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摘要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在国内外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本文就其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幼小衔接;适应;课程幼儿园与小学作为不同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如何衔接的问题。
而能否衔接好关系到以后儿童的长远发展,并且作为第一个教育衔接环节,关系到以后整个教育的连贯性。
因此,幼小衔接历来都是教育领域内一个研究的重点。
一、概念界定适应原属生物学命题,意指生物有机体调整自身生存形态以顺应已改变的生存环境的活动形式。
在心理雪中以此概念来表征个体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顺应这种改变的过程。
很多心理学家对这一过程作了研究,适应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育大词典》(教育心理学卷)中对“适应”的解释是:(1)泛指机体对环境的顺应。
个体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改变自身,达到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
(2)生理学中指感觉的适应。
感受性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除痛觉适应不明显外,各种感觉都有明显的适应现象,但速度和变化程度不完全相同。
(3)皮亚杰术语。
指主体对环境的作用(同化)与环境对主体的作用(顺应)间的平衡。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适应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分析。
他认为“个体每一个心理的反映,不管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主体将外界的元素整合到一个有机体已经形成的结构之内。
当主体获得新经验时,他总是在联系和校正这一经验,也即同化这一经验,使其符合已有的图式。
通过同化,主体当期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水平会改变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方式。
另一个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顺应和同化是互补的过程。
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的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201207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小组成员:许义翠杨玲王静宜宋力萌薛川王怡杨梦2014/5/6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前言: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突出,自2009年以来,对该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
此外,幼小衔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而且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教育进程。
同时,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也应该是学前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1]因此,本文在回顾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幼小衔接研究现状的看法,希望能对幼小衔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帮助。
一、概念界定1.衔接:衔接是指两个邻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衔接,它们应该在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互相衔接。
2.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
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精神的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二、幼小衔接的现状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
[3]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一、幼小衔接的现状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1】。
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2】二、幼小衔接存在问题1)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小学化问题,过度强调智育【3】。
赵旭曼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4】。
刘东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5】。
张宏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中提到幼小衔接中小学化现象严重【6】。
2)幼小衔接的单向性汪薇在《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幼小衔接问题探究》中提到幼儿园单向衔接与家长小学缺乏沟通【7】。
3)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黄俏乐在《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中提到幼小衔接有片面衔接和形式上的衔接【9】。
刘东认为幼小衔接过于表面化,追求形式,忽视了衔接的内容、过程,衔接浅层次、表面化【5】。
4)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王后玉的《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定位》、秦志敏的《家园同步,做好幼小衔接》均强调家长观念与时俱进的重要性【15】。
幼小衔接综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朱慕菊等人在1990——1994年开展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表明,儿童入学前后各半年是幼小衔接的阶段,儿童入学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性适应困难两方面。
国外也有学者指出,如果幼儿初入学就存在很大的适应问题,或者在进入小学后的前几年就遭遇社会的、行为的或学业的困境,那么他们更有可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持续遭遇到这些困境。
所以幼小衔接问题是个世界性问题,它广泛涉及到家庭、教育机构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于家庭对幼儿入学适应的影响,国外从社会生态系统出发,有不少发现,如出生次序对入学适应有影响,头胎幼儿与二胎幼儿相比合作能力更低,这可能是因为如果幼儿有兄姐,他们有一系列与合作、自控和对待失望相关的行为榜样。
澳大利亚研究者对过渡过程中个体的背景因素进行探讨,发现在进入小学的第一年,幼儿的社会、行为、学业方面的适应性受他们父母的职业水平和经济地位的影响,双亲的全职工作给家庭带来的有序性有助于幼儿应对入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低收入家庭孩子更有可能经历到父母职业困境所带来的压力,从而造成社会信任感和综合社会技能较低。
具体到每个孩子的幼小衔接工作,从教育合力的角度出发,家长也应扮演重要角色。
哈佛大学家庭研究计划团队在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美国几所较完善的幼小衔接专业机构,都邀请家长参与小朋友的学习,如定期与小朋友和家长透过电话联系,分享小朋友的学习状况;为家长以及小朋友举办亲子座谈会,以帮助他们了解学校老师会有的相关要求及期待;提供家长相关资讯,例如小学注册须知。
根据美国加州教育局的建议, 家长可以从以下六方面为家中小朋友做好进小学的打算:注意小朋友的身心健全,拥有健康身心的小朋友对于小学规律性的生活绝对有较高的适应力;培养小朋友的群性以及情绪的稳定性,家长可以设计一些亲子共乐的家庭活动和小朋友分享今天发生最特别的事,在开学前后邀请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家里玩;观察小朋友的学习方式与特质;注意小朋友的语言发展;让小朋友多多了解他所处的世界,让小朋友多多参与各种文化、艺术、历史、社会活动;多加了解学校的规范,例如得自己单独上洗手间、上课期间不能任意走动等等,家长可善用玩偶,在家中藉著角色扮演游戏让小朋友体验在学校可能面临的问题。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
