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 在地铁车站

合集下载

庞德经典意象派诗歌代表作:In

庞德经典意象派诗歌代表作:In

庞德经典意象派诗歌代表作: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地铁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Ezra Pond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下⾯是19个版本的中⽂翻译:1. 在地铁站⼈潮中这些⾯容的忽现;湿巴巴的⿊树丫上的花瓣。

(罗池)2. 地下车站⼈群中幻影般浮现的脸潮湿的,⿊⾊树枝上的花瓣(钟鲲)3.地铁车站⼈群中这些脸庞的幻影;潮湿⼜⿊的树枝上的花瓣。

(成婴)4.在伦敦的地铁车站⾥这些脸的幻影在⼈群中,⼀条潮湿的、⿊⾊枝⼲上的点点花瓣。

(李德武)5.地铁车站⼈群中这些⾯庞的闪现;湿漉的⿊树⼲上的花瓣。

(赵毅衡)6.在地铁车站这⼏张脸在⼈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树枝上花瓣数点。

(飞⽩)7.地铁车站⼈群⾥忽隐忽现的张张⾯庞,黝⿊沾湿枝头的点点花瓣。

⼜:⼈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

(裘⼩龙)8.在⼀个地铁车站⼈群中这些⾯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地铁车站⼈群中这些⾯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枝条上朵朵花瓣。

(杜运燮)9.地铁站⾥出现在⼈群⾥这⼀张张⾯孔;湿的⿊树枝上的⼀⽚⽚花瓣。

(张⼦清)10.在⼀个地铁车站这些⾯孔似幻象在⼈群中显现;⼀串花瓣在潮湿的⿊⾊枝⼲上。

(江枫)11.地铁站上这些⾯庞从⼈群中涌现湿漉漉的⿊树⼲上花瓣朵朵(郑敏)12. ⼈群⾥这些脸忽然闪现;花丛在⼀条湿⿊的树枝。

(流沙河)13. ⼈群中,这些⾯孔的⿁影;潮湿的⿊树枝上的花瓣。

(余光中)14. ⼈群中千张脸空的魅影;⼀条湿⽽⿊的树枝上的花瓣。

(洛夫)15. 这些⾯孔浮现于⼈群;花瓣潮湿的⿊树枝(颜元叔)16. 在群众中这些脸的魅影;花瓣在⼀根濡湿的辚树丫上(李英豪)17. 在这拥挤的⼈群⾥这个美貌的突现;⼀如花瓣在潮湿⾥,如暗淡的树枝(周伯乃)18. ⼈群中⼀张张魅影的脸孔湿黝枝⼲上⽚⽚花瓣 (张错)19. 在地铁车站⼈流中忽隐忽现的张张脸庞;黝⿊沾湿的枝头上⽚⽚花瓣。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作者:王少龙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0期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也是西方“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

他的诗歌《在地铁车站》充分体现了意象派的写作要求,是意象派诗歌中的代表和典范。

本文从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和写作手法上研究作者是怎样遵循意象派诗歌创作原则的,从而进一步了解本诗作的伟大之处。

关键词:庞德;意象;遣词造句;韵律;写作手法;创作原则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一个极有争议的著名人物。

他出生于爱达荷州的海利市,在宾夕法尼亚州长大。

他精通多国语言,日本的和歌俳句和中国的古诗韵律。

他先后多次前往欧洲,并最终定居于伦敦。

“1908年初到伦敦时便和英国诗人休姆创立了意象派(imagism)诗歌”(陶洁,2000)。

作为英美现代意象派诗歌的开拓者,“曾孜孜不倦地提携了一批新人,其中包括在英美诗坛崭露头角的罗伯特·弗罗斯特和T·S·艾略特”(淘洁,2000),也帮助过詹姆斯·乔伊斯和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版过作品,诗人W·B·叶芝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他的影响。

一生中,他发表过许多诗集和著作,包括被称作“现代史诗”的鸿篇巨制《诗章》、《狂喜》、《埃兹拉·庞德书信集》、《文学论文集》、《文选》等,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一名汉学家和翻译家,译介了《大学》、《中庸》、《论语》等,在1915年问世了诗歌译文《中国》(Cathay),其中有被翻译过了的十几首中国古诗。

他在翻译中国古诗时,把中国诗歌中的某些意象特征运用到他的创作实践中去,故他的意象主义诗歌打上了中国意象派诗歌的烙印。

他的所为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但由于他为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代言,而以叛国罪被美国政府起诉,最终因所谓的“神经失常”而免于受审。

1.意象派的产生、原则特点和作用1.1 意象派的产生和组成“意象”一词来源于法语,意象,即“意”和“象”是意象主义的核心和灵魂。

《在地铁车站》的意象特征

《在地铁车站》的意象特征

《在地铁车站》的意象特征《在地铁车站》作为庞德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以最精练的语言传达了最丰富的含义,成为意象派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这首诗歌为切入点,简略探讨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创造的审美意象的特征。

描绘了诗人在熙熙攘攘的地铁站中突然发现几张美丽的面孔时的愉悦的心情,呈现出一种平和、舒缓的意境。

形式上采用自由诗体,使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将眼前的美好事物同湿湿的、黑亮的树枝上的花瓣联想在了一起。

