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回眸:甲午战争及前后大事记
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及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及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94年7月25日,战争最后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2.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3.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
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5.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回货的便利。
6.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7.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民族英雄邓世昌邓世昌(1849-1894),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祖籍广东番禺,中日甲午战争百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
邓世昌及其将士壮烈殉国后,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度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问邓世昌”的歌谣。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
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一场重要冲突,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事件背景、战争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事件背景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时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国际影响力的削弱使得中国陷入危机之中。
同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开始采取西方模式发展,其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引发了甲午中日战争。
二、战争过程1. 事件爆发:1894年7月,日本以中国渔民被杀为由,派兵进攻朝鲜。
这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开始。
2. 陆海战争:日本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朝鲜的大部分地区,并以优秀的军事组织能力和现代化的先进武器占得上风。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海军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如黄海海战和威海卫海战。
3. 辽东半岛之役:中国军队在辽东半岛遭到日本军队的重创,最终被迫割地赔款。
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战役。
4. 上海和黄海之战:日本继续向中国本土进攻,在上海和黄海地区与中国军队展开激烈战斗。
然而,由于内部纷争和指挥失误,中国军队最终溃败。
三、战争结果1. 影响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更加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和改革的紧迫性。
这次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促使了中国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2. 影响日本:战争结束后,日本获得了辽东半岛和台湾,大大增强了其在亚洲地区的地位。
此后,日本开始更加积极地进行帝国主义扩张,成为二战前夕的重要国家。
3.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东亚国家击败西方列强的战争,对后续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这场战争也警示其他亚洲国家要警惕帝国主义侵略,为亚洲的独立和解放提供了借鉴。
总结: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标志着中国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困境。
同时,这场战争也奠定了日本作为亚洲大国的地位,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发生以及其结果,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平,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维护自身的独立和尊严。
甲午大战全程记录
黄金山炮台用大块方石建筑而成,门头题字“北 洋锁轮”。炮台大炮炮身刻字1881年,为旧式炮械。 供图: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摄影:龟井兹明
