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式变革案例】海尔:从航空母舰到联合舰队的转变

合集下载

海尔的组织结构变革.

海尔的组织结构变革.
案例——海尔BPR革命
海尔管理的五个阶段

从无序到有序(1984~1988)
从有序到体系(1988~1990)
高度发展阶段(1990~1992) 从高度走向延伸(1992~1998) 1999以后,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
案例——海尔BPR革命
变革酝酿(1999年9月始) :应新经济和国际 化竞争的需要,提出海尔的“市场链”与BPR思 想。 市场链的含义是围绕集团战略目标,把企业内部 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 来的单纯行政机制(即纵向的依靠自上而下的计 划安排和行政指令,横向依靠会议调度和上级命 令协调)转变成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与契 约关系,从而形成以“订单”为驱动力、上下工 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
JIT采购
成品库存
JIT送料
商业库存
再 造
国际供应商
JIT配送
用户
商流革命
专业线 传 统
生产计划
按生产计划 批发 零售 配送还
用户
制造平台
再 造
配 送 定单
用户
管理结构的变革
结构调整:由直线行政职能的“金字塔结构”转 向项目小组式的“矩阵式结构”。
集团管理职能不再是程序化的由上至下的统一指 令,而是通过项目对各事业部的业务进行集中管 理。 但项目小组的职能松散,无法搭建信息平台,使 总部的职能管理失效。 超事业部制:将矩阵式的结构彻底转变成为横纵 的流程型网络结构。
取得成果
1 集团对外统一物流形象,容易和供应商讲价 3 不必提前付钱给供应商 5 采购、配送周期缩短,成本降低 6 物流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各事业部物流拆分整合成集团物流 2 供应商数量减少,质量提高 4 物流和商流、生产是收费服务关系 4 库存资金和仓库面积大大减少

20160922案例分析海尔集团讲稿

20160922案例分析海尔集团讲稿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一、集团简介海尔创立于1984年,从开始单一生产冰箱起步,拓展到家电、通讯、IT数码产品、家居、物流、金融、房地产、生物制药等领域,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大型家电品牌,成为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

2015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电品牌零售量第七次蝉联全球第一,同时,冰箱、洗衣机、酒柜、冷柜也分别以大幅度领先第二名的品牌零售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

目前,海尔有两大上市公司:青岛海尔和海尔电器,在全球布局六大品牌:海尔、卡萨帝、日日顺、AQUA、斐雪派克、统帅,从不同领域持续满足用户的最佳体验。

海尔在全球有10大研发中心、21个工业园、66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用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彩蛋:最早1984年是“瑞雪”商标,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海尔兄弟”设计者据说是张瑞敏的一个画家同学,创意是张瑞敏自己想出来的。

德国小孩和冰淇淋代表德国的制冷技术,中国竖着大拇指的小子代表着中国人一定会运用德国的技术造出质量一流的冰箱。

此标志还寓意着中德双方的合作如同这两个小孩一样充满朝气和拥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张瑞敏对此保持着少有的沉默,“海尔兄弟”到底蕴含着张瑞敏的何种追求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迷。

1993年东方红叶传媒公司,想和海尔合拍动画片《智慧小兄弟》,后改为《海尔兄弟》,95年开始播,给海尔品牌的推广带来了很大好处。

书法“海尔”出自文征明和王羲之。

海尔集团总部中心大楼采用宫灯造型,在2009年被评选为青岛市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整体建筑在外面看是个方形的,在一层大厅内向上看,又是个圆形的。

这里体现着管理学上著名的“思方行圆”的理念,即在工作中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效果。

四个大红柱子,代表着季节的“春、夏、秋、冬”(另一个版本说代表着海尔的四大支柱产业: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大楼地上层数是12层,代表着全年的12个月;大楼12层上4个面设计挂出的24个大红灯笼,代表着农业的24节气;整个大楼的窗户大大小小一共设计了365块玻璃,代表着一年365天;主楼右侧是五龙塔,左侧是卧白虎,外有水环绕象征财富的。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海尔集团资本运营案例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海尔集团资本运营案例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海尔集团资本运营案例海尔集团的发展与资本运营一、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海尔集团公司的前身青岛冰箱厂是于1984年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成立的。