最开始,这首诗歌庞德创作了三十行,后来缩短到十五行,最终精简到两行。

他的创作思想恰巧与绝对不使用无益于表现的词的创作原则相吻合。

有些批评家们认为该诗过于简练,以致影响了其意义的完整性。

事实上完整的意义不并在于词语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词语传达意义的精确性,而此首诗最大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用最少的词语表达了最丰富的内容。

在这首诗里面没有一个动词,诗中包含的是名词、形容词、介词等。

尽管这样,读者还是能够发现诗中蕴涵的完美的意象,如脸庞,花瓣,树枝等。

因此,意象派诗人对意象的直接处理是其创作的又一大特点,对于庞德而言,他用最简洁、浓缩的语言表达出了最直接的意象。

在这首诗中,除了面庞与花瓣的并置,还有树枝与人群的并置,四个不同的意象形成了四个不同的画面,既相互映衬又相互联系。

黑色的树枝与黑压压的人群衬托美丽的面庞与花瓣,诗人在地铁站里能发现美丽的事物而感到十分愉悦,以意象并置手法取得了有效的对比效果,使读者能从朦胧的背后发现清晰的意象。

意象的陌生化。

意象,诗人庞德在1913年曾定义为“瞬间情感与理性的复合物”。

优秀的艺术,他认为应该是“ 精确的艺术,使韵律也能精确的表达相应的感情”。

因而意象派诗人提倡一种精神描写物象的主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内外在形象精确的符合于生活实际。

此外他们倡导的意境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东方品位理论,意境创造与鉴赏主要依赖于东方内倾超越式的无限意象生成心理。

所谓“陌生化”,是作家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一个总原则,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

《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意象—意境形象化景物—蕴含人的情感的月---思乡怀人忧愁三大段落定性---这是一首····(主题:怀古、赠别、咏物··)诗(四句话-绝句;八句话-律诗)、词(单调—双调),描绘了·····(人季节时间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场景、图,表达了···之情。

上阕(片),下阕这是一首···诗、词,交代写作的背景。

核心段—10分逐句赏析---大意简单的串讲+“解释关键词语”+写作手法(视觉、听觉,触觉,远景,近景;整体—个体,对比,烘托;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总结---全诗、词、曲、(角度---语言,内容层次,手法,主题;挑选名句重点赏析,引用诗话、评价来分析)语言书面语、简练、双引号,250--300字背景:20世纪初的意象派主将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在1916年回忆他写《地铁车站》的情形时说:三年前从巴黎协和广场走出地铁车站,突见一美丽面孔,接着又是一个,又一个......然后是一个儿童的脸庞,跟着又是一个美丽女人的脸庞......于是想写诗表达此中感受而久觅未获,后来写了一首30行的诗,半年后改写成15行诗,旋又毁弃,因作者认为皆属"次等强烈"之作。

过了一年庞德才改写成这首两行诗: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赏析:这是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一首诗,描绘了诗人走出地铁车站触景而感,看见拥挤的人群中一张张美丽的面庞,表达了对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这一主题的思考。

(定性---诗,意象派,内容,主题)全诗两句话,第一节真实地再现了地铁车站里人多且来往速度匆匆,“幽灵”形象化地烘托了车站环境的嘈杂。

当爱情遭遇诗人——现代性视野中的《在地铁车站》

当爱情遭遇诗人——现代性视野中的《在地铁车站》

较量, 但更多的笔墨落在人物情感世界的纠葛上, 以体现善与 恶、 美与丑、 崇高与卑陋的区别。海岩的笔在某一程度上成为
了时代 的平面镜 。 既然是“ 商品” 就要注意“ 包装”海岩小说在这方面不避 ,
世俗, 九十年代以来, 海岩小说的名字越来越有其特色了,一 《 场风花雪月的事》《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你的生命如 此多情》 等不仅仅表达了小说的内容, 简直是社会的一种情绪
[au]音结束, 所采用的 d和bough通过自 crow 身的简短的 发音,
black bough.” 一句中, [e] wet [e],black[e] , petal 三个简短的
元音音节一以贯之, 一唱三叹, 如同流水一样缓缓而来, 婉转 透邀。这里, 诗人故意制造了一种韵律的延迟, 与首句相对急 促的表达形成制衡 , 缓急之间得到音乐的张力。 英文是表音体 系的文字,在增强诗句的音乐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内容上“ 案件加爱情”并且案件是辅, , 爱情是中心。爱情往往 是童话爱情, 都有一个美到极致的女主人公。 情节中有太多的 巧合 , 男女主人公的相遇总是那么心领神会等等。这是个“ 屁 股都坐不热板凳” 的匆匆的时代, 读者又大多是见多识广的聪 明人, 因此, 海岩的选择, 是以动辄就推到极致、 顶点的惊心动 魄的故事情节, 作为抓住读者胃口的必杀技。人物忽而死去, 忽而活来, 读者也跟着看得死去活来, 欲罢不能。这种出乎意 料的大起大伏, 别的作家也许会偶一为之,或者根本就玩不 转, 但在海岩作品中, 早己是屡见不鲜了 — 连“ 出乎意料” 都 屡见不鲜, 这大概就是问题吧。 这种“ 命运的逆转”处理得好, , 就如大厨揉面, 信手拿捏中透着顺理成章;一旦生硬起来, 作 家就成了判官,是在用那支定生死的阎王笔来任意地摧折人 物。在《 平淡生活》 优优的命运就总是因为别人的一言之 中, 差, 时而被判死罪, 时而又获重生, 然后又是死罪, 又是重生。 如此轻易的生生死死, 已经不像是人物应有的命运, 而只是一 个具有无上权力的操纵者在那里任意安排, 令人难以信服了。 其实, 再精彩再拿手的套路, 用多了, 总要逐渐“ 老化” 的。