日军占领旅顺后,鱼雷局被海军接管,在鱼雷 舱内发现清军丢弃的成品鱼雷。 供图: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摄影:龟井兹明
在土城子战斗中,清军取胜。清兵割下战死日兵的首级,返回旅顺。 自从战争以来,日军首次受军复仇的愤怒之火。日军连续三日在旅顺 市街以捕杀清军为名,实施屠城。图为1895年2月2日,《图片报》 刊载的日军屠城照片。
退至凤凰城的部队,士气极度低落,其中四分之一的士兵没有 兵器,大炮和枪支弹药在撤逃时被丢弃。宋庆认为士气短时间内难 以振作,凤凰城的地势不宜防守,于是下令舍弃凤凰城退守摩天岭。 图为撤退路上的清军。
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在辽东半 岛展开。11月6日,金州失陷。其后,大连湾诸 炮台阵地也被占领。占领金州后,日本在此推行 了一系列安民政策,没有破坏战地的经济环境。
金州城北门内的日军兵站医院。兵站收容的伤兵,多 是失去战斗能力的人,经前期救治后再向后方转运。图为 日军雇用当地百姓的驴马车,将重伤员向后方转移。 供图:华辰影像 摄影:小川一真
占领金州后,日军第二军在金州的行政机构发布若干安 民告示,恢复了地方秩序。图为金州城原副都统府前,行 政机构开设的粥棚。供图: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主帅叶志超率先主张退兵,各路将军除马玉昆主张抗敌外,其他将 领都同意放弃平壤。大队清兵毫无秩序,争相出城。那些白日里勇 猛的兵勇,在怯懦的将领的命令下丧生。第二天,日军占领平壤, 抓俘虏,开设野战医院,也为清兵治疗。图为野战医院里的清兵俘 虏。供图: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1894年9月17日中午,中日两国舰队主力在 黄海大东沟相遇,展开大规模海战。这场海战惨烈 至极,双方水兵都拼死一搏。战后,日本坦陈,战 斗的胜负不能简单评价。
中国近代史之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一、战前中日关系:
1,日本的国策“大陆政策”
2,1870年-1873年中日之间外交:1871年《修好条规》(18条)、《通商章程》(33条)
3,琉球问题
二、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1,1876年《江华条约》:通商租地、领事裁判、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特权
2,1882年“壬午兵变”,《仁川条约》:汉城驻兵权
3,1885年4月,《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三、日本的战备:
1,1887年《清国征讨策(方略)》
2,扩军:陆,63,000常备军,23万预备役
海,军舰31艘,鱼雷艇24,共61,373吨
四、中国政局:帝党与后党
五、中日战前外交:
李鸿章:以夷制夷
日本:争取英俄中立
六、战争过程:
1,平壤之战
2,大东沟海战:力量对比,日12,40849吨,3500余人,
平均航速每小时19.4海里,炮268(97);中10,31366吨,2000余人,16.4,173(0)
3,辽东之战
4,威海之战
七、《马关条约》:
李鸿章:“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藤博文:“尚未下咽,饥甚。
”
八、台湾抗战。
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的大致经过结果及影响
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的大致经过结果及影响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简称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毕扮山,因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得名。
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
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
战争在山东
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满洲清国和日本的日清战争,导致满洲清国的垂死挣扎彻底失败,不
得不再次搜刮中国人手中的民脂民膏,向日本支付缺信巨额战争赔款。
日
本依靠两亿两白银的赔款,实现了原始积累,迅速现代化,称为和欧洲并
驾齐驱的列强,为日本进一步四处扩张奠定了基础。
而满洲清国对外出卖主权和领土,对内加紧了剥削中国人,最终激发
了民族主义大起义。
中国人在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下推
翻了满洲清国政权,各地纷纷光复,然后合为“中华民国”。
中日甲午战争
遼東之役(陸戰)
日軍隨即兩路進攻遼東。陸路渡鴨綠 ,連陷鳳凰城及安東等重鎮;海路 從遼東半島登陸,攻陷大連﹑旅順等 重要港口。
威海衛之役(海戰)
1895年2月,日軍海陸兩面包抄威海 衛,佔領炮台,炮轟北洋艦餘艦, 海軍提督丁汝昌與部下內訌,突圍 不果,服毒自殺,北洋艦隊全軍覆 沒。
訂立和約
推動變法及革命
康有為及梁啟超推動維新運動,在北京 發起舉人聯署簽名,要求清廷拒和、遷 都、變法,史稱「公車上書」。另一方 面,持續的對外作戰失利令人民知道清 廷腐敗無能,故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運 動亦展開。革命的主張是推翻滿清,建 立共和政體。
洋務運動
當時所謂洋務指的是牽連到外國的一切 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務的人自然就成了 洋務派。
中日甲午戰爭的經過
1894年,中日兩國為了朝鮮東學黨事件而衝突, 終引發甲午戰爭。
東學黨事件(導火線\近因) 平壤之役(陸戰) 黃海之役(海戰) 遼東之役(陸戰) 威海衛之役(海戰) 訂立和約
東學黨事件(導火線\近因)
