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综述

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综述

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综述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地壳运动引发的震荡波导致地球表面晃动。

由于地震有时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科学家们努力寻找一种有效的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以便提前发现和警示可能的地震事件。

地震预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领域,涉及多个学科和方法。

科学家和地震学家们利用各种技术和工具来研究地壳的运动、地震的发生规律以及其可能的前兆信号。

下面将针对几种主要的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进行综述。

1. 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是最常用的地震预测方法之一,它由多个地震监测站组成,这些站点分布在全球各地。

这些站点会实时地记录地震活动,并将相关数据传输给地震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通过监测地震活动的强度、震源深度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科学家们可以评估地震的潜在威胁,并向公众发出预警。

2. 地震模型和预测算法:地震模型和预测算法是另一种重要的地震预测方法。

科学家们根据地震历史数据和地球科学原理,建立地震模型,通过数学和物理算法来预测未来地震的概率和强度。

这些模型和算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识别地震发生的潜在地区,并对可能的震中和震源进行定位。

3. 成像技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地震预测方法。

它利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和高级成像算法来检测地下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变化。

通过成像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地壳的运动、断层的活动以及可能导致地震发生的地下应力和应变。

这些数据有助于科学家们对地震进行更准确的预测和定位。

4. 前兆信号监测:地震前兆信号监测是一种通过监测地震前后的物理变化来预测地震的方法。

这些前兆信号包括地下水位的变化、地表形变、电离层电场变化和动物行为的异常等。

虽然目前这些前兆信号尚未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预测,但科学家们对于探索这些信号的潜力和准确性持续进行研究和实验。

尽管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在不断进步,但预测地震仍然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任务。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壳构造、地下构造、板块运动、应力积累和释放等。

地震属性技术

地震属性技术

地震属性技术概况什么是地震属性?地震属性指的是那些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和统计特征,其中没有任何其它类型数据的介入。

长时间以来,我们使用地震属性进行地震解释。

自60年代起,利用薄层调谐厚度的概念,进行薄层解释。

70年代以来,使用了反射波振幅变化特征——亮点、暗点、平点,对含气砂岩储集体进行预测。

80年代,出现了AVO分析技术,改进了含气砂岩和岩石孔隙中的饱和液成分的预测;给出了岩石柏松比对比度增大的标志,以鉴别岩性和岩石孔隙度。

在这个期间,地震属性多半是基于振幅测量的瞬时属性。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地震地层学解释迅速发展,广泛应用。

通过分析地震反射特征,确定地震相类型并作岩相转换,这是地震地层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瞬时振幅和瞬时频率被用于岩性解释,瞬时相位被用于检测地层的接触关系。

90年代以来,由于储层描述和3D数据体解释的需要,地震属性技术急剧发展。

利用地震属性技术进行储层不均匀性描述。

一般是利用测井资料解释储层物性参数与井旁地震道地震属性之间的相关性,将地震属性转换成储层物性,并推算到井间或无井区。

这项工作被称为地震引导测井储层物性估计,用以制作岩石物性剖面。

因此,地震属性技术在储层预测、储层特征参数描述、储层动态监视等方面的应用,已成为石油工业注意的焦点。

3D地震数据能形成3D的地震属性体,如倾角、方位、相干体和方差体等,所解决的问题是地下空间范围的问题;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硬件)和计算技术(软件),大大地提高了测量地震波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的能力,使得地震属性的提取简便、快捷;人机交互工作站的使用和强大的功能,使得解释人员能正确选用地震属性,合理地解释地质现象;物探、地质和油藏技术人员的结合,赋予地震属性更加有效的地质意义,尤其是对储层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这些都是地震属性技术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震属性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起步于80年代中后期。

基于地震属性的地震相综合分析技术

基于地震属性的地震相综合分析技术

基于地震属性的地震相综合分析技术沉积体的识别是地震相分析的核心和精髓,从沉积学上看,沉积体是水流体系和物源的直接的体现,它们构成了沉积体系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地震相是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沉积体的地震响应,是地下地质体的一个综合反映,可以认为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的综合响应。

而沉积体可以利用地震属性快速高效地加以识别,且可靠程度比较高。

经分析大量地震属性后,可总结出以下3个属性:RMS振幅、平均瞬时频率、有效带宽,既可以识别沉积体、沉积环境,又可以为地震相提供必要的参数。

RMS振幅:振幅与提取信息部位地层的反射系数相关,即和地层的速度、密度、流体性质有关。

RMS振幅是对时窗内振幅平方的平均值开方,永远是正值,对振幅变化非常敏感。

根据振幅变化可以识别三角洲、河道、深水扇和含气砂岩等沉积造成的地震异常;区分连续沉积和杂乱反射。

所以该属性能很好地识别出沉积体的外形及展布特征,同时该属性为地震相的反射振幅参数提供依据。

平均瞬时频率:瞬时频率表示以时间为函数的瞬时相位的变化率。

它是对相位地震道的斜率的一个估算,是相位的导数。

平均瞬时频率则是对于每一输入地震数据道,先计算瞬时频率,然后将分析时窗内的所有瞬时频率的平均值输出。

该属性提供了一种追踪主频的方法,它是与气体饱和度或地层断裂,或岩性及地层改变相联系的,他与提取信息部位的地层固有频率有关,地层固有频率又和沉积物颗粒粗细(密度)有关,从共振角度分析,沉积颗粒较粗时共振频率较低,沉积颗粒较细时共振频率较高。

所以可以此来判别沉积体的物源方向、沉积区距离物源的远近,同时为地震相的反射频率参数提供参考。

有效带宽:有效带宽是由数据体的零延时的自相关函数值除以采样周期与道两边所有自相关函数值之和的乘积。

有效带宽被看作是定量化的相似数据体。

狭窄的带宽就是比较相似的数据体,反之亦然。

因此,宽的带宽表示不均质的反射特征,被认为是复杂的沉积,沉积环境动荡;窄的带宽表示的是较简单的或平滑的反射特征,认为是均质的沉积体模式,沉积环境比较稳定。

地震属性预测分析方法综述

地震属性预测分析方法综述

或 两 种 以 上 变 量 间 相 互 依 赖 的 定 量 关 系 的 统 计 分 析 方 法 ,按 照 涉 及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按 照 自 变 量 和 因 变 量 之 间 的 关 系 类 型 ,可 分 为 线 性 回 归 分 析 和 非 线 性 回 归
1 地 震 属 性 预 测 分 析 的 主 要 内 容 属性预测分析是将提取和优化后的各种地震属性与已知井的 地层结构、岩石物性、储 层 含 油 气 等 信 息 相 结 合,明 确 可 利 用 地 震 属性的地质物理意义,并 进 行 精 细 的 解 释、推 断,从 而 得 出 对 储 层 定性或定量的结论。其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油藏特征与 地 震 属 性 之 间 的 对 应 关 系,完 成 对 地 震 属 性的层位标定。
机性又有相关性变量 的 分 布,包 括 简 单 克 里 金、普 通 克 里 金、泛 克 里金、协克里金、指示克 里 金、析 取 克 里 金 和 对 数 正 态 克 里 金 等 方 法。
2 地 震 属 性 预 测 分 析 方 法
属性预测分析中最为 关 键 的 是 地 震 属 性 模 型 的 建 立 ,优 化 后
位 体 系 域 为 例[J].内 蒙 古 石 油 化 工 ,2009. [4]易 远 元 ,地 震 属 性 分 析 技 术 综 述[J].科 技 资 讯 ,2006.
— 69 —
多 元 线 性 逐 步 回 归 分 析 方 法 、协 克 里 金 方 法 和 支 持 向 量 机 方 法 。
2.1 神经网络分析法。人工 神 经 网 络(ANN)通 过 模 拟 人 脑
思维模式进行 模 式 识 别。 目 前 神 经 网 络 有 许 多 类 型 如 前 馈 (BP)