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过程,不仅要为幼儿的入学准备打下基础,也要确保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然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加之处于过渡时期的幼儿还不能通过自身力量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这使得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常出现小学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针对幼小衔接的概念、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整理出我国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研究动态,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文献搜索的整体结果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询到19872019年间共有相关文献1077篇,其中期刊论文700篇,学位论文126篇。
针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年度数量统计可以发现,与幼小衔接有关的文献数量自1987年以来呈波浪上升趋势。
相对而言,2004年以前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2004年之后,相关的研究数量增加较快,近三年研究数量达到较高值。
同时,在研究内容和主题方面,已有的文献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一是对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比较与借鉴。
比如,霍力岩对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和日本特有的幼小一贯学校的研究;胡春光等人从法国幼小衔接制度中分析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二是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
比如,崔哲从人才创新视角提出幼小无痕衔接。
苏媛媛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寻找幼小衔接应有之义。
洪培琼基于希望理论视角对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实施手段和教育内容进行剖析。
三是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比如,李召存主张基于幼儿视角来谈幼小衔接,解决教育之中“无幼儿”的问题。
严仲连和盖笑松围绕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四是如何将幼小衔接教育落实于具体教学中。
比如,陶仲对于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的讨论。
李德明等人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化”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中法幼小衔接的比较研究
4、重视师资培养与发展
我国应加强对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设立严格的选拔和培训机制,确保教师具备全面的教育知 识和技能,能够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此外,应教师的心理健康和 职业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芬兰幼小衔接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为了更好地 推进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改进,我们需要从教育观念、政策制定、合作交流和师 资培养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我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质量,为孩子们的 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长期的教育规划
芬兰在幼小衔接上的成功得益于其长期的教育规划。从孩子出生开始,芬兰 教育部门就制定了全面的教育政策,确保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这种 长期规划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个性化的 支持。
3、合作与交流
在芬兰,幼小衔接不仅是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家长、社 区等多方面的参与。这种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形成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确保孩子们能够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中法两国幼小衔接的现状进行比较发现,两国之间存在一定差 异。在儿童适应方面,中国儿童在学习适应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多时间 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法国的教育资源共享做得更 好,能够更好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家长观念改变方面,中国家长更注重孩 子的学习成绩,对课外辅导和培训班的需求较高,而法国家长则更注重孩子的全 面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谢谢观看
中法幼小衔接的比较研究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文献综述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结果与讨论
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小衔接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幼小衔接教育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校教育之间的过渡,旨在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通过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幼小衔接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幼小衔接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教学内容不衔接、教学方法单一等。
因此,对幼小衔接教育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有效的衔接策略,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1. 教育观念滞后目前,部分幼儿园和小学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观念滞后。
部分幼儿园认为,幼小衔接教育主要是小学的事情,与幼儿园无关;而部分小学则认为,幼小衔接教育只是对幼儿进行知识传授,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2. 教育内容不衔接幼儿园教育内容与小学校教育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幼小衔接教育内容不衔接。
例如,幼儿园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游戏体验,而小学则注重知识传授、学科学习。
3. 教学方法单一在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部分幼儿园和小学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如灌输式教学、应试教育等,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三、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1. 幼儿园与小学缺乏有效沟通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双方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幼儿的顺利过渡。
