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_禅文化解读及其翻译

合集下载

禅学理念与王维的山水诗

禅学理念与王维的山水诗

禅学理念与王维的山水诗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

山水诗三首对禅悦的理解

山水诗三首对禅悦的理解

山水诗三首对禅悦的理解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

为了能在中土扎根并生长繁衍下去,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丶道等传统文化杂交融合,在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由於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禅宗从一开始就染上了神秘的诗意色彩,和诗学结下不解之缘,并对中国诗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後期古典诗歌简淡含蓄的基本艺术风范,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写意的民族特徵,并开拓了中国山水诗的意境,造就了众多禅意山水诗人。

王维便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位。

王维的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薰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後,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於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一丶禅理入诗,不着痕迹禅宗有“任性”丶“无住”的思想。

“任性”即不矫情;“无住”,对一切境遇不生悲喜忧乐之情,不粘不着,不“住”於心。

《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

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利欺争之时,并将为空。

”二丶虚实一理,象中寓理比较中西方两种绘画艺术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西方油画注重写实,严谨客观;而中国的水墨画侧重神韵,意在笔先。

一为形似,一为神思。

虽然中国画不能像油画那样客观真实地描绘景物的形色状貌,但所绘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因而具有油画所不具备的神韵和气象。

三丶“空丶闲丶静”的禅境与诗境美空寂地境界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的禅境。

在这里,“闲静空寂”既是禅境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引言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哲思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表达禅境的艺术手法。

王维山水诗带来的心灵愉悦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而优雅的描写方式,给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愉悦。

在他笔下,大自然展现出宁静、恬淡、空旷和神秘等特质。

通过描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元素,王维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中无尽的美好与平静。

哲思传递: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但是,王维山水诗并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摹,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着对生命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哲学意味。

首先,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他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描写和间接隐喻,表达出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认知。

这种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性的垂怜感,让人深思自身存在的意义。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常常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态度。

在忙碌纷扰的社会中,他以温润静谧之笔,诉说着追求内心平静、超越物欲束缚的精神境界。

这种超脱尘世的抒发方式引导着读者反思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关系。

禅境之美:艺术手法探究禅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强调内心平和、超然寡欲等价值观念。

而王维山水诗就以其自然、虚无和回归内心等特质,展示了禅境美的艺术手法。

首先,在形式上,王维运用到了极简主义的手法。

他通过去除冗余而突出核心元素来书写山水景观,并用简约明快的语言风格传达出一种无为而治的禅境理念。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广泛运用比喻和隐喻的手法。

他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状态相融合,传递思想和情感。

这种以意象表达哲思和感悟的艺术手段,让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沉浸于禅境之美。

最后,王维山水诗中强调观察能力。

他教导读者要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美好,并通过审视自然界中微小之处来触发心灵深处的共鸣。

这种注重细节、培养对美感知能力的方法,有助于读者拓展自身对禅境之美的理解。

结论王维是中国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独特地将哲学思考与禅境抒发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导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这是很多人心中的记忆,王维用他诗意般的笔记录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和王维一起体会禅意的净,体会山水的乐趣。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

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

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

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

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理》

小结
这三种特殊意象并非完全独立的,它们在王 维的诗中往往相互交融,创造出清幽、空灵 的境界,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 共同 构成王维那富于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的禅诗 世界。

颔联、颈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颔联写来到 山里,只见古木参天,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 隐的钟声,循着这钟声寻找寺院在何处。结合首联, 短短四句诗,已经显出山重雾隐的层次来,突出了 幽深、神秘、安静的氛围。特别是这钟声的出现, 增添了几份“鸟鸣山更幽”的僻静。“何处”一词, 巧妙的写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从整体上看,此诗深得《东坡志林》中所讲的“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之趣旨。本诗(亦或本画、本图) 从构图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 明月照松、清泉流石,低处是模特儿似的浣女与渔人, 末句是虚写,其意已于前三句之远、近景中暗示出来。 因为“远山无色、远水无波”,故首尾两联实是背景与 画外音,而中间两联才是浓墨重彩之处,因而我们只要 紧紧抓住“松、竹、莲”这三个典型的表示诗人品性之 刚直不阿、超凡脱俗、典雅峻洁的意象,并仔细体验作 为诗人山居理想之化身的浣女与渔人的质朴自由,本诗 的意境——一幅别开生面的秋韵图就美妙无比恍在眼前 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理
15岁已有名气。擅长诗歌、书画、音乐。成为京城 贵族的宠儿。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 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好事者 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21岁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 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 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 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 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 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 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 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 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年第期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邹小千我们认为,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隐寓着的禅意(或禅趣),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应该从这类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意境出发,抓住诗歌体现出的“寂、远、空”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探骊得珠。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认为,王维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在探寻山水胜景中,悠然自得:兴来则独往游赏,兴犹未尽则忘记归家。

