的social,意思是“社会的”。

这个形容词再加后缀ism,即构成为现在英文中的socialism(社会主义)。

在英文中,socialism是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的反义词。

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流行的价值观。

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内涵和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将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内容。

本教案共分为四个部分:理论基础、实践探索、问题与挑战以及展望未来。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1. 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提出背景- 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与特点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历史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与独特性第二部分:实践探索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路径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 经济建设与改革成果- 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改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第三部分:问题与挑战1. 内外环境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 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问题与难题- 社会矛盾与矛盾的特点- 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类问题第四部分:展望未来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路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实现复兴的路径和策略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贡献与影响结语:本教案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背景、基本特征以及实践探索的历史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展望和思考。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案课程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为全体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学位课。

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本课程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课程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解读、研究和自学领悟,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训练理论思维,开阔学术视野,从而提高学生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水平。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属于政治理论基础课程。

3.开课学期与周学时/总学时:第1学期;2学时/32学时。

4.教学方式方法:本课程教学以教育部编订的指导纲要为教学基本遵循,采取专题式教学,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教师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术性,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

要求学生课外自学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答疑解惑,多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指导研究习作等。

本课程课堂讲授分6个专题,每个专题讲4个学时,分两周完成。

从第2周开始,研究生院按照确定的学生分班名单,安排教师上课的时间、地点,思政部给予协调配合。

听课名单确定后,不得随意调课。

本次建议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

80人左右的班级规模,分作16个班。

每周两学时,开课时间为16周。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以自学为主,参加课程期末考试。

教学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拟分作6个专题,专题内容如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2、社会主义本质若干问题研究;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研究;4、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我国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及实践若干问题研究;6、科学发展观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简介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三讲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三讲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三讲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关系教研室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二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三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联系实际,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内容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三讲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三讲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课程
主要
内容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实践(实验)环节

主要教材
序号
性质
教材名称
编著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课程类型1讲授类2.研讨类拟授课教师
王勇、刘志锁
课程总学时
36
开课学期
1
课程总学分
2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有较好的把握,对社会主义改革不同模式及其结果有全局性的了解并且能够做出判断。联系实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结合自身专业,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不懈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硕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内容及其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自觉性。

二、教学方式教师课堂讲授、讨论交流和相关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时数36学时四、成绩构成和考核方式平时成绩10分,期末成绩90分,开卷考试。

五、教学参考材料邓淑华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胡锦涛纪念建党90周年讲话及与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料。

六、教学内容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当代中国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形成过程:从改革开放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反思到1982年12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13大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再到17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举起的主要标志:从党的12大到党的17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题目中始终不变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构成:从17大的“两大构成”到胡锦涛建党90周年的“三大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作用:当代中国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当代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1、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理想: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合理性和局限性;2、西方近四百年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3、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重点讲授基本原则和东方社会理论(即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4、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贡献:主要讲授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和实践基础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斯大林模式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毛泽东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后来的经验教训;3、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问题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及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教学安排详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教学安排详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一、指导思想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基础上,针对“2011年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开设的一门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的学位课程。

课程既强调理论研究,更注重社会实践。

本次社会调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十八大报告的内容为中心,遵循课程规律,体现课程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的实践教学。

二、总体目的社会调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达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理论修养的目的;同时,使学生能结合当代世界和中国背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分析、认识、解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实践问题,达到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培育创新精神的目的。

三、基本要求:1.态度端正。

认真搜集资料,眼睛向下;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要有一定代表性;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2. 结构完整。

按照社会实践报告样表要求内容填写(见附件一)3.内容翔实。

调查结束后,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围绕明确的主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结构完整, 2000字左右,以书面报告形式交给任课教师。

(怎样做调查和写调查报告,见附件二)四、调查内容:1.根据确定的参考选题进行调查(见附件三)。

2.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社会调查选题。

五、组织方式:因涉及学生人数多,无法集中组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问题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问题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问题解析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问题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学习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着重阐述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如何认识新时期的最鲜明的特点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1978年关于实践标准的讨论和同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30多年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色,赋予其鲜明的特色,坚持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明确提出展开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割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的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专题式教学。

首先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述,然后详细介绍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意义。

接着分析了专题式教学的优势和设计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最后总结了专题式教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研究,课程设计,专题式教学,优势,案例分析,理论概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主义本质与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导。

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创新性探索,仍然是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成为高校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发展这门课程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