在此之前,冰箱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当时人们的质量意识还相当淡漠。

1985年4月,冰箱厂当众砸毁了有严重质量问题的76台冰箱,极大地提高了工人们的质量意识,这样做的结果是1988年荣获国家质量奖,1990年获电冰箱行业唯一的国家质量管理奖。

到1991年,连续五年被全国消费者评为"最受欢迎的轻工产品电冰箱类"第一名,这时的冰箱厂,无论是品牌的知名度还是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1991年12月份,以青岛电冰箱厂为核心企业,以空调器厂、冷柜厂为紧密层企业,经过改制,组建了海尔集团公司。

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集团公司迅速成长为96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3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92年到96年五年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从8亿元飙升至61.6亿元,97年1-8月份销售收入达66亿元。

目前海尔集团产品包括电冰箱、冷柜、空调器等13个门类5000余个规模品种,并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海尔商标在96年的无形资产价值达到77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二、资本运营的两种方式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同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颧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

海尔集团发展如此迅猛,完全得益于有效的资本运营模式,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了低成本的资本扩张,其中最显著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股权融资,发行海尔冰箱股票,募集社会资金;二是以无形资产兼并有形资产,进行兼并重组,实现高效率的规模扩张。

1993年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海尔集团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

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

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

海尔的奥秘一、东方神话“没有海尔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海尔的一段广告词,这使人联想到“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一片蔚蓝色的工业园区和一群身着巨著色工装的人们,使人想到在蓝色大海里畅游的鱼儿。

“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海尔已是一个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品牌价值77.36亿元,仅次于红塔山和长虹的巨人。

但是海尔并不满足,其扩张之路仍然在继续。

二、扩张的基础“资本”是船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资本是船。

”没有船,只能涉水过河,有了船,则可以载着“父老乡亲”一起过河。

船小一点,载“街坊四邻”,船大一些,载“千家万户”,大、再大,就可以载“五湖四海”了。

“海尔号”有多大?海尔起初并无“船”——1984年时它只不过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可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海尔今天已有“船”——岂止是“船”,而是一支阵容壮观的“联合舰队”。

它今天已是一个拥有67家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个),直属员工1.8万人,总资产达56.8亿元的多主体、多成分、多元化的开放式大企业集团,在我国家电行业中门类最齐、水平最高、规模最大。

它在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开设了分厂,在北美、欧共体、中东等重点市场发展了31家海尔专营商,800余个经销点。

资本是逐步积累起来的。

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中间有一个过程,数量在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具备了扩张的条件,亦即发生了质的变化。

质变以量变为基础,量变以质变为界限。

而这界限又是以扩张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

小规模扩张适当,有些资本即可承受,扩张规模大一些,则需要更多的“金刚钻”,才能揽起“瓷器活”。

名牌是帆资本运营的高级阶段是品牌运营。

“名牌是帆”,这是张瑞敏的又一思考。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超越了资本竞争的阶段,进入了品牌的较量。

波音、麦道,最终是以品牌的力量决出了雌雄,强者被更强者所吸纳。

张瑞敏把“海尔”这两个普通的中国汉字,做成了“四个九”的纯金制品。

海尔技术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海尔技术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海尔技术创新管理案例分析一·海尔公司简介海尔集团是世界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世界品牌500强企业前50名。

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5个制造基地10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7万人,海尔集团201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其中海尔品牌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

2010年海尔品牌价值已达207.65亿元,连续六年蝉联《中国品牌500强》榜首,2011“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于9月9日发布,海尔集团以907.62亿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榜首。

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十大世界级品牌”。

2008年6月,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声望大企业600强”评选中,海尔排名13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国企业。

2008年7月,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五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

2008年海尔入选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编制的《中国购买者满意度第一品牌》,排名第四。

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截止到2009年上半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9258项,其中发明专利2532项。