简析庞德的_在地铁车站_中的中国古典诗歌影响

简析庞德的_在地铁车站_中的中国古典诗歌影响
的宁静呢。于是, 他悄悄的撤 步, 含泪而别。为消搅扰之声, 作者改“轻”行(小声)而来为“悄” 然 (无 声 )而 去 。改 招 手 而 别 (尚 能 控 制 悲 情 )为 挥 袖 而 别 (不 能 控 制悲情而泪湿衣袖)。为 保 留 康 桥 的 宁 静 氛 围 , 为 保 全 康 桥 的 原形原貌, 即使一片轻淡的云彩, 诗人也不愿自私地带走。他 留下的是一腔的爱恋, 带走的是满怀的离愁。把痛苦留给自 己, 把安宁留给康桥!
产 生 了 无 穷 的 意 义 。这 首 诗 很 容 易 让 人 想 起 白 居 易 的“玉 容 寂 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是面孔, 后 一 句 都 是 花 , 中 间 也 都 无 连 接 词 , 都 运 用 了“ 意 象 迭 加 ”的 手 法。我国古诗中意象迭加的范例还很多, 比如: 马致远的“枯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司 空 曙 的“雨 中 黄 叶 树 , 灯 下 白 头 人”等这样的诗句。这一技巧是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中发现 的, 他自己也承认其创作是在中国古诗的影响下完成的。我们 看到了中国诗歌给予意象派的深远影响, 但也应该看到, 由于 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 意象派诗人在接受中国诗的影响时也 是有局限和误读的, 他们对中国诗的真谛的感悟还存在着距 离。中国传统诗学讲究意、象、言之间的辩证关系, 意象只是表 现情绪的手段; 而意象派把注意力放在意象所引起的感觉上, 用感觉和情绪把意象串起来, 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 系, 也不考察或阐发这种联系的社会意义, 意象成了意象派诗 歌的终极目标, 而这一点, 恰恰是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 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其次, 意象派诗人不仅模仿我国古诗运用意象的手法, 还 模仿汉语的语法特点进行创作, 由于我国古典诗歌特别严谨 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特殊的句法形式, 往往略去了大部分 联结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 几乎只剩下光裸裸的表现事 物的词, 达到相当的意象密度, 每一个意图都出于独立的意 象, 而意象之间的基本状态是“脱节”。正如孙绍振先生在评论 中国古典诗歌时说 :“它所擅长的是情景交融, 它所追求的是 意境。它往往避免形象间的逻辑关系的过分明确, 它往往省略 有 助 于 逻 辑 推 理 的 连 接 词 以 及 明 确 语 法 关 系 的 介 词 。”例 如 马 致 远 的《天 净 沙·秋 思 》, 一 开 始 就 托 出 九 个 汉 字 构 成 的 意 象 :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每 一 个 意 象 都 是 诉 诸 视 觉 的“眼 中 之 景 ”, 但 每 一 个 意 象 也 都 浸 润 着 诗 人 自 然 而 然 的“胸 中 之 情 ”。所 有 词 和 词 组 都 是 互 不 关 联 的 , “脱节”现象极为严重。庞德为了尽量靠近我国古诗的句法, 以 达到简洁、凝练, 几经删改从原来的30行变成现在的2行, 是两

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初读这首诗,会产生语感的“眩晕”:仅有的两诗句,不甚关联,或许中间该用“如”“像”“好似”之类的词作为“焊接”以使语意连贯、“语际”无痕?我特意查了英文资料,转录原诗如下:Theapparitionoffacesinthecrowd,Petalsonawet,blackbough.原诗作只有两个独立的词组,并无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用了一个分号区别开来,根本用不上什么连接词或转接词。

这种各自独立的造句,形成语言的跳跃、诗意的跳跃,造成鉴赏思维的跳跃。

这里的跳跃所产生的“眩晕”,实际上是常人的常人思维对诗人思维的不适应,心理图式遭遇陌生化挑战所形成的“内在动荡”。

常人思维总是线性的,循序渐进的;诗人思维则是诡形异迹的,无序无法的,来无踪去无影的,其中跳跃性是诗人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有四种功能:感受(由外转内接受信息)—→贮存(对感觉整理)—→判断(甄别、分析、评价信息)—→想像(将原信息按新方式创造)。

常人思维即为四个过程的完整表达;而诗人思维呢,略去中间的过程,仅取首尾两头,形成思维的跳跃。

当然,这里的思维跳跃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即以《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例,我认为包含形象性、模糊性和情意性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国*学*参*考一、始于意象而终于意象庞德是西方现代意象派诗人的代表,他的意象性在这首诗中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意象单纯性与意象丰富性的结合。

先说意象的单纯性。

面孔、黑色枝条、花瓣,仅此而已。

不像其他诗人那样描绘密集的意象群,给人“扑面而来”的全是意象的感觉。

再说意象的丰富性。

其一是感觉意象化,或意象感觉化。

试看这几个意象,有诉诸视觉的,如人群中的面孔、枝条上的花瓣,都是眼目所见;也有诉诸触觉的,“湿漉漉的黑色枝条”就是在视觉之外隐隐地透出触觉,那是一种特殊的怪异的感觉。