进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的探讨,既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专题式教学对于该课程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1.2 研究目的本课程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于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发展历程,掌握其基本原理和重要思想,提升自身的社会主义理论素养。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探讨作者:陈建兵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7期陈建兵(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硕士研究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从教学要求、硕士生学习特点以及发挥教师优势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采用专题式教学具有显著的教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的核心是设计高质量的教学专题,教学专题设计要坚持整体性要求和问题导向原则,及时吸收学术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实施是专题式教学的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教学专题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03-04作者简介:陈建兵(1976-),男,陕西勉县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教学承担情况: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本科生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硕士研究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0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一开始设置时,就对该门课程提出了专题式教学的要求。

专题式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基本教学形式,也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课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课解析

1、1978年,当中国共产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时,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文章说:“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

”2008年,中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时代》周刊又发表文章说:“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

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试分析,《时代》周刊对中国的不同评述说明了什么?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时代周刊对中国的不同评述说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78年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中国发生的翻天地覆的变化让世界人民都刮目相看。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等综合国力逐渐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一席之地,而且与日俱增不容忽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正在走在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中国重新打开国门,随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升、国际影响力也扩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一)经济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1、改革从农村开始起步向城市推进。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6、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摆脱了大多数人连温饱也难以维持的贫穷社会,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9.8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3%左右的增长速度;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24.95万亿元,(兴化1978年4.34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212.73亿元,增长了49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后,中国已从经济侏儒成长为世界巨人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分析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十八大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指出了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成为了当前一段时期的核心任务和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特色非常鲜明,这就为广大学者和专家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研究。

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布局进一步体现了党对中国特殊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十八大深入浅出地提出和发展了社会体制改革理论,这就为中国搞好社会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十八大提出了要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章在理论分析中结合实践应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十八大的深刻内涵阐述得十分到位。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论断,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

一、深刻理解十八大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来落实,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代同步。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终于创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五大时期,党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六大,则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十七大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化它的重要性,它不但是开放的,而且也与时俱进的;十八报告中,重新论证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要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来贯彻,关于怎样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提出了新观点,又根据研究和部署,落实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又进深了一步。

十八大,无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中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性阶段,十八大的召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怎样落实十八大精神,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战略性决策,至此,我国又跨上了一个建设新平台,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又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理论与教学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理论与教学实践

按照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的相关部署,原来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自2011年秋学期开始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之后教育部将此次调整推迟至2012年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相关课程组成员自2010年秋学期就开始了新课程建设的资料搜集与准备工作,并多次召开教学研讨会和集体备课会,共同商讨了课程教学大纲和讲授的主要内容,完成了讲稿的撰写与课件的制作,比较充分地做好了向新课程过渡的准备,并按调整方案的原定计划于2011年秋学期面向硕士研究生全面开设了新课程。

现在看来,讲授的内容与新出版的教学大纲基本吻合,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新老课程的更替与过渡。

首轮授课结束后,尽管在学生中取得了比较好的反响,但也并非尽善尽美。

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研究”)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入手,谈几点看法。

一、“研究”课教学必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1]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根据这两个文件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然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课也是如此。

结合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情况,一直存在一种错误倾向:由于授课班级较大、学生人数较多,又缺乏实践教学经费等种种原因,并未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实践教学活动安排
一、指导思想
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基础上,针对“2011年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开设的一门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的学位课程。

课程既强调理论研究,更注重社会实践。

本次社会调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十八大报告的内容为中心,遵循课程规律,体现课程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的实践教学。

二、总体目的
社会调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达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理论修养的目的;同时,使学生能结合当代世界和中国背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分析、认识、解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实践问题,达到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培育创新精神的目的。

三、基本要求:
1.态度端正。

认真搜集资料,眼睛向下;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要有一定代表性;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2. 结构完整。

按照社会实践报告样表要求内容填写(见附件一)
3.内容翔实。

调查结束后,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围绕明确的主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结构完整, 2000字左右,以书面报告形式交给任课教师。

(怎样做调查和写调查报告,见附件二)
四、调查内容:
1.根据确定的参考选题进行调查(见附件三)。

2.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社会调查选题。

五、组织方式:
因涉及学生人数多,无法集中组织。

本次社会实践实行分组、分散进行,每个小组最多6人,自由组合,自主选题,自行商定小组负责人及具体分工,小组成员要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及时总结社会实践中的得与失,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实践调查报告。

六、时间安排:
社会实践共12学时,具体时间为第14-第17周,第18周上课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书。

七、评分标准:
1、得分要素:一是调研目的明确,围绕主题展开调查,特别鼓励学生能结合专业展开调查研究;二是时间、地点、对象和调查内容陈述详细;三是严格限定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查,不任意扩大调查范围;四是分析有理有据,结论正确;五是层次、段落清晰,语言通顺,无错别字,符合中文行文格式。

