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行为研究的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行为研究的现状

性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整个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4年9月,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大会正式认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生殖健康定义:“生殖健康是指人类性系统及其功能和运作所涉及的一切事宜上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指无病或不虚弱。因此,生殖健康表示人们能够有满意而且安全的性生活,有生育能力,可以自由决定是否生育、何时生育以及生育多少”。这个概念的提出背景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少女怀孕、不安全流产、孕妇死亡率、青年性传播疾病与艾滋病等社会问题变得日益严重。随着国门的敞开,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观念也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受其影响最大的是青年,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刻,容易接受西方开放的性观念。

我国15~24岁年龄段的人口占16%,约2亿人。这样一个庞大的、处于性活跃期的群体的性健康状况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对青年性健康现状及青年性与性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作以概述,为更好地了解青年性健康状况及为进一步促进青年性健康提供信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性健康教育现状

(一)当前国外性健康教育现状

美国社会已经认识性健康教育比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要,特别是对青少年更为重要。美国社会对学校是否应该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大体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安全性行为”的综合性教育准则,一种是性和品德教育准则。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后一种观点,提倡以品德为基础的禁欲方式的性教育,即性教育课程应主要进行人格教育,促进学生保持童贞。

从1982年起,日本中小学全面开设性教育课,强调性约束、性道德教育,认为性教育首先是性的文明教育、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贯彻尊重人的精神,讲究男女平等,其次是性的卫生教育。

国际教育基金会提出把人格教育与性教育结合起来,强调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人格素质教育,倡导婚前恪守性纯洁是人格完善的标志之一。

(二)国内性健康教育现状

1、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性健康教育工作

1975年原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卫生工作的暂行规定》,第一次以政府形式提出,“要加强青春期卫生教育”。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生理卫生》大纲(试行草案)中指出:“必须重视青春期卫生、晚婚、计划生育的教育。”1981年6月,国家教委决定在高中开设《人口教育》课,对学生

进行性生理知识和人口基础知识教育。1988年8月24日,国家教委和计生委下达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82年,吴阶平院士主持编译的《性医学))一书的出版,打破了性神秘的禁区,1989年7月、1990年10月、1992年8月国家教委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青年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将我国的青春期性教育推向了新的阶段。1996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普通中学进一步开展人口与青春期教育的通知)),通知要求“在普通初中开设18-24学时青春期教育课”,这标志着我国的中学性教育工作正开始向积极方面转变。

2、国内专家教授关注性健康教育

1982年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华医学学会会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主持编译的《性医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性学禁区的打破和性教育的开展。

3、改革开放后部分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成果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开办性科学讲习班.把性教育和性研究引入校园。1989年,华南师大开始把《性科学与性教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作为文理各系的选修课,一方面向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为学生毕业后到中学开展性教育讲授性知识作准备。1996年我国第一个性健康辅修专业在首都师大诞生,1997年l2月26日首都师大高德伟教授等人申报的《在高师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性健康教育(知、信、行)研究现状

国内调查也显示出不同地区的人群对性知识的了解有所差异,特别是部分农村青年处于性无知状态,对女性性器官甚至对性交从阴道进行都无了解,从肛门进行性交多年而未受孕;农村中学生中约有50%的女生和70%的男生不知道男女第二性征及月经和遗精的概念;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手淫是病,是犯罪行为。其次,我国青年,尤其是中学生对于受孕、避孕知识了解更少;甚至有15.2%的学生认为男女拥抱、接吻、抚摸可导致怀孕。大多数青年和未婚年轻人的性知识首要来源为大众媒体、报刊杂志(30%~70%),其次为同学、朋友,学校教育或者父母、影视等途径。

青年时期的性知识的贫乏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同时也增加了青春期妇科炎症的发生机会,而且使得他们过早地有性行为,出现早孕、流产和性病等一系列危害性健康的问题。

青年性成熟期提前和初婚年龄推后已是世界性趋势,这成为婚前性行为增加的重要原因。70年代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性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初次性经历年龄的降低和青年性行为的大量增加。

我国近十年来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也急剧增多,青年性活动的发生率已从1981的不足1%上升到现在的7%;对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分别有3.5%的男生和

0.58%的女生曾发生过性行为;在大学生中比例更高,对北京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分别有15%男生和13%女生承认有婚前性经历。

随着性行为发生率的增高,首次性行为年龄有下降趋势,但男女无差异。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男生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8.7±2.5岁,女生为19.0±2.8岁。对成都未婚青年调查发现,初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男性平均19.78岁,女性平均为18.73岁,最早者12岁。不同地区稍有差异,但与1988年婚前体检的女青年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22.4岁相比,均呈下降趋势。

青年性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少女妊娠。WHO把少女妊娠(teenager pregnancy)定义为10~19岁年龄阶段的妊娠。少女妊娠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随着青年性行为的大量增加,少女妊娠也呈现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90年代青年妊娠率明显下降,20%归因于性活动的减少,80%归因于有效避孕措施的应用。

国内青年学生中,也有非意愿妊娠的发生。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已发生性行为的男生中有2.9%报告他们曾使某人怀孕过,在女生中,有3.1%回答她们曾怀孕1次或多次。1995~1996年对上海市婚检女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性经历的女青年中,39.8%至少有过一次妊娠。农村女青年及调查时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青年婚前妊娠的比例更高。

三、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性教育不能满足青年成长之需。1993年,北京市妇幼保健所对北京市的部分小学及初中女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2.4岁,比10年前提前了1岁,第二性征的发育也比以前提前。南京市妇幼保健所对13494例女中学生月经初潮情况的调查及广州市女中学生的调查资料亦证实女生月经初潮有提前趋势。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呈现提前趋势已是普遍现象。

(二)性教育对象存在局限。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春期的年龄界定为10-20岁。我国规定的课程安排中,性教育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主要对象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和大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年的性成熟时间比10年前提早了近一岁,不少学生小学未毕业就出现了遗精和月经,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成了被性教育“遗忘的角落”。校外青年和未婚青年的性与性健康教育处于关怀少、宣传教育滞后的状态。流动人口中的青年更是成为被忽视的群体。

(三)性教材快乏。专家们认为,完整的性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尤其有必要在各地开设“少男少女门诊”,用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手段解决年轻人“成长的烦恼”。

(四)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不规范。目前国内在校学生总体缺乏制度化的青春期性教育。据郑州市34中960名中学生性知识、性健康现状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从书上述两个途径合占76.7%,居首位;“来自同伴”为19.6%,居第二位;“来自老师”为9.1%,居第三位:“来自父母’,为5.9%,居第四位[33]o不良传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