就像云飞流水那样,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心智顿开,全都有了人生的启迪、无穷的乐趣。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蕴含的道家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远”那种道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作风,就是禅家所宣扬的“随缘任运”的“寂、远”。

而中国山水诗(包括山水画)都追求“寂、远”的境界。

这个“寂”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不是物理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这个“寂”就是澄怀净虑的状态,进入这样的状态,才能“临照万物”,才能见“事物之本然”。

这个“远”就是恢廓精神器局,进入一种超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精神的“远”,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之境,开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之意境。

其次,诗人王维并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也就是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

《辋川绝句》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中的“空”这种“寂静”的境界就是显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王维毕生精研佛理,体悟到一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从而将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山水诗的创作中。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看,王维多写独坐静悟时的感受,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的体验融合;从诗歌的意境的表现来看,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于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将自然地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从诗歌的精神层面来看,王维的诗表现的是冲淡的意绪和至高的“无我”的生命境界。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诗歌来从这三个方面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一、王维的山水诗与独处体验王维晚年唱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又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诗多为描写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尤其是坐禅精心时的感悟。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在空堂上禅诵。

以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着夜雨,落下的果实和草间的虫鸣。

人到暮年的我已经不会再求飞黄腾达与功名利禄,只求学无生之说早日涅槃。

这首《秋夜独坐》是描写王维晚年归隐生活的典型之作。

王维晚年自甘寂寞,独处深山,以求无生。

“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

又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夜坐空山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对于独处时寂寥的感受的描写,在王维的诗中处处可见,这种与坐禅相关联的独处体验的取材是渲染空灵诗意的基础,作者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二、王维的山水诗与空灵的诗境司空图认为王维诗“澄湛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

“澄湛精致”在于王维诗中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不矫饰,不夸张,清新自然,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格”指的则是王维诗中表现出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的宁静之美。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一、禅意与山水田园诗关系浅谈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人们长期文化的产物和结晶,而禅宗是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国实际进行融合后而产生的一种佛教宗派,是中国化佛教的产物,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从本质进行分析“禅”属于中国文化,它是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禅”指的是“思惟修”、“静虑”,是印度很多教派进行修习的一种方法,在佛家体系的形成与传播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小乘佛教把“禅”定义为四种不同的阶段,并且将其简称为“四禅”,也就是说在进行修行的过程中修行人是要经历四个阶段的,这四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状态和要求,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的理解禅意。

第一禅是“离生喜乐”,在第一禅中主要是修习“离欲定”,指的是人们要学习摆脱种种欲望对自己的影响;二禅“定生喜乐”,主要修“定功”,指的是在修习的过程中人们要摆脱用语言思维对象的方法;三禅“离喜妙乐”,指的是在修习的过程中人们要摆脱欢喜的心情,要做到不喜不悲的境界;四禅是“舍念清净”,主要指的是要除掉“乐”的观念,将“苦”和“乐”看成是两种同等的状态,不应该将其看作是对立面,修习者要进入到清净寂灭的境界。

《诗经》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对于山水的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老庄的影响下我们开始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开始将这种朴素之美应用到诗词的创作过程中。

中国文化在发展沉淀的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道德影响,“天人合一”教导着中国人要和大自然保持一种“和”的状态。

由于文人墨客本身就有着浪漫情怀,因此他们通常放浪山水、寄情山水,与大自然不分彼此,亲密无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开始成为了一种诗体。

它被定义为通过描写山水田园而寄遇诗人情感的一种抒情诗。

在我国古代,禅与诗一直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曾经有诗句这样描述——“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古人常说不懂得禅就没有资格去评论诗,可见诗与禅关系之紧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

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

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佛理禅境之美,展现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将通过分析他的几首山水诗表达他对佛理禅境之美的品味。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描绘了恬静深远的山水景色,展示了禅境之美。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这里的“阳春布德泽”表示大自然天地间的和谐,而“万物生光辉”则展现了佛理禅境的美好。

