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新文化运动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有哪些?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有哪些?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有哪些?进步性(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五四运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与民主和科学的洗礼,其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中国人的觉醒,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对五四运动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动员作用,但新文化运动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 范围小。

只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发起的运动,没有发动群众及广大的工农阶级。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力求贯彻他的学术上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思想,使北大成为思想解放的学术重镇。

于是,蔡元培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还聘请了胡适、李大钊等不少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

陈独秀就职北京大学后,也将《新青年》杂志迁至北大,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成为了该杂志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一方面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对青年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使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运动的主要力量,而没有深入群众和广大工人阶级,以至于在五四运动初期的领导阶级任然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没能为广大群众及工人阶级所知。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批评和评价标准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批评和评价标准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批评和评价标准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学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新文化运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评价标准。

本文将从文化批评和评价标准两个方面,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探讨。

一、文化批评的标准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能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之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这是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批判需要有理有据,不能简单地否定传统文化,而需具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能力,从文化内部透视,从外部对照,辨别其优点和缺陷,为推动现代化提供有效的思想和方法。

2、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借鉴能力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化自觉”,意味着中国需要认真学习西方文化,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借鉴与融合。

因此,参与新文化运动的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水平和广泛的文化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西方文化,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全面的启示与帮助。

3、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新文化运动围绕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问题展开,因此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成为文化批评的重要标准。

而敏锐的洞察力只能从对社会现实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得出,需要关注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准确分析和解读当时的事件、思想和言论,为文化批评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

4、对时代方向的把握能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参与其中需要具有对时代方向的把握能力,即清楚地把握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自身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参与新文化运动的人员也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想和方法,为推动社会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文化评价的标准1、对新文化思潮的认同度文化评价的核心是对新文化思潮的认同程度。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女性解放等,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评价新文化运动需要辨别其中的优势和缺陷,主动接受和认同有益的思想,有批判地接受和改变不合理的地方,坚持真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2015年05月22日15:35:21来源:《红旗文稿》2015/10作者:谢毅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的标志,是中国先进思想界方向转换的关键。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按照张闻天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是以1915年《新青年》(当时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起点,以1921年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和1923年人生观问题的论战为一个终点的。

这场新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注入这场运动,并且逐步发展成了这场运动的主流。

从形式上看,这场运动似乎只是在进行思想文化问题的探讨,从本质上说,它所提出的却是怎样才能拯救中国的危亡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这个运动中,各类人物都对中国的出路问题提出过自己的主张,而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流传过的各种社会思潮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早期表现。

正因为如此,怎样评价这场运动,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成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是不奇怪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提出,五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救亡运动的兴起,把启蒙运动压倒了。

他们站在“西化”论的立场上,只承认以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启蒙,不承认以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更深刻的启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又有人举起文化复古主义的旗帜,反对所谓文化上的激进主义。

他们根本否定在思想领域批评封建主义的必要性,着力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要求以儒学“取代马列主义”,使之重新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一些人在为自己的“西化”思想和文化复古主义作论证时,都是以全部或局部否定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为前提的。

因此,为了判别这些思想观点的是非,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人们对于这个运动所作的重新评价是否符合实际。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形象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形象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形象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一种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体现。

新的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旨在推广思想启蒙、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激发个人创造力,鼓励独立思考,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本文将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形象。

一、新文化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1.推广中国的文化艺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中国的文化艺术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提倡摆脱旧文化的束缚,推崇以人为本、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这一观念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的生命力。

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比如在音乐、电影、美术等方面,中国的文化作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例如,音乐家谭盾的交响乐《赛马》在欧洲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和评价;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成为了20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作品;武功明画作在世界上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收藏。

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表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高超水平,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在国际上的推广和传播。

2.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新文化运动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的倡导者通过推广新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摆脱旧传统的束缚,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文化融合的潮流。

