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复习点整理讲义

合集下载

总结气候类型知识点

总结气候类型知识点

总结气候类型知识点一、热带气候热带气候是指在赤道附近的地区,太阳的直射光比较集中,因而温度较高的一类气候。

一般来讲,热带气候的特点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量充沛、潮湿多雨、雨季和旱季分明,比如南亚热带气候、东南亚热带气候等。

热带气候适宜于热带农作物的生长,比如水稻、椰子、橡胶等,也适宜热带水果的种植,比如菠萝、香蕉、榴莲等。

二、温带气候温带气候是指在地球赤道以北至北回归线和赤道以南至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交替出现的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区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分布比较均匀,适宜于麦类、稻谷、玉米和棉花等作物的种植。

温带气候区也是人类传统的居住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三、寒带气候寒带气候是指在北极圈和南极圈以内的地区,由于受到极地冷爆强烈的影响,气温较低的一类气候。

寒带气候区的特点是寒冷干燥、气温极低、降水量少、植被稀疏。

由于环境恶劣,寒带气候区一般没有农业生产,也没有人类居住,只有极地研究站等科研机构设在该地区。

四、高原气候高原气候是指地处高海拔地区,受地形和气候的双重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气候类型。

例如,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就是典型的高原气候区。

高原气候区的特点是气温低、气压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降水量较少,适宜于牧业和林业的发展。

五、海洋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是指受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因而气温较为温和,降水量充沛的一种气候类型。

海洋性气候区的特点是温差小、降水分布均匀、潮湿多雨,适宜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包括英国、日本、北欧等地区。

总之,气候类型是地理学和气象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类型有着不同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各地区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方向。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气候类型的了解和研究,为地球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知识点归纳总结

气候知识点归纳总结

气候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气候的定义与特征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该地区的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候要素。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期内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期的气象状况。

气候的特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二、气候的变化与影响气候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例如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

这些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公转等,而人类活动包括能源的消耗、工业排放和森林砍伐等。

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三、气候与环境气候与环境密切相关,气候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降水量减少会导致干旱,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融化,从而影响到环境的平衡。

同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例如森林的砍伐会导致土地沙漠化,从而改变了当地的气候。

四、气候与人类生活气候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类型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活动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热带气候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会更加偏向于热带的特点,而在寒带气候地区,人们则更多地依赖于采取保暖措施。

五、气候变化的应对与调适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地球正在逐步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

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明显加快,气候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调适。

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六、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各国已经相继签署了多项国际公约和协议,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协定之一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制定通过,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基石。

此外,还有《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多项协定也被成功签署,为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七、气候变化的应对技术手段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总结一、气候的因素1.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度的增加,气候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而纬度则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日照情况、气温分布和降水情况。

2. 地形地势:山脉、平原、盆地等地形地势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山脉会阻挡气流和降雨,形成雨影和雨屏现象;平原和盆地则会影响气温的分布和风向的变化。

3.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是两种主要的气候类型。

大陆性气候表现为温差大,降水少,季节性明显;海洋性气候则表现为温差小,降水多,季节性不明显。

4. 水体分布:水体分布对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

靠近海洋的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则气候干燥、温差大。

二、气候带和气候类型1. 高纬度地区气候: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冻土带、冰雪带、针叶林带等不同的气候类型交错分布。

2. 中纬度地区气候:中纬度地区气候四季分明,温差大,降水充沛。

针叶林、草原、温带草原带等不同的气候类型相互呼应。

3. 低纬度地区气候: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季风明显。

雨林、草原、热带草原带等不同的气候类型呈现出多样性。

三、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1. 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态系统变化等都是气候变化的表现。

3.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国际社会提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四、世界各地的气候1. 欧洲气候:欧洲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凉爽。