其二是让意象流变,由现实意象转换生成臆想意象,“人群中这些面孔”是现实意象,“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是臆想意象,前一个意象是现成的,撷取的,后一个意象是虚无的,创造的,后一个意象以前一个意象为依托。

〔美国〕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诗词原文及赏析

〔美国〕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诗词原文及赏析

〔美国〕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诗词原文及赏析
在一个地铁车站
〔美国〕庞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杜运燮译,选自《世界名诗鉴赏辞典》)
【赏析】
庞德作为意象派及美国现代诗歌的开创者,他的诗歌作品及艺术批评理论受到20世纪文学界的极大注视。

《在一个地铁车站》是他极有代表性的意象派作品。

这首诗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

据诗人回忆,在巴黎一个地铁车站上,在人群簇拥之中,突然闪现的一个又一个美丽妇人的面孔,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诗人将这种印象先写成了一首31行的短诗,一年后经两次删改,完成这首仅仅两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意象派早期发轫者们曾提出了并非“神圣禁令”的三条原则,简单地讲就是:直接处理,用词简洁,应用音乐旋律。

庞德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原则,这首诗给我们以直接的感触,有如电影的镜头由远推近,突然呈现的感觉打入了灵魂中久已的渴求。

庞德讲:“‘形象’是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情绪。

”在一个地铁车站上的感觉在诗中所体现出的已远远超出了一个人的视觉印象,意象的叠加,互相幻化,把人的内在心理的复杂性给予了表象化的表现。

这首小诗题目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题目向读者交代了下面两句诗出现的环境及地点。

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庞德受东方诗歌影响的痕迹。

“人面桃花”是典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语言意象,“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也带有浓郁的东方水墨画的韵味。

(林莽)。

论庞德诗歌_在地铁车站_中意象的前景化_闵亚华

论庞德诗歌_在地铁车站_中意象的前景化_闵亚华

论庞德诗歌《在地铁车站》中意象的前景化◎闵亚华前景化是艺术领域的一个概念,近年来它被用来分析诸多语言现象,能有效地解释诸多语言的特殊形式。

在诗歌中,特别的语言组织和不同的语言形式的运用,起着特别的作用,语言学家李奇就认为前景化的概念十分适用于分析诗歌。

本文作者利用这一概念,对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的诗《在地铁车站》里意象的特殊处理进行分析,认为此诗的意象是一种前景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为什么人们在学习庞德或者意象主义时会学习此诗的原因。

引言诗歌是文学艺术里的一朵奇葩,其语言在表达感情和感觉上,有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文字。

意象是诗歌一个重要的部分,无论是诗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意象自然而然出现在他们的作品里。

正如魏加海(2002)所说“意象是诗歌想象的中心,也是诗歌的灵魂。

”在古代中国的诗歌中,意象是其中心,而在20世纪初的西方也出现了一个流派“意象派”,正是以意象为诗歌的创作中心,其中埃兹拉·庞德既是发起人,也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意象在庞德的诗歌里形成了一个高度的前景化,其诗歌又以《在地铁车站》为突出代表。

一、诗歌中的前景化和意象Foreground在朗文词典里意为(景物、图画、相片的)前景(朗文词典,1998)这个词的概念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20世纪30年代,它被从绘画里面借用到语言学的领域,用于表达那些偏离了正常语言现象的情况。

此后,它既指非正常的语言现象,也指超常规的语言特点。

第三阶段为现在,人们经常用其在第二个阶段的概念来解释那些在文章里有着很大的作用的语言现象。

作为一个经常用于风格学的概念,前景化(foregrounding)源于俄罗斯的形式主义学说。

起初研究者试图从前景化的角度来解释诗歌,形式主义学说的代表Viktor Shklovskij就声称,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在于其文字的文学性,即其特殊的文字结构和解释方式。

当人们理解普通的字词时,有一种想象叫做自动化,然而文学的语言却有着不同的作用,它使人们感觉到新鲜。

从《在地铁车站》谈庞德“语言能量”观

从《在地铁车站》谈庞德“语言能量”观

从《在地铁车站》谈庞德的“语言能量”观摘要埃兹拉·庞德的意象派经典诗歌《在地铁车站》不仅体现了意象派诗歌的特点,也呈现了庞德自己诗学创作与研究的特点——“语言能量”观。

这一观点即使在他脱离意象派之后,依然呈现于他大量的诗歌创作与翻译之中。

本文从《在地铁车站》对庞德的“语言能量”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在庞德诗歌中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庞德语言能量意象派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初的美国诗坛经历了由传统诗歌向现代诗歌过渡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现代主义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l.pound)以其过人的天赋与独特的诗歌风格成为美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不仅发动了意象派诗歌运动,还创作了著名的长诗《诗章》(《cantos》),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

这个于1885年10月30日出生在美国一个落魄中产阶级家庭的“叛国”诗人,同时还是著名的评论家、诗学翻译家,其创作与翻译的诗歌广为流传,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即是《在地铁车站》。

一《在地铁车站》的赏析作为经典的“意象”诗歌,《在地铁车站》充分体现了意象诗歌的创作原则:1、直接描绘主观或客观的“事物”;2、绝对不用任何无益于呈现的词;3、关于诗的音律,创作要依照乐句的排列,而不是依照节拍的机械重复。