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国家,为推动雅加达宣言、取消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些都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例如,纪念当年五四运动的“五四精神”被誉为中国民族精神的高峰之一,这种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自由、独立、爱国等理念不仅对于当时的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日后的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助力中国进行外交斡旋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不仅推广中国的文化艺术和传统文化,还积极参与到国际社会的建设和交流当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价

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价

是 变革 图强 ,振兴 中华民族 。“ 新文化”运动不是从 I 9 1 9年 5月 4日开始的。狭义而言,是从陈独秀 1 9 1 5年创办 《 青年杂志》( 后改名 《 新青年》 ) 开始 ,有一 些
人 大力倡导新文化 。并且与守旧派展开论战。广叉而言 ,是从鸦片战争之后 ,在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中,有一些人意识 到西方的先进不仅在于 “ 船 坚炮利” ,而是全 面的制度、文化 ,如郭松 焘、王韬 、严复 ,以及稍后的 梁启超等人。远在 I 9 1 9 年 “ 五四”之前 ,废科举、倡新学就 已经开始 了。“ 五四”是承前启后的一个高潮 ,
强烈。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 ;评价
1 . 五 四新 文 化 运 动 在 中国 近 代 史 上 发挥 着重大 的积极 作用 五 四新文 化运 动是一 场前所 未有 的思
想 解放 和启蒙运 动 ,推 动 了我 国的社会进 程 ,加快了新 革命 的步伐 ,动摇了封建思想 的统治地位 ,推动了中国 自 然科学 的发展 。 后 期传播 的社会 主义思 想被 中国先 进 的知 识分子所接受 , 看到 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 力量 。 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 路 ,创造了条件 ,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 况 下,乘着俄 国革命胜利之风 ,在中国广泛 传播 的。 一部分经受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进 步青年 , 接受了它 , 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创
国、法 国。也失败了。而这时正好欧洲爆发 了世界 大战,大战的结果 ,许多西方人都对 资本主义发生 了怀疑 。 而这时又发生 巴黎和 会上所 有西方大 国都循 日 本 之请 ,出卖了中
完全 否定 传统 文化 “ 全 盘反 传统 ” “ 全 盘
西化 ” 新文化 运动 对传统 的批判 主要 集 中在 三个方 面 :( 1 ) 以进化论 的观点来 阐明孔子 之道 不适应 于现代社 会生活 ,不能 编入宪 法, 不能把孔教定为国教。陈独秀的 《 孔子 之道与现代生活》 、 《 宪法与孔教 》 和李 大钊 的《 孔子与宪法 》 、 《自 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 等文章 , 都论述了这个 问题 。 ( 2 ) 揭示了维护 专制制度的孔教与民主 、 平等思想是背道而 驰的 。 如 陈独秀强调说 ,民主共和 国重在平 等精神 ,孑 L 教重在尊卑阶级 ,“ 若一方 面既 然承认共和 国 体, 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 ,理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

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利弊得失知识分享

新文化运动利弊得失知识分享

新文化运动利弊得失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利弊得失内容提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革新运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一场进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关于这场运动,其初衷是推动科学与进步,本意是要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改善。

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中,受到激进思想与全盘西化的思潮所影响,新文化运动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新文化传统文化利弊得失一、简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及运动的成就。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于20世纪早期,在中国的文化界中,由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这场运动以其对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和空前的思想解放,以及对人们追求科学和民主的启发,因而亦被评价为“中国的启蒙运动”。

从客观上来讲,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对青年思想的启蒙以及封建统治的动摇,是有着极大的进步作用的。

(一)、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亦是近代中国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的基础上必然的结果。

1、政治方面,当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与军阀混战的形势,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迫在眉睫,而列强对袁世凯登基的支持,一方面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另一方面则使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不得不为改变中国的混乱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的要求实行民主主义,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而当时的北洋军阀假借尊孔复古之名大肆宣传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