部分地区如地中海沿岸地区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旱。

2. 亚洲气候:亚洲包括了多种气候类型,有寒带气候的西伯利亚、温带季风气候的华北平原、热带雨林气候的东南亚等。

气候专题讲义

气候专题讲义

一、气候的理想分布及主要自然带:二、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之间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湿季干季交替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北纬2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0°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寒冷干燥夏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变化较小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三、主要气候类型气温降水比较:温度带气候类型 月均气温(℃降水型(少雨 年雨夏雨 冬雨)型年降水量(mm )最冷月最热月高 纬寒 带 冰原气候少雨型<250苔原气候 亚 寒 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中 纬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0 >20 <400 温带海洋性气候 0--15 10~20700~1000 温带季风气候 <0 >20500~600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0--15300~1000 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 低纬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15>25少雨型<125 热带季风气候 1500~2000 热带草原气候 750~1000 热带雨林气候>2000四、气候的非典型分布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所以受到地形的影响。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一、气象学基础知识1. 大气的组成及结构地球的大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

大气的结构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顶层和磁层。

2. 大气的物理性质大气是地球表面上空气的层状分布,具有一定的厚度和质量。

大气环境有一定的透明性和气体密度,对太阳光的散射和吸收有一定的能力。

3. 大气的动力性质大气环境在地球表面上形成大气的压力差,产生风力和气压变化。

大气层的环流和气流分布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4. 大气的化学性质大气中的气体会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并且空气中的某些成分会在大气环境中造成气候变化。

例如,因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气候变暖。

二、气候系统1. 气候的概念和分类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一种平均天气特征,包括气温、湿度、风力和降水等要素。

气候可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类型。

2. 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是由于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变化和火山喷发等,人为因素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活动导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3. 气候系统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物种的适应性。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改变和资源的分布变化,例如植被的变化和水资源的供应变化。

4. 气候预测和控制通过对气候系统进行观测和研究,科学家们可以预测气候的变化,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善工业活动和环境保护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天气系统1. 天气的概念和特征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气象特征,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风力和云量等。

天气可以分为晴朗天气、多云天气、阴天和降雨等不同类型。

2. 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是由大气环流、气压系统和温度分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冷暖气团的移动和相遇会导致降水和天气变化。

3. 天气预报和观测天气预报通过对大气环流和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为社会和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保障。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7、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8、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9、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0、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1、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2、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1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14、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5、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6、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7、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

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18、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显着改变的现象,一般地风向的改变角度达180度。

《世界的气候》复习要点

《世界的气候》复习要点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复习知识点1、天气的特征是多变,气候的特征是稳定。

2、卫星云图中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越深,降水可能性越大,白色越浅,降水可能性越小。

3、日平均气温=2点+8点+14点+20点气温之和除以4;气温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4、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出现在14时(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5、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是非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极洲,除南极洲之外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亚洲,世界“雨极”(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南极洲。

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①从纬度位置看: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这是由于各地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不同造成的,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少。

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

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快、海洋吸热慢、放热慢。

③从海拔高度看: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7、一年中,北半球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南半球相反,海洋上最高月气温和最低月气温出现时间比陆地拖后一个月。

8、根据温度判断半球,温度向北降低是北半球,温度向南降低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由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

9、世界年降水分布规律: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降水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②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东岸降水较多。

10、分析气候的两个要素为气温和降水。

1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两个纬度不同的地区气候差别受纬度位置影响;一个沿海地区,一个内陆地区,气候差别受海陆分布影响;海拔不同地区、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气候差别受地形地势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热岛效应、臭氧层空洞等与人类有关的气候问题受人类活动影响。

高中地理总复习高二上《气候场》讲义

高中地理总复习高二上《气候场》讲义

高中地理总复习高二上《气候场》讲义
本文档旨在总结高二上学期地理课程中《气候场》章节的要点
和重点。

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定义、分类、影响因素、气候变化等。

一、基本定义
气候:某一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总和。

天气:是短期内气象要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状态的反映
二、分类
1.按纬度划分:
(1) 副热带高压带
(2) 赤道低压带
(3) 副极低压带
(4) 极地高压带
2.按季节划分:
(1) 雨季气候
(2) 旱季气候
(3) 雪季气候
3.按地形划分:
(1) 山地气候
(2) 平原气候
(3) 海洋气候
(4) 沙漠气候
三、影响因素
1.经度:东西跨度大,天气状况不同。