1894年,朝鮮東學黨事件亂平之後,日 本拒絕撤兵,佔領漢城,並迫朝鮮脫離 中國保護。其後,日軍更擊沉中國運兵 船高陞號(豐島之役),突襲駐朝鮮牙 山的清軍(牙山之役),清廷遂向日本 正式宣戰。
甲午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中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中國割讓臺灣、 澎湖及其附屬島嶼於日本,向日本開放 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 動的失敗,使中國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 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準備積極進行 進一步的改革。
END
於是一場影響了近代中國命運的洋務運 動在舉國上下“辦洋務”的熱潮中開始 了,史稱“同光新政”。
“興商務,竣餉源,圖自強”
洋務派領導人李鴻章認為泰西各國是以 工商致富,由富而強,認為“求富”是 “求強”的先決條件。
甲午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
甲午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甲午战争是发生在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一次战争,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战争的历史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甲午战争的简介大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总共存在了近三百年的时间,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纷纷或推翻或脱离封建社会的统治,逐渐转入资本主义社会,并开启了工业化革命的进程,中国却仍然在一成不变的维持着封建皇权的统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大清王朝的后期,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遭受了极其不公平的待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那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如何,爆发的原因如何?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整场战争持续了近九个月的时间。
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是日本内部出现了经济危机,为了缓解国内困境,日本制定了海外扩张的战略,其中主要的扩张目标就是中国,为此日本蓄意引诱中国进入事先设定好的陷阱,借此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持续时间较长,整场战役的过程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爆发的是平壤战役、黄海海战;第二阶段爆发的战争主要在辽东半岛进行的,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第三阶段爆发的战争是威海卫之战。
在这三个阶段的战争中,日本方面和中国方面均投入了不少的兵力,在军力投入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但两方取得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中日甲午战争以日本取得胜利、中国溃败为结局,为此,中国签订了极其屈辱的《马关条约》,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甲午战争的时间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与外国列强发生的第二次大型战争。
这场战争同鸦片战争一样,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深的耻辱,并将中国人民带入黑暗的深渊无法自拔,而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之后,更是一蹶不振,国力一泻千里,洋务运动更是彻底失败,那么甲午战争开始时间是怎样的,甲午战争时间里的战役可以划分为几个战程,具体时间又是如何划分的?甲午战争结束时间又是怎样的?甲午战争是一场由日本侵略者发起的,目标指向中国的侵略战争,它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爆发事件是丰岛海战,整场战争共持续了近九个月的时间,直至1895年4月17日的《马关条约》签订后才得以结束。
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原因、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历史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中国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甲午海战资料
甲午海战资料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
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
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
太原镇总兵马玉崐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
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