地震资料解释新技术综述垂尘

地震资料解释新技术综述垂尘
为 解 释 过 程 中 的 一 小 部 分 。现 代 的 解 释 方 法 是 综 合 各 种 地 质 、 球 物 理 资 料 进 行 综 合地 层 解 地 释 。同 时 , 们 由地 震 资 料 也 能 提 取 更 多 的 地 质 参 数 为 了提 高 解 释 的 可 靠 性 , 证 解 释 的 完 人 保
发项 目相适 应 的 一 项 解 释 系 统 工 程 。
另外 , 在地震地 层学基 础上 发展起来的 层序地 层学解 释方法也称 为一种 综合解 释方法 , 现
在也 已被 各 石 油 公 司 作 为 常 规 的 解 释 方 法 。构 造 一 层 序 解 释 是 最 完 整 的 继 承 了俄 罗 斯 地 质 学 和 地 球 物 理 学 传 统 。 法 的 基 础 是 已 有 2 0多 年 历 史 的 层 系 学 说 理论 , 核 心 是 把 起 决 定 作 用 方 0 其 的 与 生 成 有 关 的 地 质 剖 面 分 级 组 织 原 则 和 地 质 体 物 质 成 分 及 构 造 特 征 联 系 在 一 起 。构 造 一 层 序 解 释 是 在 俄 罗斯 地 球 物 理 学 家 完 成 薄 层 介 质 地 震 勘 探 理 论 、 震 调 向 法 、 震 有 效 模 型 、 地 地 多 波 地 震 勘 探 等 重 大 研 究 成 果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 目的是 从 地 震 资 料 中 最 大 限 度 地 提 出 研 究地 质 目标 的 有 用 信 息 , 明 台 油 气 的 远 景 区 和 局 部 油 气 藏 ( 括 各 种 大 小 和 不 同成 因的 非 背 斜 油 阐 包
@ 金 福锦 综 台解释 技术 综 连 . 油地 球 物理 勘 探参 考资 料. 探 局 科技情 报所 。 9 1 1 9 2 -— 7 石 物 19 。7( )2 @ 易 胜 芳 地 球 物 理 地 质 解 释 的 最 新 研 究 方 向 ,江 祝 石 油 科 技 . 祝 石 油 管 理 局 科 委 。 9 3 3 1 6 4 江 1 9 , ( )3 — 0 回 杜 世 通 地 震 贷 料 的 构 造 屠 守 解 释 .垒 国 石 油 铂 探 情 报 信 息 交 瘴 会 议 报 告 , 9 3 1 9

地震相分析技术综述

地震相分析技术综述

地震相分析技术综述Ξ唐小彪,梁 栋,杨金政(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摘 要:礁滩相是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如何在地震剖面上可靠地识别礁滩是一个难题。

然要识别它可以使用地震相分析技术,本文笔者就该方法做了分析说明。

阐述了该方法在进行地震相识别中涉及的基本概念,技术实施的基本流程。

同时还着重阐述了在实施过程中确保该方法可行性的应遵循的应注意的一些原则、事项和其存在的由地质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地震相参数;分类;提取;可靠性;不确定性 传统的地震波运动学常以人的视觉为基础提取几何特征参数进行地震相的识别,其结果因人而异,因此精度不高,满足不了目前油田储层预测的要求。

那么地震多属性综合应用技术自然成了地震勘探重要手段。

地震多属性综合应用分析技术可以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多种有用的信息。

以这些信息为基础的技术以广泛应用于储层预测、油气藏动态监测、油气藏特征描述等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应用该项技术,有必要对它进行详细的剖析,了解其涉及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1 地震相的综述1.1 地震相正如Sheriff(1982)所说“地震相是由沉积环境(如海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

M itchum(1977)认为“一个地震相单元是可以制图的单元,该单元的三维地震反射特征与其相邻单元不同”。

地震相是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的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其常用的地震参数(如反射结构、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与相邻单元不同〔3〕,它代表产生其反射沉积物的一定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因此,地震相是地下地质体的一个综合反映。

1.2 地震相分析技术的现状所谓地震相分析就是根据地震反射资料解释沉积相〔7〕。

其主要是根据一系列地震反射参数,按一定程序对地震相单元进行识别和作图〔2〕,并解释这些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及沉积体系〔7〕。

从这个角度来看地震相和沉积相是相互的。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第2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为迅速发展 阶段。该阶段以属性定量提取方法大量出现为主要 特征。这是地震属性研究蓬勃发展的阶段,地震属 性的应用开始走向各个领域,如储层预测、油气分 析、物性研究等。这也是地震属性应用较为混乱的 阶段,有多达几十种的地震信息被提取出来,但多 数方法仅停留在地震波场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 学等特征的研究上,没有对地震属性所代表的地质 意义进行分析与解剖。
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王永刚
E-Mail:wangyg@
wangyg-upc@ 电话:0546-8392830(办)
课程内容
第一讲 地震属性概述 第二讲 地震属性提取与分析 第三讲 地震属性优化处理 第四讲 地震属性应用实例 第五讲 储层预测结果评价与检验
第一讲 地震属性概述
6、从地震属性应用的角度出发,这些分类并 不能反映地震属性在地球物理学或更广泛的地 学中所起的作用。按地震属性在油气勘探开发 的应用领域进行分类,较容易为属性的应用者 所理解,也更具有地球物理学的特征。根据这 一思路,曹辉等将地震属性分为下列2大类:
第一讲 地震属性概述
(1)多尺度结构属性:包括相干、倾角、方 位角、平行度、连续性、发散度、波度、随机 度、曲率和间距等。其中大尺度结构属性用于 构造分析;小尺度结构属性用于裂隙(缝)、 孔洞分析和地震(沉积)相分析。这类属性的 解释大都使用定性分析方法,根据专家知识将 属性直接与地层结构特征相联系。
第一讲 地震属性概述
地震属性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第1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为起 步阶段。该阶段以“亮点”技术为代表,这时 的属性研究既没有考虑地震资料的运动学、动 力学特征,也没有特定的地质含义,而仅仅是 对地震剖面特征的一种定性描述与分析,如利 用亮点标志解释气藏。

地震属性技术及其应用

地震属性技术及其应用
(1) 曲率属性的数学定义
曲线上某一点P, 该 点的曲率可以定义为角度 变化dω 与对应的弧长ds 之比。
计算公式:
d2y
K

dw ds

2 2 R

1 R

1
dx2
dy 2 dx
3 2
(2) 曲率在地震解释中的含义及类型
左图是3D空间中的曲率 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 出曲面上的一点的曲率 有无数个,通常选用极 大曲率,极小曲率,平 均曲率,高斯曲率,倾 向曲率,走向曲率,最 大正曲率,最小负曲率 几个曲率进行研究。
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
多种属性只是简单地叠合
信息综合处理和分析能力低
地震属性的优化和精选方法及智能化方面差
尤其地震属性与地质物理参数的关联度不十 分明确,在预测过程中未考虑地震各类属性对储 层预测的敏感性程度不同。
因此,目前地震储层预测存在多解性,可靠 性程度低问题,预测出的最终图件难以进行合理 的地质解释,必须对此潜在的风险有足够的认识。
地震属性的提取基本思想
是将时空域地震记录转换到时频参数域,在 时频参数域中定量地提取可以表征各层反射波波 形特征的地震属性,再转换到时空地震属性域成 图显示,实现时频-时空域地震属性分析。
地震属性的提取基本思想
地震属性的提取
剖面目标 同相轴目标
基于剖面的属性大多数 是传统的属性,如瞬时地震属性
基于地震同相轴的属性目标 是一个解释出的同相轴上或 同相轴附近导出的地震属性
6 多元地质统计综合储层预测方法
2.1 瞬时振幅、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提取算法 y(t) h(t) * x(t)
地震数据体
瞬时相位体 瞬时频率体
提纲
1 地震属性技术综述及属性分类

地震属性含义及其应用综述

地震属性含义及其应用综述

地震属性含义及其应用一、 瞬时属性 19假定复数道表示为:)t (iy )t (x )t (u +=,则1. 瞬时实振幅 IReAmp ( Instantaneous Amplitude )是在选定的采样点上地震道时域振动振幅。

是振幅属性的基本参数。

广泛用于构造和地层学解释。

用来圈定高或低振幅异常,即亮点、暗点。

反映不同储集层、含气、油、水情况及厚度预测。

2. 瞬时虚振幅 IQuadAmp (Inst. Quadrature Amplitude)是复数地震道的虚部,与复数地震道的相位为90º时的时域振动振幅。

即正交道,为虚振幅。

因它只能在特定的相位观测到,多用来识别与薄储层中的AVO 异常。

3. 瞬时相位IPhase ( Instantaneous Phase)))t (x )t (y tan(A )t (=γ, 定义为正切,输出相位已转换为角度,数值范围是[-180o ,180o ]。