2. 幼儿园教育过度注重知识传授部分幼儿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幼儿的动手操作、游戏体验等能力培养,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3. 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认识不足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幼小衔接教育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导致幼儿过早接触学科学习,增加了幼儿的心理压力。
四、幼小衔接教育对策1.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与小学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探讨幼小衔接教育策略,确保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衔接。
幼小衔接研究述评
合肥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幼小衔接研究学院:2010 教育系姓名:孙培霞幼小衔接研究摘要: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是基础教育系统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从幼小衔接的内涵,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主要根源,幼小衔接的相关重点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与评价。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幼小衔接的展望,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构建相互靠拢的平台。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幼小衔接儿童21 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的现象有增无减。
到了小学后,出现经常生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握笔姿势错误率高、生活不能自理、学习成绩跟不上等现象,造成一些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厌学的现象。
幼小衔接问题处理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更加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幼小衔接的内涵1.蔡春美教授眼中的幼小衔接蔡春美教授认为,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
幼小衔接希望形成一种衔接的状态,这种衔接的状态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学习精神的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具有不同的文化和教学风格,然而这些不同就好比通过关节的连接而组织起来的骨骼肌肉一样,各部分的功能虽然不同,但却相互协调配合。
从儿童的内在学习而言,通过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设计,使得儿童的学习仍然能够保持一种持续的状态,即使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儿童依然受到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期望的影响。
⑴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的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等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引言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小衔接也是教育阶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幼小衔接,更有助于为幼儿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十年来,幼小衔接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已经受到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至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幼儿进入小学后的负担。
国外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不仅关注幼儿在幼小衔接中的感受和体验,还关注家长对儿童入学准备的认识,而且涉及到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感受以及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愿望等内容。
「1」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做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
二、正文(一)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出现的问题幼儿对小学生活认识模糊,大多数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没有清楚的认知,缺少对小学生活的直接接触。
在幼儿没有亲身体验小学生活的前提下,孩子们对“小学”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成人的“口中”或者孩子的臆想之中。
调查者通过访谈,询问孩子们是否喜欢小学生活,有78%的孩子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虽然少数幼儿能说出“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孩子们根本表述不出其中的原因;只有22%孩子在家长以往教育引领或者家中哥哥姐姐的熏陶感染下,相对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小学的生活。
「2」所以幼儿需要走出幼儿园,了解小学生活。
(二)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出现的问题教师教育行为滞后并且缺乏教育培训。
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年轻缺乏教育经验,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但很少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未能很好的将理念落实到工作中。
师资力量薄弱又让幼小衔接成空谈,大多数幼儿园缺少熟悉幼儿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也知之甚少。
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现状调查研究
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现状调查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一)研究背景 (2)(二)研究意义 (3)(三)研究目的与问题 (4)二、文献综述 (4)(一)国内外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概述 (6)(二)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理论基础 (7)(三)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8)三、研究方法 (9)(一)研究设计 (10)(二)研究对象与样本 (11)(三)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12)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现状分析 (13)(一)环境布置与教育资源 (14)(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16)(三)师生互动与行为适应 (17)(四)家园共育与合作 (18)五、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0)(一)环境设施方面的问题 (21)(二)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不匹配 (23)(三)教师专业素质的不足 (24)(四)家长参与度不够 (25)六、改进策略与建议 (25)(一)优化环境设施,提供丰富教育资源 (26)(二)整合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法 (28)(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树立科学观念 (29)(四)加强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30)七、结论与展望 (32)(一)研究发现总结 (32)(二)研究的创新点 (33)(三)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5)一、内容简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现状,分析两者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心理适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与挑战。