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
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
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
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
其三为城西南战场。
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
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
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
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
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
北洋舰队参加战斗的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的军舰则有12艘。
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诸舰。
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伤,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在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甲午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输得最惨、后果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一战,此战大大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也堪称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战。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欢迎阅读。
目录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6月8日抵朝。
日本以欺诈手段诱使清军入朝,后以此为借口,大量派兵入朝。
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成立傀儡政府。
25日,日本军方突袭清军。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同时,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8月上旬,清军总兵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的率军兵分四路抵达朝鲜平壤。
8月中旬,日本向朝鲜增兵,并伺机攻占中国奉天(沈阳)以及辽东半岛。
9月初,日军兵分四路向平壤推进。
9月15日,日军攻入平壤,叶志超等弃城而逃。
26日,清军全部退回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日军在夺取朝鲜半岛的同时,又将舰队开赴黄海西部,取得黄海制海权。
9月上旬,清廷派北洋舰队护航赴朝鲜运兵船。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返航时遭到日军战舰袭击,5艘舰被击沉,4艘被击伤。
清军以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驻守鸭绿江。
兵力呈一线部署,防线分中、东、西三段。
九连城为主要防御阵地。
但防御各部之间缺少协同,纵深内又没有强大的预备队。
日军第1集团军很快就攻破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继而在虎山附近的江面搭建浮桥抢渡成功并攻取了虎山。
其余各部清军得知虎山失陷,竟不战而逃。
9月26日,日军顺利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
清军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同时,日军第2集团军在军舰的掩护下,开始从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
日军登陆持续十多天时间,清军竟坐视不问。
11月6日,日军攻陷金州(今属大连)。
7日,日军没遇到任何抵抗便占领大连湾。
17日,日军逼近旅顺口。
驻守旅顺口的清军经互不统属,官兵军心涣散。
甲午战争116年回顾
甲午战争116年回顾:中国为什么会输?价值中国推荐 2010-11-17 09:50:46 《三联生活周刊》甲午海战结束后,战争赔款使清政府的独立财政几乎破产,半殖民地的状况急剧加深。
而这笔赔款在日本则充当了现代工业的起爆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危险,推动日本成为一大强国。
日本思想史竹内好发现,日本把外来的东西作为一种痛苦,总是在抵抗中接受,更新自身。
19世纪的痛苦与更新因为与一个更大范围的历史格局联系在一起,并且使日本变成了世界性的强国,这种经验显得更为深刻。
◎舒可文 2010-11-02甲午战争的结果甲午海战结束后,战争赔款使清政府的独立财政几乎破产,大量举借外债,使中国的财政、经济和新的通商口岸以及内河新航线进一步被外强控制,半殖民地的状况急剧加深。
被寄予希望30年的洋务运动进入了死胡同:坚船利炮连一向不以为意的日本都应对不成,迫使中国重新检讨和确定富国强兵的方向;而随后的“戊戌变法”又遭失败,彻底把中国逼向了革命的方向。
而这笔赔款在日本则充当了现代工业的起爆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危险,推动日本成为一大强国,并从此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影响延续整个20世纪。