经历过辛亥革命后,当时的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主共和意识尚未在国民的脑海之中真正形成,封建思想和意识仍旧根深蒂固,所以必须从思想上冲破封建牢笼,通过普及民主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新文化运动当时所提倡的口号来有所了解。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文 章 编 号 :10 - 7 ( 00 0 -190 0 86 1 2 1 )40 0 -3 4 是 科 学 而 已 ,不 多也 不 少 。 _ ”4 “ 可见无思想 的史 学就是一些粗糙 的资料 ,我们从这 样 的意义上认 识研究 历史 ,认 识长期 以来 对 “ 四” 的评 五 价的不 同态 度 ,就 不会 觉 得有 什 么奇 怪 。历 史 展示 的 空 间 ,给我们准备 了讲说历 史的 自由,也给我们开拓 了争论
的天地 。


重释 “ 四” 的理论 依据 五
史 学 家 的 历 史 描 述 和 学 者 的历 史 阐 释 是 一 个 无 尽 的认 识链 ,史学 界的研究 都 在试 图 重现 、再 造 “ 四” 新文 五 化运 动。于 是 ,长 期 以来 ,对 “ 四” 的评 价 上 出现 了 五 不少 问题 。这并 不是历史的错 ,也不是现 实的错 ,而是 一 种研究 的必然 。史学 家认 为 ,所谓载籍之史 ,并不 是再现 往 事 , 而 是 今 人 对 往 事 的 重 演 、重 释 。 克 罗 齐 称 “ 切 一 真历史都是 当代 史 ” … ’ 曾经将语 文 的历史 称为 最粗 。 他 糙 的历史 。他这样说 :“ 文性历 史所提 供 的实际上 是编 语 年史与文献 而不 是历史 。 ‘ 文性历 史是 没有 真实性 的。 … 语 它像编年史一样 ,本 身中没有历史真实性 ,而是从 它所求 助 的根据那里去取得 真实性 。……编年史 、最粗糙 的编年 史 、最无知最轻信 的编年 史也同样检验和选择它所认 为最 值得信赖 的根据 ,这 永 远是 一 个信 赖 问 题 ( 即一个 别 人 的 思 想 和 过 去 的 思想 的 问 题 ) ,不 是 一 个 批 判 问 题 ( 我 即 们 在 自 己的 活 动 中 的 思 想 的 问 题 ) ,是 一 个 逼 真 问 题 ,不 是 一 个 确 凿 性 , 即真 实 性 问 题 。 可 见 语 文 性 历 史 当然 能 是 正 确 的 ,但 不 是 真 实 的 。 它 既 不 具 有 真 实 性 ,它 就 不 具 有 真正的历史兴趣——就是说 ,它并 不把光辉投射到一组 针 对实际的和伦理 的需要 的事 实上去 ;它可 以漠不关心地 拥 有任何 事项 ,不管那事项距离 编纂者的实际 的和伦理 的心 灵 是多么遥 远。因此 ,作为一 个纯 语文学者 ,我欣赏漠不 关 心 的 自由 选 择 ,过 去 半 世 纪 的 意 大 利 史 和 中 国秦 朝 的历 史 对我说来 ,价值是一样 的。我将从 这一种历史转 向另 一 种 历史 ,毫 无 疑 问是 被 一 定 的 兴趣 所 推 动 的 ,但 那 是 一 种 超 历 史 的兴 趣 ,是 在 语 文 学 的特 殊 领 域 中 所 形 成 的 那 种 兴 趣 ” … ”汪 荣 祖 先 生 引 述 克罗 齐这 本 书 的观 点 时 概 括 。 为 :“ 载笔记古 ,乃今 人之判 断而 非重演 之往事 ,哲学亦 遂 为供应 理 论 以解 决 具体 历史 方 法 矣 t )“ 国 国 英 家 中最有影 响的历史 哲学 家 ” 柯 林 武德在 《 史 的 历 观念》 中称探 索伯 里关 于历 史 学 的原则 和方 法 的思 想 时 说 :“ 史学思想 ,乃是 世界上 的一项 新事 物 ,还 只不过 历 个世 纪之 久 ;它一点也不是和 自然科 学一样的东西 ,而 是有着它 自己的独特性 ,向人类提供着一种 新的世界观和 座 新 的思 想武 器 库 。 正 如 伯 里 说 过 的 : “ 史学 不 过 ” 历