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第一手资料。
当前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内容重复、教学方法不连贯、学生适应困难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对其心理健康和终身学习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呼吁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科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顺畅的学习过渡环境。
家长和社会也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
(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透析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透析一、政策推进与重视近年来,国家对幼小衔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为幼小衔接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要求幼儿园与小学应双向协同、系统推进,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各地也积极响应,纷纷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幼小衔接工作方案。
例如,山西省出台《山西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工作方案》,强调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通过完善政策举措、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教育引导等多方面措施,全面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工作在省内的落地实施。
同时,众多地区设立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和试点校,以点带面探索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模式。
像临汾市确定了11个县(市、区)和44所学校(幼儿园)作为省市级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和试点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环境创设等多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二、幼儿园方面1.教育理念转变现代幼儿园教育理念逐渐摒弃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幼儿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和践行,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游戏化课程和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促进其思维能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例如,几江幼儿园开展的民间游戏项目化活动,将传统民间游戏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让幼儿在跳皮筋、踢毽子、玩陀螺等游戏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协调性和运动技能,还在团队合作游戏里学会了沟通交流、协商解决问题,同时在游戏情境中提升了语言表达和故事创编能力,充分体现了以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调整在课程设置上,许多幼儿园增加了与小学课程相关的启蒙内容,但摒弃了小学化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数学启蒙方面,不再是机械地教幼儿加减法运算,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分类、排序、比较数量等活动,帮助幼儿建立数概念和初步的数学思维。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透析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透析一、幼小衔接是啥玩意儿呢咱们先来说说幼小衔接这个事儿吧。
幼小衔接啊,简单来讲,就是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这么一个阶段。
你想啊,小朋友们在幼儿园的时候,那可是整天玩玩玩,学学简单的东西,可到了小学就不一样啦,要正儿八经地学习好多知识呢。
这就好比是从一个超级轻松的游乐园一下子到了有点严肃的学习小天地。
二、现在的状况1. 家长们的态度好多家长都特别重视幼小衔接。
他们知道小学的学习任务重,就想让自家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提前学好多小学的知识,什么拼音啊,数学加减法啊。
有些家长甚至给孩子报了好多课外班,就盼着孩子能在起跑线上领先。
比如说,我邻居家的小孩,才幼儿园大班,就已经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周末都没休息时间。
不过也有些家长比较淡定,觉得孩子就该有个快乐的童年,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
2. 幼儿园的做法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也开始教一些小学的内容。
像我以前实习的那个幼儿园,就会在大班的时候给孩子们简单讲讲拼音的读写。
但是也有一些坚持传统幼儿教育理念的幼儿园,还是以游戏、手工等活动为主,觉得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应该培养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3. 小学的反应小学这边呢,有的学校对幼小衔接很上心。
他们会在开学前搞一些新生培训,让孩子们了解小学的生活,像怎么上课、怎么排队这些事儿。
可是也有学校觉得孩子到了小学自然就会适应,没太在意这个衔接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1. 教育内容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内容差距有点大。
幼儿园教的东西比较浅,比较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
而小学一下子就变得很系统,知识量也大。
这就导致有些孩子到了小学一下子适应不了,觉得学习好难啊。
2. 教学方式的变化幼儿园的教学方式那是充满乐趣的,游戏、唱歌、跳舞都能用来教学。
到了小学就大多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了。
这种巨大的转变让不少小朋友很不适应,就像我表妹,刚上小学的时候,整天跟我说想回幼儿园,因为小学上课太无聊了。
3. 孩子心理的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心理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幼小衔接研究指的是对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衔接的研究。
它关注的是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的顺畅过渡,以促进幼儿在进入小学后的适应和学习能力。
本文将综述幼小衔接研究的相关文献,以了解目前的研究发展、方法和结果。