为q(t)/f(t)的一个角,是采样点处地震道的相位。

有助于加强储层内部的弱反射同相轴,但同时也加强了噪声,可用于指示横向连续性;显示与波传播有关的相位部分;用于计算相速度;因为没有振幅信息因此能够显示所有同相轴;用于显示不连续;断层、显示层序边界。

由于烃类聚集常引起局部相位变化,也可以做烃类直接指示之一。

4. 瞬时相位余弦 CIP ( Cosine of Inst. Phase )是瞬时相位导出的属性。

其计算式为))t ((Cos γ常用来改进瞬时相位的变异显示。

并用于相位追踪和检查地震剖面对比、解释的质量。

多与瞬时相位联用。

5. 瞬时频率 IFreq (Inst. Frequeney)定义为瞬时相位对时间的函数 dt )t (d γ(以度/毫秒或弧度/毫秒表示),其量纲为频率的量纲(Hz),是地震道在频率方面的瞬时属性。

用来计算、估算地震波的衰减。

油气储层常引起高频成分衰减及杂乱反射显示,所以横向上可用于碳氢指示。

地震相关分析技术

地震相关分析技术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是地震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于研究地震震源的性质、地震波传播的特征以及地下地震波通过地壳和地球内部介质的响应过程。

本文将从地震属性的定义、地震属性分析方法以及地震属性对地震学研究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介绍,以期全面了解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地震属性是指与地震波传播性质有关的物理量或特征。

地震学研究中常用的地震属性包括地震波振幅、频率谱、速度和极性等。

这些地震属性可以通过对地震观测数据(地震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进而揭示地震震源机制、地壳介质特性以及地球内部结构等信息。

地震属性分析方法主要分为时域方法和频域方法。

时域方法是指通过对地震波形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分析,获取地震属性信息。

常用的时域分析方法有包络函数、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频域方法则是通过对地震波频率谱的分析,获得地震属性。

频域分析方法包括傅里叶变换、功率谱估计、谱比法等。

这些地震属性分析方法能够提取地震波的特征参数,从而揭示地震事件的本质特征。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地震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震震源的机制。

地震源机制研究是地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分析地震属性可以获取地震震源的矩张量、震中距依赖性以及非正常破裂机制等信息,从而推断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和应变状况,有助于了解地震的发生机理。

其次,地震属性分析可以揭示地壳介质的性质。

地壳介质特性对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会产生明显影响,通过对地震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衰减系数和散射特性等信息,从而推测地下地质构造、介质类型以及岩性等地质参数。

这对油气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地震属性分析还可以研究地震波的能量衰减过程和相位变化。

地震波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衰减和散射,地震属性分析可以定量评估这些过程,并通过反演方法还原地震源处的能量分布以及介质的方向性响应。

这对地震工程和地震预测等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应用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应用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应用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是一种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地震资料分析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地震资料中的某些属性进行分析,以预测地震活动的趋势和规律,有助于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

其中,特征提取是指从地震数据中提取一些特定的属性,如频率、幅度、相位等等;而模式识别则是对这些属性进行分类、分析,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变化,以确定地震的发生趋势、位置、强度等信息。

具体来说,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中,常用的方法包括:R/S分析、小波分析、Hurst指数、分形分析等等。

这些方法主要通
过对地震事件中的震级、持续时间、频率、能量等属性进行统计分析,来确定地震的发生规律和趋势。

在实际应用中,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地震预测、震级预测和震源定位等方面。

例如,在地震预测中,可以通过对地震记录中的震级、持续时间、频率等属性进行分析,来预测未来可能的地震发生时间和位置。

在震级预测中,通常基于震级与地震能量之间的关系,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强度进行估计。

而在震源定位中,可将不同观测站测得的地震波形属性进行匹配,以确定地震的发生位置和方向。

总之,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地震预测技术,它能够通过对地震事件中的多个属性进行统计分析,来找出地
震活动的一些规律,给地震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日后的地震科研中,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_王开燕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_王开燕