这些原则正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

在20世纪初的美国,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

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宛如春风给美国诗歌带去了新的活力。

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发表之后,便成为了20世纪美国“意象”诗歌的经典之作: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地铁车站)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在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埃兹拉·庞德的《InAStationOfTheMetro在地铁站台》

埃兹拉·庞德的《InAStationOfTheMetro在地铁站台》

埃兹拉·庞德的《InAStationOfTheMetro在地铁站台》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著名诗人。

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

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

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Hamilton College)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

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以后于1902年,1906年及1908年先后共四次去欧洲。

1908年定居伦敦,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庞德最著名的作品,要属意象派名作《在地铁站内》: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呈现;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在地铁站内》仅两行、14个字,是一首单一意象诗(one-image poem)。

它是庞德根据在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的印象写成的。

诗虽短,但诗人最后落笔定稿前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推敲。

在地铁站庞德眼前闪过一张张美丽的脸。

在归途中,这些脸在他眼前反复出现,直到最后他们逐渐变成了一片片彩色印花色底。

这时他产生了一个念头,要作出一幅纯粹表现色彩的斑斑点点的非写实主义的画,但他不会作画,只能以诗代之。

诗的两行互相依存。

apparition是幻象、幽灵,使人们联想到来来往往的乘客的一张张脸。

第二行的petal花瓣则传递了美的信息。

这一信息由于有深色而又带湿气的树枝的反衬而变得突出鲜明了,同时也给人以模糊重叠之感,意境也就更丰满了。

此诗酷似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作品,如反复诵读,读者能勾画出一幅色彩丰富的画面。

与此同时也会发现诗歌在音的处理上很巧妙。

第一行的〔p〕音与第二行的〔p〕音遥相呼应,但其中一个只构成非重读音节;两行末尾均有〔au〕音,只是前者有辅音〔d〕,后者没有。

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以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例

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以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例

( i ma g i s n) 诗 歌 运 动 ,对 2 i 0世 纪 世 界 诗 坛 产 生 了特 殊 的影 响 。意 象 派 诗 人 更 多 受 到 东 方 尤 其 是 中国古 典 诗 歌 的影 响 ,总 的倾 向是 反 对 英 国维 多利 亚 时 代 陈 旧 的 诗 风 ,主 张 彻 底 解 放 格 律 ,强 调 诗句 要 有 鲜 明 的 意象 ,他 们 的 诗 作 也 多 以 意 象 的创 造 为 目的 。作 为 意 象 派 核 心 人 物 的 庞 德 , 曾被 艾 略 特 称 为 “ 我们 时代 的 中 国诗 的发 明者 ” ,他 的 《 在一个 地铁车 站》 ( I n口S t a t i o n o ft h e Me t r o ) 被 公 认 为 意 象 派 诗 歌 的压 卷 之作 ,一 般 认 为这 首 诗 深 受 中 国古 典 诗 歌 的影 响 。
洪 丽 霁
( 楚雄 师范 学 院 ,云南 楚 雄 6 7 5 到 中 国诗 歌 影 响 的意 象 派 是 美 国新 诗 运 动 中最 引 人 注 目的 一 个 派 别 ,它 对 美 国现 代
诗乃 至 2 0世 纪世 界 诗坛 产 生 了特 殊 的影 响 。 意 象 派对 中 国古 典 诗 歌 所作 的 借 鉴 ,可 谓有 得 亦 有 失 。 庞 德
收 稿 日 期 :2 0 1 4 一O l一2 3
作 者 简 介 :洪 丽霁 ( 1 9 7 6 一) ,女 ,云 南 大 理 人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学 院 副教 授 ,研 究 方 向 : 比 较 文 学 和叙 事 学 。


该诗有 l 0余 种 中 文译 本 ,本 文采 用 的是 常 见 的杜 运 燮先 生 的译 本 。
2 0 1 4年 2月

庞德《在地铁车站》赏析

庞德《在地铁车站》赏析

位女士的身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种瞬 间而又深刻的感觉萦绕着 庞德 ,几经努力和删 改,这首 《 在地铁车站 》最终得 以呈现在我们面

前。
庞 德在翻
译成外国语言时不会有任何损 失,而诗中斥诸听觉 的部分 ,则只有读 原作的人才能领略得到。”① 因而要感受这首杰作 的音乐性 ,我们必
效果 。整体观之,两句诗节尾均 以[ a u ] 结束 ,所采用的c r o w d 和b o u g h 通过 自身的简短的发音 ,无论在节奏上还是感情上都起到节制作用 。
“ P e t a l s o n a w e t , b l a c k b o u g h . ”一句 中 ,p e t a l [ e l w e t [ e ] 、
对作者的这一种微妙的打动,却是拜现代生活所赐 。 “ 共 同情感的匮 乏、急剧 的竞争 、居无 定所、阶层和 地位的差异 、职业分工 引起的 个体 的单子 化,使人和 人之间 的沟壑 加深 ,在密密 麻麻 的人群 中, 个体 并没有被温暖 所包围 ,而是倍 感孤独 。”④ 所 以当作者 从车站 走 出时,那些令他 恐惧的人群就像 幽灵一样从他 身边缓缓而 过 ,。 “ a p p a r i t i o n ”一词 的使用在强调 “ 幽灵 ”一般的画面效果的同时 , 还隐隐的寄予了作者对生活 中美好事物 易逝的哀伤。就在 这时 ,一个
暗淡 背景将花瓣 一样的美丽面 孔在 对 比中鲜 明地突 出出来 。同时 , “ b l a c k ”既是在修饰树枝的颜色,又是对暗淡人群的描绘。这也是对 中国古诗词 中 “ 互文”修辞手法的化用。那些让他心灰意冷的人群决 不会 引起作者的注意 ,而美丽面孔 的出现则让他们愈加暗淡 。
时捕捉到的意象,它们本身便是一体 的。作者没有用多余 的语 言描述