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分析

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分析

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分析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新旧文化相互交融,社会变革浪潮汹涌而来。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运动,人们希望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摆脱旧有观念的限制,呼唤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一、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形成及原因1、文化的滞后状态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封建文化制度长期占据着中国的文化领域,故此,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受到很大的限制,故而需要一股强大的新思潮来推动中国的文化进步。

2、教育改革的需求清朝末期,科举制度故步自封,教育思想停滞不前。

中国想要赶上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改革教育,倡导新思想,才能获取新的知识。

3、外国文化的影响自1840年以来,中国先后经受了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等多次战争,外国列强经济、文化等形式向中国进行侵略,这样的精神打击,也为中国知识分子打开了文化视野,使他们知道了外来文化的新内容和新思想。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课题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其中包括:1、鼓吹“民主思想”、“科学精神”、“实用主义”等的文化观念新文化运动中强调“民主思想”,“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要求人们应该拥有自由的思想,并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尊重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

2、强调女权、宣传平等新文化运动中,女权观念逐渐被提出,呼吁女性同样应该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不再局限于封建枷锁中。

3、探讨文学、艺术新文化运动时,大量传统文学艺术被重新评价,强调文艺创作应反映现实生活,并提倡文学艺术多样化,反抗旧有的文化观念。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影响新文化运动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倡导和实践活动,推动了现代文化在中国的进程,减缓了社会的封闭以及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知名思想家、学者和作家纷纷涌现出来。

这些人推动了思想和文化的革命,呼吁更大程度的自由和平等,这种精神也被不断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评价和文化质量管理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评价和文化质量管理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评价和文化质量管理1.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评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运动,其主要目的是推翻封建文化的束缚,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先河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开始提倡“新文化”,重视民主、科学、人文、自由等思想和价值观,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文化转型,具有现代性和先进性。

它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先河,为中国今天的文化走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影响深远、思潮涌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当时,它对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演进、社会变革的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杰出的思想家、文化人,如陈独秀、胡适、郁达夫、鲁迅、茅盾等,都成为了新文化时期思想启蒙的重要代表。

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人文主义、理性精神等,对中国当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深深的激发了青年一代对前进和进步的渴望。

(3)对于中国文化的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强调传统文化的同时,新文化运动倡导“国史新编”,旨在破除旧传统的壁垒,重新挖掘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珍宝,为中国文化的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4)曾经存在的缺陷和局限新文化运动在推行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局限。

它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导致了文化破碎和断层,丧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性。

此外,新文化运动还受到政治环境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压制和限制,很多进步的思想、倡导、理念无法得以实施和落地,只能是一种敏感、甚至危险的文化倡导。

2.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质量管理文化质量管理是保证文化产出的高质量、长效运作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不亚于现代企业,下面将从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具体进行探讨。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评价和反思,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信心的建立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评价和反思,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信心的建立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评价和反思,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信心的建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开创性和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

它的发生背景是中国面临着国家危机和文化危机,以及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

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是倡导“敬业、求实、创新、进步”,它高度评价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经验,并试图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因此,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评价和反思,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信心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评价和反思。

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弊端和僵化现象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例如,他们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并提倡民主、平等和科学。

此外,他们也批评了中国文化的不开放和孤立主义,倡导中西文化的互相借鉴和融合。

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得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种种问题,也为后来的文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信心的建立。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了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也逐渐产生了文化信心。

他们开始关注国际文化发展动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寻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此外,新文化运动也鼓励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国家事业和社会改革,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这些都为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自信打下了基础。

最后,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敬业、求实、创新、进步”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些精神不仅是推动中国现代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现代化之路上真正需要坚守的核心价值。

截至目前,这些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中,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大的文化运动。

