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玄学六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玄学六问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六个疑问不是一般的问题,包涵了天地人三才关系中的绝学。“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涉及到了修身、养气、专心、仁爱、治国、天地等诸多学问和实修的内容。可以堪称为,玄学六问。第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这里涉及到对中医理论的知识。看似简单,真实理解透彻实乃不易。营表示营卫。“营”涉及血液养分属阴,“卫”涉及元气功能属阳;魄表示魂魄,魂属阳,在白天指精神活动,夜间就睡梦中的活动,叫作的“灵魂”。魂上通于灵,灵达于神,则是更上一层的系统。魂魄相依以为命,魄属阴,代表物质生命的功能,七魄与七脉轮物质功能相联系,魄散,就意味着随着肉体的死亡,魄也会随之消散。营魄在人体内,各自分离,各自为政,又随时合作;人的思想纷烦,情感嚣

动,使魂灵散乱不堪。以上是人的常态。营魄抱一:指人体内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多种功能浑然一体。“营魄抱一”前面加个载字就很妙,厚德载物,人能有这个身体就是厚德得福报。这里形容人得身体如运动的车子,也如一部会老化的机器。能无离乎?如果能营魄抱一,使之永不分离,便有了长生的希望了。当然老子只是在提示你,并未这样说。营魄抱一表达着生命功能的机要,丹道练气养神的用词很多,神是能思虑的主体,气是活力的源泉。道家典籍中把神譬喻成龙、成汞,把气譬喻成虎、成铅,故有龙虎相交,铅汞相合之说。种种妙譬,无非“营魄抱一”而已。谁能做到长久的营魄抱一,红颜鹤发,延年益寿不成问题。这个“营魄抱一”也是西方炼金术的术士们几千年一直在寻找的青春之泉的

秘方,他们却错误的妄想在外界寻找,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青春的奥义来源于人体内部的世界,而人体内部的世界,绝不是不开化的西方人认为的解剖学内部世界。中国人的内观内达的修养,来自于与道合一,天人合一的领悟。即“内部的世界”,联系贯穿于整个宇宙与人体连接的奥秘。第二: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能使形与气调和到一种如婴儿般的状态吗?心气既然不能专一,想要使它化刚为柔,以柔克刚,更所难能。太极拳以武体道:“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无过不及,随曲就伸。”道家练精、练气、

炼神、化神反虚,与先天元气接轨,吸纳宇宙能量,都需要先恢复到婴儿般的状态。不仅仅气功是出自于道家的外延现象,武艺也是从道家炼气化神的方法里派生出来的中国文化的特殊符号。南怀瑾说:“孟子指出养气修心之道,正心诚意,生起正信,由此再进而'充实之谓美’,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与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对比,从表面看来,第一,一简一繁,已有不同。第二,孟子的神化,与老子的婴儿,似乎又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差别。老子的简易浅显,用婴儿的境地来形容神完神旺的情况,看来容易,其实大难。孟子的详述进度,看来愈到后来愈难,事实上,修到了“充实而有光辉”之后,却是困难反易了。”神气,还只是道的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能婴儿乎?柔韧而有生气,心息相依,神气合一。这里就需要知道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知无知。知吾知(自以为的状态);知不知(知道自己的无知算是很有知识的人了。达到了自知状态。);知无知(知无中的知识,无中的知识是什么呢?只能拿无量来表示,无中存有的知识是无量的。即知无知,真正的智慧状态。)。知无知的人,就进入了辽阔的无限领域,和光同尘,不在拘泥于某一个层次和阶段的知识和成就了。第三: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清扫玄妙的心境,能做到不让若瑕疵的杂念留滞在心中吗?这个问题涉及到妙观内觉。从孔子的一日三省的寓意,

再到大势至菩萨“净念相续”,都在传授修身修心之法。使人走向自省、自知、自觉、自悟的道路。观心就是审查自己的心念,念由心发,心由物染,积垢成疾,说到底所有的烦恼痛苦都是因为人们心中有病而不能自己啊!故老子才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心怎么被物所染呢?物就是物欲。人享受物质的过程,就是走向懒惰和散漫的过程,物性的力量会使人们产生对于物质的依赖,而进入贪婪的物质欲望,腐败也就开始。腐败意味着生命进入无意义和无价值的阶段,腐败一开始,天道机制发挥作用,腐了就败了,然后就朽了,生命也随之消亡终结。所以,心学大师王阳明悟性奇高,在诚心诚意地去理解格物的时候,了解到朱熹的理论缺陷。原来'格物’的意思,是格去心中的物欲,并非当时盛行的理学中解释的“把物格开来穷理也”。反观西方科学的道路,不正是走的是中国祖先的错误老路吗?分化细化学科,穷其原理,不就是朱熹说的“格物致知”吗?王阳明最终是领悟到了“格物欲,致良知”的正知正觉,这也是在朱熹圣人的年代,一次崭新的理论突破和飞跃。“良知”是天赠奇宝,本来就存有涤除心垢的作用,当不良感受袭来时,就要学会观察自省,自己曾经和最近的行为是否有过错,因为任何不良感受都和习气、行为、心念不净有关,所以不良感受都是业力回向给自己的“惩戒或者警示”。学会常常审

视自己的念头,说明开始有觉悟了,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病,就开始真正进入了心灵的成长状态。很多人看似是身体长大了,智力小聪明不少,心灵从未得到成长和成熟,顽劣的比孩子还厉害。可以看出,“道”除了激活万物以外,也是心灵层面的医师,理论更是专门医治生命的药房,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这个良方,是否能够有效,当然还是主要靠自己,人自己不愿意长进,就算有神仙愿意救治,也不可能。所以,救人不能救心,救了也是白搭,很多时候反而会增加他人的痛苦,何必两相伤呢?要做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像黄庭禅坐,是告诉人们怎样学会不被不良感受缠住;佛家修心,就是要修到不被我执、妄念所纠缠,念来不拒,念去不留,只是静静地觉察念头,时间久了,做到不纠缠于那些痛苦的感受,不执着于那些快乐的念头,自然能自在解脱。庄子,不仅仅能做到这点,既是实战家,也是教育家。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爱民治国,就是爱人治国。爱人为根,治国看本。仁者爱人,爱人如己,推己及人。这是儒家、基督推广人道的要素。进入神道以后,这个自己中的“我”自然就消失了,这就进入了圣境,圣人由此而来。爱人者自爱,悯人者自怜,充满同情的人,满怀慈悲的心,治国才可能实行仁政。不爱人,何谈治国?可见正道乃爱人在先,治国在后。反观近代史上的宣传思想“爱国口号”,其实际行为是“治人”,以爱国的思想名义来惩治他人,说白了就是人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