王维的山水诗中经常描绘僧侣、佛教寺庙等元素,体现了他对佛理禅境的追求。

例如在《登鹳雀楼》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楼”可以理解为佛教寺庙,王维通过登高望远,以此来比喻他对佛理禅境的追求。

王维的山水诗中还常常通过描绘月亮、孤峰等景象表达佛理禅境之美。

例如他的《山居秋暝》中写到:“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声惊破溪,寒影入孤船。

”这里的“孤船”可以理解为般若船,而“寒影入孤船”则象征着万物归于一体的佛理禅境之美。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无欲无求的佛理禅境。

例如在《田园乐七首·其三》中,他写到:“路经庙堂宇,溪上有神女。

朱户青楼上,含胸拜明主。

”这里的“含胸拜明主”表达了他对佛理禅境的敬仰和向往。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唐季冲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王维年少而才高,以精通音乐、绘画、书法出众,被尊为“诗佛”。

但是王维诗歌前后期风格情调有明显不同,前期诗篇多豪情激昂,后期转向山水田园风格,表达闲情逸致或是佛家禅理。

本文将王维的山水诗与普通禅理诗作比较,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阐述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恬淡作者简介:唐季冲(1989.11-),江苏省南通市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6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85-01王维作为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除了吟诗作赋,在音乐及书画方面有所造诣,还擅儒、禅与老庄,故有“诗佛”的美誉。

本文着重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赏析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的禅意。

一、“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一)禅宗:佛教的传入自南朝起到近代,禅诗经典而不衰,作为一种诗派,得到诸多圣贤热捧。

而佛教真正开始中国化,从六组慧能开始主张从世俗中体会宗教感情[1]。

历来研究者将禅诗分为了禅家诗、禅理诗及禅韵诗,这类禅诗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擅长以白描的写作手法,描写山山水水;或者是借助丰富的物象,以此抒发诗人内心的空灵静;在这类诗中,诗人多借助于对比、比喻、反衬等表现手法,赋予诗歌禅理。

(二)王维与禅的渊源也许是受母亲礼佛的影响还是因为所处时代的动乱局面,王维虽然位居朝堂之上,但自己的内心已不如往日一腔热血。

王维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借禅诗予以明志,这也可以理解,从他仕途经历可以看出,王维有志不得事,后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动荡的局面已把诗人的踌躇壮志磨灭得差不多了,最后到晚年王维沉湎于佛理。

王维的禅诗,追求虚静幽寂的情趣,借助空山、鸟语、落花、寺庙、明月等描写反衬诗人宁静淡泊之志。

其实这正是佛家所阐释的人生哲理:看淡名与利,一切皆空的。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导语:王维精于佛禅,其诗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多表现出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诗风。

王维诗中意象与意境的移植都深刻的反应出性本清净、万法虚空和常心是道的禅宗思想。

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王维的山水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的山水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的山水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的山水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其诗作文字优美,自然清新,意境恬淡,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还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以下是王维的山水诗,欢送阅读。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看淡官场。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和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时期,王维沉浸于隐居山林的宁静自在心境中,将其诗、画、乐、禅等方面造诣相融合,写下不少山水诗传世佳作。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寂静无人的山里,刚刚下过一场雨,初秋的黄昏,空气清新凉爽。

明月高挂天心,照进茂密的松林,洒落一地斑驳的树影。

清澈的泉水在光滑的岩石上叮咚流淌,水波映着月色,闪动着银亮的微光。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歌声笑语,几个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

亭亭玉立的荷花纷纷摇动,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荷塘月色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菲消逝吧,此时的秋色如此美妙,令人流连忘返。

这首诗很有画面感,将秋日黄昏雨后山中的美景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远离世俗,亲近自然美景,安乐于山林生活的禅意思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句强调了诗人的心意,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全诗不事雕凿,天然入妙,高步瀛评曰:“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唐宋诗举要》〕《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夜,独坐在幽静的竹林里,间或弹弹古琴,间或长声吼叫。

竹林僻静幽深,无人知晓,恰有一轮明月悬挂空中,洒下银白的月光,与诗人作伴。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这是很多人心中的记忆,王维用他诗意般的笔记录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和王维一起体会禅意的净,体会山水的乐趣。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