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评价和反思,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信心的建立,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红旗文稿》谢毅2015-05-23 11:19评论我要分享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的标志,是中国先进思想界方向转换的关键。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按照张闻天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是以1915年《新青年》(当时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起点,以1921年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和1923年人生观问题的论战为一个终点的。

这场新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注入这场运动,并且逐步发展成了这场运动的主流。

从形式上看,这场运动似乎只是在进行思想文化问题的探讨,从本质上说,它所提出的却是怎样才能拯救中国的危亡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这个运动中,各类人物都对中国的出路问题提出过自己的主张,而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流传过的各种社会思潮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早期表现。

正因为如此,怎样评价这场运动,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成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是不奇怪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提出,五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救亡运动的兴起,把启蒙运动压倒了。

他们站在“西化”论的立场上,只承认以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启蒙,不承认以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更深刻的启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又有人举起文化复古主义的旗帜,反对所谓文化上的激进主义。

他们根本否定在思想领域批评封建主义的必要性,着力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要求以儒学“取代马列主义”,使之重新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一些人在为自己的“西化”思想和文化复古主义作论证时,都是以全部或局部否定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为前提的。

因此,为了判别这些思想观点的是非,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人们对于这个运动所作的重新评价是否符合实际。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想象中的成功。

理由有二:1.对于封建思想的批判很不彻底:新文化运动批判,打倒,改变了很多封建的风气,习俗,和思想。

但是还属于比较浅层次的,远远没有达到对于封建思想的彻底转变(事实上直到现在也没有)。

2.对于新思想的引入不尽如人意:个人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和科学”,但是就其实践和最后达到的效果来说,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这个核心思想,甚至出现了某些盲目排外或盲目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

马列主义的引入加剧了这种偏离(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能算是一种禁得起推敲的科学理论,其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理论都有所创建但都有相当多的漏洞,至于列宁主义,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种用来统一人心的工具)。

它也并没有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对于很多人来说,仅仅是知道了两个聊为谈资的词汇,或者两句革命口号而已。

对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的看法目前的条目,不仅从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观点出发,而且有些十分错误的地方,需要修正。

比如,“新文化运动是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个根据在哪里?我没有看到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而且,所谓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中共的说法,中共认为美国的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自己的民主是无产阶级的民主(其实大家都知道,中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非民主国家)。

再比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一部分在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了马列主义,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才是能够令中国独立富强的方式,开始极力宣传十月革命,成为共产主义在中国被广泛了解的契机。

”,这显然有问题的话,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目标并不是要把中国建成独立富强的国家,共产主义思想中对国家的概念是很淡薄的,他们认为国家会消亡,和各国无产阶级联盟相比,国家算不上什么,所以,要把中国建成独立富强的国家的说法,纯属捏造。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其实, 在孔子的思想中, 虽然维护以宗 法血缘为基础的周礼是其主导的方面, 但是 孔子毕竟还有企图突破宗法关系束缚的思想 倾向。 然而在儒家思想传统的后期发展中, 君臣、 父子、 夫妇的关系逐渐变成了绝对片 面的关系。 汉代的董仲舒就是这种思想的代 表。 如果说原始儒家反反复复强调的君臣、 父子、 夫妇还主要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模式, 那么, 到了汉儒手中原始儒家的君臣、 父子、
37
文化视点
夫妇大义所形成的 “三纲”、 “五常” 就已经 蜕变成了适合封建中央专制权力的意识形态。 原始儒家思想与汉儒的思想之间固然有着很 大的区别,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认这两 者之间的天然联系。 而此种天然联系就是以 宗法血缘为其先天的纽带的。 汉代以后历代 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就是以宗法血缘为基础 而完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设计。 毋庸讳 言,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就是与此种社会制度 紧密相联的。
民主 2009·5
的任何国家的历史都发生过类似的思想批判。 如果熟悉中国近现代历史, 我们可以知道中 国近现代历史发生着要比其他国家更为深刻 而全面的转变。 这一历史转变既表现在价值 观层面, 也表现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全面深刻 的变革方面。 准此,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新文 化运动的意义, 我们首先必须懂得中国传统 社会的结构。
的说来, “五四运动” 是一场政治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是要确立一种新的以
自由、 人权、 平等、 法治、 民主、 科学为基 本 内 容 的 新 人 生 论 。 陈 独 秀 于 1915 年 创 办 《新青年》 杂志的目的在于协助中国青年重建 思想和陶冶人格, 其根本宗旨在于以转变人 的道德信念、 确立一种新的人生论来促进思 想或文化的变革, 尤其是道德的变革, 所以 他反复申说 “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 在他看来, 没有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或道德 革命, 其他一切的变革都将无济于事, 是不 可能取得成功的。 即便成功了, 也不可能持 久。 因此他看到了中国社会当时最为需要的, 也是最为迫切、 最根本的变革不是政治制度 的变革, 也不是经济领域的改革, 而是 “根 本思想” 的转变。 因此结论是, 要真正使腐 败落后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首要的只能是 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 完全重 建中国人的意识世界。 这就是思想革命、 道 德革命优先的思想。 只有完成了这一思想革 命, 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经济建设等才