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以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例

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以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例

要 旨 ,甚 至 终 极 目的 。庞 德 因此 不 无 极 端 地 认 为 ,诗 人 与 其 卷 帙 浩 繁 、著 作 等 身 ,不 如 一 生 中只 创 造 一 个 “ 意象 ” 。 _ 4 J ( 嘣 正是 出 于 对 “ 意 象 ” 的 极 度 推 崇 与 高 度 重 视 ,他 本 人 在 创 作 实 践 中也 努 力 追 寻 着 意 象 ,其 广 为 人 知 的 《 在 一 个 地 铁 车 站 》 就 是 一 个 著 名 的例 子 。
国诗 集 《 神州集》 ( C a t h a y ) , ①领 悟 到 了 意 象 在 中 国诗 歌 中 的重 要 性 ,认 为 中 国古 典 诗 歌 整 个 儿 泡在 意 象 之 中 ,是 意 象 派 学 习 的 典 范 。 以庞 德 为 代 表 的意 象 派 是 如 何 理 解 “ 意 象 ” 的 呢? 他 们 认 为 ,意 象 是 “ 一种 在 一 刹 那 间 表 现 出来 的理 性 和 感 情 的集 合 体 ” ,“ 意 象 在 任 何 情 况 下 都 不 只 是一 个 思 想 ,它 是 一 团 、或 一 堆 相 交 融 的思 想 ,具 有 活 力 ” ;而 “ 准 确 的 意 象 ” 能 使 情 绪 找 到它的 “ 对等物” 。 _ 2 J ( ” 庞德在 《 关 于 意象 主义 》 中将 意象 分 为 两 种 :相 对 主观 的— — “ 它 们
度 上 又会 影 响 到诗 作 的深 度 和境 界 。
关 键 词 :意象 派 ;意 象 ;意 境 ;《 在 一 个 地 铁 车 站 》; 中 国古 典 诗 歌
中 图 分 类 号 :I 2 0 7 . 2 2 文 章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7 4 0 6( 2 0 1 4 )0 2 —0 0 4 8 —0 5

【诗歌鉴赏】在一个地铁车站_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在一个地铁车站_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在一个地铁车站_诗歌鉴赏在一个地铁车站[美国]庞德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杜运燮译)【赏析】关于这首诗,庞德1916年在《高狄埃布热泽斯卡:回忆录》中说:“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站,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那个晚上……我还在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我找到了表达方式。

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

……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

……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

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

我写了一首三十行的诗,然后销毁了……6个月以后,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一半的诗,一年后我写了(这)日本和歌式的诗句。

”从《在一个地铁车站》的成诗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庞德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把他在一个特定环境下突然间看到的事物和产生的感受写下来。

庞德的诗歌创作受中国诗歌形式和理论的影响很深。

他倡导的意象派运动从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中汲取了很多养分。

中国诗歌中的形象往往含有无穷的意味,并不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描述。

而且中国诗歌经常在前后两句诗句中并置两个表面上看来并无直接联系的形象,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吐丝的春蚕和淌烛泪的蜡烛,表面上看来并无多少相干之处,但是上升为意象之后,这两者都意味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至死不变的执著精神,从而使两者前后呼应,传达出含有哲理意义的思考和深如大海的情怀。

这也就是庞德在回答意象是什么时所说的“在一刹那时间里理智和情感的复合”。

就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庞德得到了美国诗人、东方学家费诺罗萨跟随日本学者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所做的笔记。

这些笔记包括150首汉诗,每首诗都有汉语原文、日文读音、每个汉字的译义和串解。

庞德凭着他的诗歌天赋,并借助于费诺罗萨的注解,很快就从这些汉诗中感受到中国诗歌的魅力。

《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貌幽灵般闪现花瓣/湿淋淋的黑色枝条上的很多意象—境界形象化光景—包含人的感情的月---思乡怀人忧虑三大段落定性---这是一首····(主题:怀古、赠别、咏物··)诗(四句话-绝句;八句话-律诗)、词(单一—双调),描述了·····(人季节时间地址做了什么事情)场景、图,表达了···之情。

上阕(片),下阕这是一首···诗、词,交代写作的背景。

中心段—10分逐句赏析---粗心简单的串讲+“解说要点词语” +写作手法(视觉、听觉,触觉,远景,近景;整体—个体,对照,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总结---全诗、词、曲、(角度---语言,内容层次,手法,主题;精选名句要点赏析,引用诗话、评论来剖析)语言书面语、精练、双引号,250--300 字背景:20世纪初的意象派主将庞德(EzraPound1885--1972) 在1916年回想他写《地铁车站》的情况时说:三年前从巴黎协和广场走出地铁车站,突见一漂亮面貌,接着又是一个,又一个...... 而后是一个小孩的脸庞,随着又是一个漂亮女人的脸庞...... 于是想写诗表达此中感觉而久觅未获,以后写了一首30行的诗,半年后改写成 15行诗,旋又毁弃,因作者以为皆属"次等激烈"之作。