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海尔已参与19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5项国际标准已经发布实施,这表明海尔自主创新技术在国际标准领域得到了认可;海尔主持或参与了215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订,其中172项已经发布,并有8项获得了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参与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441项。

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

二.海尔技术创新管理案例(1)技术创新开辟的大市场——海尔洗衣机2000年夏,许多业内人士及新闻媒体分析洗衣机市场发展时曾担忧:随着国内洗衣机业“供大于求”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内忧外患”(指杂牌军扰乱市场和洋品牌的重兵投入),一向稳健的国内洗衣机行业可能会出现较大变动。

跨国公司组织理论海尔公司组织结构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组织理论海尔公司组织结构案例分析

小谈跨国公司组织理论—海尔公司组织结构案例分析小谈跨国公司组织理论—海尔公司组织结构案例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走出去”是一个国内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经之路。

出去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就要求企业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来应对路上的各种挑战。

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面,而海尔集团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关键词:联合舰队模式市场链海尔团创立于1984年,经过2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海尔”旗下现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并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了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从1984年单一冰箱的生产,到如今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个大门类、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集团先后实施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2005年底,“海尔”开始实施它的第四大发展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49亿元,自2002年以来,已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

“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30日,“海尔”又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

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

“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迅速上升。

据中国最权威的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公司统计:2006年,海尔在中国家电业市场的整体份额已经达到25.5%,“海尔”在智能居室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研究生管理学案例-海尔的崛起

1研究生管理学案例-海尔的崛起

海尔的崛起一个球体,从一个斜面的底部沿斜面向上滚动,它克服着自身的重力和斜面带给它的下滑力,不停地向上……这就是海尔和它的梦。

海尔集团位于山东省青岛市。

其前身是隶属于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的青岛电冰箱总厂——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

1984产,该厂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人348万元,:固定资产五500万元,年亏损额1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200元,出口为零。

青岛电冰箱总厂前身是1955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随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过渡为合作工厂——青岛电机厂(后改名为东风电机厂),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

在研制成功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后跨人家电行业。

1979年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为此,在1980年3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

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电器厂。

1979-1983年,青岛日用电器厂共生产了“白鹤”牌洗衣机5.8万多台。

1983年,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淘汰。

此时企业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传统、盲目、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

1983年10月,根据部、省、市的指示精神,青岛日用电器厂着手进行电冰箱生产技术方面的国内市场考察和生产的准备工作。

1984年1月1日,经青岛市经委批准,企业正式启用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名称。

在对市场考察的基础上,企业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德国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冰箱制造技术合同。

合同于1984年9月12日生效,青岛电冰箱总厂成为由轻工部批准的我国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企业。

1984年的青岛电冰箱总厂,一年内换了四任厂长。

12月份,张瑞敏以这个厂的上级公司——青岛家电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来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任厂长。

当时,企业一副破败景象,几乎一半人想调走,满车间臭气熏天。

张瑞敏到任后主要干两件事:一是到附近村子借钱给工人发工资,二是整顿劳动纪律,制定了有13条内容的管理制度,其中一条就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

内部控制环境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环境案例分析

内控专题案例分析内部控制环境案例分析海尔内控环境案例案例内容:海尔集团的前身是青岛冰箱总厂,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

1984年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84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147万元。

几年之后,青岛电冰箱总厂获得中国电冰箱生产史上第一枚国优金牌,成为我国家电第一名。

1993年,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2000年,海尔总资产40.35亿元,固定资产12多亿元,年销售收入接近50亿元,利润总额4亿多元。

目前,海尔在4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8000多个营销点,产品销往87个国家和地区。