2.海陆分布:海洋调节气候。

3.海洋洋流:影响海洋和临海地区气候。

4.海拔高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5.地形:山脉阻挡气流,形成雨影效应。

6.气候系统:影响和调节全球气候。

四、气候变化
1.直接因素:太阳辐射、火山爆发等。

2.间接因素: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人类活动等。

以上是本文档总结的《气候场》章节要点和重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地理相关知识。

地理中考气候总结知识点

地理中考气候总结知识点

地理中考气候总结知识点第一,气候的形成和影响因素1. 气候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其中,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等是重要的因素。

2. 纬度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显著。

越靠近赤道的地方气候越炎热,越靠近极地的地方气候越寒冷。

3. 海陆分布也对气候有显著的影响。

海洋对气温起调节作用,使得沿海地区的气候较为温和,而陆地上的气候则较为干燥。

4. 地形同样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山地会造成雨影效应,使得山地的一侧较为湿润,而另一侧则较为干燥。

第二,气候类型和特征1. 根据温度和降水量的不同,气候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其中,热带气候特征是气温高,降水充沛;温带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寒带气候特征是气温极低,降水少。

2. 除了这些常见的气候类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大陆性气候和高原气候等。

这些气候类型在特定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

第三,气候变化和影响1. 气候变化是地球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我国受季风、暖温带和寒温带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2.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自然灾害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第四,气候在不同地区的应用1. 了解气候对于不同地区的农业、旅游和城市规划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方面,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可以进行合理的种植和养殖;在旅游方面,了解气候可以安排合适的旅游活动;在城市规划方面,了解气候可以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资源分配。

2. 由于气候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异很大,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不能生搬硬套。

在总结了以上的知识点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气候对于地球和人类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地理中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够深入了解气候的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1.天气(weather)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

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多变。

气候(climate)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稳定性。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最大,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较大。

天气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3、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二是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下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降水有四种形式:即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

▲4.人们迄今所记录到的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地球的雨极。

5、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雨区,蓝色表示陆地,绿色表示海洋。

6、气候的重要因素(降水、气温)(1) 气温分布规律(测定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每天)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等温线大致与纬线相平行);同纬度地区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低。

(2)降水(类型:A对流雨:赤道地区辐射强多雨;B地形雨:迎风坡多;C锋面雨冷暖空气交锋,降雨范围大。

分布:赤道地区多,两极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东岸降水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少。

(3) 能运用气候资料(各月气温和降水表格或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温和降水。

(4) 迎风坡多雨,原因:暖湿润流被迫抬升时,气温降低,饱和空气,易形成降雨;背风坡少雨,因为空气沿山坡下沉,气温升高,水气蒸发,不容易形成降雨。

(★)7、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

世界的气候知识点一、气候的概念气候呢,可不是简单的天气哦。

天气就像是一个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可能今天晴天,明天就下雨了。

但气候是一个地方长时间的天气平均状况。

比如说,有的地方老是热烘烘的,那就是它的气候比较热;有的地方总是冰天雪地的,这就是寒冷的气候。

就像我们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脾气,地方也有自己独特的气候脾气呢。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1. 纬度因素纬度就像地球的腰带一样,不同的位置气候大不一样。

靠近赤道的地方,就像被太阳特别宠爱似的,超级热,那里的阳光几乎是直射的,能把人晒得黑黝黝的。

像非洲的一些地方,那热度就像在大火炉旁边一样。

而越往两极走呢,就离太阳的爱远了些,气候就变得特别冷,到处都是冰啊雪啊的,北极熊和企鹅就在那些寒冷的地方生活得挺自在。

2. 海陆因素海洋和陆地对气候的影响也很奇妙。

海洋就像一个大空调,夏天的时候,海边会比内陆凉快不少,因为海水能吸收很多热量,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热量储存库。