第28卷第2期2013年4月(页码:0815-0823)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PROGRESS IN GEOPHYSICSVol.28,No.2Apr.,2013王开燕,徐清彦,张桂芳,等.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2):0815-0823,doi:10.6038/pg20130231.WANG Kai-yan,XU Qing-yan,ZHANG Gui-fang,et al.Summary of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Progress in Geophys.(inChinese),2013,28(2):0815-0823,doi:10.6038/pg20130231.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王开燕1, 徐清彦1, 张桂芳2, 程某存3, 李培海4(1.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开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黑龙江省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163318;2.大庆物探研究所,大庆163357; 3.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子北采油厂,延川717300;4.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辽河物探处,盘锦124010)摘 要 近年来,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地层岩性解释、构造解释、储层评价、油藏特征描述以及油藏流体动态检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油气勘探开发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震属性技术能提取隐藏在地震资料中的有用信息,提高对储层有利区预测的准确度.因此,对地震属性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地震属性的发展历程、地震属性分类、地震属性提取和地震属性的优化及预测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地震属性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关键词 地震属性,地震属性优化,储层预测doi:10.6038/pg20130231 中图分类号 P631 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 2012-06-11; 修回日期 2012-09-21. 投稿网址 http//www.progeophys.cn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12511018)资助.作者简介 王开燕,男,1966年生,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和教学工作.(E-mail:wangkaiyan100@sina.com)Summary of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WANG Kai-yan1, XU Qing-yan1, ZHANG Gui-fang2, CHENG Mou-cun3, LI Pei-hai 4(1.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State Key Laboratory Cultivation Base Jointly-constructed by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ilongjiang Oil and Gas Reservoir Forming Mechanism andResource Evaluation Key Laboratory(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FormingMechanism and Resource Evaluation,Colleg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Forming Mechanism and Resource Evaluation,Colleg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Geoscience College of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163318,China; 2.Daqing Geophysical Institute,Daqing163357,China;3.Zi Bei oil production plant of Yan chang oilfield Stock Limited Company,Yanchuan,717300,China;4.Liaohe Geophysical Department,BGP Company,CNPC,Panjin124010,China)Abstract Recent years,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lithological interpretation,structuralinterpretation,reservoir evaluation,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nd reservoir fluid dynamic detection,plays an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Seismic attribute technology can extractuseful information which hidden in the seismic data and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favorable reservoir area.Therefore,the study of seismic attribute technology used in reservoir prediction is very important.In this paper,thedevelopment course of seismic attribute,classification of seismic attribute,the extraction,optimization and predictionmethods of seismic attribute were summarized,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eismic attribute technology in thedomestic and foreign are introduced.Keywords seismic attributes,seismic attribute optimization,reservoir prediction地球物理学进展 http//www.progeophys.cn 28卷 0 引 言“地震属性(Seismic attributes)”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当时国内有很多的译名,如地震信息、地震特征、地震参数、地震标志等,直到90年代才确定为地震属性,国际知名企业Landmark公司认为:地震属性是一种描述和量化地震资料的特性,是原始地震资料中所包含全部信息的子集.对于地震属性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是从纯数学的角度来说,地震属性可以定义为地震资料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统计学特征的一种量度[2-9].地震属性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人们通过各种观察提出了“亮点”、“暗点”和“平点”技术,利用这个技术可以直接进行油气检测,随着数学方法的引入,又提出了瞬时属性和复数道分析技术,瞬时属性技术被直接用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解释和预测.第二阶段是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方面利用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属性定量提取方法,提取出来的属性多达几十种,但是这样提出来的地震属性没有明确的地质意义,在应用过程中导致了人们对它的不信任.第三阶段是基本成熟阶段,90年代初,多维属性分析技术出现,地震属性有了更明确的地质意义,能揭示出地震数据体中的沉积、岩性和储层的信息,地震属性研究开始向科学化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智能化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在地震属性分析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准属性”.目前,地震属性技术在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储层评价、油藏描述以及油藏流体动态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模型正演、相干体技术、聚类分析、地震相分析、多属性综合分析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地震属性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16].1 地震属性的分类和提取1.1 地震属性的分类随着数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新知识的引入和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各种数学方法从地震数据体中提取的各种地震属性越来越多,可归纳为振幅、波形、频率、衰减、相位、相关、能量、比率等8大类91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近200种地震属性,目前大多数方法是根据算法和针对某个研究目标来进行分类,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也很难建立一个完整的地震属性列表[17].为了更好理解和应用地震属性,在国外,Taner、Brown、Quincy Chen以及Liner对地震属性分类作了详细的研究.1995年Taner等人根据地震属性的物理和地质意义,将地震属性分为两类,一类为几何属性,另一类为物理属性.针对提取属性的地震数据体不同,物理属性又可分为叠前属性和叠后属性,叠前属性包括AVO.1996年Brown将地震属性分为4种基本类型,即时间、振幅、频率和衰减属性.每种基本类型根据提取属性的数据体不同又分为叠后属性和叠前属性,其中叠后属性按提取方式的不同分为沿层属性和沿时窗属性.1997年QuincyChen提出了两种分类方法,一种以运动学和动力学为基础把地震属性分成振幅、波形、衰减、相关、频率、相位、能量、比率八种类型;另一种基于储层特征不同把地震属性分为亮点和暗点、不整合圈闭和断块隆起、油气方位异常、薄互层、地层不连续性、石灰岩储层和碎屑岩、构造不连续性、岩性尖灭有关的属性.2004年Liner将地震属性分为基本属性和特殊属性.此外按照属性提取方式的不同可将属性分为层位属性和时窗属性两类,按照地震属性的定义可以将地震属性分为几何学属性、运动学属性、动力学属性和统计学属性四大类.我国学术界较为流行的分类方法是从运动学与动力学角度将地震属性分为振幅、频率、相位、能量、波形和比率等几大类[18-25].1.2 地震属性的提取1.2.1 地震属性的提取方法地震属性的提取,是指利用各种数学分析方法从地震数据体中拾取隐藏在其中的与岩性和储层物性有关的信息的过程.地震属性的提取方式主要有剖面属性、层面属性和三维体属性提取.地震剖面属性提取就是采用三瞬处理、时频分析和波阴抗反演等特殊处理手段在确定的地震剖面上沿着目的层层位拾取各种地震信息,获取地下地质信息.这种提取方式不仅简单经济而且实际的应用效果也较好.地震层面属性提取就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分时窗提取目的层反射界面或某一时间界面的各种地震信息,以获得目的层段在整个工区范围内的横向变化信息.地震三维体属性提取就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某一合适的时窗内提取各种地震信息.层位属性与三维618 2期王开燕,等: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属性体均采用单道时窗和多道时窗的属性提取方式,二者在具体操作上略有差异但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26-31].属性的提取既可以在二维地震数据又可以在三维地震数据体上进行,不同的是利用二维地震数据只能得到剖面属性和层位属性(或称为界面属性、层面属性、波至属性等)而利用三维地震数据除了能够得到与此相同的属性外还能够获得三维属性体.在实际应用中地震属性提取的方式应根据研究工区的储层地质特点、勘探程度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选择,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1.2.2 地震属性提取的影响因素1)地震属性提取时时窗大小的选取地震属性的提取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时窗,时窗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提取地震属性时参与计算的地震数据体的范围,时窗开得过大,包含不必要的信息;开得过小,则会出现截断丢失有效成分,这样对提取出的属性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时窗选取的好坏对地震属性的提取是非常关键的,时窗的选取主要分为固定时窗法和沿层滑动时窗法两种.通过对地震属性提取方法的理论分析以及模型计算总结了在储层预测的实践中时窗选择应遵循以下准则[32-38]:①如果能够同时准确追踪储层顶、底界面,则用顶底界面限定时窗提取层间各种信息;②如果只能确定目的层的顶界,以顶界同相轴对应的时间值作为时窗的起点,以合适的固定时窗长度沿层滑动提取属性,时窗长度的选取以各道均包含储层又尽可能少地包含非储层信息为准;③如果储层的顶底界面都不能确定,则以相邻的标准层的走势为参考,根据井点对应的储层时间厚度,选取合理的时窗长度进行属性提取;④层顶界以上地震信息不包含储层地质信息,当目的层过薄,对应地震波组过短,时窗需要延长时只能适当下延;⑤一般情况下时窗长度应根据地震数据的主频而定,在尽可能少包含非储层信息的条件下应尽可能选取较大的时窗(1/2周期到3/2个周期);⑥在储层反射横向连续性较好的情况下,不宜根据井旁道计算平均储层时间厚度作为时窗长度.2)地震数据的信噪比信噪比直接影响地震属性的提取效果,它是地震数据的一个关键的品质因素,提取相同的地震属性,从信噪比高的地震数据中提取的属性要比从信噪比低的地震数据中提取的属性好.当信噪比小于2(低信噪比)时,原则上不能利用地震属性研究地质问题;当信噪比为2~4(中等信噪比)时,可以利用地震属性研究地质问题;当信噪比大于4(高信噪比)时,所提取的地震属性最稳定,可靠性高,则完全能利用地震属性研究地质问题[39].2 地震属性的优化随着对地震属性的深入研究,运用各种数学方法拾取出的地震属性种类越来越多,虽然属性的增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有用的信息,但它的无限增加也给储层预测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地震属性与所预测对象之间存在复杂关系,不同地区、不同深度、不同储层的地质条件及储层条件也不同,储层对地震属性的敏感程度不完全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工区、同一套储层,观测对象不同,对应的敏感属性也是有明显差异,因此我们必须对提取出的大量属性进行优化选择.一般来说地震属性优化应当遵循以下准则:优化后的属性集整体与研究对象具有某种相关性,能够对样本进行有效分类;达到属性结构的最优化,以尽可能相互独立的变量组成尽可能低维的变量空间;使有用信息损失为最小,剔除起干扰作用的属性[40-48].在遵循这些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地震属性优化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地震属性降维映射和地震属性选择两大类.2.1 地震属性的标准化由于不同的地震属性的提取方式和计算方法均不相同,导致了不同地震属性的单位、量纲以及数值大小、变化范围都不相同的,直接使用这些属性数据,就会出现突出绝对值大的属性,压制绝对值小的属性的现象,为了克服出现这种不合理现象,在使用属性数据前必须对地震属性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地震属性的标准化方法主要有总和标准化、最大值标准化、模标准化、中心标准化、标准差标准化、极差标准化和极差正规化等.根据地震属性参数的特点,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采用极差正规化对地震属性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极差标准化是将属性的每个观测值减去该属性所有观测值的最小值,再除以该属性观测值的极差,变换后每个属性观测值在0~1之间,公式为x′ij=xij-min1≤k≤nxkjmax1≤k≤nxkj-min1≤k≤nxkj(i=1,2,…,n;j=1,2,…,m),(1)其中,x′ij是变换后的属性值,xij为变换前的属性值.718地球物理学进展 http//www.progeophys.cn 28卷图1 各方位角频率属性剖面(a)0°方位角;(b)45°方位角;(c)90°方位角;(d)135°方位角.Fig.1 Azimuth frequency property profile(a)0°azimuth angle;(b)45°azimuth angle;(c)90°azimuth angle;(d)135°azimuth angle.图2 研究区不同深度的各向异性切片图(a)火山机构底部;(b)火山机构中部;(c)火山机构顶部.Fig.2 Anisotropic slices of the study area at different depths(a)The bottom of the volcanic edifice;(b)The middle of the volcanic edifice;(c)The top of the volcanic edifice.2.2 地震属性降维映射K-L变换是地震属性降维映射较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将一个高维变量系统综合简化成一个低维变量系统,并且新变量系统中的各个变量均是无关的.2.3 地震属性选择方法2.3.1 专家优选油田专家对某个地区与储层特性关系比较密切的地震属性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凭经验可以进行地震属性选择,对专家优选出的地震属性或地震属性组合进行分析,达到预测储层的目的.专家优选法需结合地质、测井等方面的资料对所有属性进行分析,其优点是可信度高,优选出的属性一般有较明确的地质意义;缺点是对工区以及各种地震属性的含义都需要有深入的了解,工作量大,主观性大[49].2.3.2 自动优选地下储层是非常复杂的,仅凭油田专家的经验很难从大量的地震属性中优选出合理的地震属性或地震属性组合,因此还需要借助数学手段进行选择,常用的自动优选法有:顺序前进法、顺序后退法、增l减r法、属性比较法、近些年出现了一些优选地震属性的新方法,有遗传算法、RS理论决策分析方法、818 2期王开燕,等: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等.下面就这几种新方法进行简要介绍:遗传算法是具有“生成+检测”的迭代过程的搜索算法,采用并行搜索,搜索效率高.引入遗传算法可以找到组合优化问题的全局(或近似)最优解,即找出储层预测中的最优(或次优)地震属性组合.RS理论可单独进行地震属性优化与模式分类,也可与其它模式识别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地震属性优化与模式分类,它为模式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聚类分析是根据客体间在性质上或成因上的相关性大小,对客体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聚类分析法得到的属性分类更为合理,可能突破传统地质学的一些定性分类系统.根据聚类分析的方法原理,聚类分析又可以细分为聚合法聚类分析和分解法聚类分析两种.