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十年代以来《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综述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杨升

【摘要】《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是整个全书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曹雪芹原书中的章法规律,也是全书的哲学和美学观念。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红楼梦》诗词研究曲赋专著,它们分别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渊源、特点、作用、优劣及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等,并形成了专题研究,对文艺创造的发展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八十年代红楼梦诗词曲赋

我国古典小说传统风格之一,就是在小说中间掺入韵文(诗词曲赋),把韵文作为点缀、清品或“攀附”风雅的配角。曹雪芹《红楼梦》突破了这个传统,《红楼梦》韵文,已成为全书艺术构思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小说故事发展、人物刻画、主题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曹雪芹世界观复杂,知识丰富,写作时又经常故意将“真事隐去”,用了一些“假语村言”;另一方面《红楼梦》中的韵文多是紧密联系小说而作;此外由于小说早期稿本流传中的有意涂改和无心讹错;还有小说后40 回续书的真伪优劣问题等,都导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等存在着颇多阅读障碍,因此《红楼梦》自问世起,其中的诗词曲赋便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理解。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专著,它们分别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渊源、特点、作用、优劣及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等,并形成了专题研究。

《红楼梦》诗词的渊源

曹雪芹的诗词成就被很多学者所称道。我们知道,一方面,任何一个文学家都继承了前辈所创造的优秀文学传统,另一方面,我国清代诗歌有十分讲究用典的特点:这两个方面导致许多学者为探究曹雪芹的诗歌才能,专门去探究他的诗词曲赋等韵文究竟是接受了前代哪些人及哪些诗词的影响。

薛洪勣《“冷月葬花魂”还有更早的渊源》(《红楼梦学刊》1985年第1期)认为“冷月葬花魂”,并非源于明清之际著名的才女叶小鸾的两句禅语“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似乎还有更早的渊源,这就是北宋王山的《笔奁录·盈盈传》。此传还收在李宪民《方斋广录》和洪迈《夷坚志》等书中。《红楼梦》中有“痴男怨女”的话,盈盈就是一个在中国小说史上较早出现的林黛玉型的怨女。在其本传中引录盈盈诗词多首,有《伤春曲》一阕,颇值得注意:“芳菲时节,花压枝折。蜂蝶撩乱,栏槛光发。一旦碎花魂,葬花骨,蜂兮蝶兮何不来,空余栏槛对寒月。”这首词抒写了盈盈的哀愁、不平和觉醒,也是她一生遭际和为人的绝妙写照。其人其诗与林黛玉确有某些相似之处。特别是,一眼即可看出,“碎花魂,葬花骨”、“空余栏槛对寒月”等句,与“冷月葬花魂”不仅在字面上类似,意境也较贴近。因此,薛洪勣以为这是林句的更早的渊源。

雷广平的《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96 年第2 期) 也认为唐寅诗风的主旋律对曹雪芹悲剧之作有着深刻影响,两人的诗词创作“同样是伤感惆怅的基调”。《红楼梦》诗词的许多诗句,“是承唐寅诗风的余绪,有的简直如出一辙,采用了转借、翻新等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斑斑墨迹”,其一,《葬花吟》与唐寅《花下酌酒歌》、《一年歌》、《沈石田落花诗》有很多相同之处;其二,《好了歌》与唐寅《一世歌》有颇多相似之处;其三,《桃花行》与《桃花庵歌》有诸多相似之处。

姜志军在《古雅:<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气脉》(《红楼梦学刊》1996年01期)中说:“中国的孔孟文化、老庄文化、楚骚文化、唐宋文化、元明清文化等,甚至海外的印度佛教文化,