2、扣分环节:一是没有进行调查,凭空胡编乱造;二是内容与本次调研主题不符合,直接网络下载无关内容拼凑;三是任意扩大范围,没有对规定的主题、对象进行调研;四是抄袭、雷同;五是政治错误。

3、评分标准:社会实践成绩考核以小组为考核单元,以社会实践报告书为准,社会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具体评分标准分五个档次:
1.优秀(36---40分):事先能够认真准备,实践报告完整详细,图文并茂,字数不少于2000字。

2.良好 (32---35分):实践报告比较完整,内容比较充实,比较有条理,有一些细节,能写出自己的感悟,字数不少于1800字。

3.合格(24---31分):实践报告内容简单,记流水账,没有感悟,字数少于1800字。

4.不合格(23分以下):实践报告空洞无物,字数少于1500字。

5.不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书:0分。

八、注意事项:
1.教师注意事项
(1)任课教师充分说明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对活动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全体同学以认真的态度、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

(2)安全教育与提示。

任课教师专门针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在前往调查目的地和返回学校路途中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强调实践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认真做好学生社会实践的监督工作,促使学生认真对待社会实践;做好学生实践点评和考评工作,对优秀社会实践报告要充分肯定,对学生给予全班级的通报表扬;对社会实践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要客观指出,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以便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做得更好。

2.学生注意事项
(1)调查目的地选择。

因涉及学生人数较多,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调查对象及调查样本,原则上要求就近就地进行,也可以结合家乡所在的市县镇村实际进行调查。

(2)做好前期联系工作。

事前和调查目的地相关人员进行联系,双方完善活动方案,根据调查目的地的实际情况,沟通、协商调查的内容、时间、地点,请求目的地相关人员协调做好活动现场的相关准备工作,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不至于使实践活动冷场。

(3)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事先和目的地协商,准备好实践调查所需要的物品,如海报、宣传展板、横幅、桌椅和扩音器材等,并做好相关的应急处置预案。

九、未尽事宜:
本课程社会实践处于探索阶段,未尽事宜,由任课老师或经教研室全体教师研究后,根据情况具体要求,适当安排。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研室
2013年9月20日
附件一: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践报告
所属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实践项目:
实践成绩:
任课教师:
年月日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研室制表
附件二:
怎样做调查和写调查报告
如何开展调查研究是一个行为科学,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而怎样写好调研报告则是一个将行为科学、方法论与认识论相结合、相统一的问题,这里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的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
第一,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变化过程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要了解社会在如何发展,老百姓在想什么、干什么、盼什么,创造了什么新鲜经验,有什么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特别是通过制定政策去调节。

在确定调研的项目以后,还要做好一个基础的工作,就是要准备好调研提纲,明确所要进行的调研目的、调研范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和调查的重点。

第二,深入实际,广泛调查,详细地占有第一手资料。

调查中,一要“沉”,就是“沉”下去,沉到群众中,用心地听他们讲,切忌走马观花。

二要“谦”,就是以谦虚的态度,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请基层群众发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三要“实”,即坚定地贯彻实事求是原则,要求调查的对象讲实话,反映实际的情况。

对有关典型细节和数字要反复核实。

第三,要对记录的材料及时进行疏理,并不断进行交流。

在每次调查后一定要挤出时间对自己的记录作一番梳理,看一看被调查的人员是否反映了实际问题,素材是否全面,调查座谈的目的是否达到;哪些素材有用,哪些素材备用,哪些素材还要继续调查。

同时,几位调查者还可以经常交流一下,集思广益,提出看法和见解,这样就可以使调查更深入,获得的真知灼见更多。

二、调查报告的特点:
一是针对性强。

调查报告一般都是针对某一重要情况、经验或问题进行有目的的系统调
查研究后写出来的书面报告。

报告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是典型性强。

调查报告是集中反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因此,所选取的素材才有典型意义,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能给全局工作提供借鉴。

三是调查报告一般采用第三人称。

在表达方式上大都采取叙议结合以叙为主的形式,有时还可以用图表辅之;在内容上要求是有情况(包括经验、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特别是分析非常重要。

一个好的调查报告,一定要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没有分析,就没有理性的认识,也就没有观点。

三、调查报告的内容:
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关于××××的调查报告”、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

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

(三)附件
附件是对正文报告的补充或更详尽的说明,包括数据汇总表及原始资料、背景材料和必要的工作技术报告、照片等。

附件三:社会调查参考选题:
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