幼小衔接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之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性和连续性上。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访谈,探讨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方式与小学的区别,并提出了一些幼小衔接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平稳过渡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发现,顺利的过渡与幼儿的学习成就和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干预措施和策略,以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
研究表明,幼小衔接的成功与家庭、学校和幼儿园三个层面的支持密切相关。
在家庭层面上,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是幼儿成功过渡的关键。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的稳定和丰富的语言互动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适应能力。
在学校层面上,提供适应性教学和个性化支持的小学可以帮助幼儿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层面上,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成就和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研究领域。
通过对幼小衔接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幼儿在过渡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供相关的干预措施和策略,以促进幼儿的适应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问题,并加强不同层面的支持和合作,以营造良好的幼小衔接环境。
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过渡,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
然而,该过渡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学习内容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
本文重点研究了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教学方式改革、优化师生关系、提高学习内容的针对性等。
同时,本研究还使用了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支撑我们的观点,说明我们所提出的对策是可行的。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教育模式和新的师生关系。
这些变化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小衔接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学习内容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
二、问题分析1. 教学方式问题在幼儿园阶段,教学方式以游戏为主,小学阶段的教学方式更为正式。
但是,在幼小衔接阶段,有些学校并没有明确的过度策略和方法。
这导致幼儿园孩子难以适应小学阶段的正式教育,且小学孩子们可能感到失落,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玩耍和学习在一起的方式。
2. 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关系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们更注重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
然而,在小学阶段,老师们可能更注重教学成果。
这种差异意味着孩子们可能会感到在幼儿园里得到的关爱和关注在小学里变得稀缺。
3. 学习内容问题在幼儿园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形式,以及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更加理论化的知识。
这种转变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从而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对策建议1. 改革教学方式为了解决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方式问题,学校可以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在幼儿园阶段逐步转变教学方式,增加正式教育元素,使孩子逐渐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的过程,这一阶段的顺利过渡对于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内容广泛,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小衔接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幼小衔接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幼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当前幼小衔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三是幼小衔接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四是幼小衔接的效果评估,通过对幼小衔接实施效果的评估,为改进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依据。
综观国内幼小衔接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理论研究成果未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幼小衔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幼小衔接问题的深入研究幼小衔接的效果评估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估标准和方法。
本文旨在对国内幼小衔接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和不足,以期为幼小衔接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发展。
1. 阐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小衔接问题逐渐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广泛关注。
幼小衔接,即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此阶段对于孩子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需要面对诸多变化,如学习内容的加深、教学方式的转变、社交圈子的扩大等。
这些变化对孩子们的心理、生理和认知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小学语文的幼小衔接教育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语文教育幼儿衔接内容方面的研究 (1)2语文教育幼儿衔接主体方面的研究 (2)3语文教育幼儿衔接策略方面的研究 (2)参考文献 (3)幼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语文教育的幼小衔接更引人注目。
因此,国内外在实践和科学理论方面都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
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最早出现在50年代。
后来,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曾一度中断,但随后,相关研究又陆续地出现。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由朱慕菊主持的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但关于具体某一学科的幼小衔接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比如,在文献研究方面,通过学校电子阅览室对中国知网的搜索发现,自1980年至今,与“幼小衔接”相关的研究文献有2131篇,而关于“幼小语文教育衔接”的研究文献却很少。
由于教学的衔接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衔接主体、衔接的内容、衔接方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此,笔者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同时,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国内外研究放在一起进行比对,除了总结幼小语文课的研究概况以外,对其他与之相关方面的因素也进行了分析,以下就是国内外关于幼小语文教育衔接的研究综述。