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

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

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

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王维《山水论》的全文翻译

王维《山水论》的全文翻译

王维《山水论》的全文翻译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远人无目,远树无枝。

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此是诀也。

山高云塞,石壁泉塞,道路人塞。

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

此是法也。

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

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

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

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

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

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岸坂堤,小桥小置。

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居舍。

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

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

松皮如鳞,柏皮缠身。

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

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

有两不分天地,不辨东西。

有风无雨,只看树枝。

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

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雾霏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

早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

晚景则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

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清。

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

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

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

凡画山水,须按四时。

或曰烟笼雾锁,或曰楚岫云归,或曰秋天晓霁,或曰古冢断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

如此之类,谓之画题。

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

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

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山之精神。

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

王维的山水诗代表作品和翻译

王维的山水诗代表作品和翻译

王维的山水诗代表作品和翻译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有诗佛之称,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整理了几首王维的代表作,请欣赏。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翻译: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

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

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翻译: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山中》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翻译: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翻译: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4/2006王维山水诗:禅文化解读及其翻译金秀敏(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200444) 摘 要 受佛教禅学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在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时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意味,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

为了准确传达原诗的文化,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把禅学思想和诗歌意境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 翻译;禅文化;诗歌意境;文化传递 我国山水诗歌开创于晋宋时期的谢灵运,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到盛唐时期,王维把山水诗的创作艺术推到了高峰。

王维诗歌着墨不多,但意境高远,被赞誉为“澄澹精致,闲远自在;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1]。

盛唐时期也正是佛教广为传播,中国佛教正式确立的年代。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王维兼信南北二宗,尤重北宗,他的名、字均取自佛家《维摩诘经》。

他的诗歌幽寂、空灵、壮美,“字字入禅”[2],体现了佛教“空”的特点,如“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因此,胡应麟《诗薮》[3]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苑咸在《全唐诗》的《酬王维》[4]诗序也称:“王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传递原诗的意思,更要传递原诗的文化。

禅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王维的山水诗歌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频繁出现。

因此,要翻译好王维的诗歌,译者就要反复琢磨诗文的禅境。

本文从王维诗歌的禅境入手,对王维诗歌的几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空幻”观、王维诗意与译本比较“空”与“静”是佛教的最高范畴,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

佛教的空并不是一切皆无,它强调从世界的“有”中悟空。

怎样从有中悟空,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中抽象其现实的本质呢?禅宗经典中主要是以幻解空,即事物的表象是幻相,本质是空。

如,《金刚经》主要的思想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非相”,“佛告需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5]。

这种虚妄观同样出现在《维摩诘经》的“维摩十喻”中,这十种比喻都是表达众生如幻、法无定相。

王维与南北禅僧有过广泛的接触,以《金刚经》为代表的空幻观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这种空幻观呈现在王维作品中,就是其描写的水气、雾霭、夕阳和空山等自然景观往往朦朦胧胧,变幻莫测。

为了达到这种“幻”的效果,王维的诗歌大多以远镜头完成,如“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吴钧陶,1996: 158),“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吴钧陶, 1996:16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许渊冲,2001:98)。

这种对阔大而深邃的远景的描写关注的是天地交接处物象相依相映的生动意态,展示了可视空间的深广和向视野以—6—外无限延展的自然生命气息。

王维把佛教的空幻观渗透在山水景物之中,使其诗文呈现空灵、含蓄、朦胧的美。

下面以《终南山》(吴钧陶,1996:158)和《汉江临泛》(许渊冲, 2001:96)为例,比较原文和译文的意境。

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解析 首联中,诗人从远景出发,从高度和广度勾画了终南山的总体轮廓,颔联接着写广阔空间中变幻莫测和捉摸不定的白云和青霭,诗人身在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向后看,分开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意境非常的奇妙和空幻,云雾象征了事物的虚无与变幻,颈联描写云雾消散后终南山的景色,依然是变幻不定,让人难以捉摸。

终南山的宽广和高大是万事万物的象征,因此,它体现了事物的“空幻”本质。

王宝童和许渊冲的译文分别如下:The Zhongnan Mountains[6]O mighty peaks with Heaven lined,A-rolling on to distant sea!The fleecy clouds close up from behind,Blue mists,when near,are nowhere to see.The Central Peak is where to holdAll valleys,bright and dark,in view.But where to pass the night so cold?’Cross the stream I ask the woodmen2there’re few.MOUN T ETERNAL SOU TH[7]The highest peak scrapes the sky blue;It extends from hills to the sea.When I look back,clouds shut the view; When I come near,no mist I see.Peaks vary in north and south side;Vales differ in sunshine or shade.Seeking a lodge where to abide,I ask a woodman when I wade.译文评析 首联中的“太乙”,意为“Highest peak in the Zhongnan range south of Chang2an”[8]。