聚合法是目前最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聚合法聚类分析是以表示客体亲疏关系的分类统计量为依据,把原本自成一类的每个客体按照彼此间的关系,最亲密的客体合并成一类,再根据类之间的亲疏程度继续合并,直到全部客体聚为一类,给出一个定量聚类分析谱系图,以谱系图为依据进行地震属性的优选.分解法聚类分析是在进行聚类分析开始时把全部客体看成一类,然后以某种分类统计量为依据进行分解,一直分解到所需的分类为止,它与聚合法聚类分析刚好相反.在进行聚类分析时最重要的是衡量出客体间的相似程度,通常用聚类统计量来作为衡量客体间的相似度的指标,聚类统计量有Q型聚类统计量和R型聚类统计量,每种统计量分别包括相似系数、相关系数、距离系数,但常选用相关系数作为聚类统计量.因子分析是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样品间的相似关系、变量和样品的成因关系以及分析变量和样品间存在上述关系的内在原因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总称.因子分析可分为Q型因子分析、R型因子分析和对应分析3种类型.不同于专家优选法,自动优选法的可信度不高,优选出的地震属性可能会没有明确的地质意义,但是它的优点是不需要对工区和地震属性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比较客观,大大地减少了研究人员的工作量.2.3.3 专家与自动优选相结合因为专家优选和自动优选都有局限性,所以通常将专家与自动优选相结合进行地震属性优化,在实际中经常采用专家优化与最优搜索算法结合,求取该组合优化问题的最优解.3 地震属性预测分析方法属性预测分析是将提取和优化后的各种地震属性与已知井的地层结构、岩石物性、储层含油气等信息相结合,明确可利用地震属性的地质物理意义,并进行精细的解释、推断,通过数学统计等方法从而得出对储层定性或定量的结论.目前有逐步回归、神经网络、协克里金等地震属性预测储层参数的方法.每种方法各有特点,实际应用时可凭经验选择其中的一种预测方法,本文就这几种方法进行归纳总结.3.1 神经网络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实际上是一种模拟人脑思维的模式识别技术,获得智能信息处理功能的理论,神经网络着眼于脑的微观网络构造,通过大量神经元的复杂连接,采用由底到顶的方法通过自学习自组织的非线性动力学所组成的并列分布方式,来处理难以语言化的模式信息.目前,神经网络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它根据给定的井点处的储层参数和各种地震属性,通过自学习功能,形成比较复杂的网络系统,建立起储层参数与地震属性参数之间较为复杂的关系.3.2 逐步回归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优选出的地震属性对储层参数作用的大小,依次引入到回归方程中,及时去掉对储层参数作用不明显的属性,直到无对储层参数作用明显的属性存在,同是,也无对储层参数不明显的属性,这时回归方程中的所有属性都是对储层参数明显的属性.按照涉及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3.3 协克里金方法协克里金方法是建立在地质统计学理论基础上结合少量不规则分布的井点数据和规则密集网格分布的地震参数来重建储层参数空间分布的参数预测方法,它能提高储层参数估计值的精度,但由于协克里金方法存在对大尺度范围的数据平滑处理时,模糊化并光滑化了小尺度的变异的缺陷,肖思和提出了分形协克里金方法,这种方法在三维储层参数预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地震属性预测的方法还有相关滤波方法、支持向量机方法、判别分析法、非参数回归分析方法、灰色识别、模糊神经网络方法等[50-56].918地球物理学进展 http//www.progeophys.cn 28卷 4 地震属性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地震属性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日趋完善,国内在不断吸收消化国外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开发适合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地震属性方法技术,国内的各油田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同心协力对地震属性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可观的地震属性创新成果.刘企英、陈遵德、朱广生、杜世通等学者致力于地震属性的研究,发表了相关的专著;张应波从微观角度,根据Biot双相介质理论研究开发了一套储层物性参数处理新技术;这几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学报》等一批专业期刊都有不少有关地震属性研究的文章发表[3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长期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震属性技术研究探索,着重研究了深度域地震属性特征与储层物性的关系,形成了一套在叠前深度域进行地震属性分析的方法技术,研制出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用化的叠前深度域地震属性提取和分析的软件,成功应用于南方复杂区块实际地震数据的深度域属性提取,取得了深度域地震勘探研究的创新成果[57].现阶段国内地震属性研究的重点是地震属性的优选和储层预测识别方法问题.国内对地震属性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要滞后一些,纵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对地震属性技术的研究现状,未来几年地震属性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三维地震数据体界面、体积属性计算方法研究;2)原始地震资料的品质的提高;3)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之间物理、统计关系及储层参数转换方法研究,从而达到自动优化的目的;4)对传统属性线性或者非线性组合,得到新的属性;5)地震属性体全三维可视化储层解释技术和地震多维多属性体综合研究;6)属性解释的定量化进程加快,解释的可信度提高;7)叠前深度域和弹性波分析;8)属性分析在三维地震、时移地震、多波多分量中的应用研究.邵锐等人通过对徐深气田徐深21井区的地震属性的各向异性识别出了火山机构[58].对该区块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将原始地震数据分别划分为0°、45°、90°、135°四个方位角.通过优分出的能量分位数频率的各向异性变化来预测火山机构的分布,图1为各方位角的能量分位数频率剖面,各剖面的差异体现了该属性的各向异性.图2为目的层段相应深度的各向异性切片,从各向异性切片上可以直观地看出火山机构的演化过程.经分析,切片图2a反映的主要是火山通道相;切片图2c反映的是火山口特征;图2b处于火山根部和火山口的中间,呈现出过渡形态特征.属性分析贯穿采集、处理、解释全过程,从解释向采集、处理方面备受关注,应用领域从勘探向开发延伸,更加重视多尺度的分析,力求采用的方法对不同储层都达到最佳预测分析,属性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地质成像、智能化和系统化,达到属性分析自动一体化[59].5 结 论近年来地震属性被广泛应用于储层预测、储层描述、储层表征、储层监测等领域中,但是在叠前深度域、弹性波分析、属性解释的定量化及风险评估方面的进步不大,地震属性的研究前沿会集中在这几方面.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这些年取得到了飞速发展,地震属性在油气勘探阶段和开发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不可以过分夸大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作用,要实事求是,利用地震属性技术,结合测井及地质资料对储层进行更准确、更多方位的综合预测.参 考 文 献(References):[1] 王永刚,乐友喜,张军华.地震属性分析技术[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97-100.Wang Y G,Le Y S,Zhang J H.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Technology(in Chinese)[M].Shangdong:China Universityof Petroleum Press,2007:97-100.[2] 郭华军,刘庆成.地震属性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物探与化探,2008,32(1):19-22.Guo H J,Liu Q C.The discussion of earthquake attributetechnologys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tendency[J].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inChinese),2008,32(1):19-22.[3] 肖西,党杨斌,唐玮,等.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饶阳凹陷路家庄地区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8(5):40-42.Xiao X,Dang Y B,Tang W,et al.Application of utilizedseismic attribute technology in Raoyang depressionLujiazhuang area[J].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Science Edition)(in Chinese),2011,8(5):40-42.028 2期王开燕,等: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4] 董文波,胡松,任宝铭,等.地震属性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滑塌浊积岩圈闭勘探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1,8(1):87-90.Dong W B,Hu S,Ren B M,et al.Application of seismicattribute technologies to the Fluxoturbidite reservoirexploration of Karamay oilfield[J].Chinese Journal ofEngineering Geophysics(in Chinese),2011,8(1):87-90.[5] 王咸彬,顾石庆.地震属性的应用与认识[J].石油物探,2004,43(增刊):25-27.Wang X B,Gu S Q.The appl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Seismic attribute[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in Chinese),2004,43(Supplement):25-27.[6] 熊冉,刘玲利,刘爱华,等.地震属性分析在轮南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8,15(8):34-43.Xiong R,Liu L L,Liu A H,et al.Application of seismicattribute analysis in Lunnan reservoir predication[J].SpecialOil and Gas Reservoirs(in Chinese),2008,15(8):34-43.[7] 孙德才,白涛,王海琦,等.地震属性分析在油气田中的应用-以川西北九龙山气田为例[J].科协论坛,2011,(7):122.Sun D C,Bai T,Wang H Q,et al.Application of seismicattribute analysis in oil and gas fields[J].Association for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in Chinese),2011,(7):122.(请补充英文标题信息)[8] 郭刚明.地震属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四川:西南石油学院,2005.Guo G M.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Seismic AttributeTechnology(in Chinese)[D].Sichuan:Southwest PetroleumInstitute,2005.[9] 郑忠刚,崔三元,张恩柯.地震属性技术研究与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7,19(5):86-88.Zheng Z G,Cui S Y,Zhang E K.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Seismic attribute technology[J].West China ExplorationEngineering(in Chinese),2007,9(5):86-88.[10] 张延玲,杨长春,贾曙光.地震属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4):1129-1133.Zhang Y L,Yang C C,Jia S G.The application of theseismic attributes[J].Progress in Geophysics(in Chinese),2005,20(4):1129-1133.[11] 王利田,苏小军,管仁顺,等.地震属性分析在彩16井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922-925.Wang L T,Su X J,Guan E S,et al.The appliation ofseismic attribute analyscs in predicating reservoir of cai 16area[J].Progress in Geophysics(in Chinese),2006,21(3):922-925.[12] 吕公河,于常青,董宁.叠后地震属性分析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1):161-166.Lu G H,Yu C Q,Dong N.The application of post-stack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in the oil-gas exploration anddevelopment[J].Progress in Geophysics(in Chinese),2006,21(1):161-166.[13] Contreras A,Torres-Verdín C,Fasnacht T.Sensitivity analysisof data-related factors controlling AVA simultaneousinversion of partially stacked seismic amplitude data:Application to deepwater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thecentral Gulf of Mexico[J].Geophysics,2007,72(1):19-22.[14] Cooke D J.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seismic attribute versuswell-log property cross plots with synthetic and real dataexamples from Prudhoe Bay Field[C].Annual MeetingAbstracts,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1999:69-72.[15] Pearson R,Hart B.Convergence of 3-D seismic attribute-based reservoir property prediction and geologic interpretationas a risk reduction tool:A case study from a Permianintraslope basin[C].Annual Meeting Abstracts,Society of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1999:896-899.[16] Steeghs P.Fast computation of the sliding-window radontransform applied to 3-D seismic attribute extraction.AnnualMeeting Abstracts,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1999:1146-1149.[17] 吴雨花,桂志先,于亮,等.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西南庄-柏各庄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3):391-393.Wu Y H,Gui Z X,Yu L,et al.Application of seismicattribute analysis technique for reservoir prediction inXinanzhuan-Beigezhuan area[J].Journal of Oil and GasTechnology(in Chinese),2007,29(3):391-393.[18] 刘斌,郭科,罗德江.地震属性优化及物性参数反演的一种非线形处理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6):1880-1883.Liu B,Guo K,Luo D J.A non-linear modlling method forseise data optimization and forecasting physics propertyparameter[J].Progress in Geophysics(in Chinese),2007,22(6):1880-1883.[19] 常炳章.地震属性技术在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Chang B Z.Seismic Attribut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Research in Anpen Area of Biyang Basion(in Chinese)[D].Beij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8.[20] 张海霞,鲁雷.地震属性技术在饶阳凹陷留北地区上第三系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35(4):88-90.Zhang H X,Lu L.Th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attributetechnology in Liubei area,Raoyng Sag[J].Inner MongoliaPetrochemical Industry(in Chinese),2009,35(4):88-90.[21] 曾忠,阎世信,魏修成,等.地震属性解释技术的研究及确定性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6,26(3):41-43.Zeng Z,Yan S X,Wei X C,et al.Study of seismic attributeinterpretation technologies and deterministic analysis[J].Natural Gas Industry(in Chinese),2006,26(3):41-43.[22] 贾可林.地震属性应用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石油仪器,2010,21(6):47-49.Jia K L.Discussion on key questions of application to seismicattribute[J].Petroleum Instruments(in Chinese),2010,21128。

