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原文习题和翻译答案

合集下载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穿井得一人》3、【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4、【及】待,等到。

5、【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5、【道】讲述。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7、【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杞人忧天》11、【亡】无,没有。

13、【晓】告知,开导。

14、【积气】聚积的气体。

15、【若】你。

16、【行止】行动,活动。

17、【奈何】为何,为什么。

18、【只使】纵使,即使。

19、【中伤】伤害。

20、【积块】聚积的土块。

21、【四虚】四方。

22、【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23、【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又有个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的人,就去开导他,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翻译: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翻译: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

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如下为《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1《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先自度其足()(4)遽契其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是吾剑之所从坠。

1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1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答案:9、(1)到,等到(2)说,讲(3)量长短(4)用刀刻10、(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和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和答案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

一、1.等到2.说、讲3.不如二、1.得到、获得2.找到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提示]:这则寓言提醒人们:听到什么传闻之后,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

启示: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原文习题和翻译答案-word文档资料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原文习题和翻译答案-word文档资料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原文习题和翻译答案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原文习题和翻译答案?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1.解释加点的词①.及其家穿井( ) ②.国人道之( )2,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①.吾穿井得一人 (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③.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3,翻译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4,"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5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穿井得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1,①.等到②.说,讲2,①.得到,获得②.找到③.能够3,①.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②.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4,以讹传讹5.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导语】这里作者给大家分享一些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共9篇),方便大家学习。

篇1: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练习题: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

参考答案一、1.等到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练习题: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参考答案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2018新版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2018新版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2018新
版教材)
《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
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的原文和翻译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的原文和翻译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的原文和翻译导读: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的原文和翻译穿井得人①[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第③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⑥,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⑦,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提示]:这则寓言提醒人们:听到什么传闻之后,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到外面打水洗涤。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了一个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一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考试中提前了解15项应试须知相信很多中学生在考前,都会听到老师讲述一些大考中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老生常谈,但如果不加注意,那么,即使你平时学习成绩再好,复习得再全面,也可能前功尽弃。

《穿井得人》原文译文附答案

《穿井得人》原文译文附答案

《穿井得人》原文译文附答案《穿井得人》原文译文附答案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穿井得人》原文译文附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穿井得人》原文译文附答案篇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阅读答案及原文翻


篇一:“穿井得人”原文及翻译
内容简介:《穿井得人》属于初中必学文言文,对今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其中涉及到多个重要方面,要求读者们必须认真阅读,积极理解,透彻的了解文中意思。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穿井得人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要到远处打水洗涤,因此经常派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全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篇二:穿井得人阅读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先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被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启示
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2018新版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2018新版教材)

《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穿井得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穿井得人文言文阅读答案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穿井得人阅读题: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人参考答案: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2.说、讲3.不如二、1.得到、获得2.找到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4《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4《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与文言文观沧海作者:曹操【魏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唐代】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作者: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穿井得人》原文和翻译译文

《穿井得人》原文和翻译译文

《穿井得人》原文和翻译译文1、《穿井得人》原文和翻译译文《穿井得人》原文和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解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2、《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班昭续《汉书》》原文及翻译后汉书班昭续《汉书》原文: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译文:扶风曹世叔妻子,是同郡班彪的女儿,名叫昭,字惠班.班昭学识广博,才华很高,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会的要求。

她的哥哥班固撰写《汉书》,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还没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编纂《汉书》。

文言文《穿井得人》翻译

文言文《穿井得人》翻译

文言文《穿井得人》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人》习题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人》答案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

《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导读: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人》习题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人》答案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原文习题和翻译答案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原文习题和翻译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
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
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
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
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
人使用.
精练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及其家穿井()②.国人道之()
2,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①.吾穿井得一人()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③.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3,翻译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5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穿井得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1,①.等到②.说,讲
2,①.得到,获得②.找到③.能够
3,①.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②.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4,以讹传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