甲午战争后,日本大藏大臣甚至主张向中国要求10亿两赔款,又担忧失之过苛,会引起西方列强的插手和干涉。
为确保日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中国赔偿军费条款,要求中国赔偿军费库平银3亿两。
作为战败者,李鸿章的艰苦谈判无力可依,最终,日本还是根据西方列强对谈判的反应,为缓和列强的不满情绪,将3亿两的赔款减少1/3。
《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中国将2亿两库平银交给日本,作为军费赔偿,分8次交清。
第一次赔款交清后,其余未付之款要按年加5%的利息。
由于《马关条约》中辽东半岛的条款引起了俄国、德国、法国的不满,三国以损害了其在华权益为由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为此,日本再向清政府要求3000万两库平银作为补偿。
《另约》中又规定,赔款交清前,日本在威海卫驻军费用,由中国每年支付50万两库平银。
中日甲午战争经过 1
7月23日凌晨,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解散朝鲜亲华政府,并成立以金弘集亲日傀儡政府。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日本舰队《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中日甲午战争。
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清朝在其宣战诏书中指出朝鲜历来是中国的附属国,中国是应朝鲜政府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理昭然。日本明治天皇针锋相对说,朝鲜是在日本帮助下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日本受朝鲜政府委托驱逐清朝军队出朝鲜。
9月7日开始,日军从汉城方向向北进攻平壤清军,9月15日清军将领叶志超及1万清军被日军击溃,21日清军逃跑渡过鸭绿江回国。
9月17日到11月22日,日军陆军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鸭绿江占领金州和旅顺。清军全面溃败。
1895年1月20日日军海路联合进攻威海刘公岛海军基地,2月17日北洋水师丁汝昌战败自杀,日军占领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美国为侵略利益,出面调停,操纵中日之间的和谈,3月15日李鸿章赴日本马关与伊藤博文乞和谈判。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朝鲜完全自主,实际上即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我国辽东半岛、台湾省、澎湖列岛等地。后辽东半岛由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赔款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资本家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各种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甲午战争120年祭: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甲午战争120年祭: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甲午战争120年祭:前世不忘,后世之师2014-02-06 一抹微兰甲午战争: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甲午战争: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之惨烈、丧权辱国之沉痛,深深扎根在民族的心中。
120年前的那场战争,改变了亚洲格局。
120年前,中日两国各自走在自己的十字路口,战争改变了双方的历史。
《马关条约》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日本凭借从中国勒索的巨额赔款,迅速扩张军事实力,一跃跻身世界列强。
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没落,日本崛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14年8月1日,是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宣战120年的日子。
120年后的今天,写下本文,权当捧一杯酒、捧一杯泪,祭奠当年为国捐躯的忠魂,祭奠当年被残杀的冤魂,祭奠当年所有为中国奋斗过的人们。
祭奠仇恨,是为仇恨不再新生。
祭奠历史,是为历史不再重演。
祭奠国耻,是为不再蒙受耻辱。
祭奠失败,是为不再被人击败。
一、国耻民辱祭120年来,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过这场战争。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这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
战争的过程、失败的原因等等,已有无数专家学者们研究,着作可谓汗牛充栋,本文不再赘述。
耻之一:大败于小1894年的中国,国土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泱泱大国。
而日本的国土面积约近38万平方公里,仅仅是中国的30分之一。
战前,大清对日本充满鄙视。
中国士大夫普遍以“天朝”自居,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已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然而,“天朝”败了!耻之二:多败于少当时的人口:大清约43610万人,日本约6700万人。