地震解释7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地震解释7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不整和圈闭断块脊
含油气异常
瞬时相位
振幅斜率
瞬时相位余弦
相关KLPC1
瞬时真振幅
相关KLPC2
相关KLPC3
相关KLPC之 比
瞬时真振幅乘以瞬时相位 的余弦
振幅加权瞬时频率
能量加权瞬时频率
相关长度
反射强度
平均相关
反射强度的中值滤波能量
集中的相关
反射强度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贝的能量
相关峰态
反射强度的斜率
相关极小值 相关极大值 相似系数
AVO截距 AVO梯度 流体因子
泊松比
叠前 叠后
叠前 叠后
瞬时Q因子 瞬时频率斜率频 谱斜率
时间 趋势
剩余图 倾角 方位角 曲率 粗躁度 照明度 边缘
相干性 连续性 峰谷差 信噪比 倾角的 最大相 干性
方位的 最大相 干性
反射振幅 合成振幅 相对阻抗 反射强度 振幅比
总的绝对振幅 总能量
平均绝对振幅 平均能量


波形
频率
衰减
相位 相关
能量
比率
瞬时真振幅 瞬时振幅积分 瞬时真振幅乘以瞬时相位 的余弦 反射强度 基于分贝的反射强度 反射强度的中值滤波能量 反射强度基于分贝的能量 反射强度的斜率 滤波反射强度乘以瞬时相 位的余弦 平均振动能量 平均振动路径长度 峰值振幅的最大值 谷值振幅的最大值 综合绝对值振幅 复合绝对值振幅 均方根振幅 复合包络差值 相邻峰值振幅的比率 目标区顶——底谱比率 振幅斜率 相对半值时间 振幅状态 大于门槛值的采样部分 小于门槛值的采样部分
相关极大值
相似系数
瞬时真振幅乘以瞬时 相位的余弦 反射强度 基于分贝的反射强度

地震属性分析

地震属性分析
----地震属性分析
地震属性分类
• Barnes(1997)基于地震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提 出了复地震道属性的遗传分类。他认为振幅和相位 是基本属性,所有其它属性均可以由此推导出来。 将推导出的属性再分成一维、二维和三维的、时间 的、深度的以及瞬时和局部属性。用一维计算的属 性是道属性,二维计算的是面属性,三维计算的则 是体属性。一维属性是在时间域计算的标量,而二 维和三维属性是矢量,涉及空间坐标。垂直反射测 得矢量属性的大小,方向给出倾角和方位角。时间 属性自然由时间数据获取,含有时间单位,它包括 频率、带宽和视速度。深度域数据由深度数据获得, 含有空间单位,包含地层厚度和倾角。时间属性属 于地球物理学,适用于地震波分析,而深度属性则 属于地质学,适用于地质构造分析。
黑帝庙油层钻井资料与地震资料交会图
时间-频率分析
• 时频分析是随着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发展起来 的。传统的傅里叶分析技术是对整个信号作变 换,得到的频谱各个分量仅反映整个信号长度 内平均意义下各阶谐波的振幅和相位。然而, 在不同的时段上有很多信号存在大的差异,需 要逐个选择一些信号片断来进行傅里叶分析, 即短时傅里叶变换。通过短时傅里叶变换,可 将时间域地震记录转换为频率域,从而获得许 多在常规地震剖面上所没有的信息。
地震属性分类
–层属性:层属性是指用来对那些时窗内包含不止一个峰或 谷的地震资料进行定量描述的属性。大多数地震属性属于这 个范畴。层属性的实例包括穿零数目、平均能量和优势频率。 这些属性常在储层地震反射和很不连续,不能对所有道拾取 同一峰或谷的反射时使用。层属性类似于测井曲线对比剖面, 这些剖面上有很多不连续的薄砂层,无法对其进行准确对比。 对这类储层,我们不是采用单个砂岩(流动)单元厚度平面 图,而是用砂岩的净毛比图来进行刻画。如果所有反映储层 的峰或谷反射同相轴能够直接拾取,我们就可以提取定量属 性,将会大大改进最终地震储层描述的结果。如果这不可能, 那么层属性就是最佳选择。 –AVO属性是指利用地震反射的叠前振幅生成的属性。叠前属 性实例包括AVO梯度、截距、近道振幅、远道振幅等。最近, 随着叠前时间偏移在技术、经济方面的成熟,我们已经可以 得到三维叠前属性。叠前属性前景良好。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全文】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摘要] 地震属性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的隐藏有用信息,因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近几年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