海尔在短短20几年内从一个濒临破产的集体企业而成为我国家电行业的龙头老大和国家化公司?良好的内控环境是重要的因素。

一、海尔内控环境:1、管理哲学和文化建设管理层重视内控制度,是海尔内控发挥效用的关键。

海尔坚持管理高质量,不做表面文章,管理制度、标准、程序确定以后必须坚持执行,依法治厂,无一例外。

1984年,一位用户要买一台冰箱,挑出了许多毛病,最后买了一台还有缺陷的冰箱。

客户走后,张瑞敏厂长派人将仓库内所有冰箱翻箱,将70多台有缺陷的冰箱摆在车间让每位职工参观,然大家发表处理意见,大家一致的处理意见是折价卖给职工。

当时一台冰箱的售价是800多元,而职工工资每月是40多元,一台冰箱是职工两年的工资。

张厂长说,今天将这70多台冰箱折价处理给职工,明天就可能出现700多台有问题的冰箱,因为大家认为有问题的冰箱企业可以生产。

他的处理意见是将问题冰箱全部砸掉。

职工在砸冰箱时留下了眼泪。

从此,这种依法治厂的观念根植与职工之心,使职工认识到企业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这样的制度才有效。

迄今为止,海尔是我国家电企业唯一一家五大产品全部通过ISO9001国际质报体系认证和国内首家通过ISO14001认证的家电企业。

是我国第一家产品在国内就可以获得国际认证的企业。

企业文化有助于在企业职工中形成向心力,使内控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7年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如今的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名牌。

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先后登上美国的哈佛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讲台,纵论“海尔圣经”。

在海尔的发展进程中,其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大的调整一年会有一两次,小的就更不必说了。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结构,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结构,是没有活力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是无序的非平衡结构,肯定就是混乱的。

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市场链结构,其组织结构变迁如图1所示。

直线职能制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

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

直线职能制结构如前所述,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

但企业大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市场反应太慢。

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

到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于1996年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

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

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

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

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在企业文化、人事调配、项目投资、财务预决算、技术开发、质量认证及管理、市场网络及服务等方面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

企业管理 期末试卷

企业管理 期末试卷

企业管理部分:(70分)案例一(共40分,每小题10分)海尔的崛起2005年,海尔集团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舍弃大量竞争力不高的订单的情况下,全年预计实现全球营业额1039亿元,同比净增30亿元,其中海尔品牌产品的出口和海外生产产品销售预计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40%。

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

2005年海尔实现利税约36亿元,创业21年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160多亿元。

同年8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海尔荣登榜首。

国家质检总局首次评选三个“中国世界名牌”,海尔冰箱、洗衣机双双入选。

据权威评估,海尔自主品牌价值高达702亿元,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在2005年世界品牌500强的排名中,海尔排在第89位,海尔已经成为“中国造”的一面旗帜。

人们惊叹之余,不免要思索海尔是如何从一个严重亏损的小型国有企业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呢?让我们沿着海尔成长的轨迹,看看其成长历程吧。

一、艰难的起步(1983—1988年)1984年是海尔集团创业史的开端。

海尔集团前身是由两个小厂合并而成的青岛电器总厂,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人员素质差,企业举步维艰,1984年亏损达147万元。

新任厂长张瑞敏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大量市场调查基础上,他们选择冰箱为突破口,试图通过引进技术转产电冰箱来谋求一条生路,通过对32个国外厂家进行比较,该厂决定采用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先进技术,并签订了技术引进合同。

同年10月,青岛电冰箱厂被确认为中国最后一个电冰箱定点生产厂,由此拉开了海尔集团创业的序幕。

当时,国内已有40多家冰箱生产定点厂,其中有不少产品冠以“部优”,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且进口冰箱已充斥市场。

经过市场分析,该厂发现,尽管市场上冰箱产品繁多,但尚未形成中国的名牌冰箱,名牌几乎还只是洋货的代名词,若本厂能够率先创出名牌产品,必将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因此,他们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名牌”的口号,确立了创名牌冰箱的企业发展战略。