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问题和失误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以避免类似的历史误判和思想风险

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问题和失误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以避免类似的历史误判和思想风险

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问题和失误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以避免类似的历史误判和思想风险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的浪潮,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不过,新文化运动也因为某些问题和失误而经历了激烈的争议和批评,历史上也留下了一些不良影响和警示。

为了深入反思和探讨新文化运动的问题和失误,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个人思想过激和言论极端化新文化运动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倡导民主自由、科学进步、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先进理念。

然而,一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参与者在实践中过于激进,在言论和思想上出现了极端化倾向,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有些人宣扬民主与专制的对立,却忽视了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综合作用,盲目崇拜西方模式和口号式的自由主义,也往往过于排斥和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贡献。

同时,他们还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和情感多样性,忽略了道德与精神的内在培育和价值启蒙。

这样的偏见和片面性,极易借助时代的浪潮和言论的谩骂,遇到突发事件或意识形态的冲突时,推波助澜,甚至损害民族利益和社会稳定,给其自身留下了极其深重的人生阴影。

二、过度放大问题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们在宣传科学文化和民主自由时,经常放大问题和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需要被革新和改造;而问题则被放大,产生了认知偏差和舆论波动。

这种做法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文化经典与道家、佛家等思想源头被轻视看待,使得今日的中国人承认不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此外,有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作品本身内容浅薄,思想空泛,自大傲慢,自以为是,很难接受人们的关注和热度。

这对于新文化运动中的真正优秀的思想者来说是很大的伤害。

三、受当时国际环境影响和社会政治因素限制新文化运动是处在国际大环境下的一个思想潮流,然而,这个时代也在一个局部和整体的历程和命运的挑战中,各种因素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制约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报刊新阵线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报刊新阵线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报刊新阵线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青年学生在20世纪初为进行革命、民主和科学的运动,反对封建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这一运动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化和知识分子觉醒的标志,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报刊新阵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一股强大力量,通过创办新的报纸和杂志,宣传新的思想观念,传播新的知识,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这些媒体平台成为了青年学生表达自由思想的渠道,对社会引发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

报刊新阵线的形成不仅拓宽了媒体的传播渠道,还带动了新的文化思潮和知识产业的发展。

它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文化,推动了文学、艺术、新闻业、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繁荣。

然而,报道和观点的多样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思想冲突。

当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和主观性,有时甚至涉及到政治敏感问题。

因此,在评价报刊新阵线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并理性看待其影响。

怎样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与局限

怎样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与局限

怎样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与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

正因为如此,这两个口号在当时即获得了人们广泛的赞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当封建主义还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在客观上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这些启蒙思想家,是敢于向两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进行自觉挑战的第一批不妥协的战士。

2.冲击了孔学的思想禁锢,动摇了孔学的绝对权威当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首先,他们指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