当时的军队,大清约100万人,日本约24万人。
战争中,中国投入的兵力63万多人,是日本的3倍。
中国大事记1894-1896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
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
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中日甲午海战的经过
中日甲午海战的经过1894年9月17日,即中日甲午战争平壤陷落的第三天,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上(今东港大鹿岛南面海域),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黄海大海战爆发了!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场大规模铁甲舰海战。
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作为人类史上第一次完全由蒸汽动力军舰参加的大规模海战名留海战史册,成为人类海战历史的一次标志性战役,也是一场几乎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海战。
海战前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大同江外海面,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其全都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8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
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16日凌晨1时,清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16日中午,北洋舰队护航抵达大东沟,到次日早晨,运送之清军及武器、辎重,全部起卸上岸完毕。
17日上午8时,旗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11时许,北洋舰队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丁汝昌登上甲板了望,判定为日本舰队。
于是立即命令各舰升火、装弹,准备战斗。
11时半,吉野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12时20分,日舰逐渐接近北洋舰队。
中午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
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
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
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
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
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
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投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
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
致远舰长邓世昌以为丁汝昌阵亡,当即升起提督旗来振奋全军。
甲午大战全记录(2)
甲午大战全记录(2)平壤战役失败后,清军在鸭绿江防线部署了两路兵力,右翼总指挥为宋庆,左翼总指挥为依克唐阿。
造成同一战区两将其头、无最高都统指挥作战的局面。
主将宋庆无将才,清军各支部队诸将均不服气。
虎山一战,清军战前怯敌,连续丢失九连城、安东两座重镇,大量武器弹药被遗弃。
日军在鸭绿江建造舟桥,仅一夜之间,就在鸭绿江上完成了一座193米的临时军桥。
图为日军度过鸭绿江。
1894年10月25日,日军第三师团先头部队在虎山战斗中遭遇清军增援部队抵抗,最后清军溃败。
10月29日,日本第一军大部队跨过鸭绿江,踏上中国东北的土地。
清军虎山守军退入九连城。
日军决定26日攻打九连城。
然而,城内空无一人,九连城已是空城。
原来,右翼指挥官宋庆已率兵退向凤凰城。
安东守备军也随之撤离。
九连城清军退走,丢却大量辎重。
图为日军缴获清军的战利品,包括山野炮78门,步枪4400支及大量粮草。
退至凤凰城的部队,士气极度低落,其中四分之一的士兵没有兵器,大炮和枪支弹药在撤逃时被丢弃。
宋庆认为士气短时间内难以振作,凤凰城的地势不宜防守,于是下令舍弃凤凰城退守摩天岭。
图为撤退路上的清军。
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在辽东半岛展开。
11月6日,金州失陷。
其后,大连湾诸炮台阵地也被占领。
占领金州后,日本在此推行了一系列安民政策,没有破坏战地的经济环境。
金州地方防备脆弱,清军在金州有三支部队,兵力约三千,没有统帅。
10月24日,清军抓获数十名侦探,才得知日军三万大军已经开始登陆,将进攻金州、大连和旅顺。
图为日军攻城图。
日军在花园口登陆。
金州城墙高六米,宽五米,是清军防守御敌的主要屏障。
金州战斗中,城墙各处女墙被日军炮火摧毁,青砖散地。
攻城时,城门被日军工兵爆破炸开。
图为本占领后的金州城墙。
为躲避日军,清兵随身的行囊内大都事先预备普通百姓的衣服,在逃跑时换装混入百姓之中。
图为金州城内,被俘的清兵,他们穿着百姓的服装。