Haier SWOT案例分析

Haier SWOT案例分析
让海尔成为全球最受尊重的品牌海尔坚持开发和包容的原则在海外经营中融入当地文化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使当地员工认同海尔文化从市场国际化到生产国际化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由难到易的国际化道路海尔国际化的核心是品牌的国际化培养自主品牌打造世界级的品牌依靠绿地投资的国际化道路建立全资子公司实现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并购模式迅速进入当地市场消除贸易技术壁垒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海尔未来的发展战略竞争对手在产品质量上相差不大海尔高质量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T:威胁 家电企业的不断兴起,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 化越演越烈,竞争对手模仿能力大幅度提升, 这就是海尔所面临的威胁
海尔的核心竞争优势
良好的品牌形象、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应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创新速度很快。 海尔的生产战略、研发战略、营销战略 都是紧紧围绕其“核心竞争优势”而展开, 生产战略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高速度; 研发战略保证了产品创新的高速度;营销 战略保证了服务的高质量、迅速应对不同 顾客的不同需求;
海尔的业务层战略分析
海尔自主创新品牌,采用差异化战略,主打价值战 提高顾客让渡价值,自足经营模式增加顾客满意度 改进产品的质量、性能、包装等提高(产品价值) 通过服务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服务价值)
从品牌的体验中感受到产品的附加价值(品牌价值)
通过体验营销强化顾客终端价值。(终端价值)
“一条龙六位一体”形成差异化优势(优质服务)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海尔国内外生产销售比例图
国外生产国外销 售, 3 0 %
国内生产国内销 售, 3 0 %
国内生产国外销 售, 3 0 %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中国出口的家电产品中海尔所占比例
欧洲 美国 德国
33.42% 53% 98%

内部控制环境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环境案例分析

内控专题案例分析内部控制环境案例分析海尔内控环境案例案例内容:海尔集团的前身是青岛冰箱总厂,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

1984年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84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147万元。

几年之后,青岛电冰箱总厂获得中国电冰箱生产史上第一枚国优金牌,成为我国家电第一名。

1993年,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2000年,海尔总资产40.35亿元,固定资产12多亿元,年销售收入接近50亿元,利润总额4亿多元。

目前,海尔在4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8000多个营销点,产品销往87个国家和地区。

海尔在短短20几年内从一个濒临破产的集体企业而成为我国家电行业的龙头老大和国家化公司?良好的内控环境是重要的因素。

一、海尔内控环境:1、管理哲学和文化建设管理层重视内控制度,是海尔内控发挥效用的关键。

海尔坚持管理高质量,不做表面文章,管理制度、标准、程序确定以后必须坚持执行,依法治厂,无一例外。

1984年,一位用户要买一台冰箱,挑出了许多毛病,最后买了一台还有缺陷的冰箱。

客户走后,张瑞敏厂长派人将仓库内所有冰箱翻箱,将70多台有缺陷的冰箱摆在车间让每位职工参观,然大家发表处理意见,大家一致的处理意见是折价卖给职工。

当时一台冰箱的售价是800多元,而职工工资每月是40多元,一台冰箱是职工两年的工资。

张厂长说,今天将这70多台冰箱折价处理给职工,明天就可能出现700多台有问题的冰箱,因为大家认为有问题的冰箱企业可以生产。

他的处理意见是将问题冰箱全部砸掉。

职工在砸冰箱时留下了眼泪。

从此,这种依法治厂的观念根植与职工之心,使职工认识到企业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这样的制度才有效。

迄今为止,海尔是我国家电企业唯一一家五大产品全部通过ISO9001国际质报体系认证和国内首家通过ISO14001认证的家电企业。

是我国第一家产品在国内就可以获得国际认证的企业。

企业文化有助于在企业职工中形成向心力,使内控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张瑞敏

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张瑞敏

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海尔现在进行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已经持续探索十年多时间,现在已经初步显现一些成果,但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还需要持续创新探索。

我认为,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

我们的管理模式创新就是为了让海尔成为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企业。

下面从“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三个逻辑递进的关系来看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创新.一、“是什么”:是一个颠覆和变革传统管理体系和方式的探索,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速度的要求海尔进行的是一个颠覆和变革传统管理体系和方式的探索,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速度的要求,其变革和颠覆体现在三个角度上,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传统报表的变革颠覆。

(一)管理模式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

从管理模式变革角度,海尔探索将传统管理模式变为一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人单合一,人就是员工,“单”表面是订单,本质是用户资源。