其次,他们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

再次,他们也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处。

3.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

而这个闸门一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流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无法遏制的了。

这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条件。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对此的评价为:“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自从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一些弱点。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论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论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论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摘要: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

1919年‎5月4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

本文旨在阐‎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给先进意‎义和弊端。

关键词:新文化五四倡导思想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今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着的救过‎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想,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个运动后‎来别称为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学‎生,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以及北京政‎府准备在“和约”上签字的卖‎国行径,集会游行,烧毁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的宅子。

这个事件得‎到全国很多‎城市和其他‎阶层的响应‎,最终迫使北‎京政府妥协‎,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这就是五四‎运动的由来‎。

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的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为此,“一切枕骨的‎压迫,社会的工国‎际笑骂,就是断头留‎学,都不推辞”民主的科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外国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论文

外国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论文

外国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论文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于外国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论文,仅供参考:新文化运动激进派激烈反传统文化早已是一个老话题,学界对此理由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

论者的基本看法截然对立:或认为新文化运动激进派对传统的文化的批判态度偏激,对中国文化不加区别一概否定,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另一些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激进群体对孔孟之道的批判尽管言辞激烈,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未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完全否定孔学本身的历史作用。

两种观点似乎都一定程度地存在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而就事论事之弊。

人类历史如果还成其为历史,就一定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否则历史就终结了。

新文化运动激进群体在历史剧变关头以不“中庸”的态度批判传统文化是当时重大历史转折的需要,如果说他们的思想有片面性,也应说是“历史的片面”,“深刻的片面”,因为他们的片面态度并非随意的选择,而是自觉的思想取向。

在他们的群体意识中,可以寻出他们激烈反传统的主要依据。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之所以采取人们所说片面批判传统态度的第一个依据是他们的新文化价值观。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输出文明都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业绩,这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优越的民族自豪感,也带来了“文化中心主义”的历史包袱。

传统天下观成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核心因素之一。

1840年战争给这种盲目的文化优越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外来文化的激流中逐步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价值。

随着他们视野的扩大和选择尺度的放宽,先进的中国人逐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一些不如人意之处。

然而,他们的认识始终没有突破把中西文化作为异质文化加以取舍的范围。

“夷夏之防”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或多或少地占着一席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人在经历了向西方学习技术、学习制度的失败探索之后的新对策,是尊孔复古的逆流下资产阶级为实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远大目标的奋力抗击。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其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一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且袁世凯攫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国内的政治局面一片混乱。

另一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渐盛行,西方启蒙思想被地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企图恢复封建统治,还有刺痛国人脆弱神经的张勋复辟事件,这与当时这与世界潮流相违背。

因而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有很多方面,下面我将一一介绍。

首先,就其性质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启蒙力量。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

我们当时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反对孔教,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

”从国内来说,这是黑暗政治带来了一点光明,一定程度上反击了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

在文化的外衣下,这场运动不断抨击着封建文化,一定程度上为国人思想内腐朽的封建思想的去除做了准备。

其思想启蒙作用还体现在它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民众在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涤后,也更多的加入到了冲破封建思想想束缚的行列中,其后期更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这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但其中却也有很多弊端。

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孔子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并未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

另外,对中西方文化采取全面否定或肯定,未站在公平的立场正确的分析两种文化的利与弊。

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中西文化上态度的偏颇,使得其在文化启蒙上有明显的局限性。

胡适说:“自三百篇到于今,中国文学凡是有一些价值,有一些而生命的,都是白话的或是近于白话的,其余都是没有生气的古董,都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

”这句话即是胡适对文言文的错误认识。

其次,从阶级属性上看,新文化运动是由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和领导的。

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它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范畴,因而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和弱点。

其领导人没有把运动普及到群众中去,只是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是少数人的思想文化解放,他们除了一般的政治口号外,没有提出实现民主政治的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

新文化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有利于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

但其局限性仍不能忽视,我们要采用正确的观点来评价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