日军中士兵大多数信奉佛教,宗教在甲午战争中法会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回眸:甲午战争及前后大事记日本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明万历三十一年~清同治六年)1603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江户幕府确立〉。
1804年,俄国使节到长崎。
1825年,日本发布《异国船舰驱逐令》。
1833年,天保大饥荒,日本饿殍遍地。
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1841年,英国攻占香港。
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天平天国达到全盛,但随即发生天京变乱,天国元气大伤,转入防御战。
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
1853年7月8日,美国叩开日本大门。
佩里舰队(4艘舰船)赴日,强行递交美国总统给日本天皇的信。
信中要求缔结美日通商条约。
日本天皇及德川幕府考虑后不得不同意。
此事对日本国体发展影响极大,是整个明治维新变革的导火索。
因当时美国战舰为黑色,故称此事件为“黑船异变”。
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俄、美、英、法强迫清签订《天津条约》,俄国强迫清签订《瑷珲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英、中法、中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清成立“总理衙门”,专门处理对外事务,表明中央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
1867年(清同治六年),日本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史称“大政奉还”),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倒幕成功,明治维新开始。
1874年,日本借口台湾土著杀害琉球船民事件,派兵入侵台湾。
清政府给银五十万两,以求息事。
1875年,日本迫琉球与中国断绝一切关系,废琉球王,侵占琉球设琉球藩。
1876年,日本与朝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强迫朝鲜为日本打开门户。
1879年4月,日本废琉球藩,改冲绳县,将琉球并入日本国土。
1882年7月23日,朝鲜“壬午事变”。
清兵入朝,镇压叛乱,把朝鲜摄政王大院君押到保定软禁,平息了中日朝鲜争端。
1884年12月4日,朝鲜“甲申政变”。
朝鲜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在日本配合下于邮政局发动政变。
次日,改组政府,欲脱离对清国藩属地位。
12月6日,袁世凯率清朝驻朝军队镇压了这次政变,开化党“三日天下”结束。
开化党人或被处死,或亡命日本。
1885年4月18日,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日本获得了出兵朝鲜的依据。
1886年8月15日,中日长崎事件。
1889年12月24日,日本根据“明治宪法”,组成山县有朋内阁。
1893年5月22日,日本公布战时大本营条例。
1894(甲午)年2月15日,朝鲜东学党人发动农民暴动抗议郡守赵秉甲,攻占全罗道古阜郡郡衙。
3月,东学党起义军占领白山,建立根据地。
3月29日,东学党义军发布四大纲领,朝鲜全国一片动乱。
5月5日,朝鲜李熙政府派洪启薰为招讨使,率京兵800人,赴全州剿伐东学党起义军。
5月15日,朝鲜政府招讨使率领京城兵800名讨伐东学党败北。
5月22日,日本驻朝鲜代理公使杉村浚向本国政府报告东学党起义情况。
5月29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训令杉村浚充分注意朝鲜与清廷官吏间的关系。
5月31日,东学党起义军占领全州。
朝鲜闵泳骏与袁世凯会见,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
袁表示出兵。
6月1日,杉村浚派使馆书记生郑永邦会见袁世凯,劝诱中国出兵代朝鲜戡乱。
6月2日,袁世凯会见日本驻朝公使馆书记郑永邦,告知清国将应朝鲜要求出兵。
日本政府内阁会议一致通过向朝鲜派兵以对抗清国议案。
杉村浚亲访袁世凯,敦促中国出兵。
6月3日,朝鲜政府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代剿照会。
袁世凯答复日本驻日代理公使杉村浚,说明清廷将派1500人兵力入朝代剿。
袁世凯电告李鸿章,日本无大举出兵意向。
李鸿章指示,为了不给日本出兵借口,清军先在牙山驻屯。
李鸿章令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2465名士卒(分三批发兵),前往朝鲜牙山。
当夜,李鸿章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济远”等三舰停泊仁川港以为护卫。
6月4日,日本陆海军会议决定设置战时大本营。
6月5日,日本正式成立战时大本营。
大本营下达向朝鲜增派混成旅团动员令。
第五师团编制下的混成旅团8000人作为先遣陆战队,在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率领下向朝鲜进发。
6月6日,清政府通知日本外务省,表明清朝将应朝鲜要求出兵朝鲜。
清军总兵聂士成率第一支队910人从大沽港出发,开赴朝鲜。
6月7日,日本外务省通告清驻日公使,表明日本也将出兵朝鲜。
6月8日,清军第一批入朝军队聂士成部,抵达朝鲜牙山港,次日登陆赴牙山。
同日,清军总兵叶志超率第二支队1055人从山海关出发。
6月9日,日本大鸟公使率先遣陆战队抵达朝鲜仁川港。
同日,清军舰5艘,日本军舰6艘在仁川港对峙。
6月10日,日本大鸟公使率先遣陆战队开进汉城。
6月11日,朝鲜政府妥协,与东学党起义军签订《全州和约》。
同日,朝鲜国王下令以卖国贼名义逮捕了国防大臣闵泳骏。
6月12日,日本递交对清国抗议书。
朝鲜政府抗议日军入朝,各国公使指责日本出兵。
清军第二批入朝军队叶志超部在牙山港登陆。
东学党全琫准率起义军队退出全州,撤至淳昌和南原一带。