他都进行了继承发展、提出创新。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

于景祥在《〈红楼梦〉与骈体文》(《红楼梦学刊》1991 年第1 辑) 中认为,就表现方法上看《红楼梦》中用骈文描写景物时,不仅形神兼备,而且切合场面、气氛及人物心境;用骈文描写人物时,个性化色彩非常强烈;用骈文叙事,使小说在表现形式上灵活丰富;用骈文来议论,行文清峻通脱。就骈文四要素的把握方面看《红楼梦》中的骈文对偶既灵活多样,又工丽精警;用典既含蓄典雅,又恰如其分,与小说情节、气氛融合无间;在辞藻上既精美华丽,又文质彬彬;音韵方面抑扬顿挫,和谐优美。其骈文成就“除了清代骈文复兴、大盛于世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关键是曹雪芹本人在文学艺术上善于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又勇于创新、大胆开拓的结果”。《红楼梦》“它既生动地反映出骈体文向小说中迁移、渗透的情况,又展示出这种迁移、渗透在当时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徐家昌《<红楼梦>诗词的特点》(《湖北大学学报》1996/04)认为,《红楼梦》的诗词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成为小说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红楼梦》诗词在表现艺术上着重于写实,与小说中散文描写的曲折隐晦的虚笔相交映,在诗歌写实的艺术上,小说吸取了前人的大量创作经验。《红楼梦》的诗词是整部《红楼梦》的一部分,和其他的描写有其共性,即同为塑造人物而致力。具体来说,即诗词也要表现角色的个性,而且不能和散文的描写互相支离。《红楼梦》的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部分,和其他古典诗词有其共性,即同为体现汉语韵文的艺术特长而致力。具体来说,即汉语韵文的意境有虚有实,有明有暗,有疏有密,一对对地互相交错,互相辉映,它们在艺林中最为突出,在世上睥睨同行。《红楼梦》的诗词也是这样。为了说明问题,不免比较古诗,虽喧宾夺主,在所不辞矣。

于景祥的《〈红楼梦〉运用多种诗歌体式的杰出成就》(《红楼梦学刊》1997 年第2 辑) 认为,《红楼梦》广泛运用了多种诗歌体制,各有其不同的成就。与中国诗歌史上公认的以一人之力而兼多种诗歌体制的杜甫相比“,《红楼梦》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上,尤其是在运用多种诗歌体式方面当然不能与老杜同日而语,不过从杜甫以后的诗史上看,能像曹雪芹这样兼善如此众多的诗歌体式的诗人能有多少? 恐怕屈指可数。仅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曹雪芹在清代诗坛, 以至于整个中国诗史上的特殊地位”。

姜志军《香软:<红楼梦>诗词的一种美学格调》(《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综述道:“《红楼梦》主要是由清纯多情的女儿构成的世界,其中有少女的憧憬、怀春与伤感,有少女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感叹和对理想的企盼,有少男少女浪漫的花季,有生命长河的美丽情帆。从这方面说,它客观上便会显示‘香软’的格调。”

肖斌在《〈红楼梦〉诗境的生成与审美张力》(《红楼梦学刊》1998 年第4 辑) 中认为《红楼梦》有两类情节,一类是以写史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贾府众生相的世态的写真的情节,一类是以写诗的笔触营造出一幅风流群美图的多为浪漫超脱的情节。这两类情节既是二分的,又是整合的。《红楼梦》中由后一个情节构成了一个诗境的世界“, 而生成的诗境以一种预设规范着情节发展,成为情节推衍的内驱力之一,并对情节整体的协调、合理节奏的把握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诗境的存在又为读者提供了一块审美情感的驰骋地,文本自身则获得一种恰如其分的审美张力,达到现实与理想的融会贯通。更由于这种审美张力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底蕴,在读者的阅读中,审美张力化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红楼梦》不朽魅力之一源”。

姜志军在《温馨:〈红楼梦〉诗词的精神家园》《( 红楼梦学刊》2000 年第 1 辑) 一文中认为《红楼梦》诗词蕴涵着匡时济世的儒家精神、悟道出世的道家精神、人生如梦的佛家精神、求真寻美的科学文化精神。“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除了在小说中应起的钩连情节,塑造人物,烘托环境氛围,表现主题等作用外,它还起到了增强作品美感,加大思想含量,浓化哲学意蕴的作用。故此,我们说它是一座五彩缤纷、芳香四溢、美丽温馨的精神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