表面是把员工和订单连在一起,但订单的本质是用户,包括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价值.人单合一,也就是把员工和他应该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面对的用户资源“合"在一起。

双赢,即员工不是根据上级下达任务完成的多少和好坏拿钱,而是以员工创造的用户价值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海尔对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传统管理模式与互联网时代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企业为中心制定的,而后者则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制定,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海尔管理模式的变革可以回答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即德鲁克四问:谁是你的客户?什么是客户认可的价值?你从客户那里获得的成果是什么?你的客户战略是否与你的经营战略配合得很好?你的客户是谁?作为一个企业要回答这个问题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何况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这个难度更大。

我们进行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探索已经将近十年,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海尔组织结构解析

海尔组织结构解析

海尔组织结构解析(案例)海尔的发展过程进一步说明了"组织结构服从战略的原则".80年代,海尔同其他企业一样,实行的是“工厂制”。

集团成立后,1996年开始实行“事业部制”,集团由总部、事业本部、事业部、分厂四层次组成,分别承担战略决策和投资中心、专业化经营发展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职能。

张瑞敏认为这种高度分权对市场销售具有有效刺激,但又发现,这种个体户式的拼杀,会造成各事业部之间盲目竞争,竞相重复使用内外资源,于大局不利,有可能形成单位销售额上升而集团整体投资回报率不高的局面,不利于集团重点扶持未来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因此,海尔对分权的大小、多少有自己战略性的考虑。

对“夕阳型”的产品尽可能分权划小经营单位,让其随行就市;而对“朝阳型”的产业,如未来的数字化家电,则要集中人力和财力,做大规模,确保竞争力。

在企业的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行机制。

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

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在企业文化、人事调配、项目投资、财务预决算、技术开发、质量认证及管理、市场网络及服务等方面须听从集团的统一协调。

用海尔人人都熟悉的话说,各公司可以“各自为战”,不能“各自为政”。

张瑞敏说,集团所要求的,你必须执行,有问题我来负责、我来订正。

你可以提出建议,但绝不许阳奉阴违。

从本质上说,海尔的组织结构经历了从直线职能式结构到矩阵结构再到市场链结构的三次大变迁。

直线职能式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

它的好处就是比较容易地控制到终端。

直线职能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

但企业大了这样就不行了。

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市场反应太慢。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海尔改用矩阵结构。

横坐标是职能部门,包括计划、财务、供应、采购;纵坐标就是不同的项目。

对职能部门来讲,横纵坐标相互的接点就是要抓的工作。

组织变革案例

组织变革案例

组织变革案例海尔兼并合肥“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前言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6个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等27个门类、70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7年出口创汇达5600万美元,员工20601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2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发展至56.6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特大型企业。

1997年,海尔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有较大的行动:1997年3月,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4月,控股青岛市第三制药厂。

1997年8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

1997年9月,海尔与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风华冰箱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8家,组成了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

兼并背景1997年12月底,合肥市市政府决定将合肥市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拥有2500多名员工的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几年前曾是安徽省的支柱企业,黄山电视十分畅销,供不应求。

但1993年以来,由于管理不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1997年共亏损4982万元,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只能从银行的贷款中支付。

管理学案例分析——海尔

管理学案例分析——海尔

海尔管理案例分析海尔集团15年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高速稳定增长,从一个濒临倒闭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其经验被美国哈佛大学列为成功管理范例。

张瑞敏介绍:在海尔创业初期采取的是直线职能式管理,它是根据企业当时的情况确定的。

当时工厂有600名员工,由于企业连年效益很差,所以工厂情况十分混乱,采取直线职能式管理,易于控制强化管理和解决混乱局面;在海尔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采取的是矩阵结构管理,以项目组为主。

使职能与项目有机地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在新经济时代,海尔采取了“市场链”。

一边整合企业外部资源,一边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面对市场,变职能为流程,变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顾客满意度最大化。

新的业务流程从市场获得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然后把这个信息转化为订单:物流根据订单采购;制造系统按订单生产;商流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