到了冬天呢,海边又比内陆暖和,因为海洋把储存的热量慢慢释放出来啦。

比如说青岛,夏天去海边吹吹海风,那凉爽的感觉可棒了,但是要是在内陆的一些城市,就像在蒸笼里一样。

3. 地形因素地形就像一个大魔术师,能把气候变得千奇百怪。

如果一座山很高,那山脚下和山顶的气候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山脚下可能是绿树成荫的温暖气候,但是爬到山顶,就可能进入了寒冷的世界,可能还会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呢。

这就是因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还有啊,山脉的走向也会影响气候。

如果山脉挡住了风的去路,风过不去的那一面可能就比较湿润,而另一面可能就比较干燥,这就像一个天然的屏障在捣乱。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 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就像一个超级大温室。

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地方,几乎每天都在下雨,而且空气特别潮湿。

到处都是茂密的树林,那些树啊长得又高又大,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植物。

小动物们也超级多,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猴子在树林里跳来跳去,就像一个热闹的大乐园。

高考气候知识点讲解

高考气候知识点讲解

高考气候知识点讲解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平均状况的统称,是地球上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天气现象的统计结果。

对于高考来说,掌握气候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地球气候区划、气候要素及其变化、气候类型和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地球气候区划地球气候区划是根据气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将地球划分为若干气候带和气候区。

常用的区划方法有综合区划法、经验区划法和数理统计区划法。

综合区划法是根据多种气候要素的分布特点进行综合比较,将地球划分为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经验区划法则是根据人们对不同气候类型的生活习惯和经验总结,将地球划分为湿润气候带、干旱气候带和半湿润气候带。

数理统计区划法则是通过对大量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将地球划分为重要气候类型的区域。

二、气候要素及其变化气候要素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基本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气压等。

1. 温度: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状况,反映了气候的热条件。

气候的温度变化受到地理位置、海洋和陆地的影响。

2. 湿度:是指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反映了气候的湿润程度。

气候的湿度变化受到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和气候带的影响。

3.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后沉积到地面上的水的形式。

气候的降水变化受到地形、气候带和季风等因素的影响。

4. 风:是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反映了气候的风向和风力。

气候的风变化受到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带的影响。

5. 气压:是指空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反映了气候的压强状况。

气候的气压变化受到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

三、气候类型和变化规律根据不同气候要素的组合和变化规律,可以将气候划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1. 热带雨林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年均温高,很少有寒冷季节。

2. 热带草原气候:温暖干燥,降水量较少,气温变化较大,有明显的湿季和旱季。

3. 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湿润温暖,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

气象学整理最终版上课讲义

气象学整理最终版上课讲义

气象学整理最终版第一章—引论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气候系统的概念;答: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与概括。

一个完整的气候系统应包括对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个环节,除太阳辐射这个主要能源外,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五个子系统。

2、大气的分层:分为几层?各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答:分为五层,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升。

约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在55KM高度达到-3摄氏度。

因为平流层存在着臭氧。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原因是由于中间层没有臭氧,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直接吸收的那些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吸收掉了。

热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

因为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原子氧、氮所吸收的缘故。

散逸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

因为散逸层距离地心较远,地心引力较小。

3、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征是什么?什么是气温直减率?答:三个主要特征是: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垂直对流运动。

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因此对流层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空气通过对流和湍流运动,高、低层的空气进行交换,使近地面的热量、水汽、杂质等易于向上输送,对成云致雨有重要的作用。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5摄氏度,被称为气温直减率。

4、臭氧的功用及在大气中的分布特点?大气气溶胶的作用?答: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变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候——一轮复习