本文对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简单阐述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在不同时期所用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特别对新地震属性进行了具体介绍。

最后对该技术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摘要:在勘探和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地震资料在复杂油藏系统的解释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缺少一种有效地将地质知识应用于地震解释中的上具。

随着一系列属性新技术的出现,对地震属性进行充分研究,就给地质家提供了快速地从三维地震数据中获得地质信息的能力。

尤其在用常规解释手段难以识别日的储层的情况下,属性分析技术更是给地质上作人员指出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地震属性储层预测叠前数据叠后数据关键词:储层;波形分析;地震属性1.引言地震属性是指叠前或叠后的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的特殊度量值。

地震属性的发展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的直接烃类检测和亮点、暗点、平点技术开始,经历了70年代的瞬时属性(主要是振幅属性)和复数道分析,90年代的多维属性(特别是相干体属性)分析,21世纪的地震相分析等阶段[1一SJ。

随着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储层预测、油气藏动态监测、油气藏特征描述等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可以从地震资料中提取隐藏其中的多种有用信息,这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也为解决复杂地质体评价提供了实用的分析手段。

因此,对该技术进行深人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地震属性是指从地震数据中导出的关于儿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统计特性的特殊度量值。

它可包括时问属性、振幅属性、频率属性和吸收衰减属性,不同的属性可指示不同的地质现象。

地震属性分析则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并结合钻井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各种地震信息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以揭示出原始地震剖面中不易被发现的地质异常现象及含油气情况。

地震属性技术综述

地震属性技术综述

地震属性技术综述魏 冬(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天津 300304) 摘 要:对地震反射数据进行数学变换能够获得地震属性特征。

地震属性能够有效进行构造、地层、流体等地质解释。

基于地震属性进行地质解释在油气勘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梳理了地震属性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其技术类别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震勘探;地质解释;地震属性;多属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20)03—0095—02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对油气资源的依赖度增大,油气勘探工作日益重要。

地震勘探是油气勘探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从地震数据中提取构造、地层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构造、地层和流体解释。

当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受地下介质的影响,地震波的物理性质将发生变化。

通过对叠前或叠后的地震反射数据进行数学变换,能够获得关于地震波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或者统计学的地震属性特征。

涉及的数学方法主要包括傅里叶变换、自相关函数、复数道分析以及自回归线分析等。

由于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能够有效反映地下地质情况,因此在构造地层异常识别、烃类检测、储层预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1 地震属性技术发展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通过“亮点”、“暗点”等振幅属性分析进行油气识别;到20世纪80年代,大量与地震波传播形态、运动特征相关的地震属性被提取应用,地震属性开始向储层预测,油气检测等领域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地震属性技术理论进一步完善,相干体、曲率等具有明确地质意义的地震属性为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带来新的生机。

2 地震属性研究地震属性研究主要包括属性提取、属性的标准化与优化、优化属性的转换与应用三个方面。

2.1 属性提取地震属性的提取方式主要包括剖面属性的提取、层位属性的提取和三维体属性的提取。

剖面属性的提取是将地震剖面数据直接经过一些数学变换,计算地震波的反射信息或与岩性、物性相关的信息,可用于岩性解释和储层油藏预测。

地震属性分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地震属性分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地震属性分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Arthur E. Barnes*, Landmark 公司摘要随着亮点的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晚期到70年代的早期。

后来70年代的工作创立的属性分析成为地震解释的一种有用的辅助工具。

最初的属性包括振幅、频率和极性。

不久之后,得到了几十种属性。

随后,在80年代中期出现了多属性分析以帮助同时解释许多属性。

在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引入了多维属性,如倾向、方位和相关性,使属性分析再一次令人鼓舞。

未来将看到多属性分析和多维属性成为突出属性定量化地层模式的标准。

引言地震属性分析已经摆脱了声名狼藉的阴影,重新开始流行,这要感谢含义丰富的新的多维属性和效率大的多属性算法。

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吗?或者这正是选择的更多窗口吗?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本文追溯属性分析的历史,研究它的现状,并且预测它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将属性讨论限定在由偏移和叠加地震资料直接导出的属性范围内。

开始之前,有必要全面说明地震属性分析。

地震属性是一种能够描述和定量化的地震资料的特征,而且能够以与原始数据相同的比例显示。

属性代表了原始地震资料中包含的全部信息的子集。

因此,地震属性分析是将地震资料分解为次级属性。

与大多数分解方法不同,属性分析没有控制如何计算属性的形式规则。

因此,用惊人变化的方法计算了属性,所以常常使不同属性之间的关系复杂化。

不论这种方法如何,由于基本相同的原因而计算了全部属性:消除无关信息,这些无关信息是在希望揭示原始数据中见不到的趋势或模式中出现的。

地震属性分析的历史地震属性分析是随着数字记录的发明和后来亮点的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

最初,各处的地球物理学家认识到从地震资料比地质构造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确实,很早就有先驱者认识到地震特征包含有价值的地层信息(如, Rummerfield, 1954; Savit, 1960), 但是他们是极少数人。

因此,第一个地震属性是反射振幅,它在不同的假像下保留了今天最重要的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文】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摘要] 地震属性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的隐藏有用信息,因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近几年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

本文对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简单阐述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在不同时期所用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特别对新地震属性进行了具体介绍。

最后对该技术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摘要:在勘探和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地震资料在复杂油藏系统的解释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缺少一种有效地将地质知识应用于地震解释中的上具。

随着一系列属性新技术的出现,对地震属性进行充分研究,就给地质家提供了快速地从三维地震数据中获得地质信息的能力。

尤其在用常规解释手段难以识别日的储层的情况下,属性分析技术更是给地质上作人员指出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地震属性储层预测叠前数据叠后数据关键词:储层;波形分析;地震属性1.引言地震属性是指叠前或叠后的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的特殊度量值。

地震属性的发展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的直接烃类检测和亮点、暗点、平点技术开始,经历了70年代的瞬时属性(主要是振幅属性)和复数道分析,90年代的多维属性(特别是相干体属性)分析,21世纪的地震相分析等阶段[1一SJ。

随着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储层预测、油气藏动态监测、油气藏特征描述等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可以从地震资料中提取隐藏其中的多种有用信息,这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也为解决复杂地质体评价提供了实用的分析手段。

因此,对该技术进行深人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地震属性是指从地震数据中导出的关于儿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统计特性的特殊度量值。

它可包括时问属性、振幅属性、频率属性和吸收衰减属性,不同的属性可指示不同的地质现象。

地震属性分析则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并结合钻井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各种地震信息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以揭示出原始地震剖面中不易被发现的地质异常现象及含油气情况。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研究已由线、面信息扩展到三维体信息,从分类提取扰化发展为一项系统的应用技术。

随着地震技术的日趋成熟,地震属性技术近儿年也发展迅速,其中有多属性联合解释技术、波形分析技术、吸收滤波技术等。

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去完善勘探生产中的油藏描述工作,已经成为油藏地球物理的核心内容。