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动态的,因此企业永远保持着非平衡的有序的动态发展状态。

我们来看看海尔几种成功的管理模式——一、OEC管理法。

“OEC”管理法,即英文“Overall、Every、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

其内容: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每天)、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

“OEC”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

“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

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这个管理法的执行过程是非常枯燥的。

它的实施需借助于一个叫做3E卡的记录卡,要求每个工人每天都要填写一张3E卡,3E卡将每个员工每天工作的七个要素(产量、质量、物耗、工艺操作、安全、文明生产、劳动纪律)量化为价值,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薪(员工收入就跟这张卡片直接挂钩)并填写记账、检查确认后给班长,不管多晚班长都要把签完字的卡拿回来,再签完字交给上面的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审核完后再返回来,就这样单调的工作天天填月月填,不管几点钟下班都得完成。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案例解析课件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案例解析课件

组织变革的策略选择
扁平化管理
通过减少管理层级,加强 横向沟通与协作,提高组 织决策效率和灵活性。
矩阵式组织结构
结合产品、客户、区域等 不同维度,形成多项目协 同作战能力,提高组织适 应性和创新能力。
网络化组织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破 传统组织边界,实现内部 资源共享和外部合作共赢 。
组织变革的管理与实施
04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影响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提高运营效率
海尔的组织模式变迁,从传统的 层级结构向更加灵活的矩阵结构 转变,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
市场变化,提高运营效率。
降低成本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流程,海尔降 低了不必要的开销和浪费,从而实 现了成本的降低。
提升创新能力
新的组织模式鼓励员工跨部门合作 ,促进了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案的产 生,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03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原因
外部环境的变化
01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中国家电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海尔面临着 国内外品牌的激烈竞争,需要不断调整组织模式 以适应市场变化。
02 政策法规调整
政府对家电行业的政策法规不断调整,海尔需要 适应政策变化,调整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
03 消费者需求变化
随着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海尔 需要更加灵活地响应市场变化,以满足消费者需 求。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案 例解析课件
目录
• 海尔简介 • 海尔组织模式的变迁 •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原因 •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影响 •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启示
01
海尔简介
海尔的发展历程
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 ——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 。
1991年,海尔在青岛市工 商行政管理局正式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 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模式变革案例】海尔:从航空母舰到联合舰队的转变
作者:小狼11号
昨晚在线听了包政老师的课程,很受益。

最近也看了陈春花和刘春雄老师的一些文章,互联网时代,管理模式的变革,带来了奇迹。

包老师的课程中就提到很多案例,华为、海尔、小米、韩都衣舍、唯品会等。

以后慢慢的搜集相关案例的资料,整理后分享给大家。

下面是一点粗浅的理解和海尔变革的资料整理,不是很全面,诸君凑合着看吧。

90后是怀揣着梦想的不安分的孩子。

他们在互联网时代长大,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走向工作岗位,现在已经成为了职场中的一股新力量,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和70后、80后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心中有梦想,这种梦想更多的是个人才能的发挥和价值的体现,不是父辈们希望的那种:安分工作、升职加薪。

其实,这类有梦想、不安分的何止只有90后,很多80后,甚至70后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人。

这类群体人数不少,而且会越来越多,他们能量无限,却找不到合适释放的平台。

同样的,他们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绩效考核、奖励措施,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多效力,因为他们关心的是向梦想的迈进,而不是升职加薪。

也就是说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弊端越来越多,变革是必然的方向,新的管理方式必须要迎合个体梦想的缔造,迎合则能激发个体的无限的能量。

新时代下,企业要做的是去寻找怀揣着不同梦想的年轻人,把他们凝聚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一起踏上新的征程。

他不需要企业的考核、监督,甚至奖励,梦想是他们最大的动力,他会孜孜不倦的努力。

就像《海贼王》路飞所带领的草帽海贼团。

路飞梦想是找到传说中的ONE PIECE,成为海贼王;索隆为了小时候与挚友的约定而踏上了前往世界第一剑士的道路;娜美梦想是要画出全世界的地图......他们为了各自的梦想,走在一起,踏上了征程。