6月13日,清朝递交对日答复书。
6月14日,朝鲜驻日公使会见陆奥外相,要求日本从朝鲜撤军。
6月15日,日本内阁通过朝鲜改革案。
外相陆奥宗光向清国公使提出日清共同参与朝鲜内政改革。
6月16日,大岛义昌率领日军混成旅团乘九艘运输舰在“吉野”号等军舰护卫下于朝鲜仁川登陆。
6月22日,清国通告日本,拒绝日清共同参与朝鲜内阁改革案。
日本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内阁首脑请求天皇增派赴朝军队,提交清国拒绝改革案反驳书。
同日,日本赴朝混成旅团后续部队开进汉城。
6月25日,俄国驻日公使劝告日本从朝鲜撤军。
同日,清增援部队从牙山登陆。
6月27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日本单独实施朝鲜内政改革。
混成旅团第二支队仁川登陆。
6月28日,至此,日本混成旅团8000人全部进驻汉城。
日本外相陆奥向大鸟发出朝鲜内政改革案训令。
大鸟立即照会朝鲜外务督弁,要求朝鲜政府表明态度。
6月30日,朝鲜国王发布罪已诏。
朝鲜政府敦促日清两国撤兵。
俄国驻日公使强硬劝告日本从朝鲜撤兵。
7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作出“拒绝俄国要求日本撤兵的劝告决议”,呈天皇裁可。
7月2日,日本天皇准可“决议”,陆奥答复俄国政府。
同日,袁世凯电告李鸿章,部队长期驻扎牙山不利,建议移向平壤或鸭绿江待命。
7月3日,大鸟公使向朝鲜国王提示改革案。
朝鲜国王任命改革委员。
7月5日,清军聂士成部抵全州。
随后发布告示,安抚全州百姓。
7月7日,清军叶志超请求李鸿章增派援军。
7月12日,驻清英国公使斡旋日清关系失败。
同日,日本内阁会议作出对清国照会的决定。
7月13日,俄国政府递交对日本通告书。
7月16日,《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在伦敦签字。
朝鲜赵秉稷代表政府向大鸟公使递交拒绝内政改革回答。
7月17日,日本天皇在广岛大本营召开御前会议,正式作出对中国开战决定。
7月19日,日本陆奥外相向朝鲜政府递交最后通牒“以‘保护属邦’之名长期驻在朝鲜国内的中国军队,实属侵害朝鲜之独立,应从速驱出国外”。
限定朝鲜政府答复的最后期限是7月22日。
同日,御前会议决定将原常备舰队、西海舰队及诸舰编成大舰队,称“联合舰队”。
任命海军中将桦山资纪为海军军令部长,海军中将伊东祐亨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20日,袁世凯秘密回国,唐绍仪临时代理朝鲜事务。
同日,清光绪皇帝发布上谕,李鸿章决定向朝鲜增派军队。
同日,英国调停日清两国临战事态提出仲裁案。
7月21日,清朝赴朝援军从大沽港出发。
同日,英国交付对日劝告书。
7月22日,陆奥外相交付反驳英国劝告书。
7月23日,驻扎在汉城的日军对朝开战,朝鲜王宫卫队败阵,京城陷落。
日军拘禁朝鲜国王,并护卫大院君回宫组成傀儡政权。
同日,英籍“高升”号商船载运清国赴朝援兵从大沽港出发。
同日,日本联合舰队从佐世保港出发,向朝鲜开进。
7月25日,日本在丰岛附近海域袭击北洋舰队舰船。
清日丰岛海战,清军败北。
日舰“浪速”号击沉清廷租用的英籍商船“高升”号运兵船。
清日战争爆发。
朝鲜大院君政权宣布废弃清廷和朝鲜间全部条约,委请日军驱逐牙山清军。
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袭击北洋舰队“济远”“广乙”,击沉“高升”7月27日,日本首相伊藤列席大本营会议。
同日,朝鲜大院君组成以金宏集为首的亲日政权,设立军国机务处。
同日,日军向安成渡清军进攻。
7月28日,日本陆奥外相通告列国公使,申明日清关系破裂。
7月29日,清政府电训汪凤藻公使,与日本断交,撤去驻日使馆。
同日,成欢驿战斗清军败北。
次日,叶志超率部从牙山向平壤方向溃退。
7月30日,清朝电命汪公使对日宣战,表明开战责任在日方,通告日本断绝两国关系。
同日,日本内阁起草对清宣战诏书,上奏天皇撤去在清公使馆。
大本营下达第五师团赴朝命令。
同日,朝鲜官制按日本方案改革,下设八大衙门。
7月31日,清政府通告日本驻华小林公使,与日本断交,清日诸条约均废止。
同日,日本陆奥外相向列国公使交付日清交战通告书(宣战书)。
同日,朝鲜宣布开国纪元。
8月1日,清光绪皇帝发布对日宣战诏书。
驻清公使小林通告总理衙门:日清诸条约被废,撤去公使馆归国。
同日,英、美、德、法等国宣布清日战争局外中立。
日本内阁对他们宣战诏书初稿有争议;公布朝鲜国入国禁止令;发布外交军事言论紧急限令。
8月2日,日本内阁通过宣战诏书议案,呈请天皇签发。
8月3日,清国汪公使撤离东京归国。
日本宣战诏书送交有栖川宫参谋总长。
8月4日,日本公布在日本的清国居民保护令、第三师团出征朝鲜动员令。
8月5日,日本对清作战大本营移至宫中,参谋总长作战方针上奏天皇。
8月6日,光绪皇帝谕令左宝贵奉军、马玉昆毅军、卫汝贵练军、丰升阿盛字营四路大军赴朝作战。
同日,日本下达第六师团余部动员令。
8月7日,日本天皇裁可军司令部编制,发布民间志愿团体赴朝作战禁止诏。
8月8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对朝方针。
公布义勇兵诏敕。
8月9日,日本宣战奉告祭奠,天皇派遣特使参加。
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抵达威海海域,发现北洋舰队主力不在。
其日,旗舰“定远”号正率舰队执行护卫赴朝运兵船命令。
8月11日,天皇拒绝亲临宣战奉告祭奠。
8月14日,日本对清作战大本营下达第三师团出征朝鲜命令。
8月18日,日本内阁讨论日清战争开战日与宣战日时间确定。
8月21日,叶志超率残部抵达平壤。
8月23日,清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命令在朝清军向日本军队发动进攻。
8月25日,清廷任命叶志超为入朝清军总统帅。
8月26日,日本与朝鲜两国缔结《大日本大朝鲜同盟条约》(同盟国)签字。
同日,庆尚道农民暴动。
8月27日,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公布,英国确立战争亲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