气候——一轮复习

气候——一轮复习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二、气候分布模式图三、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

四、气候类型判读:(一)以“热”定“球”根据最冷月或者最热月出现的月份,判断该地所处半球;若6、7、8月气温最高,可以判定为北半球;若12、1、2月气温最高,可以判定为南半球。

(二)以“温”定“带”以最冷月均温或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气温>15°C——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0°C——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气候;最冷月气温<0°C——温带气候;最热月气温<150°C——极地气候。

(三)以“水”定“型”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少雨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四)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辨析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于15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 000毫米之间;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最高月为5月,热带草原气候气温最高月为3、4月;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更为显著,降水最多月一般超过4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最多月降水量一般不超过300毫米。

五、常见的气候统计图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半球热带雨林气候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南半球地中海气候①南半球亚热带湿润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针对性练习1:下图为欧洲南部沿42°N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②地气候(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B.冬暖夏凉,降水均匀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全年高温,干湿分明2.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洋流B.大气环流C.地形D.纬度位置答案:1.A 2.C解析:第1题,材料显示该地位于北半球,则夏季为6~8月。

气候基础必学知识点

气候基础必学知识点

气候基础必学知识点
1.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是长期统计的天气状况,包括一定时期内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湿度、风向等;天气是指短期内的气象状况,如一天或几天的气温变化、降水等。

2.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等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共同决定气候变化。

3. 气候变化:指气候系统在长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变化,包括由旧气候向新气候过渡的过程。

4. 气候因素:影响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5. 气候带:根据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征划分的区域,由赤道至两极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

6. 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地球上不同地区由于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暖流等因素不同,导致气候特征各异。

7. 温度和降水分布: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和降水分布差异很大,受纬度、高度、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

8. 气候类型:地球上有不同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气候、寒带气候等。

9.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涝灾害增加等。

10. 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提出了减排温室气体、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气候与气候系统1.现代气候学特点1) 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宽的时间谱:万年, 千年、…年,季等。

2)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大气、海洋、冰雪、陆地、生物圈3)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现代气候学的灵魂。

2.天气系统:指大气圈和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

3.反射率及其物理作用:反射率:物体表面所能反射的光量和它所接受的光量之比。

常用百分率和小数表示。

(百科)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是水的几倍,能有效地反射太阳辐射。

冰雪对热量传输是绝缘的,有冰雪覆盖的洋面和陆面,与大气的热量交换是很弱的。

因此,冰雪覆盖对地球热量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起着稳定器的作用。

4.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及正负反馈的判别反馈:就是将一个系统的输出回输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

如果反馈过程能够使系统的运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称为正反馈;反之,称为负反馈。

1)冰雪反照率反馈——强烈的正反馈放大作用:温度降低→冰雪覆盖增大→反射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少→温度降低温度升高→冰雪覆盖减小→反射率减小→太阳辐射增多→温度升高2)水汽反馈——正反馈作用:水汽吸收红外辐射→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水汽增加→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加速蒸发过程→热效应5.大气环流: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东西风带(包括急流)、平均经圈环流和准定常的槽脊是大气环流的主要成员。

它的主要状况(形势)决定着全球的或区域的天气和气候类型及其变化。

三圈环流:假设大气均匀的在地表运动,在南北半球各有3个平行的风圈或风带,包括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低纬度是正环流或直接环流又称为哈得来环流贸易风:信风(又称贸易风)指的是在低空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

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

6.辐射强迫:辐射强迫是对某个因子改变地球–大气系统射入和逸出能量平衡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它同时是一种指数,反映了该因子在潜在气候变化机制中的重要性。

正强迫使地球表面增暖,负强迫则使其降冷。

(百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黑炭气溶胶等非自然造成,人为改变,使大气环境中多增加了辐射7.简述海洋对大气的影响(1)对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有85%贮存在海洋表层(混合层)中,以潜热、长波辐射和感热交换形式输送给大气,所以海洋热状况和海面蒸发强度都会引起气候的变化。