1语文教育幼儿衔接内容方面的研究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对幼小语文教育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时,大多是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两个衔接场所着手进行的。
幼儿园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主要是针对如何让儿童在入学前具备语文学习能力、做好入学准备等方面加强与小学教育间的联系,从而了解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存在的差异,从影响语文教育衔接的各影响因素方面去帮助儿童适应小学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小学阶段面临的主要是初入学儿童语文学习的适应性问题,根据问题探寻多方面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国外关于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也很多,主要侧重于对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动机、气质类型、同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600字》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廖颖(2018)研究发现,所调查的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归为三方面:幼儿、教师和家长。
分别是幼儿园在对幼儿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对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比较片面化;没有采取有用的方法去帮助幼儿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对老师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家园共育工作不到位。
王燕(2015)研究发现,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给孩子带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孩子对小学生活认识模糊,并且对小学生活明显抗拒,这也说明幼小衔接缺乏科学性,没有体现出孩子的主体性。
教师教育行为滞后,缺乏培训,家长教育思想偏颇,重视学业成绩,教育素养有限,政府部门对幼小衔接重视程度不够,有一些民办教育机构违规办班。
王彤(2017)研究调查发现,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幼儿园与小学的交流比较少,导致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缺乏衔接点,小学、幼儿园和家长三方缺乏交流,还有就是公立幼儿园的老师比私立幼儿园的老师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关注度更高,教师学历的高低也在影响着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开展。
2.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的研究肖鹏(2013)研究指出,幼儿园发生小学化倾向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错误认知的影响,以及小学化教育观念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第二,应试教育给家长带来的影响较深,“不能让自己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渐渐建立在家长的心中;第三,幼儿园之间功利性竞争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幼儿园的发展也渐渐地商业化;第四,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比较低,幼儿园岗位比较缺乏专业的教师,很多在岗的教师对幼儿的教学经验有限。
唐典芳(2013)研究指出,幼儿园小学化严重,造成幼儿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幼儿教师师资匮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学校无法按照《纲要》和《规程》配足师资;幼儿园办园理念的偏差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差,错误办园理念的引导会造成老师、家长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出现教育行为的偏差。
《幼儿园中的幼小衔接问题及优化策略—基于幼小衔接的生活准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5300字
科萨罗 (2002)将儿童参加幼小衔接的方式视为重点,将幼小衔接构建为人与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罗戈夫(2003)认为发展是个体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美国研究者Sedal(2010)发现幼儿表现出的不稳定依恋是影响幼小衔接适应的重大因素。美国研究者 Laura(2014)发现不同地区以及幼儿园规模会影响研究过程中是否参与幼小衔接活动。这些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国外学者还总结了四种理论模型,其演变体现了幼小衔接理论模型中的“生态化”倾向。
关于幼小衔接教育方法的研究: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都应该接受幼小衔接知识的培训,加强老师之间的衔接。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应该打破封闭的状态,加强交流,更好地实现双向衔接。另外,幼小衔接工作要保持长期性、全面性以及各阶段的独立性,还要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徐珊璐(2021)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幼儿园为了让幼儿平稳地进入小学,过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学科知识上,有的幼儿园甚至将小学的教育内容提前教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主要教育方式,教室成为主要活动空间。
2.关于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课程设置研究
曹书楷(2014)研究发现日本注重课程的衔接的流畅性以及课程实施的同步[14]。崔方方等(2011)研究发现美国强调社会课程标准的连贯性、内容的可延续和可拓展,同时美国的幼儿园通常建立在小学附近。黄人颂(1991)研究发现瑞士日内瓦对于学前和小学的连接更为紧密,将两者设在一个机构中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课程设置也更为紧密。
第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幼小衔接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帮助教师更新工作理念,改变不当的教育行为。其次,幼小衔接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观念,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指导,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作者:孟繁慧张代玲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7期摘要:国内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研究、目前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几个方面。
基于此,对国内针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进行梳理对比分析,以期能够促进相关部门具体关注农村幼小衔接的相关问题和如何研究开发幼小衔接资源。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小学;课程;家长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090-02一、引言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能找到最早的关于我国研究幼小衔接的文章是1987年, 1989年的《幼儿教育》上,北京市六一幼儿园荣观慧发表了《我们怎样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一文,幼小衔接工作正式进入了幼教工作者的研究视野。