“我是船的设计师,原来我辛苦打造的这艘船,现在要亲手拆掉,这是最难的。

”这是海尔张瑞敏的心声,也是大多数企业主的痛处。

变革是痛苦和艰难的,但还要进行。

张瑞敏认为”互联网挑战已经到来了,信息零距离、去中心化、分布式的特征正在颠覆产业现实,如果不破坏创新,就只能被别人破坏,海尔也要从原来的航空母舰,拆成小船,成为联合舰队。


没有哪一个企业不经过折腾,就能成功了。

海尔小微是张瑞敏发起的互联网转型的主要
构成之一,它依赖于海尔的创业生态圈建设,由创客小微构建起的开放森林。

截至2014年底,海尔集团已经拥有了212个小微主。

海尔的自我”折腾“,让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管理模式变革取得了新的成效,让海尔的小微主和创客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矩阵式管理是经典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它最大特点是,按功能搭建管理架构,这样做的好处是资源更好地被协同利用,坏处是环节迂回,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执行不能及时到位,而且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CEO把控所有资源的走向,这又导致了另一个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向下放权力度不够。

时代改变、环境改变,企业的战略方向就会改变,相应的管理架构也必须做出调整。

在确定了整个企业生态平台化的大方向之后,海尔将原来按矩阵方式划分的功能模块全部变成了平台。

2014年,海尔战略推进的主题颠覆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将封闭的组织变为开放的生态圈,让员工从被动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的创业者。

在2015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上,张瑞敏给大家讲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海尔有个创业团队1个月没有挣出钱来,摆在团队负责人前面的路只有两条,一是把它撤掉,损失算自己的,二是认为还能干,从家里拿钱给团队开薪水。

最后这位负责人从家里拿了20万元,并与团队签了个借条,等业绩做上去还要还他。

类似的情节如今在海尔并不鲜见。

只不过,放在海尔的语境下,那位团队负责人叫做平台主,创业团队是小微主。

给团队发薪水的不再是海尔,要靠自己从市场上创造的价值中得到,海尔称之为“用户付薪”。

目前海尔集团内部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

平台主是为小微创业团队提供资源和服务的,小微主就是创业团队,以前的员工都转变为创客。

这种变化把员工从雇佣者、执行者转变成创业者、合伙人,不再是企业付薪,而是变成用户付薪,在创业过程中他们也是利益与风险共担。

“员工创客化”,海尔收获了不错的成果,创新产品在市场上频频“出手”。

而“小微”们的热情也十分高涨。

越来越多的人在以“小微”为单位,“当自己的CEO”。

在“2015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上,海尔集团内部孵化的员工创业小微企业“雷神”和“Iseemini”分别摘获金奖和铜奖。

“这样的创新尺度和研发速度,在传统的制造产业是很难想象的。

”海尔“小微主”朱振学自豪的说,“过去做产品,通常都是企业自行定产、定价、定规格、定型号,然后推向市场。

顶多是选一些用户代表,商谈一下基本的市场需求,产品思路就算定型了。


然而,今天“小微”越来越多地需要自己去问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要解决哪些痛点?如何让你们尖叫?
水盒子"小微主"邹浩用具体的案例说明心态的变化。

从方案设计、开模具、找资源、生产,邹浩和同事以互联网的速度飞快前进。

尽管还是在海尔园区内,但他们的身份已经转变为创业者。

邹浩说,那段时间加班到凌晨4点是常有的事儿,这跟在公司上班时完全不同的状态。

“水盒子有一个模块需要整合,以往的思路是等着公司来推进。

但自己创业后,立马发动自己的人脉关系去找这一个资源”。

管理模式变革带来的改变很多,新的模式从根上解决了员工积极性的千古难题,其他的威力还需慢慢探索。

当然,任何东西都是两面性的,新的管理模式也会出现新的问题,等以后慢慢研究。

(资料来自网络,本文发布在个人公众号:那些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