(2)对水汽循环的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的86%由海洋提供,海洋(尤其是低纬度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源地;不同的海洋状况通过蒸发和凝结过程对气候及其变化产生影响。

(3)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海洋环流减少极赤温差,改变降水的分布,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也减弱了微量气体含量增加所引起的气候温室效应的敏感性。

(4)对大气运动的调谐作用由于海洋运动和变化的缓慢性和持续性,使其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可以把大气环流的变化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把信息贮存下来,再作用于大气。

海洋热惯性的滞后(大约一个月)效应,使大气变化(扰动)的高频波通过海-气耦合作用减频成为低频波(低频变化)后,再作用于大气。

8.感热、潜热感热:亦称显热,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百科)潜热:相变潜热的简称,指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这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

海洋通过潜热和感热的输送推动其上的大气运动,而大气则通过风应力来影响海洋环流。

9.植被的作用植被比裸地的反照率要小,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能;植物冠部有较强的蒸腾能力,根系可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用以维持蒸腾。

因此,植被和裸露的下垫面之间的潜热和感热状况有明显的差异。

植被增大地表粗糙度,改变地气间的交换过程。

植被对水分的滞留还可改变地表径流和地表水文过程。

第二章气候变迁1.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从时间尺度看,气候变化可以分为六类:地质时期万年或万年以上(104~108年)历史时期几千年(103~104年)超长期几百年(世纪际102~103)长期几十年(年代际101~102年)中期几年(年际100~101年)短期月或季(100年)2.冰期、间冰期冰期: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

又称为冰川时期。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3.第四纪气候特点第四纪的气候特点是冰期、间冰期交替,表现出了气候变化的不稳定特性。

4.全新世全新世:地质时代最新阶段,开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气候比较稳定的这一时期,又称为冰后期。

5.新仙女木事件发生在全新世,距今最近的一次,源于气候突变。

即刚离开寒冷的冰河期,陆冰和海冰均处在消融过程中,温度回升不稳定,这期间突然气温又骤然下降,气候变寒冷,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降温持续了上千年,才又突然回升。

这就是地球历史上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

6.小冰期气候变化平稳后期,出现的历时400-500年气候降温时期,区域较小,且各地持续时间不同,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束于20世纪初期。

7.气候突变及其类型气候突变:从一个气候阶段变化到另一个气候阶段时,气候往往发生较为快速的剧烈变化,即突变。

三种类型:均值突变、变率突变和趋势突变。

8.现代气候变化特点补充材料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毋庸置疑的。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观测到的许多变化在几十年乃至上千年时间里都是前所未有的。

大气和海洋已变暖,积雪和冰量已减少,海平面已上升,温室气体浓度已增加。

大气:过去三个十年的地表已连续偏暖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十年。

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中等信度)。

降水:大部分陆地区域更暖和/或更少冷昼和冷夜;大部分陆地区域更暖和/或更频繁的热昼和热夜。

强降水事件,大多数大陆地地区强降水的频率、强度和/或雨量增加。

海洋:海洋变暖在气候系统储存能量的增加中占主导地位,近30年间累积能量的90%以上储存于海洋,海洋上层(0-700米)已经变暖。

海平面:19世纪中叶以来的海平面上升速率比过去两千年来的平均速率高(高信度)。

1901-2010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9米。

冰冻圈: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的冰量一直在损失,全球范围内的冰川几乎都在继续退缩,北极海冰和北半球春季积雪范围在继续缩小。

碳和其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大气浓度至少已上升到过去80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

自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浓度已增加了40%,这首先是由于化石燃料的排放,其次是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净排放。