过了一年庞德才改写成这首两行诗: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Petalsonawet,blackbough.赏析:这是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一首诗,描述了诗人走出地铁车站触景而感,看见拥堵的人群中一张张漂亮的脸庞,表达了对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这一主题的思虑。

(定性---诗,意象派,内容,主题)全诗两句话,第一节真切地再现了地铁车站里人多且来往速度急忙,“幽灵”形象化地衬托了车站环境的喧闹。

试比较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与《刘彻》中的意象运用

试比较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与《刘彻》中的意象运用

试比较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与《刘彻》中的意象运用摘要在通过比较庞德的两首诗中的意象运用的差别,说明意象运用的多样性关键词:意象;在一个地铁车站;刘彻;多样性意象是想像凝固而给读者以美感的印象,是诗人、艺术家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

所以意象是一种视觉反映,是用来提高与模拟说和表现说有关的术语。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1885-1972)是英美现代诗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也是意象派创始人之一。

1912年他和T. E. 休姆发起意象新诗运动并和希尔达·杜利等人一起提出意象派诗歌创作三原则:(1)直接描绘主观的或客观“事物”;(2)决不使用无助于表达的任何词语;3)关于节奏,诗人应依附于音乐性词语和顺序,而不是依照“节拍”的顺序进行写作。

也就是主张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后面,将“微小明白的事物”,用具体可见的隐喻加以传达。

之后,庞德又做补充:用普通的语言写诗,但遣词造句要优美;用自由诗的体裁写诗;完全自由地选择题材。

《在一个地铁车站》正是意象派美学三原则实践的代表作: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黝黑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而《刘彻》是不懂中文的庞德根据汉武帝刘彻的《落叶哀蝉曲》的英译文改写的:Liu Ch’e(by Ezra Pound)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discontinued,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 and the leaves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刘彻》绸裙的窸窣不再闻,灰尘飘落在宫院里,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高一语文(必修1):《在一个地铁车站》教学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1):《在一个地铁车站》教学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1):《在一个地铁车站》教学参考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

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

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

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

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1、意象叠加指的是什么?《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中意象叠加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这首诗中的两组意象,被诗人高度个性化的直觉力量吸引、叠加,使诗歌迸射出更加丰富的含义。

诗人曾说他在地铁车站里,“突然间,看见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又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他努力寻找能表现他这种突发感觉的文字,但是没能成功。

后来,他找到了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这就是他在诗中使用的意象叠加的方式。

叠加的意象中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读者又能从叠加的意象中找到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

这使得诗产生了无穷的意义。

其实意象叠加对我们中国诗人并不新鲜。

我们可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如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2、你怎样理解《在一个地铁车站》中,人群中的面孔与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根据意象派的创作风格,第一行的“面孔”与第二行的“花瓣”是两个不同的孤立的意象,诗人把这两个独立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意象的复合体(在两个意象之间起着沟通作用的是高度个性化的直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有限、具体的意象赋予无限、抽象,甚至神秘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群中这些面孔蓦然涌现湿漉漉墨色树枝上的花瓣
·庞德(1885-1972),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现代文学领军人物。

庞德是叶芝的学生。

詹姆斯·乔伊斯的挚友,艾略特的同学,海明威的老师,且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很影响。

很遗憾,也许是因为政治原因,庞德始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因为庞德后期传向法西斯主义,在二战爆发之前,庞德就来到意大利,在当地组织了一个反美广播电台,支持墨所里尼。

他被以叛国罪逮捕。

他在好友的劝说下,通过装精神病人,躲过了叛国罪的审判,被关押在华盛顿伊丽莎白医院13年。

期间他在诗歌大放异彩,获得了国家文学奖。

被释放后,他又回到意大利并死在那里。

主要作品有《面具》《反击》《献祭》《诗章》等。

他的意象派作品中汲取了某些日本诗歌如俳句诗的写作形式及特点。

1917年之后他开始了现代派写作。

除此之外,庞德还是一个热衷于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和哲学的翻译家,他自称为儒者。

经他改编并翻译了《神州集》、《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

庞德给“image”下的定义是:“一个意象是理智和情感瞬间的复合物。

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它可以来自心灵,因此是主观的;它也可以是外部因素作用于心灵的结果。

庞德所提倡的意象派诗歌创作原则追求的是直陈、简约、凝练的风格,去掉一切无意义的词,按照直觉呈现意象。

关于这首诗,庞德曾在回忆录中作过介绍:
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厢,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到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样可爱的文字。

那天晚上……我还在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找到了表达方式。

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

……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

……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

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

我写了一首三十行的诗,然后销毁了,一个月后,我又写了比那首短一半的诗;一年后我写了这首日本俳句式的诗句。

如果我们把两行是连起来就是人群中幽灵般的面孔,湿漉漉墨色树枝上的花瓣。

这两行是避免使用了明喻:花瓣似的脸蛋或暗喻脸蛋是花瓣,而是使用了意象主义诗歌里典型的意象叠加手法。

人群脸庞这一组意象是直接的现实和世人看的直接形象。

湿漉漉的树枝花瓣这一组意象是由现时的刹那间的感觉所引起的相似联想:人群对应湿漉漉的树枝,脸庞对应花瓣。

就这样,两重意象在诗人的心中交替闪现,形成了是个画面上的意象叠加。

面孔和花瓣是两个不同的孤立的意象,诗人把两个意象叠加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把具体的意象抽象化、神秘化。