王译(笔者对王宝童译文的简称,下面处理的简称同此处)对此处理为“mighty peaks”,它表示的只是巨大,没有准确地把“高”的意境表达出来,显然没有许译处理的好;王译用“lined”处理了“太乙”与“天都”的“近”,这个意象处理的也不大准确,因为“line”表示两个事物并排着,没有显出原文“近”天都,但是又没有到天都的朦胧感觉。

许译中的“scrapes”,表示的是“刮,擦”,体现了隐约感。

关于首联的下一句,王译用“A2 rolling on”和“distant”分别把群山连接的宏大气势和宽广境界表现了出来。

根据空间透视原理,物体所在的空间越大,远距离的物体就越显得模糊,因此,王译对禅境的表现力就比较大。

相比之下,许译就比较逊色,他只用了“extends”来形容山的宽度,显的惨白无力。

颈联表达的是终南山变幻莫测的意境,它强调的是“变”和“殊”。

王译表达的意思是:站在“中锋”之上,诗人能看到暗处和明处的山谷。

它把关键的“变”忽略掉了。

而许译用了动词“vary”和“differ”把两个意象巧妙地表现出来,与原诗的禅境比较接近。

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原文解析 《汉江临泛》的艺术特点跟《终南山》非常的相似。

首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向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显得宽广而壮丽。

颔联和颈联,诗人写出了江水和周围世界的飘忽、动荡和变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描写了滔滔江水—16—似乎一直流到天地之外,两岸的青山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接着写在水的空幻本性的环境下,诗人观望其他景物,城邑在水中漂浮、天空在波澜中摇晃,一切都显得扑朔迷离。

这种空间透视所形成的阔大、深邃的空间形象,造成的画面具有静谧和模糊的特征。

王宝童和许渊冲的译文分别如下:Viewing the Han River[9]And thus it joins the frontiers of Chu with Xiang,And all nine branches through the great Chang Jiang.The torrents seem beyond the world to flow,The neighbouring cities all on billows ride, The massive waves are surging far and wide. What lovely weather here in Xiangyang! Well,Let’s stay and find a park and drink like hell!A V IEW OF THE RIV ER HAN[10] Three southern rivers rolling by,Nine tributaries meeting here.Their water flows from earth to sky;Hills now appear,now disappear.Towns seem to float on rivershore;With waves horizons rise and fall.Such scenery as we adoreWould make us drink and drunken all.译文评析 颔联,王译用了“torrents”和“beyond”展现了汉江之水的滔滔汹涌的奔腾气势和水域望不到边的宽广境界,用“more fade away than show”勾勒了山中色彩若隐若现的迷茫气派,大部分山隐藏在暗处,偶尔几缕阳光照过来,更增加了“暗”的境界,景物也越显得朦胧。

这种亮与暗相衬的表现手法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许渊冲,2001: 102)有异曲同工之处;许译对“江流天地外”的处理中,“water”一词太惨白,表现不出江水的汹涌,“from earth to sky”这种表达限制了流水的空间,使得流水只能到达“sky”,而不能流到更“外”面的宇宙空间,体现不了诗人的艺术夸张手法。

许译对“山色有无中”的明暗处理色彩分配太均匀,没有王译处理达到的境界高。

二、“静寂”观、王维诗意与译本比较“静”是王维诗歌经常描写的一种境界,也是佛家的一个特定范畴。

盛唐时期的北宗禅法教人通过“寂照”“凝心入定”这种方式,在瞬间领悟永恒的虚空。

“寂照”二者是不可分的,“寂”为真理的本体,“照”为智慧的功用,两者结合就是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万物寂然的本质。

在这种不带感情色彩的心境观照下,万物得到了净化和静化,激动和喧嚣也化为静穆的意境。

佛家的静观是辨证的,经常是通过动来体现静的境界,即在运动中抽象出静止的本质;在烦扰中升华心灵的静息,在生死轮回中体会寂灭的永恒。

僧肇的《物不迁论》表述了“静”的观点:“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

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

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11]。

由于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尘世的纷扰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佛家特别强调从动中求静,让人们领悟静的真谛。

宗白华也曾讲过:“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真探生命的本原”[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