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预测岩性和有利储集体,描述油藏特征及孔隙度变化,寻找难以发现的隐蔽油区,以至于监测流体运动和进行其它综合研究,一直是石油工作人员追求的目标。

1波形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常的层段属性只是表示了某儿个地震信号的物理参数(振幅、相位、频率等),但它们没有一个能够单独描述地震信号的异常,而地震信号的任何物理参数的变化总是对应着反映地震道形状的变化,所以,研究和分析地震资料中代表各种属性总体特征的地震道形状(波形),应该能有非常不错的效果[,]。

1. 1波形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处理过程如果要将地震属性用于油藏特征描述,通常有2种方法:1)层段属性的大量计算,井信息和沉积模型与属性成果图的匹配。

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据经验,在20到50种图中,仅3到4种图具有相对明确的物理意义。

2)使用有效的井信息进行地震数据分类或地震反演。

这里假设有效的井完全代表着所含的地质信息的差别,目_没有考虑其它地质相变化的存在。

上述常规的方法在处理过程中丢失了2个基本的信息:}X有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用于处理的层段属性只是波形的某一特征值;C不能描述出地震信号变化的分布规律。

没有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的知识,很难给出井位置的地震信号变化的可靠评估。

例如,如果地质人员观察到砂泥岩比的重要变化,但不知道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与砂泥岩比的关系,那么就不能将此信息外推。

波形分析技术的原理就是采用道波形识别的神经网络技术。

它利用神经网络对地震道形状进行分类,并把地震信号形状进行分类形成离散的“地震相”,得出与地质相相对应的地震相图,并与井曲线对比,根据井中的物性参数及测井曲线可进行岩性参数的实时标定和交匀_模拟,从而更详细地解释地震资料的地质内容(图1}。

由于波形分析技术采用的技术基础是神经网络,所以它也有着严密的实现过程:1)明确需要进行属性分析的目的层段,解释出控制目的层段的层位;2)神经网络在地震目的层段内对实际地震道进行Ull练,通过儿次迭代之后,首先得到模型道,这些模型道的模板代表了在地震层段中整个区域内的地震信号形状的多样性;3)将实际地震数据与训练形成的模型道进行对比,通过自适应试验和误差处理,合成道在每次迭代后被改变,在模型道和实际地震道之间寻找更好的相关。

最后形成目的层段的地震相图以及用于质量控制的模型道与实际地震道之问的相关图;4)根据J}中的物性参数及测J}曲线对地震相图进行校正,得出最终的结果。

以上方法形成的地震相图,通过观察图上颜色的分布,可以评估地震形状在所解释的区域的分布。

主要特征得到之后,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感兴趣的区域,以便获得更细致的图形。

对应着波形分析技术的实现过程,再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规律,在具体应用该项技术时应该注意以下儿点:1)在选择用于训练神经网络采样的数据量时,对于一个小的三维测区,比如小于300 x 300道,可以使用每一道数据。

对于一个较大的测区,例如1 000 x 1 000道,抽稀道以减少计算时问,建议每4道抽1道处理。

这样程序就每隔4道抽出1道去建立网络培训数据。

如果问隔选的太大,比如超过10 x 10,那么一些重要的特征就会被忽略掉。

2)利用波形特征分析层段内的地震数据时,间隔的选取最好是大于1/ 2个相位,并小于150ms,太大的间隔会包含太多的模型,给解释带来困难,物理意义也不明确。

3)波形的分类数是指在整个感兴趣的层段内所遇到的地震道的种类数,较为理想的分类数是不容易定义的,一般至少计算3次去估计该参数。

首先把层段厚度除以6作为第1次计算的分类数;把上次计算分类数的50%作为第2次计算的分类数;把第1次计算分类数的150%作为第3次计算的分类数。

其次,正确的分类数应取决于所要研究的目标和对数据的了解程度,分类数大,结果过于详细;分类数小,结果过于粗糙;超过15} 20类,通常是很难解释的。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地震信号的复杂程度,间隔的大小以及对地震数据的认识程度等,一般情况下,分类数是在5} 15之问。

4)神经网络大约在10次迭代后就收敛到实际结果的80%,这对于快速浏览很方便有效。

在实际应用中10} 20次迭代已确保较好的分类,但对于最终解释最好选用20 } 40次迭代,以保证网络收敛最佳。

5)在相关图中,较差相关的区域可能对应一个相,正象河道的例了一样。

一般说来,地质特征变化剧烈的地方,如断层,地层不整合处,碳酸岩裂缝发育区,砂体剧烈变化的区域,可能在该图中比较清晰地显示出来。

2多属性体综合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 3]2. 1多属性体综合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实现过程利用已存在的地震资料进行油藏描述,虽然出现过不同的技术系列,但是这些技术系列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即都是运用地震资料的单一属性。

尽管这些反映地震资料某一特征的单一属性在针对不同的储集体类型时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那也仅仅限于构造简单、储集体类型典型的地区。

对于构造复杂、储集层类型不明确的复杂断块油川,这些单一属性就往往很难解决问题。

为了弥补单一属性分析的不足,提出了多属性体综合分析技术。

多属性体综合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地震资料中的多种单一属性,用相应的、适合探区地震地质条件的数学关系将它们组合起来,形成能反映储集层特性,反映油气显示为主的综合信息。

这些参与数学运算的多种属性在单独用于油藏描述时也许没有明显的效果,但由它们运算形成的综多属性体联合解释技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得到一种来自于多种地震属性的综合地震分类属性。

研究综合地震分类属性与岩性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将地震信息转化为地质岩性信息。

从而完成对储层空问展布形态、分布范围和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参数的描述与预测。

诚然,用地震属性预测储层及油藏特性时存在某些潜在的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所选择的地震属性与油藏特性之间的相关程度。

如果地震属性和目的层的储层及油藏特性之间实际上不相关时,据此进行储层及油藏特性预测则会导致错误结果。

通过对多个地区的多属性综合分析技术的研究,确定其具体工作流程如下:1)利用高精度层位标定技术确定所研究目的层段的位置。

保证地震资料与井合成地震记录的最佳匹配,确定所要研究的层位。

2)利用解释软件提供的强大的解释功能对三维数据体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

力求层位解释的准确性,为下一步提起地震属性打下可靠的基础。

3)沿层提取各种各样的地震属性。

包括振幅系列、濒率系列和相位系列等。

结合井的情况选择对地质异常现象敏感的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属性间的相关分析,选择彼此间相关性小的属性集。

4)运用某种数学算法对所选取的属性集进行运算,得到可以描述目的层段储集层油藏特征的综合属性,并结合地质上沉积相带的研究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

由于从地震资料中提取的多种单一属性是多属性综合分析的基础,所以在提取地震属性时应该对单一属性的变化因素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同时,在属性提取时要注意如下一些问题:1)在振幅属性方面,一般情况下,储集了油气的储集层处,其顶界面的反射能量将变小,地震波的振幅变弱,以至出现“暗点”反射特征。

相应地,储集层的底界面振幅变强,出现“亮点”特征。

2)在频率属性方面,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变好、储集层中聚集了油气,都会造成地震反射波频率下降。

3)在相位属性方面,油气藏顶界面反射强度由“日音点”变为“负亮点”的条件下,在油气藏的外边界会出现的极性反转现象。

4)在反射波速度方面,传播速度下降可能是储集层的孔隙度变好;在储层内部,储层含油部位比不含油部位的速度低得多。

5)由于层位和断层的精细解释是属性分析的基础,应当以高信噪比资料为基础,涉及振幅能量时应当首先选择保幅处理的地震资料。

6)提取地震属性时,时窗的选取是以目的层的深度和厚度为依据的。

沉积相研究湘变带预测及储层预测等,应先搞清目的层段基本厚度,根据合成记录标定后目的层所对应的地震反射范围来开取相应时窗3结束语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一定的地震地质条件下,对搞清地下地层岩性的横向和纵向变化,预测岩性和有利储集体,描述油藏特征及孔隙度变化,寻找死油区,以至在监测流体运动和进行其它综合研究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属性分析技术的局限性出很明显,它虽然可以表征多种物理意义,但难以总结出一个普遍适用的属性解释方法。

2.地震属性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流程3.1基本原理地震属性是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出的能反映储层含油气性的特征参数,如振幅、频率、相位、能量、时间、速度、吸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