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广东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专家观点集
(精华版)
广东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
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成立于2013年,是由广州市商道咨询有限公司发起建立,是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学术性、地方性、非营利性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研究机构。我院把产业规划以及决策咨询作为立足之本,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富有创新性的经济政策决策研究服务和经济项目咨询服务。
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拥有一批全国行业领先的会员单位以及国际化、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凭借自身专业领域的智库资源,立足于广州、辐射南中国、面向全国。目前,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现正逐步发展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民间智库。我们将以更开放的心态,与全社会各界共同组建资源更丰富、项目更优质、前景更广阔的资源整合平台,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产业发展。
摘要: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体既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目标也是广东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战略支撑。国内对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缺乏系统化的研究,本文结合《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整体方案》,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东发展转型进程中的问题,以指导实践、引领发展为目标,构建出以国际化评价为中心,以市场化法治化为支撑的系统化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一、研究背景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全球范围内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性增强,区域竞争更趋激烈。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本质即是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区域要素流动的壁垒,营造营商环境高地,促进优质要素的聚集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或一定区域范围内)谋求最佳的资源配置与高效组合。
早在2012年,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一次全会就明提出了“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形成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框架”的目标任务。2014年,广东开始探索建立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指标体系。2015年4月20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经过三至五年改革试验,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发展目标。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研究意义
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对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变革、国际经贸畅通、区域综合发展等各个方面研究理论的综合与再造。本文一方面结合国际化城市评价指标、市场化测算、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等对国内外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通过总结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经验与做法也为广东营商环境建设的研究提供启示。
(二)现实研究意义
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政治环境、经贸制度、市场准入、要素流动、法治建设、文化氛围、政务环境、生活环境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
面。一方面,建立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将为广东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有助于找出现阶段广东营商环境的短板,并同国内外先进地区进行比较,明确自身发展阶段和下一阶段建设的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建立系统化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有助于自由贸易区找准制度创新的方向,更好地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为广东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适应经济新常态提供了有力指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是评价区域营商环境的三个主要维度。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城市的发展评价,对市场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市场化程度的测算,对法治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则集中于法治治理。
(一)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从国际研究成果来看,对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综合性指标体系,以米尔顿·弗里德曼(1986)、萨斯基亚·扎森(1994)为代表。弗里德曼提出了著名的七项世界城市评价指标,包括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等。另一类为单一性指标,以弗斯托克和泰勒(1999)的研究代表。弗斯托克和泰勒通过考察财务、广告、金融、法律4大产业全球排名前几十位的跨国企业数量及其子公司和分公司在世界城市的分布数量情况,将国际城市划分为三个等级,评定出10个Alpha级城市,10个Beta级城市,35个Gamma级城市。
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对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从原来对经贸国际化、
产业国际化的考察逐渐走向了城市的综合国际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评价,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领域。具体来看,城市建设、重点产业发展、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城市国际影响力等仍是评价考核的重点,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将社会公共服务、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质量、文化特色等也引入了对国际化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叶贵勋(2000)、刘玉芳(2007)、刘永红(2013)等是其中的代表。
(二)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
从国际研究成果来看,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化研究,以欧盟复兴开发银行(EBRD)为代表。EBRD 在2014年《商业环境和企业绩效报告》中对29个国家的1.55万个公司开展了商业环境调研,提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三大障碍:非正式部门中的不公平竞争;信贷金融业务的受限;昂贵的或难以获得的电力。另一类则是区域发展市场化程度测算的研究,以抽象的统计量为评价指标,统计学上称之为“市场化指数”,有百分比形式和系数形式。国内市场化指标的研究与设定多采用第一种方式,而美国传统基金会则采取系数对市场化指数进行测算,即将经济自由度划分为五个区间,总指数的区间为[1,5],其中:1表示最自由,5表示最不自由。
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历了从宏观整体评价到细分领域评价的发展过程。前者是从中国国内的改革实际出发,对中国市场化整体发展程度或区域发展程度进行测算,主要从市场开放化程度、企业自主、政府与企业关系等角度进行测度,以卢中原和胡鞍钢(1993)、江晓薇和宋红旭(1995)、陈宗胜(1999)、樊纲和王小鲁(2001、2003、2004、2007)、董晓宇和郝灵艳(2010)等为代表。另一类则是依托行业发展、生产要素、政府职能等对细分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进行测算,以常修泽(1998)、周振华(1999)、赵彦云(2000)等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