诗中只有两个意象,人群中的脸和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并置在一起,这完全是在匆忙的行走的人群中获得的瞬间意象,写出了诗人一瞬间的视觉印象,一瞬间的内心感受。

在地铁车站的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置身其间,行人迎面涌来,匆忙从身边卷过,光线不好,天气阴冷而潮湿,整个气氛阴森潮湿,令人窒息。

突然间,一张美丽的脸闪现了,接着又是一张,又一张......整几张女人和孩子苍白美丽的面孔时隐时现,..在昏暗的人潮里,它们分外鲜明。

打破了这种冷清沉闷,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一些活力。

两个并置的意象映入大脑,构成俗陋与优美,潮闷与清新对比强烈的画幅。

既表现了都市人繁忙庸碌的生活,给人以一种挤压感,描绘出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不安、紧张动荡、繁忙而又单调的生活现实,同时又展示了心灵对自然美的依恋与向往。

下面我们从诗歌精心措辞来欣赏这首诗。

诗中的petals(花瓣)显然是比喻faces(脸蛋)。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有“面若桃花”,“貌美如花”的说法,说明把“脸蛋”比喻成“花朵”很符合我们的观念。

我认为诗人用“花瓣”来比喻“脸蛋”远远比用“花朵”来比喻“脸蛋”要贴切。

首先,如果说漂亮的脸蛋聚集在一块可以被称之为美丽的“花朵”的话,那么这些在地铁车站若隐若现,隐隐约约闪现的
漂亮脸蛋被喻为零星飘落的“花瓣”不是更贴切吗?而且“花瓣”给人的感觉比“花朵”给人的感觉更精致,更飘逸,更洒脱。

再者,“花瓣”与阳光相背,或明或暗,又透出一种神秘感,刚好地铁车站里那蟪漂亮的脸蛋在昏暗的灯光也是或明或暗,也透出一种因为美丽而折射出的神秘感。

真是绝对的吻合!诗人用“黑色枝条”来衬托这些美丽的脸蛋也是非常独到的。

如果说白皙红润是健康和美丽的颜色,那么这些漂亮脸蛋(花瓣)的基色应该是鲜亮的。

我们常说“红花要有绿叶衬”,那么诗人这里为何要用“黑色”来衬托这些艳丽的“花瓣”呢?因为诗歌的意境是在地铁车站里,那昏黄暗淡的灯光更接近于暗色调,所以诗人就用“黑色”来作底色了;花瓣的鲜艳与枝条的黑色形成反差,“花瓣”更显美丽,“黑枝”更令人反感。

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对纸醉金迷、物欲膨胀、人情冷漠的现代都市的极端厌恶,以及对“真、善、美”的迫切渴求,对一切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美好事物的憧憬,这两种情感在“花瓣”与“黑枝”的对比反差衬托下,更显强烈。

诗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wet(湿漉漉的)。

我们知道,诗人那天在地铁车站时,巴黎刚好是细雨蒙蒙。

可是地铁车站里面是不会下雨的。

但为什么诗人说(湿漉漉的枝条)呢?我认为诗人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超自然地把地铁车站外面的雨水给洒在地铁车站里面那些浮动的美丽“花瓣”上;也可以认为地铁车站里长期潮湿的环境给人一种雾蒙蒙的感觉,带有湿气。

这里“花瓣”不仅鲜亮,还附着水滴。

带水的“花瓣”因此而显得更加晶莹剔透,娇翠欲滴,谁能不为如此丽的“花瓣”怦然心动呢?!当然这里的“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也隐约露出了诗人心里一点淡淡的忧伤或者说哀愁。

美丽因为淡淡的忧伤或哀愁会更美丽的,也更让人眷恋。

《地铁车站》这首诗一共两句话,十四个单词,创造了四个意象:面孔(faces)、人群(crowd)、花瓣(petals)和树枝(bough)。

全诗虽然一个动词也没有,但每一个名词就是一幅画面,几个画面依次出现,产生一种比兴效果,使读者完全可以地把几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作者采用阴湿的树枝比喻幽暗的地铁以及其中的人群,通过鲜艳的花瓣形容人的美丽面庞,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气氛融洽、意象鲜明的画面。

诗中省去了动词、中间亦无连接词,剩下的只有形容词、名词以及英文中必不可少的冠词。

因此,高度精简的诗句,达到了意象派诗人所追求的空灵境界,也体现出诗人庞德不懈追求的简洁、精确和直接的口语化风格。

而这首诗所体现的短小精悍、意象迭加和意旨含蓄的特征正与中国古典诗歌以意象表达情感的艺术原则一致,让人自然联想到了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只用十个汉字就活灵活现地描述了这样一幅图:读者仿佛看到在茅店里过夜的旅人刚刚听到鸡声报晓,就起床看天色;虽然挂在天边的月亮还未落山,可是为了某种原因,不得不收拾行装,匆匆上路;转眼之间就走出了画面,只在铺着一层寒霜的板桥上留下丁他的脚印;而且庞德诗歌的形式,内容和艺术手法都与自居易《长恨歌》中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非常相似。

无论是白居易诗还是庞德诗的前一句都是面孔,后一句都是花,中间都无连接词。

庞德自己曾说过,这首诗“是处在中国诗的影响之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