1991年3月31日,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由国家教委组织的有关幼小衔接研究人员的培训班,拉开了全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帷幕。
二、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现状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视,幼小衔接的研究进入发展时代。
梳理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秦振飚认为,教育的衔接要求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并提出了幼儿园中幼小衔接课程建构实施的意见: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新幼小衔接的课程理念;二是明确课程目标,着力于幼儿适应小学能力的培养;三是整合课程内容,选择贴近幼儿及小学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四是统整课程资源,促进课程各方面因素的互动与联系;五是加强课程管理,注意两头课程的统筹[1]。
崔吉晓从语言课程的幼小衔接这一出发点切入,对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的现状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做了系统的分析和处理,总结了两个学段在语文教学上的六个不同,提出了推进语言课程幼小衔接的建议:一是吸取国外经验建立合适的语言衔接课题体系,可以借鉴美国的有效衔接模式,在衔接内容上借鉴加拿大和英国的经验;二是语言教学的幼小衔接要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三是重视家长的作用,要求家长配合,在生活各环节做好幼小衔接;四是培养“双师型”教师[2]。
近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近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引言“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对儿童的发展和学习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近十年来,中国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回顾近十年我国的“幼小衔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回顾近十年来,我国的“幼小衔接”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目标与要求。
例如,2016年发布的《幼小衔接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着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的对接与融合。
这些政策文件为幼小衔接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
其次,在理论层面上,学者们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他们从儿童发展、学习过程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出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例如,有学者提出了“平稳过渡”、“衔接性课程”、“家庭和社区参与”等概念,强调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注重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再次,在实践层面上,各地探索和实施了一系列幼小衔接的改革和创新举措。
例如,一些地区建立了幼小衔接研究中心,开展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一些学校开展了家园共育活动,加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和合作;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了师资共建共享,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等。
这些实践经验对于促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然而,近十年来的研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各地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认识和实践存在差异。
有些地区虽然重视幼小衔接,但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存在统一性不强的问题。
其次,幼小衔接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
同时,由于幼儿园和小学管理体制的不同,幼小衔接中存在跨机构、跨阶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此外,幼小衔接研究还比较侧重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作者:孟繁慧张代玲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7期
摘要:国内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研究、目前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几个方面。
基于此,对国内针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进行梳理对比分析,以期能够促进相关部门具体关注农村幼小衔接的相关问题和如何研究开发幼小衔接资源。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小学;课程;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090-02
一、引言
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能找到最早的关于我国研究幼小衔接的文章是1987年, 1989年的《幼儿教育》上,北京市六一幼儿园荣观慧发表了《我们怎样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一文,幼小衔接工作正式进入了幼教工作者的研究视野。
1991年3月31日,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由国家教委组织的有关幼小衔接研究人员的培训班,拉开了全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帷幕。
二、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视,幼小衔接的研究进入发展时代。
梳理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
秦振飚认为,教育的衔接要求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并提出了幼儿园中幼小衔接课程建构实施的意见: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新幼小衔接的课程理念;二是明确课程目标,着力于幼儿适应小学能力的培养;三是整合课程内容,选择贴近幼儿及小学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四是统整课程资源,促进课程各方面因素的互动与联系;五是加强课程管理,注意两头课程的统筹[1]。
崔吉晓从语言课程的幼小衔接这一出发点切入,对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的现状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做了系统的分析和处理,总结了两个学段在语文教学上的六个不同,提出了推进语言课程幼小衔接的建议:一是吸取国外经验建立合适的语言衔接课题体系,可以借鉴美国的有效衔接模式,在衔接内容上借鉴加拿大和英国的经验;二是语言教学的幼小衔接要注重
研究成果的转化;三是重视家长的作用,要求家长配合,在生活各环节做好幼小衔接;四是培养“双师型”教师[2]。
对于课程的研究,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究,从研究维度来看,主要有教育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学习品质、教学组织等,但是在具体领域的教学中,对语言、科学(数学)两个领域的研究较多,其他领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幼小衔接课程的拓展研究,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发展,能够促进幼儿园本身对课程的深入探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建构园本课程、地域课程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关于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