海洋已经吸收了大约30%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这导致了海洋酸化。

增加了近400ppm。

第三章中国气候变化旱涝研究等级划分:1a: 全国涝,长江为主1b: 长江涝, 华北及华南旱2: 长江涝,江北旱3:长江旱, 华北及华南涝4: 江南旱、江北涝5、全国旱第四章辐射与能量平衡1.太阳辐射的特点(太阳短波辐射)太阳表面的温度一般都高于6000K,按照Planck辐射定律,其辐射能量主要在波长小于2-5μm的波长范围,只有约0.4%的辐射能处在大于5μm的波长范围。

因此一般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2.太阳常数:在平均日地距离情况下到达地球大气外界的直接太阳辐射能的总通量,即为太阳常数,推荐值1367±7 W/m2之间。

3.太阳短波辐射的变化太阳常数因太阳活动而发生变化。

太阳辐射光谱的末端随着太阳黑子数有很大变化,这部分辐射可影响平流层的光化过程,进而影响天气气候。

黄道倾角一般在22.08º-24.43º之间变化,改变气候带和季节差异,黄道倾角增大时极赤之间平均温度梯度减小,平均周期为4.1万年;偏心率在0-0.052之间变化,平均周期为9.7万年;受地球扁圆度影响,二分点沿轨道的进动,影响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平均周期为2.1万年。

4.臭氧、水汽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了解臭氧对太阳短波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在紫外区有两个强吸收带,在可见光区有较弱的吸收带。

对臭氧吸收来说,大气中的漫射辐射也有重要意义。

水汽吸收主要在近红外波段,是加热大气的重要过程,Rayleigh散射可以不考虑。

水汽的吸收系数受气压和温度的影响,并对波长有选择性,其过程非常复杂。

5.地表辐射特性、影响因素(地表反照率、云、受到温度波长变化)地表反照率(名词):地表物体向各个方向上反射的太阳总辐射通量与到达该物体表面上的总辐射通量之比。

太阳高度角越大,其反照率越小;天空云量越多,反照率越小。

云的反照率:大气中云直接反射的太阳辐射所占入射太阳辐射的百分数,是地球反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的比辐射率和净辐射量:地球表面并不真正像黑体一样以地表温度向外放射红外辐射,故用地表的实际辐射通量与同等温度下的黑体辐射通量的比值来描写地表的放射本领和特征,称为比辐射率。

它随地表特征和波长而变化。

了解(主要受到地表温度、以长波为主波长变化)。

第五章气候系统的研究1.收集气候观测数据要考虑的三个因素1)空间上,进行全面的观测,综合大气、陆地、海洋等多方面研究数据。

2)时间上,一定要长时间连续稳定观测。

3)数据要有源数据特征,采用描绘性语言说明数据获取采用的手段、当地特征等,要有述性。

2.TOGA计划确定热带海洋大气浮标观测阵列,目前大约由70个锚定浮标组成,这一观测网比较全面地提供了热带太平洋的风、气温、相对湿度釉及海洋观测资料。

3.温度异常、降水异常、干旱洪涝的确定温度异常:由于月平均气温服从正态分布,根据t-检验法,可以得到出现异常高值(低值)的距平值超过(低于)2倍的标准差的约为100年一次。

降水异常:对月降水量采用Γ分布计算不同百分位所对应的降水量,帮助确定其异常程度。

干旱与洪涝:用指数确定,我国业务监测中采用Z指数方法确定。

(了解)Z指数是假设降水量服从Person-III分布,通过对月降水量标准化处理后,通过偏态系数和标准化变量得到Z指数进行分级判断,就可以确定干旱和洪涝的等级。

4.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

平均70年左右出现一次。

5.对CO2温室效应的检测一方面从气候变化本身来检测,例如把气温变化的曲线与CO2浓度变化曲线比较,分析变暖的季节与地理分布,并与气候模拟的结果比较等。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气候变化的物理因子来检测,例如,首先排除或尽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观测技术改变的影响,然后估计太阳辐射变化(包括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的影响,从原序列中把这些因素排除后,再进行滤波除去高频的气候异常的影响,最后有可能得到一条受温室效应影响的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