我国研究者比较热衷于对幼小衔接的策略研究。
从幼儿园、小学、家长、幼儿等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本文将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
1幼儿园与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在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平稳的过渡和衔接。
幼儿园作为基础阶段,对幼小衔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伟认为,幼儿园大班在管理上应该实行幼小一体化,让幼儿园教师定期参加一年级教师的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有意识在大班阶段对幼儿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可以调整幼儿园作息制度,为幼儿适应小学时间做铺垫[3]。
赵敏认为,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可以利用各种现成材料让幼儿手脑并用,以手促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编写适合本园的教材,避免幼小衔接中教学内容重复[4]。
陈景凡认为,幼儿园应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切实做好幼小衔接[5]。
2小学与幼小衔接
小学在幼小衔接中处于延续阶段,是幼儿教育阶段的延伸。
苏伟认为,小学应合理调整低年级作息时间,目前小学都是“一刀切”,低年级与高年级同样是每节课40分钟,这违背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
应努力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专门为低年级幼儿园设计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注重动静结合[3]。
徐海棠认为,小学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因素,小学应全面了解幼儿,熟悉幼儿园工作,小学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父母的态度、家教环境,指导家长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必要的准备[6]。
3幼儿与幼小衔接
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有必要对其自身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陈景凡认为,要注重引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重视情商的发展,以能力衔接为重点。
要把个性化和社会化紧密结合起来,为孩子进入小学后的社会适应早作准备[5]。
王薇则认为,幼小衔接应着眼于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注重幼儿认知能力的培养、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发展独
立性、发展幼儿的主动性、树立自信心[7]。
李生滨认为教师应遵循幼儿成长规律的发展关键期[8]。
4家长与幼小衔接
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要和幼儿一同经历幼儿园阶段,更要陪伴幼儿走进小学,经历人生第一次重要的角色转变。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应该有意识地对家长进行引导,指导家长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赵敏认为应依托家长学校,完善“新婚夫妇学校——母亲学校——幼儿家长学校——小学生家长学校”一体化的农村家长教育网络,以有计划的教学培训为主要方式,扩大家长学校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力争在农村实现家庭、学校(幼儿园)和社会教育影响的一致性[4]。
如何去实施这些策略?哪些策略适合本地区的幼儿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
有些策略实施有偏差就会出现“小学化”的现象,比如在幼儿园大班进行听说读写的早期训练,教师要掌握好度,过度学习不但做不好幼小衔接,还会适得其反。
小学一年级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的情况,才能在入学时让孩子顺利过渡。
还有小学学校的配合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政策和积极指导,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作为教科研部门,要深入研究本地区的幼小衔接现状,为当地幼儿园提供专家支持、研究支持,多开展交流活动,成果共享,互相借鉴,形成良好的地区教研氛围。
在家长指导方面,幼儿园和小学要取得共识,争取先让家长顺利过渡,完成家长的角色转变,再去帮助幼儿进行幼小衔接。
三、关于幼小衔接的再思考
1农村幼小衔接现状及思考
黑龙江省农村幼儿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目前的现状急需改变:个别乡镇幼儿园没有完整的三年学龄教育,由于农村的客观原因,导致幼儿随意入园,幼儿年龄参差不齐,班级管理难度大,教育活动难以开展,几乎没有幼小衔接的内容;师资来源复杂,整体素质偏低,虽然近几年培训力度加大,但是想从根本上整体提高教师水平任重而道远;农村幼儿园缺乏资金扶持,各项硬件设施、玩教具严重不足,导致幼儿园以开展识字、拼音、算术等课本学习为主,小学化问题极为严重;农村幼儿园管理、办园理念落后,需要行政、业务部门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指导力度,同时需要加强视导和教研指导方面的培训,从上到下树立正确观念,才能进行科学的指导;农村幼儿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必要的引导,在幼小衔接方面注重知识的衔接,忽视其他方面;幼小衔接不能只幼儿园一头热,小学也应该努力与幼儿园对接,接受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农村幼儿教育已经纳入到了国家要大力发展的行列,需要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形成合力,对农村幼儿教育给予政策、制度、指导、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农村幼儿园自身提高办园品质。
2关注幼小衔接资源的开发
作为行政部门、教研管理部门,应要求幼儿园要科学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但对此的研究和资源挖掘远远不够,事实上,尤其是农村,可以依靠当地现有的资源,依靠网络资源,打开视野,从宏观上考虑,联合小学,共同开发,资源共享。
无论是生态学理论,还是从社会文化视角,幼小衔接都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幼小衔接,同时,也能利用社会、社区、家庭、文化背景等大资源,充分挖掘和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让其为幼小衔接服务。
参考文献:
[1]秦振飚.幼小衔接课程的调查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崔晓吉.幼小衔接视角下的语言教学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苏伟.幼小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2,(19).
[4]赵敏.毕节地区幼小衔接的策略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0,(9):97-107.
[5]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54-55.
[6]徐海棠.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6):16.
[7]汪薇.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幼小衔接问题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3,(3):68-69.
[8]李生滨.尊重幼儿成长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基础教育参考,201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